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安縣

華安縣

華安縣(古屬漳州府龍溪縣)位於福建省南部、漳州市西北部,九龍江北溪中游,素有"北溪明珠"之美譽。毗鄰漳平安溪長泰薌城南靖。距廈門150公里,是福建省沿海對外開放縣之一,也是祖國大陸高山族同胞聚居最多的縣份,是閩南地區最大的林業商品材生產基地,是福建省重點林業縣。通行閩南語

華安屬於“原中央蘇區縣”,是世界文化遺產地、國家森林公園、全國生態建設示範縣、全國重點產茶縣、全國茶葉特色縣、中國名茶之鄉、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中國坪山柚之鄉、中國觀賞石之鄉、中國民間玉雕藝術之鄉、中國綠色食品之鄉和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華安縣
  • 外文名稱:Hua'an County
  • 別名:茶烘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中國福建省漳州市
  • 下轄地區華豐鎮,新圩鎮等6鎮3鄉
  • 政府駐地:華豐鎮
  • 電話區號:0596
  • 郵政區碼:363800
  • 地理位置:福建省南部漳州市
  • 面積:1315平方公里
  • 人口:16.85萬人(2017年) 
  • 方言:閩南語漳州話、畲語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仙字潭摩崖石刻、華安二宜樓、貢鴨山森林公園等
  • 火車站華安站
  • 車牌代碼:閩E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自然地理,地貌,氣候,水文,土壤,自然資源,森林資源,水電資源,礦產資源,旅遊資源,交通資源,水電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文化,對外交往,地方特產,風景名勝,榮譽,

歷史沿革

周代,華豐屬“七閩地”。春秋時期屬越國轄地。
華安縣城一角華安縣城一角
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滅越,越人大規模入閩,和當地土著人雜處,逐漸形成了新的閩越部落。華豐地屬“閩越”。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建閩中郡,華豐地屬之。
漢高祖元年(前206年),劉邦封越王勾踐後裔無諸為閩越王,定都東冶縣(今福州)。華豐為閩越國轄地之內。
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武帝興師征伐閩越國,閩越國亡。故地改設冶縣,隸屬於會稽郡,縣署設在冶(今福州市),華豐屬會稽郡冶縣所轄。
東漢時,冶縣易名為東侯官,華豐歸屬不變。
東漢建安元年(196年)以後,孫策進軍福建,改名建安郡,下轄5個縣,華豐屬建安郡的侯官縣
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三國歸晉後的第三年,析建安郡地,立晉安郡,郡治設在侯官。華豐納入晉安郡的晉安縣。
梁天監中,析晉安郡地置南安郡。梁大同六年(540年)建立龍溪縣,華豐為龍溪縣的一部分。
南北朝,陳改南安郡為閩州,後又改稱豐州。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改豐州為泉州。
隋大業二年(606年),又稱泉州為閩州。翌年又改閩州為建安郡。這時,華豐為建安郡龍溪縣的一部分。
唐高祖元年(618年),隋亡唐立,華豐屬嶺南道(後改稱江南東道泉州都督府)豐州龍溪縣轄地的一部份。
貞觀初,廢豐州入泉州。龍溪縣(包括今華安縣境)又隸屬於嶺南道泉州。
唐垂拱二年(686年),武后批准在泉、潮二州間設定漳州。
唐上元元年(760年),漳州改隸於江南東道,華豐則為江南東道漳州龍溪縣所轄屬。五代十國時期,華豐屬漳州龍溪不變。
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四月,陳洪進獻地歸宋。雍熙二年(985年),泉、漳二州隸屬於福建路,納入宋版圖。華豐隨漳州龍溪縣入屬。
北宋時,華豐為福建路龍溪縣遊仙鄉九龍上里,統9圖,轄11保:即浦西、桃源、歸德、迎富、昇平、龍嶺、宜招、華豐、珍山、大深、蓬萊大坑。
南宋淳祐年間(1241~1252年),改龍溪縣33里為30都,華豐列為龍溪縣二十五都地。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南宋滅,元朝建立。先在閩置泉州行省,後復置行中書省。至元二十年,並泉州行省入福建省。這時漳州升為路,領4縣,龍溪縣(含華豐)從屬。
華安縣華安縣
元末,華豐地為福建行中書省漳州路龍溪縣領地的一部份。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元滅,明朝建立。明初福建設布政使司,下領府(州)、縣。
同年漳州改路為府,領10縣,華豐隨龍溪縣入屬於漳州府。
清順治元年(1644年)明亡,清朝建立。順治三年華豐隨龍溪縣入清版圖,屬福建布政使司漳州府所轄。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龍溪縣丞廳移駐華豐,設縣丞署。
清宣統三年(1911年)十月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次年中華民國成立,廢府治為道治,並改廳、州為縣。華豐為龍溪縣分縣,設縣佐。
中華民國2年,福建省分為東、西、南、北四路。漳州龍溪縣(華豐隨之)屬福建西路觀察使所統轄。
民國3年,改路為道,廢觀察使改設道尹。西路道改稱“汀漳道”,轄19縣,龍溪縣(含華豐分縣)歸屬。
民國14年,廣州國民政府成立,廢道治。福建實行省、縣二級政制。龍溪縣(含華豐分縣)為省直轄縣。
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龍溪縣丞廳移駐華豐,設縣丞署。1912年龍溪縣設縣佐於華豐。1928年置華安縣。1949年11月28日和平解放,屬龍溪專區(地區)、漳州市。1949年11月18日華安縣解放後,撤銷原來的鄉(鎮)保甲制,建立區、村新政權。全縣設4個區:第一區(華豐)、第二區(高安)、第三區(沙建)、第四區(仙都);分轄73個村。
華安地圖華安地圖
1951年冬,改村設鄉。全縣仍設4個區,下轄55個鄉。1952年4月,劃出一區的天宮,二區的高車,三區的五嶽、寶山、蓬萊、綿治、下樟、上坪、上樟、內寧10個鄉,建立第五區(綿治)。
1954年,將原有55個鄉調整為65個鄉。1955年9月17日,撤銷第五區,第一區至第四區改稱為華豐區、高安區、沙建區、仙都區。仍轄65個鄉。
1956年5月24日,撤銷華豐區;6月23日,正式成立華豐鎮。至此,全縣縮減為3個區,下轄39個鄉、1個鎮。1957年3月17日,改仙都區華豐鎮、下坂鄉、羅溪鄉、草坂鄉、銀和鄉、銀坑鄉、西陂鄉及高安區高石鄉,共1鎮7鄉為縣直轄。
1958年3月12日,實行撤區並鄉。全縣並為25個大鄉:高嶺、溪坂、華豐、銀和、文下、福春、平都、高安、高明、沙建、新建、上坪、汰內、玉蘭、豐山、綿治、玉山、新圩、大島、吉土、湖林、良村、仙都、大地、雲山。
1958年9月14日,將原來25個鄉(鎮)、88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合併為6個人民公社,分轄37個生產大隊和5個耕作區。1959年11月,公社體制下放,全縣生產大隊調整為75個。1960年,生產大隊縮減為68個。1961年5月至7月,將全縣6個公社、68個大隊改為10公社、110個大隊。
1969年,改華豐鎮為五七大隊,歸華豐公社管理。1980年10月,撤銷五七大隊,恢復華豐鎮建制;高車公社併入高安公社,良村公社併入仙都公社。
華安土樓華安土樓
1984年10月,取消人民公社,實行鄉(鎮)建制。恢復良村、高車2個鄉;華豐公社併入華豐鎮;其餘7個公社分別改為豐山鄉、沙建鄉、新圩鄉、高安鄉、馬坑鄉、仙都鄉、湖林鄉。至此,全縣共設9鄉1鎮,下轄4個街道居委會、90個村。至1986年,因仙都鄉增設高村村,全縣增至91個村。
1990年,華安縣共設1鎮(華豐)、9鄉(豐山、沙建、新圩、高安、馬坑、仙都、湖林、良村、高車),轄4個街道居委會、91個村。
1997年,華安縣面積1315平方千米,人口15.8萬,轄6個鎮、4個鄉:華豐鎮、豐山鎮、沙建鎮、新圩鎮、高安鎮、仙都鎮、馬坑鄉、湖林鄉、良村鄉、高車鄉。縣政府駐華豐鎮。
2002年9月,撤銷良村鄉,併入華豐鎮。區劃調整後,華安縣轄6個鎮、3個鄉。
2003年,華安縣轄6個鎮、3個鄉:華豐鎮、豐山鎮、沙建鎮、新圩鎮、高安鎮、仙都鎮、馬坑鄉、湖林鄉、高車鄉。
2005年,華安縣轄6個鎮、3個鄉、1個工業集中區:華豐鎮、豐山鎮、沙建鎮、新圩鎮、高安鎮、仙都鎮、馬坑鄉、湖林鄉、高車鄉、華安工業集中區。
2010年,華安縣轄6個鎮、3個鄉、1個開發區:華豐鎮、豐山鎮、沙建鎮、新圩鎮、高安鎮、仙都鎮、馬坑鄉、湖林鄉、高車鄉、華安經濟開發區。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名單,華安縣在其中。

行政區劃

2008年,華安縣下轄6個鎮、3個鄉:華豐鎮、豐山鎮沙建鎮新圩鎮高安鎮仙都鎮高車鄉馬坑鄉湖林鄉、,共轄6個社區居委會、91個行政村。另外,管轄華安經濟開發區
漳州市華安縣行政區劃表
地區
面積
下設地區
華豐鎮
197.5平方公里
大同社區、新村社區、靖河社區、平湖社區、銀和村、綿良村、湖底村、岩坪村、華豐村、草坂村、下坂村、赤溪村、羅溪村、高石村、半嶺亭村、下田村、良埔村、半山村、大燕村、上雪村、芹嶺村
78平方公里
芹坂村、寨坂村、康山村、下尾村、銀塘村、湖坪村、內角村、後壁溝村、紅岩村、龍徑村、浦西村、碧溪村、玉蘭村、玉勝村
235.1平方公里
汰口居委會、寶山村、岱山村、庭安村、上樟村、下樟村、利水村、大坑村、建美村、官古村、日新村、汰內村、沙建村、山溪美村、汰口農場、利水林場、沙建良種場、沙建航運
186.7平方公里
新航居委會、新圩村、官畲村、華山村、玉山村、黃棗村、天宮村、五嶽村、高宅村、下路村、綿治村
96平方公里
半嶺村、三洋村、高安村、西洋村、平東村、邦都村、坪水村
140.5平方公里
先鋒村、中圳村、仙都村、市後村、大地村、上苑村、送坑村、招坑村、招山村、下林村、雲山村、嶺埔村、高村村
75.2平方公里
際頭村、高車村、前嶺村
117.8平方公里
馬坑村、下壠村、文華村、和春村、福田村、貢鴨山村
185.7平方公里
西陂村、吉土村、上田村、石井村、湖林村、前坑村、大坪村、島瀨村、西陂林場
華安經濟開發區(功能區)
華安工業集中區管委會
資料來源於政府官網等

自然地理

主要河流有九龍江支流、浙溪、溫水溪、高車溪、永豐溪、汰內溪。屬南亞熱帶向中亞熱帶過渡段,年降水量1618毫米,年均氣溫20.9℃,無霜期達357天,年平均降雨量1700毫米左右,平均日照2000小時。

地貌

華安境內山嶺聳峙,群山重疊,河流縱橫交錯其間。地貌以山地(中山和低山)丘陵(高丘和低丘)為主,占全縣總面積的95.5%,台地平原僅分布在南部,占4.5%。華安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呈階梯狀降落,依次可見中山、低山、丘陵、台地作有規則的排列。地貌大致可為4個山地區,3個大谷盆地,2個瀕江帶和1個台地平原。最高山峰是東北部的福鼎尖,海拔1503米,最低處在豐山鎮碧溪村,海拔僅15米。

氣候

華安縣地屬南亞熱帶北緣,為南亞熱帶與中亞熱帶過渡地帶,西北高東南低的地貌對冬季冷空氣南下起著阻隔作用,使其強度大為減弱。中部九龍江貫穿南北,夏季暖濕的海洋性季風入侵,氣候具有溫和多雨、四季常青、自西北向東南熱量分布遞增、雨量分布遞減、立體分布及災害性氣候頻繁等特點。

水文

縣內水資源豐富,大小溪流密布,多年平均流量345.61立方米/秒。大於1.4立方米/秒平均流量的溪河有10條,水質好,天然落差大,溪流分布均勻。地下水儲量大,泉眼多,水體清,質量高,適合飲用。並有7個溫泉點,水溫穩定,有害成份少。

土壤

華安縣第二次土壤普查結果表明全縣土壤分為5個土類,14個亞類,37個土屬,60個土種。紅壤面積最大,有116萬餘畝;磚紅壤性紅壤面積其次,有45萬餘畝,水稻土有13萬餘畝。

自然資源

森林資源

截止2009年10月,華安縣有山地面積176萬畝,人均11畝。林業用地160萬畝,有林地138萬畝,天然林面積44萬畝,木材蓄積量38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72%。其中,金山、西陂、利水、葛山四個國有林場林地面積26.2萬畝。

水電資源

福建省第二大江—九龍江貫穿全境,全長107公里,是廈門、漳州重要生產生活水源。截止2009年10月,華安縣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46萬千瓦,可開發裝機容量42萬千瓦,相應年發電量18億千瓦時,居全市首位。

礦產資源

花崗岩、石英石、鎢、溫泉。截止2009年10月,華安縣主要礦產資源有華安玉(九龍璧)、花崗岩、石英石、鎢、溫泉等20多個種類。其中,華安玉在華安境內展播面積104平方公里,儲量達1億立方米以上,獨產於華安九龍江流域,性狀酷似碧玉,屬碧玉類寶石。2000年,華安玉入選中國“十大國石候選石”、2001年被評為“中華四大名玉”之一,是全國名特石材。被確定為“八閩名石”、“漳州市石”。華安玉已開發出工藝品、觀賞石、保健品、建築板材等四大系列產品。

旅遊資源

縣域生態良好,水質達國家一類標準,大氣環境優於國家一級標準,被命名為國家森林公園、全國生態建設示範縣。人文景觀獨特,有二宜樓、南陽樓、南山宮3處“國保”單位,仙字潭、東溪窯和齊雲樓3處“省保”單位。其中,以二宜樓為代表的華安大地土樓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2007年9月份順利通過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專家現場評估考察。

交通資源

2004年6月,總投資2.3億元的省道西港線漳華公路全線竣工通車,成為連線閩中、閩西與閩南的重要通道。2005年11月,總投資7000萬元的省道金上線開工建設。2006年,總投資3200萬元的縣道良馬線竣工通車。至2008年,全縣91個行政村全部實現通村公路硬化,實現“村村通”目標。截止2009年10月,鷹廈鐵路貫穿境而過,全長110公里,境內有11個火車停靠站、1個客運站和1個貨運中轉站。漳永高速起於漳州華安縣豐山鎮玉蘭村,與廈成高速公路漳州段相連,經過龍巖漳平,終於三明永安市黃坂洋,接泉南高速公路三明段,全長144.96公里。從漳州、廈門去三明可縮短100多公里路程,省時1個多小時。其中,華安到廈門,僅需半小時。自此,華安告別無高速路時代,漳州實現縣縣通高速。

水電資源

華安縣致力建設電力能源基地,至2009年底,全縣已建成投產水電站229座、總裝機22.7萬千瓦;擬建的華電二期擴建工程總投資6.4億元、裝機6萬千瓦。投資近2億元配套建設城關、仙都、沙建、金山、豐山5座110千伏變電站。

人口

2008年全市總人口16萬,絕大多數為漢族,也有畲族高山族等21個少數民族。漳州是著名的僑鄉和台灣祖居地,旅居海外的華僑、港澳同胞有70萬人,台灣人口中1/3的人祖籍是漳州,是僑、台胞尋根謁祖的府地。
華安縣地圖華安縣地圖
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經濟

綜述

主要商品有光電、建材、紙業、汽配、精細化工、家具、機械製造、玻璃加工、鐵觀音、華安玉、清化肉桂、華安坪山柚、竹座墊、竹枕頭、管狀涼蓆、竹涼蓆、雕刻工藝品、高級板材、高級家具、保健用品、華安觀賞石、苦菜、蕨菜、中國藤茶、優質大米、蜂蜜。
1994年底,全縣國民生產總值(按1990年不變價,下同)34109萬元,比1949年增加25.7倍;工農業總產值63676萬元,比1949年增加31.2倍;糧食總產達70915噸,水果產量23766噸,農民人均純收入1284元,比1978年增加19.2倍。
2009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實現35.4億元,增長13.9%,增幅位居全市第三。三次產業結構由33.5 :41.8:24.7調整為30.4∶42∶27.6。工業總產值44.16億元,增長23.1%;其中,規模工業企業60家,產值31.79億元,增長29.4%,增幅位居全市第三。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4.4億元,增長23.1%;其中,城鎮以上投資21.24億元,增長22.6%。財政總收入2.69億元,增長15.7%;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1.69億元,增長35.9%,增幅位居全市第二。外貿出口255萬美元,增長23.8%;實際利用外資884萬美元,增長0.6%。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2646元,增長14.3%;農民人均純收入7273元,增長7%。年末銀行各項存款餘額18.1億元,增長19.5%;各項貸款餘額18.03億元,增長37.8%。
2010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實現42.66億元,增長16.5%。工業總產值62.43億元,增長40.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50.22億元,增長51.9%;規模工業增加值14.8億元,增長43.8%。農業總產值20.65億元,增長3.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7.75億元,增長54.7%。財政總收入3.54億元,增長31.2%;地方級財政收入2.2億元,增長30.1%。農民人均純收入8006元,增長10.1%;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43萬元,增長1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73億元,增長20.9%。實際利用外資1603萬美元,增長81.3%。
2013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80.81億元,增長13%;規模工業總產值122.19億元,增長19.2%;規模工業增加值34.7億元,增加18.7%;農業總產值30.73億元,增長5.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7.42億元,增長27%;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95.1億元,增長27.5%;公共財政總收入7.07億元,增長12.12%;其中,地方公共財政收入4.83億元,增長17.0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94元,增長10.5%;農民人均純收入11830元,增長12.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5億元,增長18.3%;外貿出口總值完成1503萬美元,增長60.4%;實際利用外資493萬美元。
2014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90.42億元,增長10%;三次產業結構由22.8:52.6:24.6調整為22.6:53.8:23.6。公共財政總收入7.08億元,地方公共財政收入4.94億元,均與上年持平;向上爭取各項資金6.7億元。規模工業總產值141.2億元,增長10.8%;規模工業增加值41.14億元,增長10.9%。固定資產投資100.3億元,增長5.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53億元,增長11.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84元,增長10.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34元,增長10%。外貿出口總值2082萬美元,增長38.6%;實際利用外資329萬美元。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44.15億元,增長11.8%;各項貸款餘額28.88億元,增長11.2%。對照“十二五”規劃,除公共財政總收入外,其他主要經濟指標均可按時完成或超額完成預定的目標。
據統計,2015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104.66億元,增長11.7%。固定資產投資80.26億元,下降20%。規模工業總產值172.34億元,增長14.5%;規模工業增加值50.21億元,增長14%。農業總產值43.14億元,增長6.5%。公共財政總收入5.97億元,下降15.8%;地方公共財政收入4.02億元,下降18.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57億元,增長17.3%;實際利用外資410萬美元,增長24.6%;外貿出口總值1743萬美元,增長2.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24元,增長9.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50元,增長8.9%。人口自然增長率11‰。
2016年,全縣生產總值119.17億元,增長10.5%;固定資產投資100.49億元,增長25.2%;公共財政總收入6.23億元,增長4.4%;地方公共財政收入4.35億元,增長8.2%;規模工業增加值57.61億元,增長12.3%;規模工業總產值197.1億元,增長12.7%;農業總產值48.25億元,增長5.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25億元,增長17.0%;實際利用外資1000萬美元,增長143.9%;外貿出口總值2025萬美元,增長14.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746元,增長9.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74元,增長9.7%。年度節能減排任務預計可以完成。
2017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131.49億元,增長9.5%;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7.11億元,增長13 %,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52億元,增長4%;規模工業總產值231.5億元,增長9.8%;規模工業增加值66億元,增長9.5%;固定資產投資125億元,增長24.4%;外貿出口1.6億元,增長18.5%;實際利用外資6390萬元,增長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4億元,增長1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4萬元,增長9.4%;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萬元,增長9.6%;向上爭取資金10.9億元,其中新增債券資金3.6億元。城鎮登記失業率2%;人口自然增長率10‰。年度節能減排降碳任務預計可以完成。
2018年,華安縣地區生產總值146.64億元,增長9.1%,比2016年同期高1.2個百分點,比全市平均水平高0.4個百分點,位居各縣(區)第3位。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0.16億元,增長4.8%,拉動GDP增長1.1個百分點,貢獻率由10.2%提升至11.6%;第二產業增加值77.18億元,增長9.8%,拉動GDP增長5.1個百分點,貢獻率繼續保持在三次產業的首位,達56.3%;第三產業增加值39.30億元,增長11.3%,拉動GDP增長2.9個百分點,貢獻率達32.1%。

第一產業

建國前華安人民在這塊土地上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封閉式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生活,農業內部單一的結構阻礙著農業的發展。建國後華安人民逐漸打破了原來的“農業就是種糧食,糧食就是種水稻”的單一結構,充分利用山區優勢,加快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向“兩高一優”方向發展,在保糧保蔗的同時,擴大種植經濟效益好的作物,大力推進富有特色、形成規模的基地農業開發,在全縣建立起用材林、四季筍竹、香料(肉桂)、食用菌栽培、名優果茶、蔬菜種植、禽畜水產養殖等7個基地,把山區經濟推上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1988年農業總產值(按1990年不變價,下同)10865萬元,1994年達到23520萬元。農副產品主要有稻米、茶葉、菸葉、竹筍、甘蔗、柚子、蘆柑、鰻魚等。
華安縣二宜樓華安縣二宜樓
2008年,華安縣農業產值完成16.8億元,增長6.0%。茶葉產業持續發展,新種植茶葉1000公頃,總面積達0.75萬公頃,創產值7.3多億元,成為全國第二大鐵觀音生產基地。扶持茶葉生產,出台茶葉種植加工優惠政策,配套補助315萬元,鼓勵西部片區民眾發展茶葉產業,高馬線3個鄉鎮新種優質茶300多公頃。成功舉辦第二屆海峽兩岸茶文化節暨華安鐵觀音交易會,簽訂茶葉購銷協定2.7億元。創建茶葉品牌,成立茶葉產業領導小組,出台茶葉企業創牌獎勵政策,鼓勵茶葉企業積極創建品牌,全縣通過QS認證的企業有18家,綠色食品基地3家,有機茶1家且全省面積最大;獲得省著名商標2個、名牌1個。
全縣茶葉面積從2005年的10萬畝發展到2010年的16萬畝,實現人均1畝茶;茶葉加工企業從2005年的2500多家發展到2010年9000多家,行銷網路遍布全國各地,品牌建設富有成效。華仙茶都成為農業部定點市場,茶葉產值從2005年的7.5億元增長到16億元,茶葉產業成為華安縣最具特色、最有效益的富民產業。

第二產業

華安是山區縣份,過去交通閉塞,民不聊生。民國17年(1928)5月12日建縣以來,直至1949年11月18日華安解放時的20多年中,工業近乎一片空白。建國後,華安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以山區豐富的水電、森林資源為先導,經過40多年的艱苦奮鬥,從無到有逐步形成了電力、冶金、食品、森林、機械、化工、建材、食品、造紙、印刷、家具等工業群體,1994年全縣工業企業1089家。1994年鄉鎮股份合作企業已達500多家,鄉鎮企業總收入44206萬元。1988年工業總產值(按1990年不變價,下同)11797萬元,1994年達40156萬元;主要工業產品有食糖、松香、生鐵、機磚、機製紙及紙板、草酸、罐頭等。
華豐鎮臨街建築華豐鎮臨街建築
2008年,華安縣初步建成光電、建材、紙業、汽配、精細化工、家具、機械製造、玻璃加工等帶動力強的產業。
規模工業企業從2005年的26家增加到2010年的71家,產值達50.22億,其中,投資5億元以上的利勝電光源、龍翔工業草酸相繼投產,產值超億元項目達17家。全縣2005~2010年累計報批土地1.45萬畝,其中工業用地9796畝。華安工業集中區被國家商務部、科技部授予“國家科技興貿創新基地”、被省信息產業廳授予“福建省光電產業園”稱號,2010年被省政府正式批准為省級經濟開發區。

第三產業

建國前,民國政府重課商稅,商品匱缺,物價飛漲。建國後,人民政府對市場進行整頓,糧、棉、油實行統購統銷,市場漸趨穩定。1953年8月開始對私商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以商業公司和供銷合作社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市場逐步形成。1978年後,貫徹改革、開放、搞活的方針,商品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市場空前繁榮。198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5273萬元,1994年達13307萬元。
華安縣華安大地土樓群華安縣華安大地土樓群
2011年1~7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9億元,增長16.3%,比2010年同期提高了2.3個百分點。限額以上商品銷售額1.31億元,增長45.4%;限額以上住宿餐飲業營業額1300萬元,增長86.7%,比2010年同期提高了53.8個百分點;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6500萬元,增長46.9%,比2010年同期提高了10.9個百分點。

社會事業

文化

華安歷史上也出現過一些文人,如宋代楊汝南楊承祖等,明代陳天定方進趙德懋等,清代唐朝彝鄭亦鄒王履亨等。其較有代表性的著作列舉如下:楊汝南《夜宿龍頭》;楊承祖《福壽林塘》;陳天定《<秋吟>一首》、《北溪記勝》;方進《花山石碑碑文》;唐朝彝《陳北溪故里詩》;鄭亦鄒《洪石秋子傳》;王履亨《冬日舟行北溪晚眺》、《行不得哥哥》等。
華安縣二宜樓華安縣二宜樓
2008年7月7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召開的第32屆聯合國世界遺產大會上,福建(永定、南靖、華安)土樓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華安大地土樓群是福建土樓的一部分,由二宜樓、南陽樓、東陽樓組成,其中二宜樓被譽為“土樓之王”,是福建土樓中綜合價值最高的單體建築,也是最早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土樓。高山族拉手舞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東溪窯遺址:高安歷史文化積澱較深,有明清名揚一時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東溪窯遺址,現已作為“海上絲綢之路“漳州史跡成功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高安鎮生態良好,各項工作成效顯著,是省級生態優美鄉鎮,被縣委縣政府評為2013年度工業工作先進單位和財稅工作先進單位。

對外交往

漳州對外友好交往日益頻繁,國際友人來訪日益增多。澳大利亞總理霍克、菲律賓總統科拉松、阿基諾曾先後來訪。美國夏威夷水仙花皇后旅遊團、12國駐滬外交官和夫人考察團也來尋根、考察。1991年與日本諫早市締結為友好城市。

地方特產

華安是中國坪山柚之鄉、竹涼蓆之鄉、華安玉之鄉、清化肉桂之鄉、綠色食品之鄉、茶葉之鄉。華安坪山柚是世界四大名柚之一,獲得全國早熟柚類評比金獎;華安人依靠科技開發竹座墊、竹枕頭、管狀涼蓆等新產品,竹涼蓆是全國農業博覽會的名牌產品,全縣擁有竹涼蓆加工企業579家,年產竹涼蓆200多萬床,產量居全國之最,產品遠銷日本、韓國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華安玉是中國十大奇石之一,被評為全國名特石材,列為候選"國石",已開發出雕刻工藝品、高級板材、高級家具、天然石玩和保健用品等五大系列200多種,華安觀賞石是玩石界的新寵,玉石經濟成為山區經濟發展的新亮點;華安是全省綠色食品生產先進縣,苦菜蕨菜、中國藤茶、優質大米、蜂蜜等12個農產品獲得綠色食品標誌使用權,華安烏龍茶獲得全國第三屆“中茶杯”評比一等獎。
南山宮南山宮

風景名勝

由“國保”二宜樓南陽樓和“縣保”東陽樓組成,以“圓土樓之王”、“民居瑰寶”華安二宜樓為主體的大地土樓群均為蔣姓祖孫在“康乾盛世”所建的大型住宅,是古代中國夯土建築一大奇蹟。保留著三千年前商代夯土造屋的建築技術,它們不僅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建築模式”也是傳統文化可見、可觸、可感的呈現。閩南傳統民居代表性建築“五鳳樓”表現出典型的鄉土風格,為研究閩南悠久的鄉土建築藝術提供了豐富的例證。還有始建於南宋恭帝德佑乙亥年(1275),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山宮仙字潭摩崖石刻是福建省首批公布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旅遊勝地,河道曲折,雲霧繚繞,草木蒼鬱,潭水清澈可鑑,卵石游魚歷歷可數。

榮譽

  • 華安縣被命名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 華安縣被命名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
  • 被列入全國第二批“中國觀賞石之鄉”(以盛產華安玉(九龍璧)而聞名),福建獲此殊榮的縣份。
  • 華安縣被命名為全國科技興林示範縣
  • 華安縣被授予中國民間玉雕藝術之鄉
  • 華安縣被授予中國坪山柚之鄉
  • 華安縣被評為全國農村水電初級電氣化縣
  • 華安縣被評為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
  • 華安縣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
  • 華安縣被評為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
  • 華安縣被評為全國經濟林建設示範縣
  • 華安縣被評為全國計畫生育“三為主”先進縣
  • 華安縣被評為全國“愛心獻功臣”先進縣
  • 華安縣被評為全國殘疾人工作先進縣
  • 華安縣被評為全國殘疾人康復工作先進縣
  • 華安縣被評為全國公益廣告先進縣
  • 華安縣被評為全國土地執法模範縣
  • 華安縣被授予中國綠色食品之鄉
  • 華安縣被評為全國依法治縣先進縣
  • 華安縣被評為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縣
  • 華安縣連續三年(1998、1999、2000年)被評為福建省經濟發展十佳縣
  • 華安縣被評為福建省計畫生育一類先進縣
  • 華安縣被評為福建省計畫生育優質服務縣(2005年)
  • 華安縣被評為福建省糧食生產先進縣
  • 華安縣被評為福建省林業生產先進縣
  • 華安縣被評為全省依法治縣先進縣
  • 華安縣被評為全省“教育兩基”達標縣
  • 華安縣被評為全省“衛生初保”達標縣
  • 華安縣被命名為省級農村能源建設試點縣
  • 華安縣被命名為省級生態示範區建設示範縣
  • 華安縣被評為全省無償獻血先進縣
  • 華安縣被評為“十五”期間福建省殘疾人工作先進縣
  • 華安縣被評為“十五”期間福建省殘疾人康復工作先進縣
  • 華安縣被評為全市黨建工作先進縣
  • 華安縣被評為全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示範縣
  • 被評為2007年度福建省“經濟發展十佳縣”
  • 華安縣被評為2007年度福建省“經濟發展十佳縣”。
  • 華安縣被評為2008年度福建省“經濟發展十佳縣”
  • 華安縣被評為2009年度福建省“經濟發展十佳縣”實現“三連冠”
  • 2015年度中國茶業十大轉型升級示範縣
  • 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