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打猴鼓舞

毛南族打猴鼓舞

毛南族打猴鼓舞,貴州省平塘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毛南族打猴鼓舞是毛南族的一種民間舞蹈,流傳在貴州省平塘縣的毛南族聚居區。毛南族打猴鼓舞一直在不足十萬人口的毛南族中發展傳承,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該舞蹈分為“猴王出世”、“猴子敲樁”和“猴子引路”三部分。一人擊銅鼓,一人擊皮鼓,多人表演,動作滑稽、詼諧,全模仿猴子,被譽為舞蹈中的“活化石”。

2008年6月14日,毛南族打猴鼓舞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Ⅲ-6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毛南族打猴鼓舞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14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申報地區:貴州省平塘縣
  • 遺產編號:Ⅲ-63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表演形式,劇情內容,演奏特點,傳承保護,傳承意義,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重要展演,榮譽表彰,文化軼事,

歷史淵源

毛南族打猴鼓舞又叫“猴鼓舞”,發源於貴州省平塘縣卡蒲毛南族才槳迎蒸鄉甲壩村甲翁組,是毛南族民眾在喪事習俗中,由巫師表演的民間舞蹈。因節奏歡快、動作滑稽,逐步出現在毛南族的一企蜜拳些歡慶節日中,成為毛南族的傳統舞蹈
毛南族打猴鼓舞毛南族打猴鼓舞
猴鼓舞傳承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反映巫術禮儀、喪葬驅魔、避邪求吉、敬奉精靈等內容。
在1949年後,特別是1960~1978年間,毛南族打猴鼓舞作為毛南族佯僙人“地方性知識”的“小傳統”被政府認為是封建的、愚昧的、糟粕的活動,被作為“四舊”而取締。
21世紀以來,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不斷推進,猴鼓舞獲得新的發展機遇。在非遺的保護下,為了滿足地方政府的需求,毛南族打猴鼓舞必經進棵婆阿獄行“重構”,以便更好地在舞台上表演。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在卡蒲毛南族鄉,凡老人去世,本族的規定是要舉茅鑽辯行“開喪超度”的祭祀儀式,其法事程式包括引喪、趕場、送喪三個部分。
毛南族打猴鼓舞的表演主要集中在趕場部分,趕場(毛南語叫“日給”)也叫“做場”,是開喪中最隆重的儀式,在引喪後的第二天舉行。

劇情內容

毛南族打猴鼓舞全舞共分三段:猴王出世、猴子敲樁、猴子引路。
毛南族打猴鼓舞毛南族打猴鼓舞
猴王岀世:表現毛南族先人在遷徙途中與暴風雨、猛獸搏鬥的苦難歷程,反映了先人們歷盡千難萬險,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
猴子敲樁:展示毛南人在深山中頑強生存的狀況,表現了毛南人頑強勇敢、精誠團結、艱苦創業、繁榮壯大的情景。
猴子引路:表現了毛南人不忘祖先遺願,繼承先人遺志,踏著先人足跡,奮勇前進的精神。
毛南族打猴鼓舞的表演,根據環境和表演者的情緒來安排,表演時間一般約10分鐘。

演奏特點

伴奏樂器為打擊樂,以銅鼓和皮鼓為主,表演前,先吹牛角,再吹大號,在鼓聲中依次表演。
毛南族打猴鼓舞毛南族打猴鼓舞
主要道具以木凳或竹編椅代表樹樁,表演者在地上、凳上跳上跳下,在滾、翻時敲擊木棒,動作幅度大,舞蹈語言豐富,表演幽默。
舞蹈在表演情緒上呈現岀犴、野粗、靈的特點,體現生活在崇山峻岭間的毛南族人的精神風貌,展示了不畏艱險、頑強生存的毛南人所具有的粗獷、質樸、憨厚、機智靈活等性格特徵。

傳承保護

傳承意義

毛南族打猴鼓舞體現了毛南族人的藝術追求。毛南族人對世界的認識和內心的情感不僅能用口頭傳說來傳世,還能用形象化的舞蹈動作、舞蹈語言來表現,並且配上了銅鼓作為伴奏。這種流傳方式的傳播面廣,藝術感染力強。
毛南族打猴鼓舞是毛南族民風民俗和圖騰文化的具體體現,具有民族學、藝術學等方面的研究價值。

傳承狀況

毛南族從事民間法事活動的人都已年過七旬,無法再跳毛南族打猴鼓舞,年輕人又不願學習這種動作難促轎射度較大的民間舞蹈。在此情勢下,毛南族打猴鼓舞瀕臨滅絕,急需搶救保護。

傳承人物

石治禹,男,毛南族,1959年5月生,貴州省平塘縣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毛南族打猴鼓舞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貴州省平塘縣申報。

保護措施

198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國舞蹈協會向全國發出聯合通知,決定成立《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編輯部,組織進行民族民間舞蹈藝術普查、收集和整理編寫工作,毛南族打猴鼓舞被列入其中。
毛南族打猴鼓舞毛南族打猴鼓舞
20世紀90年代,黔南州三位民間文學工作者深入平塘縣卡蒲毛南族鄉蒐集關於毛南族“猴鼓舞”的傳說。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平塘縣文物管理所(平塘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開發中心)獲得“毛南族打猴鼓舞”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展演

2018年5月,CCTV—10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誌》欄目組赴平塘拍攝,毛南族打猴鼓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作品參與其中。
2019年6月4日,《打猴鼓舞》在貴州省平塘縣卡蒲毛南族鄉新關國小上演出,促進毛南族打猴鼓舞在校園中的傳承。

榮譽表彰

2019年6月22日至23日,第十二屆“貴青杯”系列活動“快樂律動,夢想飛揚”在貴州省青少年活動中心演藝廳舉行,《打猴鼓舞》獲得國小組集體舞二等獎。

文化軼事

歷史傳說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毛南人只有一父一母,生下三個兒子相依為命。老三因采青楓子迷路了,母親涉過了99條河,翻過了99座山,在最後一座高山的密林中見到老三。這時,老三已經變成猴子的模樣,不願回家了。母親鬱鬱而終。
毛南族打猴鼓舞毛南族打猴鼓舞
哥哥將母親安葬後,日疊抹道日打銅鼓表達哀思。老三聽到了銅鼓聲,自己也隨之顫動起來。幾天后,老三自製了盛少一個皮鼓,模仿銅鼓的節奏,敲起皮鼓來,他邊敲邊跳著有猴子動作特徵的舞蹈。後來,人們又反過來模仿他。此後,毛南人為了祭祀祖先,就跳起了毛南族打猴鼓舞。
毛南族打猴鼓舞是毛南族民風民俗和圖騰文化的具體體現,具有民族學、藝術學等方面的研究價值。

傳承狀況

毛南族從事民間法事活動的人都已年過七旬,無法再跳毛南族打猴鼓舞,年輕人又不願學習這種動作難度較大的民間舞蹈。在此情勢下,毛南族打猴鼓舞瀕臨滅絕,急需搶救保護。

傳承人物

石治禹,男,毛南族,1959年5月生,貴州省平塘縣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毛南族打猴鼓舞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貴州省平塘縣申報。

保護措施

198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國舞蹈協會向全國發出聯合通知,決定成立《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編輯部,組織進行民族民間舞蹈藝術普查、收集和整理編寫工作,毛南族打猴鼓舞被列入其中。
毛南族打猴鼓舞毛南族打猴鼓舞
20世紀90年代,黔南州三位民間文學工作者深入平塘縣卡蒲毛南族鄉蒐集關於毛南族“猴鼓舞”的傳說。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平塘縣文物管理所(平塘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開發中心)獲得“毛南族打猴鼓舞”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展演

2018年5月,CCTV—10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誌》欄目組赴平塘拍攝,毛南族打猴鼓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作品參與其中。
2019年6月4日,《打猴鼓舞》在貴州省平塘縣卡蒲毛南族鄉新關國小上演出,促進毛南族打猴鼓舞在校園中的傳承。

榮譽表彰

2019年6月22日至23日,第十二屆“貴青杯”系列活動“快樂律動,夢想飛揚”在貴州省青少年活動中心演藝廳舉行,《打猴鼓舞》獲得國小組集體舞二等獎。

文化軼事

歷史傳說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毛南人只有一父一母,生下三個兒子相依為命。老三因采青楓子迷路了,母親涉過了99條河,翻過了99座山,在最後一座高山的密林中見到老三。這時,老三已經變成猴子的模樣,不願回家了。母親鬱鬱而終。
毛南族打猴鼓舞毛南族打猴鼓舞
哥哥將母親安葬後,日日打銅鼓表達哀思。老三聽到了銅鼓聲,自己也隨之顫動起來。幾天后,老三自製了一個皮鼓,模仿銅鼓的節奏,敲起皮鼓來,他邊敲邊跳著有猴子動作特徵的舞蹈。後來,人們又反過來模仿他。此後,毛南人為了祭祀祖先,就跳起了毛南族打猴鼓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