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民歌

巢湖民歌

巢湖民歌,安徽省巢湖市地方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伴隨著巢湖悠久的歷史,巢湖民歌經歷了一個由簡而繁、由單一而多樣的演變過程,並一直傳唱至今。巢湖民歌既有代表性的體裁以及相對統一的結構風格,又在與毗鄰地帶的民歌的交融中,形成了多種聲腔共存的格局。巢湖民歌在音樂形式上基本上是單聲音樂體制,絕大部分的歌曲音域不寬,通常是八、九度。旋律上比較平穩,旋法上主要特點是三音列級進或環繞的典型四度進行,旋律走向以下行居多。

2006年5月20日,巢湖民歌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Ⅱ-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巢湖民歌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安徽省巢湖市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遺產編號:Ⅱ-6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代表作品,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重要活動,榮譽表彰,

歷史淵源

位於皖中的巢湖,襟江環湖,境內有距今三四十萬年的“和縣猿人遺址,證明這裡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伴隨著巢湖悠久的歷史,巢湖民歌經歷了一個由簡而繁、由單一而多樣的演變過程,並一直傳唱至今。
在民間傳說和原始民歌歌詞的零散記載中,人們可推算出巢湖民歌的起源,並將其歷史追溯到南宋、元朝時期。與中國其他地方的傳統音樂一樣,巢湖民歌也是隨著當地語言的產生而形成,是一種富有音樂性的歌唱語言,也是一種將語言加以延伸升華後的音樂藝術。巢湖人愛唱、愛編民歌。聰慧的歌唱者採取“望風采柳”的創作形式,見什麼唱什麼,走到哪唱到哪,乾什麼活唱什麼歌,巢湖民歌便在當地人的生活勞動和喜怒哀樂中產生,再經過世代的傳播、繼承和創新而不斷豐富、完善,出現了號子、山歌和各種小調,並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民歌體系。

文化特徵

巢湖民歌既有代表性的體裁以及相對統一的結構風格,又在與毗鄰地帶的民歌的交融中,形成了多種聲腔共存的格局。巢湖民歌不但數量多,而且內容豐富多彩。
反映勞動生產的民歌占巢湖民歌的多數。其主要集中在號子、山歌、秧歌等類民歌中。如《舂米號子》《打夯號子》《薅稻歌》《喊秧歌》《小小水車八尺長》《唱得大地披綠裝》等,通過這些民歌可以看出民歌和勞動間的關係。在繁重的體力勞動中,唱起民歌既可以統一步伐、協調動作,又可以自娛自樂,減輕疲勞,舒緩精神,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增加生產勞作中的情趣。還有一些民歌把生產技能和勞動常識融在歌詞中,直接傳授勞動知識。
反映勞動生活和情趣的民歌,有居巢民歌《唱四季》《喚小牛》,廬江民歌《十里長沖好風光》等。
愛情生活方面的民歌,在巢湖民歌中占的比例也比較大,而且從多個側面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愛戀和婚姻生活。如和縣民歌《打茼蒿》,居巢民歌《四季相思》,廬江民歌《郎唱山歌妹知音》,無為民歌《來年春日等哥回》《送晚茶》等。
巢湖民歌中有一部分是反映人民民眾風俗習慣的歌曲。這些歌曲有的是在節日和集會中歌唱用以助興的,如居巢民歌《燈歌》《劃龍船》等;有的是在各個節氣中演唱,帶有紀念性和儀式性的歌曲,如無為民歌《老龍下河快如飛》;還有一類則是婚喪儀式中演唱的歌曲,如無為民歌《吹吹打打就進了婆家門》等。這些民歌主要表現勞動人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有的內容乞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避免災害;有的內容則是祝願身體健康、長命百歲;還有的內容則是希望有一個和平安定的生活環境。
巢湖民歌以號子、山歌、小調三大門類為主,其他如舞歌、風俗歌、兒歌以及屬於亞民歌範疇的生活音調為數不多,也有流傳,但這些少量的民歌體裁在巢湖民歌中一般都被歸併入小調類。流傳在巢湖的號子有巢湖船夫號子、船工號子、木排號子、春米號子、划船號子、打夯號子、搬運號子、車水號子等。號子是伴隨勞動產生的,因而旋律鏗鏘有力,節奏性很強,曲調與地方語言音調緊密結合,十分口語化,容易演唱。號子由於地域不同、工種不同,因此分布差別很大。
秧歌是巢湖民歌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一種。巢湖水域豐富,是著名的稻米產區,水鄉秧歌的傳唱由來已久,其種類主要分為喊秧歌、丫頭調薅稻歌、耘田歌、風擺柳、劉姐姐、犟頸紅等。巢湖秧歌以“喊秧歌”最為著名,主要流傳於居巢區,無為、廬江等縣也有流傳,但數量不多。“喊秧歌”的演唱形式一般由領唱和幫唱組合而成,它的節奏舒展、自由,旋律高亢嘹亮,具有山歌風味,在旋律中用了大量的裝飾音,使曲調變得特別優美動聽。“喊秧歌”的內容主要以歌唱勞動為主。“丫頭調”是廣泛流傳在巢湖地區的秧歌的另一種主要形式,因為唱至最後都有“啊,丫頭子哎”的襯詞而得名。其旋律優美,音域不寬,便於演唱。秧歌內容也十分豐富,不但有反映勞動和生活的,還有反映歷史題材的,也有反映愛情的。“薅稻歌”是流傳在和縣一帶的秧歌,其演唱形式與“丫頭調有些相似,也是由領唱和幫唱組成,但幫唱時不唱歌詞,只唱由襯詞構成的樂句。另外,幫唱部分結構比“丫頭調”複雜而龐大。“劉姐姐”也是流傳在居巢區的一種秧歌,這類秧歌的內容大多反映愛情生活。與水光湖色的秧歌不同,山歌則是在山野里唱的歌曲。其節奏舒展,旋律高亢嘹亮,優美動聽。巢湖流傳的有車水山歌(靠山音)、放牛山歌、採茶山歌等。
小調主要是指在城鎮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民歌,其數量頗大,內容也複雜多樣,雅俗懸殊較為明顯。其主要有燈歌、門歌、賣雜貨等。
巢湖處於皖中江淮之間的獨特位置,東西南北毗鄰地帶的諸多民歌在這裡交流,多種聲腔也在這裡融合。在與相互毗鄰地帶的民歌交流融合中形成音樂兼容並蓄、諸多聲腔競發的格局,巢湖民歌逐漸形成了強烈的區域性特徵。但同是在巢湖地區境內,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區域不同,民歌流傳的種類也不盡相同。即使是同一種類的民歌,唱法也不同,各具特色,如秧歌一般流傳於稻米產區,山歌則更多地流傳於山區丘地帶。同樣是秧歌,在唱法上司集、炯煬、銀屏等地就各有各的唱法。
巢湖民歌在音樂形式上基本上是單聲音樂體制,絕大部分的歌曲音域不寬,通常是八、九度。旋律上比較平穩,旋法上主要特點是三音列級進或環繞的典型四度進行,旋律走向以下行居多。
調式上普遍是五聲徵調式和五聲羽調式,宮、商、角調式都很少見不同宮系的轉調,除個別由外地區傳入或受之較深影響的曲目臨時離轉調,有時出現四、五度關係外,轉調一般不存在,同宮系統的轉調式轉換和游移,倒是常見,尤其是本地區徵調式民歌常常含有很鮮明的羽調色彩,徵羽交替非常普遍。
在節奏、節拍方面,山歌、秧歌等的節奏是比較自由的,非律動和變換拍子較為普遍,號子和小調的節拍則基本上是偶數拍子,即二拍和四拍。
在音樂結構上,巢湖民歌主要有單句式、上下句、起承轉合式、五句頭、多句連綴和樂段擴展等多種類型,少數曲目並有對置、對比樂段,構成二部式,個別曲目如《廬江燈歌》,樂段再現之間還可自由插入幾首短小而風格相近的民歌,構成別具一格的迴旋曲式。
巢湖民歌的歌詞語言樸素生動,口語化、生活化,襯詞較多,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望風采柳”的創作形式,是巢湖民歌最顯著的特徵,是造就巢湖民歌數量眾多、內容豐富和“十唱九不同”的根本原因。所謂“望風采柳”,即在勞動生產生活中見什麼就唱什麼。在各種場合都用編歌、唱歌來交流思想、抒發情感,表達勞動生活及豐收的喜悅,緩解勞動者的疲勞,相互鼓勵,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巢湖秧歌,又稱“喊秧歌”是本地最為流行的一種民歌。一到栽秧季節,勞動人民在水田中邊勞動邊喊唱,開秧門時唱,拔秧時唱,拋秧把時唱,插秧時唱,薅草時也唱領眾和,場面壯觀。以“望風采柳”形式創作的民歌,無拘無束,即興而出,張口就唱,淺顯易懂,民眾基礎廣,自然流傳開來,是當地盛行的傳統藝術形式。

代表作品

巢湖民歌代表曲目有《姑嫂對花》《喊秧歌》《劉姐姐》《嚇老鷹》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研究巢湖民歌史,可以探尋巢湖歷史變遷的蹤跡,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研究巢湖民歌的題材內容和體裁特徵,能在某種程度上促進安徽民歌史和中國民間音樂史的研究。巢湖民歌是巢湖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繼承、弘揚巢湖民歌對豐富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傳承人物

李家蓮,女,漢族,2018年4月,李家蓮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錄,申報地區:安徽省巢湖市。

保護措施

2010年10月,居巢區舉辦了第九屆巢湖民歌·“人普杯”居巢民歌演唱會暨建國六十一周年文藝演出,其旨在通過此次演唱會,大力傳承居巢民歌,發掘新人新作,讓居巢民歌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壯大,進而推動巢湖民歌迅速發展。
2013年3月,巢湖市人民政府在巢湖成立了巢湖民歌研究會,吸納了一批傳唱、研究巢湖民歌的老中青文藝工作者及專家。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7年11月7日晚,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合肥分會場的子活動之一——巢湖民歌演唱會在合肥大劇院唱響,演唱會上,巢湖民歌省級傳承人李家蓮和男歌手雷玉君合唱的《綠浪滾滾迎面來》由巢湖傳統秧歌改編而成,高亢悠揚,充滿激情。

榮譽表彰

2017年11月8日,由黃冬松作詞、黃大鵬作曲的新創巢湖民歌《千古名鎮,五彩散兵》,登上了“華語音樂排行榜”。
2017年11月22日,新民歌《好雨好時節》在合肥市第三屆民營文藝院團聯合展演比賽中,獲得綜藝類三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