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溪(宋代梅堯臣詩)

《東溪》是北宋詩人梅堯臣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全詩圍繞看水,寫出了水鄉的秀麗風光與自己的閒情逸趣,造語平淡,描繪縝密。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東溪》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宛陵先生文集》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梅堯臣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東溪
行到東溪看水時,坐臨孤嶼發船遲
野鳧眠岸有閒意,老樹著花無醜枝
短短蒲茸齊似剪,平平沙石淨於篩
情雖不厭住不得,薄暮歸來車馬疲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東溪:即宛溪,在作者家鄉安徽宣城。溪發源於天目山,至城東北與句溪合,宛、句兩水,合稱“雙溪”。溪中多石,水波翻湧,奇變可玩。
⑵孤嶼:這裡指水中孤石。
⑶野鳧(fú):野鴨。
⑷著(zhuó)花:開花。
⑸蒲茸:初生的菖蒲。
⑹淨於篩:被篩選乾淨。
⑺住不得:再不能停留下去了。
⑻薄暮:黃昏。

白話譯文

我來到東溪邊觀賞溪景,面對著水中的孤石遲遲捨不得上船離開。野鴨在岸邊睡著,充滿閒情逸趣;老樹伸展著秀麗的枝幹,繁花似錦,惹人喜愛。溪旁短短的蒲草整齊得似乎經過修剪,平坦的沙岸,潔白的沙石仿佛多次被粗選細篩。我雖然迷上了這裡但不得不回去,傍晚到家馬兒已累得精疲力衰。

創作背景

皇祐五年(1053),梅堯臣居母喪回到家鄉。他徜徉於家鄉秀麗的景色中,寫了不少詩,寄託對山水及人生的情趣。這首詩作於至和二年(1055)鄉居時。

作品鑑賞

這是寫景詩,寫得“意新語工”。
第一句,寫行到之地(東溪)與到此之由(看水),而“閒意”已暗含於巾,因為只是為了“看水”而“行到”,自是愛閒而不是車馬徵逐,奔走鑽營。第二句寫面對之景(孤嶼)與留連之情(發船遲),而山水之美,使作者愛之不厭,亦自見於言外。平平寫來,毫不費力,而十四字中概括如許之多,確是“平淡”而有工力的(《臨漢隱居詩話》)。在結構上,又學王維《終南別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那份閒適與淡然。當然,這還只是開端,精采的還在下面。
三、四兩句,寫“看水”時所見岸旁之景。元代方回贊為“當世名句”(《瀛奎律髓》);清代紀昀贊為“名下無虛”(《瀛奎律髓評》);陳衍也說“的是名句”(《宋詩精華錄》)。它妙在那裡,宋代胡仔說:“似此等句,須細味之,方見其用意”(《苕溪漁隱叢話》)。
先就第三句說:杜甫《漫興》中有“沙上鳧雛旁母眠”,此句取景與杜相同。這說明:作者寫水鄉春色,抓住了最有特徵的東西;更重要的是由此景象中細繹出“有閒意”來。“鳧眠”是人所共見的,而“閒意”則由作者的想像與感覺來。作者看到“野鳧眠岸”,想像它的自由自在,感覺它“有閒意”,其實正是作者自己“愛閒”、“羨閒”。當時人傅霖詩曰:“忍把浮名賣卻閒。”熱衷名利之徒是不會“愛閒”、“羨閒”的。這是要從當時社會環境來看的。當然,說“閒”也並非真的遺棄世事,更不是不勞而食。那些熱中名利的“車馬客”才真是不勞而食的人;而“浮雲富貴”,不事奔競的人,往往正是最關心世事的。
第四句寫岸旁老樹,春深著花。此亦鄉村常見之景。但“老”與“醜”往往相連,說它“無醜枝”,是作者的新意。這樣寫,不僅使這一平常村野增添幾分春色,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作者心情。歐陽修說梅堯臣“文詞愈清新,心意難老大,有如妖嬈女,老自有餘態”(《水谷夜行》)。“老樹著花無醜枝”正是“老自有餘態”,正是作者“心意難老大”的自我寫照。
這兩句合起來看,那就是寫出了一個清淡平遠而又生意盎然的自然景象,又寫出了一個活靜自得而又老當益壯的人物心情。每句前四字寫景,後三字寫意,邊寫邊議,有景有意,而意又飽和在情中,使景、情、意融為一體。從而既寫出深層的含義,而又保持鮮明、生動的形象,它成為“名句”,其妙處是可以說清的。
三、四句寫水旁岸上;五、六句則寫水中洲渚。梅堯臣《游隱靜山》有“濺濺澗水淺,苒苒菖蒲稠。菖蒲花已晚,菖蒲茸尚柔。”《會勝院沃州亭》中又有“前溪夾洲後溪闊”。是東溪中有洲渚(即第二句所云“孤嶼”。謝靈運有《江中孤嶼》詩),而蒲茸為宣城山水間常有之植物。加上“淺淺”與“齊似剪”,形象尤為鮮明。“山淨江空水見沙”,韓愈曾經這樣寫過。但韓寫的是江是急流;梅堯臣在句中加上“平平”和“淨於篩”,則表現溪水的清澈而又平靜,更具有江南特徵。這兩句只寫景,而春意之融和、遊人之喜悅,自在言外。
結以“情雖不厭”,總括了中間四句,並回應了第二句的“發船遲”。“情雖不厭”,但事實上又不可能在這個野溪邊住下;儘管如此,仍然直到“薄暮”才“歸來”。這和王安石“愛此江邊好,流連至日斜”(《小舫》),用意相同。至於歸到城中之後,就免不了車馬馳逐,沒有東溪那種閒逸之趣了。兩句中有四層轉折,在多狄轉折中,寫出最深層的含義,此是韓、柳“古文”的長技,以梅堯臣為“開山祖師”的宋詩的“以文為詩”,主要就表現在這等地方。它的長處,在於“盡意”;但言之太盡,形象性不免有所減溺,此詩末兩句即過於質木。
這首詩有新意,有名句,有“道前人所未道”之處,至於通篇結構嚴密,層次繁多,對詩歌語言的發展,很有作用。尤其是二、三兩聯,意新語工,都是前四字寫景,後三字寫意,邊敘邊議,有濃郁的情趣。

作者簡介

梅堯臣(1002—1060),字聖俞,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世稱梅宛陵。少時應進士不第。歷任州縣官屬。皇祐(1049—1054)初期賜進士出身,授國子監直講,官至尚書都官員外郎。曾預修《唐書》。詩風古淡,對宋代詩風的轉變影響很大,與歐陽修同為北宋前期詩文革新運動領袖。有《宛陵先生文集》,又曾注釋《孫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