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演變
“珞巴族長期生活在東西長達千餘公里、從平原到山區的高原峽谷,受地理氣候因素影響,在服飾文化中都留下了根植於生產生活方式、崇拜傳統自然的烙印。”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珞巴人,米林縣文廣局局長衛建勇說。
在長期的採集活動中,珞巴人懂得了從部分特有的野生植物中提取纖維,除去膠質曬乾後搓成線,形成織布用的原料。在材質上廣泛運用猛獸的毛皮、皮革、
骨片等,既表現出珞巴族對力量和勇敢的讚美和嚮往,又具有很高的實用性。如男式熊皮帽盔,除起禦寒作用外,熊皮帽堅韌無比、刀砍不破,可防止利器傷身。
衛建勇介紹說,隨著生產力和審美觀念的不斷提高,珞巴人逐步學會了對天然材料進行進一步加工。在滿足實用需求的基礎上,又力求使自己的衣服不斷朝美觀方向發展,對男女服飾的色彩、質料、配飾都加以改良,以滿足審美的需求。
“豐富的色彩選擇和圖騰設計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自然崇拜的影響。珞巴族許多神話都會談及天父地母孕育世上萬物,因此,人們會在服飾上用紅色繪畫太陽形象。而對動植物的抽象化則廣泛運用於飾品設計,比如刻有蛇頭和鳥紋樣的手鐲。”衛建勇說。
珞巴族服飾經歷了從簡單到複雜,從實用到美觀的發展過程。
在珞渝北部山區,男子夏穿自織的土白短上衣,長袖,大對襟,兩個布扣在右邊,下穿自織的帶紋花短褲;冬穿從藏區購回的氆氌長袍或自製的野牛皮大披掛。婦女夏帶花紋的上衣,下穿白布短褲;冬穿用氆氌拼成長方形、中間留有一個圓口的披肩。男子右側腰間掛小彎刀、火鐮,腰前橫拴一把利刀。男女都有許多銀器裝飾品,每逢節日吉慶,戴上所有的銀器。腰帶相當講究,寬四指,有各種圖案,龍、蛇是不能缺少的,五種顏色,上掛小串珠、銅鈴、貝殼,走時發出悅耳的響聲。男女四季赤腳,繭厚刺扎不進。富裕男女都戴銀鐲、銀項鍊生般珞巴人只戴藤鐲,為刮汗之用。男女都扎耳孔,戴環式金銀藤品,以示貧富。男子外出都手持強弓,身背箭筒,腰挎長刀,頭戴熊皮帽,相當威武。在珞渝腹心地帶和南部,交通閉塞,衣著還保留著古老的樣式,衣服形式還十分簡陋,男女夏穿白布汗衣,裸露大部分身軀,冬穿短袖無領上衣。被稱為土地著人的果布、日嘎等東貢部落的不少村寨,男人用一尺來寬、三尺來長的自織布圍腰遮醜,但隨時可以看到生殖器,便用白線纏住龜頭,用以避邪。還有幾個部落男子用草、棕毛、獸皮遮住陰部的,婦女用一塊布遮醜,上身坦胸露懷。民榮等部落男子用竹筒或葫蘆套住陰莖。這種現象,對於極度崇拜男性殖器的珞巴民族說,一點也不奇怪。在珞渝山區東間,男穿無襟花布上衣,下穿紅綠色短褲。婦女上穿兩個布扣的衣服,下部用花布圍腰遮醜,也有用棕毛當遮醜物的。男戴大銀耳環,一般只戴三串,每串20個珠。還有戴鉛耳環的,婚齡婦女視此最為美麗。
服飾特徵
珞巴族男女都喜歡佩帶裝飾品,男子戴
手鐲、竹管耳環、項鍊,腰間掛
弓箭、
長刀等物。婦女特別喜歡佩戴五顏六色的項珠,盛裝的婦女脖頸上有時戴十幾串到幾十串珠子,再加上手鐲、
耳環、
銅鈴、
銀幣、
鐵鏈、
小刀、
火鐮、
海貝等飾物,有十幾斤重,可裝滿一個竹背筐,並被視為家庭財富多寡的標誌,不可缺少的嫁妝。每當節日到來,婦女們都穿戴起來,起舞高歌,互相妣美。
男服
珞巴族服裝多用山羊毛織成,男裝製作是將兩塊窄幅的長條成品布拼在一起,呈長條毯狀,在中間處留一尺左右的接口不縫作領口,穿時從頭上套,捆上腰帶,形成一件沒有衣領、前襟、和後幅不縫合的套裝。
男子的服飾,充分顯示出山林
狩獵生活的特色。他們多穿用羊毛織成的黑色套頭坎肩,長及腹部。背上披一塊野牛皮,用皮條系在肩膀上。內著藏式
氆氌長袍。博嘎爾部落男子的帽子更是別具一格,用熊皮壓製成圓形,類似有沿的鋼盔。帽檐上方套著帶毛的熊皮圈,熊毛向四周蓬張著。帽子後面還要綴一塊方形熊皮。這種熊皮帽十分堅韌,打獵時又能起到迷惑獵物的作用。男子平時出門時,背上弓箭,挎上腰刀,高大的身軀再配上其它閃光發亮的裝飾品,顯得格外威武英俊。
佩戴長刀是
珞巴族男子的嗜好。它不單單是作為顯示陽剛之氣的裝飾品,而且是受自然條件的驅使,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工具和重要武器。不僅用它來防止野獸和毒蟲的襲擊,而且用它來砍竹木,架藤網橋,起房造屋甚至剪頭髮、裁剪獸皮…… 除長刀之外,弓箭更是珞巴族男子不能離身之物,是狩獵的主要工具。珞巴人製作弓箭的技藝很高,使用弓箭的本領十分嫻熟。珞巴人從幼兒時就開始練習射箭。對彎制竹弓和削制箭桿很有講究。制弓不但要選擇竹種、竹齡,而且對弓長、厚薄都有固定的規格。箭桿、箭鏃和箭羽的選材、製作工藝也很精細。製作一副好的弓箭,大約需20天左右。
女服
珞巴族女裝是用棉布製作的,從色彩、質料、配飾都進行了改良,珞巴族服飾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礎上顯得更加美觀大方、較好地滿足了珞巴人愛美的需求。
珞巴族婦女喜穿麻布織的對襟無領窄袖上衣,外披一張小牛皮,下身圍上略過膝部的緊身筒裙,小腿裹上裹腿,兩端用帶子紮緊。她們很重視佩戴裝飾品,除銀質和銅質手鐲、戒指外,還有幾十圈的藍白顏色相間的珠項鍊,腰部衣服上綴有許多海貝串成的圓球。珞巴族婦女身上的飾物可多達數公斤重,可裝滿一個小竹背簍。這些裝飾品是每個家庭多年交換所得,是家庭財富的象徵。
珞巴族婦女身上的
飾物可多達數公斤重,可裝滿一個小竹背簍。這些裝飾品是每個家庭多年交換所得,是家庭財富的象徵。每逢節慶之時,婦女們一個個盛裝打扮,互相比美。
髮飾
珞巴族的髮式多種多樣。有的部落剪短髮;有的長髮散披背後,女的梳幾條辮子垂於肩後;有的男女均蓄長發,發置於頭頂,穿一根竹籤;熱帶地方全為光頭。有戴圓形禮帽的,有戴氆氌圓形帽的,有戴自編藤帽的,有戴熊皮帽的,帽前兩邊各固定一個野豬獠牙,有的部落還在帽上插若干根鳥翎,十分美觀。
喪服
珞巴人非常重視喪衣,不管近親或遠親,不能穿戴帶毛的衣服,以免死者再生變為牲畜。喪服多為白色,以示死者清白。
獵服
獵人服裝獨具特色,表現出珞巴族兼營狩獵生產的特點。獸皮披肩,既輕巧又暖和,不滲水抗濕性能好。頭戴熊皮帽,擋雪遮雨。腳穿“里木”(統靴),鞋幫和鞋底全部是用“阿努”(瑞香樹皮)纖維編織而成,它比現代膠鞋還結實數倍。一個健康男子一生狩獵40年左右,四雙“里木”足夠穿了。小刀、火鐮是獵是不可缺少的工具,用黃羊皮當鞘,不易透水。獸皮短褲,柔軟保暖。獵人狩獵時穿戴的衣物都離不開獸皮,這充分說明這個民族賴以生存的對象之一是野獸。
文化內涵
珞巴族的先民們認為,他們自身與自然界的某些動物、植物、無生物和使用的工具有著一種神秘的關係,並把它們視為自己的祖先,於是產生了祖先崇拜。地處高山峽谷中的珞巴族,十分崇拜山神,在他們的觀念中,高山峻岭,懸崖峭壁,都是烏佑(精靈、神靈。鬼魂、妖魔等都統稱為“烏佑”)隱居的處所,山上生長的植物、犧息於林間的動物,都由烏佑管轄。把動物神化並加以崇拜,這是原始人漁獵經濟生活的產物。動物是人們維持生存的依賴對象,但有些又與人處於相對立的狀態。如虎、獅、蛇、狼等具有屹人、傷人的自然屬性,直接威脅人們的安全,引起人們的恐懼,人們又賦予它們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有些人常祈求它運用無限的威力,制服鎮懾其它危害人們安全的神鬼。因此,人們對毒蛇猛獸祭祀與禁忌就更加頻繁複雜。刻有蛇頭和蛇身田紋的手鐲;編織著蝙蝠,鳥的圖案的衣服;用羊毛編織的各種彩色田案的腰帶等,除實用、裝飾作用外,還被視為鏟身符,用來鎮妖避邪。
傳承創新
“我們看到的珞巴服飾極具濃厚的民族特點,它是珞巴人民智慧創作的結晶,是珞巴族審美特性的表現,更是珞巴族社會形態發展的縮影。”米林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李會艷說。
珞巴族服飾文化是中國民族文化中的藝術瑰寶。珞巴族千百年來的美學理念、宗教信仰與生活習俗等多方面的傳統觀念和文化心理,都在其服飾中得到了詮釋。由於珞巴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所以,珞巴族服飾在傳承與發展中就像是一本記錄珞巴人歷史的無字天書,對研究珞巴族歷史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作為西藏工布服飾文化的組成部分,珞巴族服飾文化還與門巴服飾文化、僜人服飾文化一起,創造出了具有工布地區獨具一格的特色服飾文化。
西藏民俗學者魏曉紅認為:“工布服飾的構成、製作材料和工藝等,展現了工布地區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審美觀念和社會風俗等。隨著工布地區與區外交流的逐步加強,在國家的投入、傳承人的努力和市場的良性開發下,以珞巴族服飾為代表的工布服飾文化必將獲得進一步豐富和發展。”
珞巴民族特色服裝剛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它的傳承工作卻遭遇了諸多難題。亞依說:“當時掌握傳統技藝者很少,很多技藝無法達到過去水準;珞巴族服飾多取材珍貴動物皮毛,面臨替代問題。還有按族人傳統,人去世後生前衣物都要隨葬,因此保存下的服飾樣本也十分稀少。”
保護措施
為保護和傳承珞巴族傳統文化,林芝市專程從文化部非遺司邀請專家指導保護工作。2014年,有關部門還投資800萬元支持當地建設“珞巴織布傳習所”;2015年,才召村珞巴織布技藝又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
2015年7月,林芝市珞巴族服飾保護利用設施建設項目在巴宜區林芝鎮真巴村開工建設。該項目總投資800萬元(國家投資),建設內容包括新修生產性保護廠房及附屬設施,總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項目於2016年初建成並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