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石獅市)

石獅(福建省泉州市下轄縣級市)

石獅市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石獅(古屬泉州府晉江縣)為中國福建省下轄縣級市,由泉州地級市代管,於1987年12月自晉江縣析置。石獅是亞洲最大服裝城、福建綜合改革試驗區、著名僑鄉。位於環泉州灣核心區南端,市域三面環海,北臨泉州灣,南臨深滬灣,東與寶島台灣隔海相望,西與晉江市接壤,是一座美麗富饒的城市。

石獅是全國百強縣,中國十大活力縣級城市、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中國休閒服裝名城二連冠、中國休閒面料商貿名城、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十一連冠、全國文化先進市二連冠、全國雙擁模範城四連冠、全國首批新農村建設特色縣市、全國科普示範市,省級文明城市三連冠、省級教育強市、衛生城市、生態市、園林城市,是海西最具活力和競爭力的縣級市之一。

石獅海岸線長67.7公里,島礁54個,總面積189.2平方公里,年末戶籍人口314,945人(2009年),常住人口55.30萬人(2009年)。人口以漢族為主,此外有回、滿、等少數民族,通用閩南語。石獅為極具實力的縣市,為中國五大服裝跨國採購基地之一,其綜合競爭力位居福建省第五位,2010年位居全國百強縣(市)第四十九位。

全市陸域面積16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64公里,是陸域邊界線的2.3倍,行政管轄的毗鄰海域面積968平方公里。全市戶籍人口31.7萬,外來人口保持40萬左右,石獅下轄2個街道、7個鎮,共有21個社區、101個行政村。2018年12月,入選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百強。

基本介紹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人口民族,地理環境,地貌,氣候,水文特徵,交通,陸路,航空,海運,經濟發展,財稅,農業,工業,民營經濟,社會事業,教育科技,文體衛生,基礎設施,友好城市,民俗風情,民間信仰,民風習俗,市歌市標,風景名勝,著名人物,名優特產,城市榮譽,

建制沿革

相傳隋代此處有一風穴,故名鳳里,後建鳳里庵,建有石亭,旁立一對石獅,名為石獅亭,商旅往來,以石獅為標記,久之遂成慣稱。
自唐朝以來,石獅是南安縣、晉江縣境地。
唐武德元年(618年),石獅境內行政區域屬建州南安縣。開元六年(718年),析南安東南地置晉江縣,石獅境域屬泉州晉江縣。
宋初,石獅境域屬平海軍晉江縣,後屬泉州晉江縣。元代,屬泉州路(一度改稱泉州府)晉江縣。明代,石獅境域屬泉州府晉江縣。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增設晉江縣石獅分縣。以晉江縣貼堂縣丞駐石獅街,代管安海。乾隆三十五年,石獅縣丞移駐安海舊通判署,嗣後,改設安海分縣,石獅一帶事務仍歸晉江縣處理。清代,石獅境域屬泉州府晉江縣。
民國元年,石獅境域屬南路道晉江縣。民國三年,屬廈門道晉江縣。民國十六年,屬福建省晉江縣。民國廿三年7月,屬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區晉江縣。民國廿四年10月,屬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區晉江縣。
1942年設石獅鎮,屬晉江縣。
1949年9月,石獅境域屬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晉江縣。
1949年09月02日,石獅鎮解放。10月,建立鄉鎮人民政權。石獅區域為晉江縣第八區(石獅、至善、霞坡)、第九區(復興、永寧)。
1950年,廢除保甲制度。6月,石獅區域為晉江縣第八區(石獅、大同)、第九區(永寧、復興各大部)、第十區(至善、霞坡及永寧、復興各一部)、石獅鎮(石獅市區)。
1951年7月,石獅區域分屬晉江縣第八區、第九區、第十四區。第八區,區公所駐地在梧林,轄沙塘、梧林、坂山、容卿、塔山、上郭、塘市、後洋、龜湖、三吳、洪窟、玉浦、錦桃、龍塘、港塘、龍福、湖林、杏田、許林、後坊、格潭、梧塘、高霞、社山、羅山25鄉。第九區,區公所駐地在永寧,轄蓮埭、蓮塘、錦林、洋厝、雙湖、蚶江、古蓮、祥芝、石湖、伍鴻、東埔、厝上、錦溪、聯溪、沙郭、梅港、洋沙、三芳、青山19鄉和永寧鎮。第十四區,區公所駐地在石獅,轄五星鄉和寬仁、新華、玉湖3街,撤銷石獅鎮建制。
1953年,第一次普選後,晉江縣十三區(石獅)成立區人民政府。
1955年9月,石獅恢復鎮建制。石獅區域分屬晉江縣石獅鎮和港塘區,轄17鄉;雙湖區,轄12鄉;永寧區,轄9鄉1鎮。
1956年6月,石獅鎮升為晉江縣縣轄鎮。石獅區域分屬晉江縣石獅鎮,轄五星鄉和新華、新湖、寬仁居委會,共設3街。蓮塘區,區公所駐地在蓮塘,轄祥芝、東坡、伍鴻、厝上、錦林、蓮塘、石湖、蚶江、龍塘、龜湖、桿東、子英、聯溪13鄉和永寧鎮。棲梧區,區公所駐地棲梧,轄大侖、彭田、上郭、後洋、石龜、湖北、龍湖、古宅、紫華、坂山、福林11鄉和衙口鎮。
1958年3~8月,晉江縣撤區並鄉,石獅區域分屬石獅鎮、蚶江鄉、祥芝鄉、龜湖鄉、永寧鄉,共設4鄉1鎮。
1958年9月,實行政社合一,晉江縣撤鄉成立人民公社。石獅區域分屬晉江縣石獅人民公社、祥芝紅旗人民公社。石獅人民公社,管委會駐地在石獅,轄外高、港塘、曾坑、梅港、永寧、洋厝、後桿柄、龜湖、洪窟、水頭、三吳、塘邊、大侖、子英、浦內、桿東、沙堤、容卿、新湖、五星、寬仁21個生產大隊和新湖、五星、寬仁3個居委會,祥芝紅旗人民公社,管委會駐地在伍堡、轄錦溪,錦林、石湖、祥芝、古山、古蓮、東埔、蚶江、蓮塘、蓮埭、雙湖、伍堡、厝上13個生產大隊。
1961年6月,石獅人民公社析出永寧,成立永寧人民公社,祥芝紅旗人民公社析出蚶江,分別成立祥芝人民公社和蚶江人民公社。1964年6月,恢復石獅鎮建制。石獅境內設1個鎮4個人民公社,轄72個生產大隊、4個居委會。
1980年1月,屬晉江地區晉江縣。
1986年1月,屬泉州市晉江縣。
1987年12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析晉江縣石獅、蚶江、永寧3個鎮和祥芝鄉,置石獅市,由泉州市代管,為省轄縣級市,並作為福建省綜合改革試驗區。
中國~石獅中國~石獅
1988年9月30日石獅市正式成立。
1990年10月,撤銷石獅鎮建制,成立石獅街道。
1991年10月,撤銷祥芝鄉建制,成立祥芝鎮。
1993年7月,石獅街道一分為四,成立寶蓋鎮、靈秀鎮、鳳里街道、湖濱街道。
1997年石獅市轄2個街道、5個鎮,15個居委會、100個行政村。
2007年,石獅市轄9個鎮(街道),其中鎮7個、街道辦事處2個,村(社區居)委會122個,其中村101個、社區居委會21個。
2011年,石獅市轄7個鎮2個街道辦事處、102個村25個社區。

行政區劃

石獅(石獅市)
唐代,石獅境域先屬南安縣管轄,後屬晉江縣管轄,實行鄉、里、保、鄰地方制度。
宋代,晉江縣分為5鄉,統23里。今石獅轄地為安仁鄉弦歌里和永寧鄉的永寧里、江陰里、聚仁里。
元代,晉江縣城內分為3隅,城外分為47都。石獅地處城外,共設9都,即十七都、十八都(今鳳里、湖濱街道、靈秀鎮、寶蓋鎮及龍湖鄉地域)、十九都(今鳳里、湖濱街道、靈秀鎮、寶蓋鎮一帶)、二十都(今祥芝鎮及永寧、蚶江等鎮地域)、二十一都(今祥芝、蚶江鎮地域)、二十二都(今蚶江石湖一帶)、二十三都(今蚶江鎮一帶)、二十四都(今鳳里、湖濱街道、靈秀、寶蓋、蚶江等鎮地域)和二十五都(今羅山鎮及寶蓋鎮地域)。
明代,沿襲元制,將十七都、十八都合併。石獅境內十七、十八都轄4圖40甲,十九都轄4圖40甲,二十都轄4圖40甲,二十一都轄2圖20甲,二十二都轄1圖10甲,二十三都轄4圖40甲,二十四都轄7圖70甲,二十五都轄1圖10甲,共設8都27圖270甲。
清代,石獅境內十七、十八都轄3圖7鄉,十九都轄5圖43鄉,二十都轄4圖46鄉,二十一都轄3圖32鄉,二十二都轄1圖1鄉,二十三都轄4圖24鄉,二十四都轄7圖33鄉,二十五都轄1圖2鄉,共設8都28圖185鄉。
1971年2月,石獅鎮和石獅人民公社合併,撤銷石獅鎮建制。1977年4月,恢復石獅鎮建制。
1984年10月,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鎮人民政府。石獅區域分屬晉江縣石獅鎮、石獅鄉、永寧鎮、蚶江鄉、祥芝鄉。1985年3月,撤銷石獅鄉,併入石獅鎮;8月,蚶江鄉改建制為蚶江鎮。
1987年12月,石獅境內行政區由原晉江縣石獅鎮永寧鎮蚶江鎮、祥芝鄉,組成石獅市,共設3鎮1鄉,轄91個行政村、5個居委會,作為福建省綜合改革試驗區。
鳳里街道 面積3.98平方千米,轄8個居委會、3個行政村:東村、後花、寬仁、館頂、仁里、新華、華南、華侖;新華、五星、大侖。
湖濱街道 面積6.17平方千米,轄6個居委會、4個行政村:湖東、新湖、湖南、金林、仙跡、花園城;曾坑、、長福、林邊。
蚶江鎮 面積34.38平方千米,轄19個行政村:石漁、錦里、蓮東、石壁、錦亭、石農、錦江、蓮中、東垵、水頭、大廈、蚶江、蓮西、洪窟、古山、厝仔、蓮塘、溪前、青蓮。(另有一說面積38.47平方千米)
祥芝鎮 面積46.51平方千米,轄28個行政村:伍堡、西墩、祥漁、祥運、祥農、大堡、洪厝、古浮、蓮坂、後湖、丘下、赤湖、東店、楊厝、西港、東園、蓮厝、郭厝、厝上、錦尚、盧厝、港前、謝厝、深埕、東埔一、東埔二、東埔三、奈厝前。
永寧鎮 轄有1個居委會、20個行政村:永寧;沙堤、下宅、郭坑、山邊、院東、郭宅、塔石、西偏、洋厝、前埔、子英、西岑、港邊、梅林、外高、浯沙、金埭、沙美、新沙堤、後桿柄。
寶蓋鎮 面積21.53平方千米,轄15個行政村:玉浦、上浦、雪上、塘頭、龍穴、桿頭、坑東、前園、前坑、塘後、後垵、松茂、侖後、龜湖、塘邊。
靈秀鎮 面積16.32平方千米,轄11個行政村:彭田、前廊、塔前、茂廈、港塘、仕林、塘園、鈔坑、華山、靈獅、靈峰、靈山。
1999年7月15日,經省民政廳批准,增設鴻山鎮,轄從祥芝鎮劃出的西墩、東埔一、東埔二、東埔三、伍堡、洪厝、蓮厝、郭厝、東園、丘下10個村;增設錦尚鎮,轄從祥芝鎮劃出的錦尚、東店、厝上、楊厝、西港、深埕、謝厝、盧厝、港前、奈厝前10個村。
2000年,石獅市轄2個街道、7個鎮:鳳里街道辦事處、湖濱街道辦事處、靈秀鎮、寶蓋鎮、蚶江鎮、永寧鎮、祥芝填、鴻山鎮、錦尚鎮。
2003年末,石獅市轄2個街道(鳳里、湖濱)、7個鎮(永寧、蚶江、祥芝、寶蓋、靈秀、鴻山、錦尚),2個居委會、19個社區、101個村委會。
2005年,石獅市轄湖濱、鳳里2個街道,靈秀、寶蓋、蚶江、永寧、祥芝、鴻山、錦尚7個鎮,共有20個社區、1個居委會、101個行政村。
2007年,石獅市轄9個鎮(街道)。其中鎮7個、街道辦事處2個,村(社區居)委會122個,其中村101個、社區居委會21個。
2011年,石獅市轄7個鎮2個街道辦事處、102個村和25個社區。
石獅市2個街道辦事處、7個鄉鎮:

人口民族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31.9萬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湖濱街道81494、鳳里街道79052、靈秀鎮75261、寶蓋鎮54757、蚶江鎮56953、祥芝鎮43714、鴻山鎮33157、錦尚鎮24666、永寧鎮49732。
石獅(石獅市)
石獅市發布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1號),普查顯示,石獅市常住人口63.67萬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增長27.65%。
居民以漢族為主,還有回族、滿族、畲族等少數民族,通閩南方言泉州話
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75.3077萬人,比2014年減少4.39%;全市登記在冊流動人口42.5478萬人,戶籍總戶數9.0809萬戶,戶籍總人口為32.7599萬人,比2014年增加2357人。其中城鎮人口25.1133萬人 , 占總戶籍 人 口 的76.66%,比2014 年增加15.3251萬人。全市出生人口4358人,出生率13.30‰,死亡人口1706人,死亡率5.21‰,人口自然增長率8.12‰
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636700中,漢族618691人,占97.2%;少數民族人口為18009人,占2.8%。其中,回族5500人,苗族4086人,土家族3360人,布依族925人,壯族894人,侗族795人,畲族586人,彝族369人,其他少數民族人數均少於300人。

地理環境

石獅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西南面與晉江市的西濱農場及羅山、永和、龍湖等鎮接壤,地勢平坦,東面為台灣海峽,北面蚶江泉州灣惠安、泉州對望,南為深滬灣,西面為晉江所圍繞。石獅地處北緯24°3952~24°4848,東經118°3508~118°4651。全市面積159.92公里,耕地5.46萬畝。

地貌

石獅處於華南褶皺系閩東火山斷拗帶,在東南沿海動力變質帶的中段。在全國區劃位置上,屬閩粵沿海花崗岩丘陵亞區的一部分,地貌形態不一,以台地、沖積海積平原為主,地勢南高北低。土壤以紅壤、風沙土為主。
石獅市石獅市
海岸線長67.7千米,島礁54個。中部高,四周低。中間寶蓋山海拔209.6米,雙架山海拔206.9米,西部為低丘,南北東部均為由中部低丘逐漸過渡到台地、平原。

氣候

石獅臨北回歸線,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日照充足,光熱資源豐富,季風顯著,雨水充沛。夏長不酷熱,冬短無嚴寒。最熱的七、八月份,平均氣溫在12℃左右,全年平均氣溫20℃~21℃,無霜期全年長達320多天,常年降雨量911~1233毫米。夏季多乾旱,5~10月份常有颱風

水文特徵

石獅境內有10條溪河,多為單獨入海間歇性溪流,溪小流短,徑流量少。地下水資源缺乏,但水質較好,工農業及生活用水80%靠晉江金雞南渠水源。

交通

陸路

泉州環城高速公路過境,眾多的道路直通晉江市區和泉州市區,距泉州主城僅10多分鐘的距離,陸路交通十分方便。

航空

石獅市緊鄰泉州晉江國際機場,每天有往返國內個大中城市和港澳台地區的航班,有前往曼谷、仁川濟州馬尼拉等地的國際航班。

海運

石獅是一個沿海城市,海運發達。緊鄰泉州港

經濟發展

2008全年實現生產總值240.2億元,增長16.5%;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2%、18.1%、16.6%,三次產業比重為4.9:53.4:41.7。農業總產值23.3億元,增長1%;水產品產量33.6萬噸,增長4.8%,其中海水產品產量33.52萬噸,位居全省第二名。財政總收入22億元,增長22.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1.6億元,增長23.1%。金融機構存貸比例提高到72%,石獅農村合作銀行正式開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8.4億元,增長15.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85元,增長13.6%;農民人均純收入10005元,保持全省第一,實際增長9.2%。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達159.99億元,比年初增長4.7%。經濟綜合實力位居全國百強縣(市)第22位,保持全省十強縣(市)第2位。
2012年,全市生產總值500.1億元,增長13.0%;財政總收入50.6億元,增長19.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5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129元,三次產業比重為3.1:58.1:38.8,城鎮化率達到75.5%,經濟綜合實力位居全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百強第23位,多年保持福建省省第2位;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城鎮化率、人均汽車保有量、城鄉低保標準、新農保標準、新農合標準等多項指標,均位居全省縣市第一。
石獅(石獅市)
2013年,實現生產總值565億元,增長12.5%;公共財政總收入57.4億元、增長13.5%,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5.8億元、增長16.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8億元,增長1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90億元,增長25%;實際利用外資(歷史可比口徑)4.3億美元,增長15.4%;出口商品總值19.5億美元,增長18%。經濟綜合實力位居全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百強第21位,比去年晉升2位;全域城市化發展改革方案獲省政府批准實施,成為全省首個試點。
2014年,實現生產總值639.6億元(預計,下同),增長11%;公共財政總收入60.4億元、預算收入37.7億元,分別增長5.3%和5.1%;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43572元、17856元,增長9.1%和10.5%;經濟綜合實力位居全國中小城市百強第20位,比上年再晉升1位;榮獲新一屆“全國縣級文明城市”提名;躋身全國中小城市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市第25位、全省首位。
2015年,實現GDP650億元,增長10%;公共財政總收入59.3億元、預算收入38.5億元,分別增長-1.9%和2%;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633元,增長8.8%;經濟綜合實力從2011年全國中小城市百強第24位晉升到第17位。
2016年,實現生產總值701.3億元、增長7.6%,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60億元、增長1.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9.2億元、增長1.7%,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512元、增長7.5%。
2017年,全市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完成石獅市生產總值772.7億元,增長8.5%;財政總收入(不含基金)60.1億元,增長0.2%;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512.3億元,增長14.1%;限額以上商業銷售額812.9億元,增長20.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5.3億元,增長8.9%,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42.5億元,增長14.4%;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955元,增長7.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457元,增長7.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03元,增長8.1%。

財稅

2017年全市完成財政總收入(不含基金)601069萬元,增長0.2%,完成年度任務100%。其中一般預算收入415967萬元,增長3.1%,完成年度任務102%,中央級收入185102萬元,下降5.9%,完成年度任務95.9%,一般預算支出(不含基金)530832萬元,增長9.2%。國稅收入264305萬元,增長0.3%。地稅收入195966萬元,下降9.2%。

農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石獅在完成土地改革基礎上開始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到1956年春,基本上實現以農業合作為標誌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1958年,石獅和全國廣大農村一樣,也出現人民公社運動,出現二個基層經濟政治合一的聯合體。這一時期,農業在國民經濟比重較大,且種植業占重要組成部分。
1987年建市時,80%以上人口、97%土地、70%經濟的比重在農村。
隨著經濟發展,農業在國民經濟比重逐年降低。農業勞動力從1985年的50.05%降為1988年30.17%,而工業加工業的勞動力卻從1985年的23.91%上升到1988年的38.27%。耕地減少,僅1985年到1987年,石獅鎮就減少耕地1281.5畝,減少4.15%。石獅農民生產性投資占純收入的比例由1983年的13.46%下降為2.50%,農業投資下降,生產後勁不足。1985年,生態惡化,種養萎縮,石獅鎮水土流失面積達27.7萬畝,占土地面積的23%。隨著石獅工商業的發展,農業某些方面諸如勞動力、耕地的減少是不可避免的,致使農業在國民經濟比重降低,農業內部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1991~1995年,工業小區開發、道路興建等基礎設施建設,占用較多耕地,1990年石獅耕地82154畝,1995年銳減為56940畝。對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加大對農業保護、扶持力度,1995年5月,全市共劃定農田保護區136片,總面積51128畝。增加投入,改善水利等基礎設施,加快農業內部結構調整。鼓勵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開展農業綜合開發,建設菜籃子工程基地,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取得了好的效果,確保在工業迅速發展形勢下,農業不滑坡。
1988~1997年,農業產值逐年穩步增長。1997年農業產值43073萬元,比1990年增長107%,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加快,表現為種植業比重逐年降低,畜牧業穩定增長,漁業發展迅速。1997年,藍色產業繼續壯大,漁業生產明顯加強,水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勢頭良好。1997年水產品產量18.6萬噸,比1996年增10.86%,產值6.5億元。新增淺海和灘涂養殖面積1179畝,新增產量760噸。
以1988年與1997年石獅農業內部結構狀況分析,所占比重最小的是林業,1988年僅占0.1%,1997年占0.13%,但是石獅林業,特別是沿海防護林建設,對抵禦颱風、風沙侵蝕,保護石獅生態環境起著極其重要作用。畜牧業產值基本上逐年穩步增長,但所占比重卻是逐年下降,1988年占11.8%,1997年占7.1%;比重降低最多的是種植業,1988年占26.94%,1997年卻只占8.18%,減少18.76%;比重增加最多的是漁業,1988年占61.15%,1997年升到84.56%,增加23.41%,石獅漁業是農業內部結構中的主體。
截止2013年10月石獅農業生產平穩,全市完成農業總產值23.9億元,增長1.6%。水產品產量254472噸,增長1.9%。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4353元,增長12.5%。

工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石獅境內工業有電力、皂燭、釀酒、印刷、碾米、菸絲、造船、農械、木器、竹器、布鞋、金屬工藝、美術工藝、皮革等行業。“文化大革命”期間,石獅民間辦起小工廠、小作坊,加工螺絲、小五金,還辦起像章廠33家。石獅的傳統工業是首飾加工、錫器、通草畫工藝品。生產汽車配件、小五金、塑膠製品等製造業。工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很小。
1978年以後,國有企業在石獅國民經濟總量中所占比重很小,個體、私營經濟比重大。石獅居民利用閒人、閒房、閒資創辦以生產服裝為主的家庭式企業,而後,內聯外引逐步發展以聯產為主的個體、私有企業,引進外資辦“三資”企業,通過內聯擴大企業規模。同時,以股份合作發展企業集團。
隨著國內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石獅小商品市場的發育,服裝業迅速崛起,高速發展,成為石獅工業的主要支柱產業。石獅市的產品結構以紡織服裝為主,1991年無論是企業數量、職工人數、產值、上繳稅金,或者是固定資產、流動資金等,均占全市各類企業的60%左右,鞋業、服裝原輔材料、玩具等也初具規模。石獅工業已形成以紡織服裝為主導,以五金機械、印刷包裝、鞋業鞋材、體育用品、食品飲料、電子信息為支柱的產業體系。總投資2500萬美元的加多寶順利投產,帶動了彩印、易拉罐、制蓋和包裝等相關行業的發展。
1991年,在石獅僅有27家小規模印染企業、14家小型電鍍企業時,就規劃建設了全國最早的污染集中控制區——祥芝大堡集控區。國家環保總局高度評價了超前於產業經濟發展的該項目。時任國家環保局局長、原全國人大環資委主任曲格平,在視察大堡集控區時,高度讚揚並欣然命筆題詞:“大堡工程,南華生輝”。
2008年工業總產值427.9億元,增長22.1%;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16.61億元,增長29.6%,其中紡織服裝業產值193億元,增長16.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31.58億元。
2013年01月18日,石獅市政府榮獲“2012中國創意產業推動獎”殊榮,成為獲得該獎項的唯一一家政府機構。

民營經濟

石獅被譽為中國“民辦特區”,民營經濟創造的產值占全市經濟總量的90%。堅持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鞏固提升紡織鞋服產業,培育發展海洋經濟、智慧型產業、電子信息、新型材料、節能環保等新產業,加快發展現代商貿、港口物流、電子商務、全域旅遊、體育健康等現代服務業。2017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073.2億元。

社會事業

教育科技

石獅堅持以人為本,大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全面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全市擁有本科層次大學一所,高等職業學校2所、中專1所、中學15所、國小65所,教育水平居泉州市先進行列;建成市生產力促進中心、海峽兩岸科技孵化基地,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推進政府、企業、社會信息化進程,率先在全省建成第一個一體化的縣級市電子政務綜合辦公平台。
石獅(石獅市)

文體衛生

全力推進文化體育事業發展,先後建成市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體育場(館)、游泳館、老乾老齡活動中心、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等一批公共設施。不斷完善醫療衛生設施,華僑醫院、婦幼保健院、120急救中心和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相繼建成投入使用。投資8億元的石獅市醫院新院正在抓緊建設中。建設博士後工作站,加快引進人才步伐,切實關愛外來員工。加快建設和諧社會步伐,深入開展平安創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成效顯著,社會保持安定穩定。

基礎設施

加大城鄉規劃建設力度,全面加快舊城改造和新區建設,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擴大至32.6平方公里。先後建成220KV變電站3座、110KV變電站10座,全市日供電能力達55.4萬千瓦,實現通往福州、廈門的雙回供電線路的架設。其鴻山熱電廠,該廠建設規模為5200MW(兆瓦),分為三期建設,其中,一期工程配套建設10萬噸級專用煤碼頭和灰渣綜合利用、高效靜電除灰、全封閉圓形貯煤場等環保設施,投產後可實現集中供熱,每年供汽量為780萬噸,促進節能減排;年供電量57億千瓦時,可解決泉州南部區域缺電現狀,提高電網的安全可靠性。一期工程主體已於2008年12月動工,於2010年投產發電。建成日供水20萬立方米、7萬立方米、4萬立方米的自來水廠各1座,20萬立方米自來水廠擴建一期工程投入運行,二期工程正在加快推進,總投資2億多元的引水工程竣工通水,引水二期輸水管線工程開工建設,全市日供水能力達45萬立方米/日,人均供水量全省第一。基本實現全市村村通公車,村村通自來水。同時,建成了沿海大通道、沿海防潮防洪工程、城市垃圾焚燒處理廠等一大批重點項目,總投資58億元的鴻山熱電廠建成後將淘汰服務區所有燃煤鍋爐和導熱油爐,進一步增強石獅發展後勁。
石獅(石獅市)

友好城市

截至2007年10月31日,石獅市已經與3個國內外城市建立友好城市關係。
友好城市結好時間簽字地點
永安市(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
1988年10月01日
永安市
那牙市菲律賓南甘馬林省)
2000年03月01日
那牙市
倫馬克帕林加市(澳大利亞南澳洲)
2005年10月19日
石獅市

民俗風情

民間信仰

石獅民間信仰頗為蕪雜,從儒道釋到一些鬼魅神祗,都有人祀奉,形成一種泛神崇拜。除觀音菩薩和關帝有廣泛的祀奉外,各鄉村還祀奉“都公”、鄉里佛、擋境神或角頭佛等。如永寧城隍廟內有二十四司、四大將、三夫人,直至差役小鬼,配備齊全,各司其職。
石獅(石獅市)
各行各業所祀神佛各異。商人祀奉關帝、財神爺(趙公明);教書先生祀奉孔夫子、魁星爺;醫生祀奉保生大帝;理髮匠祀奉呂洞賓;土木工匠祀奉魯班;漁民和航運者祀奉媽祖;戲班祀奉相公爺(田都元帥);乞丐則祀奉李鐵拐。
對自然界的祀奉很普遍,上敬天公,下敬土地。每年正月初九“天公生(日)”,各家各戶一大早即呈香案,誠心敬祀。六月初七“天門開”,中午也必敬祀。每逢婚喜吉慶均要“酬天敬神”。每月初二、十六“土地公生(日)”,還須祭祀“福德正神”。對大道的“路頭公”、冢堆的“萬陰公”、宅院的“地主(房主)”、灶台的“灶君”、天井口的檐口媽、豬欄的“豬朝公”、床頭的“床母”等,於年節之時,均須祭祀一番。對祖宗的祀奉很虔誠。各姓氏祠堂大多行春冬二祭。逢始祖生日,各鄉里該姓氏村民輪流送迎、祭祀,頗為隆重。房頭設有公媽廳,祀奉祖宗牌位,逢年過節、忌辰冥誕,都要敬祀一番。

民風習俗

婚嫁
石獅境內的男女婚嫁,歷來有一整套繁瑣禮儀。首先是提親,由媒人或親友介紹男女雙方情況,經父母同意,確定議婚意向。提親後送庚帖,即“提生月”。媒人把女方用紅紙書有生辰日月的庚帖送至男方家。男方將其壓在廳堂神龕香爐底下。3天之內,若家事順遂,即謂“三日圓”,適於締親。“三日圓”之後,男女雙方擇日央請嬸姆、長輩到對方家中察看儀表,了解人品和家況,謂之相親。
結婚當天清晨,男方安排花轎前往女家迎娶。新娘頭罩烏巾上轎.揮淚哭別,然後“封轎門”。花轎一到男家,即由新郎撕去封條,“踢轎門”,由一男孩將新娘“請出轎”。新娘在兩位嬸娘的牽扶下,步經廳堂進入洞房。進洞房後,由新郎挑去新娘罩頭烏巾,夫婦共吃“相見圓”(紅色糯米丸)。是夜,新郎新娘在廳堂跪拜天地,然後開始“吵新娘房”(鬧洞房),盡情逗樂。結婚的第二天,新婚夫妻回娘家,稱之為“做女婿”。娘家辦酒席接待新女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實行自由婚姻,一夫一妻制。童婚、納妾、嫁木主、女婢陪嫁等婚姻劣俗廢除。未婚男女兩相情願,符合結婚年齡,到民政部門辦理結婚登記,開個茶話會或“旅行結婚”,即告婚禮完成。“提親”、“送庚帖”、“相親”等舊俗大都自行消失。
20世紀50年代後,新娘出嫁改乘裝飾喜氣色彩的三輪車。80年代後,新娘出嫁,乘小轎車。70~80年代,隨著城鄉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舊有婚俗漸次回潮。90年代,婚事大操大辦,鋪張浪費之風日盛。石獅市人民政府大力倡導婚事簡辦,經常舉辦集體婚禮,由鎮長或村委會主任主婚,各家親友歡聚一堂,舉行茶話會,分送喜糖,簡樸隆重,深受廣大民眾歡迎。城鎮“擔盤”也為雙方舉辦聯婚宴席所取代。
生育
民國以前,石獅農村和沿海漁村普遍採取土法接生,產婦和嬰兒死亡率高。致使境內有許多愚昧落後的地方生育習俗。
產婦臨盆,家人煮甜雞蛋讓其吃下“壓肚”。產後一個月內,婦女一日多餐,要吃薑油煎炸的雞蛋、線面,以及雞鴨、參茸等滋補品,為其祛除風寒,恢復體質。產婦忌吹冷風和浸洗冷水,外人不得進入“月內房”。
嬰兒出生,初哺以甘草黃連湯以至珍珠粉,後餵以母乳。嬰兒出生9日,長輩為其安置搖籃。出生14日,生男者得向堂親鄰里分贈“糖豆”報喜,並給產婦娘家送去香油飯,俗稱“報生飯”。娘家則回贈雞、鴨、魚、蛋、線面等食品,給產婦“補月內”,同時送給嬰兒四衫、四裘及被裙等物。到了滿月,娘家得備辦“滿月紅”(嬰兒穿的紅衣服)、虎仔帽及布料送到男家,並蒸“滿月圓”和相當數量的雞蛋,供嬰兒“剃頭”之後分贈親友;男家則回贈粿粽、“三牲”等物。滿月前一天,請理髮師為嬰兒“剃頭”,在嬰兒後腦勺留一小撮羊尾巴,俗稱“壽毛”,寓意長壽百歲。“四月日”(4周月),開始讓嬰兒坐轎車,嬰兒的姑母贈予“涎圍兜”,外婆家則贈予裘衫、金銀手鍊、帽子、布料及面制“四月日桃”。男家則以粿、粽回贈。
十六歲,男稱“成丁”,女稱“及笄”,意即長大成人。於是大辦酒席,隆重慶賀。外婆家贈送毛巾、扇子、服裝、布料、金首飾、腳踏車以至彩電、機車等豐厚禮物。其他親友也都有比較貴重的饋贈。十六歲是最後一次祀敬床母、檐口媽和七娘媽等神明,除供品特別豐盛外,有的還把親友贈送的首飾、衣物、電器等禮品一併陳列敬神,讓人參觀,藉以炫耀孩子的“貴品”。
20世紀50年代後,隨著科學的普及,社會的進步和衛生事業的發展,生育上的陳規陋俗已漸廢除,但某些習俗仍被沿襲。
壽慶
石獅人做生日,均以農曆出生年月為依據。逢十,即五十、六十、七十、八十歲,稱“大生日”。但也有提前一年做生日,即七十九做八十生日。因方言“九”與“久”諧音,寓意長壽。不逢十則為“閒生日”。以前,由於人口平均壽命較短,一般娶了兒媳、嫁了女兒,有了孩子,五十歲便開始做“大生日”。“閒生日”較為簡單,一家人(包括已出嫁女兒)團聚,早晨吃吃雞蛋線面.中午加加菜即可。做“大生日”則頗為隆重。壽慶前夕,在外地的兒孫輩都要提前回家、女兒則要和女婿、外孫回娘家,同時送來豬腳、線面、金首飾等壽禮。石獅境內還有在做“大生日”時為長輩做壽衣、置壽板,以示孝道的習俗。做壽衣稱做“張老衣裳”;置壽板,即預備老人百年後收殮的棺木(有的只備木料)。運壽板時,要請“紅甲吹”迎送。壽板以紅漆為底色,繪有二十四孝圖案,並用新草蓆包紮,掛上紅布,再插以金花,然後豎放在祖廳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的生活和衛生保健條件大為改善,人生七十不算稀,故大多數到七十歲才開始做“大生日”。改革開放以來,時興送生日蛋糕。做大壽前一天,要“惠面”,均用熟面分贈族親鄰居(今為方便起見,則以快熟面和豬肉罐頭代之)。壽誕當天,天未亮時,有的人家還擺香案敬天公,叩謝上蒼保佑老人健康長壽。旭日東升時,兒媳婦到祖廳焚香點燭,敬五果,放鞭炮,為長輩祝壽。早餐,合家吃壽麵,各加2個太平蛋。中午,則在家裡或到酒家大擺壽筵,宴請親友鄰居,來者多以大紅燭、喜炮作賀,也有過從甚密且家庭殷富的親友,贈送電視機、電冰櫃或沙發等貴重器具。90年代,有的還在有線電視台點歌,或放映電影以示慶賀。祝壽禮畢,讓已婚女兒、孫女等至親帶回壽麵等物以分送鄰里,欲稱“壓筐”,意為“內外歡喜”。
喪葬
石獅境內歷來葬禮隆重,葬儀繁瑣。凡年上半百或已身為祖輩的老人臨終前夕,將其抬到祖厝廳堂,置於用4塊床板搭成的簡易床鋪上,為其更換壽衣,俗稱“上廳邊”。老人辭世後,即用被單將其蓋緊,並在屍體上放置一面銅鏡。
喪家門口懸掛白布,門上貼白色輓聯;分派堂親到諸親戚家“報喪”。被報親戚,應給報喪者一杯清水,讓其嗽上一口,余者倒掉以示添“彩氣”。
老人去世後,多在翌日由“土公”將屍體抬移入棺,並用冥紙、面巾填塞“壽內”,然後封棺釘蓋。其時,道士做法事,嗩吶哀鳴;倘有生肖與死者相剋的,應自迴避,以免沖煞。倘為婦女去世,應待其娘家親眷觀看後,方可入殮。
入殮後,即將死者用過的衣物,草蓆等物送至村外荒郊焚燒,俗稱“送草”或“送腳尾”。
“送草”後設定靈堂,堂上立置紙龕和死者遺像,靈柩停放堂中,四壁列置親友送的挽幛、花圈。就近另設“丁憂所”,接待親朋故友及有關人士弔唁。親友鄰居的賻儀,俗稱“金銀禮”,由族親專人簽收。守靈時日少者1晝夜,多者3~7日。守靈期間,每早由媳婦、女兒在龕前哀號;崇佛信道者大多還“做功德”,請僧道擺神壇,做法事,超度亡靈。
出殯時,棺夫先把靈柩移至宅外開闊地,孝男孝孫跪列兩旁。孝眷跪地哭挽,行過“棺前祭”,送葬隊伍徐徐行進,鑼鼓陣陣,哀樂齊鳴,哭聲淒切。出殯隊伍前面、左右均有數人沿途“壓金銀”、鳴放鞭炮。有的還特製一面“靈旌”,由族中命相最好的年青人騎馬執旌於佇列之中。同時,聘請一位武官騎馬殿後。靈柩抵達墓地,先祀“后土”,再行墓前祭。諸禮完畢,棺木落土,孝眷以喪服掬土一,依次繞墓地一周,徐徐將士撤入墓中,俗稱“帕土”。此後即由送葬族親鄰里合力封蓋墓穴。爾後,送葬隊伍紅燈前導“歸虞”,俗稱“返主”。喪家設宴饗客。“返主”後,立紙龕滿7日,即行“倒龕”,把廳堂中之紙龕焚燒。喪事完畢之後,喪家要以鹹煎、粽子(後改為鹹糕子及飲料)答謝親友鄰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提倡喪事簡辦,開追悼會,不送紙燭送花圈。石獅建市後,市人民政府頒發(石獅市殯葬管理暫行規定),在全市範圍內推行火葬,喪事簡辦,限制送葬樂隊,廢除殯儀活動中的封建迷信和鋪張浪費等陳規陋俗,深受民眾歡迎。1997年1月,石獅市實行殯葬改革,改土葬為火葬。

市歌市標

《中國有個石獅》由青年作曲家,音樂製作人,現任西安市音樂家協會通俗分會主席,陝西衛視音樂總監,陝西音像出版社音樂總監穆真作曲,由石獅作詞,於2005年為石獅市創作的市歌,演唱者王軍
石獅市標,是一隻石獅子,看石獅市的名稱就知道了,它是石獅代表石雕——東方醒獅。

風景名勝

石獅山海交融,濱海旅遊優勢獨具,67公里的海岸線島礁棋布、碧海銀灘,省級旅遊度假區“閩南黃金海岸”和省重點旅遊項目“海洋世界”點綴其間,港灣優美,風光怡人,是觀光、休閒、度假的理想場所。石獅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名勝古蹟眾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姑嫂塔、六勝塔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海上航標,也是閩南僑鄉的重要標誌。永寧鎮鎮海石、蚶江海防官署碑記和唐代與台灣鹿港對渡的林鑾古渡,是台灣與大陸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和標誌,永寧城隍廟、虎岫寺、朝天寺、洛伽寺則是宗教聖地。
再借亭再借亭
靈秀山
位於福建省石獅市西南境內,海拔174.2米,與泉州城東的靈山,晉江安海的靈源山成鼎足之勢,並稱為泉州“三靈”。靈秀山前有高聳的寶蓋山。
靈秀山靈秀山
再借亭
位於石獅市蚶江鎮石漁村西南的林鑾古渡”邊,據傳此亭是明代蚶江一帶軍民紀念曾櫻而建的。曾櫻任分巡興泉道時,政績突出,抗倭奇功,後“皇恩‘再借’巡視海道”。
亭內有一石碑,高2.71米,寬0.93米,厚0.16米,中鐫“再借亭”三個大字,右鐫“都指揮黃浮陽率部捕隊兵立”,左鐫“張瑞圖題”。

著名人物

經濟:
  • 李賢義:信義玻璃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
  • 李聖根:信義玻璃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李賢義之子、中國女子職業網球員晏紫之丈夫
  • 許榮茂:世茂集團董事長
  • 楊孫西:香江國際

名優特產

石獅地處海濱,為海鮮集散地,又為商貿城市,人流出入多,飲食也比較講究,小點繁多。
主要有:鋸緣青蟹(紅膏蟹)、馬蹄酥、花生卷、石獅甜粿、三合面花生粉團湯牛肉羹燒芋丸石獅甜粿、甜果、肉粽、雞卷、肉夾包等等。

城市榮譽

先後榮膺中國十大活力縣級城市、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中國休閒服裝名城二連冠、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十一連冠、全國文化先進市二連冠、全國雙擁模範城四連冠、全國首批新農村建設特色縣市、全國科普示範市,省級文明城市三連冠、全國體育先進市、全國衛生先進市、省級園林城市、全國殘疾人工作先進市和福建省教育先進城市、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城市、首屆平安縣(市)等榮譽稱號。
2017年11月,獲評全國文明城市。
2018年: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第16)、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市、工業百強縣(市)、中國縣級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