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

漳州

漳州,福建省下轄地級行政區域,是海峽西岸城市之一,中國“田園都市,生態之城”,生態競爭力位居福建前列,國家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

漳州地處“閩南金三角”,中心城區為薌城區龍文區漳州台商投資區漳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廈深鐵路龍廈鐵路鷹廈鐵路福廈高鐵交匯的重要樞紐地區、國家區域級流通節點城市。

漳州是著名的“魚米花果之鄉”,漳州平原福建最大平原,素有“海濱鄒魯”的美譽,2014年當選福布斯中國最佳商業百強城市,先後榮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科技先進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世界食用菌罐頭之都、中國溫泉之城等稱號。境內有東山島、漳州濱海火山公園、南靖土樓雲洞岩等景點。

漳州系歷史文化名城,是閩南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早於一萬年前就有先民在這裡繁衍生息。686年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敕建漳州郡,迄今已有一千三百餘年歷史。歷史上走出了林語堂黃道周等名人。

全市戶籍人口514.41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12.77‰。2017年GDP3563.48億元,增速連續4年位居福建第一、財政收入318.08億元。漳州是著名的僑鄉台灣祖居地,旅居海外的華僑、港澳同胞有70萬人,台胞三分之一祖籍漳州

2017年,漳州市複查確認繼續保留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第一批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2018年11月,入選中國城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

基本介紹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地理概況,氣候,自然資源,概況,植物,水產,人口民族,政治,經濟概況,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民生,民生建設,教科文衛,環保治理,安全生產,商旅機構,對外交流,教育,發展歷史,教育結構,交通,鐵路,公路,港口,運輸,文化,概況,文物,方言,特產,旅遊,名人,榮譽,

建制沿革

漳州境域,約1萬年前已有先民在這裡生息勞作。夏商屬百越地,戰國後期前屬閩地,後屬於閩越地。公元前222年(秦始皇二十五年,另說秦始皇三十三年),列入秦中央版圖,屬閩中郡。漢初,以梁山為界,北屬閩越國,南屬南海國。前85年(始元二年),改“封邦建國”為郡縣制後,北屬會稽郡冶縣,南屬南海郡揭陽縣。晉至南北朝,北屬南安郡龍溪縣、蘭水縣(待考),南屬義安郡綏安縣。
592年(隋開皇十二年)並蘭水(待考)、綏安入龍溪,今漳州境域才結束分屬兩郡狀況。不久龍溪縣撤銷併入南安縣,不久南安縣也撤銷。直到近百年後的唐朝中期漳州一帶才再設縣:686年(唐垂拱二年)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敕建漳州郡(今雲霄縣西林村),轄懷恩、漳浦2縣,因州治傍漳江而名漳州。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割泉州南部(此時泉州 州駐地為今天的福州,今天的泉州在唐朝久視年間(西元700年)才最後定設州,前面幾次裁撤)和潮州一小部分,設定了漳州。716年(開元四年),徙州治至李澳川(今漳浦縣綏安鎮)。開元二十九年後,劃龍溪縣、龍巖縣來屬。786年(貞元二年)州治再徙龍溪縣桂林村(今漳州城區)。
田園都市——漳州田園都市——漳州
886年(唐光啟二年)王潮三兄弟隨王緒農民軍進入福建,攻下泉州,福建觀察使陳岩委王潮為泉州刺史,
至947年,南唐滅閩國,漳州地為王潮和閩國治地,歷時61年。王潮、王審知兄弟先後為威武軍節度使,漳州為其治地,909年(閩國開平元年),王審知為閩王,立閩國,都福州。
963年,清源軍(下轄泉州、莆田、漳州)改為平海軍,陳洪進為節度使,漳州屬平海軍。
978年(北宋太平興國三年),陳洪進納土於宋,漳州始隨平海軍納入宋土。宋代屬於福建路,元代屬於福建省,明屬福建漳州府
清朝設汀漳龍道,管轄汀州府之縣、漳州府之縣,龍巖州。1734年(雍正十二年),閩浙總督郝玉麟奏請升龍巖縣為汀漳龍道直隸州,下轄龍巖、漳平、寧洋縣。
1913年(民國2年)廢府設汀漳道。民國23年設督察區後,今漳屬各縣基本上穩定為同一區域。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龍汀省,下轄漳州、龍巖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境地為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09月解放(其中華安縣於1949年11月解放,詔安縣於1949年12月解放,東山縣於1950年5月解放)之初,實行縣、區、村3級建制。
1949年09月26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決定,將原第五行政督察區改為第六行政督察區,設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行政督察區轄龍溪、漳浦、雲霄、詔安、東山、海澄、長泰、南靖、平和、華安10縣。
1950年03月,改第六行政督察區為漳州行政督察區(簡稱漳州專區),成立漳州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同年09月14日,又改為龍溪區,成立龍溪區專員公署。漳州專區、龍溪區均轄10縣。
1950年後建立鄉(鎮)之後,實行縣、區、鄉(鎮)、村(街)4級建制。
1951年06月,析龍溪縣城關區(共兩個區)設漳州市(縣級)。此時,龍溪區轄十縣一市。1955年3月,改龍溪區為龍溪專區成立龍溪專員公署。
1955年至1956年進行並區並鄉。
1958年04月前後,撤區並鄉,實行縣、鄉(鎮)、村(街)3級建制。
1958年09月,建立人民公社,撤銷鄉(鎮),實行縣、人民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4級建制。
1960年08月15日,國務院批准龍溪縣、海澄縣合併為龍海縣。縣城設在石碼鎮。此時,龍溪專區轄龍海、漳浦、雲霄、詔安、東山、平和、南靖長泰華安9縣及漳州市。
1966年,發生“文化大革命”。1967年4月,由駐漳支左部隊成立龍溪專區軍事管制委員會,實行軍事管制。1968年05月15日,成立龍溪專區革命委員會。龍溪專區成為一級政權的行政區域。1970年09月,專區改稱龍溪地區,專區革委會改稱龍溪地區革命委員會。龍溪地區(專區)仍轄九縣一市。
1978年03月29日,成立龍溪地區行政公署。轄區仍為九縣一市。
1984年下半年取消人民公社後,實行縣、鄉(鎮)、村(居)3級建制。
1985年05月14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龍溪地區建制,漳州市升為地級市,原縣級漳州市改為薌城區,時轄龍海、漳浦、雲霄、東山、詔安、南靖、平和、長泰、華安9縣和薌城區。
1993年05月,撤銷龍海縣,設市轄龍海市。
1996年5月,設市轄龍文區
2017年11月,漳州市轄2區1市8縣5開發區,共有11街道87鎮20鄉3民族鄉。
(圖冊資料來源)

行政區劃

漳州轄2個市轄區、5個市轄開發區、1個縣級市、8個
漳州規劃圖漳州規劃圖
其中,東山縣與東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實行兩個牌子一套領導。
下設11個街道、87、23、13個開發區,299個社區居委會,1637個村民委員會
    漳州行政區劃表
    地區面積郵政編碼常住人口政府駐地下設地區
    薌城區
    264.59平方公里
    363000
    54.1萬人
    龍文區
    126平方公里
    363000
    18.29萬人
    漳州台商投資區
    163.7平方公里
    363000
    13.7萬人
    漳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256平方公里
    363000
    17萬人
    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
    56.17平方公里
    363000
    6萬人
    古雷港經濟開發區
    339.3平方公里
    363200
    29.2萬人
    常山華僑經濟開發區
    115平方公里
    363300
    2.5萬人
    常山管區、雙山管區、梧園管區、溪墘管區、大水掘管區、 吉仔管區、海峰管區、新寮管區 、下雲管區、東升管區 、柘林管區、石牌管區、白竹村、觀陽村、埔徑村、坪嶺村
    龍海市
    1314.76平方公里
    363100
    87.77萬人
    漳浦縣
    2146平方公里
    363200
    86萬人
    雲霄縣
    1157.45平方公里
    363300
    41.61萬人
    東山縣
    東山經濟技術開發區
    248.34平方公里
    363400
    21.3萬人
    銅陵鎮西埔鎮杏陳鎮陳城鎮康美鎮樟塘鎮前樓鎮、東山旅遊經濟開發區
    詔安縣
    1291平方公里
    363500
    60萬人
    南詔鎮四都鎮梅嶺鎮橋東鎮深橋鎮太平鎮霞葛鎮官陂鎮秀篆鎮西潭鎮建設鄉梅洲鄉白洋鄉紅星鄉金星鄉、西山農場、赤竹坪林場、湖內林場、詔安工業園區(省級)、金都工業集中區
    南靖縣
    1962平方公里
    363600
    36萬人
    平和縣
    2328.6平方公里
    363700
    56.1萬人
    小溪鎮九峰鎮山格鎮南勝鎮文峰鎮坂仔鎮大溪鎮霞寨鎮蘆溪鎮安厚鎮五寨鄉國強鄉崎嶺鄉長樂鄉秀峰鄉安厚農場、國強林場、三墩林場、長蘆林場、天馬林場、平和工業園區(省級)
    華安縣
    1315平方公里
    363800
    16萬人
    長泰縣
    912.67平方公里
    363900
    19.46萬人
    資料來源於政府官網等

    地理環境

    地理概況

    漳州地處東經117°-118°、北緯23.8°-25°之間,陸域南北長187公里,東西寬127公里,面積12607平方公里。博平嶺橫亘於西北,戴雲山余脈深入北部境內。平和縣的大芹山主峰海拔1544.5米,為漳州市第一高峰。九龍江全長1923公里,為福建第二大河。流域面積14741平方公里, 在漳州境內流域面積7586平方公里。此外還有鹿溪漳江東溪等主要河流。九龍江中下游平原面積720平方公里,是省內最大平原。 海域面積略大於陸域面積。大陸岸線519公里,島嶼岸線112公里,正面寬約128公里,呈北東走向。零米高程以上灘涂面積285.5平方公里,可利用水產養殖面積117.2平方公里。
    (圖冊資料來源)

    氣候

    漳州年平均溫度21℃。1985年最高日氣溫36.3℃,最低-4.7℃。無霜期達330天以上,年日照2000-2300小時;年積溫7701.5℃。年降雨量1000-1700毫米,雨季集中在三至六月。年平均風力二級。漳州每年六至九月常有颱風襲來,最大風力達12級,颱風常來暴雨或大暴雨,造成洪澇災害。但在高溫季節,颱風也有助於降低氣溫和解除旱象。

    自然資源

    概況

    漳州素有“花果之城”、“魚米之鄉”的美稱,境內擁有萬畝“荔枝海”、萬畝香蕉園、萬畝水仙花基地。盛產“五大名花”:水仙花、茶花、蘭花、紅梅、臘梅;“十大名果”:蘆柑、荔枝、香蕉、龍眼、柚子、鳳梨、枇杷、楊梅、桃、番石榴;以及對蝦、石斑魚、鮑魚、龍蝦、紅蟳、扇貝、牡蠣、泥蚶、魷魚等海珍品。水仙花、片仔癀牌片仔癀八寶印泥被譽為“漳州三寶”。木偶雕刻、珍貝漆畫、九龍璧玉雕等旅遊工藝品深受中外遊客的喜愛。漳州擁有豐富的植物資源、水產資源、水電資源、礦產資源和溫泉資源。

    植物

    漳州除盛產大米、青梅、甘蔗、花生、菸葉、黃麻、茶葉,還有水果、蔬菜、花卉、藥材和其他特產。
    1.水果有47種,330多個品種。春有枇杷楊梅、越冬柑桔和香蕉;夏有桃子、李子荔枝龍眼、西瓜、芒果番石榴鳳梨;秋有天寶香蕉、平和蜜柚、華安橄欖、梨子、余甘、黃皮彈、柿子;冬有蘆柑紅桔、橄欖、果蔗
    2.蔬菜有35種,108個品種,冬春有蔥、蒜、韭菜、菠菜、芹菜、芥菜、包菜、花菜、大白菜、蘿蔔、西紅柿、荸薺等;夏秋有冬瓜、絲瓜、南瓜、葫蘆、八角瓜、青刀豆、豆角、空心茶、油菜、茄子、洋蔥、蓮藕等。
    3.花卉有1200多個品種,如水仙紅梅臘梅山茶建蘭海棠玫瑰月季菊花芍藥含笑玉蘭瑞香杜鵑桂花馬蹄香七里香大麗菊樹蘭、三角梅、扶桑、芙蓉等,不勝枚舉。盆景盆栽則有羅漢松、石柳、古榕、文竹等。藥材有200多種,如茯苓、生地、淮山、鬱金、砂仁、肉桂、巴戟、一見喜、金線蓮、金銀花、天門冬、勾藤、山梔子、黃蓮、沉香、仙鶴等。
    大陸最大的離岸式人工島——漳州“雙魚島”大陸最大的離岸式人工島——漳州“雙魚島”
    4.其他草本、木本、藤本植物有1000多種。南靖縣和溪鄉六斗山的亞熱帶雨林,面積20公頃,其中熱帶亞熱帶植物達1050多種,諸如桃金孃科、番荔枝科、野牡丹科、豆科、芸香科、無患子科、紫金牛科、夾竹桃科、山毛櫸科等。其中最具有特色和富有經濟價值的是紅栲、黃杞以及橡膠植物花皮膠藤。南靖縣南坑鄉大嶺一帶,也保留著大片比較完整的亞熱帶雨林植被,面積2666多公頃,素有“樹海”之稱,是福建省僅有的面積最大的一片。十多種稀珍植物如桫欏、建柏、宿軸木蘭,包括“人面竹”、“四方竹”、“銀練竹”、“金絲竹”等稀有珍貴竹子品種,已列作國家和省保護對象。

    水產

    閩南漁場廣闊,沿海水產資源有各種魚、蝦、貝、藻等400多種。魚蟹蝦類有長毛對蝦、斑節對蝦、鷹爪蝦、龍蝦、梭子蟹、青蟹、鋸緣青蟹、魚 祭 魚、青鱗鯔魚、銀魚、丁香魚、鳳尾魚、黃鯛、黑鯛、魚 勒魚、石斑魚、蛇鯔、魴魚、玫瑰毒魚 由 、圓魚 由 、小公魚、海鯧、海鰻、鱗魚 、魚 非 魚 里 、馬鮫、真鯛、二長棘鯛、藍圓魚 參 、沙丁魚、烏賊、魚 章魚、魷魚等;貝類有牡蠣、泥蚶、蟲益 蟶、扇貝、鮑魚、江瑤貝、翡翠貽貝、蛤、螺等;藻類則有海帶、紫菜、江離、海蘿、羊西茶、鐵西菜、滸苔、馬尾藻等。

    人口民族

    2011年戶籍人口479.23萬人(常住人口484萬人)、總戶數133.28萬戶、人口自然增長率6.4‰。漳州是福建重點僑鄉和台胞的清代主要祖籍地,台灣人口中清代祖籍為漳州的占35.8%,全市旅居海外的僑胞、港澳同胞80萬人,歸僑、僑眷50多萬人。
    漳州區域地圖漳州區域地圖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漳州市常住人口為480.99萬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22.8308萬人,增長4.98%。其中,男性人口為246.8871萬人,占51.33%;女性人口為234.1112萬人,占48.67%。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5.46。0-14歲人口為80.7607萬人,占16.79%;15-64歲人口為359.2794萬人,占74.69%;60歲及以上人口為58.0825萬人,占12.08%,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40.9582萬人,占8.52%。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224.7566萬人,占46.73%;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256.2417萬人,占53.27%。
    2016年末全市戶籍總戶數139.92萬戶,戶籍人口508.1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6.11萬人,增長1.2%。全年戶籍出生人口8.69萬人,出生率為17.2‰;死亡人口2.38萬人,死亡率為4.7‰;自然增長率為12.5‰。
    民族:漳州古代原住民屬於閩越族,居民主要是漢族。此外,還有畲族、高山族等21個民族居住,通用語言為閩南話。
    201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0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5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83.81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56.2%,比上年末提高1.4個百分點。根據常住人口推算,全年出生人口7.83萬人,出生率為15.5‰;死亡人口3.28萬人,死亡率為6.5‰;自然增長率為9.0‰。

    政治

    漳州市委書記:邵玉龍
    福建漳州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選舉產生:市人大主任:陳漢夫
    漳州市十六屆人大一次會議舉行第三次全體會議,劉遠當選為市人民政府市長,梁偉新謝毅泰黃華安張翼騰蘭萬安沈志平陳水樹吳衛紅當選為副市長。
    第十三屆漳州市政協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第三次全體委員會議選舉產生,市政協主席:張禎錦
    秘書長:李揚真
    常務委員(按姓氏筆畫為序):王淑娟 方麗雲 鄧保華 石亞明 葉香雪葉躍西莊靜城 劉火城 劉亞東 劉志明劉躍光 李志勇李麗娟 楊崢 楊以茸楊龍輝 楊麗陽 楊素萍楊集文 連學堅何偉燕 沈慶隆 沈詔坤 沈惠文陳磊陳仁朝 陳旬華 陳紅斌 陳建順 陳勇謀陳銀花 陳惠紅 林文井 林文玲 林甘泉林必強林如鳳 林麗娜 林炳章 林智勇林瑞生 卓 頤 周毅銘 鄭亞玲 趙月英柯文托 施文裕 徐錦坤郭加豐 郭綠明郭穎峰 黃文輝 黃文疆 黃躍秋黃毓玲曹陽 釋妙光 釋普法 曾中華 曾慶顏曾黃河 藍愛華 蔡國全 潘傑 魏榮華

    經濟概況

    2015年漳州全市生產總值2766.6億元,增長11.5%,增幅連續3年位居福建第一、經濟總量居全省前四;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134.8億元,增長16%;公共財政總收入274.75億元,增長4.14%;2013年漳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45元,增長1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30元,增長11%;全市旅遊總收入165億元,增長16%,新增4A級景區1家。
    漳州榮獲全國文明城市漳州榮獲全國文明城市
    2012年財政總收入205.48億元,全年財政支出220.93億元,增長21.1%,其中,教育支出41.12億元,科學技術支出3.01億元,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3.41億元,醫療衛生支出18.66億元,農林水事務支出29.32億元。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1525.74億元;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1212.63億元。
    2016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125.34億元,比上年增長9.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15.59億元,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1461.17億元,增長7.8%;第三產業增加值1248.58億元,增長13.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62196元,比上年增長8.4%。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3.3%,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6.8%,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9.9%。
    全年全市新增就業人數5.14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7.0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24%。全年鑑定技能人才4.69萬人,獲得職業技能資格證書4.17萬人,鑑定合格率89%,新增高技能人才1.13萬人。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平均上漲1.5%,其中食品菸酒類價格平均上漲4.3%,其他用品和服務平均上漲2.8%;醫療保健平均上漲2.1%。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平均上漲1.1%。

    第一產業

    現狀
    漳州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現代農業、花卉生產基地,2012年漳州市被國際蘑菇學會授予“世界食用菌罐頭之都”的稱號。成為了全球唯一一個獲此稱號的城市。
    漳州漳州
    2012年全年,漳州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558.85億元。全市糧食播種面積175.75萬畝,糧食產量70.26萬噸。水果產量272.66萬噸。花卉種植面積發展到10.81萬畝。林業產值16.86億元。全年完成植樹造林總面積46.95萬畝,其中,完成人工造林更新總面積17.7萬畝。全年共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積13萬畝(含非規劃林地造林8.23萬畝),其中:用材林面積7.82萬畝,防護林面積5.1萬畝;完成幼林撫育實際面積143.9萬畝;成林撫育面積35.8萬畝。人工跡地更新面積4.70萬畝。牧業產值60.71億元,肉類總產量27.92萬噸。年末生豬存欄211.08萬頭;生豬出欄315.88萬頭。禽蛋產量2.29萬噸。漁業產值185.51億元。全年水產品總量154.40萬噸,其中海水產品產量129.60萬噸,淡水產品產量24.80萬噸。
    2012年新增產值10億元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家、綠標產品10個、有機產品4個、無公害農產品28個。年末全市有拖拉機12692台,其中大中型234台,小型方向盤式853台。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207.31萬千瓦。其中,種植業機械動力64.92萬千瓦;漁業機械動力60.19萬千瓦;運輸機械動力36.09萬千瓦;農副產品加工機械動力15.80萬千瓦。
    發展歷史
    唐代建州之初,刺史陳元 光即提出“勸農重本”的方針,招徠流亡百姓,著力推廣中原先進農業生產技術,開墾荒地,興修水利。唐軍在漳江上游修建一座可灌千餘畝良田的軍陂,推廣牛耕水耨,逐步改變土著居民刀耕火種的舊習。因氣候溫和,雨水充沛,一些地區實行水稻早晚兩季連作,出現“嘉禾兩度新”的景象。至天寶年間(742-756)已有5846戶,1.794萬人。唐貞元二年(786)州治移至龍溪縣後,漳州地域進一步開發。
    入宋,漳州由於地處東南一隅,戰禍較少,社會比較安定,人口增至2.4萬多;熙寧六年(1073)增至10萬多;淳祐間又增至16萬多。300年間,人口增加近6倍,正是“民生日繁,鳥獸避跡”。人口迅速發展,耕地擴大勢在必然。宋哲宗時,沿海平原地區興起圍墾闢荒之風,時龍溪縣都官謝伯宜在八、九都圍海成田,後陳太保(名香)引九十九坑水灌溉,使斥鹵之區成為良田。此後,開渠築陂接二連三,內地山區也大力營造梯田。水稻種植開始講究精耕細作,並引進耐貧瘠、早成熟的占城稻。
    漳州台商區漳州台商區
    明代是漳州快速發展的一個時期。耕地進一步擴大,山區繼續營造梯田,時人稱之“地無曠土,人無遺力”。當時沿海圍墾、興修水利受到當局重視。漳州多任知府多有建樹,其中姜諒任內就築、修水利工程186處。由於改善農田灌溉條件和改進農業生產技術,水稻兩熟制普遍推廣,洋田水稻年畝產可達七八百斤。同時還引進安南水稻良種,呂宋的甘薯和菸草也於此時傳入漳州。
    清順治三年(1646)清軍入漳,鄭成功軍與之展開拉鋸戰,漳州成為主戰場。順治十八年(1661)清政府實行“遷海”政策,沿海三五十里內盡成棄土,以致漳州經濟衰落。至康熙二十年(1681),漳州復界之後,經濟才逐漸復甦。人民著力墾復和水利工程建設,並利用菸草梗埋在稻根下防治水稻病蟲害,開科學治蟲之先河。稻種有粳、秫、尖、香稻、白柳等。傳統經濟作物種類品系也有所增加,同時還引進檨仔(芒果)、波羅蜜、王梨(鳳梨)、番木瓜、莉茇(番石榴)等。
    新中國成立後,全民大辦農業,大力興修水利。50年代修建南溪、江東等灌溉萬畝以上的引水工程;以後逐步展開引水、蓄水、防汛、排澇等配套工程建設;90年代興修大型蓄水工程峰頭水庫和一些跨縣的大型引水工程,從而保證有效灌溉面積占耕地的87%。與此同時,又大搞農田建設和品種改良。50年代抓低產田改造,推廣良種南特號、陸財號;60年代抓土地平整,辟荒圍墾和實施品種矮化;80年代興起噸糧田建設,推廣雜交水稻,糧食呈現高產、穩產態勢。1956年龍溪海澄兩縣首先實現畝產千斤稻縣,1989年龍海縣又率先實現畝產噸糧縣。80年代全省建立13個商品糧基地縣,漳州占有5個縣。
    新中國成立後儘管圍海造田19萬多畝,相當于海岸正面寬度向海推進1公里,但由於人口的迅速增長,加上經濟建設和其他用地,至1990年人均耕地緊縮為0.62畝。為擺脫人多地少的困境,必須大力發展高優農業,加快種植結構調整。90年代初,中共漳州市委、市政府果斷地實施“向山海進軍、發展‘兩水’(水果、水產)”,農業由傳統單一型向綜合開發發展,由分散、零星經營向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科學化過渡。特別是1994年,國務院批准漳州為國家級外向型農業示範區之後,農田水利建設力度加大,農業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全市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形成了漳州蘆柑、天寶香蕉、九湖荔枝、琯溪蜜柚,以及漳州水仙花等名牌水果、花卉基地。“八五”期間,漳州以占福建13.7%的耕地和8%的山地、灘涂,產出占全省15%的糧食、47%的甘蔗、22%的油料、41%的水果和17%的水產品。
    慈濟祖宮慈濟祖宮
    80年代,針對國際市場需求,東山、漳浦大面積種植蘆筍,各縣也種植反季節蔬菜和培植錯開登場季節的新品種水果。同時大力種植蘑菇、金針菇、鳳尾菇等食用菌,其產量占全省三分之一,全國四分之一。水產養殖也日趨多樣化,漳 浦縣於1980年底成為全省最大的對蝦養殖基地。此外,還引進、馴養華貴櫛孔扇貝、鮑魚、西施舌(海蚌)等。1997年全市農業總產值157.2億元,糧食總產150萬噸,水果總產135萬噸,海、淡水養殖57萬畝,水產品總產96.2萬噸,種植蔬菜96萬畝,造林12.7萬畝。漳州水果、水產品人均擁有量居全國前列。蘑菇、蘆筍出口量居全國第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五大防禦體系建設進展順利。農村三大歷史任務基本完成,全市有9個縣(市、區)通過省級小康縣驗收,貧困人口脫貧率達85%以上,造福工程完成80%以上。特別是國家外向型農業示範區進展順利,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實驗區經國家三部委批准已掛牌運作。
    2017年10月,漳州市入選第一批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

    第二產業

    現狀
    漳州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個、國家級台商投資區1個、國家級開發區1個。2012年全年漳州實現工業增加值825.07億元,其中,規模工業完成增加值750.21億元。規模工業產品銷售率98.6%。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208.80億元。建築業增加值142.64億元。資質等級以上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完成產值247.88億元,其中建築工程產值204.22億元,安裝工程產值42.54億元,實現竣工產值156.75億元。
    發展歷史
    宋朝時,由於大量種植綠皮莢蔗,製糖業迅速發展,時漳州號稱“八州糖王”。紡織業發展也很快,陳洪進割據漳、泉時,年貢葛布2萬匹。此外漳州還能製造泛海大船和單一色彩的上釉瓷器。從景泰至萬曆間(1450-1619),海外航線發展到47個國家和地區。由此促進了漳州商品的生產和流通,紡織業的迅猛發展。“絲則取諸浙西”,“薴則取之江右,棉則取之上海”,加工成漳絨、漳紗、漳絹和土潞綢,以漳州名牌銷往海外。製糖業發明了榨車,提高榨蔗效率,並生產出白砂糖、冰糖、角糖等新產品。時糖以及瓷器、茶、果品、鐵器、藥材、紙等都是走俏商品,除遠銷東南亞外,內銷也很旺盛,有“無日不走分水嶺及浦城小關,下吳越如流水”之繁榮景象。生產方式也突破家庭副業的格局,出現了作坊和工場,呈現資本主義萌芽狀態。康熙二十年(1681),漳州復界之後,經濟才逐漸復甦。紡織業恢復較快,相繼創辦了許多染坊,染色豐富多彩。“神州妙藥”片仔癀和“品重珍珠”的八寶印泥也相繼問世,並與水仙花一道成為漳州名產,暢銷海內外。
    漳州漳州
    1949年漳州地區工業產值2.552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2%。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建立起食品、紡織、機械、冶金、化工、建材、電子、橡膠等產業,但由於地處海防前線,國家未能重點投資,故產業檔次不高。改革開放後,競爭日趨激烈,工業生產此起彼伏,呈波浪式湧進現象。進入90年代,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大力發展工業,振興漳州經濟”,實行傾斜政策,工業產值、銷售、利稅出現“二位數三同步”增長。產銷兩旺的產品有農用運輸車、關節軸承、內燃機等21種產品。工業內部結構由以往以全民所有制為主轉向三資企業、集體企業、國有企業三種類型企業的聯動發展。至1994年,“三資”、國有和集體工業產值的比重分別為44%、29%和27%。保持長盛不衰的除傳統產品片仔癀、八寶印泥外,新產品有萬利達家電、科華不間斷電源、市軸承廠的關節軸承及一些鄉鎮企業的食用產品。1997年,全市工業總產值567億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76.9%,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步伐也日益加快。雙菱集團股票上市,龍溪軸承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以漳州糖廠為核心的福建糖業集團掛牌運作,龍溪機器廠等一批企業的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造正在實施。同時,抓緊組織實施再就業工程,多渠道分流富餘人員。經國家和省政府批准,漳州市設立12個重點開發區,開發35.72平方公里,引進項目900多個,契約外資27億美元,實際到資13億美元,開發區已成為漳州市利用外資的載體和重要的經濟成長點。
    鄉鎮企業在90年代發展最快,成效最大,實現了從“草根工業”到“半壁江山”的歷史性跨躍。全市鄉鎮企業總值1991年35.36億元,1994年為216.39億元,1997年達630.96億元。至1997年,全市企業總數達141372家,職工總人數為711771人。其中集體企業8515家、私有企業19380家、個體戶113477家。外向型鄉鎮企業也取得突破性進展。80年代全市幾乎沒有一家鄉鎮“三資”企業。1995年,全市已擁有鄉鎮“三資”企業713家,契約外資額12.57億美元,實際到資5.1億美元,其中已投產411家,年創產值55億元。1997年,全市鄉鎮三資企業產值達101.46億元。

    第三產業

    漳州灣大橋漳州灣大橋
    2012年,漳州第三產業增加值729.64億元,增長10.0%。漳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21.06億元。其中限額以上零售額211.00億元,限額以下零售額410.06億元;城鎮零售額560.57億元,鄉村零售額60.49億元。海關統計進出口總值98.31億美元,其中出口69.91億美元,進口28.40億美元。新批利用外資項目129個,其中,投資總額1000萬美元以上的有60個(包括增資12個)。新批利用外資項目註冊契約外資14.1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驗資口徑,下同)8.90億美元。新批外資項目主要來自台灣和香港,其中,台資項目72個(包括第三地),驗資到資3.83億美元,香港項目34個,驗資到資3.38億美元。新批外資項目中第二產業項目86個,驗資到資7.31億美元。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契約額1869萬美元,完成營業額767萬美元,對外派出勞務人員999人。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121.59億元。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5161.27萬噸,貨櫃吞吐量49.58萬標箱。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52.23億元。其中,郵政業(包含速遞)業務總量4.22億元,電信業務總量48.01億元。全市郵政業(包含速遞)業務總收入4.73億元。年末城鄉固定電話用戶88.49萬戶,行動電話477.08萬戶,寬頻網用戶72.31萬戶。2012年全市共接待遊客1380.65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143.15億元,其中國內遊客1347.58萬人次,國內旅遊收入128.70億元,入境遊客33.07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2.29億美元。攝製《市長帶你游》,積極參加全省旅遊促銷活動,引進北京首旅集團開發建設南靖土樓景區,靈通山獲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橋上書屋”入選全球八大環保建築。
    (圖冊資料來源於政府官網)

    社會民生

    民生建設

    收入
    2012年,漳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51元,增長13.3%,農民人均純收入10389元,增長13.8%;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6231元,增長13.4%,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7582元,增長14.0%;城鎮與農村居民家庭的恩格爾係數分別為43.3%和46.4%。
    社保
    2012年共發放社保卡420萬張,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全覆蓋。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補助標準、大病醫療費用統籌基金支付比例進一步提高。深入實施“生育文明·幸福家庭”促進計畫,人口計生綜合水平位居全省第二位。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15840套,基本建成12201套。老齡工作紮實推進,建成居家養老服務站259個,其中,建成城市居家養老服務站243個,建成農村居家養老服務站16個,實現全市社區全覆蓋。

    教科文衛

    科技
    1991年,全市範圍內廠科協共完成技術攻關87項,推廣科技成果26項,開發20項新產品,革新技術94項,引進消化技術11項,提出合理化建議2586項,被採納836項,共獲經濟效益2418.6萬元。1997年,全市廠科協共完成技術攻關37項,推廣科技成果9項,開發新產品18項,引進消化技術4項,提出合理化建議154項,共獲經濟效益1157萬元。2012年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51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610億元,增長30%。新增2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被列為國家“十城萬盞”試點示範城市。漳州市和薌城、龍文、龍海、南靖分別榮獲“2011年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縣(區)”榮譽稱號。2011年共有7個項目列入國家級火炬計畫項目,全年各級星火計畫項目46項,其中國家級5項。全年有20項優秀科技成果獲市科技進步獎;專利授權量1858件。
    文化
    20世紀90年代初,城區僑薌影劇院、大眾電影院和一些縣的影劇院進行改造;南靖、雲霄和漳浦先後決定新建圖書館、博物館和民間剪紙藝術中心。1995年,市圖書館新樓竣工投入使用。1996年,市政府決定撥300萬元對人民劇場進行改造。1997年,市政府把改建人民劇場和新建博物館、歌仔戲藝術中心3個項目列入為民辦實事的項目。1991年至1997年,漳州廣播電視業從僅有1座剛起步的電視台和覆蓋面小的有線廣播,發展成市級無線、有線電視台各1座,廣播電台1座,廣播電視報社1家,縣級廣播電視台9座,鄉鎮及企事業單位的有線電視站(網)近700個。2012年,共有群藝館12個,文化館11個,博物館、紀念館12個,圖書館10個,專業藝術團體10個,電影放映單位26個。擁有廣播電台11套,電視台2套;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9.1%,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9.1%。到2012年全市有2項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新改擴建鄉鎮綜合文化站114個、農家書屋1650家。建成一批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數字電影院、鄉鎮文化綜合站,實現全市行政村農家書屋全覆蓋。市檔案館晉升為國家二級綜合檔案館。
    醫療
    1991年全市1700個行政村中,擁有2392個村衛生所,其中232個達甲級所標準。確定角美、佛曇、岩溪、船場、仙都、陳岱6箇中心衛生院為1991年重點建設單位。1992年,再確定26所衛生院搞“達標”建設。1994年全市重點建設衛生院17所、縣防疫站1所、婦幼所2所;新建擴建一批醫療用房,基建設資549萬元,添置醫療設備164.5萬元。舉辦在崗鄉醫培訓班2期,150名學員得到醫學繼續教育。1995年,重點建設9所衛生院、2所縣防疫站、3所縣婦幼所,總投資887萬元。還對4個試點縣(南靖、龍海、薌城、東山)的41個鄉鎮衛生院逐項抓落實。又組織9個縣(市區)的800名鄉醫參加培訓。1996年全市農村衛生三項建設在建項目18個,總投資689萬元,超過計畫38萬元。長泰縣、漳浦縣被省衛生廳等單位聯合授予全省農村衛生三項建設先進縣稱號。初級衛生保健,繼長泰縣達標後,又有龍海、南靖、薌城、東山等通過達標驗收。1997年5月,雲霄、漳浦兩縣各項指標均達到合格標準,經省衛生保健檢查組驗收,成為基本達標縣。2012年年末共有各級各類醫療機構4412個,其中醫院66個,衛生院106個。衛生機構床位數14418張,衛生技術人員15434人,其中醫生0.58萬人,註冊護士0.62萬人。漳州市第三醫院投入使用,建成468所村衛生所。縣級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穩步推進,新農合參合率達99.99%。
    體育
    2012年年末全市共有教練員102人 ,運動員3059人;2012年建成418個農民健身工程,行政村健身工程覆蓋率達95.2%。

    環保治理

    從1997年開始,市政府每年撥出40萬元至50萬元,作為環保專項治理資金。1997年全市環保投入達4.32億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17%,比1991年的0.7%有了較大的提高。1991年至1997年,共安排污染治理建設項目556個,其中絕大部分已竣工。1997年投入運行的廢水處理裝置有240套,比1991年增加111套,日處理能力達121386噸。縣及縣以上企業的工業廢水處理率由1991年的27.4%提高到1997年的69.2%,工業廢氣消煙除塵率由1991年的87.7%提高到1997年的90.2%,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由1991年的91.0%提高到1997年的92.1%。1997年,全市國民生產總值比1996年增長25%,工業總產值增長31.5%,而工業粉塵排放量削減73%,二氧化硫排放量削減31.5%,COD(化學耗氧量)排放量削減7.8%。
    2012年全年能源消費總量908.85萬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6.7%。全社會用電量增長9.4%。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51%。全市城市新增建成區綠地面積128公頃,綠地率39.5%;新增公園綠地面積73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2.39平方米。國家級“生態市”和“森林城市”創建活動深入開展,建立生態公益林儲備庫試點,節能減排指標控制在省下達任務範圍內。九龍江流域(漳州段)Ⅰ-Ⅲ類水質達標率96.9%,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
    2014年生態城市競爭力位居全國第21、福建前列,內河三大水系計畫完成河道截污整治 重點推進九龍江流域(漳州段)、雲霄漳江、漳浦鹿溪、詔安東溪流域飲用水源保護。其中將九龍江流域8287平方公里區域劃分為重點開發區、禁止開發區和適度開發區,否決不符合產業規劃的項目。確保九龍江流域(漳州段)、雲霄漳江、漳浦鹿溪、詔安東溪水功能區達標率每年達到90%以上。
    重點完成浦頭港、九十九灣、三湘江等內河三大水系的河道截污和整治工程。
    全面拆除九龍江、漳江、鹿溪、東溪流域禁養區內畜禽養殖建築。其中龍文區轄區內無法達標排放的所有養殖場(戶),一律關閉、拆除養殖設施,做到養殖豬捨去功能化。
    對造紙、電鍍、化工等21個重點行業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 對龍海市顏厝鎮非法廢舊塑膠小作坊、龍海市林坑造紙廠、龍海市九湖民政福利造紙廠等,計畫於2015年前全面取締關停。

    安全生產

    2012年,全市共發生各類安全生產事故926起,比上年下降18.6%;死亡316人,下降11.0%;受傷749人,下降28.3%;直接經濟損失1660.47萬元,下降22.4%。億元地區生產總值安全生產事故死亡率為0.157,下降21.1%;工礦商貿企業從業人員生產安全事故10萬人死亡率為0.58,下降20.5%;10萬人口火災死亡率為0;特種設備萬台死亡率為0;全年共發生道路交通事故733起,死亡297人,受傷741人,直接經濟損失214.33萬元;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為2.94人,下降9.3%。

    商旅機構

    2010年漳州市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法人企業271家,從業人員18609人,個體戶79839個;限額以上住宿業和餐飲業法人企業72家,從業人員6141人,個體戶7427個;擁有旅行社55家(其中國際社2家,國內社53家),5A級旅行社1家,A級旅行社達37家。

    對外交流

    國內友好城市
    河南信陽市、河南安陽市、吉林四平市、遼寧鐵嶺市、雲南省臨滄市、四川省雅安市
    國際友好城市
    日本長崎縣 諫早市、日本北海道伊達市、印尼巨港市、荷蘭瓦格寧根市、美國夏威夷州檀香山市

    教育

    發展歷史

    紹熙元年(1190),朱熹出任漳州知州,身體力行,定期親臨縣學、州學授課;此後幾任知州也重視辦學,因而“士好學成風”。宋代漳州登進士第達261人。明時文化教育事業又有進一步發展,有、鄴山書院,薌江
    書院等近30所,知府等官員競相到書院講學。民間私學遍及各縣。登進士第達479人。
    新中國成立後,修建大中國小校舍100多萬平方米。60年代前後,出現漳州一中、詔安一中、龍海一中、雲霄一中等一批教育質量較好的中學。1985年在全市基本實現普及國小教育,城區普及國中教育的基礎上,全面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八五”期間,全市累計新建中國小校舍62.7萬平方米,改造危房38.5萬平方米,新建初級中學50所。職業教育也蓬勃發展。截止2012年,漳州擁有各級各類學校3508所,全年招生26.73萬人,年末在校生92.49萬人。
    (圖冊資料來源)

    教育結構

    • 高等教育
      漳州共有高校8所,在校生7萬餘人。
    類別學校名稱
    本科院校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廈門大學漳州校區)
    漳州市廣播電視大學
    大專院校
    資料來源於教育部官網
    • 中等教育
    漳州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36所,在校生5.67萬人。有國家級重點職業中專學校2所,省級重點職業中專學校3所。
    漳州中等教育發達:漳州工業學校、漳州市農業學校、漳州燦坤學校、漳州財貿學校、漳州市交通學校、漳州海事學校、漳州閩南學校、漳州市高級技工學校漳州市第二技工學校漳州市中山學校
    • 基礎教育
    1998年漳州市通過“兩基”達標驗收。2006年長泰縣、薌城區、龍文區、龍海市獲得省“雙高普九”縣(市、區)稱號。全市國小受教育率99.5 %,國中97%。加快發展高中階段教育,實施“培育和擴大優質高中工程”,加強達標校的創建工作,高中階段教育突破發展瓶頸,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67%,高中階段適齡人口入學率提高到72.2%。
    截至2012年,漳州市共有國小1621所,在校生34.05萬人;普通中學245所(其中獨立國中174所,完中71所),國中在校生23.57萬人,普通高中在校生達7.57萬人;幼稚園1496所,在園幼兒12.32萬人;特教學校7所,在校生3737人(含隨班就)。同時,積極開展各類學校定級達標和爭創文明學校活動。有省優質幼稚園2所,省標準幼稚園15所,市標準幼稚園69所,省示範國小7所,省農村示範國小88所,市級農村示範國小96所,一級達標高中校7所,二級10所,三級25所;省級文明學校31所,市級文明學校96所。

    交通

    鐵路

    漳州已成為閩南、粵北地區鐵路樞紐,境內有鷹廈鐵路龍廈鐵路廈深鐵路等鐵路經過;港尾支線、古雷支線也已在規劃、建設中。現有漳州站漳州東站角美火車站漳浦站南靖站、南靖龍山站雲霄站詔安站等站。

    公路

    漳州公路網路由4條高速公路、2條國道、5條省道、57條縣道和眾多得鄉、鎮、村道路組成。G15瀋海高速漳州段(廈漳高速、漳詔高速)橫跨漳州沿海全境、G76廈蓉高速漳州段(海滄天寶)、甬莞高速(國家高速G15w3,省高速s35)、瀋海高速招銀疏港高速(廈漳跨海大橋)、瀋海高速漳州南連線線、瀋海高速東山島連線線,在建的有大潮高速漳州支線、雲平高速等;國道有324國道319國道、在建的國道有228國道;農村公路已實現行政村的村村通水泥路。
    漳州——廈門跨海大橋漳州——廈門跨海大橋

    港口

    漳州擁有海岸線715公里,居全省第三位。漳州港是國家一類開放口岸,轄區內有漳州港的古雷、東山、雲霄、詔安四個港區和廈門灣的招銀、後石和石碼共七個港區。至2007年底,漳州市已建成生產性泊位60個,生產性岸線長6073.2米,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9個、沿海航道70公里,年吞吐量3000萬噸,貨櫃30萬TEU。其中,古雷港區是中國八大天然深水良港之一,深水岸線資源豐富,可利用長度約4.8公里,可規劃建設1萬至25萬噸級順岸式泊位35個。
    漳州港漳州港

    運輸

    漳州市已被交通運輸部列為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城市,共有道路客運站47個(其中一級站3個、二級站11個),一、二級站場均分布在市區和縣域行政中心。漳州市現擁有營運客貨車21064輛(其中客車1431輛、貨車19633輛),計程車1205輛。客運班線449條(省際63條、市際123條、縣際145條、縣內118條),形成內聯城鄉、輻射外省(市)的客運網路。各類運輸船舶116艘、5.1628萬載重噸、951客位。開闢東南亞、日本、韓國、俄羅斯、港澳等12條國際航線,港台兩地貨物經第三地轉運和試點直航已初具規模。

    文化

    概況

    唐垂拱二年開漳第一任刺史陳元光提倡獎掖農耕、通商惠工、興辦榮、移風易俗,傳播中原先進生產技術,改變了“火田畲種無耕犢”的刀耕火種的原始生產方法,漳州由原始落後狀態過渡到“雜卉三科綠,嘉禾兩度新,俚歌聲靡曼,秫酒味醞醇”初步繁榮文明的社會景象。興辦書院也從此開始,《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載:“松州書院在福建省漳州府,唐陳珦與士民講學處。”兩宋時期,興辦書院成為社會風氣。宋紹熙年間,朱熹漳州知府,他“每旬之二日必領屬官下州學視諸生,講《國小》,為其正義;六日下縣學,亦如之。”於是漳州便素有“海濱鄒魯”之美稱。
    漳州是國務院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1986年),建州開始迄2012年已有1326年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民俗風情多姿,歷代名人輩出:明代《東西洋考》作者陸燮、清初“閩海才子”黃道周,漳州戶籍,祖籍福建莆田城廂區,近現代文化名人、大師許地山、楊騷、林語堂等飲譽海內外。有譽滿海內外,多次出國獻藝的布袋木偶戲薌劇潮劇。民間文藝豐富多彩,有錦歌竹馬戲、大車鼓舞蹈和精緻的剪紙藝術。有被譽為中國女排獲取世界冠軍的搖籃──漳州體育基地。
    (圖冊資料來源)

    文物

    唐代的松洲書院,是省內最早的書院之一;雲洞岩,自唐以來文人題刻203處,位居全省第二;東山銅陵關帝廟,融建築藝術、石雕、金木雕、彩瓷剪貼雕、貝雕為一體,飲譽省內外;漳浦縣的趙家堡和黃道周天地盤,薌城區千年古剎南山寺,以及漳州沿海和山區的2000多座生土樓等都是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物。
    元代陳大舉農民起義勒石、明清天地會遺址、龍海小刀會遺址,以及抗日戰爭時期在東南海域首次擊沉日本侵略軍驅逐艦的龍海南炮台。尤其是打響福建武裝革命第一槍的平和暴動、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東路軍攻克漳州、紅旗不倒的閩南革命根據地等,也留下多處革命史跡。至1997年,漳州市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7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59處。

    方言

    漳州方言分漳州閩南語潮汕話等。
    1、漳州閩南語,唐朝陳元光所率開漳將士大部分來自中原,他們通用中原的河洛話,亦稱河佬話;故早期戍守閩粵的中原府兵後裔也自稱為“河佬”。他們入閩後大都屯居福建沿江、沿海平原地帶。河洛話便逐漸成為閩南本土通行的話語,這就是後代流行於漳州大部分地方以及廈門、泉州和包括龍巖新羅,漳平一帶,廣東海陸豐(今汕尾)的閩南話,河洛話(即閩南話)成了中原南下的群體標誌--早期播遷入粵者稱為“河佬話”或“福佬話”;後期播遷入台灣稱為“閩南話”或“台灣話”,傳入東南亞及海外者稱為“唐人話”。追本溯源,不管是閩南話、河佬話、福佬話,還是台灣話或唐人話,都與中原話、河洛話部分相承。
    開漳聖王開漳聖王
    2、潮汕話,在漳州的南靖、平和、詔安、東山等縣廣泛使用。
    3、客家語,在漳州的南靖、平和、雲霄、詔安等縣還有不少客家鎮、村,有客家人十幾萬,使用受漳州話影響的客家語,多是清代沿海遷界後,康熙代後期開始的復界後從汀州府遷來的。

    特產

    漳州市區及龍海
    絹、漆器和首飾為著名工藝品。片仔黃、八寶印泥、漳紗、漳絨是歷代貢品。漳南文旦柚、園山水仙花為名產。其他還有漳州蘆柑天寶香蕉、福建砂仁、龍文區雲洞岩鹽雞、白水貢糖、金定鴨、八卦蘆柑、八月荔枝、文旦柚、玳瑁烏龍茶、白礁牡蠣、角美縊蟶、宜春水仙花、本港魷魚、土筍凍、麥芽糖等。
    漳州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漳州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
    平和縣
    輝綠石石雕、琯溪蜜柚、九峰白芽奇蘭茶、南勝麻棗、蘆溪曬煙、鹹菜、大芹烏龍茶、香蕉餅、白皮餅、黃皮果、平和香蕉等各種特殊美食。
    南靖縣
    巴戟、靖城夏橙、肉園荔枝、船場冬筍、薇菜乾、梧宅鼎等。
    詔安縣
    詔安鹹金棗、太平鳳梨、走馬塘蘆柑、走馬柑橘、雙華李、烏葉荔枝、汀洋柿、厚徑鳳梨、脂眼鯡、沈嘗興鹹金棗、八仙茶、白葉柿餅、紫羽毛筆等。
    漳浦縣
    沙西紅鱘、烏葉荔枝、深土紫菜、剪紙工藝品、“狀元紅”(俗稱貢荔)、麥芽糖、杜潯酥糖、十二月龍眼等。
    華安縣
    珍山烏龍茶、鐵觀音、文旦柚、坪山柚、烏皮豆腐、“中國四大名玉”之一華安玉。
    長泰縣
    砂仁、明姜、香茅油、長泰蘆柑、龍鬚菜等。
    雲霄縣
    福建泥蚶、“將軍山”梔子等。
    東山縣
    柑橘、鮑魚、龍蝦、石斑魚、魷魚等。
    (圖冊資料來源)
    • 小吃
    四果湯、榜山豆皮和豆枝、石碼肉粽、石碼五香漳州乾拌麵豆花冬粉長泰砂仁香菇肉粥、長泰滷麵、手抓面粉粿牛肉火鍋大腸鹹菜火鍋、沙鍋粥、麥熟、貓仔粥當歸鴨面線鹼粽鹹肉粽等。
    • 漳州三寶
    水仙花是漳州著名的特產。水仙“本生武當山谷間”,大約在十五世紀中葉明代景泰年間才傳入漳州,產地以西南郊圓山腳下蔡坂一帶為最著名。這一帶水仙花共種60多公頃。北京、上海、香港等地都舉辦過漳州水仙花展銷會。1984年10月26日,漳州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4次會議通過“將水仙花定為漳州市市花”。
    漳州八寶印泥創製於清康熙十一年,創始人魏長安原先經營“源豐藥店”,他刻苦鑽研,製成八寶藥膏,魏氏平素愛好書畫,一次偶然用以鈐印,效果甚佳,於是在藥膏的基礎上,研製成“八寶印泥”。當時澄漳成道尹用過魏長安研製的印泥後,認為品質極優,便勸他專營八寶印泥,並為其店取號“魏麗華齋”。這個道尹還將八寶印泥作為貢品送上京城,乾隆皇帝將其頒賜近臣,又派員到漳州徵調,專供朝廷使用。清未,隨著對外貿易的開展,八寶印泥暢銷于海外。
    片仔癀是用麝香、牛黃、田七、蛇膽等名貴中藥製成的,具有清涼解熱、消炎殺菌、消腫、拔毒生肌等功效,對治療刀傷骨折、蜂螫蛇咬、無名腫毒以及各種炎症都具效果。

    旅遊

    漳州有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景區南靖土樓;國家4A級旅遊景區,號稱“閩南碑林”,朱熹題稱“溪山第一”的雲洞岩;國家4A級旅遊景區,有天下第一奇石美譽的東山風動石;國家4A級旅遊區、省級風景名勝區三平風景區;國家地質公園漳州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首批涉台文物白礁慈濟宮;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史學界和建築界的專家學者稱為“國之瑰寶”、載入了《中國旅遊名勝大辭典》的趙家堡;保存著53座完整的土樓的雲水謠古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漳江口紅樹林保護區等旅遊景區景點;明代旅遊家徐霞客二度漂游的九龍江北溪;被譽為“東方的夏威夷”的東山島;黃道周讚譽其“與黃山相似,當無不及或有過之”的靈通岩;此外,還有長泰天柱山國家森林公園,東山烏礁灣國家海濱森林公園,南靖樂土亞熱帶原始雨林保護區等。
    國家5A、4A級景區
    福建土樓(南靖)旅遊區 5A
    漳州市龍文雲洞岩風景區
    漳州漳浦天福“唐山過台灣”石雕園
    漳州濱海火山自然生態風景區
    漳州市東山馬鑾灣景區
    福建土樓(華安景區)
    漳州東南花都(花博園)景區
    漳州市詔安九侯山景區
     平和縣三平風景區
    漳州翡翠灣濱海度假區

    名人

    漳州自唐元和十一年(816)龍溪縣周匡物第一個進士及第後,截至清代,漳州進士及第977人,其中狀元3人。宋代著名理學家龍溪人陳淳,所著《北溪字義》、《北溪大全集》是闡釋程朱理學的重要著作。明代,龍溪縣人張燮,著述15種696卷,其中《東西洋考》是中國古代與南洋交通史的重要著作,號稱“海上方誌”。詔安縣吳朴所著《渡海方程》於嘉靖十六年(1537)行世,比歐洲第一本印刷水路簿《義大利口岸簿》僅遲7年。
    吳夲又稱大道公,吳真人,(公元979—1036年),字華基,北宋福建路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今屬福建 龍海白礁村)。祖籍泉州安溪縣感德鎮石門村。李光地《吳真人祠記》說:“吾邑清溪之山,其最高者曰石門。吳真人者,石門人也,鄉里創廟立祀,子孫聚族山下,奉真人遺容。”曾任宋代首席御醫,後懸壺濟世,醫德高尚,深受人們敬仰。去世後被朝廷追封為大道真人、保生大帝。保生大帝是福建省歷史悠久的漢族民間信仰。生前為濟世良醫,受其恩惠者無數,其醫術高明,醫德高尚、聞名遐邇,漢族民間稱其為吳真人,尊為“神醫”。鄉民建廟奉祀尊為醫神。著有《吳夲本草》一書。現在大陸和台灣有數千座供奉吳夲的保生大帝廟宇,保生大帝為中國閩南、潮汕地區及台灣、東南亞漢族人民所共同信奉的道教神祗。
    明末清初的黃道周,漳州戶籍, 祖籍福建莆田市城廂區, 被譽為“閩海才子”, 一生著述100多種,他在鄴山書院講學時,“四方學者環江門而來聽者千艘”。清代,數學家、水利專家南靖人莊亨陽,所著《莊氏算學》,融合中西數學知識,成為當時從事水利工程建設的實用手冊。嘉慶年間,沈錦洲、謝穎蘇等9名畫家以不同的風格,形成詔安畫派。近現代湧現散文家許地山、詩人楊騷、小說家散文家林語堂、天文學家戴文賽、外科專家趙以成、海洋生物學家方宗熙、醫學博士中華醫學會會長林可勝、首創拼音文字漢字速記的近代高校第一位校長蔡錫勇等。
    潘振承(1714~l788年,“承”一作成),字遜賢,號文岩,又名啟,福建龍溪人(今福建漳州台商投資區角美鎮白礁村潘厝人)外國人因稱之為潘啟官(閩南語發音:Puankhequa)。潘振承早年家貧,習商賈。青年自閩入,從事海外貿易。曾往呂宋三次,販賣絲茶。後在粵為十三行陳姓行商司事,深受信任,被委以全權。陳姓行商獲利歸里,潘振承遂開設同文行,承充行商。由於誠信經營、眼界開闊、經營有方、敢為人先,積累了雄厚的財富足可敵國,被《法國雜誌》評為十八世紀“世界首富”。
    林語堂,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新道家代表人物。1895年生於福建漳州平和縣坂仔鎮一個基督教牧師家庭。早年留學美國、德國,獲哈佛大學文學碩士,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回國後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任教。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國際筆會副會長等職。林語堂於1940年和1950年先後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曾創辦《論語》《人世間》《宇宙風》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說《京華煙雲》《啼笑皆非》。散文和雜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藝術》以及譯著《東坡詩文選》《浮生六記》等。1966年定居台灣。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歲。
    (圖冊資料來源)
    • 女排基地
    漳州體訓基地一直是中國女排的訓練基地,自1976年以來,中國女排已有44次在漳州基地訓練,備戰國際大賽,此間,中國女排曾獲得世界“五連冠”、2003年世界盃冠軍、2004雅典奧運會冠軍以及2015年世界盃冠軍、2016里約奧運會冠軍,漳州也因此被譽為中國女排的“娘家”。

    榮譽

    201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國脈互聯政府網站評測研究中心聯合發布“2013中國政府網站績效評估結果”,漳州市人民政府網站榮獲政府透明度領先獎,同時在200個地市級政府入口網站績效排名中位居第17名。
    城市榮譽
    中國燈謎之鄉
    中國十佳優質生活城市
    全國科技先進城市
    女排娘家
    世界柚鄉、中國柚都
    福建省衛生城市
    福建省園林城市
    中國白背木耳生產基地
    中國特色魅力城市
    中國水仙花之鄉
    世界菇都
    中國僑鄉
    世界食用菌罐頭之都
    中國雙擁模範城市
    2018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100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