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名稱由來,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系,自然資源,土地,河流,海洋,森林,礦產,植物,人口民族,數量,民族,政治,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文化事業,教育,衛生,科技,體育,交通,航空,鐵路,公路,水路,捷運,歷史文化,語言,飲食,簡稱由來,特產,旅遊,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名稱由來
建制沿革
閩越國北遷之後,自
漢始元二年(前85年)漢承認
冶縣、置東部都尉開始,中經東部都尉從冶縣遷到
章安(
回浦),留下
候官管理冶縣,隸屬於
會稽郡,到設立南部都尉,再到
建安十二年(207年)正式成立
建安郡止,福建都在王朝軍事管制之下。
西晉太康三年(282年),拆建安郡為建安、
晉安兩郡,到
梁天監年間(502~519年),又從晉安郡分出一個
梁安郡,轄
興化、泉、漳等地。自
晉宋至
齊梁,福建初屬於揚州,至
普通六年(525年),福建屬下的建安、晉安、南安三郡又歸
東揚州管轄。
陳朝永定時(557~559年),
陳武帝為
羈縻陳寶應而設“
閩州”,這是福建歷史上第一個省級建制。州治設在晉安(今
福州),下領建、晉、南三郡。
天嘉六年(565年),閩州罷,還屬東揚州。
隋大業三年(607年),把建安、晉安、南安三郡合併為一,稱建安郡;原設定的15個縣裁併為四(即
閩縣、建安、南安、
龍溪)。郡治由建安(
建甌)移至閩縣。
唐武德初年,設泉、建、豐三州,下轄10縣。州數和縣數均為隋代的二至三倍。
唐朝,福建屬
江南道。
景雲二年(711年),立
閩州都督府,領有閩、建、泉、漳、潮五州。開元十三年(725年),閩州都督府改稱福州都督府,隸屬於
江南東道,為
福州名稱出現之始。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為加強邊防武裝力量,設立軍事長官經略使。從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為福建經略軍使,與福州都督府並存。這是福建名稱出現之始。
元朝時期,置福建等處
行中書省。
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
行省於
泉州。至元十八年(1281年)遷福州,次年還治泉州。至元二十年(1282年),又徙福州。至元二十二年(1284年),併入
江浙行省。至元二十三年(1285年),復置。次年,改
行尚書省。至元二十八年(1290年),併入江西。至元二十九年(1291年),仍置行中書省。
大德元年(1297年),設福建平海行中書省,徙治泉州。大德三年(1299年)撤銷。至正十六年(1356年)復置。
辛亥革命後,歷屆中央政權均置福建省。
民國2年(1913年),廢除府、州制度,分設東、南、西、北四路觀察使。民國3~16年(1914~1927年)改設
閩海、廈門、汀漳、建安4個道;合併閩縣、侯官為
閩侯縣,建安、
甌寧為
建甌縣;改永春州、龍巖州為
永春縣、
龍巖縣;廢除廳制,改平潭、
雲霄為縣;析出
同安縣的
廈門島成立
思明縣。經過改革,全省計有4道、61縣,仍然是省、道、縣三級建制。民國23年(1934年)末,廢除道的制度,成為省、縣兩級制;設10個行政督察專員區,分別駐
長樂、
福安、
南平、
仙遊、
同安、
漳浦、
龍巖、
長汀、
邵武、
浦城等地。這是福建劃分專區的開始。經過一段試行,又改劃為7個行政督察區。在這前後,對縣、市也作了調整。民國17年(1928年),從
龍溪縣劃出
華安縣;民國22年(1933年),改思明縣為
廈門市;1934年,把
光澤縣劃給江西省(1949年劃回);民國29年(1940年),從
沙縣、
明溪、
永安縣各劃出一部分設立
三元縣,從建甌劃出一部分設
水吉縣;民國34年(1945年),柘洋(原屬
霞浦)、周墩(原屬
寧德)兩個特種區改建
柘榮、周寧二縣;民國35年(1946年),把閩侯縣的
鼓樓、
南台、
倉山等地劃出設立
福州市。這樣,從民國35年(1946年)至1949年解放前夕,全省共分7個行政督察區、2市、67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福建省人民政府駐
福州市,直轄福州、
廈門2市,分設8個專區、67縣。
1950年4月1日起,將第一至第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冠以各該署駐地之縣名,即將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建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南平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福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原林森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閩侯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晉江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龍溪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永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龍巖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63年,設立三明專區,
三明市劃歸三明專署管轄。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底,福建省轄9個地級市(其中一個
副省級市)。共有12個縣級市,44個縣,29個市轄區。
地方
| 車牌註冊代碼
| 縣級行政區
| 政府駐地
| 郵政編碼
| 電話區號
| 面積(平方千米)
|
---|
| 閩A
| | | 350000
| 0591
| 11762.54
|
| | 350000
|
| | 350000
|
| | 350000
|
| | 350000
|
| | 350000 |
| | 350000 |
| | 350300
|
| | 350100
|
| | 350500
|
| | 350600
|
| | 350800
|
| | 350700
|
| 閩D
| | | 361000
| 0592
| 1651.98
|
| | 361000
|
| | 361000
|
| | 361021
|
| | 361100
|
| | 361101
|
| 閩E
| | | 363000
| 0596
| 12873.66
|
| | 363000
|
| | 363000 |
| | 363000 |
| | 363000 |
| | 363300 |
| | 363200 |
| | 363100
|
| | 363200
|
| | 363600
|
| | 363300
|
| | 363700
|
| | 363800
|
| | 363900
|
| | 363500
|
| | 363400
|
| 閩C
| | | 362000
| 0595
| 11245.00
|
| | 362000
|
| | 362000
|
| | 362100
|
| | 362000 |
| | 362000 |
| | 362000 |
| | 362700
|
| | 362200
|
| | 362300
|
| | 362100
|
| | 362400
|
| | 362600
|
| | 362500
|
| | 362000
|
| 閩G
| | | 365000
| 0598
| 22928.79
|
| | 365001
|
| | 366000
|
| | 365200
|
| | 365300
|
| | 365400
|
| | 366100
|
| | 365100
|
| | 365500
|
| | 353300
|
| | 354400
|
| | 354500
|
| 閩B
| | | 351100
| 0594
| 4119.02
|
| | 361111
|
| | 351100
|
| | 351152
|
| | 351200
|
| 閩H
| | | 353000
| 0599
| 26280.54
|
| | 354200
|
| | 354000
|
| | 354300
|
| | 353100
|
| | 353200
|
| | 353400
|
| | 354100
|
| | 353500
|
| | 353600
|
| 閩F
| | | 364000
| 0597
| 19028.12
|
| | 364100
|
| | 364400
|
| | 366300
|
| | 364200
|
| | 364300
|
| | 366200
|
| 閩J
| | | 352000
| 0593
| 13452.38
|
| 大門山社區
| 352000
|
| | 355000
|
| | 355200
|
| | 355100
|
| | 352200
|
| | 352300
|
| | 355500
|
| | 355400
|
| | 355300
|
| 閩K5-8
| | | 350400
| 0591
| 371.91
|
註: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福建地處中國東南部、東海之濱,陸域介於北緯23°33′至28°20′、東經115°50′至120°40′之間,東隔台灣海峽,與台灣省相望,東北與浙江省毗鄰,西北橫貫武夷山脈與江西省交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連線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與台灣隔海相望,是中國大陸重要的出海口,也是中國與世界交往的重要視窗和基地。全省陸域面積12.4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3.6萬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福建境內峰嶺聳峙,丘陵連綿,河谷、盆地穿插其間,山地、丘陵占全省總面積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地勢總體上西北高東南低,橫斷面略呈馬鞍形。因受新華夏構造的控制,在西部和中部形成北(北)東向斜貫全省的閩西大山帶和閩中大山帶。兩大山帶之間為互不貫通的河谷、盆地,東部沿海為丘陵、台地和濱海平原。
陸地海岸線長達3752千米,以侵蝕海岸為主,堆積海岸為次,岸線十分曲折。潮間帶灘涂面積約20萬公頃,底質以泥、泥沙或沙泥為主。港灣眾多,自北向南有沙埕港、三都澳、羅源灣、湄洲灣、廈門港和東山灣等6大深水港灣。島嶼星羅棋布,共有島嶼1500多個,平潭島現為全省第一大島,原有的廈門島、東山島等島嶼已築有海堤與陸地相連而形成半島。
氣候
福州氣候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暖濕潤。福建靠近北回歸線,受季風環流和地形的影響,全省70%的區域≥10℃的積溫在5000-7600℃之間,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7-21℃,平均降雨量1400-2000毫米,是中國雨量最豐富的省份之一,氣候條件優越,適宜人類聚居以及多種作物生長。
氣候區域差異較大,閩東南沿海地區屬南亞熱帶氣候,閩東北、閩北和閩西屬中亞熱帶氣候,各氣候帶內水熱條件的垂直分異也較明顯。
水系
福建水系密布,河流眾多,河網密度達0.1公里/平方公里。全省河流除交溪(賽江)發源於浙江,汀江流入廣東外,其餘都發源於境內,並在本省入海,流域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有683條,其中流域面積在5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河流有閩江、九龍江、晉江、交溪、汀江5條。閩江為全省最大河流,全長577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575.78億立方米,流域面積60992平方公里,約占全省面積的一半。由於屬山地性河流,河床比降較大,水力資源豐富,水力資源蘊藏量居華東地區首位。
自然資源
土地
根據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2010年全省土地總面積1239.34萬公頃,其中:農用地面積1095.55萬公頃,建設用地面積72.92萬公頃,未利用地面積70.87萬公頃。農用地中,耕地面積133.85萬公頃。
耕地主要集中在沿海平原、沿河流域、山間谷地與低丘陵梯田等地。
紅壤、
黃壤為福建省主要土壤類型,磚紅壤性土與磚紅壤化紅壤也有分布。
河流
主要河流有
閩江、
晉江、
九龍江、
汀江、
木蘭溪。由於降水豐沛,全省河川年徑流量達1168億立方米(閩江水量超過黃河)。多數河流落差大且水流湍急,水力理論蘊藏量達1046萬千瓦,可裝機容量705.36萬千瓦。沿海平均可利用的潮水面積約3000多平方千米,可供開發利用的潮汐能蘊藏量在1000萬千瓦以上。
海洋
陸地海岸線長達3752千米,居全國第二;海岸線曲折率1:7.01,居全國第一位。曲折的海岸線形成大小港灣125個,其中深水港灣22處,可建5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
東山灣、
廈門灣、
湄洲灣、
興化灣、
羅源灣、
三沙灣、
沙埕港等7個,重要的海港有
福州港、
廈門港、
泉州港等。沿海大於500平方米的島嶼1321個(其中有居民島嶼98個),居全國第二位,占全國的1/5。
森林
礦產
福建省屬於環太平洋成礦帶中的重要成礦區之一,礦產資源比較豐富。截至2001年底,福建省已發現礦種118種,主要礦產有鐵、錳、銅、鉛鋅、鎢、鉬、鈮鉭、金、銀、無煙煤、石灰岩、螢石、葉蠟石、石英砂、高嶺土、飾面用花崗岩等。其中已探明儲量75種,能源3種、金屬34種,非金屬36種,水氣2種。探明各類礦床近1000個,其中中型礦床100個,大型礦床60個,礦產潛在價值2400億元以上。
植物
福建地處泛北極植物區的
邊緣地帶,是
泛北極植物區向古熱帶植物區的過渡地帶。全省分布有高等植物4703種,約占全國的14.3%,其中蕨類382種、裸子植物70種、被子植物4251種;其中蘭科植物有60屬119種6變種。此外,有苔蘚361種、真菌486種。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有52種,其中:國家Ⅰ級7種,國家Ⅱ級45種;列入福建省第一批地方重點保護珍貴樹木的有25種。全省可供開發利用的野生植物達3000多種。
人口民族
數量
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福建省常住人口為36894216人,同
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34714835人相比,十年共增加2179381人,增長6.28%,年平均增長率為0.61%。
2017年末全省常住人口391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37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534萬人,占總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4.8%,比上年末提高1.2個百分點。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7.78%,比上年末提高2.25個百分點。全年出生人口58.4萬人,出生率為15.0‰;死亡人口24.1萬人,死亡率為6.2‰;自然增長率為8.8‰。
2010年福建省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11206844戶,家庭戶人口為33397662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9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53人減少0.55人。
2017年末福建省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645萬人,占16.5;15-64歲人口為2922萬人,占74.7;65歲及以上人口為344萬人,占8.8%。
2014年福建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21064429人,占57.09%;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15829787人,占42.91%。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增加6632419人,鄉村人口減少4453038人,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5.52個百分點。
2014年福建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而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11074527人,其中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為830446人。具有外省戶籍的遷入人口為4313602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5163304人,增長87.35%,具有外省戶籍的遷入人口增加2168334人,增長101.08%。
地區
| 人口數
| 比重(%)
|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
---|
福建省
| 36894216
| 100
| 298
|
| 7115370
| 19.29
| 581
|
| 2778508 | 7.53 | 673 |
| 3531347
| 9.57
| 2078
|
| 4809983 | 13.04 | 373 |
| 2559545 | 6.94 | 135 |
| 2503388
| 6.78
| 109
|
| 8128530
| 22.03
| 720
|
| 2645549
| 7.17
| 101
|
| 2821996
| 7.65
| 210
|
以上數據來自六普常駐
受教育程度
2010年福建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3084679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5119376人,具有國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3977607人,具有國小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0994776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2967人上升為8361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0602人上升為13876人,具有國中文化程度的由33708人上升為37886人,具有國小文化程度的由38317人下降為29801人。
福建省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899845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1600503人,文盲率由7.20%下降為2.44%,下降4.76個百分點。
民族
福建省常住人口中,主體民族
漢族為36097361人,占97.84%;各少數民族人口為796855人,占2.16%。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1962607人,增長5.75%;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216774人,增長37.37%。
少數民族中:
畲族人口36.55萬人,占福建省少數民族人口的45.87%,占全國畲族人口的51.58%,是全國畲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回族人口11.6萬人,占福建省少數民族人口的14.56%;
高山族人口423人,約為大陸高山族人口的10.55%,是大陸高山族人口較多的省份。福建省少數民族人口萬人以上的縣(市、區)19個,千人以上的鄉(鎮、街道)150個,有19個民族鄉(其中:畲族鄉18個,回族鄉1個)和一個省級民族經濟開發區(
福安畲族經濟開發區),567個少數民族村。
政治
經濟
綜述
2018年福建省實現
地區生產總值35804.04億元,比上年增長8.3%。其中,
第一產業增加值2379.82億元,增長3.5%;
第二產業增加值17232.36億元,增長8.5%;
第三產業增加值16191.86億元,增長8.8%。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7%,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8.1%,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5.2%。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91197元,比上年增長7.4%。
2018年福建省
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5045.43億元,比上年增長7.4%,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007.36億元,增長7.1%;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836.67億元,可比增長9.8%。全省(含廈門)稅收收入(含
海關代征)4824.1億元,增長8.7%。
第一產業
2018年
農林牧漁業完成總產值4229.43億元,比上年增長3.5%。糧食種植面積1250.27萬畝,比上年增加0.44萬畝。全年糧食產量498.58萬噸,比上年增加11.43萬噸,增長2.3%。
第二產業
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3537.14億元,比上年增長16.1%。
2018年全社會
建築業實現增加值3080.96億元,比上年增長6.6%。實現利潤385.40億元,增長13.8%。
2018年
房地產開發投資4940.34億元,比上年增長3.0%。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積1879.13萬平方米,比上年末減少200.46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2018年進出口總額12354.3億元,比上年增長6.6%。其中,出口7615.6億元,增長7.1%;進口4738.7億元,增長5.8%。
2018年新設外商直接投資企業2419家,比上年下降。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305.3億元(折44.5億美元),增長3.0%。
2018年完成
郵電業務總量2523.03億元,比上年增長93.9%。年末全省電話用戶總數5286.3萬戶,其中:固定電話用戶732.7萬戶;行動電話用戶4553.5萬戶。
2018年接待入境遊客901.24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6.2%。國際旅遊外匯收入90.92億美元,增長19.8%。接待國內旅遊人數45138.93萬人次,增長20.3%;國內旅遊收入6032.95億元,增長32.0%。旅遊總收入6634.58億元,增長30.5%。
2018年末,全省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45812.94億元;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46503.45億元。境內A股上市公司133家,市價總值14122.70億元;上市公司B股數量為1家,市價總值4.34億元。全年內外資保險公司保費收入1081.4億元;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315.3億元。
社會
文化事業
2018年末,全省文化系統共有藝術表演團體69個,全省共有公共圖書館90個,文化館97個,博物館98個。共有影院295個,銀幕1659塊,年度電影票房20.1億元。廣播電台4座,電視台5座,廣播電視台68座,教育電視台1座。有線電視用戶732.97萬戶,均為有線數位電視用戶。年末廣播節目綜合覆蓋率為99.04%;電視節目綜合覆蓋率為99.19%。
全年出版圖書4274種,總印數1.08億冊;報紙46種(不含校報、副版),總印數7.97億份;期刊176種,總印數0.24億冊;音像電子出版物74.12萬盒(張)。年末全省共有各級各類檔案館120個。
教育
2003年由福建省人民政府、
福建省教育廳,向社會公布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名錄。
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1.88萬人,在校生5.31萬人,畢業生1.22萬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3.86萬人,在校生77.24萬人,畢業生20.43萬人。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為97%。中等職業教育(不含技工校)招生12.29萬人,在校生33.58萬人,畢業生10.78萬人。全省普通高中招生21.08萬人,在校生63.39萬人,畢業生20.61萬人。國中招生45.17萬人,在校生128.71萬人,畢業生37.14萬人。普通國小招生60.84萬人,在校生321.39萬人,畢業生45.70萬人。特殊教育招生0.40萬人,在校生2.51萬人,畢業生0.39萬人。學前教育在園幼兒168.41萬人。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為98.6%,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96.8%。
所在地區
| 學校名稱 | 辦學類型
|
---|
福州
| | |
| 公辦,福建省和教育部共建
|
| 公辦,福建省、農業部和國家林業局共建
|
| 公辦
|
| 公辦
|
| 公辦
|
| 公辦
|
| 公辦
|
| 公辦 |
| 公辦 |
| 公辦 |
| 民辦 |
| 民辦 |
| 民辦 |
| 民辦 |
| 民辦,獨立學院 |
| 民辦,獨立學院 |
| 民辦,獨立學院 |
泉州
| | 公辦,中共中央統戰部直屬
|
| 公辦 |
| 民辦
|
| 民辦 |
| 民辦
|
| 民辦
|
| 民辦,高職本科 |
漳州 | | 公辦 |
| 民辦,獨立學院 |
廈門 | | |
| 公辦
|
| 公辦 |
| 公辦 |
| 民辦
|
| 民辦 |
| 民辦,獨立學院 |
莆田 | | 公辦 |
龍巖
| | 公辦
|
三明
| | 公辦
|
南平
| | 公辦
|
寧德
| | 公辦
|
資料來源於福建教育廳
|
衛生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福建後,即在福州、廈門等城市成立人民解放軍軍事管制委員會,並以隨軍部隊衛生人員為骨幹先後在各地接收了國民黨政府遺留的衛生機構。當時,福建面臨多種傳染病的嚴重威脅。1949年9月,福建省人民政府衛生廳成立,加強了對衛生行政的領導。在“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和團結中西醫”的衛生工作方針指引下,逐級成立防疫委員會,由各級黨政負責幹部參加領導,重點抓了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疫病的防治,加強海港檢疫工作,真正行使國境衛生檢疫主權;推廣新法接生為中心的婦幼保健工作,保護母嬰安全;頒布個體開業醫管理暫行規則,初步進行衛生基層建設,加強衛生行政管理;開展衛生宣傳,並加強醫學教育工作,培養各類急需衛生人才。接著,接管了教會辦的醫院和護士、助產職業學校等,實行新的衛生管理體制。1952年,在抗美援朝中,為回響毛澤東提出的“動員起來,講究衛生,減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敵人的細菌戰爭”的號召,全省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愛國衛生運動。省、地、市、縣政府普遍建立了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吸收各有關部門參加協同作戰,認真貫徹執行“衛生工作與民眾運動相結合”的衛生工作方針。各地(市)、縣衛生科、局也於50年代初陸續建立。同時還鼓勵本省大型企業部門創辦職工醫院,極力扶持僑辦醫院,為進一步開展衛生工作打下基礎。由於採取領導、專業人員和民眾相結合的方法,又吸取了已有的防疫經驗,很快就消滅了霍亂和天花,控制了鼠疫的流行。
到1988年底,全省城鄉共有各種衛生機構28327所(包括村衛生所16967所,個體開業醫診所6484所),衛生技術人員總計141095人(含村衛生員30906人),其中高級職稱達2208人。經過近四十年的努力,全省衛生狀況已大大改善,發病率、死亡率已大大下降,孕產婦死亡率為5.1/萬,嬰兒死亡率為30.74‰。疾病譜、死亡譜都已發生了重大變化,腫瘤、心血管、腦血管疾病上升到前幾位。各種傳染病已從50年代的首位,下降到第十位,平均期望壽命已從1949年的35歲延長到70.75歲,人民健康水平已大為提高。
2018年末,全省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76萬個,其中醫院646個,衛生院881個,村衛生室18379個。年末共有衛生技術人員24.50萬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9.04萬人,註冊護士10.88萬人。年末共有醫療機構床位19.35萬張,鄉村醫生和衛生員2.5萬人。,
科技
居住在這裡的先民留下的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中,就已呈現原始技術的萌芽。商周時期的出土文物中,有代表性的是幾何形印紋陶器。秦漢以後,中原文化逐漸傳入。晉代以至隋唐,大批中原人民入閩,帶來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藝。宋代,隨著經濟和社會的進步,福建的科學技術,和全國同時進入發展的高峰,尤其在橋樑建築、水利工程、航海造船等方面具有特色。明清兩代的多次海禁,束縛了福建海上交通和對外貿易的發展,但福建在數學、博物、醫學等學術領域仍有很多成就。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近代科學文化不斷傳入。福建成為中西文化交匯的前沿,造就了大批科學技術人才。由於帝國主義侵略以及政治腐敗,腹地交通閉塞,資源不得開發,知識分子無用武之地,福建的科學技術也因而停滯不前。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對科學技術事業十分重視,在經濟恢復和經濟建設的同時,培養了科技人才,組織了科技隊伍,建立了科研機構,制訂了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開展民眾性農業科學實驗和工業技術革新運動,促進了經濟建設和科技進步。改革開放以後,福建經濟迅速發展,科技事業也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
2018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預計620億元,全省已布局建設18家省級產業技術研究院和31家省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0個、省級重點實驗室204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27個、省級新型研發機構70家。建設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備案示範3家、國家備案眾創空間52家、省級眾創空間215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備案166家,孵化面積325.8萬平方米,在孵企業5003家、在孵企業員工總數8.47萬人。全省入庫備案科技型中小企業3344家、省高新技術企業904家。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746家,總數3800家;新增國家企業技術中心8家、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6家,新認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50家;新認定省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522家,總數1823家。全省專利申請166610件,專利授權102622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37216件,發明專利授權9858件,截至2018年底,全省共擁有有效發明專利38522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9.85件。全年共登記技術契約7753項,成交額110.9億元。
2018年末全省共有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70個,高空
氣象觀測站4個,天氣雷達站9個,風廓線雷達站17個,大型海洋氣象浮標站7個。共有地震前兆台站(點)43個,前兆測項405個,測震台站(點)120個,強震動觀測站位(點)123個,GPS觀測
基準站61個。共有716個海洋環境監測站位、13個重點監測區域、17個重點海域的17個生物質量樣品、5個海漂垃圾監測區域,共有29個海上水文氣象觀測浮標站位、36個沿海自動驗潮站、1對中程高頻地波雷達站、1套衛星遙感監測系統、1套海床基觀測系統、5套船基自動站、1套海島基站。審批通過公開出版地圖185件。
體育
2018年,,福建省運動員在世界三大賽中共獲得8金6銀5銅,在全國最高級別比賽中獲得41金39銀45銅。在第十八屆亞運會上,我省12人次獲得金牌、8人次獲得銀牌、4人次獲得銅牌。為民辦實事項目新建110個城市社區多功能運動場、50個社區室內健身房、60個籠式足球場和30個門球場、3個體育公園。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會3700場,共有180萬人次參加。全省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數達到8萬餘名。新增省級體育產業特色基地4個、示範單位13個、示範項目12個。全年銷售體育彩票121.03億元。
交通
航空
2018年,福建民航完成貨運量26.98萬噸,比上年增長9.5%;完成貨物周轉量7652.89億噸公里,增長12.8%。完成客運量51434.96萬人,比上年增長4.9%;完成旅客周轉量1153.28億人公里,比上年增長6.5%。
鐵路
1950年代起,由於地形多山並長期處於戰備狀態,福建鐵路發展步履艱難。21世紀以來,按照“構築高速鐵路,加強出海通道,貫通區域線路,完善海西路網”的總體思路,
海峽西岸經濟區將著力構建“三縱六橫九環”的海峽鐵路網。
2015年6月28日,省內首條設計時速300km的高速鐵路——
合福高鐵正式開通運營。
公路
古時候,福建與中原交通閉塞,開發較晚。見諸記載的,在
秦漢以後才有與鄰省的通道。三國
孫吳五次進攻福建,促進福建道路的開闢。唐乾符五年(878年),
黃巢率部入閩“刊山七百里”,為閩浙開闢一條新通道。唐宋時期,福建驛道發展,郵驛制度漸趨完備;到了清代,形成較完善的陸路交通網。但由於境內高山連綿,河谷遍布,始終未能發展為車馬大道。
辛亥革命後不久,
許世英任福建巡按使,開始籌建福州城區馬路,於民國5年(1916年)修成由水部門經王莊至台江福新街的福州第一條馬路;並組織官商合辦的延福泉汽車公司,計畫修建南平經福州至泉州的汽車路,於翌年修成福州西門至洪山橋的5公里,為福建省修築公路的先聲。當時閩南沿海一帶,愛國華僑熱心桑梓建設,多由海外僑胞及當地紳商,發起修築公路。民國8年,開始興築漳浮公路,為全省第一條公路。然而因軍閥割據,連年戰亂,公路建設深受影響,終北洋政府時期,全省僅修公路412公里,且多限於閩東南一帶。30年代,福建公路開始有了發展,國民黨政府為了軍事需要,修築了閩粵、閩贛、閩浙等省際公路幹線。抗日戰爭爆發後,福建內地雖仍有新建公路,但通海乾線及沿海公路多被破壞。解放戰爭後期,又因國民黨軍隊敗退時沿途破壞嚴重,且又長期失修失養,到1949年
解放前夕,全省僅存破爛不堪的公路3384公里,能通車的僅有945公里,而且標準低,路況很差。
1949年後,公路交通事業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前景。1950年,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公路建設。一方面,要完成華東支前公路修建任務,以支援解放大業,鞏固海防;另一方面,又要全面恢復被破壞的公路,以支援工農業生產的恢復與發展。至1952年底,勝利完成了支前、恢復時期公路重點建設任務。1954年底,已全面完成原有公路的恢復改造任務,公路技術狀況明顯提高,公路面貌煥然一新。1955年,開始進入大規模的新線公路建設時期,至1957年底,全省通車裡程已達6034公里,不通公路的縣份只剩下5個。這是福建公路發展的高峰年代,它奠定了福建公路的基本骨架。1958年,在貫徹執行“全黨全民辦交通”和“地群普”(即依靠地方、依靠民眾,普及為主)修路方針中,縣鄉公路迅速發展,年底便實現了縣縣通公路。1960年底,全省公路總里程達13269公里,使80%的人民公社(鄉鎮)和55%的生產大隊(村)有了公路。1966年至1976年,公路建設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擾,處於曲折發展狀態。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從封閉式的靠養路費投資轉變為開拓式的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集資修築公路;從過去比較單一發展公路網轉變為重視向外輻射發展與鐵路、水運、航空等綜合運輸聯網。使福建由一個陸上交通十分閉塞、落後的省份,建成一個以省會為中心,連線全省各地市縣、工礦基地、主要港口、旅遊勝地的四通八達的公路網。
水路
福建背山面海,港澳縈環,島嶼錯落。海岸線北起福鼎沙埕之南山關,南延詔安宮口之西端,直線長度535公里,曲線長達3324公里,沿海島嶼達1400多個。蜿蜒曲折的海岸線和星羅棋布的島嶼形成眾多的優良港灣,其中可供5~10萬噸輪船通航的港灣有
沙埕灣、
三都灣、
羅源灣、
福清灣、
興化灣、
湄洲灣、
廈門灣、
東山灣等處。
捷運
截至2019年4月,福建省已開通
福州捷運、
廈門捷運兩個城市捷運系統。其中,福州捷運運營線路共有2條,即福州捷運1號線、捷運2號線。里程總長為55.09千米,共設車站43座。廈門捷運運營線路共有1條,即廈門捷運1號線,里程總長30.3千米,共設車站24座。
歷史文化
語言
福建省歷來以方言複雜著稱。全國漢語方言有七大類,福建境內就占有其中之五——
閩方言、
客方言、
贛方言、
吳方言和
官話方言。方言的形成主要是由於社會的分裂、人民的遷徙、民族的融合和地理的阻隔。福建境內現存的各種方言都有自己獨特的形成過程。
從總的方面說,就古民族和古方言的源流而論,福建方言是多來源的;就方言差異的積存和共同語的影響而論,
福建方言是多層次的;就內外關係及其相互作用的結果而論,福建方言是多類型的。
飲食
秦漢以前,福建土著居民喜歡傍水而居。在飲食方面,新石器時代的曇石山人以採集貝類及海生軟體動物為食物主要來源,如《逸周書》所載:“東越海蛤”。在福清東張文化遺址中,發現了粟粒和稻草的痕跡,說明穀類糧食在當時的食物結構中也占重要地位。
到了秦漢時期,福建農業生產有了發展,稻米是主食,魚、蛤、果品類為副食,《史記·貨殖列傳》載:“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杧蠃蛤”。“楚越”即包括福建。時人糧食略有剩餘,用於釀酒。
漢代以後,中原漢人陸續遷徙入閩,他們帶來了
中原的作物及其食俗,麥子成為主要食品之一,人們還種植大豆等作物。唐宋以後,隨著福建經濟的迅速發展和海上貿易的繁榮,福建飲食品類大大豐富,菜餚的烹調也講究起來。明代中後期,甘薯從海外傳入,成為福建部分地區的主食之一。
明清以後,閩菜逐漸形成特色。風味小吃更以花色多、品味佳而享譽國內,並且形成不同的地區特色。
在待客習俗方面,除請客喝茶外,煮蛋請客也是共有的習俗。在宴席習俗方面,近現代以來,漸趨奢華,且有諸多規矩。在民間,還流行不少飲食禁忌。在福建飲酒品茶已有數千年歷史,特別是飲茶,已成人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唐宋以來,“
鬥茶”之風甚盛,閩南的“茶道”和客家的“
擂茶”享譽海內外。
簡稱由來
閩
“
閩”的最早記載見於中國上古時的百科全書《
山海經》中的《海內南經·卷十》:“閩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閩中山在海中”。漢代
許慎所作的漢字專著《
說文解字》云:“閩,東南越,蛇種,從蟲,門聲” 。這裡的蛇種就是蛇族,即信仰蛇神的氏族。閩字造字是從蟲,門聲。“蟲”字通 蛇 解,即家門供奉蛇的氏族,閩越人圖騰為蛇。定義閩人是崇蛇的族群;可以作為佐證的是“閩”字的寫法,而古人稱蛇為長蟲,可解釋為“閩為山地,多出蛇蟲之類,故門下增蟲字,以示其特性”,
福建人卻與蛇有著不解之緣。千百年來,蛇深刻影響著閩人的宗教信仰、民俗風情和精神文化,形成獨特的崇蛇文化習俗。
福建自古稱“閩”,“閩”的意義就是門內供著一條蛇。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並不把它歸為“門”部,卻歸之“蟲”部,釋義是“閩,東南越,蛇種”。古代
百越的越族一個主要分支——
閩越族生活在閩江流域和東南丘陵和沿海多蛇地區,以蛇為本氏族的象徵,或以蛇為圖騰,認為蛇是本氏族的祖先加以頂禮膜拜,因此閩越族在很長一段時間保留著崇蛇風俗,“披髮文身,以像鱗蟲”,有
斷髮文身習慣,把蛇形刻畫於身上,以祈求避免遭受兇猛動物的侵害。
蛇形圖騰崇拜的習俗,已成為閩文化的標誌之一。大量文獻和考古發掘都證明閩越人盛行崇蛇之風,武夷山漢城遺址 發現了蛇形裝飾圖案的瓦當、雕有蛇圖的銅鐸殘片。在三千年前福建青銅時代的陶器上,就充滿蛇圖騰的印記——陶器上有蛇形堆塑,陶器表面有蟠虺紋飾,及仿蛇皮花紋的各種幾何圖案。華安縣馬坑鄉草仔山、詔安縣官陂鎮溪口村等地也發現蛇形石刻,充分顯示早期閩越人對蛇信仰與崇拜的鮮明特徵。東漢的《
吳越春秋》、《
越絕書》等文獻,無不記述閩越人的蛇圖騰。
西漢後,人們將蛇移畫於船幫上,從此閩船必畫有一蛇,清初郁永河《海上紀略》載:“凡閩船中,必有一蛇,名曰‘木龍’。”閩中及閩東一些地方的婦女,流行髮髻上插蛇簪奇俗,蛇簪由銀子製成,花式繁複,基本樣式是一條高昂著頭的小蛇。為突出小蛇形象,閩中婦女常把頭髮盤成多股辮子,遠遠望去,宛如一群黑亮的蛇擁簇一條白亮的小蛇,極為詭異。這種蛇簪實際上是縮小了的古代閩越族徽——一隻飛騰的蛇,她們插戴蛇簪,以示“不忘其祖”。
福建民間保留很多與蛇有關的民俗風情,許多地方都建有蛇王宮廟,以崇祀蛇神,保留的有長汀羅漢嶺、南平西芹、閩侯洋里及永春等地的蛇王宮,福清、莆田一帶的蛇王廟則被稱為“青公廟”。平和縣文峰鎮三坪村,流行“人蛇共寢”之俗。當地生長一種黑色無毒蛇,家家把它視為庇護之神,稱之為“侍者公”。閩北的延平、閩東的古田和尤溪等地,仍保留上古的崇蛇習俗。閩西長汀、永定等地的蛇王神被視為能“聽斷嚴明,主持公正”,過去民眾有糾紛,就到蛇王神前表白起誓。
濃郁質樸的蛇文化,滲透閩人的民風民俗,從形體上看,蛇與龍相似,在十二生肖中,民間稱蛇為“小龍”,俗信龍是由蛇演變成的。在福建民間,各地廣泛流傳人與蛇結合的美麗故事,如“蛇郎君”故事中的蛇郎君,是一個善良的君子,人們據此改編成閩劇《花鳥記》,深受閩台人民喜愛。
除“閩”之外,福建還有過“
七閩”、“八閩”之別稱,現習慣稱“八閩”。“七閩”最早記載見於《周禮·夏官·職方氏》,書中說:“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國、都、郫、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七閩”起初是專指周朝時散居在今福建和浙江南部的七支以蛇為圖騰的閩族後裔部落,如唐代的賈公彥所作的《周禮疏》中說:“叔熊居濮如蠻,後子從分為七種,故謂之七閩也。”後來演變成泛指福建。
閩東,指福建東部
閩江中下游及東北部山區的廣大區域,臨
台灣海峽和東海,行政上包括
福州和
寧德。其中福州五區八縣和寧德的古田、屏南兩縣通行
福州話,寧德的其他縣市多通行
福安話。此外中國台灣管轄的連江縣(
馬祖列島)亦屬於閩東。
指莆田,以及三明的部分地區。三明市市區轄梅列、三元兩區,包括永安市、
尤溪、大田、明溪、清流、寧化、沙縣、泰寧、將樂、建寧9縣。大田通行閩南和閩東方言,三明、永安、沙縣通行閩中方言,寧化、清流通行閩西客家方言,泰寧、將樂、建寧、明溪、邵武通行閩贛方言,尤溪則通行閩東方言,而非閩南方言。莆田市包括仙遊縣和城廂區、荔城區、涵江區、秀嶼區。
閩南地區為著名僑鄉,漳、泉兩地移民,又稱
河洛人,是大多數海外華人和台灣河洛人的祖籍地。通行
河洛語。
閩北,指福建北部的閩江上游地區,武夷山脈北段的東南側、戴雲山脈西北側。行政上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南平地區以及三明的部分地區;東靠寧德市、西對江西省上饒市和鷹潭市、南挨三明市、北臨浙江省麗水市。是海外華人的祖籍地,通行
閩北語。
特產
旅遊
福建的旅遊資源豐富而且獨特。廈門市鼓浪嶼風景名勝區(2007年)、南平市武夷山風景名勝區(2007年)、福建省土樓(永定·
南靖)旅遊景區(2011年)、福建省三明市泰寧風景旅遊區(2011年)、泉州市清源山景區(2012年)、寧德市白水洋-鴛鴦溪旅遊區(2012年)、寧德市福鼎太姥山旅遊區(2013年)、龍巖市古田旅遊區(2015年)、福州市三坊七巷景區(2015年)等9個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景色奇異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