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僑

鄭僑

鄭僑(1132年—1202年),字惠叔,號回溪人,史學家鄭樵之侄,汪應辰之婿,永泰縣赤錫鄉龜嶺村(今永泰縣赤錫鄉雙桂村)人。幼時聰慧,勤奮好學。乾道五年(1169年)殿試狀元,官至參知政事,知樞密院事,贈太師、封郇國公,謚忠惠,祀鄉賢祠。善行草,著書衡,作有《書史會要》。

基本介紹

  • 本名:鄭僑
  • 字號:字惠叔
    號回溪
  • 所處時代:南宋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興化縣興泰里龜嶺
  • 出生時間:1132年
  • 去世時間:1202年
  • 主要作品:《書史會要》
  • 諡號:忠惠
人物生平,族譜,相關傳說,狀元娶貧女,教忠寺失火,三鯉朝天對,違命拒草詔,使金不辱命,少年讀書地,後世紀念,作品,著作,詩詞,

人物生平

鄭僑耿直敢諫,體恤民情,多次奏請朝庭賑災減賦。在朝以不欺事君,以無我議政而聞名,大節為世人所推崇。工書法,尤其擅長行書,一生著述頗豐。
乾道五年(1169年),巳醜科狀元及第,授簽書鎮南軍節度判官。
乾道八年(1172年),任校書郎,奏除江右稅外所取米百萬斛。旋轉著作郎兼國史院實錄院屬官,並奉命以《左氏春秋》侍講東宮。
淳熙八年(1181年)任常平官,皆有政聲。
淳熙十四年(1187年)任起居舍人兼左庶子,兼代理給事中。
淳熙十六年(1189年)出使金國,金人以其國主有病為由,令其到閤門投遞國書,遂據理力爭,終使金人以禮相待,完成了使命,受到全國上下的讚揚。
紹熙三年(1192年),趙汝愚韓侂胄等發動政變,擁趙擴為帝,是為寧宗。時以參知政事進知樞密院事。時韓侂胄弄權,朱熹進諫,寧宗不理。韓侂胄大怒,指斥朱熹理學為“偽學”,朱熹被罷黜。便四次上疏,忤怒了韓侂胄。在一再要求下,光宗準其再次外任,以顯謨閣學士出知建寧府,後又移知福州府建康府。所至之處,均針對當地情況,或認真救荒,或疏請蠲賦、招商,為各地做了許多好事。
紹熙五年(1194年),七月寧宗即位後,被召為吏部尚書,十二月拜同知樞密院事,不久晉為宣奉大夫。
慶元元年(1195年),拜參知政事。
慶元二年(1196年),正月進知樞密院事,上疏請留朱熹,但不被採納。因此進知樞密院事才3個月,便上章求退。
慶元三年(1197年),正月遂以資政殿大學士再次知福州,辭行時再次向寧宗進言:“平國論而無偏聽,嚴邊防而無輕信。”後來寧宗要其移知建康府,堅辭不赴,遂以原官提舉洞霄宮。又連續3次上疏告老。
嘉泰元年(1201年)以觀文殿大學士致仕。
嘉泰二年(1202年)卒,終年七十歲,贈太師,謚忠惠。

族譜

姬軒轅(黃帝)→姬玄囂(玄囂)→姬蟜極(蟜極)→姬俊(帝嚳)→姬棄(后稷)→姬台璽(台璽)→姬均(叔均)→不窋→姬鞠陶(鞠陶)→姬劉(公劉)→姬慶節(慶節)→姬皇仆(皇仆)→差弗→毀俞→姬非(公非)→高圉亞圉→姬類(公叔祖類)→姬亶(古公亶父)→姬歷(季歷)→姬昌(周文王)→姬發(周武王)→姬誦(周成王)→姬釗(周康王)→姬瑕(周昭王)→姬滿(周穆王)→姬繄扈(周共王)→姬囏(周懿王)→姬燮(周夷王)→姬胡(周厲王)→姬友(鄭桓公)→姬掘突(鄭武公)→姬寤生(鄭莊公)→鄭庠(字文序,鄭桓公三十九世孫,307年居江蘇丹陽,為鄭氏渡江始祖)→鄭昭(字元質,晉龍驤將軍,名曰“鄭十二五”,為入閩始祖,葬其先祖骨骸於南湖山,即今廣化寺,死後葬於長樂)→鄭伯純(鄭昭之十三世孫,官車騎征西大將軍)→鄭膺(任泉州刺史)→鄭莊[鄭庠第十七世孫,唐中郎將,生於唐天寶三年(744年)甲申九月九日寅時,卒於唐穆宗長慶二年(822年)壬寅八月初一日午時,享年78歲。]→鄭積(官拜金柴光祿大夫侍御史兼右散騎常侍,墓在仙遊縣象溪鄉)→鄭方迕(官拜殿中丞騎都尉) →鄭朗(官拜殿中侍御史))→鄭璩(官拜侍講計兼光祿勛)→鄭僑(兄鄭萬卿,弟鄭禹)。

相關傳說

狀元娶貧女

鄭僑在縣學讀書,縣學汪教諭對他愛護有加,認為此子聰明博學,將來必成大器,常常誇他是自己最得意的學生。汪教諭有一獨生女兒,正值芳齡,尚未婚配。夫人對教諭講:“既然你如此看重鄭僑,不如把女兒貞娘許配與他。”汪教諭早有此意,就托人為媒說合。對於這門親事,鄭僑家裡也同意,不過最後還是依了鄭僑,等“大登科之後再小登科”,意即等鄭僑功成名就之後再談婚論嫁。
後來,鄭僑中了舉人,入京應試,果然文章蓋世,被皇帝欽點為狀元。皇帝見新科狀元才貌雙全,特別看重,欲馬上委以重任。鄭僑請求先返鄉拜祖,再為皇家效力,皇帝當即準奏。
且說新科狀元衣錦返鄉,何等榮耀,千里迢迢歸來,一路鳴鑼開道,好不得意。數日後,在大隊人馬進入興化縣境之時,卻碰到一架裝棺材的靈車。由於官道窄,靈車塞在路口,大隊人馬根本無法通行。衙役轎夫見狀,大聲吆喝,大喊晦氣,要靈車趕快讓道。轎內的鄭僑聽見後趕快下轎,微笑著說:“出門遇棺材,升官又發財。這是好兆頭,好兆頭!”即使鄭僑這般友好,這喪家家屬也躲避著不露面。原來,躺在棺材裡的不是別人,正是汪教諭,因為種種變故,汪夫人與貞娘小姐雖然知道是鄭僑得中狀元回鄉,但就是不願與鄭僑見面。
汪教諭為官清廉,奉銀微薄,卻不時資助貧困學子,現忽然病故,家無餘資,無力安葬,夫人與貞娘小姐便變賣衣物,勉強下葬,不想竟路遇新科狀元鄭僑。不過,儘管汪夫人與貞娘小姐左躲右避,最後還是讓鄭僑認了出來。他趕快上前拜過師母與小姐。得知恩師已逝,他更是悲痛萬分,立即在路邊設祭,祭奠恩師,哭得就像個淚人。
安排妥當後,鄭僑先趕回大洋龜嶺祖家地,拜祭了祖先,隨後,便主持操辦恩師的葬禮。忌日一過,他又馬上派人向師妹求婚,因應當時婚配之約。可是貞娘小姐不答應,自覺如今門不當,戶不對,不敢高攀。鄭僑聽說貞娘推辭,就親自上門求婚,聲言非貞娘不娶。貞娘母子受鄭僑誠懇深情所動,終於答應了親事。隨後,鄭家下了聘禮,在龜嶺祖居擇日為鄭僑、貞娘完婚。後來,鄭僑接岳母同住,頤養天年。
由於鄭僑為官清正廉明,關心民苦,先後受到三代皇帝的寵信,後來還登堂拜相,貞娘則被封為一品夫人。這真是:新科狀元有情義,貧寒女子福滔滔。

教忠寺失火

傳說一:鄭僑小時候很窮,在教忠寺讀書被僧人看不起,他偷偷自製木頭雞腿以解飢腸,後來有次正在舔木頭雞腿時教忠寺一個僧人發現,僧人就認為他偷人家的雞,四處宣傳,敗壞他的名聲,結果眾僧和周圍百姓都對他另眼相看,鄭僑委屈極了,他發誓燒了教忠寺以解心頭之恨,死後葬在教忠寺後山壓住教忠寺的風水。
傳說二:教忠寺是作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之一,清軍發現後一把火燒光,然後嫁禍給鄭僑,滿人藉此打擊漢人的名人,歷史考證教忠寺失火屬第二種可能性較大。

三鯉朝天對

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己丑科狀元殿試,宋孝宗出了一個上聯:“蕊蕊黃花,千秋丹桂誰能折?”以一種拋繡球的語氣試問天下學子,誰敢為天下先?意為月中丹桂,有誰敢折。鄭僑腦子一閃而過自己以前在興化菜溪岩讀書時見到的一處勝景——三鯉朝天,就立即應聲道:“滔滔白浪,萬仞龍門我獨登!”以鯉魚躍龍門喻意,在驚濤駭浪之中,挺身而出,學成一身藝,報效帝王家。孝宗皇帝龍顏大悅贊曰:“素聞興化海濱鄒魯、文獻名邦,果然名不虛傳”,當下欽點為狀元
高聳入雲的菜溪岩賦予鄭僑遠大的志向,深厚淳樸的民風造就了鄭僑博大的胸懷。鄭僑一生為官忠直,剛正不阿,孝宗、光宗、寧宗三位皇帝都十分器重他。鄭僑為官廉潔,體恤民情,理財有方,為宋代經濟名臣,他死後被追封為太師。

違命拒草詔

鄭僑中了狀元以後,被皇帝任命為鎮南軍節度推官。到任後,他協助知軍治理地方。那時,鎮南軍正在鬧饑荒,由於糧食欠收, 常有餓死人情況發生,百姓苦不堪言。知軍心急如焚,束手無策。鄭僑積極救荒,到實地視察,提出十多項救災措施。由於措施有效,災荒很快就過去了。皇帝知道後,對鄭僑的救災措施十分滿意,命令大臣好好研究,作為法令向全國推廣。
後來,淮浙一帶也鬧饑荒,朝廷派了幾位大臣去治卻治不好,大批流民不斷外流,情況十分危急。這時,皇帝又想起鄭僑,馬上委派他前往治理。當時,鄭僑因為父親去世在家守制剛剛期滿,接到皇帝命令,馬不停蹄地趕回朝廷。在請求劃拔四萬石糧食賑濟饑民後,他親自辦理運糧賑濟之事,把賑濟糧食盡數發到饑民家中,一時,大批流民高興返鄉,社會很快安定了下來。
那時候,鹽稅還是國家重要的財政收入,可是因為官員層層貪污,不但朝廷沒有收入,反而虧了幾十萬錢,這真叫皇帝頭痛。皇帝又想起鄭僑,就派他去管鹽稅。鹽要流通全國,主要靠水運,鄭僑上任後,一邊懲治貪官,一邊疏通河道,僅僅一年時間,運鹽的河道就暢通無阻,鹽稅扭虧為盈,一下子為朝廷積累了三四百萬銀子。
鄭僑的能幹與清廉,得到朝野的稱讚,皇帝龍顏大悅,立即召鄭僑入京,封為太子的老師,並為皇帝起草文書。鄭僑飽讀詩書,不但非常勝任太子老師的工作,為皇帝起草的詔書,也是字字珠璣,篇篇錦繡,當時的讀書人都爭著讀他的文章。在皇帝身邊任職期間,鄭僑仍是一身正氣,為人正直,對官場黑暗直言指斥,這使得他在朝中的威信如日中天。
那時的皇帝是孝宗。孝宗皇帝是個好色之徒,一個姓陳的奸臣見勢就進獻了一個美女。這美女極盡淫穢之能事,皇帝受她迷惑,日夜與之廝混。有一天,在皇帝高興的時候,這個美女趁機向皇帝求情,要皇帝給陳奸臣升官提職。皇帝高興,想都沒想,就親手寫了詔書,要鄭僑起草任命文書。鄭僑接到孝宗皇帝手令,十分生氣,他說:“這個姓陳的不是東西,無功又無德,讓他提拔的詔書我不能寫!”
鄭僑就退回了孝宗皇帝給他的詔書。好友勸他說:“皇帝的詔書怎么能退?這可是欺君之罪呀!”鄭僑不聽勸解,斷然說:“我這樣做是為朝廷好,是為皇帝好,如果為此被撤職或殺頭,那我也心甘情願!”
孝宗看鄭僑退回詔書有點生氣,但由於太愛鄭僑的文才,又聽鄭僑講得理直氣壯,只好作罷。

使金不辱命

北宋後期是一個國勢很弱的朝廷。金兵攻下汴京,宋徽宗、宋欽宗父子當了俘虜,被帶往漠北。康王(南宋高宗)倉皇渡江,在臨安(今杭州)建了南宋小朝廷後,竟不想念囚禁漠北的父兄,實行投降政策,重用投降派秦檜等人,對李綱岳飛韓世忠等主戰派將領橫加迫害,還以“莫須有”的罪名把岳飛父子慘殺於風波亭。從此,為求一隅之安,南宋每年都要向金國送去大量金銀財寶。
鄭僑在朝為官時,高宗已經退位。之後的孝宗也年年要派人送禮給金邦,可是這使節不好當,往往受到金邦的百般刁難和侮辱 。這一年,朝廷又要向金邦派去使者送禮,朝中無人敢接受這個任務。鄭僑看朝臣如此害怕,就主動向孝宗皇帝請命。孝宗當然高興,就封鄭僑為使臣出使金邦。
鄭僑到金邦時,正好金邦主有病在床,不能接見。一天,金邦大臣帶鄭僑入宮探病。進了金邦深宮,鄭僑抬頭一看,要進的宮門不是正門,而是東面閣門。他立即停住不走,手捧著皇帝詔書定定地站在門外。金大臣說:“進來啊。”鄭僑大氣凜然地說:“不,這東閣門是你們金邦大臣上奏進入的門。我今天奉大宋皇帝出使來此,應該走正門。”金大臣笑道:“大宋已滅,皇帝都成了我們的俘虜,你不是來這裡進貢的嗎,還擺什麼大國的臭架子?”鄭僑說:“我大宋文明上國,禮儀之邦,現如今看你漠北貧窮至極,才以金銀物資相賜,你們卻敢如此不尊,口出狂言!”金邦大臣冷笑著說“今日在我宮中,你進也得進,不進也得進,難道你不怕死嗎?”鄭僑微微一笑,朗聲說道:“辱命之罪,死不足贖。”金兵仗勢推他,但他如落地生根,就是不從東閣門進入。
從早上到中午,又從中午到下午,鄭僑非進正門不可。沒有辦法,金邦大臣只好叫他歸回驛館。晚上,金邦又派人威脅鄭僑,鄭僑始終不屈服。金邦大臣只好向金主稟報,重病中的金主佩服鄭僑的膽識,吩咐好生招待。
鄭僑完成使金重任後,金邦好禮送他回去。
鄭僑回到朝廷時,孝宗皇帝已把皇位讓給光宗皇帝。新皇帝知道鄭僑出使金邦,不辱使命,為朝廷爭了面子,就親自接見,大加稱讚,又升了他的官。

少年讀書地

第一個是鳳凰寺,在今永泰縣同安鎮。在鳳凰寺旁邊,也有一個“海會塔”。據《永泰縣志》記載:“同安鄉原稱輔弼,因宋邑人狀元鄭僑官至參知政事,為國家輔弼大臣而名。”
第二個是教忠寺,在今永泰縣梧桐鎮潼關村,當時有正式的私塾,這個地方可能是少年鄭僑最重要的讀書地,因為鄭僑逝世後就依他遺願葬在教忠寺旁邊。
第三個就是菜溪岩,位於今仙遊縣象溪鄉,在山頂上有三塊鯉魚狀的石頭,每當風起雲湧山雨欲來時,三隻石鯉就像躍躍欲試欲沖天,所以叫“三鯉朝天”。 在菜溪岩山嶺“海會塔”處曾立一石碑,鐫刻鄭僑的警句:“到此才行一步,望君莫廢半途”。
第四個讀書地是雲頂峰,在今仙遊縣石蒼鄉蕭國梁在贈鄭僑的詩中曾曰:“雲頂峰前分玉帶,禮閨名上探金籠”。

後世紀念

鄭僑墓位於福建省永泰縣梧桐鎮潼關村教忠寺北側,福建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省文物局和永泰縣人民政府,於二十世紀九年代末撥款修聳一新。
陵墓坐落在群山環抱,峰巒疊翠的山腰上,碧天高遠、浩瀚無邊、林木蔥鬱、花草滿坡。山村景色收眼底,田野風光爽心扉,郇國陵中思祖德,梧桐峰上悟親情。陵墓左右寬約60米,前後深約70米,墓周約200多米,依山砌築六層,錯落有致。每層前後有5米或10米寬平面,層層間有紅磚階級登上,底層48級,其餘各層或10級或5米,第三層層壁上鐫刻宋光宗贊鄭僑語云:“朝野臣僚能如僑之愛民,則天下安矣。”由此起分左右兩邊上下,頂層墓碑曰:“宋太師郇國公鄭僑之墓”。墓頂後牆高二米如屏風,增強陵墓雄偉。
永泰縣人民政府1998年豎“永泰縣文物保護單位鄭僑墓”石碑,碑文曰:“鄭僑墓位於梧桐鎮南向潼關村。鄭僑系宋乾道五年狀元,逝後溢封太師。”墓址石刻尚存。

作品

著作

鄭僑工書法,尤其擅長行書。一生著述頗豐,有歷官表、奏議等多卷,《書衡》3篇,《西垣詞稿》10卷和《錦機詩話》等。

詩詞

《詠菜溪岩》
古樹凌雲兢插天,奇峰疊秀各爭妍。
飛瀑穴從天際落,石屏巍然屹眼前。
天門有徑天梯登,寶傘重陰古剎頂。
百景千姿觀不盡,八閩聖地菜溪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