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縣

浦城縣

浦城縣(古屬建寧府浦城縣)福建省南平市轄縣,中國丹桂之鄉。位於福建省最北端、閩浙贛三省交界處,是福建的“北大門”,自古為中原入閩第一關,分別與浙江省的江山市龍泉市遂昌縣和江西省的廣豐縣接壤,與福建省的建陽市武夷山市松谿縣毗鄰。全縣轄2個街道、9個鎮、8個鄉、296個村(居)。2006年末,戶籍人口40.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16萬人。除石陂鎮水北街鎮等少數鄉鎮通行閩北方言,其餘大部分地區通行吳方言

全縣區域面積3383平方公里,為福建省第三大縣,其中山地面積437.4萬畝,耕地面積55.47萬畝,河流水域面積15萬畝,是中國、福建省最早的商品糧基地縣。中國十大香樟基地之一。林業用地面積407.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3.1%,林木蓄積量981萬立方米,是中國南方林業重點縣。山延兩脈、水注三江。縣境西北為武夷山脈的延伸,東北則為仙霞山脈的延伸。

浦城縣屬三江源頭之一,境內溪水分別流入閩江、長江和錢塘江。北部漁梁嶺和西部的鑄嶺頭是長江水系與閩江水系的分水嶺。水系有南浦溪為幹流的大小河流57條。205國道縱貫南北近百公里,省道花崇線橫貫東西,小浦線、古二線連線東北、西北,建設中的浦南高速公路是京台高速入閩第一站,是海西區連線長三角的重要交通樞紐。

國家智慧財產權強縣工程試點縣(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浦城縣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下轄地區:富嶺鎮等19個鄉鎮(街道)
  • 政府駐地:南浦街道
  • 電話區號:0599
  • 郵政區碼:353400
  • 地理位置:福建北部南平市
  • 面積:3374.7平方千米
  • 人口:40.7萬(2006)常住人口約30萬
  • 方言吳語閩北語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人文:三山會館真德秀故居等 自然:匡山國家森林公園、九十渡
  • 車牌代碼:閩H
  • 行政代碼:350722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自然地理,區位,地貌,氣候,水文,物產資源,水域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人口,人口數量,方言構成,交通,經濟,概況,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社會,科技,文化,教育,衛生,體育,名勝古蹟,名人,榮譽,

歷史沿革

新石器時代,先民在南浦溪主支流兩岸聚居。西漢時,浦城為閩越活動中心。浦城建城早於置縣,因西漢中期東越王餘善築城臨浦得名。東漢建安初年(約在196~200年間)置縣,稱漢興,是福建省最早置縣的五縣之一。三國稱吳興,唐稱唐興,武周稱武寧,武則天去位後復稱唐興。唐天寶元年(742),以東越王餘善曾在此臨溪築城,定名浦城縣,簡稱“浦”,別稱“南浦”、“柘浦”。為當時福建省三個“緊”縣之一。民國23年8月至民國27年6月(1934年8月至1938年6月),為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
置縣前浦城之地,夏、商屬揚州,周屬七閩地,戰國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屬楚,秦屬閩中郡。漢高祖五年(前202)屬閩越國。漢建元六年(前135)封餘善為東越王,都冶一說在浦城。漢元封元年(前110)漢武帝滅閩越,“徙其民於江、淮間,虛其地。”“後裔遁逃山谷者頗出”,漢始元二年(前85)立冶縣,東漢建武初改東侯官,浦城地均屬之。
浦城置縣為東漢建安初,分東侯官地立。時以國為號,名漢興縣,屬會稽南部都尉。據該屆修志考,置縣時間為建安元年(196)後、建安五年前。
三國吳永安三年(260),改漢興為吳興。是年,廢會稽南部都尉,置建安郡,吳興屬之。晉太康三年(282),屬晉安郡,元康元年(291),改屬江州,梁普通六年(525),屬東揚州。陳永定(557~559年)初,屬閩州,後屬豐州。隋開皇九年(589),吳興省入建安縣。唐武德四年(621),復置縣,改名為唐興,屬建州(治所在今建甌),後省入建安。唐載初元年(689),復置縣,仍名唐興。武則天登極後,天授二年(691),改名為武寧縣。唐神龍元年(705),唐中宗李顯登極,復為唐興。天寶元年(742)八月,定名浦城,屬建安郡(是年改建州為建安郡)。唐乾元元年(758),復改郡為州,仍屬之。
五代,後晉天福八年(943),王延政在建州立國,號殷。南唐保大四年(946),建州改為永安軍,尋改忠義軍。浦城屬之。
宋開寶八年(975),復改建州。端拱元年(988),改建州為建寧軍。紹興三十二年(1162),建寧軍升為建寧府,浦城屬之。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建寧府改為建寧路,浦城屬之。明洪武(1368~1398年)初,建寧路改建寧府,浦城屬之。清均屬建寧府。
民國元年(1912)仍屬建寧府,建寧府尋改建甌府,浦城屬之。民國2年,建甌府改建安道,浦城屬之。民國17年,廢除道制,直屬福建省。民國22年11月至次年1月,在福州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浦城屬延建省。民國23年8月17日,全省設10個行政督察區,福建省第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設於浦城,轄建甌、建陽、崇安、浦城、松溪、政和6縣。民國24年10月1日,全省10個區劃為7個區,第十區改為第三區,仍駐浦城,轄浦城、建甌、建陽、崇安、松溪、政和、壽寧、邵武8個縣。民國27年6月,公署遷建陽,浦城屬之,直至解放前夕。民國16年9月,中國共產黨在浦城境內開展革命活動。民國20~24年在四境先後建立建(陽)浦、浦城、廣(豐)浦、浦西、龍(泉)浦5個縣級蘇維埃政權,實行紅色割據。
浦城縣地圖浦城縣地圖
1949年9月10日,全省劃分為8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以下簡稱專區)。浦城屬第一專區。1950年3月14日,第一專區更名為建甌專區。1950年9月2日,專區遷往建陽,更名為建陽專區,浦城屬之。1956年6月9日,建陽專區與南平專區合併,稱南平專區,浦城屬之。1968年5月,專區改稱地區,浦城屬之。1970年2月,地區機關遷駐建陽,1970年6月18日改稱建陽地區至1988年12月,浦城屬之。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名單,浦城縣在其中。

行政區劃

2010年全縣轄2個街道、9個鎮、8個鄉:南浦街道河濱街道富嶺鎮石陂鎮臨江鎮仙陽鎮水北街鎮永興鎮忠信鎮蓮塘鎮九牧鎮萬安鄉古樓鄉山下鄉楓溪鄉濠村鄉管厝鄉盤亭鄉官路鄉,296個村(居)。
街道、鎮、鄉
社區居委會/村民委員會
辦事處駐地
備註
5個居委:仙樓、光明、幸福、夢筆、業興;5個村委:解放、躍進、民主、和平、里塘
千里馬路
2005年設立
5個居委:愛民、勝利、建設、水南、蓮花;3個村委:北山排、寶山、李梅
水南路96號
2005年設立
28個村委:上橋村、圳邊村、前洋村、高坊村、雙同村、大水口村、山路村、里源村、長灘村、富官村、靖坑村、蓮塘坂村、雙坑村、員盤村、店亭村、余塘村、雙田村、富嶺村、東元村、小密村、瑞安村、殿下村、大莊村、合際村、馬家莊村、岩下村、浮流村、澤潭村。
石陂鎮轄23個村委會:石陂村、申明村、黃墩村、段尾村、龍根村、赤嶺村、布墩村、後塘村、徐墩村、北林村、碓下村、案山下村、梅坑村、舊館村、歧山前村、葛墩村、南岸村、小串村、渡頭村、梨嶺村、象口村、佘墩村、村溪村
16個:水東村、水西村、新街村、石壁村、上際村、七墩村、山後村、余元村、寨下村、井欄村、源尾村、鐵爐村、錦城村、樟山村、高坑村、瓦鋪村
23個:仙陽村、仙南村、管九村、下洋村、坑沿村、太平村、樟溪村、殿基村、三源村、巽源村、練村村、漁梁村、小碧村、早田村、巽嶺村、陽墩村、甫下村、柏山村、百丈村、永建村、高洋村、上洋村、山際村
24個:雙墩村、黃碧村、上坊村、中坊村、下坊村、裴墩村、陳源村、茅洲村、新橋村、羅源村、洙溪村、岩鼻村、東路村、際嶺村、水北村、蓬尾村、上山橋村、翁村村、橋亭村、石埠村、水尾村、曹村村、朱墩村、浮橋村
20個:前墩村、岩嶺村、銀場村、虹垂村、冠山村、大元村、永平村、爐鋪村、永興村、庵後村、下墩村、竹山村、連源村、珠山村、沿州村、龍下村、後洋村、廉溪村、凹頭村、肖家村
23個:忠信村、桃園村、外洋村、上同村、排柵村、金樟村、村橋村、源里村、虎頭山村、溪源村、漁滄村、海溪村、際洋村、金鳳村、寺前村、半源村、游豐村、下莊村、雁塘村、高溪村、寨門村、坑尾村、毛洋村
原轄22個:蓮塘村、呂處塢村、山橋村、馬西村、橫源村、洪山村、溪洲村、官橋村、桐源村、西岩村、余樂村、東山村、前源村、羅墩村、吳東村、九秋村、悅樂村、下沙村、東源村、顏處村、西段村、東門村
2005年析出蓮塘鎮部分區域劃歸城區
11個:九牧村、蔣坑村、渭潭村、中壟村、中墩村、吳墩村、杉坊村、富源村、黃畢村、洋墩村、黎處村
10個:富湖村、竹源村、大游村、吳山村、村頭村、後洋村、萬安村、連墩村、浦潭村、王元村
12個:前排村、上雲村、葉山村、石村村、中潭村、古樓村、里山村、坑口村、大路村、大洋村、洋溪村、崗里村
9個:山下村、小溪村、王柏村、源頭村、水門村、鐵場村、鐵坑村、凹後村、青山村
7個:楓溪村、黃壇村、福祿村、杜畲村、岱後村、池家村、胡推村
7個:濠村村、侖下村、溪口村、毛乾村、樟源村、北坑村、後濠村
19個:高源村、口窯村、官田村、溪南村、水坪村、流源村、岩步村、里林村、上村村、管厝村、登俊村、黨溪村、河源村、葉塢村、榆雙村、慶元村、流村村、楮林村、珠墩村
14個:盤江村、下洋坑村、北山村、南山村、柳墩村、廟灣村、深坑村、棠嶺村、肖軍村、均溪村、劉田村、秀里村、上黃處村、東峰村
10個:官路村、河村村、李處村、花園村、高門村、東坑村、王村村、毛處村、東洋村、姚宅村
註:
1、原南浦鎮轄5個居委會、5個村委會:愛民居委會、光明居委會、勝利居委會、幸福居委會、建設居委會、解放村、躍進村、民主村、和平村、里塘村。
2、原水南鄉轄5個村委會:水南村、下水南村、北山排村、寶山村、李梅村。

自然地理

區位

浦城縣位於福建省最北端,為閩、浙、贛三省七縣結合部。北部、東北部、東部分別與浙江省的江山市遂昌縣龍泉市接壤,西北部與江西省的廣豐縣毗鄰,東南部、南部、西部分別與省內松谿縣建陽市、武夷山市相連。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18°11′—118°49′,北緯27°32′—28°22′之間。縣治駐南浦街道,坐標介於東經118°31′—118°33′之間。縣城距省會福州市218公里(直距,下同),距南平市駐地150公里,距邵武市123.5公里,距武夷山市54公里,距福安市賽岐港(距浦城最近港)155公里;距浙江省會杭州市302公里,距江山市89公里,衢州市120公里,溫州市207公里;距江西省會南昌市271公里;距上饒市80公里;距上海市464公里。
浦城縣

地貌

浦城地貌的總特徵是多山地,北、東、西三面環山,中、南部低平寬廣,地勢自北往南下降,南浦溪縱貫南北,地表徑流呈樹枝狀,山間盆地串珠狀錯落,堊口地形突出。兩支山脈交匯處及兩支水系分水嶺 從北部仙陽到楓嶺一帶低山丘陵,是武夷山脈和浙江西南部的仙霞嶺相銜接的地帶,又是錢塘江水系與閩江水系的分水嶺和閩江水系與鄱陽湖水系的分水嶺。鄱陽湖水系是長江支流,所以也是長江水系與閩江水系的分水嶺。
階梯狀地形明顯:從縣境中部到東西邊緣,依次分布著河谷盆地、丘陵、低山和中山4種地貌,其高差顯著,層次分明。這種階梯狀地形的形成,除構造原因外,主要受岩性控制。縣境中部花崗石結晶較粗,內部礦物風化力不同,節理、斷裂發育,易風化、侵蝕,成為河谷盆地和丘陵的主要分布區。東西邊緣南園組火山岩系主要為凝灰熔岩,並受不同程度的矽化作用,岩性緻密堅硬,不易風化,多數中山和部分低山發育於其分布區域。建甌群變質岩的二雲石英片岩和梨山組的砂頁岩等,硬度和抗風力介於花崗岩與南園組火山岩系之間,成為組成低山的主要岩性。
串珠狀盆地錯落:縣境屬浦城盆地,峽谷和盆地相間排列,山間盆地串珠狀錯落。為幹流南浦溪串聯的有忠信、仙陽、巽嶺、管厝、南浦、富嶺、蓮塘、臨江、永興、石陂等10個河谷盆地,其面積在4000~6000畝之間。近千畝、數百畝的小盆地則錯落鑲嵌于山地之間,支流在盆地內曲折蜿蜒。
堊口地形突出:在與浙江、江西交界的中山地帶,有較多與山帶成直交或斜交堊口。有的是由斷層陷落而成,有的是古老的河口。這些堊口,古稱“關隘”。是閩贛、閩浙交通要道和軍事要衝,著名的有盤亭西北部的二渡關、木城關等。這些堊口,又是北方冷空氣侵入浦城腹地以至福建的通道。

氣候

浦城縣地處閩、浙、贛三省七縣(市)結合部,被稱為“福建的北大門”,浦城處於海洋性氣候與大陸性氣候分界處,接近大陸性氣候,是典型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區域內氣候四季分明,溫度適中,雨量充沛、熱量資源豐富,乾濕季明顯,雨熱同步;年平均氣溫17.4℃,年雨量1700毫米左右,年日照時數1900小時,全年無霜期254天左右。由於季風氣候的不穩定性,加上地形的複雜作用,致使災害性氣候出現頻繁,高溫與熱害、低溫與寒害、旱災、洪災、冰災、風災等時有發生。
春季
一般始於每年3月1日,終於每年5月20日,歷時81天。(數值未特指年份及地點的,均為南浦鎮或城關地區1951~1980年的平均值。)降水量占全年的30%左右,日照百分率30%。氣溫呈逐漸上升,但波動大,有45%年份出現倒春寒。一般3月15日以前,處於日平均氣溫低於12℃的低溫過程,18日前後普遍有溫度回升過程,25日前後又處於低溫過程,3月底氣溫又回升,4月2日前後有“清明寒”出現。
浦城縣浦城縣
夏季
一般始於5月21日,終於9月25日,歷時128天。入夏後50天左右是霉雨季節,常有2~3次暴雨過程,常
洪水成災。5~6月雨量達660.6毫米,占年雨量37%。7~8月進入晴熱高溫天氣,年平均有25天最高氣溫大於35℃的高溫天氣出現,極端最高氣溫曾達40.8℃。7~9月雨量358.7毫米,占年雨量20%,且分配極不均勻,主要靠颱風帶雨。有87%年份出現乾旱,36天以上大旱年占23%。
秋季
一般始於9月26日,終於11月30日,歷時66天,由炎熱期過度到寒冷期,“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雨量偏少,10~11月雨量僅107.8毫米,占年雨量6%。約10%年份會有“秋雨綿綿”的天氣。
冬季
一般始於每年12月1日,終於次年2月28日,歷時90天,氣候乾、冷。約平均年受2次寒潮襲擊,1月平均氣溫6.2℃,極端最低為-8.0℃。1月平均相對濕度為77%,極低值為58%。平均初霜日為每年11月16日,平均終霜日為3月6日。平均年有霜32天,最多達54天,連續霜日最長達26天。平均年有27.5天結冰,連續結冰曾達19天。平均年有雪日7.4天,連續降雪最長達7天,積雪最深曾達28厘米。出現過霧淞和雨淞。
一年之中,浦城氣候有四個明顯的特徵。
雨熱同期 以10℃作為喜溫植物的萌動溫度為準,一年中大於或等於10℃的活動積溫為5443.6℃,持續時間為250天。而同期雨量有1414.6毫米,日照1438.5小時,雨、熱相配。
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 年雨量1780.2毫米,年平均氣溫17.4℃,日照1893.5小時,春秋略短,夏季最長,四季分明。
立體氣候顯著:浦城地勢相對高低懸殊,形成境內立體氣候較為顯著。一般每當海拔增高100米,春季回暖期推遲3天,秋季第一次冷空氣的影響日期提前4天,大於或等於10℃的活動積溫減少188.9℃,年雨量增加72.5毫米,無霜期減少3天。以上變化趨勢在山脊的不同側面略有不同。
浦城縣衛星地圖浦城縣衛星地圖
季風影響顯著:浦城為典型季風區,冬半年盛行偏北風,夏半年盛行偏南風。造成浦城既有嚴寒,也有酷暑,日較差大(1951年2月19日日較差達24.2℃)。季風亦影響各月份雨量分配,一年之中,大部分降水集中上半年,而以4~6月最多,下半年雨量少,常乾旱。

水文

浦城水資源由降水補給。年平均徑流深1041毫米,年平均徑流量為31.213億立方米(豐水年為46.54億立方米、平水年為29.889億立方米、偏枯年為23.10億立方米、枯水年為17.929億立方米),年平均徑流量模數為33.9秒公升/平方公里。
降水年內分配不勻,造成月流量和水位的季節變化明顯。多年平均4~6月徑流量占年徑流量的58.1%,多年平均4~9月(汛期)占年徑流量的78.2%,多年平均連續最大4個月(4~7月)徑流量占年徑流量的69.2%。
據萬安水文站1956~1968年實測資料,浦城多年平均年水面蒸發量為993.5毫米。據省水文總站多年平均陸面蒸發等值線圖,浦城多年平均年陸面蒸發值700~750毫米。據坑下水文站1971~1979年實測含沙量資料計算,多年平均年侵蝕模數為124噸/平方公里。
多年平均每平方公里產水量為104.07萬立方米,每人平均占有水量為9152.48立方米,每畝耕地平均占有水量為5731立方米。

物產資源

水域資源

全縣各類水域面積10024公頃,占總土地面積3 %,其中:溪河水面8491公頃,占84.7%,水庫山塘553公頃,占5.5%,池塘973公頃(其中名特優養殖44公頃)占9.7%,其它養殖水域7公頃,占0.07%。分布全縣19個鄉鎮。
霞浦縣水域水質情況基本良好,南浦溪河段水質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達國家飲用水二類水質標準,大石溪水質達國家飲用水三類水質標準。各支流的水質均好於南浦溪、大石溪,主要污染源是正大生化廠、硫鐵礦、硫石礦、氟礦,主要污染物為氮、硫、氟和化學需氧量。
山塘水庫水質:東風、龍嶺下兩個中型水庫與團結、高坑兩個小(一)型水庫及葛山、石碧子兩個小(二)型水庫水質達飲用水標準,其餘中小型水庫及山塘等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主要是因為開展禽(畜)——魚——草等綜合立體養殖。
池塘:除水南因攔河壩洪毀外,其餘池塘水源基本充足,可以人為控制,水質尚好,污染物主要為漁業投入品,即亂放漁藥及各類糞便、肥料的施入。
全縣可養水域面積總計6563公頃。
①溪河:全縣較大溪河總長553.4km,水域面積6205公頃。可養溪河總長291 km,水域面積5030公頃,主要分布在4條:南浦溪(全長133.2km,水域2664公頃),大石溪(域內全長49.8km,水域747公頃),西鄉河(全長61.1km,水域917公頃)及永平溪(全長46.8km,水域702公頃)。以上4條河流有約40處漁場,總長度22.32km,面積446公頃。其餘如官田溪(黨溪、岩步溪)、馬蓮河富嶺溪(浮流、余塘)、西鄉河(山下)、岩鼻河、石陂溪、濠村溪均為南浦溪支流,永平溪則為信江源頭支流,此外還有三支小支流為歐江的支流源頭。這些支流大都坡降大、水流急,不大適合進行人工養殖。
②水庫山塘:可養面積553公頃。
③池塘:可養面積973公頃。
④其它:可養面積7公頃。

生物資源

1、浮游生物:浮游植物主要有硅藻、蘭藻、綠藻、裸藻、甲藻、金藻、黃藻等11門藻類。浮遊動物主要有輪蟲占40%,其餘原生動物、枝角類、節足動物所占比例相當。
岱後黨支部岱後黨支部
2、底棲動物:主要有水生寡毛類的水蚯蚓,水生甲殼類的豐年蟲,枝角類、撓足類、米蝦、青蝦、溪蟹等;軟體動物主要有螺、蚌、貝、河蜆和水生昆蟲等。
3、水生植物:主要有挺水植物如水蔥、荸薺、菰(茭白)、蘆葦、白菖蒲、慈姑、蓮、水花生、蒲草等;主要分布於稻田、池塘與溝渠。漂浮植物如浮萍、紫背浮萍、紅萍、鳳眼蓮、水浮蓮、水葫蘆、槐葉萍等;浮葉植物如睡蓮、苔菜等;浮葉與漂浮植物主要分布於稻田與溝渠。沉水植物如輪葉黑藻、金魚藻、苦草、菹草、小茨草、矮慈菇等;主要分布於溪河、溝渠中。
4、魚類:
各水域魚類資源:根據《浦城縣水產志》和《浦城縣漁業資源調查》查證以及鑑定我縣溪河部分漁獲物、標本等,我縣溪河水域魚類有18科,52屬,72種。其中鯉科魚類43種,占魚類總數的59.7%,鰍科5種、鮠科4種、魚旨 科3種、平鰭鰍科、鬍子鯰科、鱺魚科各2種、鰻麗科、鯰科、魚兆 科、合鰓科、塘鱧科、魚段 虎 科、攀鱸科、鱧科、刺鰍科、鱉科、長臂蝦科各1種。
養殖主要經濟魚類有鯉科魚類:青魚、草魚、赤眼鱒、團頭魴、三角魴、鯉魚、鯽魚、黑脊倒刺䰾、鱅、白鰱;鰻鱺科:日本鰻鱺、歐洲鰻鱺、美洲鰻鱺;鰍科:紅唇薄鰍、泥鰍;鮠科:黃顙魚;鬍子鯰科:鬍子鯰;脂科:鱸魚、大眼鱖、斑鱖;合鰓科:黃鱔等。
可開發養殖主要經濟魚類有鯉科魚類:唇魚骨、光唇魚、厚唇魚、翹嘴紅鮊、細鱗斜頜鯝、扁園吻鯝、黑魚耆魚泉 ;魚危科:長吻鮠;脂科:斑鱖等。
瀕危種類:鰻鱺科:鰻鱺;鯉科:魚感 魚、赤眼鱒、翹嘴紅鮊、扁圓吻鯝、黑脊倒刺䰾;胭脂魚科:胭脂魚;脂科:鱸魚、斑鱖、大眼鱖;鮠科:長吻鮠等。
5、其它水生動物:
兩棲動物:主要有沼蛙、虎紋蛙、黑斑蛙、樹蛙、棘胸蛙、大鯢、小鯢等。
爬行動物:主要有中華鱉、草龜、鷹嘴龜、平胸龜、泥蛇、蠑螈等。

礦產資源

礦藏有硫鐵、鋁、鉛鋅、銅、鎢、高嶺土、螢石。

人口

人口數量

按照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辦法規定,據縣人口普查辦公室計算機匯總數據,2000年11月1日零時登記的全縣常住人口為32萬1272人。縣內戶口居住在縣外的人口8萬9469人;而戶口在縣外(含縣外、省內和省外),普查登記時在縣內居住的人口為8967人。二者相抵淨流出8萬0502人。按同口徑,全縣人口為40萬1774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人口38萬5566人增加1萬6208人,增長4.20%,平均每年增長0.42%。這次普查登記總人口中,漢族人口31萬8244人,占99.06%;其他民族人口3028人,比1990年人口普查2937人增加91人。
2006年末,戶籍人口40.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16萬人。

方言構成

浦城是福建西北邊境縣份,正好位於閩浙贛三省接壤的一塊三角地區。三角的北部楔入浙江與江西的吳語區域,東側為江山、遂昌、龍泉,西側為廣豐、上饒,都是說吳語的;南部受本省閩北方言包圍,松溪、建陽、崇安都說閩北方言。因此,浦城縣境內方言雖然複雜,大致也可分南北兩大類:縣城南浦鎮以及北部十二個公社說的是吳語的浦城方言,南部的石陂、水北、濠村、山下、臨江等五公社說的是閩北話的石陂水北方言。浦城方言又可分南浦(南浦鎮、水南、萬安、富嶺、蓮塘、永興、古樓、仙陽等公社及管厝舊作“處”公社南部)和大北小北(管厝以北稱小北,忠信以北稱大北,包括忠信、官路、盤亭、九牧等公社)兩種口音。忠信鎮約1000人說的的方言與浙江省遂昌縣、龍泉市邊界連片,俗稱“福建腔”,屬於閩西客家方言,與連城縣口音相近。

交通

1988年公路通車裡程總長1137.15公里,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33.6公里,總長比1949年的114.2公里,增長8.96倍。建成以縣城為中心,至浙江省江山、龍泉,江西省上饒,福建省建甌、賽岐、崇安的幹線公路及縣、鄉公路為脈絡的公路網路。境內19個鄉鎮都通汽車,288個村民委員會中有270個通汽車。全縣擁有載重汽車680輛,3412噸位。
2012年投資1億元, 205國道仙陽至余樂段進行升級改造;投資4500萬元,完成農村公路“上銜下延”工程116公里和農村公路安保工程178.5公里,重建加固15座危橋和改造4個渡口;漁梁嶺隧道、302省道改線工程、高速公路浦城南連線線項目前期工作進展順利。
主要交通線路:浦南高速公路龍浦高速公路205國道;302省道。

經濟

概況

浦城經濟素以農業為重,主產稻穀,久負“閩北糧倉”盛名。宋代,浦城農業相當發達,有陂壩520座,居全省第二。“歲一獲而粟米裕如,鄰境鹹資接濟”,民謠稱“浦城收一收,有米下福州”,浦城紅米“美人紅”譽滿省垣。林副土特產亦豐,明王世懋在《閩部疏》中稱浦城“桑麻披壠,茶筍連山。”陸耀《煙譜》稱浦城菸葉在清乾隆間為福建最著。清鹹豐、同治間,中藥材厚朴“歲運福州、廣東不勝計”,薏米、筍乾、桐油、蓮子、澤瀉、生漆、茅洲瓜子、金斗山紅菇頗有盛名。
浦城縣農業浦城縣農業
浦城古代有冶金、陶瓷製造、紡織、造紙四個主要經濟行業。宋代,陶瓷業進入鼎盛時期,大口窯瓷器遠銷日本、朝鮮、菲律賓。明代紡織產品大絹、大綾分別可與浙江、河溯產品相媲美。礦冶業興盛,先後開採的銀場有18處。清代造紙業發達,尤以奏本紙為佳。
浦城是閩、浙、贛三省商品流通孔道,毗鄰地區物資集散地。明代,福建的土特產“無日不走分水嶺及浦城小關(今廟灣),下吳越如流水。”清代,“冠蓋往來,商賈輻輳”,清嘉慶《新修浦城縣誌》稱其時浦城為“小蘇州”。
物產滋阜的浦城,在民國期間卻處於落後狀態。民國25年,糧食產量80030噸,農業總產值1628.55萬元,為民國期間最高的年份,號稱“農業大縣”。至1949年,農業總產值降至892萬元,糧食產量也只有51067噸。工業基礎十分脆弱,技術水平極其落後,至解放前夕,全縣僅有1座裝機容量27千瓦的火力發電廠和一些規模小設備簡陋的鋸材廠、松香廠、碾米廠,加上鐵、木、竹、棕等手工業,年總產值139萬元。
1988年與1949年相比,國民生產總值增長7.13倍,國民收入增長9.97倍。1988年工業總產值14445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47.91%,比1949年增長61.93倍,年平均增長11.20%,形成以飼料金黴素、香料製品、營養食品、林產化工四個重點出口支柱產業。工業產品中有3個獲部優產品,9個獲省優產品稱號。創新產品75項,其中6個產品為國內首創。1988年農業總產值15707萬元,比1949年增長3.93倍,年平均增長4.17%。1988年糧食產量25.08萬噸,比1949年增長3.91倍,年平均增長4.17%。1956~1988年向國家提供商品糧185.32萬噸。1988年活立木蓄積量967.4萬立方米,毛竹蓄積量4990多萬株,木材生產量80萬立方米。1988年新植果樹12148.8畝,占果樹總面積的40.97%。1979~1988年,向國家提供商品木材81.7萬立方米,商品竹561.78萬支,年平均提供商品竹居全省第一。
2008全年實現生產總值41.4億元,增長14.3%,是10年來增幅最高的年份;三次產業結構為33.50:30.30:36.20。財政總收入2.6億元,增長26.23%,提前3年完成“十一五”目標,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1.73億元,增長34.1%,創歷史新高。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9.1億元,增長3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27億元,增長14.3%。實際利用外資3120萬美元,增長8%;外貿出口4851萬美元,增長10.9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39.1元,增長20.35%;農民人均純收入4900元,增長13.3%。銀行存款增長14.84%,貸款增長38.32%。
2012年預計地區生產總值87億元,完成年計畫100%,增長13%;實際完成財政總收入5.81億元,完成年計畫107.6%,增長24.7%;其中地方級一般預算收入3.91億元,完成年計畫102.9%,增長19.5%。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由上年27.8:36.4:35.8調整為27.0:39.2:33.8;一產比重下降0.8個百分點,二產比重上升2.8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浦城經濟素以農業為重。據考古發現,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浦城已有原始農業。經歷代勞動人民辛勤開發,明代,全縣耕地面積達52~53萬畝。明末,浦城引入甘薯、玉米、菸草、花生等農作物,種植業已相當發達。明萬曆《浦城縣誌》記載:有稻穀、秈秫、山禾3類8種,豆類10種,麥2種,經濟作物15種,水果18種,蔬菜25種,被稱為“桑麻被壟,茶筍連山。”清代在冊耕地面積46~47萬畝。清光緒《續修浦城縣誌》稱:“浦邑雖田少山多,而穀米則有贏無絀”,浦城成為福建煙、茶主要產區之一,尤以質量稱著。民國期間,據省測量隊到浦城測量調查,全縣耕地69.89萬畝,糧食年產量5~8萬噸,畝產80~115公斤,為省內餘糧縣之一,被譽為“閩北糧倉”。經濟作物以油菜、蓮子、薏米、澤瀉、茶、甘蔗為大宗。民國24年(1935),福建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一科編的《浦城縣概況》,稱浦城“其耕作均墨守舊法,缺乏改良思想及技能。每畝耕地收入8元左右。”生產力十分低下,種植業總產值僅480萬元。養殖業,只作為家庭副業。民國25年,全縣有生豬7.21萬頭,家禽32.89萬隻。抗日戰爭期間,浦城列為福建省農業特別重要縣,增加糧食生產,擴大冬種面積。抗日後期至解放前夕,農業生產每況愈下。
解放初,廢除封建土地剝削制度。1952年比1949年糧食增長57.49%,主要農產品產量均達歷史最高水平。1953年開始試種雙季稻。1956年,進入合作化高潮,推動耕作制度的改革和生產力的發展。至1957年,耕地面積65.96萬畝,雙季稻面積達8.3萬畝,糧食產量8.61萬噸,比1952年增長7.09%。種植業總產值1363.95萬元,比1952年增長71.13%。全縣畜禽飼養量,生豬達6.38萬頭,家禽34萬隻,產值達228.68萬元,比1949年增加18.64%。
1958年9月,農村人民公社化後,至1960年,由於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共產風”等“左”傾錯誤泛濫,加上自然災害等原因,嚴重製約農業生產力的發展。1960年與1957年相比,種植業總產值下降43.29%,養殖業也下降62.58%。1963~1965年,經過國民經濟調整,農業生產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1965年糧食產量10.95萬噸,比1960年增長22.76%;農作物品種242個,種植業總產值比1960年增長38.37%,養殖業產值達330.08萬元,超過1957年水平。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把家庭副業當作“資本主義尾巴”來批,影響到經濟作物的種植和多種經營的發展。錯誤地批判按勞分配的原則,挫傷農民生產積極性,糧食產量受到影響。但由於廣大農民和幹部對錯誤傾向的抵制,大規模進行農田基本建設,改善農田灌溉,推廣化肥農藥和農業機械的使用,採用優良品種和先進耕作技術,農業仍保持低速發展。1970年,加速實行水稻間作改連作,高稈稻改矮稈稻,推廣良種鴨子矮,密植規格化,當年糧食產量比上年銳增27.63%。是年引進長白種豬,繁殖試養成功,養殖業發展也快。1972年後糧食連年增產。至1975年,產量達16.13萬噸,比1965年增長47.31%。這期間其他農作物除茶葉、水果有所發展外,大都未達到本世紀五十年代的最高水平。1975年,種植業總產值4240.24萬元,比1965年增長1.44倍。
1976年,雙季連作晚稻試種雜交稻563畝。1977年,雙季晚稻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四優二號”,面積達5.1萬畝。從此扭轉浦城雙季晚稻產量低而不穩定的局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開始克服和糾正“左”傾錯誤,實行經濟體制改革,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使集體優越性和個人積極性均得到發揮,推動農村生產力發展。從縣情出發,對雜交水稻進行組合更換,淘汰“四優組合”品種,接用汕優63、66和汕優桂33組合等12種優良品種。1980年出現一批畜牧業專業戶,家畜家禽飼養量開始逐年大幅度增加。至1985年,水稻良種面積達80%以上。因地制宜,調減雙季稻面積,其占總面積的百分比從1979年前的40%左右,降至1984年後的34~35%。調整農作物布局,發展經濟作物、水果等其他農作物多種經營,先後引進黃桃、柰、巨峰葡萄、木屑袋栽食用菌、竹蓀、烤菸等新品種。農田建設進行中低產田改造,推行壟畦栽培及稻魚萍體系等新耕作技術。至1988年,全縣耕地面積58.5萬畝,比1978年減少0.8%;糧食播種面積90.25萬畝,產量25.08萬噸,在面積比1978年調減10.14萬畝的情況下,產量增長44.97%;經濟作物面積7.2萬畝,水果面積2.97萬畝,蔬菜面積8.84萬畝,分別比1978年增長1.38倍、2.86倍、0.91倍,主要作物中花生、薏米、茶、果產量分別比1978年增長377.19倍、6.93倍、2.15倍、11.78倍。全年種植業總產值9169萬元,占農業總產值58.37%,比1978年增長59.37%,比1949年增長4.25倍。其中糧食作物產值6464萬元,占種植業產值的70.5%;經濟作物產值342萬元,占種植業產值3.73%。
養殖業產值2539.27萬元,占農業總產值16.17%,肉類總產量10282噸,全縣人均達27.13公斤。
浦城大葉丹桂浦城大葉丹桂
2003年縣政府把丹桂納入全縣四大商品林基地建設規劃。
2008年,浦城縣培育糧食、菌菜、菸葉、筍竹、畜禽“5大主導產業”和精米、油料、筍竹、丹桂、靈芝、薏米、特色菸葉、白鵝等“8個特色農產品”,糧食總產量28萬噸,收購菸葉11.26萬擔,發展丹桂種植2000公頃。“浦城·薏米”新創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靈芝孢子粉參與國家標準制定,“浦城特等精米”省地方標準通過專家審定。全縣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企業達84家,實現產值14.66億元,增長51.6%。
福建省浦城縣萬畝油菜園福建省浦城縣萬畝油菜園
2012年預計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8億元,完成年計畫95%,增長5.5%。主攻糧食、木竹、畜禽、菸葉、油料及丹桂、薏米、靈芝,加快形成特色產業,重點推進中華桂花文化博覽園、全國綠色食品基地、標準化種植示範區建設及整縣制水稻高產創建,糧食總產量24.5萬噸,收購菸葉7.23萬擔,新植丹桂1萬畝,新發展靈芝20萬平方米,低改油茶2萬畝,建立薏米“農業生產標準化示範”基地1.6萬畝。推廣農業“五新”工程18項,引進農業新品種15個,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面積112萬畝;建立無公害蔬菜基地2100畝;生豬、家禽出欄分別達17.8萬頭、250.1萬羽,水產品產量達1.5萬噸;“四綠”工程完成造林綠化5.96萬畝;新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

第二產業

1988年全縣有鄉以上工業企業260個,其中縣辦全民所有制企業48個,擁有工業固定資產原值10984萬元,建立起機械製造、農藥、化肥、林產化工、電力、建材、採礦、紡織、造紙、食品、製革等工業部門。
2008年工業總產值40.58億元,增長22.2%,其中,生物化工、林產加工、食品加工和輕工輕紡“四大產業”實現產值28.74億元,增長33.93%。規模工業企業發展到133家,綠康生化桿菌肽鋅、閩城光學老視鏡新獲得省級名牌產品稱號。市、縣聯合開發的榮華山產業組團完成投資2.2億元,征地370公頃,首期102公頃工業平台基本形成,引進入園項目9個。省級浦城工業園區完成基礎設施投資1.53億元,二期18米寬的主幹道建成通車,基本建成5幢2.5萬平方米通用廠房,啟動建設商貿服務區,入園企業32家。
九牧-紅軍鏖戰石橋九牧-紅軍鏖戰石橋
2012年預計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年產值2000萬元以上的企業)總產值75億元,完成年計畫110%,增長33%;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90家,產值上億元企業21家,新增8家,其中產值3億元以上2家;預計輕紡輕工、食品加工、生物製藥三大主導產業集群規模以上工業產值59.4億元,增長51.7%,占規模工業產值比重79.2%。組織實施聖農產業化及肉雞產業鏈配套、榮興食品園、正大生化退城進園及產能擴張、綠康生化產能擴張、仙芝生物科技、永芳香料二期擴建、閩城光學產能擴張、岱佶鋼質門生產線、福建成傑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聚氨脂樹脂、大中石油(福建)有限公司LNG清潔能源等一批總投資50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增強了經濟發展後勁。

社會

科技

1988年全縣設有11個科學技術研究機構,初步建立城鄉科技網路。有各類專業學會、研究會的會員5000多人。1979年以來完成科學技術和科研套用成果80多項,1987年來共實施國家、省、地區星火計畫8個項目,均取得顯著效益,其中水稻壟畦栽培及稻萍魚體系技術開發項目,由國家農牧漁部向全國推廣。1979~1988年,全縣有146項科技成果獲獎,其中國家級2項,省級2項,地區級12項,縣級130項。
匡山紅軍營盤匡山紅軍營盤
2012年第十屆“6·18”項目成功對接84項,總投資8.2億元,爭取國家和省市科技扶持項目12項,開展科技成果推廣和新產品開發各20項。

文化

浦城是福建最早置縣的五縣之一。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是古閩越文化發源地。1988年縣有劇團、文化館、圖書館,縣圖書館藏書14.52萬冊。全縣有電影隊41個,放映機41部,廣播電台、監視站各1個,鄉鎮廣播擴大站18個,廣播專用線3240桿公里,還有電視差轉台54個,地面衛星接收站1個,電視覆蓋率達80%。2012年完成了三大城市雕塑建設項目,加快縣圖書館擴建、鎮安橋修復。

教育

宋慶曆中即創辦縣學,宋崇寧五年(1106)學生達千餘人。景佑五年(1038年),浦城人章得象登上相位,成為宋代福建省第一個任宰相的人。明東閣大學士謝遷稱:“浦城,建寧大邑,廟學規視他邑加宏敞。”清乾隆間創辦南浦書院,其後在富嶺、臨江、石陂、
西鄉(今永興)創建書院。清梁章鉅稱:“綜全閩數十州縣,書院之盛必以南浦,次鰲峰。”在清乾隆、道光之間,浦城籍人捷南宮入詞垣者踵接趾錯,魚貫蟬聯,科名之盛為郡冠。五代至清浦城人登進士172人(其中狀元4人,探花3人),再中博學宏詞科4人。
坑口-浦西特區蘇坑口-浦西特區蘇
1950~1965年,高中畢業生1014人,為大專院校輸送生源619人,錄取率為57.61%,居全地區第一。1977~1988年,高中畢業生20242人,升入大專院校1917人,中等專業學校3844人。當代浦城籍人才遍布全國各省、市、區。1988年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198人,地、廳、司、師級22人,縣、團、處級182人。在縣內有一支頗具規模的科技專業隊伍,有各種專業技術職務5182人。
1984年,基本普及國小教育和基本實現無文盲縣。1987年,基本實現“一無兩有”(學校無危房,班班有教室,學生人人有課桌凳)。1988年全縣有中學18所,職業中學3所,國小819所,技工學校1所。在校學生59969人,比1949年增長10.58倍。教職工5293人,比1949年增長13.54倍。初、高中畢業生0.47萬人,國小畢業生0.79萬人,大中專錄取率35.90%,比1977年提高33.12個百分點。
2012年投資6256萬元,規劃的29項“校安工程”全面竣工,完成浦城縣第三中學綜合樓、實驗國小教學樓、忠信中學學生宿舍樓、8所鄉鎮中心幼稚園改建等建設項目。

衛生

1988年全縣擁有醫療單位63個,比1949年增長63倍。病床685張,衛生機構人員956人。各鄉鎮普遍建立衛生院。人口死亡率由1949年的11‰,下降為1988年的6.64‰。2012年總投資5000萬元的縣醫院住院大樓即將投入使用,投資150萬元改造提升仙陽、石陂中心衛生院,投資200萬元的縣衛生監督所大樓已封頂,投資178萬元完成143個村衛生所建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9.06%;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0.85%,人口自然增長率6.04‰。

體育

1988年縣有燈光球場1個,體育場1個,每逢節假日,縣體委組織各種體育競賽。各學校除設體育課和保證學生每天有課外體育鍛鍊外,中學還實行每年舉行校運動會制度。有88所中國小開展體育達標活動,達標學生已占學生總數的29%。有縣業餘體校1所,學員120人。有老年體協組織22個,會員2189人。2012年建成了青少年校外體育活動中心。

名勝古蹟

浦城縣境內旅遊資源主要以浮蓋山、匡山、九石渡等為著。名勝古蹟有宋大口窯遺址、南宋真德秀故居、夢筆山漢陽城遺址仙樓山、夢筆山、九石渡、石陂鎮連墩村男木乃伊古埠觀前鎮安橋等。
浮蓋山鐘石浮蓋山鐘石
龍窯的起源——浦城貓耳弄山商代窯群被評為200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為中國早期陶器製造歷史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東南地區青銅文化的新探索——浦城管九村周代土墩墓群被評為2006年度“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和“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名人

浦城於東漢建安初年(196年)置縣,歷史上出過8個宰相、20個尚書、侍郎21人、4個狀元、172個進士。
見載於“二十四史”和《清史稿》者29人。歷代名人之佼佼者:宋有《文苑英華》的主要編纂者、文學家楊徽之,文學家、“西崑體”詩派倡導者、《冊府元龜》總纂楊億,宋代福建人第一個任宰相的章得象,“王安石變法”實際主持人章惇,王安石變法的重要謀士章悅,政治家吳充吳育兄弟,徐應龍徐榮叟徐清叟父子,軍事家章楶,軍事理論家、中國第一個武博士何去非,藝術家章友直,理學家詹體仁,理學家、政治家真德秀;元有詩歌四大家之一的楊載;明有外交家潘賜;清有閩派古琴代表祝桐君,清代福建人第一個任尚書的祖之望。民國期間,浦城籍將軍級人物有4人,廳局級6人,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國度量衡局局長、化學家、度量衡專家吳承洛
練山甫,字補之,宋浦城人,萬姓統譜記載,年十五能挽強弓,補國孜後補武學,因論弓箭法,忤神宗,罷歸。後登第調涇源路總管,司教閱官,以功累官武德大夫。
練性敏 ,又名練繪,字質夫,宋浦城,人少同楊時遊程頤之門,頤甚器之。宋徽宗三年(1103)進士,浮沉州縣,恬然安之,惟以扶翼名教為己任,官至奉議郎。
練達 ,字大享,新凎人,明朝,練子寧之侄,由福建浦城教諭,升任嘉定知縣,是時,因練子寧在靖難滅族誅連,與妻投瀏河而死。

榮譽

中國丹桂之鄉”、“福建民間剪紙藝術之鄉”、“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被評為中國優秀試點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