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年畫(民間工藝品)

民間年畫(民間工藝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年畫是中華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種民間工藝品,是一種承載著人民大眾對未來美好憧憬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

各地對年畫的稱謂南轅北轍,北京叫“畫片”、“衛畫”,蘇州叫“畫張”,浙江叫“花紙”,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不一而足。今天,各地對年畫逐漸約定俗成地簡稱為“年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民間年畫
  • 地理標誌:遍及全國
  • 形成時間:北宋
歷史沿革,年畫內容,文化價值,產地分布,

歷史沿革

歷史上,民間對年畫有著多種稱呼:宋朝叫“紙畫”,明朝叫“畫貼”,清朝叫“畫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間,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寫到:“掃舍之後,便貼年畫,稚子之戲耳。”年畫由此定名。傳統年畫以木刻水印為主,追求拙樸的風格與熱鬧的氣氛,因而畫的線條單純、色彩鮮明。內容有花鳥、胖孩、金雞、春牛、神話傳說與歷史故事等,表達人們祈望豐收的心情和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與鄉土氣息。中國著名的四大“年畫之鄉”是:綿竹年畫,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這些地方所生產的年畫深受城鄉人民喜愛。主要產地有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和山東濰坊等,上海有“月份牌”年畫,其他還有四川、福建、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
年畫畫面線條單純、色彩鮮明、氣氛熱烈愉快,如春牛圖歲朝圖、嘉穗圖、戲嬰圖、合家歡、看花燈,胖娃娃等,並有以神仙、歷史故事、戲劇人物作題材的。頗多作為門畫張貼之用,夾雜著“神祇護宅”的觀念,如“神荼鬱壘”、“天官”、“秦瓊敬德”等,體裁(或形式)有門畫(獨幅和對開)四屏條和橫豎的單開獨幅等。宋代已有關於年畫的記載,目前見到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畫是南宋刻印的《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清代中期,尤見盛行。建國後,年畫在傳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豐富多彩,更為人民民眾所喜愛。

年畫內容

年畫藝術,是中國民間藝術的先河,同時也是中國社會的歷史、生活、信仰和風俗的反映。每逢過農曆新年時買兩張年畫貼在大門上,差不多每家都是如此,由大門到廳房,都貼滿了各種花花綠綠、象徵吉祥富貴的年畫,新春之所以充滿歡樂熱鬧的氣氛,年畫在這裡面起著一定的作用。大抵比較富厚人家,在廳房總喜歡懸掛老壽星紫微星祿等。至與梅蘭竹菊等花鳥圖,自然亦在歡迎之列。

文化價值

千百年來,年畫不僅是年節一種五彩繽紛的點綴,還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審美傳播、信仰傳承的載體與工具;也是一種看圖識字式的大眾讀物;對於那類時事題材的年畫,還是一種百性喜聞樂見的媒體。這種內容夠得上百科全書式的民間藝術,包蘊著一個完整的中國民間的精神。
年畫又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辭典,從中可以找到各個地域鮮明的文化個性。這些個性因素,不僅在題材內容里,從各個年畫產地習慣的體裁、用色,線條及其不同的版味,也能一眼識別出來。由年畫可以認識全部的中國民間。

產地分布

中國民間年畫分布廣泛,明中葉以後,刻印年畫的作坊幾乎遍及全國,據蒐集到的作品表明,除黑龍江、吉林、新疆、寧夏、西藏、內蒙古等地外,其他各地過去都有印刻年畫的作坊。
年畫在歷史長河中逐步形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和明顯的地方特色,像天津楊柳青、河南開封朱仙鎮、江蘇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楊家埠、山東高密、四川綿竹、河北武強、陝西鳳翔廣東佛山、山西臨汾平陽(古臨汾)、福建漳州、湖南邵陽灘頭木版年畫等都久負盛名,各有千秋。
1.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是中國木版年畫的發源地
中國木版年畫興盛於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隨後傳播或影響到全國其他地區。歷史的原因使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被視為中國木版年畫發展的“鼻祖”。北宋年間的汴京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各地的商人大量湧向京城,龐大的市民階層促進了世俗文藝的發展,活躍的世俗文藝又給年畫的創作提供了豐厚的土壤。在這一時期,雕版印刷技術的成熟,使供不應求的筆繪年畫轉向刻印年畫,並且官辦與民辦作坊齊開,使開封木版年畫的印刷及銷售盛況空前,很快影響到全國。開封木版年畫的內容多反映中原傳統民俗文化,藝術風格體現了京都官雅文化與市井文化並存的較精細的主流風格。公元11世紀以後,中原大地經歷了長期的民族紛爭、戰亂和自然災害,到明朝初年,開封所處的中原地區被毀壞得滿目瘡痍,人民大量遷徙,城鎮極度衰落,中原文化主流失去了北宋時期較為精緻的官雅和市井文化風格,而形成一種粗獷甚至比較粗糙的帶有鄉土味的文化傳統與風格。這一時期的開封年畫線條粗獷,形象誇張,頭大身小,幽默稚拙,構圖飽滿,左右對稱,色彩鮮艷厚重,鄉土味濃,無脂粉氣,無媚態,艷而不俗。朱仙鎮年畫影響了整個北方木版年畫的藝術風格,構圖古樸、誇張、粗獷、威猛,色彩鮮明,以橙、綠、桃紅三色為主,還有其簡潔、鮮艷、明快的手法等,都極具北方鄉土味道。
2.天津楊柳青年畫譽滿京畿
明代的楊柳青是南運河上的一個重鎮,隨著南運河的開通,其經濟日漸繁榮。到明代中後期,楊柳青初步產生了木版年畫藝術,明末出現了最早的畫鋪,到了清代雍正、乾隆年間,才逐漸繁榮起來。清代京津地區作為中國文化的中心,社會文化十分繁雜,皇家文化和貴族文化匯聚滿漢文化精要,官紳文化聚合儒士官吏文化潮流,市井文化則集中了金、元、明、清四朝京城民間習俗。楊柳青鎮位於南北交通要道,經南運河與南方聯繫密切,因而其生活習俗既有北方的風格,又有南方的味道。天津是京城對海外的主要口岸,具有外交和貿易雙重功能。這樣一來,楊柳青鎮年畫藝術就受到多元文化的深刻影響,消費者也呈多元化,既有皇家和貴族,又有城鎮市民,還有鄉村農民,甚至還有外國人。半印半繪的加工工序,使楊柳青年畫更接近工筆重彩國畫,從而形成了高古俊逸的藝術風格。
3.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是江南年畫的優秀代表
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傳自南宋臨安(杭州)。南宋文化經一百多年的發展,融會了江南文化的精秀細巧,形成了與當時的新中原文化大不相同的兼容性的精雅文化風格。這種文化風格影響下的木版年畫,在江南以杭州為中心直接傳播至周邊的蘇州、無錫等地區。自元朝起,元明兩代戲曲雜劇和小說傳奇碩果纍纍,社會上刊印發行的劇本、小說幾乎都附有木刻插圖,帶動中國古代版畫藝術達到了頂峰。而江南刷印木刻版畫的繁盛,帶動了木版年畫的發展。蘇州木版年畫在藝術技藝上還直接得益於明清兩代江南繁榮的文人書畫藝術。元代趙孟頫及“元代四家”就活動於蘇州一帶,明代唐寅“吳門四家”和董其昌“華亭九友”,都先後生活創作於蘇州一帶,他們的字畫文章享譽江南,影響廣泛。至清代,江南文人畫已在畫院普及,深刻地影響著木版年畫的發展。因此,歷史、經濟、文化與藝術的原因使得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成為中國江南木版年畫的中心,創造了與同時代開封朱仙鎮和其他地方木版年畫明顯不同的藝術風格和技藝。
4.南方木版年畫紅遍嶺南和巴蜀
廣東佛山木版年畫是中國嶺南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華南地區歷來是中原南遷避難的客家人的歸宿之地,自然帶來了許多中原文化的東西,木版年畫便是其中最主要的民間藝術。在佛山這個遠離中原、緊鄰中國最主要對外口岸廣州的嶺南工商重鎮,民眾的社會文化生活漸漸地與中原傳統的社會文化有了一定的差別,成年男子大多不務農業,以工商、出洋為業,於是居家者多祈求吉祥如意、發財致富、趨利避害。因此,佛山木版年畫的品種較為單一,主要是鬥神畫、神像畫、榜邊畫等。此外,由於廣東文化尚紅,認為紅色代表生命力旺盛和生意紅火,所以紅彤彤的色彩是佛山鬥神畫最突出的地方特色,有“萬年紅”的美譽,反映出嶺南文化特徵。
質樸的四川綿竹年畫,則繼承了唐宋繪畫線描傳統和著色技藝,從而形成了明快艷麗、質樸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民族特點。
山東濰坊以楊家埠年畫為代表。炕頭畫是該地頗具特色的品種。濰坊年畫的特點是線條粗放,造型簡括,色彩強烈,多用原色。
四川綿竹年畫約起於明末清初,其品種以鬥神、門童形式最富有變化。在製作上以畫工勾染為主,即只用墨線印出畫樣後,即以手工描繪,這與蘇州桃花塢全以色版套印者完全相反。綿竹年畫還用捺印法,即在添補金色團花時,將花樣刻成圖章型,捺在畫面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