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房(詞語解釋)

洞房(詞語解釋)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洞房,漢語辭彙,拼音為dòng fáng,指新婚夫婦的居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洞房
  • 外文名:Bridal chamber
  • 拼音:dòng fáng
  • 基本解釋:新婚夫婦的居室
詞語讀音,基本解釋,引證解釋,詞語來歷,洞房文化,鬧洞房的來歷,鬧洞房習俗,洞房遊戲,山西各地習俗,入洞房的來歷,度蜜月的來歷,相關傳說,傳說一,傳說二,傳說三,傳說四,

詞語讀音

【拼音】dòng fáng
【注音】ㄉㄨㄙˋ ㄈㄤˊ

基本解釋

(1) [innerest room]∶深邃的內室。
搬來搬去,也很費事,不如進到你洞房裡去彈罷。——《老殘遊記》
(2) [bridal(or nuptial )chamber]∶新婚夫婦的居室。

引證解釋

1.臥室、閨房、幽深的內室、愛情的住所。
柳永晝夜樂洞房記得初相遇,便只合、長相聚。何期小會幽歡,變作離情別緒,況值闌珊春色(“洞房”在柳詞中屢見,柳永常出入於“娼館酒樓間”,)
楚辭·招魂》:“姱容修態,絚洞房些。”
唐沉亞之《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策》:“市言唯恐田園陂地之不廣也,簪珥羽鈿之不侈也,洞房綺闥之不邃也。”
2.借指完婚
玉嬌梨》第十七回:“雖別有人家肯與我,卻又不中我意,自分今生斷無洞房之日。”
3.連線相通的房間。
陸雲登台賦》:“蒙紫庭之芳塵兮,駭洞房之回飈。”
梁書·徐勉傳》:“高門甲地,連闥洞房,宛其死矣,定是誰室?”
4.窯洞
梅葛》詩第二部:“高山樑子上,蓋起三間土洞房。”
朱德游南泥灣》詩:“今辟新市場,洞房滿山腰。”
5.道教養生之道中所指的人體的一個穴位。
黃庭內景經·靈台部》:“洞房紫極靈門戶。”
梁丘子注引《大洞經》:“兩眉直上……卻入二寸為洞房。”
6.特指新婚夫婦的臥室。
朱慶餘近試上張籍水部》詩:“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古今小說·金玉奴棒打薄情郎》:“雙雙拜了天地,又拜了丈人、丈母,然後交拜禮畢,送歸洞房做花燭筵席。”
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二幕:“二十年以前,男女總要在入洞房以後,才說到愛情。”

詞語來歷

新婚夫婦的臥室
“洞房”一詞出現很早,不過最初並不是指結婚的新房。據說,漢代大才子司馬相如曾賦了一首《長門賦》,描述了失寵的陳皇后得知武帝許諾朝往而暮來,於是苦苦等待。可是天色將晚,還不見君王幸臨,於是她獨自徘徊,只好“懸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於洞房”。這裡的洞房就不是指新人完婚的新房,而是指幽深而又豪華的居室。北周時庾信《三和詠舞》詩中有“洞房花燭明,燕餘雙舞輕”句,這裡的洞房首次與花燭“攜手”,但也不是描寫新房的。到了唐代,洞房一詞頻頻用來指代男歡女愛的場所,藉以描寫“閨情”。如“落葉流風向玉台,夜寒秋思洞房開”(沈佺期古歌》),“莫吹羌笛驚鄰里,不用琵琶喧洞房”(喬知之倡女行》)等都是例證。這些“洞房”還不是專門指新婚臥房的辭彙。由於盛唐時佛教流行,洞房還曾用來指僧人的山房,王維就有“洞房隱深竹,清夜聞遙泉”(《投道一師蘭若宿》)的詩句。
現代洞房現代洞房
直到中唐以後,洞房才漸漸引申為新婚婚房。詩人朱慶餘在《近試上張籍水部》詩中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古今小說·金玉奴棒打薄情郎》:“雙雙拜了天地,又拜了丈人、丈母,然後交拜禮畢,送歸洞房做花燭筵席。”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二幕:“二十年以前,男女總要在入洞房以後,才說到愛情。”宋人洪邁在《容齋隨筆》里更有“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的佳句流傳後世。此後,洞房也就慢慢成為新婚夫婦新房的專稱,一直沿用至今。

洞房文化

鬧洞房的來歷

很久以前,人們習慣地把新人完婚的新房稱作“洞房”。古人就“洞房”詠詩的佳作也不勝枚舉。西晉文學家陸機在《君子有所思行》中詠道:“甲等高闥,洞房結阿閣。”北周瘐信有“三和詠舞詩”詩曰:“洞房花燭明,舞餘雙燕輕。”可見,“洞房”美稱的由來己很久。洞房也可以作為女性陰道的尊稱。
鬧房習俗看似簡單,卻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強大的影響力。從影響的範圍來說,可謂遍及全國各地;從存在的時間來看,則幾乎貫穿了整個封建社會,直到近現代仍流行。由於這一習俗以新娘為主要逗趣對象,故又稱“鬧新娘”、“耍新娘”,舊時還稱為“戲婦”。
鬧房習俗始於漢代先秦時期,婚禮淳樸、肅穆。
孔子在《禮記·曾子問》中描述當時的嫁娶情景時說:“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燭,思相離也;娶歸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反映了先秦婚禮的淳樸習尚,沒有喧嚷紛鬧大操大辦的場面。入漢以後,社會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人們不再滿足古板而沉悶的舊式婚禮,不再固守“三日不舉樂”的古訓,開始大操大辦,使婚禮蒙上世俗的喜慶色彩。近人楊樹達在《漢代婚喪禮俗考》一書中考證:“而為之賓客者,往往飲酒歡笑,言行無忌,如近世鬧新房之所為者,漢時即已有之。”楊氏引漢末仲長統的《昌言》中的記載:“今嫁娶之會, 捶杖以督之戲謔醴以趣之情慾,宣淫佚於廣眾之中,顯陰私於新族之間,污風詭俗,生淫長奸,莫此之甚,不可不斷之也。”從中可知,鬧房從其出現伊始,就被視為一種陋俗惡習。
關於鬧房習俗的來歷,我國民間有兩種說法。一說源於驅邪避災。相傳,很早以前紫微星一日下凡,在路上遇到一個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隨在一夥迎親隊伍之後,他看出這是魔鬼在伺機作惡,於是就跟蹤到新郎家,只見那女人已先到了,並躲進洞房。當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要進入洞房時,紫微星守著門不讓進,說裡面藏著魔鬼。眾人請他指點除魔辦法,他建議道: “魔鬼最怕人多,人多勢眾,魔鬼就不敢行兇作惡了。”於是,新郎請客人們在洞房裡嬉戲說笑,用笑聲驅走邪鬼;果然,到了五更時分,魔鬼終於逃走了。可見,鬧房一開始即被蒙上了驅邪避災的色彩。
鬧洞房驅邪的風俗南北各地均有。新人入洞房前,長江中下游地區,新郎前一晚就須睡在洞房,事先請兩名女童手執紅燭將新房內照一遍;天津人則請吹打班子在新房內吹打,以求吉利。新人入房後,驅房內邪氣依然十分重要。諸如在東漲,新郎進屋後要象徵性地向新房四角各射一箭,或手執單刀朝每個角落虛砍一刀,並歌曰:“一砍妖,二砍怪, 三砍魔鬼壞腦袋,四砍喪神快離開,笑看麒麟送子來。”更普遍的習俗是在新房內置長明燈。所謂“洞房花燭夜”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有學者研究說,“聽房”習俗,實質上也是防鬼怪進入洞房的一種保護措施。
關於鬧房來歷的另一種觀點認為,鬧房首先在北方出現,而且開始時主要是新郎,這大概與北方民族的生活習性有關。他們以狩獵和遊牧為生活手段,使得男子十分彪悍和勇健,在新婚時忍受棒打可以證明一個男人是合格的大丈夫。
世界上有些落後的民族以自殘和被虐來表明男人資格, 甚至拿獵取到的人頭作為信物求偶,恐怕同出一義。鬧房在古代保留了這一原始習俗。

鬧洞房習俗

鬧洞房是傳統婚禮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可以算作是婚禮的高潮,各地皆有其鬧洞房的習俗.鬧洞房除逗樂之外,還有其他意義,據說洞房中常有狐狸、鬼魅作祟,鬧洞房能驅逐邪靈的陰氣,增強人的陽氣,因此有俗語:“人不鬧鬼鬧”。鬧洞房從積極的意義上說.能增添熱鬧氣氛,馭除冷清之感.因而有的地方又稱之為“暖房”。舊時代男女結合多是經人介紹,相互之間比較陌生,鬧洞房能夠讓他們消除陌生感,為新婚生活開個好頭。此外,鬧洞房還能使親友彼此熟識.顯示家族的興旺發達,增進親友間的感情。
洞房洞房
鬧洞房是“三天不分大小”,新郎新娘乃至新郎的父母往往會被他人甚至晚輩們取笑捉弄.被捉弄取笑時不能生氣,以免破壞新婚的喜慶氣氛。當然,鬧洞房的人也不能太出格.時間不宜太久.以免影響新婚夫婦休息。尤其不可粗暴起鬨,引發不愉快的事情。常有因鬧洞房過分給新郎新娘帶來身心傷害,甚至導致新娘受傷、癱瘓的報導,這樣鬧洞房就超過了限度。應當引以為戒。
傳說鬧洞房是陝西關中灞橋一帶農村婚俗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新郎新娘與村中的一幫年輕人三天之內不論大小,盡情耍笑。一般結婚那天,新郎新娘既怕人鬧洞房,又怕沒人鬧洞房。因為這洞房若沒人鬧,說明主人家鄉情不好,沒人與你打交道。若鬧得太過火,當然人也受不了。 鬧洞房分“文鬧”和“武鬧”。
  • 文鬧
所謂“文鬧”,就是君子動口不動手,讓新郎新娘說些酸段子。如讓新郎對新娘說:“你娘家門口有樹一棵,樹上有個老鴰窩,二十幾年沒人戳,今日黑我拿拔火棍,又是捅來又是撥。” 或讓新娘問新郎:“今日這有二十匹布,炕上十匹,地上十匹,你說炕上十匹好還是地上十匹好?”當然,無論你回答“炕上十匹好”還是“地上十匹好”都會引起觀眾起鬨,因為這“十匹”在西安灞橋一帶與“做愛”(叼嗨)是諧音。 或是讓新郎新娘“繞口令”,什麼“乾苞谷地里扳乾苞谷棒兒”,什麼“班幹部管班幹部”,什麼“棚底下一個盆,盆上面一個棚,棚倒了把盆蹋了,盆打了把棚扎了,問盆賠棚還是棚賠盆”之類。
  • 武鬧
所謂“武鬧”,則更為驚心動魂,有“擁蔥”,有“摳酵頭”,有“連環套”。這“擁蔥”是借用了農村務菜的專業術語,指把燈拉滅,於黑燈瞎火中眾人把新娘新郎裹挾一起,你推我搡,當然其中不乏順手牽羊摸新娘奶頭抓新娘屁股大腿之徒;“摳酵頭”則是讓新郎當眾把手伸向新娘敏感部門撓摳……總之,是屬於性啟蒙一類。主要是借新婚之夜鬧洞房,由一些初具性知識的人給新郎新娘隱晦而大膽地介紹一下初級性技巧,也使一些未婚小伙子接受一下性啟蒙,這在人們思想禁錮、談性色變的年代不失為一條普及性教育的途徑。
筆者幼年時曾在鄉下參觀過一次“文鬧”洞房,至今記憶猶新。那是六七個已婚青年率一二十個小伙子擠滿了新婚夫婦寬敞的新房,由張某主鬧,某李監督執法,新娘新郎不聽話可隨時執罰,刮鼻子、擰耳朵、打腦袋,其他人員做為啦啦隊陪鬧,但有建議權和對表演表示不滿權,有權要求新郎新娘重新表演節目。
  • 舉例
“主鬧”人點到為止,含蓄風趣:“新娘子,我給你出個謎語:洞房花燭夜——打《水滸》人物七個,五個也行!” 那位新娘子是生產隊理論學習組成員,又是“評《水滸》、批宋江”的先進人物,但她不能說,要一下子說出來,就失去了鬧著玩的意義,便裝做傻眉瞪眼的說:“不知道,你破竅!”“不知道,不知道就打新郎倌!”監鬧官一副公事公辦的樣子,不搞調和折中。新娘子對主鬧人說:“好俺叔哩……”“甭叫叔,三天之內沒大小,鄉黨的班輩、胡球的安對,要不知道,親我一下,我給你教!”由於年齡都差不多,主鬧人得意地說。“我想起來了,不好說,我給你寫!”新娘子用手在主鬧人臉上劃了個“羞”,順手掏出一團手紙,向小伙子要個鉛筆頭,寫了幾個字。主鬧人接過朗聲念到:“高球、臨沖,才進,送漿、及時雨、軟小二,無用……”皆為《水滸》人物的諧音。
主鬧人又對新郎說:“你也猜個謎語:洞房花燭夜——打一城市名!”新郎說:“殺雞焉用宰牛刀,你出個難猜的,這么簡單的謎,我拿尻子都猜對了,還用嘴!”主鬧人說:“你拿球猜倒好,拿尻子猜?是啥說!”
新郎說:“你不告訴大家了嗎?” “告訴大家什麼?”主鬧人瞪大眼。“我拿球能猜著——開封!” “這真是紅蘿蔔調辣子白蘿蔔調蒜,吃出看不出的菜!”主鬧人說:“這樣,我出謎語,你們再猜:長長一拃,圓圓一把,把皮一扒,一身疙瘩——打一物,是啥?”“是個毛錘錘子!”有個小娃說。“胡說,嘴乾淨些!”主鬧人說:“明明是個苞谷棒棒子,下面人不準說話,這是給新郎新娘出的題,娃娃們要想答題,趕緊叫你媽你爸給你娶個媳婦。”
主鬧人說著話題一轉,“新娘聽著,一個棒棒一拃長,半邊有毛半邊光,早晚塞進窟窿里,咕咚咕咚流白漿——打一物,猜,啥東西?” 下邊的人肯定都想歪了,包括當時還年少的我,新娘故意不猜,新郎說:“胡問啥呢,不是你襠中的醜陋的物什麼?”“錯,大錯特錯我的新郎倌,是牙刷!”主鬧人一本正經地講……
當然,“武鬧”洞房的陋習已逐漸被淘汰出局,因為太不文明了,也因此而鬧出不少事端,如某年外省某地鬧洞房時,一夥青年人用編絲袋直套新娘頭,眾人一哄而上,致使新娘窒息死亡,又有一例鬧洞房致使新娘肋骨數根骨折,使喜事變成悲事,鬧洞房者因此還吃了官司。如今,雖然鬧洞房的人少了,也不怎鬧的凶了,但易風移俗,文明鬧洞房的風氣才是應該提倡的,畢竟,時代不同了,如今年輕人什麼都懂,特別對一些未婚先孕者,在鬧洞房時更要慎之而又慎,切忌弄出令人難堪的結局。

洞房遊戲

鬧洞房是中國傳統婚俗的一部分。中原地區鬧洞房,通常進行的活動有咬蘋果、咬喜糖、走獨木橋、夫唱婦隨等。不同的地區,活動的內容不完全相同,但給新人撒喜床的節目是必不可少的。
撒喜床是在鬧洞房時,由新郎的嫂嫂表演的一種邊歌邊舞的遊戲,嫂嫂手托盤子,盤內鋪紅紙,紅紙上放栗子、棗、花生、桂元等物。新娘坐在床上,嫂嫂抓乾果往床上撒,邊撒邊唱。鬧洞房的眾人聽了嫂嫂的歌唱,也隨聲附和,洞房中歡聲笑語徹夜不斷,嬉笑打鬧聲一浪高過一浪。
撒喜床的遊戲是一種群體民間遊戲,所有鬧房的人都是演員,而嫂嫂是主角,其他人都是配角。
因為主角要擔負起活躍洞房氣氛的任務,責任重大。所以,這個主角是要經過娶親人家精心挑選的。其重視程度,與選擇婚禮司儀一樣慎重。在娶親之前,新郎的全家人在同宗同族、街坊鄰居的嫂嫂輩中逐個挑選。有些地方選一個,有些地方選兩個。
選出的這個撒喜床的主角,首先要兒女雙全的“吉祥人”;還要能唱曲,會編詞;再者,要口齒伶俐,頭腦靈活,善於察言觀色,隨機應變。另外,因為,撒床時間長,歌詞篇幅也長,況且有時還要根據具體情況臨場發揮,故而撒床人記憶力要強,能正確運用歌詞把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和場景描繪出來,受這些條件的約束,篩選出的嫂嫂自然是技高一籌了。
作為嫂輩們,能受到娶親人家的器重,也感到非常自豪。她們會儘自己的能力,幫助新郎家調節好洞房的氣氛。

山西各地習俗

晉中祁縣等地,入洞房後,新郎、新娘並肩坐炕沿上,由“全福人”招呼,把新娘的衣角壓在新郎袍襟之上。新郎用秤桿挑去新娘頭上的“蓋頭紅”,然後退出。新娘的嫂嫂即動手脫去新娘腳上的新鞋,為她另換一雙。所謂“換新鞋,就新范”,意思是新娘以後行事要按男家規矩,受婆家約束。忻州河曲一帶,新郎挑去新娘的紅蓋頭以後,還要用梳子象徵地給新娘梳幾下頭髮,俗稱“上頭”,表示這位女子從今以後成為他的媳婦了。
早先新郎、新娘入洞房後,還要用同一器皿飲食,行“合卺(謹)禮”。一般是新郎、新娘先各端酒杯稍飲一點,然後將兩杯酒攙兌,兩人換杯飲完。山西各地風俗稍異,雁北平獸一帶是新郎、新娘共喝一盅酒,稱為“玉皇酒”,又名“和好酒”;聞喜等地則衍變為新郎、新娘在新婚之夜同吃“合婚面”。
新婚之夜,晉南一些地方還有“踩四角”的習俗。新郎拉著新娘在炕上左轉三圈,右轉三圈。踩時,還要有人在旁邊念誦贊語:“踩,踩,踩四角,四角娘娘保護著。娃多著,女少著,婆夫兩個常好著……”
山西和全國各地一樣,都有“鬧新房”的習俗,洞房之夜,熱鬧非凡。俗語說:“不鬧不發,越鬧越發”;民間還有“新婚三日無大小”的習慣,婚後三天,賓客、鄉鄰、親友不分輩份高低,男女老幼都可以匯聚新房參與逗鬧新郎、新娘。人們認為,鬧新房不僅能增添新婚的喜慶氣氛,還能驅邪避惡,保佑新郎、新娘婚後吉祥如意,興旺發達。

入洞房的來歷

中華民族文明史距今已有五千多年了,人們把結婚仍然稱為“入洞房”,儘管人類從洞穴式居住過渡到今天的高樓大廈,但入洞房這一名詞至今仍未改變。從來沒見過誰把“入洞房”改為“入樓房”。
傳說,這是我們祖先軒轅黃帝規定下來的。
黃帝戰敗蚩尤,平息了戰爭,建立起部落聯盟,制止了群婚,結束了野蠻時代,人類文明時代最初就從此開始了。
過慣群婚的人類時代,一下子要改成一夫一妻制這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這在五千年前,恐怕也是一場偉大的革命。這對剛剛統一了的部落聯盟來說,群婚制度存在著極不利於團結的因素,經常發生搶婚事件,不光男搶女,也有女搶男。新聯盟的部落之間,經常為搶婚發生打架鬥毆。時間一長,矛盾必然激化,部落之間又有重新分裂的可能。黃帝為這件事經常愁眉不展。他找來身邊的大臣常先大鴻風后力牧、倉頡等人。多次商議如何制止群婚,建立一夫一妻制,大家誰都沒有想出一個可行的辦法。
有一天,黃帝隨同一群大巨巡察群民居住的洞穴是否安全。突然發現一家人住著三個洞穴,為了防止野獸侵害,周圍用石頭壘起高高的圍牆,只留下一個人能出進的門口。這個發現立即引起黃帝的興趣。當天晚上他就召來身邊所有的大臣。黃帝說:“我有個制止群婚的想法,說出來讓大家都議論一番,看行不行”。眾臣都叫黃帝快講。黃帝說:“今天咱們看了群民們居住的洞穴,我想,制止群婚的唯一辦法,就是今後凡配成一男一女夫妻,結婚時,先聚集部落的群民前來祝賀,舉行儀式,上拜天地,下拜爹娘,夫妻相拜。然後,吃酒慶賀,載歌載舞,宣告兩人已經正式結婚。然後,再將夫妻二人送進事前準備好的洞穴(房)里,周圍壘起高牆,出入只留一個門,吃飯喝水由男女雙方家裡親人送,長則三月,短則四十天,讓他們在洞裡建立夫妻感情,學會燒火做飯,學會怎么過日子。今後,凡是部落人結婚入了洞房的男女,這就叫正式婚配,再不允許亂搶他人男女。為了區別已婚與未婚,凡結了婚的女人,必須把蓬亂頭髮挽個結。人們一看,知道這女人已結婚,其他男子再不能另有打算,否則就犯了部落法規。”
黃帝講完這個主張,立刻就得到常先,大鴻力牧等人的支持。眾群建議叫倉頡寫個法規,公布於眾,這個主張很快就得到各個部落群民的支持擁護。人們都爭著為自己兒女挖洞穴(房)、壘高牆,凡兒女們一婚配,舉行儀式後,就把他們送入洞房。群婚這一惡習就這樣逐漸消失了。
但是,千百年來的習慣勢力,是最可怕的勢力,根深蒂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徹底改變過來。也有一些群民一時不習慣一夫一妻制夫妻生活。

度蜜月的來歷

據說,有一對狩獵能手,男的叫石礅,女的叫木苗。兩人由雙方家長說好婚配。舉行婚禮後,雙雙送入洞房。生活了不到十天,石礅開始覺得整天只陪伴一個女的,有啥意思,還不如群婚好,喜歡哪個就陪哪個,一天可找兩三個。木苗也覺得入了洞房不自在,整天陪著一個男人過,實在沒樂趣,不如群婚自由自在,看上哪個男的就相愛幾天。過幾天不喜歡了再找別的男人,多自由,由於兩人都產生不願過一夫一妻制生活的念頭,有天晚上,趁著夜深人靜,兩人雙雙越牆,各自逃跑了。
石礅和木苗都逃進了大森林,一時找不見有人煙的地方,心越急,路越迷。身上又沒帶狩獵工具,生怕野獸侵害。天亮後,又渴又餓,兩人不知不覺地又走到一起了。為了保存生命,兩人只好相依為命。整天摘野果,采蘑菇充飢。因迷路,一時走不出大森林,真不知如何是好?最後,他倆才意識到,眼下誰也離不開誰。
有一天,兩人實在又渴又餓又累,雙雙躺在一棵大樹下休息。一群蜜蜂在他兩頭上嗡嗡盤旋。石礅折了一根樹枝,左右亂打,驅散蜂群。不料蜜蜂發怒,把兩人蜇得鼻青臉腫。石礅發現蜂群是從樹縫裡鑽出來,取出隨身帶的擊火石,他叫木苗拾乾柴,迅速點燃一堆大火,他倆從火堆里抽出火棍,朝著大樹身上裂縫,一個勁燃燒。剎那時,蜜蜂燒毀了翅膀,再也飛不起來。火焰從樹縫伸進去燒毀了蜂巢,蜂蜜從樹縫滲流出來。開始,他兩人不知流出是什麼東西,只是聞著芳香撲鼻,石礅用手蘸了一點,放進嘴裡用舌頭一舔,非常香甜。他又叫木苗嘗了一次,二人斷定無毒,趕忙拾了一些樹皮,把流出來的蜂蜜全都盛起來。兩人只好整天在森林裡采蘑菇,蘸蜂蜜充飢。就這樣在大森林裡度過了整整一個月,幸虧被黃帝手下狩獵能手於則發現,才把石礅和木苗救回來。
小兩口在大森林裡經過一個多月折騰,擔驚受怕,整天提心弔膽,只怕野獸前來襲擊。誰也不願分開,誰也離不開誰,夫妻感情越來越深,才真正懂得了愛情的滋味。回到部落後,石礅和木苗再也沒有分開,小兩口從此建立起一個幸福家庭。這就是“入洞房與度蜜月”的來歷,一直流傳至今。

相關傳說

很久以前,人們習慣地把新人完婚的新房稱作“洞房”。古人就“洞房”詠詩的佳作也不勝牧舉。西晉文學家陸機在《君子有所思行》中詠道:“甲等高闥,洞房結阿閣。”北周庚信有“三和詠舞詩”詩曰:“洞房花燭明,舞餘雙燕輕。”唐朝詩人宋慶餘在《近試張水部》詩中寫道:“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宋人洪邁在《容齋隨筆》里更有“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的佳句。可見,“洞房”美稱的由來己很久。但何時何謂將新房稱作“洞房”呢?“洞房”一詞的由來有兩個感人的傳說。

傳說一

遠古時期,陶唐氏堯稱王不久。非常關心放牧人的生活。有一天他親臨牧區問苦,忽然傳來一般幽香,遠處有一位漂亮的女子手執火種飄然而來,。堯王驚呆了,問牧民才知是鹿仙女,從此堯王食不甘味,一心惦著仙女,決計下山尋仙。
堯王帶領四個大臣訪仙於晉南仙洞溝”,久覓不得。忽見一俏麗梅花鹿悠然從姑射仙洞走來,堯王知是仙女,便迎了上前去,正要接見時,一條大蟒突然竄出,直逼堯王,堯王措手不及。只見鹿仙女己近跟前,用手一指,大蟒頓時顫抖不己,倉惶而逃。
堯王身材高大魁悟,相貌堂堂,仙女窈窕美麗動人,兩人一見鍾情,一段美好的的神話佳緣從此喜結成了。
他們在姑射仙洞完婚,一時祥雲繚繞,百鳥和鳴。到了傍晚,結鸞之時,一簇神火突然於洞頂,耀眼奪目,光彩照人。從此,世間也就有了把新娘的房子稱作洞房,把新婚之夜稱作洞房花燭夜的習俗了。

傳說二

秦朝時,秦始皇大興土木,建造阿房宮,並派大臣到民間強選天下美女。當時,有一位十分俊美而聰明的三姑娘,被強迫送進阿房宮。但勇敢倔強的三姑娘不甘心過那被奴役蹂躪的黑暗生活就逃出宮外,直奔華山。當時,秦始皇焚書坑儒,無辜地迫害讀書人,讀書人被迫逃命。有個叫沈博的書生當時也逃到了華山。
一天,姑娘和沈博相遇,倆人都衣衫襤褸,面容憔悴。他倆各自傾吐了自己的不幸遭遇,逐漸的生了愛慕之情,插枝為香,對天盟誓,結成為患難夫妻。在上無片瓦,身在密林的情況下,他們便以巨石下的一個洞穴為新居。夫妻倆情投意合,相親相愛,生活在一起,雖然生活困苦,但感到生活甜蜜。
後來此事在民間廣泛流傳,後人對不畏強暴爭取自由的三姑娘產生了崇敬和懷念,便在華山山路沿途修建了不少寺院,每個寺院主殿都供奉三聖母的神位,這個三聖母就是三姑娘。
後來一些文人有杜撰了象寶蓮燈,劈山救母等美麗多彩的神話和吟詠“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等詩句,使“洞房”的傳說更加優美動人。

傳說三

在西安市有一處6000至7000年前遺留下來的原始社會遺址---半坡遺趾。它是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的村落遺址反映了當時婚俗:
當時的人們住在半洞半房的房子裡,男人與女人到了婚期時男方就嫁到女方的村子,與女方一起住在事先安排好的“洞房”里(這樣就有了洞房一詞)!!

傳說四

過去,在一個村里,住著個叫新郎的小伙子,他獨自一人,三間草房,靠開飯鋪過日子。新郎很有肚才,三里五鄉的人有了什麼難事都找他。他在自家門上掛了個牌子,上面寫著:“有志不在年高,無志枉活百年。”
有三個皮匠去趕廟會,這一天路過新郎的家門,看見“有志不在年高,無志枉活在年”的木牌子,感到稀罕。一個皮匠說:“口氣不小,進去看看。”
他們三人進門往裡一走,新郎趕緊出來迎接,禮貌地說:“三位老兄,來來來,屋裡坐。”他又搬凳子又倒茶,一陣忙活:“三位老兄,有嘛事?”“沒事,我們路過門口,見牌子上寫得挺文明,想請你辦件事,不知能不能辦到?”“讓人讓到底,送人送到家。你們有嘛事,儘管說吧。”
大皮匠說:“我想要太陽大的一個饃。”
二皮匠說:“我想要海大的一瓮油。”
三皮匠說:“給我織路那么長的一匹布。”
新郎聽了哈哈大笑:“三位老兄,得多長時間?”三人一商量,嗯,時間不有太長,夜長夢多,就說:“三天就要。”說完三人走了。
第三天,三人早早來了,進門就喊:“新郎在家嗎?”“在。”大皮匠問:“我要的饃,怎么樣了?”新郎不慌不忙地說:“我給你把面發上了,你去量量太陽有多大,弄準了我再蒸。”大皮匠一聽傻了眼,忙說:“不要了,不要了,你愛蒸多大蒸多大吧。”
二皮匠說:“海大的一瓮油,你做好了嗎?”“你把大瓮搬過來,我就給你裝油。”二皮匠一聽,就說:“我本來想難為你,你倒難起我來,不要了。”
三皮匠又問:“我要的布,織好了嗎?”“你把路量量有多少丈多少尺,我織的時候好有個頭哇!”三皮匠一聽也哧一聲笑了,搖搖頭說:“不要了,不要了。”
新郎知道他們有意難為人,看他們一個個沒話說了,才開了腔:“三位老兄,早聽說過你們見多識文,今天求你們辦點事。”“有嘛事,儘管說。”
新郎說:“我要六證,幫我買去吧。”
三人聽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嘛叫六證,也不好意思問一聲。三人偷偷一商量,到別處把聽去,不能讓他看出咱們沒本事。
他們走到哪兒,打聽到哪兒,就是沒有一個知道的。這天來到一個山頭,這山叫黃花山,見一位挺好看的姑娘正洗衣裳。他們上前施個禮,說:“請問大姐,你們村的沒有賣六證的?如果有,要多少錢給多少錢。”姑娘一聽哏哏笑了:“我家就有六證。”
這位姑娘叫陳娘,也是個有才的女子。回到家裡,她翻箱倒櫃,拾掇出六件東西:剪子、梳子、鏡子、斗、秤和算盤。又對三個皮匠解釋說:“裁衣裳剪子為證,梳頭梳子為證,容顏好不好鏡子為證,斤兩大小秤為證,過量米麵斗為證,結算帳目算盤為證,這就是六證。”
三人聽陳娘有條有理的一說,非常佩服她,說:“我們找了多少天,不想來你這找到了,要多少錢吧?”
“一分錢不要。只想問問你們是給誰找的?”
“給一個叫新郎的小伙子。”
“噢,以後有什麼事還來這兒找我。”
“那么姑娘大名。”
“我叫陳娘。”
三人高高興興帶著六證回來了,見到新郎把東西一交說:“你看這是不是六證?”“是是,正好,在哪買的?”“在黃花山,一個叫陳娘的送給的。”“有多大歲數?”“十八九歲。”“三位老兄啊,勞你們再跑一趟吧。”“行。”“給她帶上幾句話。”新郎說著,提筆寫道:“寅時想姑月偏西,菜在園中水在溪。家中有米無人煮,床上有枕少個妻。”下墜“新郎”。他疊了又疊,折了又折交給了他們。
三人直奔黃花山,找到陳娘。她看完信笑了笑,拿出筆來寫了這樣幾句:“屋中無梁,沒檁沒牆,冬暖夏涼,天然一堵石頭牆。”
三皮匠回來,把信交給新郎。新郎拆開一看,哈哈大笑:“多謝三位老兄,這事你們甭管了。”
新郎多聰明!一看就知道,陳娘住在一個石洞裡,邀他去嚅。他急急忙忙打點了行裝去找陳娘。走到一座山上,在一個石洞前遇見一位姑娘。就上前施禮:“打聽個人,可曾知道?”姑娘說:“說吧,這一片兒有名有姓的我都知道。”“有外叫陳娘的,住在哪裡?”“你是……”“我叫新娘。”姑娘臉一紅:“我不叫陳娘。”“你叫我好找!”“你叫我好盼!”
當天晚上,兩人在山洞裡成了親。新郎說:“你別叫陳娘了,以後改叫新娘吧。”從這兒,人們就把新婚的男女稱為新郎新娘,結婚的第一天晚上叫入洞房。入洞房實際上是入山洞。三媒六證的說法也是從這兒興起來的。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