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劉(周部落首領)

公劉(周部落首領)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公劉,生卒年不詳,姬姓,名劉,“公”為尊稱,姬劉在涇河中游的岐原谷(今長武縣)一帶創建了部落國家,是古代周部落的傑出首領,一說姬劉即為姬姓劉祖先,姬劉是不窋之孫,之子,生子慶節周文王的祖先,由北豳(今甘肅省慶城縣、寧縣)遷(陝西省彬州旬邑縣西南一帶)。

基本介紹

  • 本名姬劉
  • 別稱:公劉
  • 所處時代:夏商之際
  • 民族族群:華夏部族周部落
  • 出生地:涇河水邊
  • 主要成就:創立部落國家,部落國家由畜牧轉為農業
  • 身份周朝祖先、周部族氏族首領
  • 記載:《·大雅·公劉
人物生平,主要功績,創建豳國,麻雀圖騰,家豬鼻祖,發明御面,窯洞之祖,創建周禮,史籍記載,後世紀念,文學作品,原文,注釋,賞析,

人物生平

公劉的先祖名叫,是帝嚳之子。棄愛好耕作務農,觀察土地特點,適合穀物生長的就種上穀物,民眾都向他學習,堯帝知道此事後,便提拔他當農師主管農業。舜帝時,將棄封在邰地(陝西省武功縣西南),稱為“后稷”。
公劉
后稷之子繼續擔任主管農業之職,即公劉的祖父不窋。不窋晚年時,正處於夏朝政治衰敗時期,夏朝太康廢棄農官,不注重農事。不窋因而失去農官之職,於是逃奔到戎狄部族地區。
不窋死後,他的兒子、公劉的父親鞠即位。鞠死後,公劉即位。公劉雖然處在戎狄地區,但繼續從事后稷的事業,致力於耕種,到處察看土地性能,因長武縣有三水相擁,風水極好,並在此落腳創建豳國部落,從漆水沮水渡過渭水,伐取木材以供套用。於是,外出的人有資財,定居的人有積蓄,民眾仰仗他過上好日子。各族人感念他的恩德,大多遷到這裡,擁護和歸順他。周朝事業的興起就是在這裡開始的,所以詩人創作歌詩樂章稱頌他的德行。公劉死後,其子慶節即位,把國都建在豳地。

主要功績

創建豳國

從夏初以來,周一直是夏王朝西部的一個重要的方國。到夏代後期,夏王朝的統治力量逐漸削弱,西北黃土高原上的遊牧部落不斷南下侵擾,渭北平原的農業生產遭到破壞,周人的居住地也受到嚴重的影響,首領不窯率眾北遷,在涇水中游一帶,堅持農業生產,經歷了好幾代,大約在商初,公劉在豳(亦作邪,今陝西枸邑縣西)才又發展起來,成為商王統治下的一個方國。公劉在翻擴大耕地,整治農田,生產蒸蒸日上,貯積的糧食堆滿倉囤,很快就發展成為一個繁庶興旺之邦。接著,就“弓矢斯張,干戈戚揚”,擴充武力,活動範圍不斷擴大。隨著生產發展的需要,他們涉過渭水採掘礦石,“取礪取鍛”,改進生產工具和武器。“周道之興自此始”,公劉時期為後來周人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麻雀圖騰

公劉成為豳國部落的首領,在和張氏結婚的那天,十隻麻雀圍繞著天空飛了好一陣子,並飛落於院子裡。公劉認為是吉祥鳥,就開始崇拜麻雀。
不久後,公劉創建了豳國,以麻雀作為本部落的圖騰,這也是豳字的來源。後來的隨著部落發展壯大,在一次外出狩獵中馴服了一隻野豬,給豳國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為了感恩這一切,才演化成了如今我們看到的豳字。這就形成了一個龐大的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完整的部落社會。

家豬鼻祖

相傳有一天,公劉和部落人外出在山中狩獵,將一隻野豬圍堵進了一個土洞裡,由於洞口小,抓不到也吃不著野豬,扔了些吃的野豬怎么也是引誘不出來。於是就將洞口用龐大的石塊圍擋起來了,派了專人看管著。
後來,看管著鍥而不捨的給野豬仍各種草,經過幾天的努力沒想到就這樣還是把野豬引到了洞口,而且是輕易的抓住了一個活生生的野豬,並且帶回了部落。公劉發現這隻野豬沒有了之前的野性,似乎已經被馴服了,就命人不要把野豬宰了吃先圈養起來了,這也就是家養豬的開端了。

發明御面

傳說公劉定都長武縣,在此地安居後,並藉此地靈氣發展農業,使得百姓安居樂業。相傳有一天,在睡熟中做了一個好夢,夢見了自己忙碌奔波中餓的倒在黑河邊,一個神仙姐姐救了他,給他做了美味的飯。公劉吃飯後,大讚好吃!說完自己就醒來了。
公劉醒來後,就開始和妻子按夢裡神仙姐姐的方法開始製作美味的飯。取涇河之水,此水清澈純淨、清香幽長,配以最好糧食為原料,研究了多次終於製作出了和夢裡一樣美味的飯,因看著晶瑩剔透,並命名為玉面,並分發於百姓,共慶美食。後來民眾為感恩於公劉,將玉面也稱之為“御面”。

窯洞之祖

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這一"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豳國,公劉創造性利用長武縣有利的高原溝壑地形,鑿洞而居。因為有了窯洞,民眾就不再苦於被野獸襲擊,安全有了保障,開始真正的過上了定居生活,農業才因此而大力發展,窯洞便是農耕的家園。
《詩經》稱為"陶復陶穴",在豳國土窯洞慢慢的就遍布山原谷地。這種有著獨特的居住價值和文化內涵的窯洞,被稱為一種綠色建築。

創建周禮

在成長過程中受戎狄的欺壓和侮辱的影響,公劉在定都長武后立鴻猷,對禮儀特別重視,一整套具體可操作的禮樂制度,包括飲食、起居、巡狩、祭祀、喪葬……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納入"禮"的範疇 ,使其成為系統化的社會典章制度和行為規範。
特別是在豳國,每個人的誕生、婚嫁、死後,豳國官方極為的重視,會讓群臣侍從都赴宴入席見證。在當天,會風風光光的圈裡抓豬做佳肴,製作好玉面和美酒,迎接眾人的見證。後來這種禮尚往來的禮儀成為一種風俗,也是豳國基礎濃厚的文化活動,更是發展成為豳國一種信仰。

史籍記載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

後世紀念

公劉造福後代,惠及子孫,後人修邑建廟,尊為神聖
每年農曆的三月十八日,慶陽旬邑長武彬州等四方百姓赴公劉廟拜謁祭奠,緬懷這位華夏農耕文化的不朽開拓者。

文學作品

原文

·大雅·公劉》:
篤公劉,匪居匪康。乃埸乃疆,乃積乃倉;乃裹餱糧,於橐於囊。思輯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啟行。
篤公劉,於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順乃宣,而無永嘆。陟則在巘,復降在原。何以舟之?維玉及瑤,鞞琫容刀
篤公劉,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岡,乃覯於京。京師之野,於時處處,於時廬旅,於時言言,於時語語。
篤公劉,於京斯依。蹌蹌濟濟,俾筵俾幾。既登乃依,乃造其曹。執豕於牢,酌之用匏。食之飲之,君之宗之。
篤公劉,既溥既長,既景乃岡,相其陰陽,觀其流泉。其軍三單,度其隰原,徹田為糧。度其夕陽,豳居允荒。
篤公劉,於豳斯館。涉渭為亂,取厲取鍛,止基乃理,爰眾爰有。夾其皇澗,遡其過澗。止旅乃密,芮鞫之卽。

注釋

揚:
舟:通作周,佩帶。
於時:於是。
造:三家《詩》作告,均祰之假借。
景:同“影”,靠日影定方位。
單:禪的假借,輪流代替。
夕陽:山的西面。
館:《魯詩》作觀,此作動詞用。
厲:同“礪”。
止:“之”的訛字,茲、此。下同。
芮:汭的假借,水邊向內凹處。
鞫:通坭、泥,水邊向外凸處。

賞析

·大雅·公劉》,是周人史詩之一,上承《生民》,下接《》,敘述古代周部落首領公劉帶領周人自北豳遷豳、初步定居並發展農業的史績。
在《史記·周本紀》中也有記載:“公劉雖在戎狄之間,復修后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自漆沮渡渭,取材用。行者有資,居者有蓄積。民賴其慶,百姓懷之,多徙而保歸焉。周道之興自此始,故詩人歌樂思其德。”司馬遷用散文的形式概括了詩的內容。
至於詩的創作年代,《毛序》認為是“召康公成王”而作,方玉潤駁道:“《序》以此為召康公作者,蓋因《七月》既屬之周公,則此詩不能不屬諸召公矣。其有心附會周、召處,明白顯然。”《毛序》的牽附之意,經方氏點明,昭然若揭。
此外,金履祥認為《公劉》同《七月》一樣是豳地舊詩。但根據全詩用韻的流暢,描寫技巧的嫻熟,絕非早在殷商時期的豳人所能為。金履祥說《公劉》“下視《商頌》諸作,同一蹈厲”,而《商頌》恰恰都是春秋時的作品。我們認為,《公劉》同《七月》一樣,都含有豳地舊詠的成份在內,但最後的成詩,應該為西周後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