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流概況
河道走向
東溪上游在
平和縣稱大溪。大溪發源於
大芹山東南向,縱貫
大溪鎮,匯合大松江寨溪、赤安溪、石坑溪3條支流,流入詔安縣的東溪。大溪河長16.2公里,集雨面積107.5平方公里,年均徑流量1.23億立方米。大溪溪含沙量0.25公斤/立方米,輸沙量3.07萬噸/年。
幹流進入
詔安縣境內,稱石陂面溪,由東北向西南流經
秀篆鎮西部、
官陂鎮徑口,至
霞葛鎮有大支流庵下溪匯入,始稱東溪,以下為東溪本乾。再向南流至
太平鎮南山村(一說行仔村)有大支流金溪(金溪主要流經紅星鄉)匯入,東南向流經
紅星鄉、
建設鄉,在
西潭鄉溪東、新安等地,並集長田、塘乾諸溪水,到
深橋鎮赤水溪村有赤水溪匯入,至縣政府駐地
南詔鎮,東溪向西分為兩支:西支稱滸溪,滸溪流經
橋東鎮,至深橋農場入
宮口港(見本詞條航道港口章節);東支經
橋東鎮與
深橋鎮邊界,在
深橋鎮接納西溪後,在澳頭村入
宮口港入海。
東溪河道全長89千米,流域面積1127平方千米。流域面積1066.9平方公里,其中詔安境內為955平方公里。
河道特徵
東溪中遊河道最寬處有550米(在蘆尾)。最窄處154米(在赤水溪);下游最窄在通濟橋下50米處,僅119米;滸溪支流最寬處328米,最窄處僅107處。河道平均比降為2.11‰。落差東溪主河道平均坡降2.4‰,下游坡降0.63‰,滸溪坡降0.53‰;西溪坡降0.28‰。
重要支流
庵下溪,東溪上游
秀篆鎮流入的支流,發源於秀篆鎮玉龍村,於霞葛匯合於東溪。
金溪,發源於官陂鎮尖峰頭,全長12公里,到西潭鄉新安村有長田溪匯入,到
深橋鎮。
赤水溪,發源於廣東饒平十三鄉和詔安八仙山,到南詔鎮後,東溪是縣境內主要河流,長達93公里,中遊河道寬550米,最窄處150米。多年測定平均徑流量9.58億立方米,最大徑流量14億立方米,最小徑流量4.69億立方米,下游流量在80~100立方米/秒。枯水季節平均流量11.4立方米/秒。
西溪,是詔安境內僅次於東溪的一條主要河流,發源於廣東省饒平縣和詔安縣
深橋鎮上營村。全長30公里(其中縣境內17.4公里),上游狹窄,下游較寬。自西向東,流經
白洋鄉莊上,再匯虎跳溪支流而經雙港、平嶼、岸嶼和仕江等村,至
橋東鎮象頭自然村,在澳仔頭村與東溪匯合流入宮口港。在縣境內流域面積為83.6平方公里。
水文特徵
徑流與泥沙
1970~1979年,東溪水位累年平均為2.86米(黃海高程)。1985年6月25日水位最高7.195米,相應洪峰流量2130立方米/秒。1963年5月13日,水位最低0米(水乾)。1962~1980年,東溪累年平均流量為30.3立方米/秒,最高年(1972年)平均流量44.1立方米/秒;最低年(1977年)平均流量14.9立方米/秒。年徑流量累年平均值9.58億立方米,1972年徑流量最大14億立方米;1977年徑流量最小4.69億立方米。1985年6月25日,流速最大1.9米/秒。1963年5月13日,流速最小,無過水量。正常水位在3.5米以下,正常流速為0.5~0.9米/秒。
1973~1979年,東溪累年平均輸砂量為43.3萬噸/年。1966年6月23日,含砂量最大4.28公斤/立方米;1965年2月18日,含砂量最小0公斤/立方米;1966年5月18日,含砂量次最小0.001公斤/立方米。
水質
詔安縣水文站選擇東溪水系6個控制性河段及
亞湖水庫作為取樣斷面,共設10個觀測點,作為豐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取水化驗,計算各斷面的均值和極值,作為該斷面的代表值。按規定對有機污染和5項毒物進行分析評價。根據3項有機污染:東溪水系基本屬於二級水。按5項毒物測定結果,東溪水系基本屬一、二級水。庵下溪支流屬二級水。東溪水文站溪段屬二級水。西溪岸嶼屬四級,此因大量農藥流入河道、環境衛生差和工廠污水造成。
洪水災害
歷史上東溪發生過多次洪水,據《詔安縣誌》載:明萬曆年間,曾發生3次較大的洪水災害。清代自康熙至光緒年間,先後發生過7次洪水,其中以光緒三十年(1904年)七月的一次為最大。這次水災,有133.4公頃良田連續三年無收,6.67公頃土地變成沙丘,380多戶家破人亡,流離失所。民國時期發生過兩次大洪水,尤其是民國32年(1943年)9月24日洪水,為詔安近百年來最大洪水,城內街道變成河流,洪水越過通濟橋,損失極為嚴重。
水利建設
東溪不僅是詔安縣農田灌溉的主要水源,而且也是下游沿溪兩岸(特別是縣城一帶)居民主要的生活用水來源,工業用水也全靠東溪供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興建許多水利工程。1950年,在東溪上遊興修了灌溉面積6000公頃的三姑娘引水工程。1960年,在上中遊興建小型水庫7處。1972年,在東溪中游建成蓄水3000萬立方米的亞湖水庫,用於灌溉、發電並調節東溪洪水。為基本解除東西溪的洪澇災害,1959~1964年,建成68千米土堤和石堤,以及77座涵閘的防洪工程,保護縣城及4個鄉。
引水
三姑娘渠道。1958年1月動工,同年8月建成。工程由福建省水電廳設計,分滾水壩和渠道兩部分,滾水壩高4.5米,長38米,址在東溪中游新營村與華河村交界處,壩以上的流域面積456平方公里,壩頭進水流量7立方米/秒;渠道流經太平、建設、西潭、白洋、深橋和南詔6個鄉鎮,主幹渠道長102公里,其中石渠3.8公里,建築物223座,太平、馬洋大渡槽長分別為318.5米與215米,有牛仔嶺和萬田兩大倒虹吸管。龜頭深挖方深11.6米,長2000米;考湖高填方高15米,長850米。工程總動用民工2萬多人次,投入勞動力230萬工日,完成土石方365萬立方米,國家總投資170萬元。工程可灌溉耕地10.3萬畝。渠道建成後,年年整修。有兩次較大的改建,1966年將兩大渡槽由原來木結構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1992年鑿通走馬塘隧洞長1370米,過水流量10立方米/秒,縮短渠道流程8公里。1996年,工程仍發揮很大效益。
梅花引水渠。1975年12月動工,1981年5月建成。工程由攔河大閘橋和渠道兩部分組成,橋閘以上的集雨面積703平方公里。橋閘址在東溪主流與金溪支流匯合的芹山村下瀧頭,長122米,有中墩18座和閘門19孔,每墩長12.5米、寬1.5米、高6.5米,閘門每孔寬5米,採用30噸油壓泵啟閉閘門,是東溪流域最大的閘壩工程。引水渠長6.6公里,其中石渠3.82公里,隧洞長198米,渠首流量10立方米/秒。工程投入勞動力81.79萬工日,完成土石方67萬立方米,總投資200.66萬元。供梅花水電站發電用水7立方米/秒,余水經渠道引入亞湖水庫,灌溉面積4萬畝。
亞湖東渠,起自亞湖水庫。建左右乾渠,乾、支渠總長62.5公里,左乾渠20.8公里,有茂林和新安兩個渡槽,長分別為400米和202米;右乾渠7公里,有龍潭東跨溪渡槽,長260米(已毀)。該工程共投入勞力180萬工日,完成土石方113萬立方米,總投資290.2萬元。西潭、白洋、深橋、南詔、橋東、金星和梅嶺7個鄉鎮60多個行政村受益,總灌溉面積6萬畝。
蓄水
新榮水庫,在平和縣源頭省級風景區———靈通山下,建於1981年,集雨面積6.8平方公里,庫外引水面積15平方公里,庫容1038萬立方米,灌溉面積1.2325萬畝。,新榮水庫已開發為靈通風景區的重要旅遊景點。
亞湖水庫,1967年1月動工,1972年7月建成,址在烏山猴仔石山下東溪龍潭溪支流。庫水源於烏山“十八間”一帶,集雨面積33.3平方公里,加上梅花引水渠集雨面積703平方公里(區間集雨面積247平方公里)。工程由龍溪地區水電局設計,主壩高36.6米,長325米,頂寬5米;副壩高28米,長105米,總庫容量3850萬立方米,系縣內最大水庫。正常水位庫容2725萬立方米,死庫容225萬立方米,水庫水面面積2500畝。
嶺下溪水庫,1975年7月縣籌建,由龍溪地區水電勘測設計院設計。1976年,經省水電廳批准動工興建,1980年停建,1984年7月復建。庫址在秀篆嶺下溪自然村三峻岭下,大壩以上流域面積140平方公里,主壩為砌石重力壩,高54.5米,長178米,頂寬5米;副壩為土質壩,高13米,長112米。總庫容1690萬立方米,正常水位庫容1590萬立方米,死庫容125萬立方米。溢洪道設在主壩上,寬50米,有門閘5扇和20噸電動卷揚機5台,以隧洞輸出水,隧洞直徑2.4米,長340.6米。復建時,壩後電站同時施工。該工程總投入勞動力128萬工日,完成土石方66.33萬立方米,其中挖土方16.88萬立方米,挖石方2.73萬立方米,填石方29.22萬立方米,砌石方11.5萬立方米,澆混凝土6萬立方米。耗用水泥1.55萬噸、鋼材600噸、木材1475立方米。總投資2748.84萬元,其中國家投資1034萬元。建成後增加保灌面積3萬畝。枯水期可補充三姑娘水渠和亞湖水庫兩大灌區水量,又可供馬頭和梅花電站發電用水。
赤竹坪水庫,1972年12月動工,1978年2月建成。址在霞葛五通村原赤竹坪自然村海拔496.6米處,系境內海拔最高的水庫。集雨面積3.3平方公里,庫容185萬立方米,灌溉面積2900畝。
水吼水庫,1957年動工,1978年建成。址在深橋溪南村水吼山。集雨面積4.2平方公里,庫容126萬立方米,灌溉面積3000畝。
紅坑水庫,1959年10月動工,1964年5月建成。址在橋東東沈板仔尾厚廣山西。集雨面積6.6平方公里,庫容378萬立方米,灌溉面積9000畝。
堤防
東、西溪防洪堤。1959年12月動工,1964年4月建成。該堤從東溪東湖起經赤水溪、滸溪、城關以及西溪兩岸計16個堤段,總長68公里,其中主要堤段東湖、赤水溪、城關、西溪、東西沈、林家和溪東7處,長15.6公里,砌石堤2公里,設水閘16座24孔,涵洞64座73孔。工程總投入勞動力467萬工日,完成土石方567萬立方米,其中石方8萬立方米,耗水泥229噸、木材841立方米、鋼筋1681噸,總投資554萬元,其中國家補助539萬元。該工程保護沿岸5個鄉鎮91個行政村14.3萬人和9.7萬畝農田的安全,東溪上游出現暴雨,下游洪水不致泛濫,但中游會出現局部內澇。
水電站
馬頭水電站,1958年10月動工,1960年10月建成,縣水電局辦,址在建設馬頭作業區蒲姜腳。利用三姑娘渠道跌水落差而建,集雨面積456平方公里,水頭高17.5米,裝機1台104千瓦,以10千伏線路向縣城送電,線路長18公里。1962年,增建第二機組,裝機250千瓦。1965年,將原第一機組設備拆遷到馬頭作業區附近,建立二級站。同時,改原第一機組為350千瓦機組。1986年,又將第二機組擴大為裝機350千瓦機組。第一、二機組合計裝機700千瓦。改原10千伏出線為35千伏向城關變電站送電。
新營水電站,1979年建成,新營村辦,址在太平三姑娘引水渠壩頭上方。集雨面積456平方公里,水頭高5米,裝機2台,各200千瓦,利用徑流發電。後被嶺下溪三級水電站大壩蓄水淹沒,1996年9月拆除。
赤竹坪水電站,1979年建成,五通村辦,又稱五通水電站。址在霞葛五通村馬鞍石自然村,在赤竹坪水庫三級跌水處建。集雨面積6平方公里,水頭高94米,裝機2台,各200千瓦。
河口水電站,1979年建成,秀篆鎮辦,址在霞葛庵下溪。築滾水壩,系縣境內第一座拱壩電站,引水3公里。集雨面積130平方公里,水頭高40米,裝機2台,各400千瓦。
梅花水電站,1982年建成,縣水電局辦,址在紅星梅花大橋下側引水渠道3.3公里處。集雨面積703平方公里,其中三姑娘引水渠集雨面積456平方公里,水頭高25米,裝機3台,各400千瓦。
羅大田水電站,1983年建成,官陂鎮辦,址在官陂林畲村羅大田。集雨面積13平方公里,水頭高105米,裝機2台,各125千瓦。
亞湖水庫壩後水電站,1985年建成,縣水電局辦,址在亞湖水庫壩後。集雨面積280.3平方公里,水頭高23米,裝機2台分別為200千瓦(後毀)和500千瓦。
嶺下溪梯級水電站,1985年動工,1989年建成,址在嶺下溪村,與嶺下溪水庫同建。水頭高60米,裝機2台,各1000千瓦。1990年,新增1台1250千瓦。1991年,改原2台各1000千瓦為各1600千瓦。1992年6月,建成嶺下溪二級水電站,址在嶺下溪村對面,利用一級站尾水建,水頭高169米,裝機3台,各500千瓦。1996年10月,建成嶺下溪三級水電站,址在太平鎮新營村,利用嶺下溪二級電站尾水和東溪上游水建,水頭高10.6米,分左右兩站,左站裝機1台500千瓦,右站裝機3台,各800千瓦。該站為縣辦骨幹電站。
航道港口
歷史上東溪在內河交通方面也曾發揮過重大作用。近代,上游森林植被受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泥沙淤積,致使河床不斷抬高。據東湘、城關、滸溪等三段河床測算結果,1965~1982年,東湘段平均淤高50.6厘米,城關段48厘米,滸溪段35.6厘米,下游最高淤積厚度為1米,局部地方在1米以上。通濟橋以上,豐水季節,溪船只能通到美營一帶,枯水期根本不能通船;通濟橋以下至宮口勉強行駛小汽船,來往於宮口港的一些貨物,只能在海潮頂托時,用小駁船運輸。
東溪航道。東溪是縣境最大河流,全長92.5公里。明、清時期,城關通濟橋下,停泊百噸船隻。內河駁船直通龍潭,龍潭至梅花通小船、排筏。支流赤水溪,船通塘東、西潭;湖內溪船通長田徑。近40年中,由於水土流失,河床淤積,城關以上航道難通航,下游至澳仔頭,枯水期僅通3噸小駁船;澳仔頭至宮口,通航10噸以下內河船,乘潮通船率50%。
西溪航道。全長30公里。明、清時期,下游是一片內海,海潮繞深橋鎮的仕江、岸嶼、平嶼到港頭村。仕江村的大廟前,是內海船隻的停泊處。民國以後,由於西溪泥沙淤積,下游大半變為陸地。1959年,疏浚西溪,修建防洪堤,春夏旺水期,載貝殼的小木船達平濟橋下。
宮口港。是詔安灣(古稱梅嶺港)的主要港口,在梅嶺半島的南端懸鐘澳內。水路距廈門港105海里,距汕頭港44海里,距廣州黃埔港292海里,距香港203海里。港灣為弓形內灣,航道水深4~10米,潮汐屬不正規半日潮,平均潮差1.8米,呈北偏西延伸,港門南向,南北縱深11海里,東西寬4.5海里,水域狹長隱蔽,呈倒瓶狀,是天然避風港。1981年9月,闢為漳州外貿起運點,年最大貨運量達152萬噸。
鐵湖港。又名鐵盂港,在宮口港西南面,與廣東饒平縣東界交界,歷代為軍事要地。
流域概況
發源地
平和縣大溪鎮,位於平和縣西南部,東連安厚鄉,西接九峰鎮,北鄰國強鄉,南界雲霄、詔安二縣。主要河流大溪,源於大芹山麓,穿越全境。大溪是一個華僑、台胞較多的鄉鎮,主要旅居泰國、香港、台灣等地。大溪的方言是客家話。大溪盛產“鑄鍋、豆乾、米粉”,有著悠久的歷史,享有“大溪三大特產”的美譽。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部山巒延綿起伏,海拔在500米以上,漳州市最高山峰大芹山,雄偉挺立,成為大溪的屏障。中部、東南部較平坦,海拔在200-300米之間。受海洋性氣候影響,這裡四季如春,雨量充沛,年均溫度21-22℃,年降雨量1600-1800毫米,無霜期350天以上。是平和縣主要產糧區,糧食作物有水稻、小麥等,經濟作物盛產茶葉、荔枝、蜜柚、龍眼、柑桔等。礦藏資源儲量也很豐富,已探明有高嶺土、鉛、鋅、石英、稀土礦和礦泉水。尤其是靈通礦泉水經地礦部檢驗,屬含對人體有益稀有元素的優質礦泉水。有旅遊景點靈通山,號稱“閩南第一”的遊覽勝地靈通岩位於東北部,其山崢嶸,佳景多姿,靈通山的七峰、十寺、十八景源源遠流長,引人入勝,素為歷代遊客仰慕。絕頂凌空的“獅子咀”之巔,有“開漳聖祖”陳元光之父陳政遷靈而來的墳墓;明朝大學士黃道周、相國林釺、大理寺正卿陳新野等名士曾在此讀書傳授。清乾隆皇帝游江南時,喜賜一匾一鐘。山上留有佛寺和歷代名人石刻,均為巧奪天工、匠心獨具的奇觀,古往今來遊客絡繹不絕。1990年被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詔安縣,地處福建省最南端、閩粵交界處,素有“福建南大門”和“漳南第一關”之稱,是海西主體聯繫珠三角及港澳地區的“橋頭堡”和先行先試的前沿平台。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置縣,至今(2015年)有484年的歷史。詔安依山傍海,資源豐富,東連雲霄縣,東南面是東山國際旅遊島,南瀕東海與南海交匯處,西鄰廣東省潮汕地區,北接平和縣。下轄16個鄉鎮(區)、7個國營農林場,1個省級工業園區和1個正建中的金都工業集中區(海洋生物產業園),231個村(社區),人口61.3萬,其中農業人口占80%以上。
詔安縣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東、西側以低山、丘陵為主,全縣最高峰龍傘崬海拔1152米,中部谷地,東南沿海系平原台地。海灣深入內陸,海岸曲折多岩岸,沿海有沙泥灘堆積。島嶼3個。主要河流東溪(長110千米,境內93千米,流域907平方千米,境內145.3千方千米,支流有秀篆溪、金溪、長田溪、塔東溪);西溪(境內長17.4千米,流域83.6平方千米);還有獨流入海的坑溪、烏林溪、蛤鼓腸溪、鹽倉溪、梅洲溪、石颯溪、赤五溪、田撲溪。港口人工潮系淡水湖,面積200公頃,人工湖還有亞湖水庫等。年平均氣溫21.3℃;年降水量1447.5毫米,無霜期360天。海岸線長64.9千米,詔安灣為東海、南海交界處,漁業資源豐富。
詔安是“中國書畫藝術之鄉”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繪畫)之鄉”。書畫藝術獨領風騷,淵遠流長,從唐代的鐘紹京到清代的謝琯樵、沈古松、汪志周,延至當代的中國書協原副主席林林、四川美院原院長沈福文、中國美協原常務理事沈柔堅、台灣國畫大師沈耀初等詔籍傑出書畫大家,形成了獨樹一幟的“詔安畫派”享譽中外畫壇,沈耀初美術館是中國22家書畫名家名館之一。1993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書畫藝術之鄉”,2009年,再次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繪畫)之鄉”。
詔安是“中國青梅之鄉”。素有“閩南大溫室”之稱,盛產青梅、八仙茶、灰鵝、水產、蔬菜、食用菌等特色產品。其中尤以青梅最具特色,是全國最大的青梅生產、加工和出口創匯基地。青梅生產及加工業成為詔安重要的農業支柱產業。2001年,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青梅之鄉”稱號。
詔安是原中央蘇區縣。富具革命傳統,曾是閩南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饒和埔詔縣蘇維埃政府和中共閩粵邊工委、饒和埔詔縣革命委員會的所在地,是福建省重點老區縣。2009年,被中央黨史研究室確認為“原中央蘇區縣”。烏山中共閩粵邊區特委機關等革命遺址被列入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二期)名錄,中共閩粵邊工委與饒和埔詔革命委員會舊址列入漳州十大革命遺址。
詔安是福建著名的僑鄉和重要台胞祖籍地。旅居海外的詔籍華僑、華人有27萬人,詔籍台胞及後裔有37個姓氏100多萬宗親,前台灣地區領導人陳水扁、前民進黨主席游錫堃和現任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張榮恭、國民黨中常委沈慶京、廖萬隆(現任漳州台商協會會長)等台灣政界商界知名人士祖籍地均為詔安。詔籍華僑知名代表有新加坡新中友好協會會長謝鏞,泰國福建會館理事長、泰國福建商會名譽會長、泰國律師院院長高梧桐等。
詔安縣承接珠三角、港澳台產業轉移的前沿平台,工業培育形成食品加工、海洋生物、嬰童用品等特色產業,其中食品加工以水產品加工和青梅加工為主;農業培育形成青梅、蔬菜、水產、灰鵝等四大特色產業。
詔安境內有1個國家森林公園、1個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和1個省級名勝風景區,生態環境優美,森林覆蓋率60%,飲用水質和環境質量都達到國家一級標準,是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屏障”。可供開發的工業用地、淡水、電力和人力資源十分充足,在福建乃至全國沿海各縣(市、區)中首屈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