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昚(南宋孝宗)

趙昚

南宋孝宗一般指本詞條

趙昚(shèn,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伯琮,後改名瑗,賜名瑋,字元永,宋太祖趙匡胤七世孫、宋高宗趙構養子。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

趙昚於紹興二年(1132年),被高宗選中育於宮中。紹興三十年(1160年),被立為皇子,受封開府儀同三司、寧國軍節度使,封建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被立為皇太子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讓位於趙昚,使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淳熙十六年(1189年),趙昚禪位於三子趙惇,自稱壽皇聖帝。紹熙五年(1194年),趙昚崩逝,在位二十七年,年六十八。累諡號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廟號孝宗,葬於永阜陵。《全宋詞》錄有其詞一首。

後世普遍認為趙昚是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他在位期間,平反岳飛冤案,起用主戰派人士,銳意收復中原;內政上,加強集權,積極整頓吏治,裁汰冗官,懲治貪污,重視農業生產,百姓生活安康,史稱“乾淳之治”。後世稱其“卓然為南渡諸帝之稱首”。

基本介紹

  • 本名:趙昚
  • 別稱:趙伯琮、趙瑗、趙瑋、宋孝宗、壽皇
  • 字號:字元永
  • 所處時代南宋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秀州青杉閘
  • 出生時間:1127年11月27日
  • 去世時間:1194年6月28日
  • 主要作品:《阮郎歸·遠德殿作和趙志忠》
  • 主要成就:發動隆興北伐,改訂和議;創乾淳之治;為岳飛平反 
  • 年號隆興乾道淳熙
  • 廟號:孝宗
  • 諡號:哲文神武成孝皇帝(初謚)
  • 陵寢永阜陵
  • 在位時間: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
人物生平,養育宮中,即位施政,內禪皇位,染病逝世,為政舉措,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個人作品,人物評價,總評,歷代評價,軼事典故,安然登樓,不貪美色,為人節儉,親屬成員,祖輩,父母,兄弟,后妃,子女,史料記載,陵寢墓地,

人物生平

養育宮中

靖康二年(1127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趙伯琮後改名趙昚)出生於秀州(今浙江嘉興)青杉閘的官舍。他是宋太祖趙匡胤的七世孫。
紹興二年(1132年),六歲的趙伯琮幸運地被失去生育能力的宋高宗趙構選中,養育於宮中。
紹興三年(1133年)二月,趙伯琮被授為和州防禦使,改名趙瑗。紹興五年(1135年)五月,被授為保慶軍節度使,封建國公。紹興十二年(1142年)正月,加檢校少保,封普安郡王。紹興十七年(1147年)六月,任常德軍節度使。
紹興三十年(1160年)二月二十四日,趙瑗被立為皇子,改名趙瑋。二十七日,被授為寧國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進封為建王。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帝完顏亮南侵,朝中多數大臣主張逃跑,時年三十五歲的趙瑋主動上書,請求領兵與金軍決戰。但經老師史浩的提醒,趙瑋為了避免高宗疑心,再次上書,請求在趙構親征時隨駕保護,以表孝心與忠心。

即位施政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二十八日,趙瑋被立為皇太子,改名為趙眘。六月,趙構御筆,賜趙昚的字為元永,以“倦勤”而想多休養為由,傳位給趙昚,是為宋孝宗。趙構自稱太上皇帝。從此,宋朝皇位又回到了太祖趙匡胤一系。據傳,趙構早有禪位之意,曾經告訴過趙昚,趙昚流著淚堅決一再推辭,適逢邊事爆發沒有結果。同年七月,趙昚在即位後的第二個月,頒布手諭,召主戰派老將張浚入朝,共商恢復河山的大計。並且接受史浩的建議,下詔為名將岳飛冤獄平反,追復其原官,赦還岳飛被流放的家屬。除此之外,趙昚還逐漸開始為被貶謫和罷免的主戰派大臣平反覆官。他重用主戰派,積極備戰。
宋孝宗趙昚宋孝宗趙昚
隆興元年(1163年)五月,趙昚任命張浚為北伐主帥,展開隆興北伐。宋軍於一月之內恢復靈壁虹縣宿州等地,威懾中原。後在金軍優勢兵力的反攻下,宋軍主將不和,軍心渙散,撤兵符離時遭到金兵的追截,損失慘重,只好再次與金國達成和議,史稱“隆興和議”,又名“乾道之盟”。和議主要規定:宋朝皇帝對金朝皇帝改稱臣為稱侄;改“歲貢”稱“歲幣”,並將“紹興和議”商議的銀、絹各減五萬,為二十萬兩、匹;南宋割唐(今河南唐河)、鄧(今河南鄧州)、海(今江蘇連雲港)、泗(今江蘇盱眙)四州外,再割商(今陝西商縣)、秦(今甘肅天水)二州予金國。隆興和議之後,宋、金兩國維持了四十多年的和平。
隆興北伐失敗後,趙昚在內外政策上都轉向平穩,南宋朝廷又陶醉在了“中外無事”、偏安一隅的昇平景象之中。當時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呈現政治繁榮的局面。南宋政府重視生產,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民和俗靜,家給人足,牛馬遍野,餘糧委田,出現了天下康寧的昇平景象。史稱“乾淳之治”。

內禪皇位

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趙構崩於德壽宮中,趙昚聽聞後失聲痛哭,兩天不能進食,又表示要服喪三年。趙昚為了服喪,讓太子趙惇參預政事。
淳熙十六年二月初二(1189年2月18日),趙昚禪位於趙惇,趙惇即為宋光宗。趙昚自稱太上皇,閒居慈福宮,後改名重華宮。群臣為其上尊號為壽皇聖帝,趙昚繼續為趙構服喪。

染病逝世

紹熙五年(1194年)五月初二,趙昚患病。六月初九(6月28日),趙昚在重華殿逝世,終年六十八歲。十月二十九日,群臣上諡號為哲文神武成孝皇帝,廟號孝宗。十一月二十八日,暫時於會稽府永阜陵。十二月十八日,附祭於太廟。
慶元三年(1197年)十一月初二,宋寧宗趙擴加趙昚諡號為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

為政舉措

政治

  • 政治改革
趙昚吸取權相秦檜長期位居宰相、形成盤根錯節勢力的教訓,大大縮短了宰執的任期。趙昚時刻提防宰執發展個人勢力,結成朋黨。趙昚還十分嚴格地遵守外戚不預政的“家法”,成功地防止了如同後來權臣韓侂胄賈似道以外戚擅權攬政的局面。在宰執集團內部的宰相與執政的關係上,趙昚也力圖使參知政事成為牽制宰相的力量。
宋孝宗宋孝宗
此外,趙昚還加強台諫官的監察職能,其主要目標是針對宰執集團,尤其是針對宰相的。首先,孝宗將台諫官的除授權控制在自己手中,以切斷宰相與台諫官之間互相援引、倚為鷹犬的關係。趙昚勤於理政,在南宋諸帝中還是出類拔萃的,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蚤夜孜孜不敢怠惶,每日靈時已無一則自事,思曰:豈有未至者乎?則求三兩事反覆思慮,唯恐有失。”以致在他禪位的前一天還在親自除吏。
通過對趙昚理政的考察,不難發現,在他日理萬機、事必躬親的背後,隱藏著他對百官的不信任,唯恐被他們蒙弊。
  • 平反岳飛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趙昚在登基之初,打著高宗的旗號下詔:“追復岳飛原官,以禮改葬,訪求其後,特與錄用。”當年十月,又頒發正式文告,宣布追復岳飛“少保、武勝定國軍節度使、武昌郡開國公、食邑六千一百戶、食實封二千六百戶”的待遇。
隆興元年(1163年),經岳飛家屬要求,趙昚給還了岳飛原有的田宅。
淳熙五年(1178年),應岳飛之子岳霖的要求,趙昚發還了高宗寫給岳飛的全部“御筆”、“手詔”(秦檜為陷害岳飛,曾將其從岳家抄走)。
  • 整理律令
乾道八年(1172年)正月初一,趙昚頒布《乾道敕令格式》。
淳熙三年(1176年),趙昚頒詔,將現行的敕令格式,仿照《吏部七司條法總類》(即《吏部條法》),隨事分門,修纂成《淳熙條法事類》,作為大理寺刑部處理案件的法律依據。
  • 裁汰冗濫
淳熙十三年(1186年),臨安府罷逐青吏三百多人,兩年後又裁汰百司冗官七百多人,減省了不必要的支出。趙昚在另一方面嚴格限制恩蔭數目,縮減各級官員蔭補的數量。

軍事

  • 軍制改革
在軍事上,趙昚整軍興武。他在五年間,舉行了三次大規模的閱兵,還積極選拔將領,自己也學習騎射。南宋的軍隊戰力有很大的提高。
南宋的政局需要不斷的擴充軍事力量,在內地和邊防增招兵員,但是鑒於當時養兵費用浩繁,趙昚大膽改革軍事制度,在全國範圍內推行義兵制。“籍民家三丁取一,以為義兵,授之弓弩,教以戰陣,農隙之時,聚而教之。”義兵制的實質在於寓兵於農。義兵既不脫離生產,又不荒廢教閱,既壯大了軍事力量,又減輕了國家的財政負擔。當時四川地區共有義兵五萬三千人,與等額官軍相比,每年節省財政開支六、七百萬。採取義兵制也是迫於當時國家的需要,一方面軍事力量不足難以抵禦外侵,一方面國內經濟尚需發展,民不富裕,財政壓力大,因而只能採取此種能稍稍兩全之策。
像選拔文官一樣,趙昚非常重視軍事人才的選拔,要求各地薦舉將領不受等級和數量的限制。經武舉考試合格者,還必須到軍中熟悉軍政七年。樞密院設定諸軍大小將領的花名冊,以備隨時抽驗考核。
  • 隆興北伐
主詞條:隆興北伐
隆興元年(1163年)四月,趙昚授意樞密使張浚籌劃北伐。五月,張浚派濠州(今安徽鳳翔李顯忠渡江出擊。先後收復了靈璧,虹縣等地,繼而又攻陷了宿州(今安徽宿縣)。後趙昚任命李顯忠為淮南京東河北招討使、邵宏淵副之。金軍左副元帥紇石烈志寧親自率兵來攻,先被李顯忠擊退,後又調兵前來。但此時的邵宏淵按兵不動,還企圖動搖軍心,有些參戰的將領還帶兵臨陣脫逃。李顯忠孤軍奮戰,終是難支只好趁著夜色撤離宿州。金軍乘勢掩殺,宋軍大敗,死傷不可計數。
北伐失敗後,隆興二年(1164年),金世宗為了達到“以戰促和”的目的,發兵南下,先後攻占楚州、濠州,滁州等地,並準備渡江南下。在這種情況下,趙昚同意議和,這年十月雙方簽訂協定。這就是歷史上的“隆興議和”。
北伐失敗後,趙昚想要再次北伐。乾道五年(1169年)八月,趙昚召在“采石之戰”中大敗金軍的虞允文入朝,升其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掌握軍政大權。虞允文一方面在財力、物力、兵力上積極為北伐作好準備,另一方面,他建議趙昚遣“泛使”赴金,要求修改隆興和約中部分侮辱性的條款,一是要求金朝歸還河南的宋朝帝王陵寢之地,二是改變宋帝站立接受金朝國書的禮儀。對於趙昚來說,祖宗陵寢長期淪於敵手,每次金使南來,自己必須下榻起立接受國書,他內心早已視為奇恥大辱。因此,他立即同意虞允文的建議,於乾道六年(1170年)閏五月派范成大使金,提出歸還河南陵寢之地和更改接受國書禮儀的要求。金世宗斷然拒絕宋方的要求,金朝群臣也都對南宋擅自破壞和議憤憤不平,儘管范成大與金人據理力爭、毫無懼色,最後還是無功而返。

經濟

  • 發展經濟
發展經濟,首先在於減輕人民負擔。趙昚在位期間,不僅屢次下詔減輕人民負擔,而且注意實效。例如,南宋初年以來,經常提前徵收本稅季的田賦,稱為“預催”。夏稅雖然規定是八月半納畢,而主管稅收的戶部卻規定,七月底以前就要送到首都臨安。到趙昚在位時,已提前到五月,甚至四月送到戶部,各地必須三、四月就要徵收,而此時的農作物根本沒有成熟,雖然多次下詔禁止,但戶部並不執行。因為,每年四、五月間指靠預催到的61萬貫折帛錢供開支使用,若不預催,“恐至期缺誤”。淳熙四年(1177年),趙昚得知後就說:“既是違法病民,朝廷須別作措置,安可置而不問。”於是參知政事龔茂良提出,將戶部原先每年八月向南庫借的60萬貫錢,提前到四月上旬借用,“戶部自無缺用,可以禁止預催之弊”。宋孝宗隨即下詔,此後必須按照規定時間收田賦,違者劾奏。拖延多年的預催問題,在趙昚親自干涉下終於得到解決。至少在趙昚時期,“民力(因而)少寬”
  • 興修水利
趙昚經常督促地方官興修水利,“勉農桑,盡地利”,指出“水利不修,失所以為旱備”,而且注重水利的實效。如在淳熙二年(1175年)時指出:“昨委諸路興修水利,以備旱乾,今歲災傷,乃不見有灌溉之利,若非當來修築滅裂,即是元申失實”,並對江東路失職官員給予降官以示懲罰。
趙昚在位時期“水利之興,在在而有,其以功績聞者既加之賞矣,否則罰亦必行,是以年穀屢登,田野加辟,雖有水旱,民無菜色”,雖不無誇張,但大體反映了當時的情況。
  • 發行紙幣
世界上最早由國家發行紙幣(會子),在紹興三十年(1160年)。此前的紙幣(交子)是四川地方發行用於四川地區。會子是用楮木皮造的紙印製的,也稱楮幣,或只稱楮。宋孝宗即位之初的隆興元年(1163年),即下詔將會子加蓋“隆興尚書戶部官印會子之印”,以表明是由朝廷戶部發行的紙幣,增加其權威性,以促進其流通。趙昚對會子十分關心。
宋史》對趙昚紙幣政策的評價為:“楮(會子)未至於滯(指民眾不信任而難於流通)也,而已慮其滯,隆興元年廣行堆垛本錢(即紙幣發行的準備基金)以給之;楮未至於輕(指貶值)也,而已慮其輕,淳熙二年多出金銀以收之;楮未至多(指發行量過多)也,而已慮其多,淳熙三年更不增見()在之數。故趙雄謂聖慮深遠,不復增印,民間艱得,自然貴重而楮幣通矣。”由於政策恰當,保持了紙幣幣值的穩定與流通,不僅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也是趙昚在位時社會經濟繁榮興盛的反映。
  • 輕徭薄賦
在輕徭薄賦方面,趙昚於取消無額上供錢時說:“既無名額,則是白取於民也。”又如遇到災荒,宋代例將當年稅賦移到豐收年,分為二或三年補納,趙昚也說既是災荒,不應再收稅賦,下詔不準到豐年再補收。
福建路興化軍(今福建莆田)自建炎三年起每年以“猶剩米”為名,額外徵收2.4萬多石供應福州,趙昚於乾道元年(1165年)減去一半,至乾道八年又將剩餘部分全部減免。
又如徽州(今安徽歙縣)自唐末五代初陶雅任郡守(893年-913年左右)時,增收的額外“科雜錢”1.2萬多緡,一直沿征了260多年,直到乾道九年(1173年)才免除。

文化

趙昚一改北宋後期與南宋初期,樹一派打一派的學術政策,他對主流學派王安石新學及新興起來的程朱理學,採取兼容並蓄、共同發展的政策。趙昚雖也對新學有一些微辭,但對理學派攻擊新學推崇理學卻並不支持,如乾道四年(1168年),太學錄魏掞之攻擊“王安石父子,以邪說惑主聽,遊人心,馴致禍亂”,“請廢王安石父子從祀,追爵程頤,列於祀典”,不僅不予理會,還將他出為台州州學教授。
宋孝宗趙昚宋孝宗趙昚
而沉寂了三十多年的蘇氏蜀學,在趙昚即位後重新興起。趙昚親自為蘇軾文集作序讚揚,並追謚蘇軾“文忠”、蘇轍“文定”,再贈蘇軾為太師。這些舉措對蘇氏蜀學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正是趙昚倡導的百家爭鳴、共同發展的學術環境,才使得朱熹也不得不說:“若諸子之學,同出於聖人,各有所長,而不能無所短”。在隨後舉出的諸子中,不僅有理學代表人物,也有新學、蜀學。由於有這樣的社會環境,才造就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文人學者,正如南宋末年學者黃震所稱許的,趙昚在位乾(道)、淳(熙)時,“正國家一昌明之會,諸儒彬彬輩出”。其時,不僅有著名的思想家朱熹陸九淵陳亮葉適;還有著名的文學家,如陸游范成大楊萬里尤袤,著名詞人辛棄疾等,他們都活躍在趙昚在位時期。

個人作品

全宋詞》錄有趙昚的詞作一首:《阮郎歸·遠德殿作和趙志忠》。
趙昚書跡趙昚書跡
趙昚善書法,《書史會要》稱其“書有家庭法度”。《宋孝宗手詔》,行書,紙本,是趙昚在乾道四年(1168年)寫給抗金名將虞允文的手詔,曾為項元汴文徵明遞藏,現藏於四川博物館

人物評價

總評

趙昚在位期間,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史稱為“卓然為南渡諸帝之稱首”,是南宋名副其實的中興之主。後人說“高宗朝有恢復之臣,無恢復之君。孝宗朝有恢復之君,而無恢復之臣”。趙昚帥不過張浚這樣志大才疏之輩,將不過李顯忠、邵宏淵。手下僅有虞允文可堪大用。還要和主和派鬥爭,特別是趙昚當了二十七年皇帝,前二十五年高宗趙構一直健康的活著,對他持續施加影響。
趙昚為人勤政,節儉,孝宗朝是南宋國力最強的時候。可惜趙昚碰上了金世宗這樣的明君,金國雖然對宋採取守勢,但沒有內亂。宋和金此時屬於絕對的均勢,平衡沒有被打破。所以都無法消滅對方。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南宋王朝由破落走向恢復,由消沉走向振興的時代,他致力於改變南宋以來文恬武嬉、偏安一隅的現狀,給岌岌可危的南宋王朝帶來了一絲蓬勃希望,不僅使得南宋累積起一定的軍事力量和物質力量抵禦金朝的侵擾,也為南宋後期的抗蒙鬥爭奠定了物質基礎。

歷代評價

留正:仰惟高宗以知子之明,順承天意,浚發神斷,全以所付畀之壽皇,而我壽皇荷付託之重,十閏之間,兢兢業業,終始如一,用能增光大業,馴致丕平。及夫倦勤萬機,則又復舉神器,授之聖子。三聖矩疊規重,蓋自開闢以來,所未有也,於皇體哉!(宋史全文》引)②壽皇即位未三月,內出寬恤十八事,凡民情之疾苦,纖悉委曲,無不周知,如州縣秋苗,官吏規取濫數以濟貪暴,如豪右兼併圖免過割,致貧民產去稅存之害,與夫一時搶攘甫定之際,所以勞來安集之策,未易以概舉。至於治私販、鞫盜賊,有司並緣為奸,尤切致意,可謂憂民之憂矣。二十八年之間,撫摩愛養,民安閭里,道洽政治,豈非知所先務哉?(宋史全文》引
鄭僑:恭惟孝宗哲文神武成孝皇帝以聰明不世出之資,奮恢復大有為之志,英武同符於藝祖,神器親受於高宗。勵精九閏之餘,致治百王之上。(宋會要輯稿》引
何俌:①我朝自建隆至紹興,相去才二百年,太祖、太宗以兄弟相禪,高宗、孝宗以父子相傳,載之琬琰,蔚為首稱。……以父子之親行揖遜之禮,是高、孝之美,又將有光於堯舜、文武矣,顧不偉歟?(《龜鑑》)②不愆不忘率由舊章,吾於孝宗其見之。(《龜鑑》
呂中:太祖、太宗兄弟相傳,以開創業之基;高宗、孝宗父子相禪,以植中興之業。(大事記講義
脫脫:高宗以公天下之心,擇太祖之後而立之,乃得孝宗之賢,聰明英毅,卓然為南渡諸帝之稱首,可謂難矣哉。即位之初,銳志恢復,符離邂逅失利,重違高宗之命,不輕出師,又值金世宗之立,金國平治,無釁可乘,然易表稱書,改臣稱侄,減去歲幣,以定鄰好,金人易宋之心,至是亦寢異於前日矣。故世宗每戒群臣積錢穀,謹邊備,必曰:“吾恐宋人之和,終不可恃。”蓋亦忌帝之將有為也。天厭南北之兵,欲休民生,故帝用兵之意弗遂而終焉。然自古人君起自外藩,入繼大統,而能盡宮庭之孝,未有若帝。其間父子怡愉,同享高壽,亦無有及之者。終喪三年,又能卻群臣之請而力行之。宋之廟號,若仁宗之為“仁”,孝宗之為“孝”,其無愧焉,其無愧焉!(宋史
陶宗儀:敷文德,求民瘼,明賞罰,惜名器。(書史會要
孫承恩:性資英明,治行勤勵。恢復拳拳,可質天地。治民振武,敬天仁民。事機屢乖,志卒弗伸。(《文簡集》
愛新覺羅·昭槤:自漢文帝短喪後,歷代帝王皆蹈其陋,惟晉武帝、魏孝文、唐德宗、宋孝宗四君絕意行之。然武帝終惑杜預之議,孝文妄尊篡逆之婦,唐德宗空騖虛名,宋孝宗感慕私恩,皆未得其正,故後世亦無述者。(嘯亭雜錄
蔡東藩:①高宗內禪,孝宗嗣位,當時以英明稱之,有相如陳康伯,有帥如張浚,宜若可銳圖恢復矣。顯忠勇號無敵,尤一時干城選,而西北且有吳璘、王剛中等人,濟以虞允文智勇兼優,俱足深恃,奈何內廁一史浩,外廁一邵宏淵,西北十三州三軍,既得而復棄之,靈壁、虹縣及宿州相繼收復,淮西一帶,將成而又隳之。蓋忠奸不並容,邪正不兩立,未有奸邪在側,而忠正之士能竟大功者也。惟西北事誤於史浩,而邵宏淵之忌李顯忠,則張浚不能無咎。孝宗既以全權付浚矣,彼邵、李二人之齟齬,寧不聞之?不預察於幾先,致隳功於事後,自是恢復之機遂絕,讀宋史者蓋不能無惜焉。(宋史演義)②孝宗既明知思退之奸,為賊檜所不若,何以胡昉一還,復依思退原議,拱手稱侄,甘與敵和耶?人謂孝宗英明,遠過高宗,誰其信之?(宋史演義)③孝宗稱南宋賢辟,而求治不力,任人不專,較之高宗,不過五十里與百里之比,相去蓋有限耳。觀其踐阼以後,所用諸相,賢否不一,且無數年不易之宰輔,其猜疑之私,已可見矣。……高宗因畏事而內禪,孝宗因居喪而內禪,情跡若異,而究其退避之心,實同一轍。人臣或以恬退為知幾,人君系國家之大,寧亦可以恬退為智耶?(宋史演義

軼事典故

安然登樓

佛宇掛鐘的合,多是空的,大概是想聲音能夠清徹。趙昚小時候偶然來到郡城內外真如寺秀州,登上鐘樓遊戲,而和尚們先用葦藤覆蓋空處,錯踩在上面,於是掉了下來。旁觀的人,慌亂無措,趕快去看的,趙昚卻坐著,沒有一點害怕的樣子。這與那些史書所載宋太祖年輕時人馬都掉落在汴城樓上一樣。

不貪美色

趙眘被養在宮中將近二十年,卻一直未被確定太子的名分。直到韋太后死去,高宗給兩位準繼承人每人送去美女十名,過了一陣又把她們召回。經過檢查,發現給趙琢的那十個都已經不是處女,而給趙眘的那十個依舊都是完璧(趙眘是聽從了老師史浩的意見)。於是,最終趙眘確立了皇太子地位。

為人節儉

趙昚以身作則、崇尚節儉,史稱他“性恭儉”,高宗趙構稱讚他“勤儉過於古帝王”。趙昚即位之初,就不肯用樂。他日常生活的花費很少,常穿舊衣服,不大興土木。平時也很少賞賜大臣,宮中的收入多年都沒有動用,以至於內庫穿錢幣的繩索都腐爛了。趙昚認為“我其他沒有太大的作為,只是能夠節儉。”他經常告訴身邊的士大夫:“士大夫是風俗的表率,應該修養自己的德行,以教化風俗。”

親屬成員

祖輩

父母

  • 父親:秀安僖王趙子偁,宋太祖六世孫,宋高宗族兄弟,追封秀王,諡號安僖。
  • 母親:秀安僖王夫人張氏。
  • 嗣父:宋高宗趙構
  • 嗣母:憲節皇后邢秉懿憲聖慈烈皇后吳氏。
  • 養母:張賢妃,初為才人,後晉婕妤、婉儀。死後追為賢妃。

兄弟

  • 兄長:崇憲靖王趙伯圭,同母兄,封為滎陽郡王,嗣秀王之位,官至太師、中書令。死後追贈崇王,諡號憲靖。

后妃

  • 成穆皇后郭氏,乃追封,去世時孝宗尚未登基,孝宗子女皆其所出
  • 成恭皇后夏氏,本為吳太后宮中侍女,被賞予當時是普安郡王的孝宗為妾,封為齊安郡夫人,後封為賢妃,晉封皇后。
  • 成肅皇后謝氏,本為吳太后宮中侍女,被賞予當時是普安郡王的孝宗為妾,封為鹹安郡夫人,後封為婉容,晉封貴妃、皇后。孝宗內禪後成為太上皇后,上尊號壽成皇后,孝宗崩後改稱惠慈皇太后,宋寧宗即位後改稱慈佑太皇太后。
  • 蔡貴妃,初入宮為紅霞帔,封和義郡夫人,晉婉容。淳熙十年冬,晉貴妃。十二年秋薨逝。父蔡滂,宜春觀察使。
  • 李賢妃,初入宮為典字,轉通義郡夫人,晉婕妤。淳熙十年卒,追贈賢妃。

子女

皆為成穆皇后所生
  • 兒子
  1. 莊文太子趙愭,乾道三年薨。
  2. 魏惠憲王趙愷,次子。
  3. 宋光宗趙惇,三子。
  4. 邵悼肅王趙恪
  • 女兒
  1. 嘉國公主,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封為碩人,進永嘉郡主,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卒。乾道二年(1166年)贈嘉國公主。
  2. 皇次女,出生五個月夭折,未及冊封。

史料記載

宋史·卷三十三·本紀第三十三》
《宋史·卷三十四·本紀第三十四》
《宋史·卷三十五·本紀第三十五》

陵寢墓地

主詞條:永阜陵
永阜陵位於浙江省紹興縣東南二十五里寶山,為“宋六陵”之一,趙昚死後權葬於此。位於紹興城東南約18公里的皋埠鎮攢宮村。永阜陵在元朝時被江南釋教楊璉真迦等掘毀。原有享殿一間,後開墾為茶園,地面建築已不復存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