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鉞
- 外文名:Tomahawk
- 拼音:yuè
- 地區:中國
- 分類:兵器
- 材料:青銅,鐵
- 象徵:征伐
詞語釋義
- 古代一種兵器,青銅或鐵製成,形狀像板斧而較大。《史記》“湯自把鉞以伐昆吾”
- 古星名。《史記 天官書》中:“東井為水事,其西曲星曰鉞”。
鉞,一種古代的兵器,雖具備殺傷力,但是更多的是一些儀衛所用,和使用武器不同。在西方權力象徵物是權杖,中國是鉞。在原始社會時期,鉞為成年男子的象徵。鉞確切來...
授鉞,漢語辭彙。拼音:shòu yuè釋義:喻授以兵權舊題漢·孔鮒《孔叢子》卷下《問軍禮》...
勞鉞,男,字廷器,(?5月15日-1476年6月13日),明代進士,江西德化(今江西九江)人。歷任江浦、臨江、山陽三縣,政績很好,深得百姓的擁護,成化八年任湖州知府。...
秉鉞,漢語辭彙。拼音:bǐng yuè釋義:持斧。借指掌握兵權。...... 《詩·商頌·長發》:“ 武王 載斾,有虔秉鉞。”《周禮·夏官·大司馬》:“若師有功,...
詞語解釋 (1).使用斧鉞。指執行軍法。《左傳·襄公三年》:“君師不武,執事不敬,罪莫大焉。臣懼其死,以及 揚乾 ,無所逃罪。不能致訓,至於用鉞。” 杜預...
鏚鉞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fu yue,指斧和鉞。...... 鏚鉞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fu yue,指斧和鉞。鏚鉞(鏚鉞)斧和鉞。《左傳·昭公十五年》:“其後 襄...
仗鉞是漢語辭彙,拼音為zhàng yuè,釋義:將帥的權威。...... 《三國志·吳志·孫堅傳》:“古之名將,仗鉞臨眾,未有不斷斬以示威者也。”唐 杜甫 《北征》...
鴛鴦鉞為我國特有冷兵器“鉞”的一種,種類繁多,例如子午鴛鴦鉞、子午雞爪鴛鴦鉞等,常用於暗殺、水戰。是“八卦門”的獨有武器,許多動漫遊戲當中均常會出現。...
銅鉞,這種青銅武器,在武鳴、恭城等地春秋時代墓葬出現,到戰國時代,賀縣、柳州等地也有出土。...
鉞刀多為佛母所用,修法時佛母左手持嘎巴拉碗,右手持鉞刀,代表除貪、嗔、痴、慢、疑、惡見等六種根本煩惱。...
旌鉞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jīng yuè,是指旌旗與斧鉞。...... 旌鉞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jīng yuè,是指旌旗與斧鉞。中文名 旌鉞 拼音 jīng yuè 注音 ...
鉞下(鉞下) 書箋開頭表示尊敬的常用套語。 南朝 梁 江淹 《到功曹參軍箋詣驃騎竟陵王》:“竊惟明使君鉞下,道耀神源,德鑄靈極。” ...
受鉞 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shòu yuè,是指古代大將出征,接受天子所授的符節與斧鉞,稱為“受鉞”。...
鐵鉞。即“鐵斧”。玄者黑也,黑色正是鐵的本色。《史記·周紀》:“武王又射三發,擊以劍,斬以玄鉞,懸其頭小白之旗。”裴駰《集解》:“宋均曰:‘玄鉞...
玉鉞,一般為深灰綠色不透明玉質,帶有貝類遺骸沉積結構的蛇紋石,沉積層清楚。器面鑽雙孔,一大一小,小孔屬端孔,大孔屬背孔,皆為單面鑽。此器既大且美,應為古代...
毓鉞先生,1956年生於北京,原名愛新覺羅·恆鉞,恭親王的嫡系後裔。幼年受到良好的文藝教育,擅長楷書、行書以及草書,其書法是愛新覺羅家族中的佼佼者。畢業於北京師範...
子午鴛鴦鉞是八卦掌門派的獨特兵器。子午鴛鴦鉞是短兵器演練,演練起來千變萬化,具有強身健體,自衛防身的價值。子午鴛鴦鉞為內家獨門兵器,單人使用可同時對戰同水平...
鉞為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時期的玉器,長15.9、寬11.3厘米。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杖鉞是漢語詞語,拼音zhàng yuè ,意思是手執斧鉞。表示威權。...... 杖鉞編輯 鎖定 杖鉞是漢語詞語,拼音zhàng yuè ,意思是手執斧鉞。表示威權。 ...
單鉞(?-1523),字德威。其先蘇州府嘉定人,明洪武年間從戎入順天府武功中衛,匠籍。縣誌無傳。...
對鉞 古代長兵器。桿長一丈,桿兩端各有一鉞。二鉞下端又各有一隻小鉞與其桿垂直。其主要擊法與鉞相同。 ...
“亞醜”鉞,商代,1965年出土于山東青州蘇埠屯,現藏山東省博物館。“亞醜”鉞通長32.7厘米,刃寬34.5厘米,長方形,方內,雙穿,兩肩有棱,弧形刃,器身作透雕...
二鉞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èr yuè,指明代宦官汪直的幫凶王越與陳鉞。...... 二鉞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èr yuè,指明代宦官汪直的幫凶王越與陳鉞。...
十八般兵器,泛指多種技藝,其內容在各個時期有所不同。其名稱,始見於元曲。近代戲曲界有人稱之為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戈、钂、棍...
」(十八般乃: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鐧、十三槁、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頭、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