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龍溪縣是
隋朝建安郡(大致相當於今福建省)屬的四個縣份之一(其它三縣是建安、閩、
南安),是閩西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隋書》雲“梁武帝除暴寧亂,奄有舊吳。天監十年(511年)有二十三郡三百五十縣。其後,務恢復境宇,頻事經略。開拓閩越,克復淮浦。平俚洞、破?柯。又以舊州遐闊,多有析置。大同年,中州一百七郡縣亦稱於此。”按隋書,天監十年後,梁武帝才開拓閩越。故南宋漳州嘉定志,謂龍溪縣建於梁大同六年。隋開皇十二年(592年),將潮州的(義安郡)的綏安縣和歸屬設立年份不詳的蘭水縣併入泉州(後更名建安郡)的龍溪縣。
唐初貞觀間,分天下為十道,福建地區屬嶺南道管轄。到武周時,龍溪縣(漳前地區)產生了重大變化。其原因如《八閩通志》所云:“嗣聖元年(即光宅元年、684年),徐敬業起兵維揚,潮梅間又有梁感者為之羽翼。朝廷遣玉鈐衛大將軍梁郡公李孝逸提三十萬眾以破之,而梁感之徒尚在也。陳元光父子奉命討賊,興建營屯,掃除凶醜,方數千里無桴鼓之警。又為之立郡縣,置社稷,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至捐軀隕命而後已。”大周垂拱二年(686年),以龍溪縣南境設立漳州,隸屬廣州。漳州於“開元十三年自(廣)州管內割屬福州,二十二年又改屬廣州。二十八年又改屬福州”,這時龍溪仍不隸屬漳州,據《舊唐書》云:“龍溪舊屬泉州,聖歷二年屬武榮州,景雲二年還泉州,開元二十九年屬漳州。”
龍溪縣始置時,縣地在今龍海大部、薌城區、華安縣、龍文區、台商投資區全境和
廈門的海滄以及閩西一帶。
隋開皇十二年(592年)綏安、蘭水兩縣併入龍溪縣,轄地兼有今漳州市和廈門的海滄及閩西一帶。
唐垂拱二年(686年)析龍溪縣南境置漳州。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析龍溪縣西部地域置汀州。
元至治二年(1322年)從龍溪縣30都中析出7個都(14~20都)及龍巖、漳浦縣地置南勝縣(後改為南靖縣)。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割龍溪縣21都7圖、25都5圖共12圖歸南靖縣。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龍溪縣境域為“東至同安縣界八十里,西至南靖縣界三十里,南至漳浦縣界四十里,北至長泰縣界三十里。東南至海八十里,西南至漳浦縣界三十里,東北至長泰縣界二十里,西北至漳平界一百五十里。東西相距二百二十里,西北相距六十里”。
明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1567年1月)橋龍溪縣1~9都及28都之5圖和漳浦縣23都之9圖置海澄縣。縣治在月港(今海澄鎮)。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龍溪縣境域為“東西廣一百一十里,南北袤六十里。東至景莊墓七十五里,與泉州府同安縣山邊社分界;西至墨場上蔀水溝東三十二里,與南靖縣溝西分界;南至九龍嶺三十里,與南靖縣馬坪分界;北至梅水坑東二百四十里,與漳平縣坑西分界;東南至石碼龍海橋東三十二里,與海澄縣橋西分界,西南至秀潭十五里,與南靖縣徑口分界;東北至五里亭三十里,與長泰縣古溪分界;西北至月嶺鋪三十里,與南靖縣寨仔後分界。”
民國17年5月,龍溪縣華封(曾駐縣佐)升制為華安縣。龍溪析出二十四都的寨坂、銀塘、沙建和二十五都的浦西、桃源、歸德、迎富、昇平、龍嶺、宜招、華封、珍山、大深、蓬萊大坑共14保屬華安縣。
1951年6月,析龍溪縣城關一區、二區設漳州市(今薌城區)。
1957年2月17日,南靖縣程溪區外雲、白雲、程溪、塔潭、粗座、人家、官園、洋奎8個鄉劃歸龍溪縣。3月,同安縣灌口區錦宅、金山2鄉及角美墟的同安街、眠床街劃歸龍溪縣。11月,龍溪縣古塘、市尾、詩浦3個鄉劃歸漳州市(今薌城區)。
1960年8月15日,國務院批准龍溪、海澄合併為龍海縣,屬龍溪地區專員公署。
1967年4月,漳州市、龍海縣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省龍溪地區軍事管制委員會。1968年5月15日,漳州市、龍海縣革命委員會成立,隸屬龍溪專區革命委員會。
1978年3月,漳州市、龍海縣屬龍溪地區
行政公署。
1980年10月,漳州市革命委員會、龍海縣革命委員會改為漳州市人民政府、龍海縣人民政府,仍屬龍溪地區行政公署。
1985年7月,撤銷龍溪地區行政公署,漳州市升為地級市,9月21日原漳州市建制改設薌城區(以境內九龍江西溪別稱薌江而得名),隸屬地級漳州市。龍海縣屬漳州市人民政府。
1996年5月,將漳州市薌城區芝山鎮的古塘、群勇、市尾、塔後、
土白、下洲6個村委會,南坑街道辦事處的東嶽、岳北、漳糖、東關、南坑、洋筠6個居委會和洋筠1個村委會,巷口路以東屬新華東居委會的部分,龍海市的郭坑鎮,龍海市步文鎮的蔡榜、西坑、小港、蘭田、梧橋、
湘橋、打山、恆坑、橋仔頭、崎嶺、書廳、石井、圳頭、東嶼、步文、後坂、
田豐、塘北、坂上、孚美、後店、流崗、
翁建、登科、科坑、
漳濱、石州、浦口、朝陽31個村委會和梧浦村委會在國道324線的西北部分成立
龍文區,直屬漳州市管轄。實際管轄範圍為原
龍海市郭坑鎮和
步文鎮(除長洲村和梧浦村外)的全部及原薌城區芝山鎮
土白、下洲2個村,其他實際分別為薌城區和龍海市管轄。
行政區劃
唐設鄉、里、村(在城設坊)。宋初,設6鄉33里115保,淳祐間改33里為30都。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在城設3隅,附廓設4廂,在鄉村設15都。
隅
東北隅 行春街、東橋街、興賢街、馬坪街、旗纛
廟前街、北橋街、桂林廿九街,共7街。
西隅 開元前街、后街、
西市頭街、布政司前街、碩仁橋街、察院前街、
縣前街、西橋街、觀巷,共8街1巷。
南隅
南市街、花園前街、雙門街、東坂后街、府學前街、龍駭瀛街,共6街。
廂
東廂外 表忠街、迎恩街、新亭街、岳前街、草市街、御史巷、德安巷,共5街2巷。
南廂外
鎮海樓街、驛路街、薑黃亭街、船頭巷、柵尾下巷,共3街2巷。
北廂外 威惠廟前街、嶺下亭街,共2街。
都
一二三都 蘇林、青礁、澳頭、登瀛、嵩嶼、長嶼、鄭井、海滄、盧漸尾、東坑排頭、
林東、馬壠、渡頭、沙坂、
鐘林、
石囷、蘇厝,共17社。
四五都 浮宮、禾平、溪東、高溪、陳墩、嶼尾、際山、
方田、
青浦、車鰲,共10社。
六七都 排浦、雙分、山東、中禾、洪埭、東頭、漸山、
龍井、溪坂,共9社。
八都 謝倉、太江、
陳巷、溪頭、橋頭、儒山、蔡浦、珠浦、
鹿石、河福、溫林,共11社。
九都 橋頭、
祖山、
黃田、
官山、嶼兜、美山、普玄、侯山,共8社。
十一都 福河、
文山、紫泥、南坂、院前、亭尾、
盧洲、
北江亭、許溪、浦邊、
南山、洪團、嚴林、蔡港、雙埭、錦江、水居,共17社。
十二三都 水頭、後林、蓮浦、溪頭、洪塘、上洋、塔尾、東山、
田子、
古縣、
鄒林、下莊、林前、木綿,共14社。
二十一都 渡頭、山美、雙路、林前、山兜、
新塘、
梅溪、天寶、墨場、
蓮花,共10社。
二十二都
翁建、西頭、登科、院前、黃柑、
石浦、
浦口、鴻山,共8社。
二十三四都
金沙、蓬洲、
香洲、磁窯、松州、吳浦、
魯林、桃源,共8社。
二十五都 昇平、龍嶺、桃源、
黃洋、迎富、草坂、宜招
劉山、宜招東山、大深、良村、華封上營、華封中營、歸德、奇葉、浦西、
陳山,共16社。
二十六都
李林、霞石、赤嶺、路邊、孚美、吳坑、南坑、油車、
龍山、璞山,共10社。
二十七都 長洲、
馬岐、下尾、西坑、上苑、陳洲、浦頭、東洋、嶺兜、西浦、水居,共11社。
二十八都 江東、澳頭、文甲、坂尾、勾東
岑山、東山、北邊、玉洲、滸茂、烏礁洲、深泥、烏泥仔,共12社。
二十九三十都
福井、
白石、沙坂、
四望山、烏嶼、石尾東、石尾西、石尾南、石尾北、石尾中、洪埭、新埭上、新埭下、清洋、橄欖嶼,共15社。
明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日(1567年1月14日),朝廷批准析龍溪縣一都至九都及二十八都之五圖和
漳浦縣二十三都之九圖,設定海澄縣。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龍溪縣設3隅3廂10都102圖124保。
隅
東北隅轄三圖、西隅轄二圖、南隅轄三圖。
廂
東廂
文昌、元魁、迎恩、東廓、附鳳、岳口、官園、蔥園、護滿、
田霞,共10保。
南廂 洋老洲、杉巷、姜待、上
下沙、馬惠、鳳林,共6保。
西北廂 無圖保。
都
十二三都 詩墩、陳
李倫、鄒鄭倫、楊鄭吳、
蔡林王、蔡美、林尾、
馬興、芋園、木棉、
任勤、連任、顏德貫、田西、
唐吉、
馬洲、六協,共17保。
二十一都 康瑤坪、
楊松、張郭李、謝前塘、
懷安、南山、山尾、天寶、北山、西文、路邊、塔尾、登坪、魯行、山兜、陳曾、
周倫、陳推、梅應、何方林、林懷、林堂、墨場,共23保。
二十二都 楊龍浦、黃柑、蕭王陳、陳黃講、郭坑、石浦,共6保。
二十三四都
陳宏、烏頭門、磁窯、蓬州、洛濱、
杏林,松洲,
張奇、寨坂、金沙、銀塘、沙建,共12保。
二十五都 浦西、桃源、歸德、迎富、昇平、龍嶺、宜招、華封、珍山、大深、蓬萊大坑,共11保。
二十六都 洋尾、
田邊、
烏石、茶園、璞山、流崗、六石、西洋、坂頭、內林,共10保。
二十七都 詩浦、浦頭、蔡耀、陳洲、
蔡潤、
李陽、
蔡吉、林雲、關下、蔡吳唐,共10保。
二十九三十都 四望山、田裡、新埭、洪岱、石美、白石,共6保。
民國初年沿襲清代保甲制度。民國17年9月,設區、村里、閭鄰(時5戶為鄰,25戶為閭,百戶以上的市鎮為里、鄉村為村,20村里為區)。18年將村里改稱鄉鎮,而以20至50鄉鎮設區。19年將鄉鎮擴大至千戶,區亦改由10至50鄉鎮組成。23年5月以後實行保甲制度,10戶為甲、10甲為保。23年8月,龍溪縣轄7個區491個保。
民國17年(1928年)析華豐等置華安縣
民國24年10月,龍溪縣轄5個區,其中甲級區3個,乙級區2個。
民國28年12月26日,龍溪縣劃為6區,下轄15鎮27鄉438保。
第一區(文元區)
崇安鎮 靖中前、靖中後、濟美前、濟美後、靖北前、靖北後、太古前、太古後、下營、
修文前、修文後、興東前、興東中、興東後、定威北、興西前、興西中、興西後,共18保。
鐘薰鎮 西橋前、西橋後、
大通南、
南市、
廣南前、廣南中、廣南後、醒西前、醒西後、民西前、民西後、瀛州前、瀛州中、瀛州後、縣前、縣中、縣後,共17保。
嘉庚鎮 大通前、大通中、大通後、通中前、通中、通中後、西市、西街前、西街中、西街後、下碑前、下碑後、洋坪前、洋坪後、肅清前、肅清後,共16保。
霞園鎮 鎮台前、鎮台後、小坑、北門、北廓下、聯歡前、聯歡後、公府前、公府後、
康樂、東市、烈女、大岸前、大岸後、
甘棠、洞口、
田墘、鶴橋,共18保。
岱浦鎮 洋均、馬公、東轅前、東轅後、
岳鳳前、岳鳳後、東頭前、東頭後、官園前、官園中、官園後、篤後、
田豐、祈保前、祈保後、浦頭前、浦頭後、魚市前、魚市後,共19保。
文鳳鎮 鳳霞、新行、附鳳前、附鳳後、園巷前、園巷後、教子、行春前、行春後、迎恩、元魁、頂田霞、文昌、
文衡前、文衡後、上沙、下沙、下田霞,共18保。
南文鎮 太武前、太武后、新興、
文川東、文
川西、文川南、文
川北、大路頭、醒東前、醒東中、醒東後、米市前、米市後、竹巷東、竹巷西、草寮前、草寮後、竹巷南、竹巷北,共19保。
橋頭鎮 橋頂前、橋頂後、霞莊前、霞莊後、雙庵前、雙庵後、琪山、
大觀園,共8保。
第二區(古縣區)
蓮塘鄉 庵兜、上園、下店、梅溪、
田洋、蔡坂、墟底、林下、蓮花、新春,共10保。
古林鄉 巧山、竹崎、後石、庵前、東山、浦園、下林、園林、上溪,共9保。
衍福鄉 內洋、崎林、倉里、橋埔、琪塘、衍護,共6保。
鄒林鄉 美山、蔡坑、田墘、錫林、木棉、頂葉、下葉、
馬嶺,共8保。
鳳洋鄉 田下、田址、鳳塘、洪塘、官溪、上洋,共6保。
顏潮鄉 顏厝、里前、白洋、長邊、水頭、丹洲、洪坂、馬洲、下宮,共9保。
翠山鄉 雩林、象浦、翠林、東園、都洋、榜山、坂頭、南林、獨立,共9保。
霞文鄉 崇福、溪頭、福河、霞滸、港園、文店、文山,共7保。
平苑鄉 陳厝、高厝、文苑、後苑、文里、
沈岩、平寧、登第、鴻西、雲洲,共10保。
第三區(石美區)
埭東鄉 後山、坂美、
吳宅、埭恆、塘邊、大沙洲、課堂、東美、蕭井、南園,共10保。
白榴鄉 玉江、港內、洲頭、霞坪、流傳、楊厝、丁厝、蔡店、埔尾,共9保。
石美鎮 沙坂、東門、石美、北門、埭頭、南門、西邊、遼西,共8保。
龍鳳鄉 霞邊、石厝、上店、龍岱、庵頭、
北角、東山、內山尾、霞嶼、洪邊、田邊,共11保。
第四區(郭坑區)
靖東鄉 南陽、國卿、篁渡、扶搖、洛蓬、溪渡,共6保。
復興鄉 登科、龍頭、科坑、苑浦、漳濱、翁建、建溪、
朝陽,共8保。
振橋鄉 埔尾、
西溪、長福、市尾、下古塘、上古塘、岱林、流崗、樓內,共9保。
鰲頭鄉 洛梧、璞坑、
鳳山、園坑、崎嶺、書廳、蓬石、鰲浦,共8保。
修濱鄉 詩浦、坪口、溪頭、翰苑、碧湖、美嶼、檀山、
藍田、梧橋、後房、西宅、石倉,共12保。
關霞鄉 蔡坂、嶺東、鎮頭、馬崎、長霞、松洲,共6保。
第五區(浦南區)
南洲鎮 下蒼、黃道、詩坪、浦南束、浦南西、浦南南、浦南北、
雙溪,共8保。
滄埔鄉 福青、浯滄、浦里、吉苑、金沙、洋美、南山、埔里,共8保。
龍園鄉 鰲門、田邊前、後園、寮里、田邊後、坂園、烏石、豐樂,共8保。
北亭鄉 下高坑、香亭、萊坑、蔡前、新厝、
北斗前、北斗後、仙景,共8保。
五鳳鄉 高坑、下浦、上浦、塘邊、五里沙、後巷、鳳園、張坑,共8保。
寶塔鎮 天寶、山美前、山美後、塔美前、塔美中、塔美後、墨溪、輅軒,共8保。
仙寨鄉 皋塘、
大寨前、大寨中、大寨後、月嶺、
仙都、洪坑、後寨,共8保。
鐵峰鄉 謝溪頭、前山、鐵塘、渡頭、嶺下、路口、
金峰、山棠,共8保。
第六區(石碼區)
自由鎮
新洲、王宮西、面炙、西湖前、東路、霞庵前、
新街、浸水、霞庵後、西湖中、西湖後、大碼頭,共12保。
平等鎮 直扶、王宮北、丁酉、王宮南、公園東、甘棠、王宮東、大李厝、公園西、大田、
新田、祖田、草埔,共13保。
博愛鎮 王宮前、祥福、王公、古碗竹、下碼、糖巷、天河、外市、中鎮、錦江、桶漆,共11保。
互助鎮 書巷、訓經、新杉前、新杉中、大宮、新杉後、打索、王宮中、十六間、田裡、琵琶、王宮後,共12保。
合作鄉 街仔、巷內、下尾、中央、岸尾、錦田前、錦田後、溪墘前、溪墘後、紫泥前、紫泥後、世甲,共12保。
敬業鄉 州頭、二州、後頭、庵前東、田岸、錢厝、東社、庵前西、市仔、過港前,共10保。
樂群鄉 溪州、過港後、溪霞、桃源、新洋、草洪、仁和、巽玉、金定前、金定後,共10保。
民國29年6月,第一區的橋頭鎮改稱
橋南鎮;第三區區署山石美遷至東美。31年,因鄉鎮組織逐漸健全,區署由6個裁減為3個(石碼、石美、浦南),至34年區署全部撤銷。
民國36年,設3鎮18鄉263保和1個特編甲。
1949年
龍溪解放初,全縣設9個區,其中城關2個區、農村7個區。1950年11月,農村增設2個區;全縣計11個區、101個鄉。1951年6月,析龍溪城關區建制設縣級漳州市。1952年,從五、六、八區析出,增設第十區(駐古塘);全縣轄10區92鄉3鎮7街。1955年12月,將10個區並為古縣、平寧、石碼、城內、石亭、東嶼、埔尾7個區,共轄101個鄉(鎮)。
1956年3月,城內區併入平寧區,石碼區改為石碼鎮(區級),並將101鄉(鎮)並為44個鄉。1957年2月,接管南靖縣程溪區;7月,將東嶼區改為東山區;全縣共轄6區1鎮53鄉。1958年4月,撤區並鄉,設石碼鎮和新厝、新塘、古縣、崇福、榜山、城內、洪坑、天寶、林內、石亭、埔尾、浦林、郭坑、古塘、後坂、蔡坑、東美、鴻漸、石美、角美、程溪、下葉、官園23個鄉。
1958年9月,撤銷鄉建制,全縣設立先鋒、勝利、紅旗、海鷹、星火、衛星、火箭、程峰8個公社(共轄122個耕作管理區)和石碼鎮。1959年3月,公社冠以當地名稱,並改耕作管理區為生產大隊;7月,從天寶公社劃出部分地增設浦南公社;年底,龍溪縣共轄顏厝、九湖、榜山、紫泥、天寶、浦南、步文、角美、程溪9個公社(116個生產大隊)和石碼鎮。
1960年8月15日,國務院批准龍溪、海澄合併為
龍海縣,屬龍溪地區專員公署。
1960年1月,龍海縣轄顏厝、九湖、榜山、紫泥、天寶、浦南、步文、角美、程溪、蓮花、浮宮、港尾12個公社和縣城所在地石碼鎮;2月,從蓮花公社劃出虎渡村以南的生產大隊增設東泗公社;6月,石碼鎮改為石碼公社;下半年全縣轄14個公社、195個生產大隊。1961年6月,龍海縣劃出天寶、浦南2個公社,九湖公社上墩、林內、前山3個生產大隊,步文公社店上生產大隊,以及後房農場,歸縣級漳州市管轄;同年,浮宮公社分為浮宮、白水、東園3個公社;全縣共轄14個公社、267個生產大隊。1962年初,由步文公社析出郭坑圩以北的生產大隊增設郭坑公社;年底,全縣共轄15個公社、282個生產大隊。1963年7月,析石碼公社的街道設石碼鎮,為縣轄鎮;分別析蓮花、白水、角美、郭坑公社的街區設海澄、白水、角美、郭坑鎮,為社轄鎮。
1980年,石碼公社撤銷,併入石碼鎮。1984年夏收後,改公社為鄉(鎮),改生產大隊為村(街道改為居民委員會);9月至10月間,全縣設石碼、海澄、郭坑、角美、白水5個鎮及程溪、九湖、步文、顏厝、榜山、紫泥、東泗、東園、浮宮、港尾10個鄉。1988年1月1日,從港尾鄉劃出10個行政村增設隆教畲族鄉;5月13日,改浮宮、程溪2鄉為鎮;12月29日,改港尾鄉為鎮。1991年,龍海縣共轄14鎮(石碼、海澄、程溪、郭坑、步文、角美、九湖、顏厝、榜山、紫泥、白水、東園、浮宮、港尾)、1個鄉(東泗)、以及1個民族鄉(隆教畲族鄉);共有22個居委會、512個居民小組,281個村、3695個村民小組。
1951年6月1日,析龍溪縣城關一、二區置漳州市(縣級市),隸屬龍溪地區。
1961年6月,龍海縣天寶、浦南2個公社,以及九湖公社3個生產大隊、步文公社1個生產大隊和後房農場劃歸漳州市。
1967年4月,漳州市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省龍溪地區軍事管制委員會。1968年5月15日,漳州市革命委員會成立,隸屬龍溪專區革命委員會。
1978年03月17日,成立龍溪地區行政公署,漳州市革委會屬之。1980年11月4日,撤銷漳州市革委會,成立漳州市人民政府,仍隸屬龍溪地區。
1985年05月14日,經國務院批准,7月20日撤銷龍溪地區行政公署,漳州市升為地級市,9月21日原漳州市建制改設薌城區(以境內九龍江西溪別稱薌江而得名),隸屬地級漳州市。
1986年,薌城區分為市區、郊區2部分。市區設東鋪頭、西橋、新橋、巷口、南坑5個街道,共轄48個居委會。郊區設浦南、天寶2個鎮及芝山、石亭2個鄉,共轄82個村、2個居委會。
1988年,市區增設5個居委會(湖內、南豐、東湖、東嶽、南坑北);新橋街道船民委員會改稱九龍居委會。郊區浦南鎮增設松州村。
1990年,市區南坑街道增設洋筠居委會。至年底,薌城區轄5個街道(東鋪頭、西橋、新橋、巷口、南坑)、2個鎮(浦南、天寶)、2個鄉(芝山、石亭),共有56個居委會、83個村。
1996年05月31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6]38號):將薌城區芝山鎮的古塘、群勇、市尾、塔後、土白、下洲6個行政村,南坑街道辦事處的東嶽、岳北、漳糖、東關、南坑、洋筠6個居委會和洋筠1個行政村,巷口路以東屬新華東居委會的部分劃歸龍文區管轄。
1997年,面積264.6平方千米,人口36萬,轄5個街道、4個鎮:東鋪頭街道、南坑街道、西橋街道、新橋街道、巷口街道、芝山鎮、浦南鎮、天寶鎮、石亭鎮。區政府駐南昌路。
2003年,薌城區轄6個街道、4個鎮:東鋪頭街道、西橋街道、新橋街道、巷口街道、南坑街道、通北街道、浦南鎮、天寶鎮、芝山鎮、石亭鎮。
2013年12月20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13]141號),將南靖高新區(南靖縣靖城鎮),圓山新城(龍海市顏厝鎮、九湖鎮以及薌城區橋南片區)、薌城區天寶鎮、大房農場、金峰開發區和龍文區藍田開發區成立漳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直屬漳州市政府管轄。其中圓山新城和靖城園區為漳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直管園區。
截至2018年12月31日,薌城區轄四個鎮、六個街道辦事處和一個管委會。即浦南鎮、天寶鎮、石亭鎮、芝山鎮;新橋街道、西橋街道、南坑街道、巷口街道、通北街道、東鋪頭街道和金峰經濟開發區、薌城區奶牛場、後房農場、天寶林場、五峰農場。
街道/鎮/鄉/開發區/場 | 下設地區 |
---|
| 金寶社區、師院社區、東鋪頭社區、新華社區、龍江社區、縣後社區、北橋社區、加禾社區、南台社區、水仙花社區、南昌社區、西街社區、瑞京社區、瑞園社區 |
| 北京社區、延安社區、華南社區、西橋社區、舊橋社區、鐘芬社區 |
| 下沙社區、前鋒社區、解放社區、紅星社區、新竹社區、元南社區、華港社區、悅華社區、新城社區、詩浦社區、悅港社區、浦州社區、榕御社區 |
| 甘棠宮社區、蒼園社區、鑫榮社區、新浦社區、新鋒社區、新華東社區、巷口社區、東園社區、民主里社區、岳口社區、市尾社區、東門社區、官園社區、浦頭社區、九龍社區、塔後社區 |
| 騰飛社區、龍通社區、華元社區、東嶽社區、洋筠社區、群裕社區、東關社區、漳糖社區、南坑社區、金冠社區、紅旗社區、桃林社區、市後社區、群興社區、福龍社區、岱山村、農友村、古塘村、坑頭村、市後村 |
| 湖內社區、芝山社區、和平里社區、北塔社區、金源社區、漳華社區、團結社區、延安北社區、寶珠園社區、西洋坪村、大同村、金湖村 |
| 金瑞社區、惠民社區、金永社區、錦鴻社區、金鑫社區、康山村、渡頭村、上坂村、金峰村、西院村、林內村、前山村、謝溪頭村、甘棠村、上墩村、下碑村、金峰村 |
| 浦南居委會、松州村、詩朋村、宏道村、吳浦村、東坑村、謝坑村、園坑村、渡東村、溪園村、蓬萊村、金沙村、後林村、浦林村、布坑村、浯滄村、福林村、浦南村、光坪村、雙溪村 |
| 天寶居委會、天寶村、山美村、路邊村、塔尾村、墨溪村、田寮村、後巷村、珠里村、茶鋪村、張坑村、鳳園村、後塘村、過塘村、大寨村、月嶺村、盤谷村、後寨村、洪坑村、仙都村、埔里村 |
| 金瑞社區、惠民社區、金永社區、錦鴻社區、金鑫社區、康山村、渡頭村、上坂村、金峰村、西院村、林內村、前山村、謝溪頭村、甘棠村、上墩村、下碑村、金峰村 |
| 蘆山園居委會、石亭圩居委會、寮里村、田邊村、董坑村、後園村、秋坑村、吳門村、南山村、洋尾村、龍秋村、安山村、埔尾村、塘邊村、高坑村、烏石村、仙景村、北星村、北斗村、新厝村、蔡坑村、下高坑村、豐樂村、蔡前村、下蒼村、香坂村 |
| 奶牛場部居委會 |
| 後房場部居委會 |
| 天寶林場部居委會 |
| 五峰場部居委會 |
| 金峰開發區管委會 |
資料來源於政府官網 |
1993年5月,龍海縣撤縣設市(縣級市),轄14個鎮、1個鄉、1個民族鄉:石碼鎮、九湖鎮、郭坑鎮、角美鎮、步文鎮、顏厝鎮、榜山鎮、紫泥鎮、程溪鎮、海澄鎮、東園鎮、浮宮鎮、白水鎮、港尾鎮、東泗鄉、隆教畲族鄉。
1996年5月31日,國務院(國函[1996]38號)批准同意將龍海市的郭坑鎮,步文鎮的蔡榜、西坑、小港、蘭田、梧橋、湘橋、打山、恆坑、橋仔頭、西洋、書廳、石井、圳頭、東嶼、步文、後坂、田豐、塘北、坂上、孚美、後店、流崗、翁建、登科、科坑、漳濱、石州、浦口、朝陽31個行政村和梧浦行政村在國道324線的西北部分劃歸新設立的漳州市龍文區管轄。
1998年末,全市總面積1115平方千米,總人口76.9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0.19萬人。轄12個鎮、1個鄉、1個民族鄉:石碼鎮、海澄鎮、程溪鎮、角美鎮、白水填、浮官鎮、港尾鎮、九湖鎮、顏厝鎮、榜山鎮、紫泥鎮、東園鎮、東泗鄉、隆教畲族鄉。共有19個居委會、243個村委會。市政府駐石碼鎮。
2003年8月13日,《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龍海市撤銷石碼鎮設立石碼街道辦事處的批覆》(閩政文[2003]243號)同意撤銷石碼鎮,設立石碼街道,石碼街道辦事處所轄行政區域及駐地與原石碼鎮所轄行政區域及駐地相同。
2010年04月國務院批准原龍海市管轄的
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古屬海澄縣)升級為國家級經濟開發區,直屬於漳州市政府管轄。
2012年1月,國務院批准同意將龍海市角美鎮,角美開發區、龍池開發區設立國家級漳州台商投資區。
2013年12月20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13]141號),將南靖高新區(南靖縣靖城鎮),圓山新城(龍海市顏厝鎮、九湖鎮以及薌城區橋南片區)、薌城區天寶鎮、大房農場、金峰開發區和龍文區藍田開發區成立漳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直屬漳州市政府管轄。其中圓山新城和靖城園區為漳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直管園區。
截止2018年12月31日,龍海市轄1個街道、7個鎮、1個鄉、1個民族鄉:石碼街道、海澄鎮(古屬海澄縣)、白水鎮(古屬海澄縣)、浮宮鎮(古屬海澄縣)、港尾鎮(古屬海澄縣)、榜山鎮、紫泥鎮、東園鎮(古屬海澄縣)、東泗鄉(古屬海澄縣)、隆教畲族鄉(古屬海澄縣)和龍海經濟開發區、雙第華僑農場、程溪農場、九龍嶺林場。
街道/鎮/鄉/開發區/場 | 下設地區 |
---|
| 解放東社區、漁業社區、新華社區、九二0社區、解放北社區、解放南社區、解放西社區、紫雲社區、橋口社區、紫光社區、人民西社區、港口社區、僑村社區、九龍社區、高坑村、登第村、內社村、蔬菜村 |
| 龍江社區、上苑村、文苑村、南苑村、洋西村、崇福村、雩林村、普邊村、翠林村、福河村、北溪頭村、園仔頭村、榜山村、田邊村、蘆州村、平寧村、柯坑村、嶺口村、雲梯橋村、梧浦村、長洲村、嶺口農場 |
| 城內居委會、溪頭居委會、大埕居委會、華陽居委會、山後社區、山後村、豆巷村、玉枕村、嶼上村、黎明村、溪北村、羅坑村、和平村、下埭村、合浦村、內溪村、珠浦村、內樓村、河福村、上寮村、倉頭村、前厝村、崎溝村、埭新村、大成農場 |
| 白水居委會、白水村、方田村、崎岎村、西鳳村、郊邊村、樓埭村、金鰲村、井園村、山美村、莊林村、磁美村、山邊村、下遼村、大下村、下田村 |
| 浮宮居委會、溪山村、山塘村、浮宮村、港前村、邱厝村、霞郭村、海山村、海平村、霞威村、埔里村、田頭村、霞圳村、後寶村、丹宅村、美山村、際都村、霞興村、八坑村、漁業村、草埔頭村、溪東農場 |
| 程溪圩居委會、白雲村、下莊村、內雲村、南坑村、後安村、頂葉村、下葉村、禾山村、葉侖村、塔潭村、東馬村、東樓村、粗坑村、上坪村、人家村、浮山村、東頭村、官園村、洋奎村、奎坑村、浮山農場 |
| 梅市居委會、湯頭村、東坑村、古城村、省山村、石埠村、上午村、梅市村、城外村、格林村、沙壇村、考後村、卓岐村、斗美村、深沃村、浯嶼村、古城農場 |
| 紫泥村、溪墘村、下樓村、錦田村、世甲村、南書村、西良村、安山村、城內村、溪洲村、溪霞村、新洋村、仁和村、巽玉村、金定村、甘文農場 |
| 東園居委會、東園村、南邊村、東寶村、茶斜村、埭尾村、楓林村、新林村、過田村、鳳山村、鳳鳴村、田厝村、秋租村、厚境村、港邊村、秋租農場 |
| 虎渡村、太江村、卓港村、東泗村、碧浦村、松浦村、董浦村、松嶺村、西嶺村、水滸村、清泉村、漸山村、下浦村、溪坂村 |
| 海星居委會、白塘村、新厝村、紅星村、關頭村、鎮海村、流會村、白坑村、黃坑村、徑內村、新村村 |
| 寨仔管區、僑星管區 、洲仔管區 、天城管區 |
| 九龍嶺場部居委會 |
| 倒橋居民點、場部居民點、紅星居民點、柿仔居民點、林下居民點、下莊居民點、虎山居民點、光明山居民點、高塘居民點 |
| 龍海經濟開發區管委會 |
資料來源於政府官網 |
1996年5月31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6]38號)同意設立漳州市龍文區:將漳州市薌城區芝山鎮的古塘、群勇、市尾、塔後、土白、下洲6個村委會,南坑街道辦事處的東嶽、岳北、漳糖、東關、南坑、洋筠6個居委會和洋筠1個村委會,巷口路以東屬新華東居委會的部分,龍海市的郭坑鎮,龍海市步文鎮的蔡榜、西坑、小港、蘭田、梧橋、湘橋、打山、恆坑、橋仔頭、崎嶺、書廳、石井、圳頭、東嶼、步文、後坂、田豐、塘北、坂上、孚美、後店、流崗、翁建、登科、科坑、漳濱、石州、浦口、朝陽31個村委會和梧浦村委會在國道324線的西北部分劃歸龍文區管轄。實際管轄範圍為原龍海市郭坑鎮和步文鎮(除長洲村和梧浦村外)的全部及原薌城區芝山鎮土白、下洲2個村,其他實際分別為薌城區和龍海市管轄。
截至2018年12月31日,龍文區下轄步文街道、碧湖街道、藍田鎮、朝陽鎮、郭坑鎮、藍田經濟開發區。
街道/鎮/鄉/開發區/場 | 下設地區 |
| 天亭社區、浦東社區、錦繡社區、同昌社區、田豐社區、香榭社區、龍江社區、石倉社區、長福社區、步文社區、坂上社區 |
| 榮昌社區、融升社區、仁和社區、明發社區、融信社區、萬達社區、土白社區、下洲社區、後坂社區、建發社區、碧湖社區、錦元社區、恆大社區 |
| 鶴鳴社區、景山社區、毅陽社區、學府社區、福隆社區、中駿社區、國貿社區、圳頭社區、龍騰社區、龍盛社區、梧橋社區、蔡坂社區、西坑社區、東嶼社區、藍田社區、湘橋社區、小港社區、梧店社區、藍田農場 |
| 朝興社區、石洲社區、新石洲社區、六石社區、孚美社區、後店社區、翁建社區、登科社區、浦口社區、科坑社區、漳濱社區、打山社區、樟山社區、恆坑村、橋仔頭村、西洋村、流崗村、書廳村、石井村 |
| 新街社區、鐵路社區、郭坑社區、院後村、篁卿村、扶搖村、洛濱村、汐浦村、口社村、東溪農場 |
| 紅田社區、檀香社區、麗景社區、陽光社區、朝陽社區、藍田開發區、龍文工業開發區 |
資料來源於政府官網 |
2012年1月,國務院批准同意將龍海市角美鎮,角美工業開發區、漳州龍池經濟開發區設立國家級
漳州台商投資區管轄
街道/鎮/鄉/開發區/場 | 下設地區 |
| 共和街社區、解放街社區、僑興街社區、團結社區、石美街社區、東美街社區、江東社區、霞嶼社區、下士社區、社頭村、田裡村、龍田村、龍江村、鋪透村、石美村、南門村、埭頭村、東山村、石厝村、沙坂村、西邊村、東美村、玉江村、流傳村、楊厝村、埔尾村、蔡店村、恆倉村、吳宅村、坂美村、課堂村、沙洲村、內丁農場 |
| 福龍社區,蒼坂社區、洪岱村,上房村、福井村、福龍工業園區、鳳山工業園區 |
| 龍池社區、金鴻社區、白礁村、鴻漸村、金山村、錦宅村、橋頭村、龍池開發區、文圃工業園區 |
資料來源於政府官網 |
2013年12月20日,將南靖高新區(南靖縣靖城鎮),圓山新城(龍海市顏厝鎮、九湖鎮以及薌城區橋南片區)、薌城區天寶鎮、大房農場、金峰開發區和龍文區藍田開發區成立漳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直屬漳州市政府管轄。其中圓山新城和靖城園區為漳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直管園區。
街道/鎮/鄉/開發區/場 | 下設地區 |
---|
| 荔都社區、琪塘村、嶺兜村、九湖村、庵兜村、小梅溪村、大梅溪村、田中央村、洋坪村、蔡坂村、下庵村、新塘村、新春村、林下村、鄒塘村、蔡坑村、衍後村、長福村、埔美山村、恆春村、馬嶺村、木棉村、林前村、田墘村、內寮農場 |
橋南 | 南山社區、大橋社區、南星村 |
| 長邊村、水頭村、洪坂村、馬州村、丹州村、洪塘村、下宮村、田址村、東珊村、顏厝村、宅前村、上洋村、 路邊村、巧山村、庵前村、後壠村、石牌村、下半林村、園中村、上溪村、長社農場 |
| 蘭陵社區、草坂村、靖城村、湖林村、東阪村、靖安村、大房村、草前村、天口村、古湖村、徑里村、滄溪村、部前村、游坑村、武林村、下割村、龍合村、下魏村、鄭店村、田邊村、珩坑村、湖山村、瀝陽村、阡橋村、尚寨村、院前村 |
資料來源於政府官網 |
地理環境
位置
龍溪縣地處福建省東南部,漳州市東部,西北南群山環抱,東南瀕臨東海和南海。
地形
龍溪縣地處九龍江下游沖積平原,地勢為北部、西部、南部三面環山,中部平原,東南部臨海。主要山峰有大尖山、獅頭大山、後溝尾山、泰崗尾山等。
氣候
龍溪縣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降水充沛,海洋性氣候特點明顯,夏多酷暑,冬少嚴寒,自然景觀四季常綠。降雨集中在每年3月到9月,6月最多。
水文
龍溪縣境內河道屬九龍江流域。主要河道有二級河道九龍江北溪和九龍江西溪二條,總長35.8千米;河網密度為1.15千米/平方千米。境內最大河流為九龍江北溪,從境內浦南處流經下游郭洲頭後分為南港和北港。其中,南港流至下游約1.5千米處的福河村與九龍江西溪匯流至烏礁島;北港流經安山村。至此,九龍江北溪、西溪再次匯合穿越下游滸茂、烏礁二島,分為南港、中港、北港,直至海門島(海澄縣),匯集九龍江北溪、西溪、南溪三溪之水進入廈門港注入東海。
自然災害
龍溪縣主要的氣象災害有颱風、暴雨、高溫、乾旱、低溫冷害、凍害以及雷電災害等。颱風災害年均發生2次左右,影響程度不同,主要發生在7月至9月。
自然資源
龍溪市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有17種,包括非金屬礦產資源10種,金屬礦產6種,能源礦產1種。其中,地熱礦區6個,資源儲量:2912.44噸/日;長石礦區7個,資源儲量:15.07萬噸;高嶺土礦區7個,資源儲量:2091.33萬噸;飾面用花崗岩礦區30個,資源儲量:291.47萬立方米;建築用花崗岩(凝灰岩)礦區59個,資源儲量:9930.54萬立方米;磚瓦用粘土礦區22個,資源儲量:235.33萬噸;礦泉水礦區16個,資源儲量:3487.58噸/日。
發現墓志銘
開元二十九年前的龍溪縣情況,舊志隻字未提。不過近年在洛陽北邙山出土的兩塊墓志銘可填補這段空白。這兩塊墓志銘分別是《大周故泉州龍溪縣令郭君墓志銘》和《故泉州龍溪縣尉李君墓誌並序》。《大周故泉州龍溪縣令郭君墓志銘》是大周長壽三年(695年),?州雞澤縣尉郭思元將其亡母葬在北邙山,並為其因征高麗溺水身亡的父親招魂立合葬墓所寫的墓志銘。墓志銘上半闋云:“大周故泉州龍溪縣令郭君墓志銘並序 君諱行節,□□該,太原人也。源乎高辛之才子,派乎周文之令弟,錫土始於下陽,受氏基於東國,虢郭聲類,因而氏焉……君稟氣中和,體茲上德,弱不好弄,在險彌恭,激清風以勵懷,莍明月而澄性,多能天縱,博識自然,鼓腹而謠,書發憤而投筆。於時邊隅不輯,公乃奮臂從戎,賈勇於行前,運籌於幕下。軍還,飲至策勲,蒙授上護軍,隨班例也。後以文擢敘,授泉州龍溪縣令。下車布政,表異於馴?,案部懲違,息奸於吠犬。秩滿,轉撫州南城令,丁艱不赴。屬青丘背命,玄菟挺災。軍將等,以公早習戎昭,夙閒韜略,遂表公為雞林道(今朝鮮)判官兼知子營總管,又奏公為押運使。於是揚舲巨海,鼓棹遼川,風起濤驚,船壞而溺,形沉水府,神往?文,其化跡之時,即唐鹹亨二年之歲也。春秋四十有一。”
地理位置
該墓志銘雖沒有具體指出郭行節任龍溪縣時間,但從“秩滿,轉撫州南城令,丁艱不赴,屬青丘(道)背命,玄菟(郡名)挺災”,應徵卒於唐鹹亨二年(671年)推算,其守制應不滿三年,由此上溯,郭行節離任龍溪縣令的時間應在總章元年(668年)左右。聯繫郭行節出任龍溪縣令之前的顯慶四年(659年),長孫無忌之子秘書監駙馬督尉長孫沖被流放龍溪縣南境———綏安故地,卒葬東壠塘(今屬雲霄縣)可知,初唐時,唐廷已在漳前地區進行有效的統治,並且作為流放流人地方。不存在所謂“六朝以來,龍江兩岸盡屬蠻獠”的問題。《故泉州龍溪縣尉李君墓誌並序》記載的是龍溪縣尉李君,李君於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冬,被貶為泉州龍溪縣令,赴任路中,染病於杭州,二十四年六月卒於衢州信安縣。其墓志銘節錄如下:“二十三年冬……叨一尉之末班,左授泉州龍溪縣尉,聽天命也……維舟於浙江之濱,遘病於杭州之館……過桐廬而不愈,望玉山而日臻,溽暑方熾,羲和亨午。次於衢州信安縣之籍坊……鵬圖不振,鵂鳥飛來,六月即望十九旁死,魂安寢而化物泊始,善終也。”該墓志銘有助於解開初唐從江浙一帶入閩的通道之謎。由“過桐廬而不愈,望玉山而日臻”,清楚表明到唐開元末,由江浙陸路入閩,仍必須走江西玉山,即從今武夷山分水關入閩,而非走浙江須江———浦城線。也證實《資治通鑑》雲鬚江———浦城一線為唐末黃巢入閩所開之山道之非假。
意義
郭李二君,漳志均無載。兩人一令一絬,命運不同。郭行節升官入閩,任滿回鄉;而李某卻因被貶入閩,病死途中。但都為後世留下一方珍貴的墓志銘。這兩墓志銘的出土,可以說是填補了漳州早期歷史,尤其是九龍江流域的空白,有助於完善東晉南朝到初唐時期的漳州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