發展歷史
2004年,中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2006年5月,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1年6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施行,該法要求:國務院建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將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大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名錄予以保護。
2014年11月,國務院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表述,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稱調整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截至2021年,國務院已公布了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022年末,全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57項,共有在世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433名。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名冊)項目42個,位居世界第一。
批次 | 公布時間 | 公布單位 |
---|
| | |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總計147項) | | |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名錄(總計164項) | |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總計153項) | |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總計140項) | | |
公布批次
第一批
民間文學
序號 | 編號 | 項目名稱 |
---|
1 | | |
---|
2 | | |
---|
3 | | |
---|
4 | | |
---|
5 | | |
---|
6 | | |
---|
7 | | |
---|
8 | | |
---|
9 | | |
---|
10 | | |
---|
11 | | |
---|
12 | | |
---|
13 | | |
---|
14 | | |
---|
15 | | |
---|
16 | | |
---|
17 | | |
---|
18 | | |
---|
19 | | |
---|
20 | | |
---|
21 | | |
---|
22 | | |
---|
23 | | |
---|
24 | | |
---|
25 | | |
---|
26 | | |
---|
27 | | |
---|
28 | | |
---|
29 | | |
---|
30 | | |
---|
31 | | |
---|
傳統音樂
(總計72項)
48Ⅱ-17僳僳族民歌
50Ⅱ-19蒲城民歌
51Ⅱ-20花兒
83Ⅱ-52吹打
民間舞蹈
(總計41項)
138Ⅲ-35僳僳族阿尺木刮
傳統戲劇
(總計92項)
261Ⅴ-25揚州清曲
262Ⅴ-26錦歌
270Ⅴ-34歌冊
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總計17項)
民間美術
(總計51項)
463 Ⅸ-15 壯族螞(蟲字旁加另)節
475 Ⅸ-27僳僳族刀桿節
第二批
(總計147項)
民間文學
(總計53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傳統舞蹈
(民間舞蹈,總計55項)
651 Ⅲ-54 蜈蚣舞
652 Ⅲ-55 翻山鉸子
654 Ⅲ-57 查瑪內
655 Ⅲ-58 朝鮮族鶴舞
659 Ⅲ-62 羌族羊皮鼓舞
665 Ⅲ-68 博巴森根
667 Ⅲ-70 彝族打歌
668 Ⅲ-71 彝族跳菜
671 Ⅲ-74 樂作舞
672 Ⅲ-75 彝族三弦舞
673 Ⅲ-76 納西族熱美蹉
675 Ⅲ-78 普米族搓蹉
677 Ⅲ-80 宣舞
678 Ⅲ-81拉薩囊瑪
679 Ⅲ-82 堆諧
680 Ⅲ-83 諧欽
681 Ⅲ-84 阿諧
682 Ⅲ-85 嘎爾
685 Ⅲ-88 旦嘎甲諧
686 Ⅲ-89 廓孜
687 Ⅲ-90 多地舞
689 Ⅲ-92 藏族螭鼓舞
690 Ⅲ-93 則柔
691 Ⅲ-94 蒙古族薩吾爾登
692 Ⅲ-95 錫伯族貝倫舞
傳統戲劇
(總計46項)
694 Ⅳ-93 老調
696 Ⅳ-95 賽戲
698 Ⅳ-97 墜子戲
699 Ⅳ-98 上黨落子
700 Ⅳ-99 眉戶
703 Ⅳ-102 淮劇
704 Ⅳ-103 錫劇
705 Ⅳ-104 淮海戲
706 Ⅳ-105 童子戲
707 Ⅳ-106 甌劇
708 Ⅳ-107 甬劇
709 Ⅳ-108 姚劇
710 Ⅳ-109 紹劇
711 Ⅳ-110 婺劇
713 Ⅳ-112 花鼓戲
714 Ⅳ-113 二夾弦
715 Ⅳ-114 打城戲
717 Ⅳ-116 呂劇
718 Ⅳ-117 柳腔
719 Ⅳ-118 山東梆子
721 Ⅳ-120 棗梆
724 Ⅳ-123 羅卷戲
725 Ⅳ-124 二股弦
726 Ⅳ-125 南劇
727 Ⅳ-126 提琴戲
729 Ⅳ-128 祁劇
731 Ⅳ-130 瓊劇
733 Ⅳ-132 滇劇
736 Ⅳ-135 佤族清戲
737 Ⅳ-136 彝劇
738 Ⅳ-137 白劇
739 Ⅳ-138 邕劇
曲藝
(總計50項)
740 Ⅴ-47 相聲
741 Ⅴ-48 京韻大鼓
747 Ⅴ-54紹興詞調
750 Ⅴ-57北京評書
752 Ⅴ-59 浦東說書
753 Ⅴ-60 講古
754 Ⅴ-61 湖北大鼓
757 Ⅴ-64 三弦書
761 Ⅴ-68 獨腳戲
762 Ⅴ-69 大調曲子
764 Ⅴ-71 南曲
773 Ⅴ-80 朝鮮族三老人
775 Ⅴ-82 武林調
776 Ⅴ-83 紹興宣卷
779 Ⅴ-86 說鼓子
781 Ⅴ-88 車燈
782 Ⅴ-89 眉戶曲子
783 Ⅴ-90 韓城秧歌
784 Ⅴ-91 金錢板
785 Ⅴ-92青海平弦
786 Ⅴ-93 青海越弦
787 Ⅴ-94 青海下弦
788 Ⅴ-95 好來寶
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雜技與競技,總計38項)
814 Ⅵ-42 傳統箭術
819 Ⅵ-47 戲法
傳統美術
(民間美術,總計45項)
828 Ⅶ-52 面人
829 Ⅶ-53 面花
830 Ⅶ-54 草編
831 Ⅶ-55 柳編
832 Ⅶ-56 石雕
833 Ⅶ-57 玉雕
834 Ⅶ-58 木雕
835 Ⅶ-59 核雕
836 Ⅶ-60 椰雕
837 Ⅶ-61 葫蘆雕刻
838 Ⅶ-62 錫雕
839 Ⅶ-63 漢字書法
840 Ⅶ-64 藏文書法
841 Ⅶ-65 木版年畫
842 Ⅶ-66 彩扎
843 Ⅶ-67 龍檔
844 Ⅶ-68 常州梳篦
845 Ⅶ-69 麥稈剪貼
846 Ⅶ-70 北京絹花
847 Ⅶ-71 堆錦
849 Ⅶ-73 甌繡
850 Ⅶ-74 汴繡
852 Ⅶ-76 羌族刺繡
853 Ⅶ-77 民間繡活 (高平繡活、麻柳刺繡、西秦刺繡、澄城刺繡、
紅安繡活、
陽新布貼)
854 Ⅶ-78 彝族(撒尼)刺繡
856 Ⅶ-80 滿族刺繡
858 Ⅶ-82 柯爾克孜族刺繡
859 Ⅶ-83 哈薩克氈繡和布繡
860 Ⅶ-84 料器
861 Ⅶ-85 甌塑
862 Ⅶ-86 磚塑
863 Ⅶ-87 灰塑
864 Ⅶ-88 糖塑
865 Ⅶ-89 瓷板畫
866 Ⅶ-90 軟木畫
867 Ⅶ-91 鑲嵌
869 Ⅶ-93 傳統插花
870 Ⅶ-94 盆景技藝
871 Ⅶ-95 布老虎
872 Ⅶ-96 建築彩繪
傳統技藝
(傳統手工技藝,總計97項)
876 Ⅷ-93 鈞瓷燒制技藝
881 Ⅷ-98 陶器燒制技藝
882 Ⅷ-99 蠶絲織造技藝
884 Ⅷ-101 毛紡織及擀制技藝
888 Ⅷ-105 苗族織錦技藝
891 Ⅷ-108 楓香印染技藝
892 Ⅷ-109 新疆維吾爾族艾德萊斯綢織染技藝
893 Ⅷ-110 地毯織造技藝
898 Ⅷ-115 內聯升千層底布鞋製作技藝
900 Ⅷ-117 金銀細工製作技藝
901 Ⅷ-118 斑銅製作技藝
902 Ⅷ-119 銅雕技藝
903 Ⅷ-120 藏族金屬鍛造技藝
904 Ⅷ-121成都銀花絲製作技藝
905 Ⅷ-122 維吾爾族傳統小刀製作技藝
906 Ⅷ-123 蒙古族馬具製作技藝
907 Ⅷ-124 民族樂器製作技藝
910 Ⅷ-127 漆器髹飾技藝
914 Ⅷ-131 楮皮紙製作技藝
917 Ⅷ-134 印泥製作技藝
919 Ⅷ-136 裝裱修復技藝
920 Ⅷ-137 傳統木船製造技藝
922 Ⅷ-139 龍舟製作技藝
923 Ⅷ-140 傘製作技藝
924 Ⅷ-141 藏香製作技藝
925 Ⅷ-142 貝葉經製作技藝
926 Ⅷ-143 土鹼燒制技藝
927 Ⅷ-144 蒸餾酒傳統釀造技藝
928 Ⅷ-145 釀造酒傳統釀造技藝
929 Ⅷ-146 配製酒傳統釀造技藝
930 Ⅷ-147 花茶製作技藝
931 Ⅷ-148 綠茶製作技藝
932 Ⅷ-149 紅茶製作技藝
933 Ⅷ-150 烏龍茶製作技藝
934 Ⅷ-151 普洱茶製作技藝
935 Ⅷ-152 黑茶製作技藝
936 Ⅷ-153 曬鹽技藝
937 Ⅷ-154 醬油釀造技藝
938 Ⅷ-155 豆瓣傳統製作技藝
939 Ⅷ-156 豆豉釀製技藝
941 Ⅷ-158 醬菜製作技藝
942 Ⅷ-159 榨菜傳統製作技藝
943 Ⅷ-160 傳統麵食製作技藝
944 Ⅷ-161 茶點製作技藝
946 Ⅷ-163 月餅傳統製作技藝
947 Ⅷ-164 素食製作技藝
949 Ⅷ-166 火腿製作技藝
950 Ⅷ-167 烤鴨技藝
951 Ⅷ-168 牛羊肉烹製技藝
953 Ⅷ-170 六味齋醬肉傳統製作技藝
954 Ⅷ-171 都一處燒麥製作技藝
958 Ⅷ-175 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
959 Ⅷ-176 石橋營造技藝
960 Ⅷ-177 婺州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961 Ⅷ-178 徽派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963 Ⅷ-180 窯洞營造技藝
964 Ⅷ-181 蒙古包營造技藝
傳統醫藥
(總計8項)
970 Ⅸ-10 中醫養生
971 Ⅸ-11 傳統中醫藥文化
972 Ⅸ-12 蒙醫藥
973 Ⅸ-13 畲族醫藥
974 Ⅸ-14 瑤族醫藥
975 Ⅸ-15 苗醫藥
976 Ⅸ-16 侗醫藥
977 Ⅸ-17 回族醫藥
民俗
(總計51項)
980 Ⅹ-73 畲族三月三
983 Ⅹ-76 苗族跳花節
984 Ⅹ-77 苗族四月八姑娘節
987 Ⅹ-80 塔塔爾族撒班節
989 Ⅹ-82 羌年
991 Ⅹ-84 廟會
994 Ⅹ-87 抬閣
995 Ⅹ-88 打鐵花
996 Ⅹ-89 朝鮮族花甲禮
998 Ⅹ-91 鄂溫克馴鹿習俗
1002 Ⅹ-95 蠶桑習俗
1004 Ⅹ-97 蟳埔女習俗
1007 Ⅹ-100 塔吉克族婚俗
1008 Ⅹ-101 水鄉社戲
1014 Ⅹ-107 茶藝
1017 Ⅹ-110 畲族服飾
1018 Ⅹ-111 黎族服飾
1020 Ⅹ-113 藏族服飾
1021 Ⅹ-114 裕固族服飾
1022 Ⅹ-115 土族服飾
1026 Ⅹ-119 珠算
1027 Ⅹ-120南海航道更路經
1028 Ⅹ-121 藏族天文歷算
擴展項目
(總計147項)
民間文學
(總計5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8 Ⅰ-8 孟姜女傳說
13 Ⅰ-13 寶卷
22 Ⅰ-22 吳歌
31 Ⅰ-31 謎語
傳統音樂
(民間音樂,總計17項)
34 Ⅱ-3 蒙古族長調民歌
35 Ⅱ-4 蒙古族呼麥
38 Ⅱ-7 畲族民歌
44 Ⅱ-13 崖州民歌
51 Ⅱ-20 花兒
58 Ⅱ-27 薅草鑼鼓
59 Ⅱ-28 侗族大歌
61 Ⅱ-30 多聲部民歌
65 Ⅱ-34 古琴藝術
66 Ⅱ-35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67 Ⅱ-36 蒙古族四胡音樂
68 Ⅱ-37 嗩吶藝術
71 Ⅱ-40 江南絲竹
75 Ⅱ-44 十番音樂
76 Ⅱ-45 魯西南鼓吹樂
85 Ⅱ-54 土家族打溜子
90 Ⅱ-59 冀中笙管樂
傳統舞蹈
(民間舞蹈,總計13項)
104 Ⅲ-1 京西太平鼓
105 Ⅲ-2 秧歌
107 Ⅲ-4 龍舞
108 Ⅲ-5 獅舞
110 Ⅲ-7 儺舞
112 Ⅲ-9 高蹺
119 Ⅲ-16 滾燈
122 Ⅲ-19 弦子舞
123 Ⅲ-20 鍋莊舞
126 Ⅲ-23 苗族蘆笙舞
127 Ⅲ-24 朝鮮族農樂舞
129 Ⅲ-26 銅鼓舞
傳統戲劇
(總計33項)
148 Ⅳ-4 潮劇
160 Ⅳ-16 秦腔
162 Ⅳ-18 晉劇
165 Ⅳ-21 上黨梆子
166 Ⅳ-22 河北梆子
167 Ⅳ-23 豫劇
170 Ⅳ-26 大平調
171 Ⅳ-27 越調
172 Ⅳ-28 京劇
175 Ⅳ-31 漢調二簧
179 Ⅳ-35 荊河戲
183 Ⅳ-39 亂彈
187 Ⅳ-43 柳子戲
188 Ⅳ-44 大弦戲
192 Ⅳ-48 高甲戲
194 Ⅳ-50 四平調
195 Ⅳ-51 評劇
197 Ⅳ-53 越劇
200 Ⅳ-56 揚劇
207 Ⅳ-63 柳琴戲
213 Ⅳ-69 曲子戲
214 Ⅳ-70 秧歌戲
215 Ⅳ-71 道情戲
217 Ⅳ-73 二人台
221 Ⅳ-77 燈戲
222 Ⅳ-78 花燈戲
224 Ⅳ-80 藏戲
226 Ⅳ-82 壯劇
227 Ⅳ-83 侗戲
233 Ⅳ-89 儺戲
235 Ⅳ-91 皮影戲
236 Ⅳ-92 木偶戲
曲藝
(總計15項)
237 Ⅴ-1 蘇州評彈
240 Ⅴ-4 山東大鼓
241 Ⅴ-5 西河大鼓
242 Ⅴ-6 東北大鼓
246 Ⅴ-10 京東大鼓
247 Ⅴ-11 膠東大鼓
254 Ⅴ-18 攤簧
255 Ⅴ-19 賢孝
257 Ⅴ-21 山東琴書
266 Ⅴ-30 新疆曲子
270 Ⅴ-34 歌冊
271 Ⅴ-35 東北二人轉
276 Ⅴ-40 烏力格爾
277 Ⅴ-41 達斡爾族烏欽
281 Ⅴ-45 哈薩克族阿依特斯
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雜技與競技,總計4項)
285 Ⅵ-3 中幡
288 Ⅵ-6 線獅
292 Ⅵ-10 滄州武術
293 Ⅵ-11 太極拳
傳統美術
(民間美術,總計16項)
313 Ⅶ-14 藏族唐卡
314 Ⅶ-15 內畫
315 Ⅶ-16 剪紙
317 Ⅶ-18 蘇繡
320 Ⅶ-21 蜀繡
321 Ⅶ-22 苗繡
324 Ⅶ-25 挑花
325 Ⅶ-26 香包
337 Ⅶ-38 磚雕
339 Ⅶ-40 潮州木雕
341 Ⅶ-42 黃楊木雕
343 Ⅶ-44 木偶頭雕刻
345 Ⅶ-46 竹刻
346 Ⅶ-47 泥塑
349 Ⅶ-50 燈彩
350 Ⅶ-51 竹編
傳統技藝
(傳統手工技藝,總計24項)
356 Ⅷ-6 維吾爾族模製法土陶燒制
373 Ⅷ-23 花氈、印花布織染技藝
375 Ⅷ-25 蠟染技藝
380 Ⅷ-30 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
385 Ⅷ-35 生鐵冶鑄技藝
388 Ⅷ-38 剪刀鍛制技藝
390 Ⅷ-40 銀飾製作技藝
394 Ⅷ-44 弓箭製作技藝
395 Ⅷ-45 家具製作技藝
396 Ⅷ-46 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
400 Ⅷ-50 雕漆技藝
411 Ⅷ-61 老陳醋釀製技藝
420 Ⅷ-70 桑皮紙製作技藝
421 Ⅷ-71 竹紙製作技藝
428 Ⅷ-78 雕版印刷技藝
430 Ⅷ-80 藏族雕版印刷技藝
432 Ⅷ-82 劇裝戲具製作技藝
433 Ⅷ-83 樺樹皮製作技藝
436 Ⅷ-86 煙火爆竹製作技藝
438 Ⅷ-88 風箏製作技藝
傳統醫藥
(總計5項)
442 Ⅸ-3 中藥炮製技術
443 Ⅸ-4 中醫傳統製劑方法
444 Ⅸ-5 針灸
445 Ⅸ-6 中醫正骨療法
448 Ⅸ-9 藏醫藥
民俗
(總計15項)
450 Ⅹ-2 清明節
451 Ⅹ-3 端午節
452 Ⅹ-4 七夕節
453 Ⅹ-5 中秋節
456 Ⅹ-8 傣族潑水節
473 Ⅹ-25 侗族薩瑪節
480 Ⅹ-32 黃帝祭典
484 Ⅹ-36 媽祖祭典
496 Ⅹ-48 那達慕
497 Ⅹ-49 新疆維吾爾族麥西熱甫
502 Ⅹ-54 民間社火
503 Ⅹ-55 蒙古族婚禮
508 Ⅹ-60 藥市習俗
513 Ⅹ-65 苗族服飾
第三批
(總計191項)
I-85天壇傳說
I-88趙氏孤兒傳說
I-90舜的傳說
I-91禹的傳說
I-93盤瓠傳說
I-94莊子傳說
I-95柳毅傳說
I-96禪宗祖師傳說
I-98錢王傳說
I-101李時珍傳說
I-103牡丹傳說
I-104泰山傳說
I-106爛柯山的傳說
I-108阿尼瑪卿雪山傳說
I-113坡芽情歌
I-114祝讚詞
I-115黑暗傳
I-116陶克陶胡
I-117密洛陀
I-118亞魯王
I-119目瑙齋瓦
I-120洛奇洛耶與扎斯扎依
I-121阿細先基
I-122羌戈大戰
I-123恰克恰克
I-125諺語(滬諺)
傳統音樂(總計16項)
Ⅱ-140鳳陽民歌
Ⅱ-141九江山歌
Ⅱ-142利川燈歌
Ⅱ-143天門民歌
Ⅱ-144臨高漁歌
Ⅱ-145彌渡民歌
Ⅱ-147阿里郎
Ⅱ-148哈薩克族民歌
Ⅱ-150茅山號子
Ⅱ-151弦索樂(菏澤弦索樂)
Ⅱ-152納西族白沙細樂
Ⅱ-153伽倻琴藝術
Ⅱ-154京族獨弦琴藝術
傳統舞蹈
(總計15項)
Ⅲ-97跳馬夫
Ⅲ-100跳花棚
Ⅲ-101老古舞
Ⅲ-102跳曹蓋
Ⅲ-103棕扇舞
Ⅲ-105協榮仲孜
Ⅲ-108巴當舞
Ⅲ-109安昭
Ⅲ-110薩瑪舞
Ⅲ-111哈薩克族卡拉角勒哈
傳統戲劇
IV-139上黨二簧
IV-140醒感戲
IV-141湖劇
IV-142淳安三角戲
IV-143嗨子戲
IV-144贛劇
IV-145西河戲
IV-146鷓鴣戲
IV-147淮調
IV-148落腔
IV-149武當神戲
IV-150雷劇
IV-151關索戲
IV-152通渭小曲戲
IV-153弦子腔
IV-154西路梆子
IV-155淮北梆子戲
IV-156滑稽戲
IV-157張家界陽戲
IV-158海南齋戲
曲藝
Ⅴ-97蓮花落
Ⅴ-98長子鼓書
Ⅴ-99翼城琴書
Ⅴ-100曲沃琴書
Ⅴ-101澤州四弦書
Ⅴ-102盤索里
Ⅴ-103永康鼓詞
Ⅴ-104唱新聞
Ⅴ-105漁鼓道情
Ⅴ-106三棒鼓
Ⅴ-107祁陽小調
Ⅴ-108粵曲
Ⅴ-109木魚歌
Ⅴ-110四川評書
Ⅴ-112南音說唱
Ⅴ-113河州平弦
Ⅴ-114端鼓腔
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Ⅵ-56攔手門
Ⅵ-57通背纏拳
Ⅵ-58地術拳
Ⅵ-59佛漢拳
Ⅵ-60孫臏拳
Ⅵ-61肘捶
Ⅵ-62十八般武藝
Ⅵ-63華佗五禽戲
Ⅵ-64撂石鎖
Ⅵ-65賽龍舟
Ⅵ-66迎羅漢
Ⅵ-67摜牛
Ⅵ-68高桿船技
Ⅵ-69花毽
Ⅵ-70口技
傳統美術
Ⅶ-97棕編(新繁棕編)
Ⅶ-98苗畫
Ⅶ-100永春紙織畫
Ⅶ-101平遙紗閣戲人
Ⅶ-102清徐彩門樓
Ⅶ-103上海絨繡
Ⅶ-105瑤族刺繡
Ⅶ-106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工藝
Ⅶ-107侗族刺繡
Ⅶ-108錫伯族刺繡
傳統技藝
Ⅷ-189汝瓷燒制技藝
Ⅷ-192藍夾纈技藝
Ⅷ-193中式服裝製作技藝(龍鳳旗袍手工製作技藝、亨生奉幫裁縫技藝,培羅蒙奉幫裁縫技藝,振興祥中式服裝製作技藝)
Ⅷ-196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
Ⅷ-197青銅器修復及複製技藝
Ⅷ-200毛筆製作技藝(周虎臣毛筆製作技藝、揚州毛筆製作技藝)
Ⅷ-203白茶製作技藝(福鼎白茶製作技藝)
Ⅷ-204仿膳(清廷御膳)製作技藝
Ⅷ-211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
傳統醫藥
Ⅸ-18壯醫藥(壯醫藥線點灸療法)
Ⅸ-20傣醫藥(睡藥療法)
Ⅸ-21維吾爾醫藥(維藥傳統炮製技藝、木尼孜其·木斯力湯藥製作技藝、食物療法、庫西台法)
民俗
Ⅹ-123中和節(永濟背冰、雲丘山中和節)
Ⅹ-126諾茹孜節
Ⅹ-127布依族“三月三”
Ⅹ-128土家年
Ⅹ-129彝族年
Ⅹ-130侗年
Ⅹ-131藏曆年
Ⅹ-132舜帝祭典
Ⅹ-133祭寨神林
Ⅹ-134歌會(瑞雲四月八、四十八寨歌節)
Ⅹ-135尉村跑鼓車
Ⅹ-136獨轅四景車賽會
Ⅹ-137網船會
Ⅹ-138月也
Ⅹ-139婚俗(朝鮮族回婚禮、達斡爾族傳統婚俗、彝族傳統婚俗、裕固族傳統婚俗、回族傳統婚俗、哈薩克族傳統婚俗、錫伯族傳統婚俗)
Ⅹ-140徑山茶宴
Ⅹ-141裝泥魚習俗
Ⅹ-144塔吉克族服飾
第四批
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總計298項,其中新入選151項,擴展項147項。
民間文學
(30項,涉及31個申報地區或單位)
1 盧溝橋傳說 北京市豐臺區
2 鬼谷子傳說 河北省臨漳縣
3 東海孝婦傳說 江蘇省連雲港市
4 劉阮傳說 浙江省天台縣
6 老子傳說 安徽省渦陽縣,河南省靈寶市
7 陳三五娘傳說 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
8 胡嶧陽傳說 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
11 杞人憂天傳說 河南省杞縣
12 三國傳說 湖北省
14 伯牙子期傳說 湖北省武漢市
15 蘇仙傳說 湖南省郴州市蘇仙區
17 畢阿史拉則傳說 四川省金陽縣
18 倉頡傳說 陝西省白水縣、洛南縣
19 駱駝泉傳說 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
21 廣禪侯故事 山西省陽城縣
22 解縉故事 江西省吉水縣
23 阿凡提故事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
26 盤王大歌 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
27 瑪牧特依 四川省喜德縣
28 黑白戰爭 雲南省麗江市古城區
29 祁家延西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
30 常山喝彩歌謠 浙江省常山縣
傳統音樂
(15項,涉及17個申報地區或單位)
1 土家族民歌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
2 漁歌(洞庭漁歌、汕尾漁歌) 湖南省岳陽市,廣東省汕尾市
3 川西西嶺山歌 四川省大邑縣
4 旬陽民歌 陝西省旬陽縣
5 撒拉族民歌 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
6 錫伯族民歌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
8 畢摩音樂 四川省美姑縣
9 劍川白曲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10 阿斯爾 內蒙古自治區鑲黃旗
12 蒙古族汗廷音樂 內蒙古自治區阿魯科爾沁旗
13 瀏陽文廟祭孔音樂 湖南省瀏陽市
傳統舞蹈
(20項,涉及20個申報地區或單位)
3 博舞 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
4 洪澤湖漁鼓 江蘇省泗洪縣
7 耍老虎 河南省焦作市
8 棕包腦 湖南省洞口縣
9 瑤族金鑼舞 廣西壯族自治區田東縣
10 玩牛 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12 登甘嘎謅(熊貓舞) 四川省九寨溝縣
15 耳子歌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17 鋩鼓舞 雲南省建水縣
18 水鼓舞 雲南省瑞麗市
19 鍋哇(玉樹武士舞)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
20 納孜庫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
傳統戲劇
(4項,涉及4個申報地區或單位)
1 線腔 山西省芮城縣
2 平講戲 福建省福安市
3 東河戲 江西省贛縣
曲藝
(13項,涉及13個申報地區或單位)
6 客家古文 江西省于都縣
7 永新小鼓 江西省永新縣
8 山東花鼓 山東省菏澤市
9 跳三鼓 湖北省石首市
10 湖南漁鼓 湖南省
11 桂林漁鼓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
12 寧夏小曲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
13 托勒敖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尼勒克縣
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14項,涉及15個申報地區或單位)
1 布魯 內蒙古自治區庫倫旗
2 蒙古族駝球 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後旗
3 意拳 北京市東城區
4 戳腳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區
5 綿拳 上海市楊浦區
6 精武武術 上海市虹口區
7 詠春拳 福建省福州市
8 井岡山全堂獅燈 江西省井岡山市
9 梁山武術 山東省梁山縣
10 徐家拳 山東省新泰市
11 兩儀拳 河南省沈丘縣
12 梅山武術 湖南省新化縣
13 武漢雜技 湖北省武漢市
14 幻術(傅氏幻術、周化一魔術) 北京市朝陽區,陝西省
傳統美術
(12項,涉及14個申報地區或單位)
1 京繡 北京市房山區,河北省定興縣
2 布糊畫 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
3 抽紗(汕頭抽紗、潮州抽紗) 廣東省汕頭、潮州市
4 水陸畫 河北省廣平縣
5 畢摩繪畫 四川省美姑縣
7 琥珀雕刻 遼寧省撫順市
10 滿文書法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
11 刻銅(杜氏刻銅) 安徽省阜陽市
傳統技藝
(28項,涉及29個申報地區或單位)
4 登封窯陶瓷燒制技藝 河南省登封市
5 當陽峪絞胎瓷燒制技藝 河南省焦作市
7 陶瓷微書 廣東省汕頭市
8 古陶瓷修復技藝 上海市長寧區
9 藏族鎏鈷技藝 青海省
10 銅器製作技藝(大同銅器製作技藝) 山西省大同市城區
11 古代鐘錶修復技藝 故宮博物院
12 傳統香製作技藝(藥香製作技藝、莞香製作技藝) 北京市西城區,廣東省東莞市
13 一得閣墨汁製作技藝 北京市西城區
14 奶製品製作技藝(察乾伊德) 內蒙古自治區正藍旗
15 遼菜傳統烹飪技藝 遼寧省瀋陽市
16 泡菜製作技藝(朝鮮族泡菜製作技藝) 吉林省延吉市
17 老湯精配方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
19 傳統製糖技藝(義烏紅糖製作技藝) 浙江省義烏市
20 豆腐傳統製作技藝 安徽省淮南市
21 德州扒雞製作技藝 山東省德州市
22 龍口冬粉傳統手工生產技藝 山東省招遠市
23 雲南蒙自過橋米線 雲南省蒙自市
24 坎兒井開鑿技藝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
25 傳統造園技藝(揚州園林營造技藝)
江蘇省揚州市
27 廬陵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江西省泰和縣
28 古建築修復技藝 甘肅省永靖縣
傳統醫藥
(2項,涉及2個申報地區或單位)
1 哈薩克族醫藥(布拉吾藥浴熏蒸療法、臥塔什正骨術、凍傷療法)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勒泰地區
民俗
(13項,涉及14個申報地區或單位)
1 望果節西藏自治區
2 察乾蘇力德祭 內蒙古自治區烏審旗
3 博格達烏拉祭 內蒙古自治區扎賚特旗
4 稻作習俗 江西省萬年縣
5 匾額習俗(贛南客家匾額習俗) 江西省會昌縣
6 馬仙信俗 福建省柘榮縣
7 寮步香市 廣東省東莞市寮步鎮
8 達斡爾族服飾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
10 彝族服飾 四川省昭覺縣、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
12 侗族服飾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第五批
參考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