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哈吧,中國哈尼族民間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哈尼哈吧”哈尼語意為哈尼古歌,是哈尼族社會生活中流傳廣泛、影響深遠的民間歌謠,是有別於哈尼族山歌、情歌、兒歌等種類的莊重、典雅的一種古老歌唱調式。“哈尼哈吧”涉及哈尼族古代社會的生產勞動、宗教祭典、人文規範、倫理道德、婚嫁喪葬、吃穿用住、文學藝術等,是世世代代以梯田農耕生產生活為核心的哈尼人教化風俗、規範人生的“百科全書”。被譽為“無文字的百科全書”,文化“活化石”。於2008年3月申報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流傳地區,主要內容,傳承方式,主要特徵,傳承價值,遺產保護,非遺信息,
流傳地區
“哈尼哈吧”流傳於滇南哀牢山區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南岸元陽、紅河、綠春、金平縣以及建水縣坡頭鄉、普雄鄉等哈尼族聚居地區。這裡山高谷深、溝壑縱橫,山有多高,水有多高,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呈現“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特徵,最適合梯田稻米的生長。這裡的哈尼梯田是世界上梯田稻作面積集中連片最大的區域,達80多萬畝。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和勤勞的哈尼族和當地的其他世居民族用雙手創造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農耕梯田。作為梯田的首創者之一和最大的發揚者──哈尼族,其梯田耕作歷史悠久、耕作面積最廣、農耕技術最精深。由於哈尼人的生存發展依賴於梯田的開墾發展,因而梯田也深刻地影響了哈尼族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而形成了獨特、完整的梯田農耕文化現象。哈尼族歷史上沒有文字,農耕生產生活知識的傳播完全靠口傳心授,“哈尼哈吧”便成為重大節慶活動和朋友聚會場合中傳承文化知識的主要方式。
主要內容
“哈尼哈吧”涉及哈尼族古代社會的生產勞動、宗教祭典、人文規範、倫理道德、婚嫁喪葬、吃穿用住、文學藝術等,是世世代代以梯田農耕生產生活為核心的哈尼人教化風俗、規範人生的“百科全書”。
以元陽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朱小和演唱、盧朝貴翻譯、史軍超與楊叔孔收集整理、雲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哈尼古歌──窩果策尼果》為例,《窩果策尼果》意為古歌十二調,內容著重敘述哈尼社會各種風俗禮儀、典章制度的源起,分上下篇,上篇主要講述神的歷史,由神的誕生、造天造地、殺牛補天地,人、莊稼、牲畜的來源、雷神降火、採集狩獵、開田種穀、安寨定居、洪水放濫、塔婆編牛、遮天樹王、年輪樹組成十二章;下篇講的是人的歷史,由頭人、貝瑪、工匠,祭寨神、十二月風俗歌、嫁姑娘討媳婦、喪葬的起源、說唱歌舞的起源、翻年歌、祝福歌組成十二篇。十二篇內容可分可合,可通篇演唱,也可獨立演唱,根據當時的儀典場合選擇相宜的內容章節而定。從演唱的場合看,哈尼哈吧主要在祭祀、節日、婚喪、起房蓋屋等隆重場合的酒席間由民間高手來演唱,表達節日祝賀、吉祥如意的心愿;從演唱的內容來看,規模宏大,結構嚴謹,歌手可以連續演唱幾天幾夜。從演唱的特點來看,在隆重的場合因事而歌,擺酒吟唱,向親朋好友、村寨百姓傳遞古老的規矩和道理,或美好祝福。演唱方式由一人主唱,眾人伴唱,或一問一答,二人對唱而眾人和聲;若遇重大年節,可以完整演唱十二調主要內容,一位歌手難擔大任,須數位歌手聯袂演唱。
從21世紀初收集整理的“哈尼哈吧”資料來看,哈尼古歌《窩果策尼果》、《哈尼阿培聰坡坡》、《十二奴局》、《木地米地》成為是“哈尼哈吧”的經典代表作。
傳承方式
主要在哈尼族節日慶典、婚喪嫁娶、起房蓋屋等重大場合、酒桌上、火塘邊,一人領唱眾人合,或一問一答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地傳承。傳承譜系十分複雜,以自願為特徵,愛好所學,多為社會性鬆散型,大部分是根據自己的愛好跟隨“摩批”或“哈吧阿波”(歌手)及參加社會活動中所學。“哈尼哈吧”以崇師學藝或自學的方式保存下來。
主要特徵
從體裁、歌節劃分和特性襯詞以及唱詞本身等方面來看,有以下特點:一是長篇古歌與自由的即興短歌兼而有之;二是在長篇節律的相對穩定之中,有歌節劃分的相對隨意性;三是在長歌敘事的連續性中有歌節唱段的相對獨立性;四是在特殊襯詞的專一性中,有襯詞使用的靈活性;五是在口語話的唱詞和長短不一的句式中,有音節的自由對偶和大致壓韻;六是在一位歌手吟唱的主體性中,有兩位、三位甚至多位歌手輪唱、對唱的自由性。從內容來看,內容十分豐富,融會歷史,展現了哈尼族社會的生產勞動、宗教祭典、人文規範、婚嫁喪葬、吃穿用住、文學藝術等方方面面,堪稱哈尼族社會教化風俗、規範人生的無文字記載、口語傳承的百科全書。從“哈尼哈吧”語言方面來看,語言古拙而蘊藉,想像超邁而自然,意境奇偉而深邃,折射出哈尼族偉大雄渾的襟懷,高遠卓越的人生追求、改天換地的偉力,是人類口傳文學的經典大作。從歌調方面來看,旋律時而低沉、渾厚,時而高亢、激越,展示出“哈尼哈吧”雄渾古樸、莊重、典雅的藝術魅力。
傳承價值
從演唱方式來看,是哈尼族傳統文化最重要的傳承方式,各種節慶活動、婚嫁喪葬、起房蓋房等重要場合是傳播哈尼文化的大課堂。“哈尼哈吧”成為哈尼族傳承知識、交流情感、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紐帶。從內容來看,內容豐富,融會歷史,囊括了哈尼族社會的生產勞動、宗教祭典、人文規範、婚嫁喪葬、吃穿用住、文學藝術等方方面面,堪稱哈尼族社會教化風俗、規範人生的無文字記載,口語傳承的“百科全書”。“哈尼哈吧”是哈尼族乃至西南農耕少數民族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典代表,是系統研究哈尼族傳統社會生產生活、宗教祭典、人文規範、倫理道德、婚嫁喪葬、吃穿用住、文學藝術的“聖經”,有非常重要的歷史、科學、文學藝術價值。
“哈尼哈吧”實際是哈尼族人民記住歷史、傳承文化、傳授知識、總結經驗、道德規範、展望未來、傳播良好風尚的主要載體,是紅河哈尼梯田文化的“活化石”,更是一張展現紅河文化的名片。
遺產保護
2008年3月,“哈尼哈吧”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為進一步保護、挖掘、傳承“哈尼哈吧”民族文化資源,元陽縣共“哈尼哈吧”保護專項資金40.8萬元,2011年組織有關人員深入到哈尼族民風習俗較為深厚的31個自然村寨,分片區分內容全面調查有關“哈尼哈吧”的產生、發展、演變的歷史淵源以及分布、流傳情況、傳承人、傳承內容、傳承方式、發展技巧及其價值等10項基本情況。並採取文本、錄音、攝像等形式對所挖掘到的“哈尼哈吧”民族文化資源進行整理、歸類存檔,供“哈尼哈吧”搶救、研究。
非遺信息
遺產級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批准序號:553
遺產編號:Ⅰ-66
項目名稱:哈尼哈吧
申報單位:雲南省元陽縣
批准文號:國發〔2008〕19號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