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詞語
阿古拉是蒙古語“山”的意思。而阿古拉的一生正是如這大山一般屹立於草原。
主要業績
1981年5月參加全區民族器樂選拔賽獲第一名。同年9月代表自治區參加全國民族器樂觀摩演出獲表演獎,同時在中央一套黃金時段播出了四胡獨奏《牧馬青年》。
1985年6月代表自治區參加第三屆華北音樂節“北京之歌”音樂會。在《北京音樂報》、《北京晚報》、《央視一套》、《中央電台》等媒體上予以介紹、播放了演出資料。
1989-1993年蒐集整理了700多首興安盟地區蒙古族民歌、烏力格爾、好來寶、薩滿音樂等,並撰寫了《胡仁烏力格爾音樂初探》一文,發表在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院刊及興安日報。
1991年9月在“孫良老藝人從藝生涯70周年四胡專場音樂會”上,初次與由自治區著名指揮家永如布先生擔任指揮的廣播藝術團交響樂團合作演出了四胡協奏曲《烏力格爾敘事曲》(李世相曲),一舉成功。從而把四胡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
1993年5月在自治區“紀念毛澤東同志《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60周年專場交響樂音樂會”上,同由著名指揮家呼德先生指揮的內蒙古交響樂團合作再次演出了四胡協奏曲《烏力格爾敘事曲》獲得了與會專家及觀眾的高度評價。
1997年6月應邀赴新加坡同新加坡獅城華樂團合作成功舉辦了“《草原風情》四胡、馬頭琴獨奏音樂會”並被讚譽為“草原駿馬”。同時在此期間應邀講學。
1998年11月、2000年、2006年三次應邀赴日本橫濱、東京、大阪、千葉島、崗山等城市進行了多次文化交流演出。
2002年7月同中央一套《夕陽紅》欄目導演王凱合作拍攝了《琴弦上的阿爾山》。在中央一、二、四、十二套連續播出。2003年在全國各優秀城市展播中,作為烏蘭浩特市先進文化的代表形象出現在中央十二套。
1985年至今創作了90多部聲樂、器樂及舞蹈音樂作品,多次榮獲自治區各類獎項。2003-2004年成功創作並導演了大型民族歌舞劇《科爾沁婚禮》展示在自治區首府的舞台上,獲得了觀眾及同仁們的高度好評,打造出了科爾沁文化品牌。
至今,一直活躍國內外及區內外的舞台上。
2015年參加內蒙古草原文化節並成功演出《烏力格爾敘事曲》(李世向作曲)
獲獎情況
1、四胡演奏藝術:
於1981年、1984年、1992年、1996年分別在自治區器樂類比賽中四次榮獲一等獎。
1981年、1993年分別在全國比賽中榮獲一、二等獎。
2006年10月榮獲首屆全國八省區蒙古四胡電視大賽“傑出貢獻獎”。
2、創作作品:
聲樂作品《媽媽的呼喚》(趙越詞)
聲樂作品《阿媽的蒙古袍》(王守憲詞)
舞蹈音樂作品《白露與神泉》
舞蹈音樂作品《四海飄香》
以上四部作品分別榮獲1996年、2001年、2006年,2009年度自治區“五個一工程獎”。
器樂作品《歡樂的草原》
聲樂作品《那達慕的篝火》(趙越詞)
以上兩部作品分別榮獲1984年、2006年度自治區藝術創作“薩日娜獎”。
1997年在自治區《十大藝術集成》志書編撰工作中,成績突出,榮獲自治區優秀編撰工作者獎。
2000年8月聲樂作品《代欽塔拉草原》(董樹棠)詞,榮獲第三屆全區《草原金秋》聲樂大賽金馬杯創作獎。
2000年榮獲興安盟委、行政公署“九十年代文學藝術創作突出貢獻獎”
2008年,出版了四胡專輯《琴弦上的歌》,由“內蒙古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
自2003年以來多次擔任全國烏力格爾、好來寶、民族器樂、民歌、蒙古四胡演奏電視大獎賽評審。
2007年,組織科右中旗五百人的四胡隊伍排演了《圖什業圖風情晚會》,並被國家和自治區命名為“四胡之鄉”、“烏力格爾之鄉”、“安代之鄉”。
多年來從事四胡教學。培養了像內蒙古歌舞劇院首席四胡,國家一級演奏員趙長福;呼倫貝爾歌舞團國家一級演奏員斯日古楞,吉林省前郭民族歌舞團國家一級演奏員白百順;新疆博爾塔拉自治州國家二級演奏員布赫,尼米格爾等大批優秀的四胡演奏家。
從事四胡藝術三十多年來,在長城內外,大江南北、邊疆哨卡、農村牧區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文藝表演一萬多場。曾出訪新加坡、日本、日本、美國、加拿大等國家舉辦獨奏音樂會和文化藝術交流演出,獲得了各地各界觀眾朋友的高度評價和讚譽。
音樂作品
- 為他人創作共2首
阿媽的蒙古袍2011-12-31
齊峰 《請到美麗的草原來》
代欽塔拉草原2003-01-01
德德瑪 《紅雨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