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塢年畫

桃花塢年畫

桃花塢年畫是江南地區的民間木版年畫,因曾集中在蘇州城內桃花塢一帶生產而得名。它和河南朱仙鎮、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楊家埠、四川綿竹的木版年畫,並稱為中國五大民間木版年畫。

桃花塢年畫源於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藝,由繡像圖演變而來,到明代發展成為民間藝術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間為鼎盛時期,每年出產的桃花塢木版年畫達百萬張以上。桃花塢年畫的印刷兼用著色和彩套版,構圖對稱、豐滿,色彩絢麗,常以紫紅色為主調錶現歡樂氣氛,基本全用套色製作,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細秀雅的江南地區民間藝術風格,主要表現吉祥喜慶、民俗生活、戲文故事、花鳥蔬果和驅鬼避邪等中國民間傳統審美內容。民間畫壇稱之為"姑蘇版"。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桃花塢年畫
  • 全稱:桃花塢木版年畫
  • 時間:宋代
  • 產地:江蘇省蘇州市桃花塢
  • 題材形式:美女畫、裝飾圖案畫、農事畫等
  • 代表作品:《百子圖》、《西湖十景圖》等
歷史淵源,藝術特色,製作工藝,製作工具,製作工序,題裁作品,傳承意義,

歷史淵源

從傳世的文物來看,木刻書籍和木版畫差不多是同時產生的。起初,木版畫主要用作書籍的插圖,即繡象畫。木版畫單獨印行成為年畫,大約是到宋代才出現的。蘇州年畫在明末已有完整的獨特風格,當時被稱為“姑蘇版”年畫。
代表作品《一團和氣》代表作品《一團和氣》
清雍正、乾隆年間,蘇州年畫質量、銷量空前提高,當時有五十多家年畫鋪,分設在閶門外山塘街一帶,也有部分設在桃花塢報恩寺一帶,年產達百萬張以上,少時也有十幾萬張,行銷江、浙、魯等地,並遠達南洋一帶。於是蘇州桃花塢年畫的名聲傳遍大江南北,與天津楊柳青成了中國南北兩大民間年畫的中心。當時蘇州年畫鋪的名稱,留存在畫面上的,前期有:“張星聚”、“張文聚”、“魏鴻泰”、“呂雲林”、“陸福順”、“墨香齋”、“春源”、“季祥吉”等;後期有:“王榮興”、“陳同盛”、“陳同盛”、“吳錦增”、“吳太元”、“鴻雲閣”等。畫師在畫面上署名的,前期有:桃塢主人、桃溪主人、墨浪子、歸來軒主人、寶繪軒人、墨林居士、杏濤子等;後期有:嵩山道人、吳友如、周夢蕉、金蟾香、符艮心等。
鴉片戰爭以後,膠版銅版石印等印刷技術有了發展,所謂“月份牌”派的年畫傾銷城鄉,桃花塢年畫大受威脅,盛況開始衰落。加上太平天國革命軍兵臨蘇州城下,清朝地方政府倉皇逃走,在戰事中,蘇州遭受到燒殺搶劫,楓橋、山塘一帶毀於一炬,年畫鋪俱遭焚毀。雖有幾家遷入閶門內和桃花塢一帶繼續營業,但已無法振興。
光緒初年,一些畫師轉到上海舊校場工作,蘇州年畫鋪僅靠上代傳下來的老版片或翻刻上海舊校場畫來應市,甚至代銷石印洋畫,而鬥神、灶君之類年畫卻成了主要商品。蘇州桃花塢年畫當時已瀕於人亡藝絕的境地,直到新中國成立,才得以迅速恢復。
抗日戰爭前,大部分藝人已改行轉業,年畫鋪僅剩下王榮興、朱榮記、朱瑞記3家,桃花塢年畫已瀕臨人亡藝絕的境地。20世紀50年代初期,由蘇州市文聯對桃花塢木版年畫的狀況進行了調查研究,並把散失在民間的藝人組織起來。在合作化高潮中,僅存的3家年畫鋪合併組成合作小組,印刷舊版年畫銷售。

藝術特色

清初至乾隆年間,桃花塢年畫有四個較為突出的特點:
一是接近傳統繪畫形式,在藝術上成就較高。市民意識與城市文化的顯現,使得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偏重於城市習俗風景,非常接近傳統繪畫,風格雅致,不少畫面有詩句題詠。在早期畫面的經營上,甚至可以看出宋代院體畫、明代界畫和文人畫的痕跡,有些已經難以區別。如,這一時期的桃花塢木版年畫大多採取傳統的立軸和冊頁的構圖形式,如,《琴棋書畫》、《調鳥圖》、《食果圖》、《三娃圖》、《五子登科圖》、《白蛇傳》等,無論從構圖、刀法、都很難看出與傳統繪畫有多大區別。
二是清雍正後蘇州經濟進一步發達,富甲天下,且文風昌盛,蘇州市民階層自然會要求在年畫這類實用藝術中反映出他們的生活面貌和審美趣味。這些市民階層的審美趣味既不是文人的“大雅”也不是農民的“大俗”,而是“雅俗共賞”。此時桃花塢木版年畫畫法最精、刻工最細、結構最複雜、幅面最宏大的就多為城市風景畫,是寄興於充溢著市民情趣的都市風光。不僅刻畫了各種繁華的實際場所,熱鬧的貿易集市, 同時穿插著人們的種種活動,不厭其煩的反映著當時的社會背景、人文活動和民間生活,更像是一卷卷鮮活直觀的歷史畫軸。如,《姑蘇閶門圖》、《三百六十行》、《山塘普濟橋》等等都是將市井生活淋漓盡致的加以展示的作品。
三是本土藝術受到西方藝術影響並大膽借鑑西方藝術,在如《蘇州萬年橋》、《陶朱致富圖》、《西湖十景》、《山塘普濟橋》、《三百六十行》、《百子圖》、《三美人圖》、《兩廂記圖》等作品中,都能看出對西洋銅版畫雕刻風格的模仿,甚至有的還在畫面上題明“仿大西洋筆法” (《蘇州萬年橋》),“法泰西畫意”(《百子圖》), “仿泰西筆法”(《山塘普濟橋》), “仿泰西筆意”(《西廂記圖》)等字樣。這一時期這一類的作品在畫面上,多採用焦點透視,除人物面部外,衣紋、樹石、房屋等表現技法上,還保留著本土繪畫的特點。有些學者認為,這部分桃花塢木版年畫中有一些可能是為了出口而迎合歐洲客群的需求所制。
四是這一時期的桃花塢木版年畫出現了許多宏構巨作的作品。都是三至四尺,甚至整張紙精印。如,《蘇州萬年橋》、《山塘普濟橋中秋夜月圖》、《西湖勝景圖》、《西湖行宮圖》等,幅面高達一米左右,寬度為半米多。在如此大的尺幅上,純以手工雕版套印,其技術難度和操作的精細度,正是該時期桃花塢木版年畫繁盛發達的又一重要表現。
乾隆後期至嘉慶、道光年間,桃花塢木版年畫雖仍然延續著市民階層的審美情趣,卻已呈衰落趨勢,在作品的風格上缺少了之前的古樸與典雅,在技法上,“仿泰西筆法”逐漸消失,在篇幅上,巨幅作品非常少見。
恭賀新禧恭賀新禧
民初時期的桃花塢年畫因先進印刷術的興起,已在城市失去了市場而基本面向農民,與之前“雅”的風格、“洋”的風格不同,是“俗”的農民藝術。並且創作了一些描寫洋場生活的作品,以吸引農民的眼球。
新中國成立以後,桃花塢年畫獲得了應有的重視,美術工作者和藝人們以滿腔的熱情和責任感投入了桃花塢木版新年畫的創作。並且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年畫已不再只是過去的功能,而是將其列為藝術品進行收藏,無論形式與功能在現代審美觀的重新審視下,都被注入了新鮮的解讀,桃花塢年畫的生命力和獨特的傳統民間藝術魅力,也在此得到了綿延。
桃花塢木版年畫具有一版一色的特點,構圖豐滿,造型誇張,色彩鮮艷,線條流暢,不失清雅,富有裝飾性和樸實感,具有強烈的地方風格和民族特色。
其內容豐富、取材廣泛,有人物、山水、花鳥、民間傳說,還有戲文故事及裝飾圖案等,尺幅規格有門畫、中堂、條幅、斗方等。
清初至乾隆年間是桃花塢年畫發展的鼎盛時期。乾隆一朝的年畫,風景畫是主流,畫法最精,刻工最細,結構最複雜,畫面最宏大。年畫的外銷也非常繁榮,特別是銷往日本的數量最多,其中也不乏有大量年畫轉口到西方各地。在這種情況下,蘇州年畫形式與技法受外來風格的影響尤其明顯。而由於年畫的大量外銷,西方客戶的審美趣味也為蘇州年畫的“西化”提供了動力。年畫工匠們,在作品中毫不猶豫地使用了“陰陽”“遠近”之法,甚至在一些作品上明確題有“仿泰西筆法”,但在構圖、人物塑造、樹石等表現技法上,仍保留有傳統繪畫的特點。
但隨著清後期經濟的蕭條,內外戰爭的連綿不斷,繁華的姑蘇盛景一去不返,市場規模也日趨縮小,年畫外銷也逐漸停止,桃花塢木版年畫逐漸走向農村,接近民俗的形式。當時的發行對象主要是農村人群,趣味上也就更接近於鄉土,內容和風格上也更好地反映出農民的生活願望和欣賞習慣。比之前期作品,後期桃花塢年畫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表現形式上顯然單純得多,樸素得多,作品題材增加了不少反映農村生活的內容。畫面上多採用富有裝飾性的誇張手法,色彩運用上以大紅、桃紅、黃、綠、紫和淡墨組成基本色調,畫面更豐滿熱鬧,與勞動者更為貼近,因而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
自從石印畫風行以後,蘇州桃花塢曾一度用木刻翻印,雖不能與石印為敵,但加上了桃花塢傳統色彩,也有它的獨特銷路。同時,桃花塢年畫也適當吸收了西洋畫法中的透視和解剖知識,因而畫面上的遠近、人物比例等,看來都很悅目。在構圖的處理上,是從現實中去吸取,因而真實而有變化。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多為畫家從現實人物中觀察和感受得來,因此他們畫的面孔是當時人的,畫的服裝以至背景道具,也是當時現實的很好反映。這些藝術特點,在後來的人物畫、連環畫、年畫中,得到了繼承和發展。
桃花塢年畫一方面繼承了傳統文人畫及民間藝術的優秀形式,另一方面亦不斷吸收西洋畫如透視、關注現實等藝術元素。開放的模式,使其應對不同時期、不同消費人群的狀況下,一直處於不斷變革之中。正是因為順應潮流,桃花塢年畫才給人一種清新、活潑的朝氣。

製作工藝

製作工具

刻制工具主要是拳刀,形如月牙,因裝木柄,拳握方便而得名。輔助刀具有彎鑿、扁鑿、韭菜邊、針鑿、修根鑿、扦鑿等。另外還有敲底時要用到的敲方,敲方使用檀樹制的方形榔頭;用來擦稿紙以顯示墨線的油棉、用以刷去刻版時細縫中木屑的小棕帚、用以刻直線的鐵尺、用以刻圓圈的圓規(藝人又稱“計差”)、大小兩種磨刀石以及水缽。
慶豐收慶豐收
顏色包括墨汁和套色用色,墨汁是選用上等煙煤與麵漿調和,發酵沉澱一個月後方能使用,套色使用的顏色調配時,用水用膠要適當,通常用膠冷天宜少,熱天宜多,配色濃淡程度要“四重兩輕”,即紅、綠、黃三色中,紫色更重,桃紅、淡墨宜輕,這樣印出來的年畫色彩既鮮艷明亮,又協調勻稱。
年畫印刷用紙宜用白淨、薄韌的紙,以前桃花塢木版年畫多採用“毛太”、“白管”、“本連史”等,後來改用“洋連史”,即白有光紙。
印刷的主要工具包括:棕帚、棕擦、印台、色盆、膠水、石蠟等。

製作工序

桃花塢年畫的製作,可歸納為創作、刻版、印刷三道工序。個別還需要人工著色、敷粉、掃金、掃銀和裝裱等手續,工序繁多複雜,是一門獨特的手工技藝。在畫稿完成後,刻工將畫稿貼上在梨木板上,稱“上樣”。一般將畫稿分成線版和套色版若干塊。然後刻工運用拳刀,根據畫稿上的線、點、塊,先後採用發、襯、挑、復、剔等技法刻制,達到線條流暢、圖稿不走樣的效果。
桃花塢木版年畫為分版水色套印,印刷時先印墨線版,然後根據畫稿的色澤再分版套色。用色通常為紅、綠、黃、桃紅、紫和淡墨等五六套色。無論套色版用色是否相同,印刷時都是均勻平刷,不分濃淡,但可用“環色”,即兩種套色重疊造成複色,可豐富色彩的變化。在印刷過程中,印工則採用“模版”技法,使墨線版和套色版準確無誤,使印刷的作品與原作不失真。再後進行裝裱,一幅年畫才算完工。
一、畫
1、創稿。創稿是指在熟悉生產工藝過程的基礎上,確立設計主題,畫出富有桃花塢木版年畫特點的畫稿。畫稿如果不符合工藝生產特點和操作規律的話,只是一幅好繪畫,而不能成為一幅符合桃花塢木版年畫藝術特點的畫稿。
2、勾稿。勾稿即先勾出線版稿用於刻版,要求用濃墨勾勒清楚,不能像寫意畫那樣隨意發揮,造成刻版上的困難,且線條不宜過密,也不宜粗細相距太遠,筆法不能有太多輕佻轉折,這樣不僅刻出來效果不好,還會造成印刷時的困難。
3、分版稿。線版完成後,要根據原創初稿分出填色版稿。
二、刻
1、看稿。畫師勾出的線版稿先要看,並研究在具體刻制過程中有哪些不利於操作的地方,提醒畫師修改。
2、配板。根據線版稿選擇適用的梨木板,並刨光、沙平。
3、貼樣。線稿勾在蟬衣紙(特製專用透明紙)上,再平整服帖地貼在梨木板上,這一工序極為重要,要求不能走形,講究指法、份量輕重,所以技術要求很高。“上樣定終身”,這句話充分說明了貼上畫稿對於桃花塢木版年畫生產的重要性。不論墨線稿或者套色稿,在貼上畫稿時,先將同類的木版按照稿紙大小配料、刨平,並以平鑿扦光,以達到平光細淨為度。稿紙先與版面定位放好,在稿紙四周和版面銜接處用鉛筆打上四五個騎縫叉,以便貼上稿紙時不會走位。然後用薄勻漿糊遍塗版面,迅速貼上稿紙。貼稿紙時用左手扦住稿紙,右手以小棕帚輕勻地自中央向四周刷出來,刷時要求平服準確,絲毫不能走位才合乎要求。如果稿紙一經走位,刻版時無法糾正。而套色版貼稿紙比墨線版要困難的多,套色版是根據墨線版而來的,如果和墨線版有差錯,印刷時必不“上套”。所以刻版藝人中對於套色版上套與否,視為這行手藝中的第一個難關。
4、刻版。首先,是用拳刀以四種刀法(發刀、襯刀、挑刀、復刀)刻出線版。“發刀”是用刀線上條右邊向內發劃;“襯刀”是線上條左邊相距約一分的地方所襯的一刀;然後用“挑刀”在發刀、襯刀和墨線間挑去木面,於是一根線條就刻出來了;線條刻出來後,到敲底前又必須先線上條著根處再復一刀,稱為“復刀”,復刀要比前三刀吃力略深些,以便在敲底時既能順利地敲出空間,又能保證線條根底的牢固。雖然使用的刀法不外乎這四種,但在刻的時候仍需視不同的情況而分別對待,且刻版的刀下功夫並不能完全用言語表達,其中的訣竅仍需刻版藝人在不斷的鑽研和苦練中得來。
線條、點、面全部刻出後,需用彎鑿、扁鑿、剔空、韭菜邊、針鑿、修根鑿、扦鑿等刀具進行敲底、修整。鏟底要求奏刀準確,鏟底平整。有訣云:“發刀準,挑刀狠,鏟底輕”。其具體操作如下,先用“彎鑿”剔去木版上的空間,再用“扁鑿”鑿平,接著根據空間大小的不同情況適用“大剔空”“二剔空”“韭菜邊”“針鑿”“修根鑿”等敲底,最後用“扦鑿”扦平版底。若有損壞,須及時採用補版工藝進行補版,補版工藝仍是相當精密的。
5、套版(亦稱色版)。根據線版,畫師會進行分版。刻出線版後,應將分版稿選板、上樣、刻製成色版。
6、對樣。線版、色版全部完成後,要細心複查,有否失套、漏版、斷線等現象,發現問題要及時補版。補版時可以在需要改動處挖去一塊,然後嵌入同形大小木片一塊扦平,再依照原稿加以墨線刻畫。經高手補版後,印刷時並無異樣。補版的要求:首先挖補的木版必須是同類質地,以求服平;第二,挖補後還套用小釘在四角適當地方釘牢;第三,在中央版面上挖補的塊面形狀較自由,而在邊處挖補的形狀必須呈梯形,否則容易脫落。
三、印
套印工序包括:看稿、上料、印線版、夾水、摸版、印套版、夾水。
1、看稿分看墨線稿和看套色稿。看墨線稿時要注意檢查墨線稿的布局、線條組織和粗細程度。墨線稿布局要豐滿,便於印刷時刷帚平順流暢的刷印,不致因版面空間大而礙滯手下動作或導致擦子不小心陷入版面凹陷處而污染紙面,造成印刷時所說的“打椿”;線條組織要疏密適度,線條過密處刷不清,容易起塊,也會造成套印色彩時,色彩灰暗沉滯,線條過細不僅印不準確,也會造成套色後因缺乏明顯的墨線分界而不能突出色彩對比的鮮明度,更加要避免桃花塢木版年畫印刷藝人所說的“雨夾雪”,即大的塊面和過細的線條混在一起,造成兩不討好的畫面。看套色版,桃花塢木版年畫的色彩分布雖然多是滿版,但必須做到不沉不悶,配色輕重要適當,色塊處理既要滿版,色距又要相近。反之,會造成色彩刺眼或污濁。
2、上料,即夾紙。印刷每手料為500張,要整齊地夾在印台的撓棍下。上料時,500張紙要先切光篤齊,靠左邊,即靠按版片的邊緣,要使之略有坡度,約在30-45度之間為宜,坡勢由右向左,這樣上撓棍固定後便不易走位。
3、印線版。印線版的黑色(墨色)均為自己配製,要求色度飽和,印出效果應當準確、清楚、清潔。墨色要加膠(或漿)處理,比例適當(須注意季節變化)。在印線版或印套版的時候要求:扦紙功夫,扦紙的緊或松、平或斜均會影響到印刷的準確度。一般都是在撓棍左邊按上一塊“襯板”,以幫助扦紙的角度和平穩度,不過最後效果仍決定在手中。老師傅扦紙,不上不下,不左不右,鬆緊統一,五百張始終保持在同一個位置,注意版面的平準。刷帚功夫,刷帚使用時先在顏色盤內蘸色,落版時需用力較重,以便潑開顏色,敷滿版面。接著既輕勻而又快速地遍刷版面,不等顏色稍乾的時候便扦紙上版,使用擦子擦印。在刷帚刷版時,應防止由於顏色用得過多而溢成“色邊”,即在版面邊沿或溢到邊外,或者淤塞成塊;更應防止棕絲脫落而污染畫面。總之,要做到畫面上色彩的勻、準、潔、鮮四字的要求。擦子功夫,當扦紙上版後,隨即擦子下落,由撓棍這邊先輕輕地從右到左,再由中央向四周施展,以定版位,然後用重而靈活的力道擦出畫面。要求既要均勻,又要根據粗細不同的色塊的情況,使用不同輕重軟硬的功夫去對付,以達到勻、準、潔、鮮的要求。
4、夾水。印完線版,需先夾水20分鐘左右。目的是讓墨色固定,並去掉一些水分。
5、摸版。套色版要和墨線版結合的絲絲入扣,摸版是重要的一關。上下左右的部位要摸準。版片大的在版背四角墊以潮紙,版片小的用膏藥肉,即中藥店中出售的膏藥原料粘住,均用小榔頭敲移。在引刷進行中微有移動時,也需隨時注意敲版校正。
6、印套版。根據原定的色版工藝程式,特別是要採用環色版工藝的情況時,首先要設定印色版先後程式。一般先印紅、藍、紫,後印黃、淡墨。每印完一套版,都要採用夾水工藝過程。整個過程,要做到勻、準、潔、鮮的要求。忌失套漏印,忌重複線和色。
7、夾水。每印一套色,紙面受到一定程度的潮濕,不僅紙有伸縮性,色彩也容易潮濕,會影響下一套色彩的準確性,這就需要隔水處理。辦法是每隔七、八張或十幾張紙中間隔上一張乾燥的紙板。隔水時間約為二十分鐘或半個小時。但應注意時間不宜過長,紙上不應過乾,否則第二套就印不勻甚至印不上去。因此,印刷這道工序,一手料,即500張紙,必須一手落成,不能拖延時日。最後一套的隔水時間應比分套時隔水的時間略長,待紙上全部隔乾後下料。然後整理切齊,以待檢驗。
四、驗貨
將印好的產品認真檢驗,分出正品和次品。檢查的範圍是:色彩的準確度和鮮明度、套印的準確性以及畫面的整潔等。發現問題,及時修補,用手工補色或補版印刷。

題裁作品

桃花塢年畫在自身發展的歷史脈絡上,有著明顯的風格傾向;前期表現的是江南城市文化,後期則為近代鄉村文化。如,早期的桃花塢木版年畫套版印色的比較少,雍正、乾隆年間的製作,以填彩為主,填彩有兩種基本方式,一種是平塗,一種是暈彩;也有先用濃淡兩種墨套印,然後敷色的。前者如《牛郎織女》、《美人對弈》和《五子奪魁》等,後者如《百子圖》、《西湖十景圖》和《戲貓圖》等。而到了主要面向農村銷售的時期,桃花塢年畫只有部分採用暈染的方法,如鬥神的臉部及一些細部;雕版轉為簡率粗狂的風格,出現了優美的裝飾意味的變形和富有誇張裝飾意味的色彩。這時桃花塢年畫的色彩有著強烈的對比,除三原色外多採用紫、紅、桃紅、深紫和朱紅等鮮艷而明快的顏色配色,充滿了熱情的活力、明快簡樸。
桃花塢年畫的題材主要有如下幾類:
1、祈福迎祥,如《和氣致祥》、《天官賜福》、《萬寶祥瑞》、《花開富貴》、《福壽雙全》、《八仙慶壽》、《金雞報曉》等;
2、驅凶避邪,如《鬥神》、《灶君》、《關公》、《鐘馗》、《姜太公》、《張天師》、《張仙》等;
3、時事風俗,如《法人求和》、《蘇州火車開往吳淞》、《劉軍克復宣泰大獲全勝》、《春牛圖》、《十美踢球圖》、《姑蘇報恩寺進香圖》、《洋燈美人》、《合家歡》、《黃貓銜鼠》等;
4、戲曲故事,如《楊家將》、《忠義堂》、《西廂記》、《孫悟空大鬧天宮》、《白蛇傳》、《穆桂英大破天門陣》、《三笑煙緣》、《定軍山》、《苦肉記》、《戰北原》等。
桃花塢年畫品種很多,大致可分為美女畫、裝飾圖案畫、門畫、農事畫、兒童、歷史故事畫和神州傳說畫等,其中神仙佛像等迷信類畫片,內容有鬥神、灶神,以及所謂“辟邪人物”。含有致富獲利內容的畫片有《一團和氣》、《娃娃得利》、《劉海戲金錢》、《歲朝圖》等。有關農事的有《春牛圖》、《豐收圖》、《魚樵耕讀》、《大慶豐收》等。
山水風景畫片有各地風景,如《姑蘇萬年橋》、《蘇州閶門圖》等。雍正後出現的故事戲文畫片,範圍很廣,有古有今,有單張有連續,如《武松打虎》、《花果山》、《定軍山》等。風俗畫有《玄妙觀廟會》、《蘇州城內外三百六十行圖》等。風土人情躍然紙上,今天成了寶貴的地方史料。有些年畫富有愛國主義色彩,如《法人求和》、《劉軍門大敗法軍圖》等,讚揚中法戰爭中愛國將領劉永福,可謂較早的政治宣傳畫。

傳承意義

傳統的桃花塢木版年畫藝術已很少生產,但畢竟在歷史上曾有過輝煌的一頁,故作為舊時主要民間美術樣式之一的桃花塢木版年畫業已成為一種珍貴的文物,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學習和研究桃花塢年畫,對於發展的新的藝術,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有著重要的意義的。
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桃花塢年畫的實用功能大大減弱,而純粹的觀賞功能反倒有所提高。市場的變化影響到桃花塢木版年畫中傳統技藝的留存,現代印刷技術的發展給傳統木版年畫的手工製版和印刷技巧造成巨大衝擊。桃花塢年畫的畫鋪越來越少,傳統雕版技藝和染色印刷技術的傳承也越來越困難。作為一門工藝,桃花塢年畫的製作過程歷來是有明確分工的,畫稿、刻板、印刷流水作業。但把握這門技藝的人已經很少。隨著桃花塢年畫作為蘇州工藝美院的一個常設專業,有了固定的教學基地。藝術收藏品、旅遊紀念品的開發製作成為桃花塢木刻年畫社的主業之一。文化部門已經大力進行桃花塢木版年畫博物館的資料徵集等工作,它將被建成傳統木版年畫的收藏、研究、保護基地。
但由於傳統藝術生存市場嚴重萎縮,木刻年畫在民間的市場幾乎接近於零,堅持年畫創作的人員已經很少,後繼乏人現狀一時難以改觀。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