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木版年畫

佛山木版年畫

佛山木版年畫是中國華南地區著名的民間年畫,是嶺南傳統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它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淮坊的年畫齊名,是中國四大木版年畫生產基地之一,影響遠及東南亞及世界各國華人聚居地。佛山市政府禪城區已把木版年畫列入首批重點項目。

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佛山木版年畫
  • 產地:廣東省佛山市
  • 年代:明代永樂年年間 
  • 題材形式:門畫、神像畫、燈畫、榜邊畫等
  • 種類:手繪、木板套印、木印填色 
  • 代表作品:《護生圖》、《鎮宅神虎》等
  • 申報地區:廣東省佛山市
  • 批准時間:2006年
  • 遺產類別:民間美術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Ⅶ—9
發展歷程,題材內容,藝術特色,社會意義,民俗意蘊深厚,民俗活動展現,民俗觀念體現,裝點民俗活動,民俗研究資源,現實情況,技藝傳承,

發展歷程

早在宋元時期,廣州、佛山一帶已流行刻繪鬥神的習俗。這類鬥神早期直接在門板上手繪刻畫,後來另置木板繪刻,大量複印,製成木版年畫行銷於市,供人張貼。
持刀鬥神持刀鬥神
佛山木版年畫創始於明代永樂年年間,歷經清一代的繁榮,成為珠江三角洲地區家家戶戶年節必備之物,在東南亞及世界各國華人聚居地都有一定的影響,是華南地區年畫產地的代表,因在廣東佛山生產而得名。
清乾隆、嘉靖年間到抗日戰爭前期為佛山年畫生產的鼎盛時期,店鋪作坊多達200多家,從業者數千人,鼎盛時單鬥神就日產11000多對,成為佛山重要手工行業。
20世紀30年代後漸次蕭條。
1966年後,佛山年畫被斥為“封建迷信品”停止生產。
1975年後恢復生產,主要供出口。
後來,城市居民貼門畫之俗漸少,而市郊及各縣農村仍存貼門畫習俗。

題材內容

春節張貼年畫的風俗由來已久。在明以前,人們多用石刻虎、獅放於門前左右,以示驅邪示威。自年畫興起後,人們在臘月廿四以後,便開始張貼春聯揮春門畫,民間俗稱貼鬥神,以作驅邪納福。
佛山木板年畫佛山木板年畫
佛山木版年畫為當地活動中的一種特殊的形式,反映著佛山本地文化的歷史根源以及佛山傳統民間繪畫和印刷工藝的一些基本情況。
以技藝劃分,佛山木版年畫包括原畫木印、木印工筆三種類型;以題材劃分,門畫(俗稱鬥神)、神像畫、燈畫、榜邊畫以及民國初專銷越南、高棉等國俗稱“安南畫”的木版畫等,以鬥神年畫為最大宗,其主要功用為祭祀、祈福和裝飾環境,體現了人們驅邪納福的願望。
佛山木版年畫的題材,過去大多是“神荼鬱壘”、“秦叔保”、“尉遲恭”、“福祿壽全”、“金錢童子”、“和合二仙”、“天姬送子”、“關公”、“包公”以及其它神像、歷史人物、戲曲故事等。題材十分廣泛,表現人民民眾的美好願望和理想。建國後,佛山木版年畫創作了一大批現代題材的新年畫,如“三面紅旗”、“婦女半邊天”等。

藝術特色

佛山年畫與天津楊柳青、江蘇桃花塢、四川綿竹、山東濰坊各地的民間年畫有著一樣的共性:在題材上,主要有吉祥圖案、辟邪迎祥、民俗民風、戲曲故事、歷史演義故事等。在功能上,主要用於新年或歲時節令裝點環境、渲染氣氛、寄託人們辭舊迎新、接福納祥願望的必備用品。由於年畫是本地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自娛自樂,反映的是民間生活和民間習俗,蘊含著豐富的民俗文化價值。但由於地域、歷史和經濟發展條件不同,每個地方都形成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會風俗,也由於欣賞習慣、審美趣味、造型觀念的差異而各自有著濃厚、鮮明的地方色彩,各有所長。佛山年畫受嶺南傳統文化影響,並迎合佛山人的審美情趣和生活習慣,以民間信仰神像畫、歲時節令應景畫、禮俗畫居多,為百姓喜聞樂見。
門畫-梅花童子門畫-梅花童子
佛山木版年畫借鑑和吸取了佛山民間剪紙、染色紙、銅鑿寫襯、木版花紙、神衣、門盞花錢等地方民間藝術製作技巧,在色彩上大面積使用紅丹、綠、黃、黑等大色塊套印,使畫面富麗堂皇,熠熠生輝。熱烈而艷麗的佛山木版年畫不僅寓意吉祥,更由於佛山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夏日日照時間長,氣候炎熱,雨量充沛,空氣濕度大,使用佛山本地生產有“萬年紅”美稱的大紅、丹紅作門畫襯底,使門畫的色彩鮮艷華麗,增添喜慶吉祥的氣氛。同時,在人物盔甲、袍帶上繪畫金銀圖案紋樣,使畫面更加豐富,更突出了佛山木版門畫獨有的藝術特色
佛山木版年畫形象精細,線條粗獷簡練,剛勁有力,構圖飽滿,富於裝飾性,這又是明顯區別於其它各地年畫的特點。其精細顯其入微,飽滿寓其祥瑞,粗獷示其力量,剛勁露其個性,極具濃郁的地方特色。清末《佛山忠義鄉志》記載有專門生產門畫、年畫、神像的“鬥神行”。可見它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藝術珍品之一。
佛山木版年畫有手繪、木板套印、木印填色三種,以線條粗獷、色彩絢麗、造型簡練、構圖飽滿、裝飾性強為特色。人物衣飾上的花紋用線條流暢的寫金描銀渲染,俗稱“寫花”,極富民間畫的韻味,為其他地區民間年畫所罕見,成為佛山年畫的顯著特徵;在表現手法上,善於結合當地風俗民情,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格。在形式上,滿足廣大人民民眾多方面的需求。佛山年畫線上條處理、造型格調、設色技巧、題材選擇上都具有廣府文化的細膩藝術特徵。

社會意義

民俗意蘊深厚

佛山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明清時期享譽嶺南的剪紙、年畫、金花、燈色、扎作、木雕、磚雕、石雕、灰塑等民間工藝,無不與當地民俗民風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處處都反映了廣府民俗事項、民俗心態,而體現得比較全面、深刻的,當數年畫具有代表性。
年畫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品,其本身就是民俗事項的產物。它的形成發展與諸多民俗活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受民俗文化的影響,佛山年畫在題材方面或取材於民間傳說,或取材於神靈崇拜,或取材於演義故事,或取材於現實生活,無不與民俗文化息息相關,反映出獨特的民俗內涵和審美意識,形象地展示了嶺南人的風尚習俗和人文精神。

民俗活動展現

佛山數百年綿延不絕,多姿多彩的民俗事項豐富了佛山年畫題材,是名副其實的民俗風情與民間藝術的結合體。民俗活動藉助年畫的傳播,不但贏得民間百姓喜愛,還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人們從一些年畫上可感受昔日醇厚的民風,獨具特色的民俗。
風箏古稱“紙鷂”,是中國起源較早的民間遊藝用品,放風箏是民間較為常見的遊藝活動。古代佛山還有專門的民間組織“放鷂會”。《放紙鷂》這幅年畫繪製了一群天真活潑的孩童在春和景明之日放紙鷂玩耍戲樂的情景。
佛山是著名的武術之鄉,明清時期武館林立,習武者眾,民間尚武之風悠久,不少年畫藝人同時也是武術愛好者,他們創作以武術為題材的年畫並不鮮見,是佛山本土民間藝術的一大特色。年畫《比武》描繪了一對稚氣的男童以棍戟交戰,雙方認真比試,難分勝負,這幅年畫反映了當時盛行的習武風氣。。

民俗觀念體現

傳統民間年畫最能反映中國人的內心感情,最能表現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心理。對此,佛山年畫也有充分的體現,它是民俗觀念的形象反映。
神像-寶公生佛神像-寶公生佛
神靈信仰
粵人自古俗鬼,根深蒂固的泛神靈信仰令神像畫需求量非常大,每年銷售多達十數萬張,在佛山年畫中占有很大比重。神像畫多取自釋道諸神及民間行業神:有水神北帝、天后、龍母、洪聖;財神有玄壇、財帛星君;辟邪鎮宅有鐘馗、關公、包公、主帥、紫薇、齊天大聖;納福迎祥有太上老君、觀音、賓公佛、釋迦牟尼、八仙、和合二仙等;行業神有蠶姑、關公等。幾乎包括中國民間的所有佛道神仙,是佛山年畫的一大特色。隨著歷史的演變,神像畫由原初驅邪禳災的護佑功能逐漸發展為兼有納福迎祥、招財進寶等多種功能的保護神,很大程度上,融合了廣大民眾對未來生活的意願和祈望,也反映了古代嶺南民間神靈信仰習俗和廣府文化的兼容性。
看重子嗣
看重子嗣是中國家族觀念的產物。“榴開百子”、“蓮生貴子”、“紅梅多子”、“瓜瓞連綿”等吉祥圖案象徵人丁興旺、子孫繁衍的形象,是民間藝術永恆的主題,也是佛山年畫的主要裝飾紋樣,它直接反映了人們對生命的崇拜。保護兒童無病無災、健康成長的《護生圖》、《孫悟空坐鎮》、《鎮宅神虎》等年畫廣受民間歡迎。這類年畫表現了人們對子孫昌盛、家族興旺的理想追求,這種以血緣系統為核心的文化心理,不僅影響到人們的文化生活習俗,同時也反映到民間年畫的創作觀念上來。
祈祥納福
民間年畫有“圖必有意”、“意必吉祥”之說,藉助民間藝術品寄託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希冀,是中華民族積極向上的人生觀。處於封建社會統治階級奴役和剝削下,老百姓長年累月困守於封閉的文化圈內,過著苦難貧困的生活,即使他們的生活異常艱難,甚至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但他們總是對生活充滿信心和希望。在佛山年畫中如《鳳凰牡丹》、《龍鳳呈樣》、《福祿壽全》、《五穀豐登》等大量蘊涵吉祥如意、辟邪納福題材的年畫,伴隨著人們的衣食住行,裝點著人們的生活環境,它代代相傳,歷久不衰,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潛動力。
道德教化
中國是禮儀之邦,中華民族是崇尚倫理道德的民族。佛山年畫的題材不少含有教育人們為善戒惡、尊老愛幼、忠義節孝、家庭和睦等傳統道德的觀念。如《和合童子》、《和氣生財》圖中描繪的“和合二聖”是民間傳說之愛神,是情深義重的象徵,此類年畫有“和諧好合”、“家庭和睦”的豐富含義,蘊含著中國倫理道德的基本思想。
天賜黃金》年畫則描繪了財神向人間賜予財寶,畫面書有一行字“天財地寶終歸善”,體現了中國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傳統致富觀念。民間年畫遙接古代繪畫“明勸誡,著升沉”這一優良傳統宗旨,年畫的宣傳教化對遵守社會公德、強化道德修養、善化社會風氣,弘揚中華傳統美德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裝點民俗活動

民俗活動離不開民間藝術,許多民俗活動都因為民間藝術而增加了色彩氣氛。在漫長的歲月中,佛山年畫是伴隨著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民俗活動而生存發展的。民間藝術之所以能長期傳承在民間,完全是依賴人民不斷地結合民俗活動和生活需求去進行再創造。它承載著勞動人民的良好願望與希冀,在歷史的長河中經久不息地,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
新春佳節,—對對鬥神、一張張年畫,帶著百姓對來年美好的期盼走進千家萬戶。民間年畫以喜慶的內容,吉祥的造型,濃烈的色彩,使新年的民俗活動洋溢著歡樂祥和的氣氛。正月十五上元燈開燈宴、中秋佳節是佛山歷史上的傳統節日,家家戶戶都有買燈色、掛燈色的習俗。裝飾其上的就是鬥神行印製的燈畫。為傳統的民間節日增添了喜慶熱鬧的氣氛。
在日常生活中,大凡歲時節日、趕集廟會、祖師神誕、安家遷居、升官授職、酬師謝神、道場打醮、生子彌月等民俗活動都有年畫點綴其盛,為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增添了絢麗的色彩。

民俗研究資源

佛山年畫不以精巧細膩的工藝著稱,不以富麗堂皇的裝飾見長,甚至不入大雅之堂,倒是看起來有點“俗氣”,帶有醇厚質樸的鄉土風味,這正是地方民間文化的特徵和民俗文化的鮮明特點。民間工藝是民間藝人創作意識的物化,由於創作的出發點與觀念意識相通,它真情地保留著從先民那裡傳承下來的嶺南民俗文化元氣,通過這些民間藝術品,人們可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和豐富多彩的地方民俗。
年畫不僅是年節和民俗活動一種五彩繽紛的點綴,還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審美傳播、信仰傳承的載體。這些特點,是其它畫種難以比擬的,這意味著年畫除了具有美術價值以外,還具有研究歷史、政治、風俗和民眾生活心態及思想追求等方面的形象數據價值,是認識過去人們思維模式和文化心理的一個參照系,所以歷來受到研究者的重視,是研究廣府民俗的重要資源。
首先,佛山年畫是底層人民生活史多學科聚焦式畫面的反映,它真實地記錄了當時的民俗民風,飽含著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其題材內容、作品形式、使用材質等都是隨社會經濟發展而變化,因時勢的變動和風俗而改變,憑藉著民眾的感情和想像而發展。某些民俗活動和民俗事項,不少已經隨著歷史的發展消失或失傳了,比如,南獅傳說起源於佛山,醒獅的扎作和表演歷史悠久,由於屬於一種民間自娛自樂、練武強身的遊藝活動,史籍記載幾乎是空白,更沒有留下圖像資料。南獅的形狀、顏色、配置的敲擊樂,醒獅的動作形態、活動場景等相關情況無從考究。在年畫作品中,描繪醒獅的圖像則為人們提供了形象的寶貴資料,對考證、研究佛山著名民間扎作工藝“獅頭”以及醒獅活動及武術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例證。又如佛山年畫中神像畫相當大宗,不但品種繁雜,銷量也相當驚人,其產生和發展與古代嶺南民間信仰兼收並蓄和多神崇拜的觀念有著密切的關係,是探討嶺南民間信仰歷史發展軌跡的珍貴資料。一些年畫作品還反映了社會變革或人們經濟活動中有意無意表現的時代風尚和社會風俗,如房屋建築、家具擺設、生產用具、交通工具以及人物的服飾裝束等,都給地方民俗研究留下了大量可貴形象資料。廣東是嶺南文化的發祥地,佛山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府文化的中心地之一,傳統的廣府文化意識在佛山年畫中都可以得到體現。
其次,中國民間年畫和民俗研究起步較晚,民間社會的世風世情,過去在正史中比較少見,而年畫是不同歷史時期世俗民風的一面鏡子,在過去沒有錄像、錄音的情況下,無疑是民俗研究重要的圖像資料。為人們研究廣府地區社會學、經濟學、民俗學、美學、考古學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這些有形資料可補充民俗史的不足,亦足資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研究參考。

現實情況

危機:一脈僅存
2007年,廣東省調查木版年畫的現狀,發現完整傳承這門傳統工藝的,廣東省僅存佛山“佛山民間藝術研究社木版年畫作坊”這間老鋪。而佛山木版年畫,也只剩下馮氏一家了,而馮炳棠成為這門藝術唯一的傳承人。
馮炳棠是佛山唯一一位掌握木版年畫全套工序的人,雕版、印製、工筆、開相、描金無所不能。
在木版年畫的鼎盛時期,分工很細,每一道工序都有各自的高手把關,不可能出現掌握全套工序的人。馮炳棠技術的全面也正意味著木版年畫的衰落。
問題:如何延續
2004年4月,馮炳棠被聯合國教科文國際民間藝術組織授予“國際民間工藝美術家”、文化部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等稱號。在2005年國家公布的首批重點搶救的民間文化遺產項目中,佛山木版年畫是廣東省僅有的兩項之一。
在很長的時間內,木版年畫的市場拓展並不理想。由於手工製作木版年畫的價格比機器印製高出幾倍甚至幾十倍,再加上現代人的房屋已由古老的雙扇門改為單掩的防盜門,鬥神失去了存身之處。手工製作的年畫市場一再萎縮,木版年畫的青睞者不再是普通家庭,而變成了收藏者和遊客,幾乎沒有什麼銷量。
從前年畫是家家戶戶逢年過節的必需品,後來成了乏人問津的工藝品。所以學習這門技藝的人也就寥寥無幾,馮炳棠唯唯一的傳人就是他的兒子馮錦強,而馮錦強還沒有結婚生子,身邊也沒有真正拜師學藝的徒弟,僅存一脈的佛山木版年畫的未來,並不讓人樂觀。
出路:仍在尋找
2002年在河南召開的“首屆中國木版年畫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與會的很多人已經不知道佛山木版年畫還存在著。正因為如此,馮錦強希望通過各種途徑擴大佛山木版年畫的影響。他不僅把木版年畫製成小巧方便的袖珍年畫藏品、禮品和紀念品;還把年畫圖案印製在衣服上,做成紀念品,也開過一個木版年畫的培訓班,但是,大多數嘗試都失敗了。
但是馮錦強依然堅持著,隨著佛山文化的覺醒,政府、社會對木版年畫這類珍稀,民間藝術給予了更多關注,也讓馮錦強心裡燃起更多希望。

技藝傳承

佛山木版年畫的傳承人僅剩馮氏一家,急需採取有力的保護措施讓這一富有價值的年畫製作工藝繼續延續下去。
“鵲橋會”馮氏傳人製作“鵲橋會”馮氏傳人製作
馮氏世家是廣東佛山僅存的木版年畫代表。馮氏世家從祖父馮均開創“馮均記”的字號,獲得“鬥神均”的美譽,成為民國時期佛山木版年畫的代表。木版年畫的歷史在“文革”中被打斷,馮均一夜之間忍痛劈碎了兩百多塊雕版,自此之後,佛山木版年畫式微。後來,從業者老的已然作古,年輕的紛紛改行。
到了“鬥神均”的後人馮炳棠、馮錦強父子時,仍然在堅持木版年畫的製作。“馮均記”已經成為沿用手工繪製佛山木版年畫的代表,也是廣東省唯一一家正宗流派的木版年畫。
1998年,在佛山民間藝術研究社的支持下,馮氏父子建立了佛山民間藝術社木版年畫作坊,再度恢復了佛山木版年畫生產。
2003年,中國木版年畫成為政府的首批重點搶救項目。
2006年5月20日,佛山木板年畫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廣東省佛山市的馮炳棠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