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問品第三

《疑問品第三》出自《六祖壇經》,講的是惠能為信眾們答疑解惑,指出要獲得覺悟之關鍵是明心見性,並將這一宗旨落實到人生的每時每刻,一言一行。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疑問品第三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六祖壇經》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惠能
作品原文,一,二,作品注釋,一,二,作品譯文,一,二,作品評析,作品出處,作者介紹,

作品原文

一日,韋刺史為師設大會齋,齋訖,刺史請師升座,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問曰:“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今有少疑,願大慈悲特為解說。”師曰:“有疑即問,吾當為說。”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摩大師宗旨乎?”師曰:“是。”公曰:“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①,帝問云:‘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②,布施③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師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套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④,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刺史又問曰:“弟子常見僧俗阿彌陀佛,願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否?願為破疑。”師言:“使君善聽,惠能與說,世尊舍衛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若論相說里數,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⑤,便是說遠。說遠為其下根,說近為其上智。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倦。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得達。惠能與諸人移西方於剎那間,目前便見,各願見否?”眾皆頂禮云:“若此處見,何須更願往生,願和尚慈悲,便現西方,普令得見。”

師言:“大眾,世人自色身①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②,喜舍名為勢至③,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④。人我是須彌,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鱉,貪嗔是地獄,愚痴是生。善知識,常行十善⑤,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倒;去邪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忘,魚龍絕。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淨,能破六欲諸天⑥,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大眾聞說,瞭然見性,悉皆禮拜,俱嘆善哉!唱言:“普願法界眾生,聞者一時悟解。”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韋公又問:“在家如何修行,願為教授。”師言:“吾與大眾說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作此修,剃髮出家,於道何益!頌曰: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取火⑦,淤泥定生紅蓮。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日用常行饒益⑧,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師復曰:“善知識,總須依偈修行,見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眾人且散,吾歸曹溪。眾若有疑,卻來相問。”時刺史官僚,在會善男信女,各得開悟,信受奉行。

作品注釋

(1)什麼叫大會齋呢?就是請所有的和尚、居士、道士、念書的人、官、公吏,都來吃齋。齋,就沒有肉,這叫齋飯。作官的,都歡喜吃肉的,現在因為韋刺史喜好佛法,所以就勸這所有的人,都來吃齋;大會齋就是人特別多。
(2)齋訖:吃完飯了
(3)刺史請師升座:刺史韋璩就請六祖大師升座。
(4)同官僚士庶:刺史,就好像現在的省長似的。這省長代表這一切的官僚士庶,帶著一班老百姓來請法。
(5)肅容再拜:肅容,就是很恭敬、很嚴肅的,一點不敢笑,也不敢哭,不是一邊請法,一邊笑;也就是不馬馬虎虎的,很鄭重其事的。再拜,就叩頭。
(6)問曰:就問了。
(7)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這種法,實實在在不可思議。
(8)梁武帝:南朝梁開國皇帝蕭衍,篤信佛教,曾三次捨身同泰寺。
(9)朕,在中國商朝時,人人都可以稱朕,都可以朕、朕的,所以朕朕聲。由周朝以後,皇帝就不歡喜讓其他人叫朕,說只可以皇帝一個人稱朕,這個朕,就成了皇帝的專有名詞,他自己可以稱朕。
(10)度僧:幫助佛教信徒正式出家為僧。
(11)布施:這裡指向寺廟施捨財物等。
(12)平等是德:平等,就沒有自私心,一切都平等,無黨無偏,對任何人,也不自私,平等待遇一切眾生,最公平了,大公無私。你能大公無私,這就有德行。
(13)念念無滯:你念念無滯;滯,就是滯塞不通,就是流到那個地方,停止到那個地方了。就是什麼呢?就是著住。滯,也就是個執著,也就是個著住,滯塞不通了;滯塞不通,你就不能變化。你若沒有滯塞不通的情形,
(14)法身:佛的真身。性宗和相宗的具體解釋有所不同。
(15)十惡八邪:十惡指殺生、偷盜、邪淫、貪心、嗔心、痴心、綺言(花言巧語或風流話)、妄言、惡口(惡毒語言)、兩舌(挑撥是非)。八邪指邪語、邪見、邪思、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

(16)色身:指人的肉體,佛教認為是由地、水、火、風四種要素(色法)組成。
(17)觀音:唐朝避太宗李世民的名諱,因此稱觀世音為觀音。 你若想認識觀世音菩薩,就行慈悲法。什麼叫慈悲法?慈能予樂,悲能拔苦。慈,就是給其他人快樂;悲,就是把其他人的苦拔除。這個樂,是真正的快樂,不是好像世間的娛樂,或者去賭錢,或者去跑馬,或者去看電影,或者去跳舞,不是這個樂;這個樂是苦。那什麼才是樂呢?就是你能令他真正明白,真正覺悟,這就是給他真正的快樂。再也不糊塗,斷無明、顯法性,這就是真正的快樂。你若想學觀世音菩薩,就實行慈悲法。
(18)喜舍名為勢至:怎么叫大勢至菩薩?就是歡喜布施。在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慈悲喜舍這四無量心裡你能喜舍,這就是學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就有大喜大舍;觀世音菩薩就是大慈大悲。 勢至:即大勢至菩薩,他能以智慧之光普照一切,讓地獄、餓鬼和畜牲三惡道中的眾生都“得無上力”,故名“大勢至”。
(19)能淨即釋迦:你能自淨其意志,自淨其心,返本還原到你那個本妙明心,圓明覺性,也就是返本還原到你如來藏性上,這就是釋迦牟尼佛,也就是能仁。
(20)平直即彌陀:你若能公平正直,一點偏私都沒有,對任何人,都是大慈平等,最平等的,這就是阿彌陀佛的行為,阿彌陀佛,就是這樣子。這個都是一種比喻,你不要說:“喔!平直就是阿彌陀佛了。”你不要生出執著,聽經聞法,就怕有執著,說:“啊!我聽一位法師說,平直就是彌陀佛。”那你把彌陀佛,可形容得太沒有什麼價值。這都是一種比喻:你能平直,心裡公平正直,就是阿彌陀佛的行為。彌陀:梵語音譯,意譯為無量壽、無量光,大乘佛教稱如來佛之名。
(21)人我是須彌:啊!最要緊的是這一句。人我,有人有我,就是有須彌山;有須彌山,就是再沒有那么高的了。你看!這都有個我,人有人的相,我有我的相;人有人的架子,我有我的架子;這個架子,有須彌山那么高。梵語須彌,中文叫“妙高”,這妙高不知道有多高,因為它太妙了。所以人的貢高我慢就是須彌,你有人有我,就有須彌山。人我就是須彌。所以前邊那個平直,就是阿彌陀佛,這都是比喻!這就教你在自性上就見阿彌陀佛,自性上就知道一切的毛病。
(22)邪心是海水:你有邪心,就是鹹水海里的鹹水。
(23)煩惱是波浪:你有煩惱,那海水裡就生出波浪。這波浪有大有小,小的波浪,很平靜的,沒有聲音;大的波浪,若衝起來十幾丈高。喔!這一個波浪,把大輪船都卷到海里去。你看有多少大輪船在海里,也不知道都到什麼地方去了,那就是龍王請客。龍王爺大約因為龍宮裡,或者有什麼事情,要請一些人去做客人,所以一個大浪,就把輪船請到海里。波浪若這么大,會把大輪船卷到海里去;我們人的煩惱若大了,就把自性本有的智慧光明,都遮蓋住了。所以我們要小心一點,不要生煩惱。你若有煩惱,就有波浪。
(24)毒害是惡龍:有了波浪,就會發生危險,就有毒害。毒害是什麼?就是惡龍。所以我方才沒說嗎?龍宮的惡龍要請客,它捲起來一個大波浪,就把輪船上所有的人,都請到龍宮去赴宴,給一點龍宮裡的龍酒喝。
(25)虛妄是鬼神:虛就是神;虛,你說他有,終是虛無。妄是假的。
(26)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生貪心、不生嗔心、不抱邪見、不說綺語、不說妄語、不說粗口、不兩舌。
(27)六欲諸天:欲界的六重天、四大天王。
(28)鑽木取火:傳說遠古時人發明的取火方法,這裡比喻通過修行而見佛性。
(29)饒(ráo)益:有利於別人的言行活動。
(30)心平何勞持戒:平,就是沒有貪瞋痴。為什麼你要持戒?就因為有貪瞋痴。你守持戒律,不被三毒所害。所以你心裡若平了,就是心裡沒有波浪,沒有波浪,就是沒有無明;沒有無明,所以又何必再辛辛苦苦持戒律呢?
(31)行直何用修禪:你行為公平正直,就是禪;禪,也就是教你把這一切的毛病去了。所以有的人說:“心平何勞持戒,我就不持戒了。”但是你心裡平沒平呢?他也不管心裡平沒平,他就先要不持戒。你心平,才可以不持戒,你心裡沒平,怎么可以不持戒呢?他就騙人說:“我心平了!”心平?他做出事情來,最不公道,又自私、又自利、又小氣、又妒忌、又障礙,你說那怎么能行?
(32)恩則孝養父母:講到恩上,就要孝養父母。因為父母生你,你應該報恩,應該對父母好一點。“義則上下相憐”:若是講道義,就要上下相憐愛。好像父母親愛子女,就是一種慈悲憐憫。這就屬於義。
(33)讓則尊卑和睦:互相謙讓,互相客氣;就是尊卑都看得很平等,和和睦睦的,沒有一點意見。
(34)忍則眾惡無喧:你若是忍,那么人家有惡處,你也不會給宣揚出來。什麼叫忍?忍,就不要講人家的壞話,不要講人家的私處,不要破壞人,不要專門妒忌障礙人。根本沒有這些事情,他就給人造出這么多的事情,這個叫喧。應該隱惡揚善,人有惡處,應該給人掩著一點;人有善事,應該要提倡。但是,他是隱善揚惡,人家有好處,他不講;沒有惡處,他也要給造出來。
(35)若能鑽木出火:什麼叫鑽木出火呢?古來中國人取火,是鑽木取火;在木頭裡鑽、鑽,時間久就出火了。燧人氏鑽木取火到現在,大約有四千多年了。
(36)淤泥定生紅蓮:淤泥,就是不潔淨的地方;在淤泥里,一定能出紅蓮華。鑽木出火和淤泥生蓮,就是說你不一定要出家,你就在家,你能把欲心斷了,一樣可以有成就的。這就是說在家也可以修行成功的。
(37)苦口的是良藥:誰要是說你不對處,一定就是你的善知識。好像你有毛病吃藥,藥非常地苦;對人口裡是苦,但是對你的病是好的。藥,苦是苦啊,可是能治你的病。
(38)逆耳必是忠言:誰若罵你,誰說你不對,好像做師父的,就專門挑徒弟的不對,說:“你不要懶惰,不要睡覺。”這一般人聽了:“怎么你管著我呢?”尤其美國人都是自由的,有人管著,真是不舒服。好像那個小沙彌就是,為什麼他不聽你們指揮?因為他對我講:“他總要管著我!總要管著我,我怎么可以受他管!”說大沙彌、二沙彌,總要管著他。他大約也有成見,因為美國人就是不願意聽人家指揮,就是要自己唯我獨尊的。就是不論好不好,我也要聽我自己,不聽人家的;我就是個木頭,我不懂事情,我也要聽我自己的,我要獨立。這是我知道美國人的這種思想,不願意聽逆耳的話。
(39)改過必生智慧:你若能改過,才能生智慧,你若不改過,就是愚痴
(40)護短心內非賢:你若護你的短處,你有了毛病,怕人家說,人家誰說你的短處,你說:“不會,不是啊,這個你不知道。這個事情,因為這么一回事啊,我也不是願意這樣做啊。這是因為種種情形,有不得已的情形。”就自己給自己做辯護律師,講得條條有理,這就叫護短。護短,就是你有毛病,旁人給你指出,你還不承認。
(41)日用常行饒益:日用,就是一天所行所作。常行饒益,就饒益眾生,要對人有好處,不要對自己有好處;願意利益人,不要利益自己。
(42)成道非由施錢:成佛,不是說我布施幾千萬塊錢,我買一個佛來做;不是的,是要你自己修行。
(43)菩提只向心覓:菩提覺性,這個覺道,是向自己心裡去找去,不是向外馳求的。“何勞向外求玄”:你怎么可以到外邊去找玄妙呢?
(44)聽說依此修行:你聽我的話,依這個修行。
(45)天堂只在目前:天堂,就是天國;雖然說極樂世界,也可是說耶蘇教所講的樂園,那個天堂。你不要說走到天上,才有天堂;天堂,就是在眼前。

作品譯文

一天,韋刺史為惠能大師準備了聚餐法會,吃完了齋飯,刺史請大師升上座坐好,自己和官僚、學士及百姓莊重地向大師行禮,然後叩問:“弟子聽了和尚您講解佛法,感到實在奧妙得不可思議,但還有一些疑問,希望您大發慈悲再給解說一下。”大師說:“有疑惑就問吧,我應當給你解說。”韋公說:“和尚您說的,是不是達摩大師的宗旨呢?”大師說:“是。”韋公說:“弟子聽說達摩開始度化梁武帝時,梁武帝問道:‘我一輩子都在建造寺廟,剃度僧人出家,施捨財物,布施齋飯,這些善行有什麼功德呢?’達摩說:‘其實並沒有功德。’弟子還沒有明白這裡面的道理,希望和尚給解說一下。”大師說:“的確沒有功德,不要懷疑先輩聖人的話。武帝心懷雜念,不懂真正的佛法,建造寺廟,剃度僧人,布施財物,施捨齋飯,這只能叫希求福報,不能把追求福報當做功德,功德存在於法身中,不在於表面的行善事以求福報。”大師又說:“認識到自己有佛性是功,平等待人接物是德,每一個心念都沒有滯礙,總是能認識自己的本性,予以巧妙地運用,這叫功德。內心謙虛是功,外在的行為有禮是德。憑自己的本性成就萬種佛法是功,自心本體離棄妄念是德。不離開自己本有的佛性是功,在運用時不受外界污染是德。如果想要得到功德法身,只要根據這樣的原則去做,那就是真正的功德。如果是想修功德的人,心裡從來不輕視別人,經常採取尊重別人的態度。如果心裡總是輕視別人,自我的念頭就難以斷絕,就沒有功。自己的本性虛妄不實,就沒有德。這是妄自尊大,老是輕視一切的結果。善知識們,每一個念頭都不離開佛性是功,心思行為公平正直是德。自己修行佛性是功,自己修行法身是德。善知識們,功德要從自己的本性中發現,不是靠布施財物供養佛像能求得到的。這就是求福報與功德的區別,武帝不能認識真理,並不是我的祖師說錯了。”刺史又問:“弟子經常見僧人和俗家信眾們口念阿彌陀佛,希望來生能托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請教和尚,真的能托生到那兒嗎?請您解除我的疑惑。”大師說:“使君請聽,惠能給你講,當世尊在舍衛城的時候,就講說過引度眾生往生西方淨土的經文,經文裡說得清楚,西方離這兒並不遠。但如果一般地計算里程,那就有十萬八千里那么遠,這是指眾生身上的十惡八邪,因此說遠。說遠是針對根性低下的人,說近是針對智慧高明的人。人可分為兩種,但佛法並沒有兩樣。人或執迷或覺悟有分別,所以認識也就有遲鈍和快捷的不同。執迷的人靠口裡念誦佛號希望來生能在西方,覺悟的人則重視讓自己的心靈潔淨。所以佛這樣說:‘只要心念純潔了,也就是到了清淨的佛土了。’使君你是東方人,但只要你心靈純潔,就沒有罪過;即使是西方淨土的人,心靈不純潔也會有罪過。東方人造作下罪孽,想通過念誦佛號以托生西方,那么西方人造作下罪孽,他念佛號又希望托生到什麼國土呢?凡夫愚眾不了悟自己的本性,不認識自己身中的淨土,只是想東方想西方,而覺悟了的人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能得到淨土,所以佛說隨便在哪裡都能獲得安樂。使君你只要心裡沒有不善的念頭,西方離這兒並不遙遠;如果有不善的心思,想靠念誦佛號投生極樂世界那是難以實現的。現在我奉勸各位善知識,先除掉自己身上的十惡,那就已經走過十萬里了,再除掉八邪,那就又走了八千里,每一個念頭都能認識自己的佛性,保持行為公平正直,那么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只是彈指一揮間的事,立刻就能見到阿彌陀佛。使君只要修行十善,又何須乞願投生西方?如果不能斷除十惡之心,又有哪一位佛會來迎請你呢?如果覺悟了‘無生無滅’的頓教佛法,看見西方淨土就在一剎那間;如果不能覺悟道理,想靠念誦佛號以求托生西方,那路途遙遠得很,怎么能到達!惠能可以給大家把西方在剎那間移來,目前就能看見,大家願意見嗎?”眾人都禮拜說:“如果能在這兒就看見西方淨土,又何須乞願來世投生,請求和尚大發慈悲,就把西方顯現在眼前,讓我們都看一看。”

大師說:“大眾,世人自己的色身就是一座有門的城池,眼、耳、鼻、舌也是門,這是外邊的五個門,裡邊還有一個門,就是意。心是土地,本性是國王,國王居住在心的土地上,本性在國王就在,本性離去國王也就沒有了。本性在,身體和精神就存在,本性離去了,身體和精神也就毀壞了。佛就在本性里產生,不要向身體外面去追求。自己的本性迷惑那你就是俗人,自己的本性覺悟那你就是佛,慈悲為懷你就是觀音菩薩,樂善好施那你就是大勢至菩薩,心靈純淨你就是釋迦牟尼佛,公平正直你就是阿彌陀佛。計較人與我的利害就出來須彌山,產生邪惡之心念就是海水滔滔,有煩惱就是波浪洶湧,有毒害之心意就是惡龍傷身,滿心虛妄之見就出來鬼神作祟,追逐紅塵名利就有魚鱉橫行,貪婪嗔怒就是地獄,愚昧痴迷就是畜牲。善知識們,經常實行十善,天堂就到眼前;去除人與我的利害計較,須彌山就立刻倒塌;去掉了邪惡之心念,滔滔海水就立刻乾枯;煩惱沒有了,波浪就止息了;毒害之心意忘卻了,作怪的魚鱉蛟龍也就絕跡了。從自己的心地上覺悟佛性接近如來,就會放射出本性的智慧大光明。這種光明對外照得六門清淨,把六欲諸天都破除了。自己的本性被光明向內照耀,貪、嗔、痴三毒也就立刻被去除了,入地獄的罪孽也在瞬間被消滅了。達到這樣內和外都光明透徹的境界,和西方淨土毫無差別。如果不這樣修行,又怎么能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呢?”大家聽了大師如此講解,都清楚地認識了自己的佛性,一起向大師禮拜,感嘆叫好,齊聲讚美:“但願法界眾生,凡聽到大師講解的都能立刻覺悟。”大師又說:“善知識們,如果真要修行,在家修行也行,不一定非要出家到寺廟裡來。在家裡能修行,就像東方人心地向善;在寺廟裡不修行,就像西方人心地向惡。只要心底潔淨了,就已經達到了自己本性中的西方淨土。”韋公又問:“在家裡怎樣修行呢?希望您再給予教導。”大師說:“我給大家念一首《無相頌》的偈語,只要根據這裡面說的修行,就像和我在一起一樣。如果不照此修行,即使剃了頭髮出了家,對於佛道又有什麼益處呢!頌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夜半逾城大師又說:“善知識們,大家一定要按照這篇偈語來修行,認識自己的本性,就可以直接成就佛道。修佛法是不能遲延的,大家先散會歸去吧,我也要回曹溪了。大家如果還有什麼疑惑,再來問我吧。”當時,韋刺史,各位官僚,參加聚會的善男信女們,各自都獲得開悟,信仰,接受,照偈語去修行。

作品評析

疑,不信。不信什麼呢?不信達摩祖師所說梁武帝沒有功德的話,所以就來請問,這叫疑問第三。
大家知道,禪宗真正興起是在六祖的時代,也正值盛唐時期,同時也是中國佛學最盛之時。現在存在的天台、唯識、華嚴、禪宗、密宗、淨土等幾大宗派,幾乎都是在這時期發展和興盛起來的。特別是三論、天台、唯識、華嚴這些宗派,都是長於義理,有豐富的哲學內涵。加之當時的朝廷又非常支持,所以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要知道,從東漢、特別是從魏晉之後到唐代,印度傳來的佛經已基本翻譯完畢,中國佛教大師們得以在這個基礎上發揮自己的見解,並形成了以上宗派。當時,全中國城鄉各地都有講經的,是義學全盛的時代。這樣自然在佛教中形成一種傾向,傾向於講道理、做學問,傾向於建立一個個的思想體系,而忽略了實際的修行。說起來頭頭是道,文字般若滿天飛,但與實際的差距就拉大了。
禪宗就是在這個時代中興起的。對當時的情況而言,禪宗對教下的批評就比較多一些,主要的批評就是“說食不飽”——玄之又玄的義理倒做了不少,但實際的修行,證悟在什麼地方呢?有沒有實在的受用呢?那時的淨土宗也是應運而大得發展,並且很有氣象。禪宗後起,為了建立自己的系統,勢必涉及到一系列的問題,對各宗各派也有所評說,從而樹立起自己的特色。這樣,就必然與各宗各派在觀點、方法上有不一致的地方。反過來,其它宗派對禪宗也各有各的看法,所以相互間的爭論是很熱鬧的。如禪宗說自己是教外別傳,是靈山拈花後一代一代傳下來,,最後達摩傳到中國的。但其它宗派不承認這點,而各有其傳承法統說法。同時,在禪宗開初流行的時候,那些守戒的寺廟甚至不接納禪宗人物,認為禪宗是不合戒律的。各大宗派對禪宗“不立文字”的說法也不瞭然。有這么多的麻煩,無怪韋使君在這一品中提出了許多疑問,六祖也相應作了答疑,所以這一品就叫疑問品。
最後一段,六祖從另一個側面,給我們開示了修行的大法,也為我們破除了修行中的一種成見。很多人認為要修行就必須出家,不出家,就說不上修行,或者成就不了。這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細一想,問題就來了,佛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沒有說過出家人才有佛性,才能成佛,在家從就沒有佛性,不可以成佛之類的話嘛。涅槃會的屠夫、龍女都是在家人,他們不都成佛了嗎?維摩居士也是在家人,他的成就不是與佛一樣嗎?所以出家只是修行的一種方式,當然是特殊的、專業化的方式,也是殊勝的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所以說修行也並不一定非出家不可,不然,我們大家,世界上那么多的眾生,都沒有修行的份了,那怎么行。都出家了,那社會怎么辦,生產誰來搞,人類怎么延續?那是絕不可能的,當然,人類中一部分優秀分子出家是必須的,重要的,是應有一部分的出家專業修行,專職住持寺廟,住持佛法。所以出家信眾和在家信眾如同佛法的兩條腿,缺一不可。所以六祖說:“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而這裡的無相頌,更是專門說給在家人修持的。依照這個無相頌修行,你的家庭、單位、生活和工作都會處理得和諧,有了安寧的心理和環境,再在明心見性上很下功夫,那么,你是能夠有所成就的。
疑問品也叫決疑品,這一品講的是惠能為信眾們答疑解惑,指出要獲得覺悟之關鍵是明心見性,並將這一宗旨落實到人生的每時每刻,一言一行。功德在自性中,不是靠修福能得來的。世人愚痴顛倒,執迷不悟,只求人天福報,不求出離生死,在這裡,六祖一言中的,清晰地闡述了功德與福德的不同之處,告誡禪宗學人: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又說: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萬法不離自性,在眾生本具的清淨自性中,萬德莊嚴,萬法具足,在上一品中六祖就講: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因此,西方極樂世界也當然在自性之中了!路遙如何得達?

作品出處

六祖壇經》,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釋門正統》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現有明清諸藏本、房山石經本及流通本等。1976年日本影印《六祖壇經諸本集成》,匯集各種版本《壇經》十一種。

作者介紹

惠能(638年-713),俗姓盧氏,唐代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人。佛教禪宗祖師,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門,為禪宗第六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錄,世所謂《六祖壇經》、《寶林傳》等皆被焚”等語,似宋遼時期此書已入經錄祖,世稱禪宗六祖。唐中宗追謚大鑒禪師。著有六祖《壇經》流傳於世。是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惠能禪師的真身,供奉於廣東韶關南華寺的靈照塔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