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津雜技

寧津雜技

寧津雜技是山東省的傳統民間雜技藝術之一。以其久遠的發展歷史、廣泛的民眾基礎、深厚的文化底蘊、精湛的演出技藝,對中國雜技藝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至今在行內還流傳著“沒有寧津人,難成雜技團”之說。

2008年6月7日,山東省寧津縣申報的“寧津雜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序號:822 Ⅵ-5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寧津雜技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單位:山東省寧津縣
  • 遺產類型: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 遺產序號:822  Ⅵ-50
歷史淵源,藝術特色,傳承保護,

歷史淵源

寧津縣原屬古冀州,寧津雜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考證,《漢書》、《史記》、《述異記》及清光緒年間寧津縣誌,對冀州的蚩尤角牴戲、均有記載,“蚩尤氏頭有角,與黃帝斗,以角牴人,今冀州為蚩尤戲“。南朝文學家任昉在《述異記》中寫道:“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寧津雜技源自寧津縣西部以黃家鎮為中心的南北八寨,它來自民間、源於生活,是寧津人民敢為人先,勇於探索,精明睿智的結晶。隨著京杭大運河的開鑿通航,西臨運河的寧津更是兼得風氣之先,民間雜技藝人南下北上,流布全國,使寧津雜技得以融貫南北,具有了開放性的胸襟和面貌。唐朝以後寧津雜技在民間廣為流傳,至明代進入興盛時期,明景泰年間,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雜技行業古會------黃家鎮雜技古會應運而生,會期從農曆九月初開始,歷時一月,史稱“九月會”。“不趕九月會,不算生意人”這句話,在雜技界耳熟能詳。古會期間全國各地的雜技藝人,紛紛雲集黃家鎮,各顯其能,切磋技藝,收徒組班、買賣道具等,故有“藝分百種,戲稱千台”之說。
寧津雜技
清代寧津雜技活動更加繁榮,出現了半農半藝、或以賣藝為生的演出團體,逐漸形成了南北八寨兩大派別。清光緒年間,慈禧太后在京大擺72道皇會,寧津縣野豬李村的“藝人張”表演的“頂竹竿過城門”絕技,位列皇會之首,成為當時名揚紫禁城、聲震雜技界的風雲人物。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南北八寨的雜技藝人,紛紛走出家門、國門,行走江湖,當時流傳的“寧吳二縣、雞毛變蛋、走南闖北、不捎盤纏”的俗語,就是當時雜技藝人靠賣藝漂泊異鄉生活的真實寫照。他們遠赴香港、印度、緬甸、尼泊爾、日本、蒙古、蘇聯、及西歐諸國,形成了中國雜技與世界文化藝術的大規模融匯交流,在國內他們的足跡更是遍布長江內外,大江南北,“沒有寧津人難成雜技班”,因此得名並廣為流傳。“上至九十九,下至才會走,若論耍玩意,人人有一手”,就是對寧津雜技基礎之雄厚,參與人數之眾多,覆蓋面之廣泛,影響之深遠的歷史寫照。解放後寧津雜技迎來了空前發展繁榮時期,1956年至1958年,在過去雜技藝人班底的基礎上,寧津縣雜技一二三團相繼組建,雜技團的演出逐步由城鎮農村向大中城市轉移,並採取派出去、請進來的方式方法,學人之長,補己之短,以提高自身的技藝水平,自此,寧津雜技迎來了一次又一次的發展高潮。

藝術特色

寧津雜技質樸粗獷、剛柔相濟,凸顯“驚、險、奇、美、新”五大藝術特色,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觀賞價值和文化價值。寧津雜技門類齊全,具有表演類、魔術類、馬戲類、馴獸類四個類別,其中表演類有60餘個節目。古老中幡、柔術叼花和滾燈、空中飛人、爬竿、鋼絲高車、疊羅漢、走鋼絲、蹬技、地圈、對口叼花等十餘種節目多次在國內外演出中深受觀眾喜愛及業內人士讚譽。

傳承保護

新中國成立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和政府關懷下,寧津雜技事業得到長足發展,建立了縣雜技藝校和雜技團,先後為全國各級藝術團體培養和輸送了2000餘名雜技人才,其中有大批演員、學員成為各地業務骨幹,20餘名演員分獲國內、國際雜技大獎。寧津雜技團近幾年先後赴韓國、沙特、俄羅斯、泰國等多個國家演出,對增進中外文化交流、促進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寧津雜技
1995年:寧津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雜技)之鄉”。
2008年,寧津雜技正式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1年,寧津縣再次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2012年,原寧津雜技團團長楊承田編著的《中國雜技文化<寧津卷>》出版。書中以大量翔實的歷史資料生動地再現了寧津雜技文化的歷史嬗變過程。
2013年7月:“力之美魔之幻”·第六屆山東國際大眾藝術節暨第七屆山東雜技魔術大賽頒獎晚會在寧津縣舉辦。寧津雜技團舞台雜技《草帽》和雜技藝術學校的《吊環》分獲一等獎。
2014年5月:
世界園藝博覽會在青島開幕,寧津縣雜技團受德州市政府派遣,參加了“青島世界園藝博覽會----德州文化周”的表演活動。表演展示了“蹬人”、“綢操”、“吊環”、“球技等多種雜技藝術形式,呈現出濃烈的藝術魅力和地域特色,讓遊客充分感受到寧津雜技的厚重文化底蘊。
2012年5月1日,寧津縣投資5億多元建成的康寧湖雜技文化主題公園正式竣工並向遊人開放,這座占地1150多畝的公園通過雕塑、名家展示、文化牆、雜技表演等形式向前來參觀的遊客展示寧津雜技的歷史傳承與精妙之處,讓民眾在休閒娛樂中感受雜技藝術的魅力。目前預計占地400畝的雜技主題公園二期工程也正在施工建設中。
2012年至2013年,寧津縣政府投資300多萬元,對寧津縣雜技團、雜技藝校3000餘平方米辦公用房、教室、練功廳以及宿舍,全部修繕一新,購置練功設備、道具200餘套,辦團辦學條件明顯改善,規模進一步擴大。
2014年5月,由寧津縣政府引資,北京一家公司捐贈100萬元用以支持修建、擴建雜技藝校。
2014年縣政府為雜技團投資50萬元,用於聘請編導創新節目,升級服裝及道具。
2005年,寧津雜技被山東省定為首批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2008年,寧津雜技正式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