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拉伊”是治多縣境內藏族男女交流過程中產生的詩化的交際語言,發源於六世紀末吐蕃王朝南日松贊時期。
2008年6月7日,青海省治多縣申報的“康巴拉伊”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遺產序號:556 Ⅰ-69。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康巴拉伊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
- 遺產類別:民間文學
- 申報地區:青海省治多縣
- 遺產編號:Ⅰ-69
表現形式,傳承意義,傳承現狀,
表現形式
康巴拉伊分為祭歌、頌歌、引歌、啟歌、競歌、謎語歌、匯歌、戀歌、別離歌、貶歌、咒歌及吉祥祝福歌等十二卷,每卷由一萬首詩歌組成。
傳承意義
其內容紛繁,結構緊湊,語言優美,為藏族民間詩歌的集大成,對研究藏族的歷史、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社會制度等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傳承現狀
目前,能夠演唱全篇的藝人已很少,治多縣政府已搶救收集整理《康巴拉伊》2400餘首,但由於《康巴拉伊》內容浩繁,以口頭傳承為主,瀕臨消亡,亟待搶救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