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寶(宋代官員、學者)

鄭文寶(宋代官員、學者)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鄭文寶(953-1013)字仲賢,一字伯玉,汀洲寧化(今屬福建)人,鄭彥華子。太平興國八年進士,師事徐鉉,仕南唐為校書郎,歷官陝西轉運使、兵部員外郎。善篆書,工琴,以詩名世,風格清麗柔婉,所作多警句,為歐陽修司馬光所稱賞。著有《江表志》《南唐近事》等。其文多見《皇朝文鑒》《溫公詩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文寶
  • 國籍:宋朝
  • 出生地:汀州寧化
  • 出生日期:953年
  • 逝世日期:1013年
  • 職業:官員、學者
  • 主要成就:著有《江表志》《南唐近事》等
  • 代表作品:柳枝詞·亭亭畫舸系春潭
  • :仲賢
  • 文筆風格:輕盈柔軟,承襲五代傳統
  • 才幹能力:多才多藝,“好談方略”
生平簡介,文學成就,綜述,代表詩作,書法成就,秦嶧山碑,宋史文載,

生平簡介

鄭文寶,生於周太祖廣順三年(953),卒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六十一歲,系五代南唐左千牛衛大將軍鄭彥華之子。鄭文寶從小受業於當時能詩又善工小篆的著名詩文書法大家、南唐吏部尚書徐鉉,不僅詩文出眾,書法也獨樹一幟。他所寫的小篆小至一片中指指甲大,頗具匠心。徐鉉曾得意地向人誇耀說:“篆字難於小而易於大,文寶的篆書小字勝過李陽冰(著名書法家),大字則與之不相上下。”同時,鄭文寶又向崔遵度學琴法。南唐時,鄭文寶在20歲左右以其父蔭授奉禮郎,後遷校書郎
北宋開寶八年(975)宋滅南唐後,鄭文寶仍被宋朝廷錄用,被任命為廣文館生。太平興國八年(983),鄭文寶參加北宋朝廷舉辦的科舉,中進士,被授與修武(今河南獲嘉)主薄。淳化二年(991),鄭文寶調任殿中丞,並奉命出使四川、陝西負責清理整頓稅收。當時四川、陝西一帶地方官為了增加稅收,規定登口岸經商的商人要交納“到岸稅”,商人們苦不堪言。鄭文寶奏請朝廷免除商人的“到岸錢”,促進了當地商貿的發展,深得百姓擁戴。鄭文寶在川、陝期間,正逢夔州廣武駐軍叛亂;叛軍四處搶劫,驚擾百姓。鄭文寶作為朝廷欽差大員果斷擔負起平叛重任。他當機立斷,率軍乘船順流而下,一夜行程數百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起進攻,一舉殲滅叛軍。因此,他獲得朝廷嘉獎,賞賜五品朝服,升任陝西轉運副使。鄭文寶在陝西任職期間,正值鬧災荒,莊稼歉收,災民流離失所。他為災民計,誘勸當地豪門富商捐出3萬斛糧食賑災,使8萬多災民暫時得救。鄭文寶先後12次親自帶隊從環慶(今甘肅環縣與慶陽一帶)穿過沙漠,督運糧草到靈武(今寧夏靈武縣)。鄭文寶為了詳細了解民情,努力學習當地語言,尊重當地風俗,深受當地少數民族的歡迎。他每到一處少數民族區都受到當地酋長的熱情款待,有的酋長還認他當乾父。
鹹平年間(998~1003)西部邊境經常遭受以李繼遷為首的党項族地方武裝的侵擾。他們搶奪朝廷錢糧,掠奪百姓財物,使這一帶老百姓陷入戰亂之中,居無定所,民不聊生。一次,李繼遷劫走宋朝廷運往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糧草;並且攻占清遠(靈武東南),圍困靈武,直接威脅到整個西部邊境的安全。朝廷委任鄭文寶以工部員外郎兼隨軍轉運使之職負責平亂。鄭文寶受命後,冒雪率精兵輕裝奔襲清遠,一舉擊敗李繼遷,解除了靈武的危急。當時,守衛環慶的龍猛卒部士兵7年未換防,又常常不能按時領到軍晌,遂產生思鄉和不滿的情緒,逐漸釀成謀亂。鄭文寶得知後,他體恤和同情士兵的處境,果斷決定先借庫銀髮放軍餉,以安定軍心;然後上奏朝廷,並且表示支取的庫銀由他償還。朝廷體諒到鄭文寶的良苦用心,便下詔免除庫銀的償還。朝廷為了表彰鄭文寶的政績,賜予他黃金和紫袍。不久,鄭文寶轉任刑部員外郎。
景德三年(1006)鄭文寶奉詔回京時在途中染上疾病,留居在他兒子任職的襄城縣養病。大中祥符元年(1010年),朝廷任命鄭文寶為兵部員外郎、暨忠武軍行軍司馬。鄭文寶因病未能到職。大中祥符六年,鄭文寶逝世於襄城,後歸葬寧化故里。
鄭文寶有三子:長子鄭雲龍留居寧化;次子鄭雲虎隨父入朝,解職後卜居永安桃源洞;第三子鄭雲熊遊學連城後卜居連城表籍里,其裔孫鄭國瑚於明永樂八年(1409)遷居寧化安樂新村里三大村。

文學成就

綜述

鄭文寶留居襄城養病期間,除了寫大量詩詞歌賦之外,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纂修南唐國史。他是由南唐入宋的,目睹了南唐辛酸的國運和國史,有必要為後人留下這段真實的史事。於是,他收聚了大量的、豐富的史料。並於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寫成《江表志》3卷。《江表志》記敘了南唐各代的朝廷大政,彌補徐鉉、湯說《江南錄》的許多缺漏,多為後人研究南唐史所採用,後來陸游作《南唐書》就採用其中不少內容。爾後,鄭文寶又以叢談瑣事綴輯成《南唐近事》1卷,類似小說體裁,富有史實。
鄭文寶一生著作頗豐,除《江表志》《南唐近事》之外,留傳下來的還有《歷代帝王譜》《談苑》《玉璽記》《鄭文寶集》等著作。

代表詩作

亭亭畫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煙波與風雨,載將離恨過江南。

書法成就

鄭文寶從小聰明好學,深得徐鉉真傳。曾親自去嶧山訪求秦刻石,未果。便於北宋淳化四年(993)以其師徐鉉(916一991)摹本刻於長安(今陝西西安),世稱“長安本”,又名“陝本”。因鄭文寶不明形制,將其刻為“碑”形,即後世所稱的《嶧山碑》。此碑現存於陝西西安碑林第五室。宋代歐陽修撰《集古錄跋尾·泰嶧山刻石》記述了鄭文寶訪求刻石和刻碑的情況:
嶧山刻石嶧山刻石
右《秦嶧山碑》者,始皇帝東巡,群臣頌德之辭,至二世時丞相李斯始以刻石。今嶧山實無此碑,而人家多有傳者,各有所自來。昔徐鉉在江南,以小篆馳名,鄭文寶其門人也,嘗受學於鉉,亦見稱於一時。此本文寶雲是鉉所摹,文寶又言嘗親至嶧山訪秦碑,莫獲,遂以鉉所摹刻石於長安,世多傳之。余家《集錄》別藏泰山李斯所書數十字尚存,以較摹本,則見真偽之相遠也。治平元年六月立秋日。
明代楊士奇《東里續集·長女嶧山碑》跋曰:
右《嶧山碑》,蓋宋淳化四年鄭文質以徐茲所授《嶧山》摹本刊置於長安學中者。文質,茲之徒也。今泰山有秦刻,李斯真跡尚在,但磨滅多矣,間於鄒侍講家見摹本止廿九字,其去此甚遠也。
又碑後附有鄭文寶跋,碑字雄渾溫雅,無一筆開後人惡道,《石鼓》後無可比肩,漢印之傳於後者,皆步其軌躕。跋曰:秦相李斯書《嶧山碑》,跡妙時古,殊為世重。故散騎常侍徐公枯,酷耽玉著,垂五十年,時無其比,晚節獲《嶧山碑》摸本,師其筆力,自謂得思於天人之際。因是廣求,己之舊跡,焚擲略盡。文寶受學徐門,粗堅企及之志。太平興國五年春再舉進士,不中。東適齊魯,客鄒邑,登嶧山,求訪秦碑,邀然無睹。逮於旬決,險悵於棒蕪之下,惜其神蹤將墜於世。今以徐所授摸本,刊石於長安故都國子學,庶博稚君子見先儒之指歸。淳化四年八月十五日,承奉郎守太常博士、陝府西諸州水陸計度轉運副使、賜排魚袋鄭文寶記。

秦嶧山碑

碑文:
皇帝立國,維初在昔,嗣世稱王
討伐亂逆,威動四極,武義直方
戎臣奉詔,經時不久,滅六暴強
廿有六年,上薦高號,孝道顯明
既獻泰成,乃降專惠,親巡遠方
登於繹山①,群臣從者,鹹思攸長
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
功戰日作,流血於野,自泰古始
世無萬數,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復起
災害滅除,黔首康定,利澤長久
群臣誦略,刻此樂石,以箸經紀
皇帝曰:‘金石刻盡始皇帝所為也,令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其於久遠也,如後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德昧死言:‘請具刻詔書,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請。制曰:“可。”
註:①繹山:指嶧山。②此碑現存於陝西西安碑林。

宋史文載

鄭文寶,字仲賢,右千牛衛大將軍彥華之子。彥華初事李煜,文寶以蔭授奉禮郎,掌煜子清源公仲寓書籍,遷校書郎。入宋,煜以環衛奉朝請,文寶欲一見,慮衛者難之,乃被蓑荷笠,以漁者見,陳聖主寬宥之意,宜謹節奉上,勿為他慮。煜忠之。後補廣文館生,深為李昉所知。
太平興國八年登進士第,除修武主簿。遷大理評事、知梓州錄事參軍事。州將表薦,轉光祿寺丞。留一歲,代歸。獻所著文,召試翰林,改著作佐郎、通判潁州。丁外艱,起知州事。召拜殿中丞,使川、陝均稅。次渝、涪,聞夔州廣武卒謀亂,乃乘舸泛江,一夕數百里,以計平之。授陝西轉運副使,許便宜從事。會歲歉,誘豪民出粟三萬斛,活饑民八萬六千口。既而李順亂西蜀,秦隴賊趙包聚徒數千,將趨劍閣以附之。文寶移書蜀郡,分兵討襲,獲其渠魁,餘黨殲焉。
文寶前後自環慶部糧越旱海入靈武者十二次,曉達蕃情,習其語。經由部落,每宿酋長帳中,其人或呼為父。遷太常博士。內侍方保吉出使陝右,頗恣橫,且言文寶與陳堯叟交遊,為薦其弟堯佐。驛召令辨對,途中上書自明。太宗察其事,坐保吉罪,厚賜文寶而遣之,俄又召至闕下,文寶奏對辯捷,上深眷遇。俄加工部員外郎。時龍猛卒戍環慶,七年不得代,思歸,謀亂。文寶矯詔以庫金給將士,且自劾,請代償。詔蠲其所費。
先是,諸羌部落樹藝殊少,但用池鹽與邊民交易谷麥,會饋挽趨靈州,為繼遷所鈔。文寶建議以為“銀、夏之北,千里不毛,但以販青白鹽為命爾。請禁之,許商人販安邑、解縣兩池鹽於陝西以濟民食。官獲其利,而戎益困,繼遷可不戰而屈”。乃詔自陝以西有敢私市者,皆抵死,募告者差定其罪。行之數月,犯者益眾。戎人乏食,相率寇邊,屠小康堡。內屬萬餘帳亦叛。商人販兩池鹽少利,多取他徑出唐、鄧、襄、汝間邀善價,吏不能禁。關、隴民無鹽以食,境上騷擾。上知其事,遣知制誥錢若水馳傳視之,悉除其禁,召諸族撫諭之,乃定。
朝廷議城古威州,遣內侍馮從順訪於文寶,文寶言:
威州在清遠軍西北八十里,樂山之西。唐大中時,靈武朱叔明收長樂州,邠寧張君緒收六關,即其地也。故壘未圯,水甘土沃,有良木薪秸之利。約葫蘆、臨洮二河,壓明沙、蕭關兩戍,東控五原,北固峽口,足以襟帶西涼,咽喉靈武,城之便。
環州至伯魚,伯魚抵青岡,青岡拒清遠皆兩舍,而清遠當群山之口,扼塞門之要,芻車野宿,行旅頓絕。威州隔城東隅,豎石盤互,不可浚池。城中舊乏井脈,又飛烏泉去城尚千餘步,一旦緣邊警急,賊引平夏勝兵三千,據清遠之沖,乘高守險,數百人守環州甜水谷、獨家原,傳箭野狸十族,脅從山中熟戶,党項孰敢不從,又分千騎守磧北清遠軍之口,即自環至靈七百里之地,非國家所有,豈威州可御哉?請先建伯魚、青岡、清遠三城,為頓師歸重之地。
古人有言:“金城湯池,非粟不能守。”俟二年間,秦民息肩,臣請建營田積粟實邊之策,修五原故城,專三池鹽利,以金帛啖党項酋豪子弟,使為朝廷用。不唯安朔方,制豎子,至於經營安西,綏復河湟,此其漸也。詔從其議。
文寶至賀蘭山下,見唐室營田舊制,建議興復,可得秔稻萬餘斛,減歲運之費。清遠據積石嶺,在旱海中,去靈、環皆三四百里,素無水泉。文寶發民負水數百里外,留屯數千人,又募民以榆槐雜樹及貓狗鴉烏至者,厚給其直。地舄鹵,樹皆立枯。西民甚苦其役,而城之不能守,卒為山水所壞。又令寧、慶州為水磑,亦為山水漂去。
繼遷酋長有嵬囉嵬悉俄者,文寶以金帛誘之,與手書要約,留其長子為質,令陰圖繼遷,即遣去。謂之曰:“事成,朝廷授汝以刺史。”文寶又預漆木為函,以備馳獻繼遷之首。又發民曳石碑石詣清遠軍,將圖紀功。而嵬囉等盡以事告繼遷,繼遷上表請罪。上怒文寶,猶含容之。既而文寶復請禁鹽,邊民冒法抵罪者甚眾。太常博士席羲叟決獄陝西,廉知其事,以語中丞李昌齡,昌齡以聞。文寶又奏減解州鹽價,未滿歲,虧課二十萬貫,復為三司所發。乃命鹽鐵副使宋太初為都轉運使,代文寶還,下御史台鞫問,具伏。下詔切責,貶藍山令。未幾,移枝江令。
真宗即位,徙京山。鹹平中召還,授殿中丞,掌京南榷貨。時慶州發兵護芻糧詣靈州,文寶素知山川險易,上言必為繼遷所敗。未幾,果如其奏。轉運使陳緯沒於賊,繼遷進陷清遠軍。時文寶丁內艱,服未闋,即命相府召詢其策略。文寶因獻《河西隴右圖》,敘其地利本末,且言靈州不可棄。時方遣大將王超援靈武,即復文寶工部員外郎,為隨軍轉運使。至環州,或言靈州已陷,文寶乃易其服,引單騎,冒大雪,間道抵清遠故城,盡得其實,遂奏班師,就除本路轉運使,上疏請再葺清遠軍。都部署王漢忠言其好生事,遂徒河東轉運使。嘗上言管內廣銳兵萬餘,難得資糧,請徙置近南諸州,又欲令強壯戶市馬,備征役。宰相李沆等以為廣銳州兵,皆本州守城,置營必慮安土重遷,徙之即致紛擾。又強壯散處鄉落,無所拘轄,勒其市馬,亦恐非便。上復令文寶條對,文寶固執前議,且言土人久留,恐或生事。上曰:“前令團並軍伍,改置營壁,欲其互移本貫,行之已久。”而文寶確陳其利,因命錢若水詳度以聞。若水所對與沆等同,遂罷之。
先是,麟、府屯重兵,皆河東輸饋,雖地里甚邇,而限河津之阻。土人利於河東民罕至,則芻粟增價。上嘗訪使邊者,言河裁闊數十步,乃詔文寶於府州、定羌軍經度置浮橋,人以為便。會繼遷圍麟州,令乘傳晨夜赴之,圍解,遷刑部員外郎,賜金紫。頃之,寇準薦其熟西事,可備驅策,因復任陝西轉運使。嘗出手札,密戒令邊事與僚屬計議,勿得過有須索,重擾於下。後有言其張皇者,詔徙京西,以朱台符代之。
景德元年冬,契丹犯邊,又徙河東。文寶安輯所部,募鄉兵,張邊備,又領蕃漢兵赴河北,手詔褒諭。未幾,復蒞京西。契丹請和,文寶陳經久之策,上嘉之。三年,召還,未至,遇疾,表求藩郡散秩。詔聽不除其籍,續奉養疾,以其子鄆州推官於陵為大理寺丞、知襄城縣,以便其養。大中祥符初,改兵部員外郎。車駕祀汾陰還,文寶至鄭州請見。上以其久疾,除忠武軍行軍司馬。文寶不就,以前官歸襄城別墅。六年,卒,年六十一。
文寶好談方略,以功名為己任。久在西邊,參預兵計,心有餘而識不足,又不護細行,所延薦屬吏至多,而未嘗擇也。晚年病廢,從子為邑,多撓縣政。能為詩,善篆書,工鼓琴。有集二十卷,又撰《談苑》二十卷、《江表志》三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