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為著名書法家陳白沙所始創,已有五百多年歷史。以新會圭峰山特產茅草為材料製作而成,具有軟硬適中、吸墨性好、富於彈性、書寫流暢、堅韌耐用的特點。尤因筆頭沒有筆鋒,揮寫時筆劃中留有空隙,形成獨有的“飛白”。
2008年6月入選國務院批准文化部確定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 Ⅷ-132
- 申報地區:廣東省江門市
歷史淵源,技藝傳承,茅龍筆歷史,技藝文化,技藝榮譽,陳白沙與茅龍筆的故事,
歷史淵源
茅龍筆是新會著名特產,暢銷全國各地,在東南亞一帶享有盛名。其發明者是廣東大儒陳白沙先生。白沙先生用新會圭峰山上的白茅製成茅龍筆,寫出來的書法生辣野趣,剛勁有力,在當時蜚聲全國,影響深遠,有“嶺南一人”之譽。白沙先生對自己創造的茅龍筆感情甚深,尊稱為“茅君”。在他的詩中有贊茅龍筆之神奇的詩句:“茅君稍用事,入手稱神工”。他晚年病中不能用茅龍筆寫字了,概嘆曰:“長楫謝茅君,安靜以待終。”白沙先生現留下來的書法書跡很多,如《慈元廟碑》(石刻行書)、《“忍”字贊》(木刻行書)、《種萆麻》(紙本手卷,行草書)等。
茅龍書法“獨樹一幟”,“一洗元代以來柔弱萎靡的書風”,然而,人們在讚賞茅龍書法的藝術魅力的同時,卻不曾想到,茅龍筆從材料採摘到成筆全部靠人工完成。數百年來,茅龍筆的生產技藝全靠師徒之間的言傳身教,並憑個人的長期悟性和實踐探索才能掌握。隨著時代的變遷,民間生產茅龍筆作坊越來越少,這一民間絕技的傳承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廣東新語》有“茅筆”條載:“白沙喜用茅筆,所居圭峰,其茅多生石上,色白而勁,以茅心束縛為筆,作字多樸野之致。”據傳說,白沙先生在圭峰山講學時,“山居苦無筆”。那年秋天的一個傍晚,他坐在圭峰山玉台寺前邊的一塊大石頭上看書。忽見石頭上一片白茅長得蔥蘢可愛,便伸手想折一株,卻花了很大氣力才折斷。他細看那靠近茅根的斷口,露出一束柔軟而富有彈力的白毛,竟與寫字的毛筆十分相似。他心中大喜,立即摘了一把白茅回家,第二天拿出來曬乾,用木棰輕輕砸爛,又放在蜆灰水裡浸了幾個時辰,去囊後再曬乾,紮成了一束做成筆。他用茅筆蘸上墨水,吸墨飽滿;他寫了一個“筆”字,筆劃硬朗,飛白生動,還帶有剛陽之氣。白沙先生高興極了,就美其名曰“茅龍筆”。此後,白沙先生用茅龍筆獨創茅龍書法,聞名海內外。
技藝傳承
70年代曾經在新會工藝廠以製作茅龍筆為生的鉗叔和張瑞亨的手工大同小異,同樣強調蜆灰醃草是關鍵一環。
茅龍筆堅韌,手感硬,使用壽命2年至20年不等。買茅龍筆的都是熟人,或者是名家,一般初學書畫的都不會使用茅龍筆。茅龍筆的價格一般比毛筆貴 。
鉗叔、張瑞亨和其他藝人一樣,都不以做茅龍筆為生。“做過茅龍筆的人都知道,賣茅龍筆很難掙錢。”鉗叔等人都說,如今,做茅龍成了業餘愛好,“不能靠它混飯吃。”
樂觀的背後,很多藝人也提出了茅龍筆所遭遇的三個現實問題:首先,茅龍筆一直都是民間藝人製作,長期以來,茅龍筆的生產技藝全靠師徒傳承,世代相傳,並憑個人的長期悟性和實踐、探索、體會及感覺才能掌握,沒有具體的研究記載;其次,茅龍筆生產費時費工,上山採摘茅草比較辛苦,製作過程又瑣碎平庸,年輕人多數不願意學;第三,茅龍筆的製作流程長,手工效率低,成本高,五邑僅有四五個人在從事茅龍筆生產,銷量很小,難以推廣。
但這個似乎信手拈來的發明,並不是偶有所得的野趣,而是他文化創造的自信和自覺。這種精神在嶺南血脈中的綿延,比起他留下的這種具體的筆,實在要珍貴得多。這樣看來,他制筆的技藝失傳也就不是那么可惜了,何況新工藝的茅龍筆已是方興未艾。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是一種“活”的文化,新會區成功獲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共22項,其中國家級的有新會葵藝、白沙茅龍筆和蔡李佛拳等3項,省級的有新會葵藝、白沙茅龍筆、蔡李佛拳、新會陳皮製作技藝、崖門海戰流傳故事、陳夢吉故事、小岡香製作技藝和新會古典家具製作技藝等8項。新會同時建立了蔡李佛洪聖始祖館、新會葵博園、岡州畫院茅龍筆博物館、新會古典家具博覽中心、陳皮村、新會高級技工學校等傳承基地,定期舉辦活動和傳承人技藝培訓班,確保非遺項目得到更好傳承。
茅龍筆歷史
據悉,白沙茅龍筆是明代嶺南大儒陳白沙創造,至今已有500年多歷史其製作技藝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茅龍筆書法有著“生辣野趣、剛勁有力、筆劃硬朗、飛白生動”的特點,表現出一種雄強、恢宏、陽剛的正大氣象。
在文化旅遊方面,江門具備豐富獨特的資源優勢。據江門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早在2007年,開平碉樓與村落便已成為廣東省首個世界文化遺產;2013年,僑批檔案成為廣東省首項世界記憶遺產;此外,開平碉樓和梁啓超故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荷塘紗龍等七項民間藝術和民俗藝術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江門僑鄉嘉年華、僑鄉旅遊節等節慶活動的影響力也日益提高。”
技藝文化
本屆石文化節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有中國玉石奇石觀賞石展銷會、石藝創意大賽暨廣東省民間石工藝精品展、廣東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展、“石藝古韻”攝影大賽展等。其中,中國玉石奇石觀賞石展銷會主展館面積1.2萬平方米,共設展位380個,來自香港、台灣、廣東、廣西、雲南、湖南、貴州等地的298家企業參展。參加展銷會的精品石藝品種豐富,涵蓋各類玉石、石雕、石工藝品、端硯、觀賞石、奇石、園林石、根雕、水晶、瑪瑙、珠寶等與石相關聯的工藝美術品。
紀念館占地面積180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3800平方米,是一座以保護明代古建築群為主體的庭院式歷史名人紀念館。
該館以建於明代的白沙祠和木石牌樓(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主軸,正前方是白沙先生銅像廣場和陳白沙紀念館的新建牌樓。牌樓內的用地範圍均以圍牆圍繞。白沙祠前的東西兩側,建有書畫廊和碑廊,還有懷沙亭、講學亭、文獻亭、嘉會樓、旅遊服務部以及荷花池、泮池等園林式建築。為弘揚白沙先生的茶文化,兩側的書畫廊均設有茶藝館,方便市民休閒品茗。
白沙祠的東側,是陳白沙事跡陳列室的三個展區,常年展出陳白沙的事跡及墨寶等名片。距白沙祠東北角約50米處,是一個建於明代弘治十年(1497年)的陳白沙父母合葬墓,墓碑石白沙先生用茅龍筆書寫的。四周松柏長青。
白沙祠的西側,保留了白沙故里的若干舊民居,民居內按民俗風貌布置居室家具,開闢為民俗展區,供遊客參觀。在白沙故里的北端,建有小廬山碑亭及觀景長廊。綠草如茵,竹影婆娑,現已成為江門市民喜愛參觀遊覽的江門市歷史文化景點。
技藝榮譽
本次複賽有來自珠三角地區的11所高職專科院校的12支隊伍參加,江門職院組織編創的舞蹈《筆墨龍粵》以其獨特的亮點、特色,優美的舞姿及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贏得了現場觀眾、參賽隊伍及評審的肯定,獲得賽區一等獎,與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參賽隊伍一起奪得賽區進入決賽的兩個名額。
《筆墨龍粵》是以江門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白沙茅龍筆為題材而創作的古典舞,展現了僑鄉茅龍筆特有的特點,揮灑自如,意味深遠。江門職院參賽選手手握茅龍筆,配製韻致動率,展示其深遠的歷史文化及經久不衰的魅力。
陳白沙與茅龍筆的故事
距白沙講學堂首次活動已經過去一個月左右的時間了,對於第二課,不少人都翹首以盼。白沙講學堂在圭峰山綠護桃源景區開講,活動得到了市民與遊客的支持。本次主題為“陳白沙與茅龍筆”,特邀著名書法家陳福樹老師作為主講。
眾所周知,圭峰山綠護桃源是陳白沙先生年輕時讀書以及講學的地方,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茅龍筆的發源地。“陳白沙與茅龍筆”這一主題在這裡得到了巧妙的融合,被賦予特殊的意義。陳福樹老師書法功底深厚,對於陳白沙先生和茅龍筆更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講堂開始之初,陳老師就將陳白沙先生與茅龍筆的多個典故娓娓道來。在綠護桃源優美的景色包圍下,他生動活潑、幽默風趣的語言,讓現場的大小朋友都沉醉其中。
光說不練當然也是不行的,陳老師現場進行茅龍筆書法展示。不少書法愛好者更上前與陳老師一同探討。在場的小朋友也深深地被國學的魅力所折服,讚嘆聲不斷。恰逢兒童節前夕,陳老師鼓勵小朋友用心學,大膽書寫。陳老師即興而為,還現場增加書法比賽環節,小朋友們踴躍參與,情緒高漲。“上課很開心,可以聽到好多故事和知識,我還在老師的指導下寫了一幅字,要好好收藏。”小學生毅毅高興地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