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民歌

桑植民歌

桑植民歌,湖南省桑植縣地方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桑植民歌起源於原始農耕時期先民日常生產生活中的歌謠,是湖南省桑植縣百姓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創造、傳唱、累積起來的民間音樂文化品種,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桑植民歌節奏明快、旋律優美、曲調豐富、形式多樣。

2006年5月20日,桑植民歌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Ⅱ-1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桑植民歌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湖南省桑植縣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遺產編號:Ⅱ-10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曲體結構,音調歌詞,演唱方式,題材作品,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代表活動,榮譽表彰,

歷史淵源

桑植民歌確切可靠的歷史記載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最早的記載屈原的《九歌·湘君》中:“捐余玦兮江中,遺余佩兮醴浦。”《九歌·湘人》中:“沅有茝兮醴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遠望,觀流水兮湲。”春秋戰國時代,困於戰亂頻繁,外族人紛紛遷入桑植,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也為桑植民歌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
明代,桑植土司率桑植數乾土家兒郎應朝廷之召遠赴江浙、朝鮮三度抗倭。《馬桑樹兒搭燈台》在抗倭征程中應運而生。
清代同治年間的《桑植縣誌》載:“雍正五年(1727年),邑人張宏毅偕侄崇周、仕周在縣城西捐地創建武廟,有歌樓。”1942年版的《桑植縣誌》印證了這一說法:雍正五年,邑人張宏在城西捐地創建武廟,有歌舞樓,白叟黃童盡歌舞。乾隆年間的《桑植縣誌》記載:“土家正月賽燈、擺手、唱擺手歌,為鞦韆之戲,至正月十六為止。”此外,清嘉慶二年桑植河口人沙文清創作了《挽友人》稱:“日邊飛送燕歌聲,疑信偏教旅夢驚。”其“越歌,為喪歌”說明了桑植民歌在清代已經較為普及。
大革命時期,賀龍率領一批革命志士組織發動桑植起義,建立了以桑植為核心的湘鄂革命根據地。雲、貴、川、滇、鄂、桂、贛等地的紅軍在此集結,帶來了各地民歌,和桑植民歌融合在一起,推動了桑植民歌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政府十分關心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重視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弘揚,先後組織文藝工作者蒐集桑植民歌,總計有10000餘支。20世紀50年代,桑植民歌就唱到省垣京城。60年代,桑植縣文化館蒐集整理民歌1萬多首。

文化特徵

曲體結構

桑植民歌曲體有半句體、一句體(如《太陽出來一點紅》)、二句體、三句體(如《十月懷胎》)、四句體、五句體、六句體、七句體以及穿歌等形式;“重複”、“聯綴”手法是其慣用旋律創作技法,也有獨創的技巧,如“壓緊”即節奏的緊縮;“扯長”就是節奏的延伸;“逗把”就是在某一既定的民歌樂句中間插入新的因素;“栽把”就是在某一既定樂句或樂段之前或之後加上新的旋律,形成旋律的擴充;“浮起來”就是旋律向上作音程移位;“沉下去”就是旋律向下作音程移位。此外,還有“留頭去尾”、“去頭留尾”、“變花樣”、“挖肝去肺”等手法,並且旋律多用波音、倚音、下滑音等來裝飾。

音調歌詞

在音階調式方面,桑植民歌以“五聲徵調式”和“五聲羽調式”為主,也有少量其他宮調式、商調式、角調式以及加入偏音的特色音階,如“四聲羽調式”、“四聲徵調式”以及帶偏音“4”(清角)或“7”(變宮)的音階等。
在歌詞方面,桑植民歌常用比喻、比興等文學修辭手法,並有大量運用具有本土特色的襯詞、襯字、兒化音來點綴,具有一定的民族風格和較高的藝術性。

演唱方式

桑植民歌的演唱,以桑植方言為主,重捲舌音。其唱腔具有原始的粗野性,這是桑植人民在長期閉塞的生存環境中形成的獨特個性。演唱多用收腔、甩腔、抖腔等潤腔形式,使得桑植民歌在刻畫音樂形象、揭示歌者內心世界、傳遞人物思想情感、烘托環境氣氛等方面展現出一定的魅力,並使得桑植民歌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

題材作品

體裁分類
桑植民歌有高亢明亮的山歌,曲目有《布穀》《冷水泡茶慢慢濃》《天下只有和為貴》等一千四百多支,分屬高腔、低腔與平腔三類。
有風趣活潑的小調,代表曲目如《上四川》《雪見太陽一場空》《我望槐花幾時開》等近三百支,可分為反映愛情生活的情歌、表現苦難生活的苦難歌以及記錄生產生活的時令小調三類。
有振奮人心的號子,代表作品有《漊水槳號子》《撬石號子》《挑擔號子》《中間薅起蛾眉月》等一百四十餘支,分別納入漊水號子、岩工號子、搬運號子、薅草號子四大類。
有熱情歡快的花燈調,曲目有《打起花燈好快活》《四季花兒開》《花樹纏我我纏他》等一百三十餘支。
有激越鬥志的革命紅歌,如《賀龍將軍到》《門口掛盞燈》《當兵就要當紅軍》《農民協會力量大》等近八十餘支。
依據表現內容可分頌賀龍歌、軍民情歌、頌紅軍歌以及頌農民運動等四大類。
有天真爛漫的兒歌,作品有《捉螃蟹》《數蛤蟆》等數十支。
有民俗濃郁的風俗儀式歌,作品有《拜祖詞》《哭亡人》等約三百六十多支,分屬儺願調、婚嫁歌、白族源流歌以及輓歌等幾類。
此外,還有少數自然清幽的搖籃曲,如《紅軍來了做主人》;說唱相間的車車燈、三棒鼓、九子鞭、蓮花鬧等體裁的民歌,如《車車燈是個怪》(車車燈)、《桑植出賀龍》(三棒鼓)、《風調雨順年成好》(九子鞭)以及《恭喜主東好屋場》(蓮花鬧)等。
表演形式
若依據表演形式可有文花燈、武花燈、醜花燈、跳花燈、懶花燈等之分。若從題材內容出發,則可分為唱燈調、花燈贊以及愛情歌三類。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桑植民歌在社會文化和藝術方面存在一定的價值:
  • 社會文化方面
桑植民歌是桑植特有的地理環境與封閉半封閉的生存狀態的產物,至今保留著較多反映原始宗教的歌謠(如儺腔、薅草鑼鼓)。其中的三句體歌詞結構體現了三生萬物的樸素哲學思想,為研究中國民歌的多樣性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和範例。
  • 藝術特徵研究與套用方面
桑植民歌分為山歌、小調、禮儀歌、儺腔等,涵蓋了傳統民歌的多種體裁。其曲式結構嚴謹,曲體多樣,尤其是襯詞的運用,使民歌在烘托氣氛、揭示人物內心情感等方面達到了一定的藝術境界。
此外,桑植民歌特殊的潤腔方法和氣聲演唱技巧,豐富了民歌演唱理論,為聲樂演唱提供了獨特的範例。

傳承人物

尚生武,男,2018年4月,尚生武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錄,申報地區:湖南省桑植縣。
桑植民歌桑植民歌
唐桂珍,女,1977年8月出生於桑植澧源鎮仙娥村,桑植民歌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張家慶,男,土家族,1973年出生於桑植縣沙塔坪鄉大木塘村,桑植民歌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1999年,由湖南省張家界市民委古籍辦、桑植縣文化局和縣民委共同編撰的《桑植民歌》出版。該書共蒐集各民族民歌660首,其中山歌91首、小調306首、革命歷史民歌41首、花燈調46首、勞動號子44首、曲藝32首。該書的出版有助於通過文獻傳承桑植民歌。
桑植民歌聯唱《唱個山歌甩過來》桑植民歌聯唱《唱個山歌甩過來》
2008年,桑植縣被中國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民歌之鄉”,對桑植民歌的傳承進行了更好的保護。

社會影響

代表活動

2017年11月8日,2017桑植民歌王總決賽在桑植縣馬合口白族鄉梭子丘舉行,此次面向全國舉辦2017桑植民歌王總決賽,是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打響桑植民歌品牌,提升桑植民歌影響力,發展桑植民歌產業,促進文化旅遊深度融合,是對桑植民歌等民族文化一次很好的宣傳和傳承。
2017年11月10日,2017張家界·桑植民歌節文藝演出在桑植縣賀龍體育館舉行,桑植老民歌傳承人登台聯唱桑植原生態民歌。

榮譽表彰

2005年10月,桑植民歌被命名為“湖南省十大民族民間文化遺產”。
2011年,桑植民歌被評為“湖南省十大最具魅力的非遺項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