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縣

平和縣

平和縣(古屬漳州府平和縣)福建省漳州市轄縣,地處漳州西南部,與福建廣東兩省八縣相連,素有“八縣通衢”之稱。境內有福詔高速、雲平高速(在建)、207省道、309省道等交通幹線。平和古為揚州之城,周為七閩之地,明正德十三年( 1518 年)置縣 ,取“寇平而人和”之意。為省重點僑鄉和台胞祖籍地,既是經濟欠發達縣,又是沿海經濟開放縣。平和縣還是福建省重點僑鄉之一,也是台胞的重要祖籍地。是原中央蘇區縣、省重點老區縣。

平和縣轄面積2328.6平方公里,位居漳州市第一位。下轄16個鄉鎮(場)、240個行政村、16個社區居委會、12個作業區,2571個自然村。截止2015年常住人口51.4萬人。平和城鎮化程度31.3%,縣城面積5.3平方公里,人口8.3萬人。

平和縣資源廣博,物產豐富,擁有琯溪蜜柚坂仔香蕉白芽奇蘭茶三大綠色品牌,農業產業化走在全省前列,被命名為“中國琯溪蜜柚之鄉、中國香蕉之鄉、中國白芽奇蘭茶之鄉”,先後被授予“全國無公害水果生產示範縣”、“全國經濟林示範縣”和“全國科技先進縣”等稱號。擁有一個省級工業園區和三個工業集中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平和縣
  • 外文名稱:Pinghe County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下轄地區:小溪鎮、山格鎮、文峰鎮
  • 政府駐地小溪鎮
  • 電話區號:0596
  • 郵政區碼:363700
  • 地理位置:福建省南部漳州市
  • 面積:2328.6平方公里
  • 人口:61.69萬人(2017年) 
  • 方言:閩南語漳州話,客家語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三平寺靈通岩
  • 火車站平和站(籌)
  • 車牌代碼:閩E
  • 行政代碼:350628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人口,自然地理,區位面積,地質概況,自然資源,氣候特徵,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農村建設,科技,文化,體育,教育,醫藥衛生,風景名勝,概述,天潮會文化藝術中心,宮廟走透透,天潮會民俗技藝團,靈通岩,三平寺,九峰鎮,侯山宮,小西天,大芹山,橋上書屋,特色產品,琯溪蜜柚,南勝麻棗,坂仔香蕉,白芽奇蘭茶葉,小溪枕頭餅,獲得榮譽,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1321年—1323年(元至治間)析龍溪、漳浦、龍巖縣地置南勝縣,縣治設今平和南勝,1337年(至元三年)遷今小溪鎮舊縣村,1356年(至正十六年)遷今靖城,更名南靖縣。1517年(明正德十二年)析南靖、漳浦縣地置平和縣,屬漳州府,治所河斗大洋陂(今屬九峰鎮),1949年遷小溪。1949年9月17日和平解放,屬龍溪專區(地區)、漳州市。
平和縣城一角平和縣城一角
1949年9月17日解放之後,全縣暫襲民國原制。後設6個區,轄18個鄉(鎮)。
1950年,全縣分9個區,領125個鄉(鎮)。
1951年7月,析第六區和第二區部分鄉增設第十區(詩坑)。1952年6月,析第一區部分鄉增設第十一區(文峰);析第四區部分鄉增設第十二區(高坑)。全縣共設12個區、132個鄉(鎮)。
1954年10月,各區改冠以所在地名。翌年2月,長樂、詩坑2區併入九峰區,高坑區併入坂仔區。全縣共設山格、霞寨、南勝、坂仔、安厚、大溪、九峰、蘆溪、文峰9個區,分領162個鄉(鎮)。
1956年冬,文峰併入山格,安厚併入大溪。全縣共設7個區,分領110個鄉(鎮)。
1958年上半年,撤區,劃為45個大鄉。下半年,全縣劃分為山格、坂仔、南勝、五寨、國強、安厚、大溪、九峰、長樂、崎嶺、蘆溪、霞寨、文峰13個公社,轄241個生產大隊。1962年,析山格公社增設城關公社。全縣共設14個公社,轄251個大隊。
平和縣城一角平和縣城一角
1963年,增設小溪、九峰2個鎮。析城關公社的農業居民、船民及聯星、共和、新橋3個農業大隊歸小溪鎮,為縣轄鎮。九峰鎮則由九峰公社管轄。全縣共設14個公社和1個鎮。1969年,撤銷小溪鎮,回屬城關公社。全縣共設14個公社。1980年11月,再設小溪鎮。全縣恢復為14個公社和1個鎮。
1984年底,改人民公社為鄉(鎮)。全縣設小溪、九峰2個鎮及城關、山格、坂仔、南勝、五寨、國強、安厚、大溪、長樂、崎嶺、蘆溪、霞寨、文峰13個鄉,共轄7個居委會、253個村。1987年8月14日,城關鄉併入小溪鎮。全縣共有2鎮12鄉。
1990年6月24日,山格鄉、南勝鄉改為鎮。至年底,全縣共設4鎮(小溪、九峰、山格、南勝)、10鄉(文峰、坂仔、五寨、國強、安厚、大溪、霞寨、蘆溪、崎嶺、長樂),下轄10個居委會、239個村。
平和縣
1997年,平和縣面積2328.6平方千米,人口52.3萬,轄10鎮5鄉。縣政府駐小溪鎮。
2003年,平和縣轄10個鎮、5個鄉:小溪鎮、九峰鎮、山格鎮、南勝鎮、文峰鎮、坂仔鎮、大溪鎮、霞寨鎮、蘆溪鎮、安厚鎮、五寨鄉、國強鄉、崎嶺鄉、長樂鄉、秀峰鄉。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名單,平和縣在其中。

行政區劃

平和縣轄16個鄉鎮(場和1個省級工業園區)、240個行政村、22個社區居委會、12個作業區,2571個自然村。截止2008年,轄區內共有10鎮5鄉1農場,分別為小溪鎮山格鎮文峰鎮南勝鎮坂仔鎮安厚鎮大溪鎮霞寨鎮九峰鎮蘆溪鎮五寨鄉國強鄉崎嶺鄉長樂鄉秀峰鄉安厚農場
地圖地圖
漳州市平和縣行政區劃表
地區面積下設地區
112.2平方千米
建設社區、九一七社區中東社區中西社區、東大社區、溪上社區、河濱社區、廣寶社區、東風社區、橋南社區、城東社區、城南社區、新東社區、新橋村聯星村共和村豆坪村楓埔村厝丘村舊樓村金光村古樓村聯光村產坑村五村村溪洲村高南村南寨村內林村湖田村岩坂村坑裡村舊縣村玉溪村寶善村西林村、枋埔村、平和看守所
177.2平方千米
山格居委會、山格村白樓村新陂村、平寨村、寶豐村、高示村、隆慶村前進村、銅中村、土田村三美村雙田村、雙坑村
178.5平方公里
龍文居委會、西蟬居委會、龜仔頭居委會、文洋村、三平村、文美村龍山村、南蝦村、前埔村柴船村龍東村黃井村、黃井工業園區
143平方公里
135平方公里
97.4平方公里
龍東居委會、下坪居委會、安厚村龍門村白石村蓮塘村大坑村山口村東川村東寨村大徑村、馬三村、雙馬村、下新樓村、華美村田徑村徑內村龍頭村三龍村湯厝村美峰村、岐山村、三馬村頂樓村
139平方公里
207平方公里
205平方公里
311平方公里
92平方公里
五寨居委會、五農居委會、優美村新塘村侯門村聯盟村前嶺村埔坪村寨河村新美村高峰村、五寨農場
147平方公里
國強居委會、高坑村延山村白葉村、墘嶺村、古爽村泮池村、碧嶺村、三五村鳳山村松湖村、梅仔村、新建村白水村岩坑村、國強林場
127.3平方公里
60.5平方千米
90多平方公里
安厚農場
(功能區)
安厚場部居委會、龍門作業區、田徑作業區、龍頭作業區、許坑作業區、蓮塘作業區、碗窯作業區、廖安作業區、頂南山作業區、龜仔頭作業區、徑內作業區、西蟬作業區、下坪作業區、安厚聯合廠
平和工業園區(功能區)
工業園區管委會
資料來源於政府官網等

人口

截至2017年,全縣總人口51.4萬人,其中縣城人口8萬多人,流動人口約3萬人。農村勞動力24.5萬人,城鎮勞動力5.5萬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532649人,其中:小溪鎮81825人、山格鎮43691人、文峰鎮18904人、南勝鎮26714人、坂仔鎮40011人、安厚鎮53230人、大溪鎮48400人、霞寨鎮47071人、九峰鎮44805人、蘆溪鎮39052人、五寨鄉17026人、國強鄉21328人、崎嶺鄉24135人、長樂鄉10797人、秀峰鄉15660人。

自然地理

區位面積

平和縣地處福建省閩南金三角的漳州市西南部,毗鄰廈門、汕頭兩個經濟特區。地理坐標為北緯24°02′-24°35′,東經 116°54′-117°31′。轄10鎮5鄉,1個農場。
2012年全縣面積2334平方公里,位居漳州市第一位。山地260萬畝,耕地35.5萬畝,林地面積268萬畝。
平和縣境內群巒疊嶂,山清水秀,全縣森林覆蓋率69%,僅2011年,就造林綠化19.4萬畝;水果面積達90萬畝,總產量90萬噸,居福建省第一位、中國第六位。漳州6條主要河流有5條的源頭在平和,為平和贏得"五江之源"的美譽(廣東韓江、漳浦南溪、鹿江、雲霄漳江、詔安東溪)。

地質概況

平和縣處於南嶺山脈東西向複式構造帶與新華夏系第二複式隆起帶這兩個巨型構造體系的複合部位。歷經多次的地殼運動,構造斷裂複雜。較為發育的構造體系主要是:經向構造、新華夏系構造以及旋扭構造。
經向構造
形成較早,多被後期新的構造所遷移和改造。縣內出露零星,僅見於西北部——蘆溪南北向壓扭性斷裂帶。
新華夏系構造
主要有:東槐——桂竹洋北東向壓扭性斷裂帶,伴生有蕉和——官峰北西向張扭性斷裂帶;九峰——土田北北東向折斷帶;文峰——大溪北北東向折斷帶(2、3折斷帶都伴有張扭性北西向斷裂);小溪——坂仔北北東向複式背斜。
旋扭構造 
主要見於安厚帚狀構造,從北乾嶺開始向西南經大溪、安厚,又轉向東南至雲霄馬鋪、水晶坪一帶,按逆時針方向撒開,長約60公里,寬3~25公里,涉及面積600平方公里。
全縣範圍內起主導作用的仍屬新華夏系的北北東、北東向的壓扭性結構面,以及其伴生的橫張北西北斷裂。而新構造運動沖洪積層、洪積層強烈展示,控制著平和縣山脈的分布走向、河谷切割及河流階地、水系網的發育等,基本與出露構造體系的輪廓相吻合。
境內地質構造以斷裂為主,褶皺輕微,只在小溪至小礬山間侏羅系梨山組地層中,見有寬闊平緩的北東向褶皺,其他地區均不醒目。總之,縣內地質構造,是一個以北東向斷裂為主幹、多組斷裂交織一起的格線狀斷裂構造格局。主要有:鐘騰——九峰北東向斷裂;小溪——大溪北東向斷裂;蘆溪——南勝北西向斷裂;崎嶺——安厚北西向斷裂;湯坑(南靖縣)——象牙南北向斷裂;福里石——龍傘崬南北向斷裂。

自然資源

平和縣境內礦藏種類繁多,有金、銀、銅等10餘種,其中石英石高嶺土花崗岩分布廣、貯量大、品位高,為省內罕見;水能理論蘊藏量近10萬千瓦,河流眾多,流域面廣,河床比降大,徑流快,開發價值高;地下溫泉10處,日出水量3000立方米,為發展淡水養殖提供了有利條件。

氣候特徵

平和縣內年平均氣溫攝氏17.5-21.3度,東南地區的小溪、山格、坂仔、安厚和南勝21-21.3度,西部的九峰、國強20-21度,其餘西部山區17.5-19度。雨季長,雨量充沛,年平均1600-2000毫米,年平均蒸發量1400毫米,日照和太陽輻射時間中等,年平均霜期為41.3天,春秋冬溫差小,氣候溫暖,夏季較長,但酷熱嚴寒少見,適宜各種農種物生長和各種產業投資。

經濟

綜述

2008年完成生產總值(GDP)65.8億元,同比增長13.6%,財政收入完成2.63億元,增長26.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72元,增長19.1%,農民人均純收入6228元,增長14.6%。
2008年全縣規模工業企業首次突破百家,實現規模工業總產值26.8億元,增長50.6%,增幅居全市第2位;規模工業增加值7.3億元,增長41.6%,增幅居全漳州市第1位。引進了兩個投資上億元大項目。
2009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65.8億元,比上年增長13.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9.1億元,增長7.6%;第二產業增加值13.5億元,增長27.3%;第三產業增加值23.2億元,增長13%。完成財政總收入2.63億元,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1.74億元,同口徑分別增長26.3%和27.6%。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33.5億元、比年初增長19.3%,其中,城鄉儲蓄餘額27.5億元、增長21%;各項貸款餘額11.8億元、下降3.7%。
2011年全縣生產總值達109.15億元,其中第一產業42.53億,第二產業26.12億,第三產業40.50億元。
2017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20.7億元,增長10%(預計數,下同);財政總收入8.37億元,增長8.66%;地方級財政收入5.83億元,增長0.65%。

第一產業

平和農業生產歷史悠久,清康熙《平和縣誌》載,縣內種稻不遲於宋代,並有早稻、晚稻和中稻之分。清康熙以前,冬種小麥以及煙、蔗、麻等經濟作物已有種植。民國時期,糧食和經濟作物面積進一步擴大。但由於長期受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束縛,生產力低下,耕作粗放,技術守舊,農作物產量低,糧食畝產都在150公斤之下。到1949年,糧食總產為7.09萬噸,平均畝產僅101公斤,牧、副、漁業發展也較緩慢。
解放後,平和農村經過土地改革和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實現土地公有制,生產力得到解放。政府組織和幫助農民逐年開展農田水利建設,推廣科學技術和農業機械,改善生產條件,使農業生產水平不斷提高。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進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建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並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和農業內部結構,克服20世紀50年代以來存在的“一大二公”、平均主義、重糧食輕多種經營等弊端,打破自然經濟和傳統農業的局面,開始向商品經濟和現代農業轉變,農、牧、副、漁業全面發展。1988年,全縣糧食總產量18萬噸,平均畝產275公斤,分別比1949年增長1.57倍和1.7倍;甘蔗總產量15.4萬噸,生豬存欄樓22.7萬頭,水產品產量623噸,分別比1949年增長17.7倍、6.1倍和62倍;農業總產值為13380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超過1949年7.2倍。
2008年,平和縣完成農業總產值45.9億元,增長8%。品牌農業創建取得突破,“平和琯溪蜜柚”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並被評為中國名牌農產品,其證明商標在17個國家成功註冊,成為我國被歐盟保護的10個地理標誌產品之一;全年蜜柚出口8.3萬噸,比上年翻了一番。
白芽奇蘭茶成為全省五大名茶之一;山格蔬菜已向國家商標局申請“寶豐”、“山格奇珍”商標註冊;陽山茶葉、國農2家企業被列為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寶峰罐頭、天醇茶葉等5家企業產品獲2007年度福建名牌產品。
農業產業化紮實推進,2008年新開辦農產品加工企業4家,新組建蔬菜、茶葉等農民專業合作社10家,成立全省首家縣級農資行業協會;建成蜜柚出口示範基地46個0.53萬公頃。農業產業鏈持續延伸,柚香奇蘭茶研製成功。
2016年,完成農業總產值103.6億元,增長5.5%。投資2.37億元,“兩園一區”實施9個項目建設,帶動產業升級。全力做優柚茶產業,實施“三品”工程,高接換種三紅蜜柚、黃金蜜柚等新品種15萬畝;推廣使用商品有機肥20萬畝,有效提升蜜柚品質;發展現代茶業,建設3580畝生態茶園;強化品牌打造,舉辦第十二屆蜜柚節、行銷推介活動,在“第八屆農博會·第十八屆花博會”上舉辦第九屆茶王賽,組織茶企參加第三屆海峽茶會,擴大品牌知名度。建設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41家企業納入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新增1家無公害產品認證企業,4家市級示範休閒農業企業。推廣新型農機具,新增機具5000台(套)。土地確權工作有序開展。

第二產業

平和工業歷來以個體手工業為主。1949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僅為4.16萬元(按1957年不變價,下同)。新中國成立後,現代工業迅速興起,至1957年以國營工業企業占主導地位的現代工業初步形成,當年工業總產值486.7萬元。1958年開始,發動全民辦工業、“大煉鋼鐵”,強調“小土群”,各種小型工廠一哄而上,加之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工業生產的發展遭到很大的挫折,經濟效益明顯下降。1962年的工業總產值僅477萬元,低於1957年水平。1963年起,平和工業經過調整得到恢復和發展,到1965年工業總產值比1957年增長93%。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平和工業又遭到挫折,1968~1970年的年工業總產值低於1965年水平。1970年,開展工業學大慶,工業生產逐步回升。特別是創辦縣合成氨廠、磷肥廠和一批骨幹水電工程,全縣工業得到較大發展。1976年的工業總產值達2238萬元,比1970年增長一倍多。進入80年代以來,實行改革開放,平和工業出現全民、集體、個體、中外合資等各種所有制企業共同發展的新局面。全民所有制的製糖、機械、化肥三個行業已成為平和工業的三大支柱。1987年,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億元關。到1988年,全縣計有各種工業企業1913家(有登記辦證),工業總產值達12540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已由1949年的2%上升到48.38%。
2008年,平和縣完成工業總產值27.4億元,增長35.5%,其中規模工業完成產值18.98億元,增長57.3%;實現工業稅收7684萬元,增長49.9%,稅收增幅高出產值增幅20.3個百分點,實現產值效益同步高增長。新增規模企業23家,總數達到81家,26家服裝雨具企業進入規模企業行列。福環汽車等6家產值超億元,霖和良壩、寶達鋼業等17家完成稅收超過百萬元。工業發展後勁強勁,新建續建項目120個,完成投資5.8億元,其中投資500萬元以上項目45個,完成投資3.1億元。工業招商成效凸顯,全年新批工業外資項目65個,實際利用外資908萬美元,增長18.8%;投資上億元的益達紙業成功落戶。福環汽車產業園和文美機械製造(汽配)產業園建設步伐加快,帶動並吸引31家汽配項目落戶。工業載體建設加快推進,全縣建成3.5萬平方米通用廠房,盤活7000平方米閒置廠房,征儲工業用地84.6公頃。工業品牌創建卓有成效,“國農”、“南勝”2個商標被評為省著名商標,“萬啟隆”、“興發”、“廣和堂”等6個商標被評為市知名商標。
2016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30億元,增長14%;規模以上工業產值202億元,增長15%。搭建工業發展新平台,新徵收建設項目用地2000畝,建設西蟬生態木業產業園。組織實施轉型升級、“中國製造2025”兩大行動計畫,落實促進工業創新轉型發展的優惠政策,幫助企業融資金、拓市場、增效益;持續推進大芹陸宜威士忌、華誠陶瓷、領峰食品等一批工業項目,力促投產見效,新增規工企業21家,完成工業投資83億元,增長25.05%。推進列入省市重點技改項目建設,技改投資47.5億元,增長79.51%。福泰再生資源等7家新增為省、市重點上市後備企業,4家企業在海交所掛牌。
平和綜合工業園區:
平和工業園區成立於1999年3月,前身為平和縣文峰工業區, 2006年3月經國家發改委、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為省級工業園區,是一家以機械製造、汽配、建材、紙品、家具為主,其它輕加工業為輔的綜合工業園,園區規劃控制面積5平方公里。建區以來,按照“總體規劃、分期實施、突出特點、滾動發展”的建設方針,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效益”和“上檔次、上規模、上水平”的“三高三上”原則,努力打造一流的現代化工業園區。
五寨工業集中區:
平和縣五寨工業集中區位於五寨鄉侯門、寨河、優美、新塘及五寨農場,規劃總面積3500畝,首期規劃開發2000畝。工業集中區北距平和縣城26KM,南距324國道27KM,縣道山舊線穿越項目區,與漳浦、雲霄兩縣毗鄰,區內建有日供水2000噸的自來水廠,可滿足生活、工業用水需求,工業用電由縣電力公司直供,電力充足。區內已有東普洋傘、恆泰洋傘、海川洋傘、主鴻家俱、弘凱玩具、聯安紙製品、鴻盛梯級水電、高峰聯盟梯級水電、樂記食品等家企業。

第三產業

2016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額54.1億元,增長10%;新增商貿限上企業22家。推進“網際網路+”行動,積極發展電商產業,114家傳統企業套用電子商務,交易額13億元,增長86%,進入全國“農村淘寶試點縣”20強。大芹山旅遊綜合開發等11個文化旅遊項目有序推進,“賞花游”“採摘游”風生水起,荷塘月色、印象半徑等一批鄉村旅遊景點備受青睞,旅遊接待225萬人次、收入19.5億元,分別增長20%、19%。積極參與“海絲”核心區建設,推進南勝窯址的保護規劃編制,做好南勝窯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金融業持續健康發展,各項存款餘額134億元,增長14.75%;各項貸款餘額65億元,增長9.72%。
服務業
民國時期至20世紀50年代初,除九峰、小溪、蘆溪、大溪等集鎮外,其他地方客棧甚少。各地客棧簡陋,床位少(幾鋪、十幾鋪),營業額不多。1956年,小溪鎮聯和、廣和兩家私營客棧組成合作旅社,有床位35個(部分屬臨時搭鋪)。1958年,成立國營平和旅社,床位增至65個,設單人房、雙人房,不辦一伙食。1964年,增辦國營平和服務社,有二層樓房,床位175個,設有單人、雙人、3人、4人房間及食堂和小賣部。其他各公社由基層供銷社管理的合作旅社有10多家。1969年,縣革命委員會增設大、小招待所,專為出差幹部及會議服務。此後,許多機關單位和公社相繼舉辦一批招待所。特別是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來往旅客多,由居委會、村委會和私人創辦的各種名目的招待所、服務社、旅社、客店等大量湧現。1988年辦有58家,其中縣城26家。服務設施日臻完善,普遍配備沙發、電視機、電風扇、洗澡房、衛生間。比較高級、大型的有琯城飯店、平和賓館、稻香賓館、八一服務社等,其中,國營飲食服務公司於1984年創辦的琯城飯店為5層大樓,有79個房間,207個床位,內設冷飲廳、餐廳、會客廳、會議室和小賣部,1984年營業額29萬元,1988年營業額31.3萬元,1985年至1988年均被省評為“雙文明單位”。由縣政府主辦的平和賓館為4層大樓,有105個床位,設有為台灣同胞、港澳同胞和華僑提供服務的高雅套房。
2008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2.2億元,增長13.7%;居民消費價格上漲6.1%。加快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成物流配送中心3個、標準農家店81個。全年新建商品房32.7萬平方米。加快發展旅遊業,舉辦首屆海峽兩岸三平祖師文化旅遊節和林語堂文學館落成慶典活動,相繼完成三平風景區旅遊道路路面改造及廣濟潭水上觀音景點續建;靈通風景區申報市級火山地質公園通過評審,靈通岩——大芹山和三平風景區被列入《漳州市風景名勝區體系規劃》;全年接待旅遊人數102萬人次,實現旅遊直接收入9100萬元,分別增長11%和18%。
商業
民國及其以前,平和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商業不發達,店鋪少且多為小本生意,商業貿易以農副產品居多,工業品少。抗日戰爭期間,平和成為後方,商業興盛一時。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發動內戰,對革命老根據地進行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加上通貨膨脹,商戶歇業外逃不少,市場冷落、蕭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積極發展國營商業和供銷合作商業,對私營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工業品增多,市場日趨活躍。1958年至1961年以及“文化大革命”期間,由於“左”的錯誤思想的影響,限制集體和私營商業,商業發展緩慢。20世紀80年代以來,改革商業體制,國營、集體、私營一齊放開經營,商業網點遍布大街小巷、集鎮山村和公路沿線,商品貨源足,花色品種多,市場出現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1988年,全縣商業(含飲食服務業,下同)網點5301個,從業人員1.1萬人,平均每萬人口有商業服務人員225人,比1978年增加130人,比民國37年增加102人;社會商品零售總額2.01億元,分別比1978年和1950年增長2.57倍、32.5倍。
200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7.00億元,增長20%,居民消費價格漲勢逐月回落至5%。抓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以大世界商貿、大自然農資、廣和堂醫藥、浩倫農業科技等6家企業為載體,建立7個配送中心、370個農家店,拉動全縣農村消費1.52億元;大世界商貿有限公司被列入省、市流通龍頭企業。
旅遊業
平和旅遊業始於1979年,首先開發、利用以千年古剎三平寺為中心的三平旅遊區。1979年9月,縣人民政府成立三平旅遊業管理委員會;1986年改稱三平風景區管理委員會。該旅遊區常年經營的商店6家,飲食店2家,旅社1家,季節性擺攤設點的飲食、水果、日用品等網點100多家。漳州、平和均有專線客車通三平旅遊區,設有停車場4處,計6500多平方米。歷年遊客數量為1979年12萬人次,1980年9萬人次,1981年20萬人次,1982年21萬人次,1983年18.5萬人次,1984年24萬人次,1985年32萬人次,1986年37萬人次,1987年42萬人次,1988年50萬人次。每年第一季度為旺季,其旅遊收入占全年收入的一半;特別是農曆正月初六日,遊客達高峰,1987年的這一天,遊客2.5萬人次,進入車輛800多輛。台港澳同胞及國外華僑、人士紛至沓來,每年多達數萬人。1987年旅遊收入首次超百萬元,達107萬元,1988年收入168萬元。旅遊收入由縣、鄉、村三級分成。
1987年,由大溪鄉人民政府對靈通旅遊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成立靈通風景區管理委員會,投資41萬元,興建各種配套設施。修建景區公路2條、13.7公里,鋪設旅遊人行道2800米,安裝登山鐵梯2條,設定停車場3處、2100平方米。1987年至1988年,遊客15萬多人次,主要為漳浦、雲霄、詔安、東山和潮州、汕頭地區的遊客以及台港澳同胞、國外華僑,旅遊業收入4萬多元。
著力提升三平、靈通兩大旅遊品牌,三平風景區規劃調整暨三平祖師文化園項目通過論證,景區設施不斷完善,被評為省級文明風景名勝旅遊區;靈通風景區成功申報省級地質公園,青雲寺動工重建,靈通天池完成設計。太極峰旅遊綜合開發項目達成初步協定;舉辦紅色之旅推介會,發行《平和旅遊》宣傳冊,打造紅色旅遊精品,增強旅遊活力。2008年接待旅遊人數109萬人次,實現旅遊直接收入1.03億元,分別增長7%和13%。

社會事業

農村建設

民國時期,平和縣大小集鎮(圩市)20多個。其中九峰、山格、南勝、坂仔、大溪、蘆溪,因毗鄰外縣,集鎮建設較早,規模較大。解放後,下坪、埔坪等小集鎮相繼廢為村落。1985年,設立國強圩。至1988年,全縣有17個集鎮。除雙溪、大坪、小坪、新圩(後時)外,其他13個集鎮均為鄉鎮政府所在地。集鎮面貌發生很大變化,原來狹窄的河卵石街道,多數已改建成寬闊的混凝土街道。街道兩旁,三五層現代建築新樓取代低矮破舊的平房和兩層房;電燈照明取代煤油燈。各項公益事業建設迅速發展,這些集鎮總計建中、國小27所,醫院、衛生院13家,影劇院11座,郵電所13家,客車代辦站13處。每個集鎮都有百貨大樓、商店、飲食店等,圩場全部進行改建或新建。
2008年,平和縣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有效改善。涵蓋山格、蘆溪等5個鄉鎮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通過省級驗收,測土配方施肥全面推開,1000口農村戶用沼氣池建設順利完成。“六千”水利完成長汀等10個行政村人飲工程、4座水庫除險加固和花山溪流域霞寨片水土流失治理,建成山地蓄水池80口。完成15個鄉鎮及工業園區氣象自動觀測站建設。省道秀秀線九峰至秀峰公路全線貫通,縣道山舊線五寨至漳浦(觀音亭)、書蘆線書洋至蘆溪路段完成改造,九大線完成水泥路面18千米,投資5.1億元的省道東東線開工前各項準備工作已完成;農路建設投資1.26億元,建成農村水泥路203千米,全縣行政村道路硬化率達99%以上。以文峰三平、坂仔寶南2個市級示範村和山格白樓等19個整治村為重點的新農村建設,累計投入2100萬元,用於發展生產、環境衛生整治和基礎設施建設,4個鎮45個村“家園清潔行動”通過省驗收;農村信息化建設已完成三平和寶南2個村光纖鋪設,52個村實現寬頻進村。

科技

民國時期,平和科學技術落後,沒有專業科研機構。僅在民國25年設立農業技術推廣所。解放後,平和的科技事業日益發展。至60年代,縣、公社、大隊、生產隊的農業科技組織普遍設立,形成“四級農科網”;各部門的科研機構相繼成立。雖受到“左”的思想影響,但在普及科學知識,破除封建迷信,推廣先進技術,運用半機械化,機械化設備和科學實驗等方面仍取得可喜成績。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大量引進科技人才和先進技術,廣泛開展科技諮詢和學術交流,科研項目逐年增加,科研成果不斷出現,促進了平和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至1988年,全縣有專業科研機構13個,擁有專業技術幹部4438人。1978~1988年,完成科研項目134個。其中3個獲省級科技成果獎,13個獲市(地)級科技成果獎。
2008年,平和縣組織申報省、市科技項目10個,建成2個地震巨觀測報點。

文化

平和地處閩粵邊界,是潮汕文化與閩南文化的匯合處,自古稱“弦歌地”。民間的音樂、舞蹈、書畫創作活動相當普及。歷代文人輩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城鄉文化設施日益完善,傳統文化藝術得到繼承和發揚,民眾性文化娛樂活動更加豐富多彩。1950年開始放映有聲電影。1953年開始架設有線廣播,20世紀80年代始興電視。縣、鄉、村三級民眾文化、圖書發行、電影放映、有線廣播、電視差轉等文化網路已基本形成,文化生活已成為城鄉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8年完成九峰、霞寨、坂仔綜合文化站改擴建,全面啟動電影進農村“2131”工程。

體育

平和體育運動歷史悠久,具有民族色彩的武術、舞龍、弄獅、游泳、象棋、拔河等傳統體育活動,長期在民間廣為流傳。20世紀初期,體操、球類、田徑等西方近代競技體育項目相繼傳入。但在解放前,這些體育項目發展都很緩慢。
解放後,民眾性體育活動在平和城鄉廣泛開展。1950年至1988年,共舉行65次全縣性體育競賽,有10萬多人次達到國家體育鍛鍊標準。競技水平日益提高。1978年至1988年的11年,全縣體育健兒在全國、省、市比賽中獲得金牌241枚。特別是進入20世紀80年代,體育活動更加活躍,出現體育走向家庭,深入社會各個領域的新局面,體育活動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內容。
2008年建成水上運動中心和5個鄉鎮籃球場、健身路徑。

教育

平和素有興學重教、尊師敬賢的優良傳統,人才輩出,代代相承。從唐代陳元光開漳建州開始,各地陸續設立私塾、書院。朱熹、黃道周、陳揚美等志士名人曾在大溪等地讀書、講學。自平和建縣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廢除科舉止,全縣計有(已知)進士60多名(其中狀元、榜眼各1名),舉人290多名。
民國元年,廢舊制興新學,首創平和縣立第一國小。民國8年,創辦縣立初級中學。民國33年,始辦1所完全中學。至民國37年,全縣計辦國小124所,中學4所,有教職員4百多人。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下,廣大勞動人民子弟失去上學的機會,文盲日益增多。民國32年統計,文盲率為74.8%。
平和二中教學樓平和二中教學樓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縣政府將教育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大力興辦學校,提高全縣人民的文化水平。40年來平和縣教育事業歷經3個發展階段。1949~1956年,著力改造舊學校,穩步發展中國小,注重山區教育,招收工農子弟入學,大辦民校夜校,掃除文盲。1957~1976年,受“左”的影響,反右派鬥爭擴大化,師資力量被削弱;“大躍進”時期,中國小規模發展過快;三年困難時期,辦學經費緊缺;“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校管理混亂,教學秩序被打亂,教師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學生過多參加體力勞動,且辦學規模又一次擴大,脫離客觀承載力,教學、教育質量又趨下降,文盲率回升。這期間,全縣教育在不斷排除“左”的影響中曲折前進。1977~1988年,經撥亂反正,調整學校布局,集資建校,改善辦學條件,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並大力掃除文盲。1985年實現普及國小教育。至1988年,全縣計有幼稚園(班)160所,219班;國小388所,2230班;中學22所,397班;職業中學2所,22班(包括普通中學中的職業班)。教師隊伍共5041人。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至1988年,高、國中畢業生考上大專、中專計4892人。
2008年教育工作順利通過省政府督導評估,高考本科上線933人,創歷史新高;加快中國小布局調整,成立縣直第三實驗國小,大坪國中併入平和三中;投入2000多萬元,開展農村國小“校園整潔專項行動”,校園面貌煥然一新;撥付“兩免一補”資金938萬元,遠程教育工程順利落實。
截至2010年3月,全縣有完中6所,職業高中1所,獨立國中24所,國小(完小校)241所,國小教學點141個,幼稚園312班。
截至2010年3月,平和一中實現了二級達標,平和二中實現了三級達標。共創建省農村示範國小9所,省標準幼稚園2所,省、市、縣文明學校53所。

醫藥衛生

平和中醫藥歷史悠久。清光緒十三年(1887)小溪救世醫院創建後,西醫開始傳入平和。民國26年,縣衛生院建立。民國及其以前,廣大農村缺醫少藥,忽視衛生防疫工作,各種傳染病和地方病流行猖獗,嚴重危害人民健康。
解放後,中共平和縣委和縣人民政府重視發展醫藥衛生事業。1950年,建立人民醫院,並在城鄉全面開展預防接種和計畫免疫工作。1951年,推廣新法接生。1953年創辦婦幼保健站。1956年建立專業防疫機構。1958年創辦鄉級衛生院,建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1969年建立村級合作醫療站。從此,縣、鄉、村三級醫療保健網逐步健全和發展。到1988年,全縣設有醫院、衛生院和醫療室43間,村級醫療網點431個,各類醫務人員3253名。病床從1952年的12張發展到1988年的422張。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積極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和除害滅病工作,挖掘、利用民間中草藥驗方、秘方,鄉村缺醫少藥的狀況有了很大改變,各種疾病發病率大幅度下降,一些危害人民健康的傳染病和地方病得到有效的控制。
2008年重點衛生院建設提升工程紮實推進,完成霞寨、秀峰2所衛生院主體工程;新農合工作順利開展,已參加基本醫療保險38.2萬人、占應參加人數的76.8%,全縣行政村100%參合。

風景名勝

概述

平和縣有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省級風景名勝區三平風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個(靈通山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1個(靈通山),國家歷史文化明鎮1處(九峰鎮),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繩武樓莊上土樓南勝窯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三平寺侯山宮、薰南樓、報本堂天湖堂平和城隍廟平和文廟中湖宗祠平和暴動紀念館),1個平和首團台灣文化藝術團(天潮會民俗技藝團),1個宮廟傳播平台(宮廟走透透),1個文化藝術中心(天潮會文化藝術中心),1個省級農業旅遊示範點(琯溪蜜柚科技示範園),四星級酒店1家(洲際大酒店),獲世界六大最著名建築獎項之一的“阿迦汗”建築獎1處(橋上書屋)。
雙乳峰雙乳峰

天潮會文化藝術中心

天潮會文化藝術中心,由法定代表人吳天森創建於2017年1月23日,地址位於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山格鎮山格村后街37號,於2017年1月23日在平和縣工商行政管理局註冊成立,註冊資本為10.000000萬人民幣(萬元)。

宮廟走透透

宮廟走透透屬於天潮會文化藝術中心旗下的平台,由法定代表人吳天森創建於2018年。自從2018年創建《宮廟走透透》先後以入駐微信公眾平台、網易自媒體平台、搜狐自媒體平台、今日頭條自媒體平台,主要運營各宮廟及民俗廟會、陣頭等文化。

天潮會民俗技藝團

天潮會民俗技藝團,由吳天森團長創立於2017年,以發揚並傳承傳統技藝為己任,有鑒於台灣、福建閩南地帶的藝陣文化逐漸勢微沒落,更為了激發青少年傳承台灣、福建兩岸傳統廟會技藝,不斷精進技藝及表演內容與方式,將民間習俗技藝提升至劇場藝術文化層次,天潮會氣勢宏偉、 莊嚴震撼的鼓藝表演與神偶藝陣。

靈通岩

靈通岩位於平和縣大溪鎮大峰山。距漳州市區116公里,屬國家級自然風景名勝。大峰山由獅子、玉女、擎天、靈通、天池等36峰組成,最高海拔1287米。靈通岩,峭岩立壁,層巒疊嶂,怪石嶙峋,有“菊花引路”、“三蟲游斗”、“猛虎守峽”等18景,景景奇異瑰美。獅子峰奇峰突兀,猶如雄獅盤踞。石寨岩頂,一塊巨石高聳,朝天寺座落其上。
靈通寺,建於天然石洞之中,上有磐石覆蓋,下臨懸崖絕壁,唯有一條“天梯”小徑可以攀登。洞前百米高處,涓涓細流,飛濺而下點滴如珠似玉;雨後流泉飛瀑,猶如珠簾高掛,身臨其境,嘆為觀止。
景區內還有台灣“阿里山之神”吳鳳故居、黃道周講學處、林語堂故居等人文景觀和1200多年亞熱帶稀有植物及珍奇的“娃娃魚”。

三平寺

閩南千年古剎三平寺位於文峰鎮三平村。東臨龍海市程溪鎮,南臨漳浦縣南浦鎮,處於平和、龍海、漳浦三縣接壤處的三平山九層岩下,距漳州市區47公里,距平和縣城30公里。
三平寺三平寺
三平寺始建於唐會昌五年(公元845年),為晚唐高僧楊義中所建。據傳,唐武宗實行滅佛汰僧政策,佛教遭受嚴重打擊,原駐錫於漳州半雲峰下"三平真院 "的義中禪師,為逃避劫難,率其門下僧眾順溪而下,歷"三險三平"到三平山九層岩下,創建三平寺。
三平寺座北朝南,北靠獅子峰,南坐筆架山,百丈漈、東接大柏山、西鄰九層岩。義中禪師選擇山勢如游蛇下山稱"下水蛇"的蛇穴,依山建寺。寺前一箭之遙有一狀如神龜向上爬的龜山,稱"上水龜",龜蛇南北相望,天生寶地。

九峰鎮

客家土樓、中原合院式民居及閩南騎牆式樓房混雜,遍布在集鎮與山野間;閩南話客家話潮州話一起成為此地的通用語言,年紀稍大一些的當地人,都會說、會聽這3種方言,潮劇薌劇四平戲、漢劇等劇種在這裡盛行。

侯山宮

侯山宮位於小溪鎮西林村,平和一中的西側,地處花山溪流域的河谷盆地中。東北距鎮政府0.9千米,距平和縣城約1.5千米。西林村是琯溪蜜柚的發源地,種植琯溪蜜柚已有400多年歷史,從而使平和縣成為中國琯溪蜜柚之鄉和全國最大的琯溪蜜柚交易市場。侯山宮是一座具有閩南特色的宮廟建築,坐西北朝東南,為石、磚、木結構,占地約1390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為432平方米。主體建築由門樓、天井和正殿等組成。正殿為單檐懸山式屋頂,屋脊裝飾繁麗,具有較高工藝水平。主體建築左側為重修的碧雲室,門樓前是大埕。門樓依託宮廟前牆而建成。正殿為面闊3間,懸山頂,木構梁架。天井由河卵石鋪就,保存清代風貌。

小西天

小西天觀音廟位於平和縣小溪鎮聯光村大坑山中,故又稱“大坑岩”。距縣城約5公里,背靠小溪第一高山雞籠山峰,一年四季竹蔥蘢,雲霧繚繞,變幼莫測,婉如仙鏡。面向天馬山脈,面前山崗,大齒交錯,節節相護,藏風聚氣,天馬山脈橫臥運方,翠屏當戶。左右大坑山脈,牛頭倉山,起伏連綿,猶如兩頭雄獅對望鼓戲,栩栩如生,所以“小西天”大坑岩地理又有“雙獅結佛”之美稱。
小西天景區森林游步道小西天景區森林游步道

大芹山

大芹山海拔1544.8米。頂峰有一奇石,長2.5米,寬2米,厚0.3-0.5米,由3個石柱撐著,在不同的方位敲打,會發出不同的音響,被譽為八音石。秋高氣爽時,登上高峰,用望遠鏡可觀看雲霄方向的大海。主峰的周圍有小芹山、鵝公髻、出水仔、筆架山、黃世尖、南山崬、大尖尾、石尖仔崬、谷坪山、交洞山、溪頭尾及東北邊的粗科崬、北邊的江秀斜崬、西北的觀音崬、拉子旗等15座千米高山。

橋上書屋

位於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獲得世界六大最著名建築獎之一的“阿迦汗”建築獎,是世界建築奇葩。世界最著名建築獎之一“2010年阿迦汗建築獎”24日在卡達首都多哈揭曉,包括中國福建省平和縣崎嶺鄉下石村的“橋上書屋”等在內的五座建築獲此殊榮。

特色產品

琯溪蜜柚

琯溪蜜柚,系福建省平和縣著名的地方傳統名果,已有500多年的栽培歷史,清朝乾隆年間被列為朝廷貢品。 1989年被農業部定為全國優質農產品,全國“七五”星火計畫成果博覽會榮獲金杯獎。 1994年第三次全國柚類評比榮獲“金杯獎”第一名。 1995年平和縣被國家有關部門授予“中國琯溪蜜柚之鄉”榮譽稱號。 1996年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確認為“綠色食品”。琯溪蜜柚以果大色美味佳,皮薄肉嫩汁多,甜酸爽口化渣,無籽耐貯質優而聞名海內外,素有“天然水果罐頭”之美稱。每100毫升果汁含全糖9.17--9.86克,可滴定酸0.734--1.011克、維生素c48.93---52.98毫克(最高61.78毫克),同時含有鎂,鈣、銅、鐵、鋁、鈦、錳、釩、磷、氯等10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質元素,具有調節人體新陳代謝之功效,有降壓舒心、祛痰潤肺、消食醒酒,降火利尿等功效。對脊椎炎、膿腫症、便秘、糖尿病等患者亦有一定的療效,還能預防血管硬化、腸癌等疾病,是令人仰慕的天然優質水果。2008年平和琯溪蜜柚種植面積50萬畝,產量50萬噸,出口5萬多噸。琯溪蜜柚新品種紅肉蜜柚通過省級認定。
蜜柚蜜柚

南勝麻棗

南勝麻棗是中縣著名茶點,原產於南勝鎮,是南勝鎮著名的土特產,已有七百多年生產製作歷史。南勝麻棗是以上等糯米、角棕芋、白麻、白糖、飴糖、花生油等為原料,分三道工序精製。先將糯米和角粽芋加工成麻棗胚,然後用花生油炸漲,再配料混泮白麻成棗糕。“南勝麻棗”的特點是皮酥而晚脆,質嫩而甜,富有韌性,有獨特風味,曾於1997年獲義大利米蘭國際輕工貿易博覽會金獎。
南勝麻棗南勝麻棗

坂仔香蕉

坂仔香蕉具有皮薄、味香、肉軟、質甜、無芯,風味與營養俱佳的特性。每百克香蕉果肉,含熱量486焦耳,碳水化合物20克,蛋白質1克,維生素C20毫克,含有磷、鈣、鐵等多種營養元素和維生素。其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的含量高於柑、芒果、鳳梨和番木瓜等。果肉可潤肺、滑腸,是一種天然保健水果。
平和香蕉1992年在國家商標局註冊“坂仔”牌商標,1995年獲得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確認的綠色食品標誌使用權,成為同類全國第一家綠色食品生產基地。1996年被農業部命名為南亞熱帶作物名優基地,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授予中國香蕉之鄉稱號。坂仔鎮擁有香蕉種植面積三萬五千畝,占92.5%的耕地用於種植香蕉,年產量達到10萬噸,實現了產品基地化,效益規模化,形成了中國最大香蕉基地和最大集散市場。從事香蕉種植、加工和運銷人員達一萬二千人,產品在全國三十多個省、市建立銷售網點。

白芽奇蘭茶葉

平和縣有著一千多年種茶的歷史。早在明末清初,平和大峰山出產的茶葉遠銷緬甸等國。平和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境內海拔1544.8米的大芹山,為漳州第一高峰,山巒起伏,林竹茂密,終年雲霧繚繞,溪流潺潺,獨具生產優質茶葉的自然生態環境。
白芽奇蘭茶白芽奇蘭茶
白芽奇蘭因其芽梢白毫明顯,葉張似“竹葉奇蘭”成品茶具有獨特“蘭花”香氣的特徵,固而得名。是中國珍稀烏龍茶良種,十多次蟬聯福建省名茶評比第一名和榮獲國內、國際金獎。1995年通過福建省農作物省級茶樹良種審定。在1997年福建省名優茶鑒評會暨“九峰杯”白芽奇蘭王大獎賽上,以500克茶葉拍賣18萬元創全國烏龍茶拍賣價之最。
白芽奇蘭外形緊實勻稱,深綠油潤,湯色橙黃,香氣清高,滋味清爽細膩,葉底紅綠相映,屬青茶類中的優質產品。茶多酚含量15.7%,咖啡鹼2.8%,兒茶素總量11.78%,胺基酸含量0.8%。

小溪枕頭餅

平和的小溪枕頭餅因形似長枕得名。
傳說明代嘉靖年間,小溪西城有位太常名叫李文察,告老還鄉了。一年夏天,夫人張氏得病,李文察焦急地請遍遠近名醫,皆不見好。萬般無奈時,只好張榜求醫。榜文剛貼出去,就被一個衣裳襤褸、獨眼跛腳的遊方和尚揭下了。和尚給夫人望病後,說:“尊夫人所患乃脾濕虛症,宜補氣健脾化濕,貧僧配製有參苓白朮散金丹,請差人隨貧僧去銅鼓岩取藥。”藥取來後,李文察一看,盒內裝著八小條形似四方長枕的藥餅。和尚交代:日服兩條,早晚飯後服下,五日後再來看病。李夫人服下這藥後,果然病就好了八成。第五日,和尚又來看病,他說,“夫人病體已有起色,還宜慢慢調養。”於是又開一帖“黃芪健中湯”,並交代說:“請將方中的黃芪、桂枝、白芍、炙甘、生薑、大棗搗碎研末,佐以飴糖做餡,再將茯苓研成粉做皮,加工製成四方長枕狀,溫火烤後即可服用。每日三條,飯後服。此藥甘溫香脆,補氣和中,定能治癒夫人之病。”李文察側耳傾聽,心悅誠服,和尚走後,他遵囑制好藥餅,給夫人繼續服用,不久夫人的病就完全好了。
和尚仙藥治病的故事傳遍了全城,又傳到了京城。嘉靖皇帝知道了,欽命西山李氏將枕頭餅作為貢品獻上。這下可急壞了李文察,因為枕頭餅是藥餅,並非茶點,皇上豈能亂嘗?他只好將藥餅改制成茶點,聘請溪口著名的制餅師傅,用香柑、芝麻、花生仁做餡,麵粉作皮,拌以豬油,精工製成枕頭餅,貢奉給皇帝品嘗,果然,此餅小巧精緻,香甜酥脆,佐茶絕妙。上至天子,下至王公大臣,嘗後莫不交口稱讚,小溪枕頭餅於是身價百倍了。後來,西山李氏家道中落,他的後裔以出售枕頭餅作為謀生之道,從此此餅的製法便流入民間。

獲得榮譽

平和縣先後被命名為“中國琯溪蜜柚之鄉”、“中國坂仔香蕉之鄉”、“中國白芽奇蘭之鄉”,並被授予“全國無公害水果生產示範縣”、“全國經濟林示範縣”、“全國科技先進縣”等稱號。
2006年,三平寺、林語堂、琯溪蜜柚入選“漳州十大城市名片”;2007年,被確認為“中央蘇區縣”。

著名人物

周碧初(1903-1995)著名油畫藝術家、美術教育家。
林語堂(1895.10.10-1976.3.26),坂仔鎮人。他的英文作品《生活的藝術》(The Importance of Living)在美國高居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長達五十二周,長篇小說《京華煙雲》使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吳鳳(1699-1769)壺嗣村人。五歲隨父吳珠、母蔡氏渡台,居嘉義縣中埔鄉,被尊為“阿里山神”。
江丙坤(1932年12月16日-),祖籍大溪鎮江寨村,原中國國民黨第一副主席 、台灣海基會董事長。
平和縣
林廣兆,1934年4月出生,全國人大代表。祖籍崎嶺鄉頂寨村。2002年榮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