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州五大宮調
- 流行區域:連雲港海州、板浦為中心周邊地區
- 流傳面積:約2萬平方千米
- 文化價值: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發源地:連雲港海州
- 申報地區:江蘇省連雲港市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遺產編號:Ⅱ-41
- 批准時間:2006年
- 非遺級別:國家級
歷史淵源,藝術特色,宮調揭秘,宮調沿革,代表作品,傳承意義,
歷史淵源
海州是江蘇省連雲港市的古稱。海州五大宮調,又稱“海州五大調”或“海州宮調牌子曲”,是指流布在連雲港市及周邊的確以【軟平】、【疊落】、【鸝調】、【南調】、【波揚】等為基本腔調的一種用曲牌來演唱的藝術形式,分布區域以海州、板浦為中心北至贛榆縣,南至淮安、鹽城,西到沂沭河邊,發祥地在今海州錦屏鎮,流傳面積約2萬平方千米。
海州五大宮調是連雲港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和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4年被江蘇省文化廳列入全省首批民族民間文化保護試點項目。
海州五大宮調的曲調保持著自身的特點。海州五大宮調按其傳統曲牌來區分,可分為大調和小調兩類。大調多為單支,主要曲調有【軟平】、【疊落】、【鸝調】、【南調】、【波揚】以及【馬頭調】、【滿江紅】等。大調的特點是委婉細膩,節奏舒緩,類似崑曲的贈板,演唱時字少腔多,有一唱三嘆之感,多用於抒情。唱詞典雅華麗,明顯源自宮廷,出自文人之手。在江浙的確幾近失傳的樂曲【馬頭調】也可在這裡找到傳人,其唱詞竟與《白雪遺音》中的記載基本相同。海州五大宮調中還有近一百首小調,多為明清小曲,如【疊斷橋】、【鳳陽歌】、【鬧五更】、【楊柳青】、【打牙牌】、【急口令】、【京垛子】、【補缸調】、【刮地風】、【剪靛花】、【打棗竿】等,雖幾經傳衍但仍保存完整。小調和大調的風格截然相反,它節奏明快,字多腔紹,長於敘事。小調和大調一樣,既可單獨演唱,也可和大調連綴,組成套曲,演唱各種故事。
海州五大宮調按其結構劃分,又可分為單支和套曲兩個系統。單支是獨立的曲牌,其主旋律是固定的。每一個曲牌都可以按照一定的格律填寫各種唱詞。主要有【滿江紅】、【疊斷橋】、【鳳陽歌】、【鮮花調】、【小郎兒】、【倒板漿】、【剪靛花】、【楊柳青】、【蓮花落】、【馬頭調】、【孟姜女】、【玉美人】、【粉紅蓮】、【太平年】、【小玉娥郎】、【八段錦】、【打牙牌】、【梳油頭】、【摘石榴】、【梳妝檯】、【泗洲調】、【鬧五更】、【西北鄉】、【寄生草】、【刮地風】、【剪靛花】、【京垛子】、【哭皇天】、【銀紐絲】、【繡花燈】等數十個,還有【軟平】、【疊落】、【鸝調】、【南調】、【波揚】五大經典曲調。無論大調或小調,單獨演唱的,均為單支。
藝術特色
宮調揭秘
傳統樂學中七聲音階各音級有五正聲、二變聲(又稱偏音)之分。五正聲的名稱為宮、商、角、徵、羽。理論上將七音中的第四、第七級視作降低半音的宮聲和徵聲,因此得名為變宮(第七級)、復徵(第四級)。在不同的音階形式中,這兩個變聲又可視為高低半音的兩個不同位置,也就是在二變的律位上,可有四個偏音。它們在傳統樂學中的名稱為:清角、變徵、清羽或閏、變宮。
傳統的宮調理論大致有4種系統:①律、聲命名系統。②琴調系統。③工尺譜系統,或以弦序、孔序為標誌的燕樂和民間音樂的宮調。④詞曲音樂和南北曲聲腔的宮調系統。其中第①種系統在理論上比較嚴密,在中國音樂史上始終作為指導性的理論與技術規範。
在後來戲曲家著作中,宮、調、宮調諸語常作概念上的互換,從而喪失了術語的作用。戲曲音樂轉而採用曲笛上的民間工尺七調和樂譜中的煞聲字來表明它的宮和調,在民間傳譜中採用了小工調、凡字調等調名。而它原有的燕樂調名已無宮調涵義,只具有曲調分類的作用。
宮調沿革
海州五大宮調歷史悠久,是江蘇明清俗曲重要的一脈,是古老的"諸宮調"寶貴的遺存,對中國民間音樂乃至民間曲藝的研究具有難得的實證價值。海州地區民眾演唱小曲的習俗由來已久。由於地處蘇、魯兩省接壤處,也是江淮方言和北方方言的交匯地帶,因而歷史上北南雙方的小曲雜調均在此流傳生根,呈現出既融會貫通又諸調雜陳的局面。
至明代嘉隆年間,海州五大宮調已逐步形成。尤其是明清時期,隨著兩淮鹽業興旺,大運河鹽運南來北往,一方面地域溝通,藝術交融,使海州五大宮調得以廣泛吸收江淮民間小曲而漸趨成熟;另一方面匯集於當地的一批鹽商富賈和與之休戚相關的文人墨客,對海州五大宮調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從而將其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其特色和個性逐步形成。
海州五大宮調歷史悠久,積蘊頗厚。一些明代的小曲如【寄生草】、【山坡羊】、【打棗竿】等雖幾經傳衍但仍保存完整;在江浙地區幾近失傳的樂曲如【馬頭調】等也可在這裡找到傳人,其唱詞竟與《白雪遺音》中的記載基本相同;一些演唱難度很高的集曲至今仍有人在傳唱。
代表作品
傳承意義
20世紀20年代中期,隴海鐵路向東延伸通車到新浦(今江蘇省連雲港市新浦區)後,海州一帶的水路交通漸為陸路所替代,板浦便逐漸失去了交通樞紐的地位。40年代末,板浦日趨蕭條,後灌雲縣政府遷至伊山,交通的閉塞和文化生活的單一,使得海州五大宮調免受其他藝術形式的衝擊,一些瀕臨失傳的曲目得以完整的保留,演唱的藝人也衍傳至今。當今,在新浦、海州、板浦等地,自動聚會演唱官調牌子曲的玩友們仍不乏其人。
由於長期在民間多以自娛形式演唱,缺乏專業藝人,也很少新編曲目,這一曲種的提升和發展受到很大的局限。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海州五大宮調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