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流概況
幹流走向
在麟遊縣境,漆水河,古稱漆沮水。古時水側有較大湖泊,曰西水滸。湖中養有鰉、鮮、白條、黃鰭、鮎、鯉等魚。漆水以澄水和御家河會流點為界,上游稱杜水,下游為漆水,亦有通稱為漆水。
杜水,源出招賢鎮的寧里村至堡子山納麥衣溝水。經招賢鎮折向東南,全流匯入的溪流有南溝河、板橋河、消水溝河,至良舍鄉(以上段名招賢河)向東流,納廟底河、寒北河、曹渠河、西方河、後亭子河,諸澗流水,至九成宮鎮附近,北馬坊河、清水河匯入。經九成宮鎮南,流向東南,又納三善溝水、至祈家河北,受五龍泉水後與澄水匯入,始稱漆水,後納孫家河、馬家河、董家河、史家河、武申河等水出境。境內長71公里,流域面積975平方公里,平均河床比降8.2%,徑流深70mm。
在永壽縣境內,漆水河幹流稱好畤河,自店頭種金坪入境,流經店頭、儀井至坡龍頭(村)出境入乾縣,流程30.7公里。
在乾縣境內,漆水河幹流又名武亭河,位於縣境西陲,東距縣城20公里,流經關頭鄉西南邊境楊西河坡,南趨永壽入好疇河後轉向南流。由米家河再入乾縣境,經羊毛灣、龍巖寺,於龍塘口出峪。徑流直瀉,至臨平鎮王家莊出境,入武功界。縣境內長度18.25公里,漆水河溝面比較開闊,一般寬約3000米。河壁高度,龍塘口以北140~160米,以南40~60米。
在武功縣境內,漆水河古稱杜水、武亭水、中亭水。由游鳳鄉入境,東南行,經游鳳、蘇坊鄉至武功鎮,又南流(至大莊鄉之橋旗寨)注入渭河。境內流長24公里,流域面積157.2平方公里。
漆水河全長,有三種說法:一說250公里,一說長201.3公里,另說151公里。平均比降4.7‰,集水面積3824平方公里,年均徑流量約2億立方米。桃樹坡以上90公里為上游,桃樹坡至北鄭村為中游,長20公里,北鄭村以下40餘公里為下游。
河道特徵
漆水河上游流經降水較多、植被較好的麟遊山區,河源至麟遊縣城段,谷底寬15米左右,支流很多,水量比較豐富,含沙量少,河水清澈。麟遊縣城至永壽宋家坡段,河谷深切入灰岩之中,谷深150~200米,兩岩陡峻,縱坡8.3‰,谷底較寬處50~60米,最窄處僅10米左右。幹流自宋家坡出石峽後,流入長約7公里、寬約500~1000米的川道,河床寬10~30米,比降5‰。羊毛灣水庫以下又進入灰岩壁立的峽谷,龍巖寺以上1公里內更為陡峻,谷寬不到100米,基岩出露厚度70米以上。龍巖寺以下至河口為帶狀川地,寬1~3公里,河床寬10~30米,比降4‰。河流下段,河流進入關中盆地,地勢平坦,農田水利開發較早。
主要支流
河名 | 流域面積 (Km2)
| 河道長度 (Km)
| 比降 (%)
| 徑流深 (mm)
| 多年平均 最大流量(立方米/秒)
| 多年平均 最小流量(立方米/秒)
|
---|
史家河 | 32.13 | 17 | 16.5 | 74 | 3.48 | 0.009 |
董家河 | 67.31 | 22 | 12.7 | 75 | 7.26 | 0.017 |
武申河 | 74.25 | 18.5 | 23.2 | 76 | 7.95 | 0.02 |
永安河 | 61.5 | 18.5 | 9.7 | 63 | 6.56 | 0.014 |
馬家河 | 48.5 | 18 | 12.2 | 60 | 5.171 | 0.010 |
西坊河 | 26.63 | 11 | 22 | 63.5 | 2.88 | 0.008 |
北馬坊河 | 70.69 | 15.8 | 16.3 | 78 | 7.56 | 0.02 |
申家河 | 35.75 | 17.5 | 36 | 78 | 3.879 | 0.006 |
澄水河 | 158.5 | 20.5 | 11.9 | 78 | 16.79 | 0.031 |
湋河,古稱湋水、沮水,俗稱後河。發源於鳳翔縣(城南有秦都雍城遺址)北老爺嶺(上源棗子河),經岐山(始名雍水),自扶風縣入武功縣境,東流武功鎮南匯入漆水河,全長100公里,境內流長10公里。年平均流量0.57秒立方米,最大洪流量413秒立方米(1954年)。年徑流量1785.2萬立方米,天旱斷流。流域面積和年徑流量均占漆水河的60%左右,農業、水利開發較早。
漠峪河,發源於永壽縣麻亭嶺,自乾縣城西夾谷中南流入武功縣境,經蘇坊鄉至武功鎮城東北處匯入漆水河。境內流長6公里。年均流量0.03秒立方米,年徑流量86.4萬立方米。此河在一年內多數時間無水。
清水河,據舊志載:在武功縣境內有渭北、渭南兩條傍渭河西行的河流,均稱清水河,源於境內河灘沙磧中。渭北清水河由西向東流至立節、布王村南匯入漆水河,清嘉慶年間已乾涸,今無跡;渭南清水河於周至縣下三屯以西東流,經武功三廠鎮(鄉)退入沙河。1949年隨同三廠區劃歸周至縣。
武申河,源於麟遊縣常豐武申村,流經甘井鄉全永壽縣境,入漆水河,流程16.4公里。
苜蓿河 ,發源於岐山縣祝家莊鄉,北流至交界入麟遊縣匯入漆水河,境內流長4.5公里,年產徑流量145.7萬立方米,平均流量0.05立方米/秒,流域內全是山地。
水文特徵
在麟遊縣境,漆水河多年平均最大流量90.5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1立方米/秒。它是縣境內一條最大河流,內有一級支流五條,二級支流十三條,這些支流南源於岐山、鳳山,北源於頁嶺。控制著全縣總面積的55%,流域內有六個鄉的全部面積和四個鄉的部分面積,51個村民委員會,211個村民小組。7820多戶,4300多人口。
在永壽縣境內,漆水河年平均流量1.78立方米/秒,最大洪水825立方米/秒。年最大徑流為4.25立方米/秒(1975),最小徑流為0.93立方米/秒(1972),最大流量271立方米/秒(1978.7.27),最小徑流量為0.36立方米/秒(1978.5.27)。最大洪流日流量9,720立方米(1976.9.6)。年均含沙量13.9kg/m,輸沙量為78.1萬噸;年最大輸沙量為21萬噸(1978),最小輸沙量為3.26萬噸(1972)。7—9月的高沙期,輸沙量占全年89%。
在乾縣境內,漆水河常流量1.8m/秒,最大洪水流量820m/秒,在本縣流域面積78.4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8%。漆水流至龍塘口,從峽谷噴出。其地有泉,水溫可浴。羊毛灣水庫建在漆水河入境口,“寶雞峽渡槽”坐落於龍塘口,橫亘漆水兩岸,連線寶雞峽乾渠工程,使渠水盤山而過。
在武功縣境內,漆水河年平均流量4.32秒立方米,最大流量265秒立方米,最小流量0.03秒立方米,年徑流量13623.6萬立方米。水量季節性變化大,天旱上游截流灌溉,常呈乾谷,雨澇成災。
開發利用
灌溉工程
歷代引水工程
清時,於好疇河谷好畤街、吳家堡、樊家堡、解家堡、趙家堡各流段鑿渠引水灌田688畝。計有:雍正三年(1725),鑿趙家渠,灌田160畝。乾隆九年(1744),鑿李家渠,灌田8畝。十年(1745),鑿樊家渠,灌田50畝。十一年(1746),鑿西渠,灌田90畝。王家渠,灌田20畝。解家渠,灌田50畝。十二年(1747),鑿解樊渠,灌田300畝。十三年(1748),鑿杜渠,灌田40畝。清末,河床加深,引水困難,俱廢。民國時期,無水利設施。1958年,在好疇河修築砌石滾水壩,引水至好畤村、樊家堡、解家堡,灌地4000畝。升原渠,唐中葉,武功縣南有升原渠,在漆水以西至眉縣段與成國渠合,漆水以東與成國渠在六門堰分流,成國渠流經東北,升原渠則向東南流入興平。
渭惠渠,民國24年(1935)3月動工,民國26年(1937)12月15日通水,歷時18個月,投資219萬元。從眉縣渭河北岸孫家堡西南起,向東經扶風、武功、興平於鹹陽西郊退入渭水。在武功有第一、二、三渠,其中第三渠境內里程最短。第一渠,自扶風揉谷入楊陵至金鐵寨分水閘,境內渠長25公里。漆水河西渠段於民國24年(1935)8月25日動工,11月下旬完成,全長11公里,過水流量30立方米/秒;漆水河東段於民國25年(1936)11月開工,次年2月基本完成,全長12.833公里,過水流量25立方米/秒。縣境內有斗渠12條,解放後增加9條,設計灌溉面積11.83萬畝,1949年實灌僅6萬畝。建國後對渠道重新整修,命名原第一、三渠為渭惠南乾渠,1975年改稱人民引渭塬下南乾渠,所轄斗渠均經改建。
幸福渠(中蘇渠)1956年,蘇坊村在村西漆水河築壩引水,壩長30米,修渠3.5公里,流量0.4立方米/秒,灌蘇坊、周村、集賢村地1700畝。沿途建水磨4處,水力彈花一處。1962年延長渠道,增大了灌溉面積。1981年秋,漆水河發洪水壩毀,冬季修復。蘇坊村在公社化時期命名為“中蘇”大隊,故名“中蘇渠”,後改為“幸福渠”沿用至今。
岸底村渠,1957年5~8月,岸底、高廟、黃家河等村修建。渠口在乾縣徐家崖村(半屬武功,半屬乾縣)漆水河左岸,到游鳳崗子退入漆水。長5公里,渠道為4公里暗渠,無壩引水,流量0.3立方米/秒。原設計灌三合、渠子、橋子口等村2500畝田地,渠成後實灌300畝。1972年寶雞峽乾渠通水後廢。
許家引漆渠,修建於1957年3~6月,渠長5公里,流量0.4立方米/秒,灌田800畝。
乾武漆惠渠,1958年2月25日動工,1960年9月21日竣工,歷時三年,乾縣、武功兩縣聯建。在永壽縣好疇大隊漆水河谷築壩引水,計畫可灌兩縣六個公社39個大隊田12.8817萬畝,其中武功、蘇坊公社可灌2300畝。渠成後,武功實灌400畝。1975年羊毛灣水庫建成後,改名羊毛灣水庫一支渠。寶雞峽總於渠通水後,渠廢。
羊毛灣渠道工程
羊毛灣灌區位於漆水河以東泔河以西,北依梁山坡腳與乾陵水庫灌區相接,南至肖河灘與寶雞峽灌區毗鄰。東西長約40公里,南北寬約10公里,橫貫乾縣中腹地區。羊毛灣總乾渠是在1958年所建漆惠渠的基礎上改建、擴建而成的,1970年6月開通。到1973年5月全部大小灌溉渠道及配套工程基本竣工。該渠從羊毛灣水庫引水,迴繞溝壁,環山南下,至劉家山隧洞出而東折,經臨平、新陽、漠西、長留、陽洪入靈源後,逐漸變小,退入泔河,全長52.8公里。三條幹渠及南溝抽水站共布設支渠20條,總長106.29公里,已襯砌49公里,有建築物789座。全灌區有斗渠364條,總長288.7公里,已襯砌73.5公里;分渠754條,形成田間灌溉網。1987年方田建設,1998年商品糧基地建設及1999年世界銀行貸款灌區更改項目又投資1070萬元,其中國家投資580元。共澆築砭185.7方,移動土石3012方,投工4.51萬食;襯砌乾支3條,長9公里,計分渠15條,長46公里。
寶雞峽漆水河渡槽,位於縣西南部漆水河中游龍塘溝龍巖寺南,是寶雞峽引渭工程中較大的建築物。漆水河渡槽由陝西省水電勘測設計院負責設計,寶雞峽引渭工程指揮部負責施工。1969年9月開工,1971年5月竣工。渡槽橫跨漆水河兩岸,全長208.45米,最大高度30米。其上部建築為現澆肋拱、預製裝配排架和肋板矩形槽的結構型式。槽箱由鋼絲網水泥側壁、鋼筋混凝土槽形底板和箍框組成,高3.15米,寬5.5米,設有沉陷伸縮縫11道。排架間距5.5米或5.75米。槽箱右邊留有人行道,下部跨鋼筋混凝土弧形肋拱兩道,跨度63米,矢高15.75米,肋拱各寬1米,肋間距5.1米,拱頂厚1.6米,拱腳厚2.5米,軸線為懸練線。肋拱上邊及兩邊豎槽柱37對,柱距5.1米。渡槽設計流量44立方米/秒,校核流量55立方米/秒,控制渡槽以下灌溉面積120萬畝。
蓄水工程
羊毛灣水庫,位於乾縣西部,石牛鄉西北,漆水河中游的羊毛灣處。距縣城35公里,因所在河道而得名。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顧防洪、養殖等綜合利用的大(Ⅱ)型水庫,也是鹹陽市所轄地區迄今最大的蓄水工程,列全省3座大型水庫及全國43座有名水庫之一。1958年10月動工,於1970年4月大壩建成,1973年5月主體工程全部竣工。該水庫控制流域面積1100平方公里。在正常蓄水位635.9米高程時,回水長約7.3公里,淹沒面積近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661畝。總庫容1.2億立方米,有效庫容5220萬立方米。設施灌溉面積32.54萬畝,有效灌溉面積為23.9萬畝,但在實際使用中,如果連年乾旱,嚴重缺水,實灌面積就明顯縮小。1980年前,年平均實供渠首毛水量只有2910萬立方米,年平均實灌面積不足10萬畝。1980年以後,灌溉面積逐步擴大。該水庫自1969年10月下閘蓄水,到1982年投入運用13年,發生的災害較多,多屬基礎灰岩漏水所致。1986年2月,被水利部列為除險加固工程,總投資647萬餘元。1987~1989年大壩陷坑隱患處理,溢洪道加固擴建,泄水底洞及輸水洞加固改善。1989年11月,除險加固工程全部竣工,病患基本消除,水庫達到正常使用。1990年11月,水利部組織竣工驗收。
河道治理
為防止漆、渭河洪水相遇時漆水河自引洪口外溢,1964年陝西省渭河橋頭灘治理樣板規劃中提出,在圪與橋頭漆、渭間築堤2.76公里,未實施。1976年,武功公社在農田基建中,將武功鎮漆水河公路橋以南3.22公里河段,改道在東塬邊崖下,比原河段短0.7公里,騰出灘地30餘畝,沿新改河段建抽水站5座,灌東塬尚坡、鄭坡、橋頭、北廟等村2000餘畝耕地。同年,在農業學大寨運動中,縣上提出河道渠槽化、堤路相結合的構想方案。縣水電局、陝西省水利學校對漆水河進行勘測,制訂出規劃設計方案,後經專家技術人員論證,認為工程投資大,效益低,未進行。
文獻記載
麟遊縣城西鎮頭天台寺有九成宮故址,為隋唐時皇帝避暑勝地,旁有《醴泉銘》碑,系唐魏徵撰文,歐陽詢書丹,被譽為“雙絕”,為楷書典範之一。
清雍正十一年(1733)《武功縣誌》記載,漆水河兩岸東、西渡口主要有四處:縣東門外(今武功鎮)、下川口、焦陽、“又南距川口十里”處。水“要衝”渡口4處:卜村塬南、漆湋交匯處毛家嘴、楊村北崖下、磨李溝西崖下。清末漆水三渡:縣東門外(今武功鎮)、毛家嘴、川口。水二渡:鏡照寺、北楊村。民國期間,漆、湋河舟渡如故。新中國成立後,漆、湋河兩岸民眾為解決生產和人行困難,以村或兒村聯合搭起木橋、石板橋、過水橋、獨木橋。
地圖信息
地址:陝西省銅川市王益區振興苑景小區北150米(河濱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