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力格爾

烏力格爾

烏力格爾,蒙語意為“說書”,俗稱“蒙古書”、“蒙古說書”、“蒙古琴書”,集蒙古說唱藝術發展之大成的一種曲藝形式,主要流傳於內蒙古自治區及相鄰黑龍江、吉林和遼寧等蒙古族聚居區。與草原上的蒙古族民眾生活習性一致,這種藝術具有浪漫開闊的氣息。

2006年5月20日,內蒙古自治區扎魯特旗、科爾沁右翼中旗、 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聯合申報的“蒙古族烏力格爾”經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遺產序號:276 Ⅴ—4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烏力格爾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單位:內蒙古自治區扎魯特旗等4縣旗
  • 遺產類型:曲藝
  • 遺產序號:276 Ⅴ—40
歷史淵源,藝術特色,代表作品,傳承保護,傳承意義,

歷史淵源

歷史
遠在成吉思汗時代就有了這種藝術形式。初期所表現的題材多為神話故事。
到了清初。滿族入駐中原後,為防止蒙漢接觸,修築了長達數千里的“柳條邊”。雍正年間,河北、山東連年旱災,民不聊生哀鴻遍野。清廷不得已向卓索圖蒙旗提出“借地養民”,於是大批黃河流域漢民進入關東蒙旗。移民帶來黃河文化,推動蒙漢文化交融,這一文化現象史稱“黃河文化北移”。京韻大鼓、評書、蓮花落等走入大草原,並逐漸與以潮爾為伴奏的“陶力”(專門演唱英雄史詩的藝術形式)互為交融,汲取雙方精華,衍化而出一種極具草原特色的曲藝形式——烏力格爾。
清末,一些藝人把古典文學作品如《聊齋志異》、《三國演義》、《水滸》、《西遊記》等編譯成蒙古語說唱,在廣大農牧民中很受歡迎。解放後,藝術家將當代文學作品如《林海雪原》、《雷鋒的故事》等改編演唱。表演者為男性,自拉(低音四胡或馬頭琴)自唱,音樂多取材於蒙古族民歌,現有曲調100多首,並且各有其特定的用場。烏利格爾在發展過程中,對於四胡的演奏技巧有很大提高,許多藝人能用四胡模擬風聲、馬嘶聲等特技。有的表演者還能使演唱旋律和伴奏旋律形成對比復調關係,以豐富其表現力。
胡爾奇
說唱烏力格爾的藝人稱為“胡爾奇”。蒼茫遼遠的草原造就胡爾奇浪漫開闊的藝術氣息。如同西方中世紀的游吟詩人,胡爾奇身背四弦琴或者潮爾(馬頭琴),在大草原上隨風漂泊,四處飄蕩,一人一琴,自拉自唱。由於他們的表演風格和故事內容的差異,或優美如詩,或懸念迭起,直令牧民全然沉浸於故事之中,忘乎其所在。經驗豐富的胡爾奇也可即興表演,只要給出題目,即可出口成章。
發源地
扎魯特:“烏力格爾之鄉”胡琴聲悠揚扎魯特草原是蒙古族烏力格爾藝術的搖籃。這片神奇的土地造就了璀璨奪目的民族文化藝術,哺育了世界級民族曲藝大師琶傑毛依罕等享譽中外的藝術家。誕生了《春秋戰國故事》、《三國演義》、《封神演義》等古典名著“烏力格爾”演說譯本。最為著名的《英雄格薩爾可汗》和《蟒古斯征服記》等英雄史詩,成為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
烏力格爾
新中國成立以後,扎魯特旗的說書藝術不斷發展,說書藝人逐漸形成各具特色的藝術風格。根據說書藝人的演唱特點和師徒關係大體分為三個流派,以琶傑為代表的敘述故事為主的說唱流派,以毛依罕為代表的好來寶說唱流派,以扎納為代表的敘述傳統故事為主的說唱流派。
扎魯特旗深厚的文化底蘊不僅哺育出了世界級民族曲藝大師琶傑毛依罕兩位享譽中外的藝術家,還培養出了朝邦、扎那、道爾吉、薩仁滿都拉、卻吉嘎瓦等許多著名民間曲藝藝術家,在上個世紀50年代,琶傑、毛依罕曾受過毛主席的親切接見。60年代,拉西敖斯爾受過周總理的三次接見。
扎魯特旗非常重視民族文化遺產保護、挖掘,注重提高和完善民族文化的發展創新,為了保護和弘揚“烏力格爾”、“好來寶”等民族曲藝藝術,旗文聯成立了曲藝家協會。旗人民政府還與中國社科院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所簽約建立了“烏力格爾”、“好來寶”傳承基地,錄製了五百多小時的音像資料,並建立了專門網頁,為打造扎魯特旗“烏力格爾”、“好來寶”民族藝術品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扎魯特旗還將旗蒙古族實驗國小定為“烏力格爾培訓基地”,2008年3月在該校開辦了“烏力格爾特色班”,購置了四胡樂器,挑選10餘名有音樂基礎的學生作為第一批學員,聘請國家二級演員勞斯爾任教,經常給學生講解烏力格爾藝術。
2002年舉辦了琶傑大師誕辰100周年暨“琶傑杯”全國烏力格爾、好來寶大賽,為弘揚民族文化、推動文化創新做出了積極貢獻。2008年8月4日至7日,由中國曲藝家協會、內蒙古黨委宣傳部、內蒙古文聯、內蒙古文化廳、內蒙古廣電局、內蒙古民委主辦的“紀念蒙古族曲藝大師毛依罕誕辰一百周年暨中國內蒙古烏力格爾藝術節”在烏力格爾之鄉扎魯特旗舉行。來自蒙古、日本、加拿大及國內八省區的“胡爾齊”80多人參加的“烏力格爾藝術大賽”,中國曲協主席、著名評書藝術家劉蘭芳、中國曲協分黨組書記、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等區內外藝術家和專業人士應邀參加。為弘揚民族曲藝寫下了濃重的一筆。
然而烏力格爾仍是扎魯特草原上廣大牧民民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是民眾娛樂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從烏力格爾誕生至1986年,全旗出現著名的“胡爾齊”(說書藝人)七十多人,遺憾的是到2010年已有三十多人去世。至今,在扎魯特草原上還迴響著悠揚悅耳的胡琴聲。烏力格爾以它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高超的演唱技藝成為民族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2003年,扎魯特旗被譽為“中國民族曲藝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烏力格爾:二百多年傳承不斷魅力不減
據史料記載,烏力格爾產生於清朝康熙年間,二百多年來一直在科爾沁草原廣泛流傳著,演唱者手持四胡,自編、自拉、自唱,人們稱它為“胡仁烏力格爾”(拉四胡說書)和“本森烏力格爾”(手拿劇本說書)。蒙古族的說唱藝術“胡仁烏力格爾”是蒙古族曲藝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兩個世紀以來,它以內容豐富、題材廣泛、語言精巧和濃厚的草原文化氣息,鮮明的民族特色,被國內外藝術界所矚目,為廣大蒙古族人民民眾所喜聞樂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烏力格爾經過不斷的演化和發展,不僅壯大了自己的隊伍,而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流派。
新中國成立前,科爾沁草原上的“胡爾齊”(說唱藝人)有200多人,主要活躍在廣大的農村牧區,也有一些成為喇嘛廟或王公大院的專業說書者。說書重點在達爾罕王府、圖什業圖王府王爺廟、扎魯特旗王府等地。蒙古族的說唱藝術家多數主要活動在勞動人民當中,滿足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需要。他們演唱的主要曲目是傳統曲目和“好來寶”。有的殘疾人為了生存生活,刻苦學習說唱技藝,掌握了說書藝術特點、風格、手法,成為說書藝術家。
科爾沁蒙古族的“本森烏力格爾”(手拿劇本說書)和“胡仁烏力格爾”(拉四胡說書)經過說唱藝術家們長期演出,不斷提煉加工,逐漸形成了較為固定的說唱底本,扎魯特旗嘎亥圖鎮姚金山等藝人手拿劇本說唱“本森烏力格爾”,就是其中較為典型的代表。科爾沁蒙古族說唱藝術,“胡仁烏力格爾”在科爾沁草原有相當規模。據有關資料記載,新中國成立後直至到1988年,說唱藝人達到600餘人,《蒙古胡爾齊》一書共收錄整理了308名說書藝人小傳,演出的曲目有300多種,其中以漢、唐、宋代的故事居多,為古代說唱的精品,如《西漢》、《三國演義》、《隋唐故事》、《水滸傳》、《紅樓夢》、《西遊記》等,這些藝術實踐,使說唱藝術得到了錘鍊和提高,從文詞、音樂到表演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規範和模式,為說唱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胡仁烏力格爾從七十年代初開始在通遼人民廣播電台錄製播放,至今已錄製三百多部節目。另外,當時全市各地還通過舉辦培訓班、說唱藝人會等形式,湧現出許多有文化的胡爾齊,如李雙喜、勞斯爾等具有大學文化說書藝人,班布拉、布仁巴雅爾等中專文化以及專業職稱的職業說書藝人。
1983年3月,為了不斷推動民族曲藝理論工作向縱深層次發展,哲里木盟(今通遼市)民眾藝術館成立了民間藝術調研部。1986年,哲里木盟(今通遼市)文學藝術研究所成立,安排專人研究曲藝藝術和輔導說唱藝人活動,曲藝藝術家的創造性和才能得到空前釋放,他們嘔心瀝血把敘事民歌《嘎達梅林》、《達納巴拉》、《陶克套胡》、《扎那·巴拉吉尼瑪》、《圖門烏力吉達》、《僧格林沁》等改編成胡仁烏力格爾,為廣大人民民眾奉獻了豐富多彩的精神食糧。

藝術特色

表演形式
烏力格爾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口頭說唱而無樂器伴奏,稱之為“雅巴乾烏力格爾”,又稱“胡瑞烏力格爾”;另外一種即為有樂器伴奏的烏力格爾,其中使用潮爾(馬頭琴)伴奏烏力格爾稱為“潮仁烏力格爾”;使用四胡伴奏的烏力格爾稱為“胡仁烏力格爾”。有伴奏樂器的烏力格爾表演通常為一人自拉胡琴說唱,唱腔的曲調豐富多彩、靈活多變,其中功能特點比較明確的有“爭戰調”、“擇偶調”、“諷刺調”、“山河調”、“趕路調”、“上朝調”等。
烏力格爾
烏力格爾
演出形式分為3類:①全用散文體的進述,與漢族的評書相似;②以唱為主的韻文體;③說唱結合,近似漢族的說唱鼓書形式。這3類形式都各有自己的藝術特色。蒙語說書都由一人演出,一般都用中音四胡伴奏,散文講述的說書用樂器來烘托氣氛和語言節奏,其他兩種形式用來伴奏唱腔。其中以唱為主的形式有時用馬頭琴伴奏。蒙語說書以語言生動、形象見長。藝人在忠實於原作的主要情節和人物性格的前提下,往往進行很大幅度的加工、改編,在刻畫人物形象、性格、心理活動和表現戰爭等各種生活場景時,常以大量生動的比喻和排比的手法來加以渲染。韻文的唱調是根據書中的感情氣氛的需要而隨時變換的,曲調極為豐富;說白也有一定的音調和節奏。唱詞長短不一,一般以蒙語三至五字為一句,四句一節,每句都押韻。
烏力格爾,蒙古語意為“說書”,是蒙古族的一種曲藝形式,主要流傳於內蒙古自治區及我國東北各省蒙古族聚居區。與草原上的蒙古族民眾生活習性一致,這種藝術具有浪漫開闊的氣息。它最初的形式與西方中世紀的吟遊詩人相似,藝人們身背四弦琴或者潮爾(馬頭琴),在大草原上隨風漂泊,四處流浪,追逐蒙古包和王爺貴族們的府邸,一人一琴,自拉自唱,精彩的說唱、長篇的傳奇成為草原上最受人們歡迎的藝術形式之一。
在我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烏力格爾是流傳較廣深受當地蒙古族民眾喜愛的娛樂方式。在它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吸收了蒙古族史詩說唱、祝讚詞、好來寶、敘事民歌、祭祀音樂以及漢族曲藝等多種藝術精華,形成了富有當地特色的曲藝形式。
烏力格爾具有適應性、靈活性特點,它不需要舞台、道具、服飾等,只用一把琴伴奏,隨拉隨說唱。烏力格爾所用樂器叫四弦琴,蒙古語叫“胡爾”,其音質渾厚深沉,富有草原韻味。
烏力格爾講述內容多是傳說故事和史書演義,反映蒙古族歷史的書目如《格薩爾》、《江格爾》、《降服蟒古斯》、《青史演義》等,同時還有大量蒙古譯漢文書目。如《三國演義》、《封神演義》等古典名著。
烏力格爾藝人被稱為“胡爾沁”,很多老藝人都具有非常豐富的語言造詣,說唱技術高超、精湛,嗓音洪亮生動,由他們表現的故事情節波瀾起伏,旋律和節奏富於變化,具有很強的感染力。由於個人表演風格不同以及故事內容的差別,藝人們的現場表演會帶給聽眾多種感受———有的詞句押韻,如詩如歌,優美動聽;有的低沉渾厚、內容風趣幽默、神情悠閒自得,直把聽眾吸引得神往不已。經驗豐富的藝人們也常常即興表演,只要給出個題目,說書人便能出口成章。
在前郭,經過當地烏力格爾藝人常明、青寶、白音倉布等幾代藝人的融匯和發展,烏力格爾藝術的影響不斷擴大,形成了獨有的特徵。一是繼承古老傳統,創作出了《阿勇乾·散迪爾》。二是有所創新,創作了新書目《折箭同義》。同時,83歲的老藝人白音倉布完成了長篇書目《陶克陶胡》,1990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再一次推動了前郭爾羅斯烏力格爾藝術的發展。
前郭的烏力格爾有自己獨有的調式、結構、語言等。一方面由於當地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蒙古族民眾生產生活、風俗習慣、興趣愛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絕大部分蒙古族民眾都能用漢語會話,藝人們為了增強表現力,在說唱中把一些生動、有趣的漢族方言、俗語也用到烏力格爾之中,不但未形成語言障礙,而且產生了更加貼切、活潑的藝術效果。演唱中,有的唱詞前一句是本體,後一句是對本體蒙語的漢譯。如“查乾賀日莫萬里長城”,“查乾賀日莫”蒙語意為長城,實際這句話蒙漢語所說的都是萬里長城。有的說唱直接用漢語敘述,如“偷梁換柱”、“崑崙山”、“不怕青龍萬丈高,就怕白虎躬躬腰”、“狼煙萬張”等,這種蒙漢並用的說唱形式,在當地藝人們演唱中最為普遍,被民眾認可和接受,體現了既原汁原味,又蒙漢皆宜的獨特的前郭爾羅斯烏力格爾藝術。
由於賴以生存、發展的環境發生了變化,烏力格爾處於瀕危境地,漸漸地只有在祭敖包那達慕盛會上,才能見到他們的身影。為了傳承這一民族文化,前郭縣近幾年先後成立了民族文化館、民族曲藝社,建立說書廳,並組織藝人學習,考核發證,組織演出,創編新書目,挖掘文藝遺產,促進了前郭烏力格爾的繁榮,湧現出一批新的“胡爾沁”群體。2002年,還承辦了全國蒙古族琴書調錄大會,成立了全國蒙古語說書學會,並在“查乾湖蒙古族民俗旅遊節”上舉辦烏力格爾專場演出。2004年,以烏力格爾為主要表演內容的烏蘭牧騎演出隊組建為烏蘭牧騎藝術團,進一步加大了烏力格爾的弘揚力。
烏利格爾有旋律、調式固定的多個曲調。說唱者根據故事情節的需要自由運用。烏利格爾可在蒙古包內說唱,也可在廣場或舞台上說唱;可單人說唱,也可由多人分故事人物(角色)說唱。

代表作品

烏力格爾的藝術積累非常深厚,節目有短篇、中篇和長篇之分,尤以長篇最為引人。《鎮壓蟒古斯的故事》、《唐五傳》、《忽必烈汗》、《西漢》、《元史演義》、《三國演義》和《紅樓夢》……等都是其中的經典。烏力格爾題材來源極廣,《鎮壓蟒古斯的故事》、《太陽姑娘》等來自民間故事;《青史演義》、《真出奇》等出自文人活藝人創作;《嘎達梅林》、《達那巴拉》等可在民歌之中找到它們的身影;《紅太陽》、《楊金花奪印》、《菸酒之害》、《整齊的林落》等則是藝人們把現實事件加以傳唱,漸次而成;《三國演義》、《封神演義》等則由內地傳入……
黃昏將至之時,牛羊歸欄,牧人們齊聚蒙古包內。藝人拉起馬頭琴或四胡,英雄傳說和動人故事娓娓道來。那粗獷、寬厚而深沉的琴聲,和藝人的說唱相得益彰、令人沉迷。

傳承保護

烏力格爾演藝名人有寶德、甘珠日、布仁巴雅爾雙喜等很多名人。說唱大師羅布生
烏力格爾
蒙古族曲藝烏力格爾說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隨著時間的流逝,一代又一代的大師級人物先後離去,烏力格爾文化也即將失傳,出現了“人亡歌息,人去藝絕”的局面。然而令人欣喜的是:羅布生和他的烏力格爾說唱藝術還依然“健在”,而且成為烏力格爾藝術的絕唱。
蒙古族說唱家道爾吉仁欽在演唱烏力格爾羅布生精通烏力格爾表演、創作及格斯爾、好來寶演唱與創作,並在自己的領域不斷突破自己,在格斯爾藝術傳承與發展等方面具有極高的天賦並做出了特殊貢獻。
鑒於他的藝術成就,2007年6月8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確定和命名羅布生為“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他是內蒙古地區唯一一位獲此稱號的烏力格爾說唱藝人。

傳承意義

對於廣大的蒙古族民眾來說,烏力格爾不僅是他們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與手段,而且也是他們學習知識和培育精神的重要教育手段,在他們心目中,烏力格爾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許多知名的藝人相繼去世,新的傳人嚴重不足,再加上生活方式發生變化,娛樂方式趨向多樣,烏力格爾藝術傳統的生存和發展面臨危機,演出日漸萎縮,活動陣地缺少,隊伍後繼乏人,亟待採取有力措施加以扶持和保護。
2006年,烏力格爾曲藝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烏力格爾:亟待保護迫在眉睫“民間藝術的生命是脆弱的,在市場經濟的風浪中,一些民間藝術呈現出加快消亡的趨勢。烏力格爾作為最受草原人民歡迎的民間藝術,如今,其傳承人是鳳毛麟角,搶救烏力格爾的任務迫在眉睫,刻不容緩”。談起烏力格爾的傳承及發展現狀,國家一級藝術評論員、通遼市文學藝術研究所副所長叄布拉諾日布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憂心忡忡地說。叄布拉諾日布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涉足蒙古族說唱藝術研究,對烏力格爾藝術頗有研究,曾著有《科爾沁曲藝》一書,現還擔任內蒙古民族大學蒙語文文學學院客座教授,引導學生從理論和實踐上系統地學習烏力格爾,現已培養出了100多名學生。
叄布拉諾日布說,上世紀七十年代黨的十三屆三中全會後,哲里木盟(今通遼市)的民族文化藝術事業在黨的文藝方針、政策指引下得到空前繁榮發展。九十年代初,全市胡爾奇(說書藝人)達到400多名,扎魯特旗、庫倫旗、科左後旗等地還建立了蒙古語說書館,通遼人民廣播電台每天安排兩個小時的時間播放胡仁烏力格爾,豐富了蒙古族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推動了說唱藝術的蓬勃發展,受到了農村牧區廣大人民民眾的歡迎。但是到了九十年代中後期、尤其是近十幾年來,隨著各種新型文化藝術形式的廣泛傳播以及資訊時代的到來,電視、電腦的普及,給民間藝術的生存和發展帶來巨大衝擊。隨著上網、看電視的人越來越多了,學習烏力格爾、說唱烏力格爾的人則越來越少了,尤其是年輕人更是遠離烏力格爾,甚至一些人不知道什麼叫烏力格爾。到2010年全市的說書藝人預計僅剩200餘人,這些民間藝人大部分居住偏遠、年老體衰,烏力格爾有隨著老藝人的離世而面臨失傳的危險。
讓叄布拉諾日布略感欣慰的是,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的保護。2006年,“蒙古族烏力格爾”經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組織實施5年保護計畫。通遼市於2004年制定了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實施方案。“保護工程”把通遼地區的珍貴、瀕危並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民間傳統文化納入了保護範圍。“保護工程”從2004年到2020年分三個階段組織實施,進入了全面展開和重點保護階段。
叄布拉諾日布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自然環境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以及外來文化的影響,烏力格爾的傳承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保護烏力格爾,對於保護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蒙古族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與弘揚、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他建議,各級政府應繼續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增加資金投入,有條件的民族院校應創新工作思路,開設烏力格爾專業,從理論和實踐上系統地學習烏力格爾藝術。此外,各旗縣市區少數民族中國小校也應積極借鑑一些先進經驗,開設藝術特色班,從小培養孩子學習烏力格爾的愛好和興趣,為烏力格爾的傳承發展打下“人才基礎”。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政府的保護下,傳承了200多年的蒙古族曲藝瑰寶烏力格爾一定會長青不老,世代流傳。 (文/胡金山 德木其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