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彙解釋
【拼音】zuān mù qǔ huǒ(根據商務印書館的第五版現代漢語詞典,確鑿為zuān)
【名稱】鑽木取火
【解釋】硬木棒對著木頭摩擦或鑽進去,靠摩擦取火。
【引證】
清 袁枚《新齊諧·燧人鑽火樹》:“教燧人皇帝鑽木取火,以作大烹。”
魯迅《南腔北調集·火》:“但是,鑽木取火的燧人氏卻似乎沒有犯竊盜罪。”
羅廣斌《在烈火中永生》:“沒有墨,就用鑽木取火的辦法把棉花燒成灰,滴上幾滴水,就代替了墨。”
唐 羅隱《兩同書·理亂》:“昔伯益鑿井, 燧人鑽木。水火之利,於今賴之。”
【事例】他在孤島上過著~的生活。
取火歷史
在遠古時,河南
商丘一帶是一片森林。在森林中居住的
燧人氏,經常捕食野獸,當擊打野獸的石塊與山石相碰時往往產生火花。燧人氏從這裡受到啟發,就以石擊石,用產生的火花引燃火絨,生出火來。這種取火法在三十年前的商丘農村還有人在使用。當時,有一位聖人從鳥啄燧木出現火花而受到啟示,就折下燧木枝,鑽木取火。他把這種方法教給了人們,人類從此學會了人工取火,用火烤制食物、照明、取暖、冶煉等,人類的生活進人了一個新的階段。人們稱這位聖人為
燧人氏,奉他為“三皇之首”。
相傳一萬年前,有燧明國,不識四時晝夜。其人不死,厭世則升天。國有燧木,又叫火樹,屈盤萬頃,雲霧出於其間。有鳥若鶚,用咀去啄燧木,發出火光。有位聖人,從中受到啟發,於是就折下燧枝鑽木取火,人們就把這位聖人稱為燧人氏。
燧人氏是傳說中發明鑽木取火的人,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記載。據《韓非子五蠹》記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日燧人氏。”《尸子》云::“ 燧人上觀星辰,下察五木以為火。”《拾遺記》云:“遂明國有大樹名遂,屈盤萬頃。後有聖人,游至其國,有鳥啄樹,粲然火出,聖人感焉,因用小枝鑽火,號燧人氏。”《古史考》云:“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實,山居則食鳥獸,衣其羽皮,近水則食魚鱉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腸胃。於使(是)有聖人出,以火德王,造作鑽燧出火,教人熟食,鑄金作刃,民人大悅,號日燧人。”《三墳》云:“燧人氏教人炮食,鑽木取火,有傳教之台,有結繩之政。”《漢書》亦有“教民熟食,養人利性,避臭去毒”的記載。清末著名學者尚秉和先生說:“火自無而有者也,其發明至為難能。燧皇感森林自焚,知木實藏火,不知幾經攻治,幾經試驗,始鑽木得之。其功又進於有巢,而即以是為帝號,可見當時之詫為神聖,而利賴之深矣。”又說: “或謂火化而食始於庖羲,故以為號,豈知燧人既發明出火,其智慧豈尚不知炮食?況炮者裹肉而燒之,燎其毛使熟耳。在熟食中,燧人氏不僅發明了人工取火,而且最早教人熟食。
公眾化實驗考古
其一,契合觀眾的興趣點。對於“鑽木取火”之說,因為僅限於文字表述,觀眾在理解上有很大的障礙——理論上能夠實現的“鑽木取火”具體是怎樣實施操作的?這一直以來是絕大多數觀眾,甚至是很多文博工作者心存疑惑和最感興趣的問題。
其二,彌補陳列講解之不足。在半坡遺址中,大量陶器的出土和發掘的陶窯遺址、灶坑遺蹟、公共灶遺蹟等讓觀眾信服“半坡人在生產生活中已經廣泛地使用火”。每有觀眾提出“取火技術”等相關問題時,講解員或根據民族學材料中“擊石取火”、“鋸竹取火”作答,或以“手鑽法”、“繩鑽法”、“弓鑽法”等應對,這些聽起來無懈可擊的解答,不能完全消除人們心中的疑惑。
其三,完善史前實驗考古的內容。據我們了解,與鑽木取火相關的實驗考古資料,目前還未見報導。因此,這項史前時期重要的生產技術值得業務人員付出心血加以研究,同樣,這項曾引領史前人類前行進步的重要生產技能也值得今天的人們再度體驗。
要做好“鑽木取火”設計,就要對史前人類的取火工具,取火方式和技術有一定的了解。根據史前生產力發展水平,我們推測當時的取火工具以竹木質為主。1980年,在新疆鄯善縣蘇貝希遺址中出土了兩件形狀奇特的木製品,學者們經研究後認為,它們是2000多年前人類使用的鑽木取火工具:鑽火棒和鑽木板。
鑽木取火傳說
12000年前時崑崙山上多白石,白石積聚之處,少草木,唯一能在石頭上生長樹,叫燧木。燧木有個特點,只有樹桿,沒有皮,有樹枝,沒有樹葉。看上去就是一棵乾的樹,你把他的樹枝當成樹葉來看,也可以。每年會掉樹枝,第二年再生。
但是這時候沒有任何一個人說,我看見一個木頭,我就上去鑽一鑽,看會不會起火,人不會有這種意向的。
但是有一天,崑崙山中來了一隻鳥,後世管她叫畢方,畢方這種鳥有一個習慣,它是嘴特別尖,喜歡啄那個木頭。轉木取火其實是啄木取火,當畢方啄木之時,那樹竟生起火來。 著火之後,這些燧人氏族人一看著火了,這樣也能著火。等畢方一走,他們拿別的燧木也試著鑽,試著看看能不能起火。後來他們用在裡面磨的辦法,用盡辦法想最後成功了,轉木取火。
當然這個鑽木取火之後,人們當時僅限於一種木頭,就是燧木,用它來取火。但是燧木取火之後,我們說這個燧人氏鑽木取火之後,因為那場大災難的來臨,隨著他們9000年後從崑崙山上遷下來,遷到日月山的時候,這種原來存在的木頭不復存在了。那么鑽木取火,只是我們的一個很遙遠的傳說,人們想盡辦法才能鑽木取火。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面,以至於距現在9000年到3000年之間,多時候都知道鑽木取火是非常辛苦的。我們必須要想方設法挑各種各樣的木頭,來用不同的辦法鑽。挑什麼樣的木頭呢?春天的時候用柳樹,夏天的時候用棗杏,秋天的時候用柞,不同的木頭來保證鑽木取火成功。
當然,在鑽木取火的同時,距現在4000多年的時候,人們發現還有一個辦法能取火。把一個桶敲成半橢圓形,讓它保持光滑,打磨光滑,越光滑越好,裡面凹下去,對著太陽,那塊放著柴草,這樣對上它去照,就像咱們今天說的放大鏡一樣,照的時候來取火。有太陽的時候,用陽燧來取火,沒有太陽的時候用木燧來取火。但是木燧取火其實是非常的不容易的。
等到最後的時候,我們說據現在1800年的時候有火石,那個火石不是靠火石本身取火,是下面像電一樣的東西,我們管那個叫火輪,只要有火星濺在上面,立即就著火。到近代的時候有火鐮、火石,但是有一個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怎么存儲火。
最早的時候,就像所有的人都想的一樣,其實你不用特意的去存儲,因為你這個族群在洞裡面,那個火都是永遠不滅的,但是這不是長久的辦法,他們要遷移,遷移的過程發明了陶土,陶土是用泥捏好,黃土一和,和完以後把火就直接放在裡面,周圍燒硬,防止它裂。
後來為了防止裂,放在陰乾的地方,裡面有兩個窟窿眼,就跟咱們現在的蜂窩煤的爐子差不多,只是用陶土做的蜂窩煤爐子。把那個木頭燒到一半的時候,把它放在裡面,然後蓋上那個,就留兩個眼,其實就是咱們現在說的木炭,用木炭的辦法保存火種。就是以前的陶土。
這個辦法一直用到了4000多年,從9000多年日月山上出來,一直用了5000多年,直接用了4000多年,等到後面的時候,有一個更簡單的辦法,在渭河流域有一種草叫白蒿,一米多長,把這種草在它長成年之後拔下來,每邊兩根,總共六根草,編在一起,有兩米左右長,曬乾之後,一年四季在那兒放著,他們要生活,要去別的地方,大家要做不同的東西的時候,只要拿一根艾蒿就行了,路上拿一根艾蒿,就不滅。到了那個地方,揀了一些柴火,這樣一吹,火就著了。
燧人氏族對人們最大的貢獻,是我們第一次認識到可以自己動手創造火種,而創造火種的靈感,來自於一種叫畢方的鳥,來自於燧木。所以這個氏族就以燧木為號,我們把他稱之為燧人氏族。但這個燧人氏族跟崑崙山上另外一個族群最後融合,融合成一個族,這個族叫羌族,今天還有這個族群存在。後來燧人氏族消失不在了,但是羌族一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