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縣第二中學

平和縣第二中學

創辦於1919年的福建省平和第二中學是平和縣歷史最悠久的一所農村普通中學,具有光榮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至今,已風雨兼程了95周年。深受歷史文化古鎮的影響,學校的教學氛圍、文化氣息濃郁醇厚。通過幾代人不懈努力和追求,形成了優良的校風、學風和教風,有著鮮明的辦學特色。近幾年來,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以德立校,依法治校,民主理校,科研興校”為方略,以“一切為了育人”為辦學理念,以全面發展,學有特長為育人目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綜合實力和辦學品位不斷提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和縣第二中學
  • 創辦時間:1919年
  • 類別:中學
  • 辦學理念:一切為了育人
學校概況,學校校訓,學校變更,力量,成績,評價,歷史變遷,溯源縣中,易名春秋,雄起二中,文革時期,劫後復興,持續發展,再鑄輝煌,現狀,其它,歷任校長,其它職業,

學校概況

福建省平和第二中學座落在閩粵邊界“省級文化古城”——九峰鎮區中心,位於閩南第一高峰大芹山麓,省道郊柏線旁,風光旖旎,奇蘭飄香。
平和縣第二中學
平和二中環境幽美,景色怡人,人文氛圍濃厚。經歷過幾易其名,屢遷其址的發展歷史。現校園占地面積60446m2,生均面積27.36m2,校舍建築面積24264m2,生均10.98m2。
近年來,學校進一步加強校園建設,創建優美的育人環境,通過多渠道、多方面的籌措,共集資400多萬元,大刀闊斧地進行舊校舍改建,濃墨重彩地進行綠化、美化校園。
校園內建起了新穎別致、富有象徵意義的照壁,舒展寬闊的水泥校道,雄偉壯觀的教學大樓、綜合大樓、辦公大樓,寬敞整潔的師生餐廳,寬敞明亮的圖書閱覽大廳,布局合理,適合現代家庭居住的教師套房。
校內還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廟,以具有400多年歷史的獨特內涵,成為現代思想與傳統意義的融合。校園共綠化草皮2502平方米,種植各種花草樹木1500株,校風綠樹如蓋,碧草茵茵,鮮花灼灼。綠化、美化、香化,使人一踏進校園,就如置身於花園之中,眼前呈現出一派整潔優美、清新典雅的美好景象,成為當地精神文明建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學校於98年和2000年先後兩屆被授予平和縣“文明學校”稱號,2003年被漳州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學校”稱號。

學校校訓

文明,勤奮,求實,創新
平和二中校訓平和二中校訓

學校變更

福建省平和縣第二中學,原名是平和縣立中學,創建於民國8年,即公元1919年。是平和縣最早創立的一所初級中學。校址設在原九和書院。秋季招生,學制四年,學生16名。
1920年改為師範講習所。
1921年改為縣立初級中學。
1928年改為平和縣九和初級中學。學制三年,學生38人,班級三班,教職工8 名。
1931年,九和中學改為平和縣簡易鄉村師範學校。學生從國小畢業錄取,學生160名,教職工13名,學制四年。原九和中學未畢業的學生繼續在其附設國中班上學至畢業。校址由義學遷往三官堂。1937年停辦,改為國中班,校名不變。
1941年,復辦平和縣初級中學。招新生126名,後學生增至206名,教職工也增至21名。校址先在大洋陂的中湖宗祠,後遷至文廟。
1944年,縣立國中析出一部份,另建平和縣立簡易師範學校,校址設在奎文國小,後遷至三官堂。1947年11月,簡師並歸平和縣立初級中學。
1953年,學校改稱為福建省平和縣初級中學。學生456名,教師40名,班級9班。
1955年,學校正式命名為“平和縣第二中學”。
1956年,始設高中,二中就成為一所完全中學。
1958年,在校學生超過二千人。大搞勤工儉學,先在汀溪興辦農場,後遷至復興土坑內。1964年,又在赤草埔建立茶場。
1968年,學校成立革委會。
1969年,學校改為九峰一中。
1977年,學校革委會撒消。
1983年,學校恢復“平和二中”的名稱。
1989年,學校舉辦建校70周年大慶。
2002年,學校晉升為“省三級重點中學”。
2004年,原九峰初級中學併入平和二中。學生總數3100名,教師202名,班級51班。
2010年,學校占地總面積有75959平方米,在校學生總數有2128名,在職教師192名。

力量

學校現有班級51個,在校學生近3100名,教職工202名,學校擁有一支素質較高的教師隊伍,省、市、縣、校級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骨幹教師有70人。

成績

近年來,有65名學生在省、市級學科競賽中獲獎,教師62人次在市級以上基本功大賽和論文評比中獲獎。學校以校風正、學風濃、教風實享譽社會。

評價

福建省平和第二中學經歷了跌宕起伏、曲折發展的歷程,積累了管理出效益,改革促發展的辦學經驗。吮吸著傳統文化的滋養,崛起於文化古鎮九峰沃土,一代又一代的平和二中人,為平和二中的生存、發展和雄起,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終於使學校跨入省三級重點中學行列。經過90餘年風雨歷程的平和二中將加快教育改革步伐,爭創省二級重點中學,再鑄世紀輝煌!
平和二中平和二中

歷史變遷

溯源縣中

上溯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是年廢除科舉後,設在縣城內縣直機關後龍魁樓的九和書院改為九和高等學堂。但因高等學堂的課程與當時普通學校新文化的潮流不相適應,約至民國初年,高等學堂就停辦了。大約在民國四年後,平和縣勸學所由蔡耀培創辦平和縣師範講習所,所址設在魁樓,後遷文廟明倫堂,講習時間約一年。
1919年(民國八年),為繼續培養越來越多的國小畢業生,朱念祖、朱紹三等議請創辦了平和縣立中學校,學制四年,校址在原九峰書院。當年秋季開始招生,學校占地面積235平方米,學生16人,班級1個,教室1間,60平方米。次年又改辦師範講習所。1921年(民國十年)又改為縣立初級中學。1928年(民國十七年)改稱平和縣立九和初級中學,學制三年。學生38人,班級3個,教室6間,258平方米,教職工8人。當時開設的課程以國文、數學、英文為三主科,還理科、史地、公民以及體操、圖畫、唱歌等。九和初級中學至1930年,培養國中生二百人以上。學校一開始就以治學嚴,質量高聞名於社會,生源遍及平和、雲霄、饒平、詔安、大埔等地,成為當時閩南著名的中學之一。領導打響“八閩第一槍”的朱積壘是在共產黨領導下反對國民黨反動派武裝的傑出代表。蔡耀培、朱念祖、朱紹三等教育先賢先後主持並具體謀劃、扶持學校的發展,不斷為平和二中誕生完成十月懷胎,功不可沒。

易名春秋

二中的創辦和發展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幾易其名,幾遷其地,歷經坎坷。由於當時全縣各鄉已普遍創辦了公立或私立國小,師資奇缺,為擔負起培養國小師資的任務,自1931年起,九和國中改為平和縣立簡易鄉村師範學校,招收國小畢業生入學,學制四年,校址由義學遷往三官堂,由張致中任校長,九和國中未畢業的二、三年級學生,繼續在鄉師附設國中班學習至畢業。學校占地面積985平方米,學生160人,班級4個,教職工13人,教室11間,463平方米。簡師招生至1936年,計五屆總生數二百人以上。
抗戰時期,簡師師生抗日宣傳極為活躍,學校被迫停辦,1937年9月復辦平和縣立初級中學。1938年5月,縣長劉允中派秘書突然帶人到學校搜查教師和學生宿舍,當場拘留校長曾榮華,接著指派教育科長項際科兼校長繼續鎮壓在校師生,當時搜查學校並拘留校長這一嚴重事件,激起了全校師生的憤怒,全校罷課示威遊街,校園內人人高唱抗日救亡革命歌曲——《大刀進行曲》、《到敵人後方去》、《大路歌》、《畢業歌》……排演街頭話劇——《放下你的鞭子》,師生投入到抗日救國的宣傳洪流,張貼標語,遊行隊伍直衝縣政府。接著,社會上也在醞釀罷市來支持學校師生。在民眾的壓力下,劉允中不得不釋放了校長曾榮華,並撤銷項際科的科長職務。學潮之後,學校被省教育廳下令撤銷。
簡師停辦,縣城沒有中等學校,要升學就得到小溪、雲霄甚至廣東的大埔縣。1941年,省教育廳同意復辦平和縣立初級中學,校址先在大洋陂,後遷文廟,當年10月招收一年級新生126人。學校漸成規模。
文廟位於九峰鎮中心點,學校遷入文廟宇後,先後兩次擴建校舍,第一次建平房教室兩列七間,宿舍一座;後又集資建兩層樓教室一座,計四間,樓名“陽明樓”。學校占地面積1838平方米,學生206人,班級7個,教師21人,教室12間858平方米,宿舍4間65平方米。
1941年復辦後,生數逐年有所增加,有時甚至春秋兩季都招生,生數最多達五六百人,卻沒有圖書室,也沒有理化實驗室,圖書儀器少得可憐。
1944年秋,分辦了平和縣立簡易師範學校,校址在奎文國小,由當時教育科長卓福豹兼任校長。不久,聘請張學顏為簡師校長,學校校舍亦遷至三官堂。簡師辦學至1947年計招四年制新生五班,一年制一班,計培養國小教師三百名左右。是年11月,校長張學顏離職,簡師又並歸平和縣立初級中學,簡師並後則再招收新生。
自1931年至1947年,學校在極度困難條件下,幾易其名,數遷校址,多任校長負責落實遷校的具體事務,歷經艱辛,克服重重困難,護正始於襁褓,挽狂瀾於危急之秋,使學校教學不輟,功莫大焉。

雄起二中

1949年9月平和和平解放。當時正值社會政治變革時期,百廢待舉,學校經費嚴重短缺。為共度難關,教師工資減到只有原來的八分之一。但校長和老師同舟共濟、患難與共,充分表現了二中先賢和前輩的獻身精神。
1953年學校改稱平和初級中學,學生456人,教師40人,班級9個,教室14間1008平方米,宿舍6間84平方米,1955年正式命名為平和第二中學,當時學校治學嚴謹,管理有方,在極度困難時期,把全體教師凝聚在一起,同心同德,學校教學質量高,成為當時閩南地區著名的農村中學。
1956年,學校始辦高中,當時全校11個班級,500餘名學生,教師52人,教室15間1080平方米,宿舍7間98平方米,學校規模迅速擴大。
1958年學校貫徹毛主席提出的“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黨的教育方針,掀起了史無前例的教育大革命,諸如“三結合”教學原則,課堂教學試驗與改革,自製教具等等。
學校大搞勤工儉學,辦起了農場。教師帶領學生先在汀溪建立農場,後遷至復興土坑內,1964年後又改在赤草埔建立茶場。總計山地、水田就達四、五十畝。廣大師生還到一百餘里外的大埔縣挑石頭,到大芹山扛木料,建造了一座兩層20間的“勤儉樓”,為了讓後來學子永遠銘記先輩勤工儉學、自力更生的優良傳統,在此重建的於1996年竣工的教學樓亦命名為“勤儉樓”。當時正值三年自然災害民不飽食的困難時期,學校卻能從中補充經費、糧食、蔬菜,的確很不容易,對安定教學起了很大的作用。
學校領導一手抓革命,一手促教學成果,始終堅持全面質量觀。正確理解黨的教育方針,牢牢把握教學與勞動的關係,提倡教學性勞動,寓教學於勞動之中,保證教學正常秩序,使學校教育質量得到可靠保證。由於方向對頭,措施得力,學校中、高考成績顯著,被譽為全省的一面旗幟,省教育廳領導來校視察,對學校工作予以很高的評價。
當時,“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政策在學校也得到充分體現。一大批下放的高水平青年助教和講師充實了教師隊伍。這樣極大地提高了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增強教育發展後勁。
其間,學校湧現出語文教師曾春風、數學教師鄭錫宏、物理教師王海泉等,他們均是漳州市的教學權威。
從1962年到1965年,平和二中不論會考、中考還是高考成績都在縣內、市內處於領先地位。不少畢業生考入重點大學,其中楊大力錄取清華大學,曾石鈴錄取北京大學
其間,學校發展蒸蒸日上,各項工作都處於良好的態勢中。學校男女籃球隊、排球隊在縣內雙雙捧杯,文娛宣傳隊到全縣巡迴演出,大獲成功。
二中雄起,聲譽鵲起,學校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期。

文革時期

文化大革命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一場深重災難,對學校來說,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浩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波及校園,6月,高三學生貼出大字報,同月縣委派工作組進駐學校,停課鬧“革命”,學生到社會上掃“四舊”,諸多師生戰鬥隊相繼成立。9月,紅衛兵外出串連,並形成“210”、“124”兩大學生對立組織,互相攻訐,置文化學習於不顧,學校正常教學秩序被破壞。是年六六屆高三畢業班據內部分析,無疑是開辦高中以來最好的一屆。是年,學校總生數1287人,班級24個,教師86人。由於文化大革命高校中斷招生,大批有深造培養前途的學生,終因時運不濟,失去了深造的機會。
1967年初,學校造反派“奪權”,學校領導被打成“走資派”,一些家庭出身不好的教師被打成“牛鬼蛇神”,遭抄家、批鬥,即使是解放後培養出來的年青教師也被視作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戴上“臭老九”的帽子。
1968年4月,學校革委會成立,王允團為工宣隊長兼革委會主任。
期間,社會秩序混亂,武鬥時有發生。學校處於癱瘓狀態,學校辦公樓成了武鬥工事據點,學校珍藏的全套《萬有文庫》、《縣誌》及文廟的孔子像、“萬世師表”、“大成殿”等牌匾及其他圖書均被當作“四舊”徹底清除,除文廟主殿及明倫堂幸免於難外,其他建築均被拆毀。學校損失慘重,令人痛心。
1969年9月,按平和縣教育局指令,學校被降格為九峰一中,重建學校黨支部,蔡宏才任黨支部書記兼革委會主任,高、國中招生一概改為二年制。學生1186人,班級28個,教師84人。由簡朝商任黨支部書記兼革委會主任,後由吳實任黨支部書記。
1974年,工宣隊進駐學校。不久,“批林批孔”和“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又衝擊學校,校園再次出現矛頭指向教師的大字報,學生罷考,把抓教學質量,建立正常的教學秩序一概誣為“復辟”、“回潮”。已經逐步恢復起來的正常教學秩序又遭到了破壞。

劫後復興

十年浩劫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學校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轉機,通過撥亂反正,治理整頓和領導體制改革,黨的教育方針得到全面貫徹,各項工作逐步走上正軌。
1977年10月校革委會撤銷,吳茂杞任校長、朱金樽任黨支部書記。全校上下一心,團結戰鬥,嘔心瀝血,夜以繼日地狠抓教育質量,高考制度恢復後,學校連續幾年應屆高考升學率名列全縣前茅。1978年,學生林志重、游龍翔、曾文彥參加福建省中學生數學、物理競賽均獲得獎勵。全省獲獎學生共50名,平和縣占3名,全為二中學生。
1977年至1979年,學校連續3年被評為縣先進集體。1983年恢復“平和第二中學”名稱。學生取得全市高考文理科第一名。學生1948人,班級30個,教師101人,教室38間2736平方米,宿舍40間560平方米。赤草埔茶場,面積已達一百畝,年產成品茶萬斤以上,茶場平時由臨時工管理,高年級學生一般能了解種、管、采、制一整套知識與技能。開展勤工儉學,為學生提供了知識聯繫實踐的機會,培養學生勤勞儉樸的品德,勤工儉學工作取得顯著成績,是年被國家計委、經貿委、財政部、教育部等“四部委”授予“勤工儉學先進單位”稱號。
1979——1983年,是二中歷史上值得濃墨重彩的一頁,先後湧現出了如楊毅融、朱元東、朱凡、朱東風、朱元恆、朱元輝、謝榮生、謝榮國、楊巧玲、曾金利、林志重、朱忠智、游龍翔、曾文彥、朱國宏、朱芹芹、曾凡使、曾朝陽、楊火助、曾加林、朱培德、楊巧莎、林志峰、林志剛、林志毅等一批出類拔萃的畢業生、其中游龍翔、曾文彥先後獲得市該年高考文理科第一名,楊毅融現已成為廈門一家擁有上億資產公司的董事長,朱國宏現已是我國著名的人口學專家、教授,博士生導師。
1984年9月林水抄任校長,朱大炫任副書記,是年,國中改制(二年改為三年制)工作完成。新招高一也改為三年制。是年建造教學樓。
這一階段學校加強教學管理,整頓學風、教風、學風,使劫後的平和二中重新煥發生機,為後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在這一階段,出現後來像林希聖、謝惠芬、曾憲杯一些師德高尚的好老師,被被學生和家長們一直感念難忘。

持續發展

1987年,朱敬發任校長,楊漢隆任黨支部書記。學校通過量化考核和開展經常性教研活動提高教學水平。1988年中考個人總分400分達68人,居全縣各中學第一名,語、數、政、物、均獲得縣級表彰。是年,為解決教室不足的問題,投資35萬元(省市縣撥款9.3萬元,自籌25.3萬元)建綜合宿舍樓一座1540平方米。為了迎接校慶七十周年,還建造一個古樸典雅寓意深遠的新校門。是年學校學生總數2085人,班級42個,教師152人,教室44間3168平方米,宿舍55間770平方米。1989年高考獲縣高考成績六個“第一”、兩個“第二”、一個“第三”。朱敬發校長1991年榮獲莊重文優秀校長獎。
1989年10月17日,學校隆重舉行建校七十周年慶祝活動,歷屆校友400多人蒞臨盛會。漳州電視台作了新聞轉播,慶典盛會由朱盛耿局長主持,副縣長楊香琴致歡迎辭,群情振奮,盛況空前,正如一對聯所寫“欣溯昔日桃李爭榮代代斯文承先啟後風騷溢海外,喜看今朝苗圃競秀莘莘學子繼往開來才華揚神州”。“重振二中”成為廣大校友和全校師生的共同呼聲。是年,市教委、市教育、市體委對學校的群體活動檢查驗收,結果為優秀級。是年游文涵獲省“五·一”勞動獎章榮譽稱號。他的事跡被收入省教委編寫的《學苑群英》一書。由校長朱敬發、書記楊漢隆共同填寫歌詞,師大音樂系教授林俊卿譜寫校歌,在校園內外廣為傳唱。
到1990年,全校總生數2400人,國中24班,高中16班,教職工168人,校舍總建築面積8420平方米,其中有教室44間,實驗室15間。教師套間一座五層總計35間,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學生宿舍一座二層總計40間,建築面積800平方米,還有運動場10000平方米。
1993年,謝毅志任校長兼黨支部付書記、主持學校日常工作。
1996年,葉盛強調任平和二中任校長兼黨支部付書記。1997-1998、1998-1999年學校先後兩屆被縣授予“文明學校”稱號。1997年學校根據“兩基”需要,動工興建綜合樓,總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由於資金缺口太大,僅完成框架結構。針對當時教師住房緊張狀況,建造一幢總建築面積2184平方米的教師套房,有20戶教師家庭入住,已進行了房改。
從1987——1998年,二中圍繞一個中心——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有力地推動了辦學條件的改善,比較成功地探索了充分利用現有設備,運用正確的教育手段促進學生素質提高的途徑和方法,取得顯著成績,培養了許多德智體美勞和諧發展的優秀學生。

再鑄輝煌

歷史的步伐邁入了新的世紀,隨著教育的跨越性發展,平和二中這所老校也煥發出了勃勃生機。作為一所承載了八十餘年歷史積澱的學校,在為國家培養無數建設人才的同時,更需要走創新之路,奠定世紀發展的基礎。這難得的歷史機遇,也是嚴峻的挑戰。1999年8月,林德生調任平和二中,擔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
2000年,召開校四屆一次教代大會,提出“塑造二中人形象,爭創省級重點中學”的口號,決心通過二、三年努力,使學校進入省級重點中學行列。為規範管理,通過“學校三年實施綱要”,提出經過三年堅持不懈的努力,逐步把學校辦成教育思想端正,教育觀念更新,管理手段科學,教育設施先進,經費投入穩定,學校特色明顯,高質量的農村普通完全中學。
學校克服經費極度緊張的困難,千方百計籌措資金,投入800萬元,裝修綜合樓並配齊各種實驗設施,其良好的條件,功能齊全的設備基本滿足了學生實驗需求,使學生遨遊於知識的海洋之中。二幢教師套房建築總面積3144平方米,總計20套,按政策經過房改,有20戶家庭教師入住。教師套房呈品字形,寬敞、舒適,為教師提供了人性化的生活場所。投資400萬元建造的400米跑道運動場,充滿了莘莘學子運動鍛鍊的身影。利用社會資金300萬元,建造的學生公寓樓,建築總面積4000平方米,可容納近600名男女高中學生入宿,為學生創設了完美的學習、鍛鍊、生活的條件。是年學校學生總數2493人,班級44個,教師160人,教室48間3456平方米,宿舍43間602平方米。
2000年高考上線數67人,超額完成上級下達指標,榮獲縣“高考先進單位”和“教學常規管理先進單位”。是年,校三屆二次教代會通過《學校管理制度彙編》,學校各項工作均上一個新台階。
2001年4月,平和縣委組織部、宣傳部確定平和二中黨支部開展的“黨員示範崗”活動為試點單位,其先進事跡的“榜樣的力量”曾在《閩南日報》上全文登載。數學教師游龍武被授予省級“優秀教師”稱號。
是年10月,漳州市教育局付局長劉劍津來校視察,對學校申報省三級完全中學工作初步認可。12月,省、市教育局檢查團對學校申報省三級重點中學進行評估,學校順利地通過評估驗收。
2001年高考上線首次突破百名大關,達158名,榮獲市“高考可比口徑專科一批以上上線提高率第三名”和市“辦好國中先進校”榮譽稱號。
2002年2月,雙喜臨門。福建省教育委發文,批准學校晉升為省三級重點中學,同時被省教委和省教育工會評為省級“先進教工之家”,還被漳州市授予行風建設先進單位。語文教師朱松標被授予省級“優秀班主任”。是年學校學生2297人,班級46個,教師165人,教室48間3356平方米,宿舍43間602平方米。
2003年高考上線287人,榮獲市“一般完中高考專科以上上線數第三名”稱號,並被市授予“國中教育教學管理先進單位”,還榮獲漳州市“文明學校”稱號。英語教師楊巧安被授予省級“優秀班主任”稱號。
2004年高考上省專線人數達402人,其中上本科線以上136人。超額完成市、縣下達的任務指標,榮獲“漳州市一般完中高考專科以上上線數第一名”和“漳州市同類校上本科數第一名”的表彰,高中招生出現良好態勢。曾碧桂還被授予“漳州市十佳女性”稱號。
2004年,校四屆一次教代會通過學校“加強教育科研,加快學校現代化教育進程”的中心議題報告,學校加大現代化教育設施的投入,先後投資60萬元,添置電腦60台,籌建計算機校園網路。
從2000年度起,學校黨支部多次被縣評為縣先進黨支部。每年學校均開展科技、文化藝術、體育活動,有鮮明的主題和多彩的內容,培養和發現一部分有特長的學生,豐富了校園生活,受到新聞媒體的關注,博得社會的廣泛讚譽。
2004年9月,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學校成功合併了原九峰初級中學,實現了教育和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並先後投入近40萬元資金,對校園進行規劃、整治、綠化、美化、追求透、亮、靜的良好效果。是年學校規模達到了建校以來的最高峰,全校總生數3100人,班級51個,教師202人,教室51間3480平方米,宿舍55間,建築總面積4000平方米,擁有400米跑道的田徑運動場10000平方米。
是年11月,校四屆一次教代會通過“平和二中2004——2006三年目標實施綱要”決議,明確了三年內力爭實現省二級重點中學目標。
是年起學校為結對扶貧,支援貧困地區教育,選派二名骨幹教師到長樂、秀峰中學任教,並為扶貧學校捐建籃球場,損贈課桌椅等,價值3萬元。
“獎優扶困”已成為學校教育教學的一項重要工作,每年學校從緊張的經費在擠出6萬元,用於資助品德優秀、學業成績突出、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做到“不讓一個因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失學”。
與省際兄弟學校結成友好單位。經常與廣東饒平一中、四中等省際兄弟學校開展教育研、體育、文娛等活動,擴大學校在周邊地區的影響力。並採取“請進來,走出去”方式吸納先進經驗,促進學校健康有序發展。

現狀

如今的二中校園掩映在綠樹翠柏和省級保護文物文廟之中,通過整體規劃的二校區(原九峰國中)與中心校區遙相呼應,既富於厚積的歷史文化積澱,又洋溢著強烈的時代氣息,是一所充滿勃勃生機的美麗校園。`
90餘年風風雨雨,平和二中從一所私立國中發展成為省三級重點中學,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學校樓宇平整,環境優雅,校園、花園、樂園,被市、縣主管部門領導譽為花園式學校,成為師生讀書、休閒、健身的理想場所。校園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互輝映,成為九峰鎮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
90餘年來,平和二中為社會培養了數以萬計的人才,英才輩出,群星璀璨。在二中學習中有歷經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炮火洗禮的先烈和老一輩革命者,有對國家作出重大貢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者,還有眾多的教授、學者、研究員、教授級高工、主任醫師、編審、作家、畫家、企業家、政界名人和各條戰線的英雄模範。他們在各條戰線為母校增光添彩,過去他們以二中為榮,今天二中為他們驕傲。
平和二中孔子廟平和二中孔子廟

其它

新世紀、新二中、新輝煌。新世紀學校將按照新的三年規劃,逐步打造現代二中,質量二中,人文二中,綠色二中,開放二中,成為特色顯明,高質量的農村普通中學。平和二中前景輝煌,平和二中明天一定會更美好。

歷任校長

蔡耀培 朱念祖 朱紹三 張致中 郭建獻 余 琦 朱輝煌 曾榮華 林金藻 李春風
林鴻翥 辜泗水 曾慶誕 郭奎光 張安維 謝安全(副校長主持) 陳文輝 林 蒼
林德生 曾發揮

其它職業

蔡宏才(革委會主任)王允田(工宣隊長、革委會主任) 簡朝商(革委會主任) 吳茂杞 朱金樽 林水抄 朱大炫(副書記主持) 朱敬發 楊漢隆(書記) 謝毅志 葉盛強 林德生(校長、書記)曾發揮(校長)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