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族長鼓舞

朝鮮族長鼓舞

朝鮮族長鼓舞,吉林省圖們市民間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朝鮮族長鼓舞起源於印度的細腰鼓,又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中原,再傳入東朝鮮,成為朝鮮民族音樂的主要打擊樂器。明清時期,朝鮮族人口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長鼓舞隨之傳入中國,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朝鮮族舞蹈。

2008年6月7日,朝鮮族長鼓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Ⅲ-59。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朝鮮族長鼓舞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遺產編號:Ⅲ-59
  • 申報地區:吉林省圖們市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表演形式,演奏特點,演奏方式,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現狀,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重要活動,榮譽表彰,

歷史淵源

朝鮮族長鼓起源於印度細腰鼓,又名“杖鼓”。公元4世紀時,細腰鼓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中原,而後又東傳朝鮮。
朝鮮族長鼓舞朝鮮族長鼓舞
作為古代細腰鼓的變體,隋唐時期,中原稱長鼓為“都曇鼓”、“毛員鼓”和“腰鼓”,實際已用於宮廷九、十部樂的天竺、龜茲、西涼、疏勒、高昌和高麗諸樂中。宋代長鼓以“杖鼓”之名載入史冊。宋代《樂書》:“杖鼓、腰鼓、漢魏用之。大者以瓦,小者以木類,皆廣首纖腹。”沈括《夢溪筆談》:“唐之杖鼓,本謂之‘兩杖鼓’,兩頭皆用杖。今日杖鼓,一頭以手拊之”。
到了元代,《元史·宴樂之器》對杖鼓記載尤詳。《元史·禮樂志》:“杖鼓,制以木為匡,細腰,以皮冒之,上施五彩繡帶,右擊以杖,左拍以手”。
後經歷代藝人改進,長鼓舞在20世紀初期以獨立的表演形式從農樂舞里脫穎而出。其舞蹈形式有獨舞、雙人舞、群舞等多種。建國後,長鼓舞經朝鮮族舞蹈家們的精心改編,增添了新的時代氣息和民族特色,使這一藝術形式日趨完善。
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延邊歌舞團將長鼓舞搬上舞台,從而擴大了長鼓舞的影響,60年代又在獨舞的基礎上,創作出長鼓的群舞表演。長鼓舞不僅鼓技驚人,花樣翻新,亦在於表達喜悅、歡快的情緒,以優美的舞姿和嫻熟的鼓技給人美好的藝術享受。
2008年6月7日,吉林省圖們市申報的“朝鮮族長鼓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朝鮮族長鼓舞既可集體表演,也可單獨表演。女性長鼓舞風格優雅,男性長鼓舞活潑瀟灑。表演時以扛手、伸肩、鵲雀步等動作為主,舞者肩挎長鼓,右手持鼓鞭,邊跳邊敲。長鼓不僅是舞蹈的道具,也是伴奏樂器。整個舞蹈集演奏、演唱、舞蹈於一體,實現了人、鼓、樂的高度協調。

演奏特點

長鼓聲音語言,主要為噔、噠、空三種,通過不同組合變化,成為不同節奏。美在鼓聲的鏗鏘、歡快。長鼓兩端的鼓桶由纖細的腰身連線起來,來回穿梭的縮繩將兩端的鼓面牢牢固定。舞者將鼓橫掛胸前,左手拍鼓,右手執竹片敲擊,邊跳邊敲鼓。長鼓兩面具有不同的高、低音,呈現的節奏抑揚頓挫。

演奏方式

演奏時,坐勢,置鼓於架上;立勢,將鼓掛於奏者腹前,左手拇指扶住鐵圈,其餘四指可單指敲擊或一起拍擊手鼓面,右手執鼓棰敲擊棰鼓面。經過人們不斷地發掘、整理,演奏技藝極為豐富。手鼓面奏法。左手有單鼓點、單花點、雙花點、悶鼓點等四種,棰鼓面。右手奏法有單鼓點、單花點、雙花點、滾奏、震奏等,敲擊的節奏變化有四十多種。常用於獨奏、器樂合奏或為獨唱、舞蹈伴奏。
演奏長鼓時,右手執細竹條敲擊,左手拍打。有兩種演奏形式:一種是將較小的長鼓橫掛在胸前邊舞邊奏,它既是舞蹈的伴奏樂器,又是舞蹈的道具;另一種是將稍大的長鼓置於木架上,擺在演奏者面前專作為樂器演奏,為聲樂伴奏(如伽倻琴彈唱)或參加器樂合奏,常用來表現輕快、歡樂的情緒。 長鼓在熟練的演奏者敲擊下,兩個不同的音響參插交錯,兩種不同的音色忽隱忽現、時輕時重、抑揚頓挫,音色分外清麗鮮明。以獨特而豐富的音樂語言,表達出複雜而細膩的思想感情,具有鮮明的朝鮮族風格和濃厚的地方色彩。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朝鮮族長鼓舞具有鮮明的朝鮮族文化特色,在朝鮮族舞蹈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傳入豐富了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藝術形式。新中國成立後,經過朝鮮族舞蹈家的精心改編,在長鼓舞中注入了新的時代氣息,使這一優秀的民間藝術更趨完善。
朝鮮族長鼓舞集演奏、演唱、舞蹈於一體,是綜合性的民間藝術,不僅可以做伴奏的樂器,而且還可以作為舞蹈道具,可集體表演,亦可單獨表演。朝鮮族長鼓舞融舞蹈、鼓、樂為一體,實現了人、鼓、樂的高度協調,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傳承現狀

隨著現代化的加速,朝鮮族長鼓舞陷入了生存困境,後繼乏人,民間一些高難度的擊鼓技巧已經失傳,亟待保護搶救。

傳承人物

朴聖燮,男,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圖們市向上街道文化站站長,是吉林省朝鮮族長鼓舞第五代傳承人。

保護措施

圖們市向上街道長鼓舞基地組建於1994年5月1日,由一支20多人組成的公心老年讀報組表演隊,發展成為150人的長鼓舞隊伍。基地以“長鼓舞”活動為載體,主要從事朝鮮族長鼓舞傳承、帶徒、展示、應邀參加接待外賓演出等活動。
2008年至2011年,先後成立圖們市職業教育中心、圖們市第二國小校、圖們市向上街道等3個長鼓舞培訓基地,平均每年培訓學員3000餘人次,並經常組織學員開展和參加各類演出活動。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0年2月,朝鮮族長鼓舞受邀參加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的元宵節晚會。
2015年6月17日至18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朝鮮族長鼓舞理論與技藝研討會”在圖們市成功舉辦。
2015年6月20日,圖們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在圖們江廣場舉辦了“2015第一屆圖們江朝鮮族端午民俗節”系列活動,朝鮮族長鼓舞參加了展演。
2015年8月19日,圖們市以圖們江文化旅遊節為平台,創新性地設立了“非遺活動日”,朝鮮族長鼓舞參加了展演。

榮譽表彰

2007年,圖們市的長鼓舞藝術團代表東北三省參加了“首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被文化部授予“中國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2012年文化旅遊節期間,圖們市創造了694人同時表演朝鮮族長鼓舞金氏世界紀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