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村

三五村

三五村,又叫郭坑,位於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國強鄉,因1935年成立黨支部,故取名三五,是個革命老區基點村和第三批省級扶貧開發重點村。海撥560米,距離國強鄉政府所在地13公里,距離縣城35公里,四周環山,景色優美,氣候宜人。主要種植物:蜜柚(柚子)。著名景點有:三層暨瀑布、圓形土樓、大芹山等,其中大芹山是漳州第一高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三五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福建省漳州市
  • 下轄地區:郭坑、閩潭、坪坑仔
簡介,地理位置,產業結構,發展及未來,發展,未來,告別髒亂窮 擁抱淨富美,大山裡有顆生態“明珠”,省級生態村平和國強三五村見聞,水流田橋,

簡介

三五村領屬14個自然村:郭坑、閩潭、坪坑仔、後溪、紅能坑、長圳頭、雷公坪、田尪、圓邊、牛湖、大片、外湖、黃竹首、可竹壩。

地理位置

三五村位於閩南第一高峰的大芹山麓東北面,全村共有18個村民小組,人口1895人452戶,勞動力638人,其中外出務工有153人。
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三五村
村址所在的主村郭坑(包括溪坪,店仔,水流田,大樓,大厝)地勢相對平坦,郭坑溪流由南向北橫穿而過。全村村域面積31.2平方公里(46800畝),山地面積11200畝,山體環繞,自然資源豐富,保護良好的生態林達8600多畝。

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且琯溪蜜柚占有較大比重,主導產業較為突出。
其中,植琯溪蜜柚和毛竹為主,蜜柚4200畝,是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竹林5200畝,人均年收入6300元以上,全村尚未發展工貿業。

發展及未來

發展

2011年1月省委農辦派駐平和縣國強鄉三五村駐村幹部走馬上任,在領導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團結帶領廣大幹部民眾,歷經多次走訪調研、幾經多方討論論證,規劃確定了“和諧、紅色、富裕、秀美、創新”的村莊發展定位,制定形成了“強組織增活力、整環境振精神、抓發展促增收,建設施保民生、創機制求長效”的三年駐村工作總體思路,並按照量力而行、輕重緩急、長短期結合的方針,分步實施,穩步推進,在較短的時間裡打開了工作新局面,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跨越,使三五村從原先各項工作都處在全鄉落後地位的後進村一躍成為周邊鄉村的示範村與先進村,被評為2011年度省級生態村和縣文明村。
近期完成了四項工程,分別為:
一是籌資建成建築面積1000平米的村級農民綜合活動服務中心,新建圍牆鐵門,配套無線廣播、電視、電腦、書籍等,組建起老人活動中心、農民圖書室、衛生診療室、燈光籃球場、科普宣傳中心等,使之成為全村農民綜合服務活動中心。
二是新建全村首個農民集貿市場,一舉解決全村乃至周邊6000多民眾買菜賣菜無場所的難題。
三是在全村18個自然村和周邊5個行政村50多個村小組新架設路燈500盞,一舉結束了整個內山6個行政村6000多民眾夜間出門要帶手電筒的歷史。
四是新建村國小自來水工程,徹底解決了全校160名師生員工安全飲水的老大難問題。

未來

以發展生產為為關鍵,做強主導產業
我們重點圍繞增加農民收入,立足本村實際,努力做大做強現有蜜柚生產這一主導產業,努力提高農民增收,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一是大力提高農民組織化
組織引導當地柚農,組建全村首家蜜柚專業合作社,並以此為依託,積極組織柚農通過提高組織化程度占市場、統一農資採購降成本、加強技術培訓提品質、培育大戶起示範、提高附加值促增收、農超對接穩價格,積極發揮好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在幫助廣大農民增收上的重要載體作用。
二是積極開展種植技術培訓
針對村主導產業蜜柚種植在不同生產時期對技術的不同需要,經常聯繫縣農業局技術人員進村開展了多場免費技術培訓,受訓人員達260多人次。
三是大力降低生產經營成本
針對蜜柚生產農藥化肥用量大、民眾購買使用農資無序和安全無法保證的情況,積極聯繫省農資公司、正和化肥廠等質量可靠廠家,實行化肥測土配方、現場技術指導、免費試用等方式,為民眾提供質優價廉的農資服務,深受民眾歡迎。
四是穩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
針對本村產業結構單一,抵禦市場風險能力較低的狀況,我們積極引進食用菌栽培、竹碳加工等新項目,引導農民發展多種經營,一些項目已處於引資談判階段,力圖成為民眾增收的新增長點。
展望今後,我們將繼續按照新農村建設總體要求和省市駐村工作的總體部署,團結帶領村兩委班子成員和當地民眾,進一步振奮精神,同心同德,艱苦創業,敢為人先,先行先試,力爭把三五村建設成海峽西岸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試點村、示範村,推進老區村各項事業不斷實現新的發展、新的進步和新的跨躍!

告別髒亂窮 擁抱淨富美

一年十餘個月,平和縣國強鄉三五村換臉,變俊俏了:路通了,橋鋪了,溪清了,燈亮了,自來水有了,公園、市場、防洪堤、籃球場、景觀漫水壩、文化衛生室都建成了……
村民們說,三五村發生的大變化,是因為村里來了省委農辦派駐三五村駐村的駐村幹部第一書記。
駐村幹部掛職上任之時,是農曆十二月,村里已開始瀰漫著過節的味道。簡單安頓好住處後,駐村幹部借著春節慰問將全村20個自然村走了個遍。幾天時間,他腳板長起了老繭,膠鞋磨破了底,在與村民套近乎、拉家常中,悄悄拉近了與當地民眾的距離。
讀過高中的曾高某,通過自己鑽研養殖技術靠養豬率先致富,在村里建起了三層小洋房。但曾高某私下把占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的村集體財產舊村址改建成養豬場,占用長達7年時間,不僅沒向村集體上交一分錢租金,還因養豬污染了周邊環境,周圍村民怨聲載道。
駐村幹部對曾高某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最後,曾高某無條件地將占用的舊村址歸還了村集體。舊村址收回50天后,占地2畝多的養豬場被鏟車推平,並建起了村里首家集體所有的蜜柚加工交易場,村財每年可收入租金5萬元。
不養豬的曾高某發起成立了三五村蜜柚專業合作社,首批吸引了56戶村民參加。合作社成立後,不僅先後舉辦了16次免費農技培訓,還對接正和化肥廠向民眾提供出廠價化肥400多噸,比市場價節約成本20多萬元。
蜜柚種植是三五村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但林延溶認為,增收僅靠單一的蜜柚種植風險極大。
經過幾個月走訪,駐村幹部帶領村兩委制訂了“以柚業為主,菇、竹業並驅”的產業發展規劃。接著,他多方聯繫了漳州市農科所、縣農業局等部門,請來農技員進村開展技術指導和項目對接。 “在三五村發展蘑菇,不僅氣候適宜,而且蘑菇採摘後留下的菌袋廢料還可以作為發展生態柚園的有機肥料,真是一舉兩得呀!”村里農業技術員魏明某這樣評價新發展起來的蘑菇項目。同時,以本地擁有萬畝毛竹林為依託的三五竹編加工廠在村裡的大力扶持下,產品也打開了台灣市場,公司加農戶的經營模式增添了民眾增收新渠道。怪不得陳秀某感慨地說:“現不用外出打工,坐在家裡也能掙到錢了。”

大山裡有顆生態“明珠”

省級生態村平和國強三五村見聞

走進三五村,一路流水潺潺、鳥語花香、村舍人家……處處是鄉村陽春三月的唯美畫面。
對於過去的短暫一年,三五村1895戶人家都難以忘懷。這一年,他們不僅摘掉了“髒亂差”的帽子,還戴上省級“生態村”的桂冠。他們欣喜萬分地說,“終於發現,自己的家鄉也可以這么美!”
三五村
沿著村主幹道向前,只見道路兩旁齊刷刷地挺立著氣派的路燈。據介紹,單單郭坑小組就有50盞路燈,周邊的50多個村小組也有500盞,山裡頭也架設起了和城裡頭一樣的路燈。由於大芹山腹地時常下雨,又沒有路燈,原來三五村村民夜裡出行都得帶上雨傘和手電筒。不過,有手電筒一不小心還是會摔跤。如今,夜裡路燈璀璨,把村道照得亮堂堂的。村民興奮地說:“整個內山6個行政村近6000名民眾夜間出門再也不用帶手電筒,山裡的手電筒就此成了歷史。”
往西走過2米見寬的郭坑橋,就到了水流田。“歷史上洪水時常漫過河岸,沖毀農田,所以河西就被稱作水流田。”在這裡生活了60年的曾和平介紹,“原來沒有橋和路,水流田也被稱之為沒有嘴巴,沒有屁股的小組。”三五村通路通車已有40多年,但受30來米寬的小溪阻隔,生活在水流田的25戶118人,惟有望車興嘆。“東西只能載到河東,再手挑肩扛運過來”。全縣首個村莊級、長1800米的防水堤岸正穩步修建之中,以後洪水就不是村民擔心的問題了。而幾輩人一直祈盼的水流田段新橋建設和郭坑橋拓寬改造也在加緊施工中。
三五村位於第一高峰大芹山麓的東北側,因1935年成立黨支部,故取名三五,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基點村。以前這裡基礎設施落後,村內公共場所更是個“天然的生活垃圾堆放場”,溪床陳年垃圾堆放,蚊蠅亂飛,是個髒亂差的小村子。 “由於村民們把垃圾全倒進河裡,垃圾池反而是全村最乾淨的地方,成為小孩子玩耍的好去處。”村民風趣地說。
如今,三五村的路寬了、山綠了、水美了,村容村貌整潔多了。“哪敢想像會有的環境,在這裡生活了幾十年,就數村莊最整潔漂亮了,環境好了,心情也變好了。”對比昔日和的三五村,去鄉村公園晨練的陳智榮感慨萬分,“三五村的變化,也吸引了附近的村民前來參觀。”
“人心齊之後,一場匯聚了多方力量的三五村村容整潔活動才得到快速開展。” 村委會主任說。一年裡,三五村拆除了豬舍、旱廁、牛棚、雞窩等建築物2600多平方米;配套建設15處垃圾堆放池,並建成全省首家村級垃圾處理焚燒爐;在主幹道兩側興建景觀花槽,並植上各類綠化樹;在村莊中心位置建成一座農村高品位的農民休閒健身公園,配套建設多功能廣場、古典涼亭、健身器材……
一番村容村貌整治之後,三五村是“道路硬化、村莊綠化、庭院淨化、家園美化”,已有了“小橋、流水、人家”般的清新幽靜,並被評為2011年度省級生態村和縣級文明村。但駐村幹部考慮的卻更長遠,“村莊環境建設無止境,難在持久,重在持續,因而接下來考慮更多的是建立保持青山綠水的長效機制,打造國家級生態村。”

水流田橋

在上級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由省委農辦派駐三五村駐村的駐村幹部第一書記林延溶的牽頭,陳建平(漳州科華通訊電源有限公司董事長)的大力出資下,三五村水流田組終於2012年底正式通橋,告別了幾代人沒有橋的煩惱.
水流田橋(又叫蘆田人行橋)在2012年中旬在水流田人的不懈努力,由曾和平帶頭領導下,克服重重困難,從建橋資金的籌措以及橋樑的建設過程和橋樑的最後工程,終於在2013年春節前正式通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