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起源與演變,歷代名知州事,張栻,阮閱,
起源與演變
隋唐皆設刺史。 趙匡胤立宋初年,鑒於唐末五代之患,削州鎮之權,“令文臣知州事”,其後,派二品以上的官員充任一州的長官;主要也是為了便於皇帝的直接控制。 宋朝重文輕武,往往委派文官擔任州最高長官,所以才有宋朝是歷代軍事實力最弱小的結果."知州事”不是一個正式的官名,州的實際管理者是通判.知是"知會,管理"的意思,後來發展成為牽制、監視州府長官的一種定製.因此不能簡單地認為通判就是知州的副職,當時人視之為“監州”,則更符合其身分。 所以說當時的知州事品級都在二品以上,是皇帝的親信和耳目. 宋代的宦官廣泛參政,所以在宋朝也有宦官擔任知州事,請看: 朝廷常常臨時差遣宦官兼領中、外事。如奉命到外地完成特殊使命,...權知州事或軍事,提舉保甲司,等等等等。可以看出宦官從政範圍之廣。"權"明確表是不是正式職務,所以級別不一定. 但是到了明清兩朝,知州演變成了一種固定的官制,明清兩代的州有兩級別:直隸州和散州。直隸州屬省,級別與府相同;散州隸屬府,同縣級。 知州屬官有同知、通判,分別掌財政、刑法、治安等。 知州是從五品,月俸十石,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地委書記.此處特別說明,州有二種,即屬州和直隸州。屬州的待遇與縣同等,直隸州的待遇與府同等,但品秩相同。這是明官制和清官制的不同,無論是屬州和直隸州都是從五品,不同的是俸祿.清朝的官制沿襲與明朝,有簡化,更明了, 正五品 ,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隸知州...... 從五品 ,各部院員外郎,各省知州......
歷代名知州事
張栻
張栻(1133~1180)字敬夫,一字欽夫,又字樂齋,號南軒,世稱南軒先生,南宋漢州綿竹(今四川綿竹縣)人。中興名相張浚之子。歷知撫州、嚴州、袁州、江陵。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受湖南安撫使劉珙之聘,主管嶽麓書院教事,在此苦心經營三年,使書院聞名遐邇,從學者達數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學派規模,成為一代學宗。其學自成一派,與朱熹、呂祖謙齊名,時稱“東南三賢”。著作經朱熹審定的有《南軒文集》四十四卷刊行於世。
阮閱
阮閱(1126年前後在世)字閎休,舒城(今屬安徽)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北宋末前後在世。元豐八年(1085)進士(榜名美成)。自戶部郎官責知巢縣,宣和中,知郴州。建炎初,(公元1127年)以中奉大夫知袁州。初至,訟牒頗繁,乃大書“依本分”三字,印榜四城牆壁。郡民化之,謗四廳為無訟堂 。閱著有松菊集(巳佚)、詩話總龜》九十八卷、《四庫總目》、《郴江百詠》一卷並傳於世。錄知袁州詩二首(溫泉在今宜春市溫湯鎮)
往知袁州道經末山
斜陽騎馬末山隈,淡碧晴空雁字回。
一片愁懷似黃葉,晚風吹送九峰來。
郴江百詠並序·溫泉
誰將炎熱換清涼,可使澄泓作沸揚。
從賜驪山妃子沐,人間處處得溫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