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清末民初
林森幼居福州,於
光緒三年(1877年)入學讀書。光緒七年(1881年),林森進鶴嶺
英華書院。光緒九年(1883年),林森考入台灣中西學堂電科。次年(1884年),林森在台北電信局工作。
光緒十七年(1891年),林森與鄰村鄭氏女結婚。
光緒十九年(1893年),鄭氏病故,林森誓不再娶。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台灣被割讓日本,林森參加抗日軍,失敗後回閩侯入母校英華書院任教。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林森再度赴台灣,加入興中會,又考取台南地區法院嘉義支部通譯,聯絡島上愛國志士,進行反清抗日活動。次年(1899年),林森因日本偵捕返回福建閩侯。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林森考入上海海關任職,組織
旅滬福建學生會。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林森創辦福州閱報社。
革命時期
宣統元年(1909年),林森由上海調往江西省九江海關工作,設立當陽書報社宣傳革命。創辦商團,舉辦軍事訓練班,聯絡新軍,為武裝反清作準備。
宣統三年(1911年)10 月23日,九江回響
武昌起義,林森任九江軍政府民政長。
民國元年(1912年)1月,林森任南京國民臨時政府參議院議長。次年(1913年)4月,林森出席北京第一屆國會,被選為參議院議長。
二次革命爆發,國民黨議員離京南下。二次革命失敗後,林森於12月赴日本。
民國三年(1914年),林森離日本赴美洲,開展籌餉和黨務活動,在此期間策劃謀殺民國三大名記者之一的
黃遠生(後證明是誤殺)。
民國五年(1916年)7月,林森離美回國,並於8月任廣州孫中山大元帥府外交部部長。
民國七年(1918年)10月,林森被選舉為參議院院長兼憲法會議議長。
民國十年(1921年)1月,林森任非常國會議長。次年(1922年),林森出任福建省省長。
民國十二年(1923年)2月,林森被召回任大本建設設部部長兼治河督辦。10月,中國國民黨改組會議在廣州召開,林森負責國民黨改組事宜。次年(1924 年)1月,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林森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任命為國民黨海外部部長。
民國十四年(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後,林森為
西山會議派領袖之一。7月,
廣州國民政府成立,林森被選為常委,多次被選為西山會議派中央常委兼海外部部長。次年(1926年)元旦,國民黨“二中”全會召開,通過《彈劾西山會議決議案》,林森受警告處分。會後不久,林森赴南京主持
中山陵建設。
民國十六年(1927年)9月,寧、漢、滬三方合流,被推為
南京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次年(1928年)9月,林森任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委員;10月,林森任
國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長。
民國十八年(1929年)1月,林森任國民政府任務委員會委員長、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
抗戰時期
民國二十年(1931年)1月21日,林森任國民政府主席。2月,林森赴菲、澳、美、英、德、法諸國慰問僑胞並視察黨務。3月,林森還在國外,國民黨中央常委會選其為立法院院長。4月,國民黨中央4名監委通電彈劾蔣介石,時林森雖在國外,也列名其中。 12月,蔣介石下野,林森被推為國民政府代理主席,並確定主席為國家元首,不負實際政治責任。次年(1932年)元旦,林森就職。
一·二八淞滬抗戰後,林森主持召開國難會議,強烈抗議日本承認
偽滿洲國。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1月召開的
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推選為常務監察委員。次年(1936年)12月
西安事變時,林森代理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明確表示 “討伐令不可下”,力主和平解決,認為“
張學良部隊是愛國的”,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月4日、2月18日,林森以主席名義連下赦免令、復權令,但蔣介石拒不執行,反而長期幽禁張學良。7月7日,日本侵略者製造
七七事變,全面發動侵華戰爭,林森遂號召“全民奮起,全力抵抗”。10月,國民政府西遷重慶,林森隨之隻身入蜀。不久,北平、南京相繼成立偽政權,林森便發表嚴正聲明,並發布明令通緝漢奸頭目。次年(1938年)3月,林森赴武漢主持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通過《抗戰救國綱領》。7月,國民參政會召開,林森為之致詞,手書“抗戰必勝”來激勵全國軍民。12月,
汪精衛叛逃投敵,林森以國民黨中央監察常委身份力主開除汪精衛黨籍,並明令通緝。
民國三十年(1941年)12月9日,林森以國家元首名義向德、意、日三國宣戰,並於此後致力於廢除中國和美國、英國等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月,中美、中英新約簽署,林森不勝欣喜,特邀
宋慶齡、
于右任等國民黨元老合影。8月1日,林森因車禍在重慶逝世,終年75歲。彌留之際,林森囑咐蔣介石等人務必要光復台灣。同月,國民政府為林森舉行隆重國葬,將林森安葬於重慶市歌樂山南麓“林園”內。同年8月15日下午2時,延安各界數千人在邊區大禮堂舉行了隆重的公祭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大會。到會的有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第三屆國民參政員林伯渠、吳玉章、高崗、晉西北行署主任續範亭、國民政府軍事會員聯絡參謀徐佛觀、郭仲容,以及邊區各機關、學校、部隊、團體的代表。9月7日上午,公祭林森的典禮分別在重慶的山洞雙河橋、市內的新運服務所以及夫子池忠義堂舉行。典禮開始後,每隔30秒,即鳴放禮炮一發,直至101響。官方及民間人士絡繹不絕地前往弔唁。同時,全國各地都設定了林森靈堂以供弔唁。
人物評價
近代
葉楚傖:公生平寧靜淡泊,勤整廉貞,舉措抑揚,不私奸匿,造次顛沛,不離規矩,居常和易,童稚可親。臨大難,持大節,則崢崢嶽嶽,凜乎如神。(《國民政府林故主席森墓志銘》)
近現代
胡適:林子超先生把國府主席做到了“虛位”,以至於虛到有的人居然已經“目中無主席”了。(《盜火與革命》)
國民政府:林故主蓆子超先生,以高齡鉅德,任職十有二年,恭已臨民,睿謨默運,育成民德,邦本用寧。故能臨大事,決大疑,處變而不驚,慎謀而能斷。洵足光耀史乘,表率群倫。(國民政府褒崇令,即國民政府三十二年十一月十六日令)
中共中央:①國民政府林主席治喪委員會公鑒:國府主席林公,領導抗戰,功在國家。茲聞溘逝,痛悼同深!(中共中央致林森治喪委員會的唁電)②(林森)是著名的老一輩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中參與領導各地舉義的福建籍革命志士十人小傳》)
新華日報社:林主席承繼國父的遺志,畢生盡瘁於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12年來,更親自領導了抗戰建國的偉大而艱苦的事業,不僅全國敬仰,友邦也莫不欽佩。(《為元首逝世致哀》)
軼事典故
悽美情史
林森喜愛收藏古董,其住所里收藏了眾多古玩。在他收藏的眾多古玩中,有一件林森極為珍視的東西:一具白骨骷髏。據林森的貼身隨從朱某說,這具白骨骷髏是林森表妹的遺骨,其中包含著林森青年時代的一段頗為沉重的羅曼史。
按照福建一帶的舊時風俗,男子娶妻時年齡一般都很小,林森也在讀書時便由家中長輩作主而迎娶素未謀面而比他年齡大的鄭氏為妻。結婚不滿一周,林森即離鄉參加革命。
婚前,林森與表妹從小性格相投,處處以大哥哥的身份關心愛護著表妹,兩人雖算不上青梅竹馬,卻心心相印。他表妹知書識禮,溫柔幽嫻,性格內向,於不聲不響中蘊含著對林森的熾熱情感。三年後,林森的髮妻鄭氏突然患病逝世,表妹對林森的感情更加濃烈,難捨難分。正當他們熱戀的時候,表妹的父母突然決定將女兒許配給一個華僑巨商的兒子,他表妹對這門親事竭力反對,拚死不從,甚至不顧父母的阻攔,大膽地跑到林森的身邊,向他表明了堅貞不渝的愛情,懇求林森帶她一同私奔,遠赴重洋,決無怨言。表妹的一片痴情使林森激動萬分。當得知表妹將要嫁給一個華僑巨商的兒子時,林森內心十分矛盾。當時正好孫中山先生電邀他遠赴他鄉,要常年在外東奔西走,帶著一個女人有諸多不便。苦思再三,林森最終沒有答應表妹的懇求,並懷著痛苦與深深的負疚離開了家鄉。林森的離家出走,使他表妹悲憤至極,也感到完全絕望。於是,林森的表妹在一天悄悄跑到樹林裡,吊死在一棵樹上。林森在外得知表妹自殺的訊息後,內心受到深深的刺激和強烈的譴責,於是發誓自此不再接近女性。
平民元首
林森貴為元首,卻過著平民化的牛活,在某些片而言,他甚至未能享受一般平民都會有的生活情趣。
衣著方面,他經常身著黑色或藍色大衣長袍,戴灰絨呢帽或黑色禮帽。一年四季,無論寒暑,都是布衣,只有厚薄之分,沒有時常變化。始終保持整潔、樸實、莊重,絕無奢華、艷麗之感。
飲食方面,林森喜歡清淡素食,幾乎滴酒不沾。尤其是在國難時期,更是一切從簡。如果買回來的菜較貴,他還會批評採購人員。
住宿方面,林森也崇尚簡約自然,喜歡清靜。“其南京城賢街故居,十分狹窄。移駐洛陽期間,居處尤為簡陋。迨抵重慶後,初住李子灞,後住歌樂山林園,均只是普通房屋。”
出行方面,林森喜歡輕車簡從,“習慣於獨來獨往,除了司機外,平時不喜隨身隨從。”他還時常在公務不急之時,輕車簡從,探求民隱,路上遇見農夫鄉民,經常下車和他們閒話桑麻;有時獨自漫步街頭商店,與市民聊天,態度和藹可親。
此外,林森還時常到他官邸不遠處修鞋攤補鞋,每次補鞋都向修鞋匠客氣道謝。
後世紀念
人物墓葬
林森墓
林森墓位於重慶歌樂山雙河街山洞林園,在林森公館右前方,為圓柱形土石墓冢。
墓冢坐北向南,墓直徑13.4米,高3.2米,占地面積976平方米,墓冢弧形轉角左右各18級,四周有圓形石欄桿,高80厘米,寬30厘米。墓冢前有扇形墓碑,上有國民黨黨徽。正中楷體陽刻“國民政府故主席林森之墓”,系國民黨元老
居正題書,左書“中華民國三十五年七月二十一日立”。墓碑寬2.86米,高3.68米,座長3.28米、寬0.7米、高0.79米,碑後墓誌文系葉楚傖撰文、吳春暉篆書。墓前為長方形石壩,長28.2米、寬22.65米,石壩前有中央回紋、雲雷紋,左右各42級梯形踏道。整座墓青松環繞,常年有海內外遊客前來瞻仰憑弔。
主要遺蹟
嘯余廬
嘯余廬位於連江縣青芝山,1923年建,兩層磚木水泥混合結構樓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左接桃源洞,右通“一片瓦”,後接洞室,前瞻閩江口。
林森故居
林森故居位於閩侯縣詳謙鎮鳳港村,坐北向南,單進,進大門為天井,左右廂房,主座面闊三間左右廂房,主座面闊三間,進深五柱,兩側封火山牆。
林森公館
林森公館位於倉山對湖街道七星巷,1921年由閩侯尚乾鄉民集資興建。建築平面呈T字形,中西結合的三層樓房。
命名紀念
林園
林園坐落在重慶沙坪壩區歌樂山的峽谷中,背倚青山,前臨老成渝公路,後靠古廟新開寺,是抗戰期間蔣介石和林森在重慶的官邸,因林森逝世葬於此,故稱。
子超樓
子超樓位於南京市長江路292號中軸線的最後部,最先為國民政府的主要辦公樓,建於1934年,落成後供當時的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使用。因林森號子超,故名子超樓。1945年後改為總統府辦公樓,蔣介石曾在此辦公,現為江蘇省政協用房。該樓主體建築高四層,中部高五層作會議室之用。建築內部骨架全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外牆用米黃色面磚飾面,為強調垂直感,特別將立柱外表帖以深褐色面磚。整座建築造型簡潔對稱,前有門廊,內部裝飾精緻,屬西方早期現代建築風格。
林森縣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10月10日,國民政府為紀念已故主席國府林森而將林森的家鄉閩侯縣改名為林森縣。1950年4月,林森縣復名閩侯縣。
林森國民國小
在中國台灣,以“林森”命名的國民國小有嘉義市林森國民國小、台北市林森國民國小等。
林森路和林森街
1937年重慶市有一條林森路,是以林森的名字來命名的,1950年為紀念重慶解放而更名為“解放路”。
1945年10月,中華民國上海特別市政府將寧波路、泰山路、廬山路統合更名,分稱林森東路、林森中路和林森西路,以紀念兩年前逝世的國民政府主席林森。1950 年5月2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告更名為淮海路,紀念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淮海戰役。
在中國台灣,許多縣市與鄉鎮都有“林森路”或“林森街”。經細察,除國府中央以外,台澎地區的三級行政區域內仍遍布“林森”街道之名。譬如:南北兩大直轄市的台北市有“林森南北路”;高雄市有“林森一路、二路、三路”;其他二十一個縣市中仍保留林森街或林森路的亦有:新竹市、台中市、台南市及嘉義市等。此外,縣轄市及鄉鎮,以“林森”命名的街道則更為普遍,從北而南、由西而東、從本島到外島,諸如:板橋市、永和市、汐止鎮、桃園市、中場市、竹東鎮、苗栗市、頭份鎮、霧峰鄉、彰化市、員林鎮、虎尾鎮、土庫鎮、六甲鄉、鳳山市、屏東市、宜蘭市、羅東鎮、花蓮市、光復鄉及澎湖的馬公市等。
影視形象
2015年電影《百團大戰》中金鑫飾林森。
後世研究
為深入研究、弘揚林森的愛國主義精神,2008年,福建省林森研究會在福州成立。為弘揚林森的愛國主義精神,福建省林森研究會成立以來,支持出版相關論著,籌拍《林森》電影,廣泛搭建平台,開展了一系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