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福建省中南部河流)

晉江(福建省中南部河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晉江發源於福建省中部戴雲山,流域面積5629km2,河長182km,河道平均坡降1.9‰,沿程流經永春、安溪、南安、晉江、鯉城、豐澤等縣市。

晉江上游有東溪和西溪兩大支流,東溪發源於永春縣呈祥鄉雲路村,流域面積1917km2,河長120km。西溪發源於安溪縣感德鄉挑舟村,流域面積3101km2,河長145km。兩支流於南安市豐州鎮井兜村雙溪口匯合始稱晉江,並於晉江市淄濱納入九十九溪至豐澤區潯浦入海。

晉江水系支流多,河網密度大,達0.171公里/平方公里,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15條。從晉江乾支流的流向和水系的幾何形態看,晉江水系具有格子狀扇形水系的特徵。

晉江是泉州市第一大江,下游是福建省著名僑鄉,也是福建省經濟最發達地區之一,水資源對於晉江流域可持續發展尤其重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晉江
  • 外文名:Chin River
  • 流經區域:閩中、閩南
  • 流域面積:5629平方公里
  • 平均徑流量:55.02億立方米
乾支水系,源流,幹流,支流,水文特徵,徑流量,含沙量,水災,水利建設,水庫水電,防洪大堤,水質惡化,惡化情況,污染來源,

乾支水系

源流

晉江發源於戴雲山脈東南坡,中上游分東西兩溪,兩溪匯於南安縣豐州鎮英兜村前的雙溪口,始稱晉江。
西溪為晉江正源,發源於安溪縣桃舟鄉達新村附近的斜嶼山(海拔1352米),流經安溪縣桃舟、永春縣一都和橫口、安溪縣劍斗、白瀨、湖上、湖頭、金谷、蓬萊、魁斗、城廂、鳳城,在城廂鎮仙苑村納藍溪後始稱西溪,再入南安縣侖蒼、美林、溪美,至豐州雙溪口與東溪匯合,全長約153公里,流域面積3101平方公里,占晉江流域面積的55.1%。西溪多年平均徑流量為36.5億立方米,水量約占晉江總水量的65%左右;水位季節變化大,1935年洪流量曾達8500立方米/秒,枯流量1963年為1.68立方米/秒;天然落差大,河道平均比降約6.5‰;多年平均含沙量為0.73千克/立方米;支流多,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9條。
東溪源於永春縣錦斗鄉珍卿村附近的雪山(海拔1386米)南麓,流經永春縣錦斗、呈祥、蓬壺、達埔、石鼓、五里街、桃城、東平等鄉鎮,在永春境內稱桃溪,至東平鄉東關橋納湖洋溪後始稱東溪。後出東關入南安縣,經山美水庫、碼頭、梅山、洪瀨、康美、美林、豐州等鄉鎮,在豐州雙溪口與西溪匯合流入晉江幹流,全長120公里,流域面積1917平方公里,占晉江流域總面積的34.1%。東溪多年平均徑流量14.0億立方米,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5條。

幹流

晉江幹流從雙溪口流經豐州進入鯉城區,經北峰、浮橋、市區、東海,在東海鎮滻埔村流入泉州灣,全長29公里,流域面積611平方公里,占晉江流域總面積的10.8%。晉江幹流多年平均徑流量51.3億立方米,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1條。晉江從西溪河源至河口滻埔全長182公里,乾支流全長320公里,流域面積5629平方公里。根據東溪、西溪和幹流的河谷性質和河水流動情況,把晉江分成上、中、下游3段:從西溪、東溪源頭分別至安溪湖頭和永春,統稱為上游,上游支流多,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從湖頭和永春至雙溪口,統稱中游,中遊河道比降變緩,水量豐富;雙溪口以下為下游,下游支流少,河道比降小,河床展寬,兩岸階地發育,水流緩慢。
晉江晉江

支流

  • 晉江東溪支流
晉江東溪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桃溪、湖洋溪、詩溪、淘溪、羅溪。
桃溪發源於永春縣錦斗鄉珍卿村附近的雪山南麓,流經永春縣錦斗、呈祥、蓬壺、達埔、石鼓、五里街、桃城和東平8個鄉鎮,出東關入山美水庫為晉江東溪,全長61.75公里,主流自珍卿村口拱橋至東關出縣境長48公里,流域面積476平方公里,為永春縣境內最主要的河流。桃溪河道比降平均為6.2‰(至水文站),河床最寬處百米以上。歷史上舟楫可通至石鼓潭,1958年仍可通至儒林的義烈祠後,以後因水土流失嚴重,河床淤積,已失去舟楫之利。桃溪較大的支流有壺東溪、延清溪、達里溪、高壟溪。壺東溪發源於永春縣蘇坑鄉馬鞍與德化縣潯中鎮的交界處,流經熙里、東星、溪園、魁都、湯城、壺中,在雙溪口與桃溪匯合,全長13.75公里,流經蘇坑和蓬壺2個鄉鎮。延清溪發源於永春縣蓬壺鎮聯星村,流經溪源、前峰、蓬萊、建國,在達埔鄉新瓊村匯入桃溪,全長8公里。達里溪發源於永春縣達埔鄉達山,流經達中、金星,在橋頭宮注入桃溪,全長8公里。高壟溪有2個源地:東源於吾峰鄉吾頂,流經梅林、後壟、埔頭、社山、西安,在五里街鎮西安橋下匯入桃溪,全長11.5公里;西源於桃城鎮玳瑁山西面,流經蔣溪、吾達、吾東,在五里街鎮與高壟溪相匯合,全長4.5公里。
湖洋溪發源於仙遊縣西苑鄉西部,流經德化縣霞碧鄉,由雙坑入永春縣境內,在湖洋鎮境內,納雙港坑、玉柱溪、桃美坑、錦溪、介福溪、吳嶺坑之水,進入東平鄉轉向東南至內碧納上坂溪,再折向西南,在外碧納外山溪,至東關橋下匯入桃溪,全長44公里,在泉州市境內長32.1公里,流域面積416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6.5‰。湖洋溪有3條主要支流:錦溪、介福溪、外山溪。錦溪發源於德化縣霞碧鄉西南部冷水坑,入永春境內後經湖洋鎮坂頭,在清白大橋上匯入湖洋溪,全長9.5公里。介福溪發源於永春縣介福鄉龍津村,流經楊尾、東林、溪西,至龍山匯入湖洋溪,全長16.5公里。外山溪又名濛溪,源於白山、石厝,流經外山和東平鄉,沿途納福溪、草洋坑等支流,至東平鄉外碧村納入湖洋溪。
詩溪發源於永春縣岵山鎮白雲岩,自西北向東南流入南安縣詩山鎮,於鵬峰村納源於蓬華鄉將軍山的另一支流,經碼頭鎮,至詩口村匯入晉江東溪,全長44公里,流域面積260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6.1‰,河床寬30~80米。詩溪因流經詩山而得名。詩溪流經碼頭鎮部分又稱碼頭溪,是古代內陸水運要道。碼頭街是當時南安北部物資集散地。
淘溪發源於南安縣詩山鎮山門和金淘鎮與眉山鄉交界的朝天山,自西向東流經金淘、梅山兩鎮,在梅山林坂村匯入晉江東溪,全長22公里,流域面積119平方公里,河道比降8.7‰。淘溪因溪中沙灘含有黃鐵礦及雲母片,古人誤認為金沙,故在溪中淘取金而名。淘溪兩岸席草遍野。
羅溪發源於鯉城區羅溪鄉朴鼎山(海拔753.5米),自東向西流入南安縣羅東鎮,至土宅村納飛雲諸澗水,向西南流經羅東、梅山兩鎮,在梅山園尾村入晉江東溪,全長41公里,流域面積249平方公里,河道比降7.8‰,下遊河床寬30~100米。
  • 晉江西溪支流
晉江西溪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一都溪、藍溪、龍潭溪、坑仔口溪、雙溪、金谷溪、龍門溪、潮碧溪、英溪和東田溪。
一都溪發源於永春縣一都鄉仙友村任田,向東南流經仙友村,納西南的仙友坑水,至中坂納三村溪;至溪尾南有流尾坑,北有黃田溪;經龍蛟廳至下口坡與安溪縣的尾溪匯合,後轉向東北至三嶺,納北面大坂溪後又轉東南,經福德頭向東流至橫口與大橫溪匯合後入安溪縣劍斗鎮小橫,全長44公里,流域面積416平方公里,河道比降11.2‰。全流域森林茂密。大橫溪是一都溪的主要支流,發源於永春縣下洋鎮大橫村的袋坑,經大橫鳳山洋與盆村溪相會,向東南經溪塔納西坑溪,轉南繞西至長廳再向西南至橫口村匯入一都溪,流經下洋和橫口兩鄉鎮,全長24.4公里,主流長13.4公里,流域面積148平方公里,河道比降10‰~20‰。流域內森林茂密,1960年以前,終年可暢通木排。
藍溪是晉江西溪的最大支流,又稱官橋溪,發源於安溪縣蘆田鄉蓮花山(海拔1225.2米)南麓,流經蘆田、西坪、虎邱、官橋,至城廂鄉仙苑渡口匯入西溪,全長52公里,流域面積551平方公里,河道比降10.5‰,水源豐富。主要支流有後格溪、內賒溪、芳亭溪、竹園溪和龍口溪等。
龍潭溪又稱長坑溪,發源於安溪縣長坑鄉珊屏附近的同發山(海拔1504.8米)。流經長坑、尚卿、蓬萊,至金谷鄉源口匯入西溪,全長55公里,流域面積416平方公里,河道比降為11.4‰,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沿溪建有水電站多處。主要支流有後溪、玉美溪、青洋溪和新樓溪等。
坑仔口溪源地有二:其一源於永春縣桂洋鄉岐山流向西南,在桂洋鄉內東有文太溪、新嶺坑,北有茂春溪;其二源於永春縣下洋鎮塗山,流向東南,在磨石坑納上姚溪。兩源在坑仔口鄉的洞口匯合,後南向經坑仔口和玉斗鄉,納詩元坑、玉斗溪、福地溪等支流,轉向西南進入安溪縣劍斗鎮,於舉口匯入晉江西溪,全長42公里,流域面積290平方公里,河道比降14.6‰。坑仔口在安溪縣境內因流經潮碧和舉口兩地,又稱潮碧溪、舉口溪。
雙溪:別稱劍斗溪。發源於安溪縣感德鄉潘田村海拔1301.4米石門堪南麓,流經感德、劍斗,在劍斗附近匯入晉江西溪。沿程納主支流歧陽溪(發源於長坑鄉西北部,流經長坑、感德和劍斗等鄉鎮),全長20公里,流域面積127平方公里,河道比降29.6‰。
金谷溪別稱佛口溪。源地有二:即源於安溪縣金谷鄉東溪附近的大呂山(海拔1074.4米)南麓和永春縣達埔鄉的天馬山(海拔838.7米)南麓,自西北向東流,經金谷鄉的東溪、芸美至金谷匯入晉江西溪,全長19公里,流域面積112平方公里,河道比降25.7‰。
龍門溪又稱坂頭溪,是藍溪的最大支流。發源於廈門同安縣西北部水洋山(海拔756米),初由西南向東流4.5公里後轉北流,入安溪縣龍門鄉,流經龍門、官橋等鄉鎮,沿途納桂溪、仙地溪、寮山溪3條主要支流,於官橋匯入藍溪,全長27公里,流域面積203平方公里,河道比降13.5‰
潮碧溪又稱舉口溪、坑仔口溪,屬安溪境內西溪第三大支流。發源於境外永春縣海拔1207米的天湖山南麓,初北流向東南,經永春下洋,入境內潮碧,於舉口匯入西溪幹流,流程全長42公里,流域面積290平方公里。
英溪發源於南安縣翔雲鄉與安溪縣龍門鄉交界的雲頂山(海拔1175米)。自西南向東北流經翔雲、英都、侖蒼,至侖蒼鎮樓尾寨匯入晉江西溪,全長19公里,流域面積147平方公里,其上游築有坂頭水庫(蓄水量1064萬立方米)。
藍溪藍溪
東田溪又稱藍溪。發源於南安縣東田鄉與同安縣新圩鄉交界的芹山(海拔1095.4米)和鐵峰山(海拔878.6米),自西南向東北流經東田、溪美,匯入晉江西溪,全長30公里,流域面積173平方公里,河床寬20~80米,河道比降10.4‰。東田溪上游是南安縣暴雨區,年降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水量豐富。
  • 晉江幹流支流
晉江幹流支流少,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僅有九十九溪。九十九溪又名鵬溪,有兩源,北源發源於南安縣東田鄉後洋,流經東田、溪美、豐州、官橋等鄉鎮,在官橋後林進入晉江縣磁灶鎮;南源發源於南安縣官橋鎮黃山,流經官橋鎮,在官橋進入晉江縣內坑鄉。南北兩支流向東流至磁灶鎮下官路匯合,稱梅溪,再經池店、陳埭等鄉鎮,注入晉江下游入海處,全長47公里,流域面積354平方公里,河道比降1.6‰。沿途接納崎溪、前埔溪、塘埔溪、倒橋溪、下灶、紫湖溪等支流。

水文特徵

徑流量

晉江多年平均流量163立方米/秒,徑流深1031毫米,徑流係數68.3%。徑流量年內分配極不均勻,多年平均最大月流量出現在6月,占全年的20.9%,最小月出現在1月,占全年的1.7%,相差12倍。東、西溪年徑流量77%以上集中於汛期(4~9月),而非汛期(10~3月)只占23%弱,晉江幹流更少,只占18.2%。徑流的年際變化也相當大,晉江幹流(石礱站)年徑流量最大值為84.05億立方米(1961年),最小值25.629億立方米(1967年),年徑流絕對比率K值為3.32倍。晉江流域年徑流變差係數Cv值從山區的0.25遞增到下游的0.5,變化範圍大於降水量Cv值變化範圍。
晉江晉江
分析計算晉江流域1956年-2000年年徑流量系列,用P-Ⅲ型頻率曲線計算求得各種不同頻率典型年年徑流量如下:晉江流域多年平均年徑流量55.02億m3,平水年年徑流量為53.49億m3,偏枯年年徑流量為43.58億m3,枯水年年徑流量為31.64億m3。另外徑流在時間上分配不均,根據晉江幹流石礱水文站統計,來水量主要集中在汛期5-9月,占全年總水量的69.7%;而枯水期10 月至翌年3月的來水量僅占全年的23.5%,水量在年際分配上豐枯差異懸殊,最豐和最枯年份來水量之比達到3倍以上。。
晉江徑流年內分配情況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比例(%)
1.7
3.4
3.5
4.2
10.5
20.9
15.2
17.1
13.9
4.7
2.9
2.0
100

含沙量

晉江幹流石礱站實測多年平均懸移質含沙量為0.46千克/立方米。含沙量汛期比枯水期大,汛期含沙量為非汛期含沙量的2.33倍;含沙量平均最大月與最小月兩者相差22.9倍;汛期6個月含沙量占全年含沙量的70%左右。晉江不僅含沙量大,輸沙量也很大,多年平均年輸沙量達214噸(石礱站),多年平均輸沙模數為422噸/平方公里。輸沙量年內分配不均,汛期輸沙量大大高於非汛期。輸沙量年際變化大,幹流最大年輸沙量429萬噸(1961年),最小年輸沙量76.6萬噸(1951年),兩者相差5.6倍,高於徑流年際變化值。

水災

由於晉江下游地勢低洼,面臨東海,颱風頻繁,漲潮頂托,以及人多地少、水土流失嚴重,每年逢6~9月颱風季節,經常發生洪潮災害,水旱交錯。近代有記載的水災達百次以上,有時一年內就發生5~7次。大災時,“南安水漲,至民居瓦檐,人畜溺死無數”;“晉江大水,海水驟漲,入城高數尺,新橋樑沖壞,人畜多溺死”。民國24年(1935)7月洪水,石礱站流量10000立方米/秒,泉州市區80%以上和100多個農村被淹,死亡70多人,毀房2000多間,災後瘟疫流行。
晉江洪水在德化縣西部山區形成後,由東、西兩溪洪峰匯成,還包括一部分區間徑流。中上游屬山溪性河流,坡降大,徑流易於集中,夏秋季節常因受颱風影響或正面襲擊,帶來狂風暴雨。
晉江兩岸濱江地帶規劃晉江兩岸濱江地帶規劃
自有記錄以來,元元統元年(1333)、元至正九年(1349)、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民國24年(1935)以及公元1956、1958、1960、1961年和1990年都發生過超危險水位的大洪水。
由於晉江下游地面低,河道彎曲,以及上游水土大量流失等因素,使河床嚴重淤積。據統計,僅1953年至1959年的7年間,晉江洪水超警戒水位就有30次。1958年修築下游防洪堤後,洪水泛濫減少,山美水庫建成後,控制了東溪支流三分之一的流域面積。
晉江下游感潮河段經常受到潮水頂托,堤內低洼地帶積水不能及時排泄,即成內澇。澇災多發生在晚稻生長期的7~9月份,年均出現4~5次。一次降水30毫米以上,就可形成內澇;降水若大於100毫米,便會造成大災,澇區連淹4天左右,淹沒水深1.2~1.5米。

水利建設

水庫水電

1956年,福建省水利局勘測總隊進行晉江流域輪廓規劃,1957年8月提出晉江流域規劃方案初步意見,1958年完成晉江流域規劃報告。該報告提出在東溪上修建以灌溉為主的山美水庫,在西溪上修建以發電為主的劍斗水庫。1959年,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院對晉江西溪又進行補充規劃報告。該報告放棄了淹沒工礦區和規劃中的鐵路的劍斗水庫方案,規劃了以防洪為主的安溪枷楠水庫。枷楠水庫淹地3萬畝、移民3萬人,由於移民安置問題難以解決,後來也予放棄。70年代初,省水電設計院對西溪水力資源比較豐富的劍斗—湖頭河段進行開發規劃,重新提出白瀨水電站開發方案。晉江東、西溪上游規劃的主要水利樞紐只有山美水庫和白瀨電站。山美水庫於1972年建成,灌溉面積62萬畝。

防洪大堤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政府著手治理晉江,先後於1955~1956年、1959~1960年分期興建晉江下游防洪工程。
第一期工程於1955年5月由省農業廳水利局編制設計任務書,省農業廳審定,省計委批准概算。7月,由晉江專署會同晉江、南安、泉州縣(市)組成工程指揮部負責實施建設。一期工程北堤從金雞至龍頭山,南堤從杏埔至東山;堤長18.232公里(其中石堤283米),拋石護岸3處,水閘7座,涵洞6座,土石方工程量90.02萬立方米,投入勞力68.54萬工日,使用鋼材20.32噸、水泥520噸、木材472立方米,使用經費87.3萬元,其中:國家補助82.5萬元,民眾自籌4.8萬元。工程1955年9月15日開工,1956年5月15日驗收。9月19日,晉江發生8020立方米/秒的洪峰,超過按20年一遇7790立方米/秒的設計流量,新建堤防決口13處,災後立即全線搶修加固。
第二期工程北岸從龍頭山至法石,南安西溪的南北岸堤段,於1958年11月由泉州市人民委員會編制“晉江下游防洪堤第二期工程計畫任務書”,晉江專署水電局編制“晉江下游防洪堤加高工程設計”,設計標準為:保護市區為33年一遇洪水,郊區為20年一遇洪水,經省水電廳審定,省建設廳批准,北岸由泉州市(現鯉城區)組織工程指揮部,按城鄉、系統設定工程指揮所,分段包乾施工;南安西溪段由南安縣組織指揮部負責實施。泉州市的幹部、師生、居民都參加義務勞動,駐軍派員派車支援,日高峰勞力達2.5萬人。北岸工程1959年12月10日開工,1960年6月建成;南安西溪防洪堤1959年10月開工,1960年4月建成。北岸二期堤長7.644公里(其中石堤1306米),水閘7座,涵洞一座,旱閘9座,土石方工程量83.73萬立方米,投入勞力103.8萬工日,使用鋼材97噸、水泥950噸、木材1371立方米,國家補助資金331.23萬元,遷移居民1006戶、5590人。南安西溪防洪堤堤長21.448公里,土石方工程量237.21萬立方米,投入勞力263.17萬工日,使用鋼材30.2噸、水泥3500噸、木材485立方米,國家補助資金153.83萬元。
1961年後,沿江的縣市又對防洪堤分別進行加高加固,並增建環城橋分洪節制閘及董埭、法石、海關口、龍頭山的排澇、排污、引水閘。晉江下游防洪堤自1960年全面建成後,經每年的維修加固,至1990年已防禦超警戒水位的洪水118次。1986年泉州市水利局編制了“晉江下游防禦特大洪水方案”,經省水電廳審核,省政府批覆,確定市區防禦50年一遇洪水,其餘地區為33年一遇洪水。根據福建省水電設計院提出的規劃報告,經省水電廳1989年6月審定,晉江下游防洪堤再次加固擴建工程分二期實施,由省水電設計院承擔勘測設計。同年,省水電廳提出第一期加固擴建工程初步設計的審查意見。加固擴建的工程項目為:泮山至法石堤長10.24公里的加高、加固和基礎處理,新建排澇閘一座,擴建排澇閘一座,改建水閘8座,旱閘8座。共完成土石方29.6萬立方米(石方1.7萬立方米),粘土防滲牆處理850米,混凝土防滲牆1.5萬平方米,減壓井24口,投入勞力80萬工日,使用資金1564萬元,其中:水利部和省補助700萬元,泉州市及地方自籌864萬元。
到1990年底,晉江下游防洪堤工程有:防洪堤15段、總長41.07公里,其中:土堤39.35公里;石堤1.723公里;水閘36座83孔;旱閘18座20孔;涵洞32座。保護土地11.3萬畝(其中耕地6.25萬畝),村莊209個,人口25萬人。

水質惡化

惡化情況

根據2001年福建省水資源公報的水質評價,晉江流域水質符合Ⅱ類標準的河長為13km,占評價河長的7.6%,分布在安溪和石礱站河段之間;水質符合Ⅲ類標準的河長為75km,占 43.9%,主要分布在安溪站上游,石礱站下游;污染河長為 83km,占 48.5%,主要分布在永春縣上游,南安市洪瀨河段,主要污染物為氨氮、汞。
晉江水質隨著流域內人口的增長、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工業和生活污染物排放量增加,仍呈現惡化的去世。2004年,晉江流域內的COD納污能力為97.30t/d,控制排放量77.33t/d,現狀實際納污量達101.96t/d;氨氮納污能力4.135t/d,控制排放量4.107t/d,實際納污量達6.943t/d。

污染來源

晉江流域水體有5個主要污染源,分別為化工源、居民生活源、煤礦源、鐵錳礦源、農業生產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