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朝鮮族的先人們曾長期實行“男歸女家婚”,即新郎在新娘家舉行婚禮,並在新娘家居住若干年,而後帶領妻子兒女返回自己家裡。到了朝鮮王朝時期(1392-1910),統治者們在儒家思想觀念的影響下,認為這種婚娶習俗是“天地倒置”、“陽反從陰”的陋習,極力主張按照儒家觀點推行在結婚當天把新娘接回新郎家的“親迎”方式。但因習慣勢力的阻撓,難以推行,於是創造出了把固有的“男歸女家”方式與中國的“親迎”方式折中的“半親迎”方式。按照這種方式,新郎在新娘家舉行婚禮以後,只住兩天,第三天帶領新娘返回新郎家。半親迎方式成為近代朝鮮民族的主要婚娶方式,朝鮮族傳統婚娶方式即指這種方式而言。中國朝鮮族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實行“半親迎”和“親迎”兩種方式,其中以“半親迎”方式為主。建國以後,統一為“親迎”方式。
朝鮮族婚禮,非常特別的地方就是新郎要接受大桌。大桌是朝鮮族舉行婚禮時專為新郎或新娘準備的筵席,大桌上擺放各種食品,其中最醒目的是嘴裡叼著紅色尖椒的煮熟的公雞,隱喻著早生貴子。這時,新郎在伴郎及娘家男眷代表的陪同下坐在大桌前,喝下伴郎斟滿的三杯酒,然後用飯。按照朝鮮族婚俗,新郎吃的飯裡面有三個雞蛋,寄託著生兒育女、生活美滿的良好祝願。新郎接受大桌後,新郎、新娘辭別新娘父母,將返回新郎家,至此,時代廣場上的表演全部結束。
婚禮程式
傳統的朝鮮族婚娶方式包括議婚、大禮、後禮三大階段。
議婚包括核對宮合(對照男女二人的生辰八字)、書寫婚書、涓吉(確定結婚日期)等內容。大禮包括新郎家向新娘家贈送禮裝函(彩禮箱)、奠雁禮、交拜禮、合卺禮、新郎接受大桌等內容。後禮包括新娘前往新郎家接受大桌,第二天舉行婦見舅姑禮等內容。
議婚
先由媒妁給男女兩家
提親,如果兩家人都滿意,便由男方家長向女方家長遞送“請婚書”。女方家長接到“請婚書”之後,再經媒妁回復“許婚書”。男方家長向女方家長遞送“請婚書”時,附以“四柱單子”,所謂“四柱”,是指小伙子出生的“年、月、日、時”四項內容。女方家長核對男女雙方的“四柱”,如果認為合適,便確定婚約,反之,便取消這門婚事。婚事一訂,男女兩家定吉日,興趣行“冠禮”和“笄禮”。過去,朝鮮族小伙子都留辮子,成婚之前舉行儀式,將辮子在頭頂上挽成髻,並戴上冠,以示成年,謂之“冠禮”。所謂“笄禮”,也是通過一定的儀禮把姑娘的髮辮盤成髻,叉上髮釵。
大禮
大禮包括新郎的“初行”和興趣行婚禮兩個過程。新郎從自家前往新娘家附近的臨時停留所叫做“初行”。結婚這天,新郎身著“紗帽冠帶”,手持一把大摺扇或“陽傘”(一塊長方形紅布,兩邊拴有小棍。摺扇與陽傘均以摭臉。)騎馬前往女方家舉行婚禮。陪同新郎前往的有“上賓”、“雁夫”等人。“上賓”由父親或叔父擔任。前往新娘家時要攜帶“婚函”,裡面裝有贈給新娘的衣料和“許婚書”。新郎一行到臨時停留所後稍事休息,準備參加婚禮。婚禮在新娘家裡舉行。先“函夫”向新娘家的女眷遞交“婚函”。女眷用雙手撩起裙子兜接,拿進屋裡讓其他女眷觀看裡面的禮物。接著,由“雁夫”向新娘家遞交用彩布包裹身子的木雁,用以表示忠貞不渝的愛情。新郎踏著踩布,徐徐步入新娘家的院內。新娘家把木雁放在踩布或一張小桌上,新郎用扇子輕輕地推移三下,爾後站在喜桌旁邊。此時,新娘由兩名“伴娘”攙扶,從屋裡緩緩走出,站到新郎對面。這天新娘的打扮是,頭挽“大發”,上戴“簇頭裡”,髮釵上懸垂二兩寬“髮帶”,垂於前胸兩側,身穿“長衣”。新郎新娘隔著喜桌相向而立,在司儀的主持下行交拜禮和合卺禮。所謂交拜禮是新郎和新娘互致跪拜禮。合卺禮則是新郎和新娘各斟一杯酒,相互敬飲。
婚禮結束,新郎走進新房接受“大桌”(婚席)。上炕前,先站在外屋地往炕里用力推動木雁。在“大桌”上擺滿各種美味佳肴,最顯眼的是嘴叼紅辣椒昂首而臥的一隻整公雞。“大桌”上擺放酒食之後,新娘家的人先給新郎遞“單子”。所謂“單子”是寫有簡單詩句的紙條,要求新郎賦詩和對,藉以試探新郎的聰明才學。如果新郎和對不了,也可由“上賓”和對。吃“大桌”上的菜餚之前,新郎先提出把每樣菜都揀出一些敬贈給自己的父母和近親,謂之“打奉送包”。之後,新郎同陪坐的人一起共餐“大桌”的菜餚。除“大桌”外,還要給新郎另上一個飯桌。新郎的飯碗裡有3個剝了皮的熟雞蛋,新郎不可全吃,須留1-2個給新娘吃。當新娘在新郎家接受“在桌”後吃飯時,亦如此。
到夜晚入
洞房時,把“大桌”上的果品菜餚揀出1-2樣給新郎新娘吃夜宵。吃罷夜宵,由新郎解開新娘的“簇頭裡”,“大發”和祅帶。接著,用兩手同時掐滅兩根燭火,共枕入睡。
後禮
後禮包括“于歸”與“再行”。新郎在新娘家舉行婚禮並住了3天后,同新娘一起返回自己家裡,謂之“于歸”。這時新郎依然騎馬,新娘則坐轎。新娘要攜帶一些禮物,以備到新郎家第二天舉行“家宴”時,贈送給新郎的父母及近親。陪同新娘前往的人叫“上賓”,一般由新娘的父親或叔父擔任。新娘到新郎家後不舉行婚禮,只接受“大桌”。“大桌”上的食物要原封不動地帶回娘家,敬獻給父母及親眷。第二天早晨,新娘要親下廚房點火做飯,藉以顯示炊事手藝。飯後舉起行“家宴”,新郎新娘的父母及其他親眷坐在一側,新娘坐在一側。新娘在一名新郎家女眷的指點下向公公、婆婆和其他親屬一一敬酒並贈送衣料、布襪等禮物。
“
再行”是新郎在自家住3天后,陪同新娘回娘家去拜訪岳父母。此時,村裡的小伙子們要對新郎“上刑”,把新郎吊起來,用木棍抽打新郎的腳板,藉以向新娘的父母索討吃喝。在新娘家住上1-2天后,同新娘一起返回新郎家裡。至此,婚事才算完全結束。
民族特色
父母承認
朝鮮族非常重視兒女的婚事,首先要議婚,這相當於漢族的訂婚。中國的朝鮮族是一個十分注重禮節的民族,婚禮禮節往往十分煩瑣。議婚時,雙方父母在女方家見面,相互發表意見。最後由雙方父母確定婚姻關係。否則不管青年男女之間關係多好,也不予承認。
菜品講究
朝鮮族的婚宴是有講究的。要在“大桌”上擺滿各種美味佳肴,雞魚是必備之菜。其中最顯眼的是嘴叼紅辣椒昂首而臥的兩隻整雞。嘴叼紅辣椒在以前的習俗來講是驅邪的吉祥物,兩隻雞取其成雙成對之意。果盤中要有花生、栗子等,寓意美好,希望新郎新娘早生貴子,幸福長久。
伴郎伴娘
朝鮮族的伴郎伴娘不同於漢族,漢族婚禮上的伴郎伴娘一定要未婚男女,而朝鮮族則不同,伴郎伴娘必須是已婚男女,而且最好是一對生兒育女之後的幸福夫妻。
分段進行
在延邊,朝鮮族婚禮一般分兩段進行:先在新娘家舉行,後在新郎家舉行。在新娘家舉行謂之“新郎婚禮”,在新郎家舉行謂之“新娘婚禮”。新郎婚禮一般要按奠雁禮、交拜禮、房合禮、席宴禮等順序進行。新郎在新娘家住三日後,便獨自回家,隨後新娘等待選定的吉日再被迎接到新郎家,新郎家也照樣搭起醮禮廳,為新娘擺喜筵,第二天新娘同丈夫家的人相認,施禮,被請去招待,至此,婚禮才告結束。
傳承人
朱光敏,1981年7月出生,朝鮮族,畢業於哈爾濱朝鮮族師範學校,現就職於阿榮旗朝鮮族學校,擔任校團委書記、語文教師。會說朝鮮語,寫得一手漂亮的朝鮮文字,擅長朝鮮族歌舞,他的韓語歌曲在當地很有影響,成為遠近聞名的朝鮮族歌手。同時,他還是業餘的婚禮司儀,為傳承朝鮮族傳統婚禮做出了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