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三次投戎,初露崢嶸,再歸宗澤,開封棄守,收復建康,六郡歸宋,名揚洞庭,兩度北伐,君臣嫌隙,力反和議,挺進中原,十年功廢,千古奇冤,身後平反,軍事成就,北伐中原,軍隊建設,治軍風格,主要作品,詩文,書法,人物評價,總評,史書評價,歷代評價,軼事典故,岳母刺字,生活簡樸,律己寬人,事母至孝,勇冠三軍,儒將風範,賞罰分明,家族成員,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子女,後世紀念,詩詞紀念,岳飛墓,岳王廟,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
三次投戎
北宋
崇寧二年(1103年),岳飛出生於
河北西路相州湯陰縣(今
河南湯陰縣)的一個普通農家。傳說岳飛出生時,有大禽若鵠,飛鳴室上,故父母給他取名飛,字鵬舉。
岳飛少年時期,為人沉厚寡言,常負氣節。喜讀《
左氏春秋》、《孫吳兵法》等書。曾拜
周同(《說岳全傳》等改為“周侗”)為師,學習騎射,能左右開弓。不久周同病故,岳飛每逢初一、十五,都親到墳上祭奠。岳飛之後又拜
陳廣為師,學習刀槍之法,武藝“一縣無敵”。岳飛生有神力,不滿20歲時就能挽弓三百宋斤,開腰弩八石,“時人奇之”。
宣和四年(1122年),
童貫、
蔡攸兵敗於
契丹,河北官員
劉韐於
真定府(河北
正定縣)招募“敢戰士”以御遼
(一說是為征遼)。岳飛應募,經過選拔,被任命為“敢戰士”中的一名分隊長。20歲的岳飛自此開始了他的軍戎生活。賊寇陶俊、賈進在相州作亂,岳飛請命前去除害。岳飛表現突出,帶領百騎騎兵,用伏兵之計,生擒二賊以歸。
同年,岳飛的父親
岳和病故。岳飛辭別劉韐,離開軍隊,趕回湯陰為父親
守孝。
宣和六年(1124年),河北等路發生水災,岳家生計艱難,岳飛為了謀生,前往河東路平定軍(山西
平定縣)投戎,被擢為偏校。
宣和七年(1125年),金滅遼之後,便大舉南侵攻宋。
宋徽宗禪位於長子
趙桓,即宋欽宗,次年改元
靖康。東路金軍渡過黃河包圍
開封,宋欽宗用
李綱守衛京城,但最終還是選擇求和,供奉了大批金銀,許割
太原、河間、中山等三郡於金。
靖康元年(1126年),宋欽宗趙桓反悔割地,兩路金軍於攻破太原後會合,二次南下圍困開封。趙桓在求和的同時使人送蠟書命康王
趙構為河北兵馬大元帥,徵召各路兵馬以備
勤王。在相州城裡,武翼大夫劉浩負責招募義士,收編潰兵。從平定軍突圍回到家鄉的岳飛目睹了金人入侵後人民慘遭殺戮、奴役的情形,心中憤慨,意欲投軍,又擔憂老母年邁,妻兒力弱,在兵亂中難保全全。岳母姚氏是位深明大義的婦女,積極勉勵岳飛“從戎報國”,還為岳飛後背刺上“
盡忠報國(後世演義為‘精忠報國’)”四字為訓。岳飛牢記母親教誨,忍痛別過親人,投身抗金前線。
初露崢嶸
靖康元年(1126年)冬,康王趙構到相州,於臘月初一日開河北兵馬大元帥府,岳飛隨同劉浩所部一起劃歸大元帥府統轄。劉浩為元帥府前軍統制,趙構命他南趨濬州(河南
濬縣西北)、
滑州方向以作馳援開封的疑兵,自己則率領元帥府主力北上
大名府。
岳飛奉劉浩的命令,帶一支三百人的騎兵小隊往李固渡進行偵察,在侍御林與金兵遭遇,飛殺死敵將,擊退金軍。在滑州南的遭遇戰中,岳飛奮勇當先,又以百騎殺敗金軍。兩次小戰,岳飛的勇敢和武藝便得到顯露。
劉浩軍至濬州渡
黃河受阻,只得追隨元帥府人馬北上。這時副元帥
宗澤也趕到大名,趙構不納宗澤全力營救開封之言,與
汪伯彥等又繼續向
東平府(山東
東平縣西南)轉移,只與宗澤一萬人馬往援開封。岳飛隨劉浩部隸屬宗澤,這是他初次成為宗澤的部將。宗澤率部眾進軍
開德府(河南
濮陽),與金軍十三戰,每戰皆捷。岳飛英勇奮戰,以軍功遷為
修武郎。
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岳飛隨軍轉戰
曹州(山東
定陶縣西),他揮動雙鐧,身先士卒,直貫敵陣。宋軍以白刃近戰打敗金軍,追奔數十里。岳飛因功遷
武翼郎。劉浩的兩千兵馬進駐
廣濟軍定陶縣(山東定陶)柏林鎮後,元帥府又命他改隸
黃潛善,不再讓宗澤指揮此軍。這時黃潛善掌握著三萬六千人馬,卻只知保存實力,按兵不動,使只有二萬五千人的宗澤陷入孤軍奮戰的境地。宗澤雖取得了一些勝利,隊伍卻也有不少損耗,難以傷及金軍元氣。
是年四月,金軍從已被洗劫一空的汴京城撤出,滿載著金帛、珍寶北上,宋徽宗、宋欽宗和皇室成員、機要大臣、百工等三千餘人都做了俘虜。
北宋就此滅亡,史稱“
靖康之變”。
五月初一,康王趙構在
應天府(今河南
商丘)即位,是為宋高宗,改元
建炎。趙構雖起用了抗戰派名臣
李綱為左相,但仍舊對投降派
黃潛善、
汪伯彥等人頗為器重。趙構採取黃潛善等避戰南遷的政策,預備南行“巡幸”,欲退避到
長安、
襄陽、
揚州等地。時年25歲的岳飛得知這個訊息,不顧自己官卑職低,披肝瀝膽,向趙構“上書數千言”,其略云:
“陛下已登大寶,社稷有主,已足伐敵之謀。而勤王之師日集,彼方謂吾素弱,宜乘其怠擊之。黃潛善、汪伯彥輩不能承聖意恢復,奉車駕日益南,恐不足系中原之望。臣願陛下乘敵穴未固,親率六軍北渡,則將士作氣,中原可復。”
然而,他的耿耿丹心只換得“小臣越職,非所宜言”八字批語,並且被革除軍職、軍籍,逐出軍營。
岳飛的抗金決心並未因此動搖。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八月,岳飛渡河北上,奔赴抗金前線——北京
大名府,經過河北西路招撫使幹辦公事趙九齡推薦,會見了當時“聲滿河朔”,正多方收攬英才抗金的招撫使
張所。這是他第四次從軍。張所知悉岳飛的遭遇後,十分同情,便留他在“帳前使喚”。由於岳飛的非凡見識、高超武藝,張所終於決定破格提拔他。先是“以白身借補
修武郎”,繼而又升為
統領,後又升為
統制,分隸於名將
王彥部下。
然而趙構、黃潛善、汪伯彥等為了向金人乞和,有意打壓朝中的抗金力量:先是堅決主張抗金的李綱被罷相,繼而張所也因從前曾彈劾黃潛善而遭貶謫發配
嶺南,最終死於貶途。被張所派去收復
衛州等地的王彥、岳飛一軍,也因河北西路
招撫司的撤銷而成為孤軍。
王彥駐軍衛州
新鄉縣的
石門山,為集結金軍所包圍,因此謹慎出戰。岳飛有些年少氣盛,責備王彥膽怯:“二帝蒙塵,賊據
河朔,臣子當開道以迎乘輿。今不速戰,而更觀望,豈真欲附賊耶!”率領部下擅自出戰,攻占
新鄉縣。金軍誤以為王彥、岳飛軍是宋軍主力,於是抽調各路人馬,雲集新鄉,準備與宋軍決戰。王、岳軍僅七千人,被金軍圍困,在突圍中潰散了。岳飛與王彥不和,自率部轉戰
太行山區,其間曾多次襲擊金軍,生擒金將拓跋耶烏,刺死敵酋黑風大王(奧敦扎魯),迫使金人暫時退卻。
再歸宗澤
李綱罷相後,東京開封府的
留守宗澤就事實上成為抗金的中心人物。宗澤和北方的民間自發抗金武裝建立了廣泛的聯繫,收編了號稱百萬人的大軍,積儲了足供半年食用的糧草。宗澤委任王彥為“制置
兩河軍事”,王彥便派人命岳飛所部“赴榮河把隘”。岳飛和王彥難以共事,便決定率領部伍南下東京開封府,再次接受宗澤的領導。宗澤珍惜岳飛的才幹,體諒他的愛國之心,原諒了岳飛的違反軍紀(指率隊離王彥之事),留在營中聽候差遣。
建炎元年十二月(1128年1月),金軍大舉南侵,進犯
孟州汜水關。宗澤即派岳飛為踏白使,讓他率領五百騎兵前往偵察。岳飛在汜水關一帶擊敗金軍,凱旋後,即被宗澤任命為統領,不久又提升為統制。
建炎元年(1127年)冬到建炎二年(1128年)春,
金國分兵三路全軍出動,在東京開封府所屬及其毗鄰的州縣,宋金兩軍進行了劇烈的
拉鋸戰。宗澤坐鎮東京留守司,雖四面受敵,仍從容地調度軍隊,部署戰鬥,使金軍無力攻下開封。正月里,開封市民甚至一如往時張燈結彩。岳飛在
滑州城附近的
胙城縣、
黑龍潭、
官橋等地作戰,均表現突出,頗有戰功。一日宗澤招見岳飛並授以用兵作戰陣圖,且說:“爾勇智材藝,雖古良將不能過。然好野戰,非古法,今為偏裨尚可,他日為大將,此非萬全計也。”岳飛回答:“兵家之要,在於出奇,不可測識,始能取勝。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番話終於使宗澤點頭稱是。
建炎二年(1128年)四月以後,天氣開始炎熱,金軍撤退,宗澤準備北伐。王彥的
八字軍奉宗澤之命移屯
滑州。
五馬山的首領
馬擴也攜帶信王
趙榛的信前來東京留守司。宗澤和王、馬等人共同制訂了北伐的計畫。這年六月止,宗澤上陳述恢復大計的奏章達二十四次,但始終沒有取得趙構的支持。年近
古稀的宗澤再也支持不住,
背疽發作,於七月初一含恨離世,臨終前仍然高呼:“過河!過河!過河!”
開封棄守
宗澤死後,
杜充繼任東京留守。其人“性殘忍好殺,而短於謀略”,置宗澤生前的計畫於不顧,北伐終告夭折。
建炎二年(1128年)八月,金軍再次南侵。一次,岳飛奉命駐守
竹蘆渡,用疑兵之計打敗金軍,因功轉
武功郎。
建炎三年(1129年)正月,岳飛奉東京留守司的命令從守衛北宋皇陵的駐地西京河南府返回
開封。杜充出於排斥異己的動機,命飛向守城將領
張用、
王善襲擊。時王善駐紮城東,張用駐紮城南,岳飛、桑仲、李寶諸人駐紮城西,均負有守衛京師重任。飛不願自相殘殺,婉言推辭,但杜充以軍法問斬相威脅,勒令飛出兵。飛有以往擅自脫離王彥的教訓,無法抗命,只能出戰,南薰門之戰,以八百人擊退張、王部數萬人,以功升
武經大夫。杜充又派馬皋等繼續追擊張、王部,卻被打敗。王善攻打淮寧,張用不從,引軍離去,自此成為游寇,後終被岳飛收降。自春至夏,飛隨
陳淬多次與王善作戰,王善率部東流西竄,最後降金。飛因多次戰功先後轉武略、
武德大夫,授英州刺史。
上年八月開始南侵的金軍,於是年正月又先後攻下
徐州、
淮陽、
泗州,進襲
揚州。二月初三日,南遷揚州的宋高宗得到金軍攻陷天長軍(安徽
天長)的訊息,驚慌失措,落荒逃至
杭州。五月,
苗劉兵變被鎮壓後,高宗移駕
建康。就在高宗移駕建康時,杜充借“勤王”之名,行脫離危險之實,準備離開開封,前往建康。
岳飛於六月下旬剛回軍開封,就接到杜充南撤的命令。飛向充苦諫:“中原地尺寸不可棄,今一舉足,此地非我有,他日欲復取之,非捐數十萬眾不可得也。”充不聽。飛無奈,只得率軍隨之南下。開封隨後於次年二月陷落。
收復建康
趙構對杜充放棄開封的舉動不加責罰,反而還命他負責長江防務,升任右相。趙構在建康稍事逗留,就又返回杭州,並派使臣杜時亮向金營呈送《致元帥書》。
屈辱的書信,並未取得金人的憐憫。建炎三年(1129年)秋,金軍又兵分多路向南進犯。
撻懶(漢名完顏昌)領軍進攻淮南,
兀朮(漢名完顏宗弼)則領軍直接進攻
江南,直搗趙構所在的臨安(今浙江
杭州),只圖一舉滅亡
南宋,占領整個宋朝領土。
十一月初,兀朮占領長江北岸
和縣。金軍沿長江北岸東進,與李成合攻
烏江,離
建康不到百里。杜充向朝廷上報“督師詣採石防守”,卻深居簡出不做準備。岳飛入杜充寢閣,苦勸再三至於流涕,但也無濟於事。
聽到金軍渡江的訊息後,杜充才派都統制陳淬率岳飛、
戚方等將官統兵二萬奔赴馬家渡,又派王𤫉的一萬三千人策應。陳淬率軍力戰,飛率右軍和金國漢軍萬夫長對陣,王𤫉卻不戰而逃,陳淬戰死,諸將皆潰,飛苦戰無援,整軍退屯建康東北的
鐘山。杜充又棄建康,逃往
真州,不久降金。建康失陷。
馬家渡之戰後,岳飛決定脫離杜充,獨自轉戰後方。時岳飛的部下有叛逃者,岳飛向他們慷慨陳詞,士卒皆被感動,願隨岳飛作戰。杜充投敵,宋軍紛紛潰散。潰軍中一些北方將領不願再戰,欲推舉岳飛為主帥,一同投金。岳飛假意應允,乘其不備,帶親信數人與之相鬥,一連擊敗數十人;岳飛又對眾軍嚴肅訓誡了一番,眾皆心悅誠服,軍心遂定。
兀朮占領建康府後,親率主力追趕趙構。趙構由
越州逃向
明州,隨後又從明州乘船,逃到海上避難。完顏兀朮由建康進軍,接連攻下溧水、廣德、安吉、湖州,直取杭州,岳飛則領軍在其後方,伺機給予痛擊。岳飛遣
劉經率兵千人夜襲溧陽,順利攻克了被金軍占領的溧陽縣城。岳飛親自領軍轉戰廣德境中,六戰皆捷。駐軍廣德軍的
鐘村,軍糧用盡,將士忍飢,卻不敢擾民。
建炎四年(1130年)初春,
宜興正被潰軍騷擾,縣令請岳飛來宜興,說:“縣中存糧,可供一萬軍士吃十年!”二月,岳飛進駐宜興,屯於
張渚鎮。在廣德和宜興,岳飛收降了因政局混亂而在當地為匪的多支部隊以及金軍強征來的河北、河東等地
簽軍。岳飛不歧視、苛待他們,偽軍們都傳話說:“此岳爺爺軍。”爭來降附。岳飛抗金英勇,愛民如親,宜興人民感恩戴德。他們說:“父母生我也易,公之保我也難。”
二月,金軍以舟師浮海,窮追趙構三百里未獲。兀朮藉口“搜山檢海已畢”,縱兵燒掠明州、臨安等城,攜帶所掠全部金銀財寶,從
大運河水陸並進,經秀州(浙江
嘉興)、平江(江蘇
蘇州)等地向北撤退。經過
常州時,岳飛率軍從宜興趕來截擊。飛四戰皆捷,擒女真萬戶少主孛堇等十一人。常州截擊戰之後,飛首次得到朝廷詔令,命他配合鎮江韓世忠,從左翼進擊金軍,伺機恢復建康。
金軍在水路與
韓世忠相持達四十日,被困於
黃天盪,因奸細獻策才得以入江。陸路上,岳飛在四月二十五日於建康城南三十里的清水亭首戰大捷,金兵橫屍十五里。
五月初,岳飛在建康南面的
牛頭山紮營,在夜間以百人敢死隊騷擾金軍,金軍傷亡甚大。兀朮準備放棄建康,先在城中大肆殺掠和破壞,然後從建康西北的靖安鎮(亦稱
龍灣)向北岸的宣化鎮渡江。岳飛領騎三百、步兵二千衝下牛頭山,大破金軍,進據
新城。又追至靖安,消滅了未及渡江的金軍。建康得以收復。
建康之戰歷時半月,岳家軍僅斬女真兵就“無慮三千”,擒獲二十多名軍官。這是岳家軍的首次輝煌勝利。是年四月,岳飛已歸屬御前右軍都統制、浙西江東制置使
張俊部下。岳飛收復建康後,張俊要把飛派往
饒州,扼守江南東、西兩路。但岳飛十分重視守衛建康的戰略意義。五月下旬,岳飛親自押解戰俘去行在
越州,生平第一次覲見宋高宗趙構。他向朝廷上奏說:“建康為要害之地,宜選兵固守。臣以為賊若渡江,必先二浙,
江東、西地僻,亦恐重兵斷其歸路,非所向也。臣乞益兵守淮,拱護腹心。”高宗看了飛的奏章,深以為是,遂改變張俊原議,並賜予飛金帶、馬鞍等物。
六月十五日,岳飛回到宜興,在張大年家題詞:“近中原板蕩,金賊長驅……”
(參見:五嶽祠盟記)六郡歸宋
岳飛於紹興元年至三年(1131-1133年)先後平定了游寇
李成、張用、
曹成和吉、虔州的叛亂,升任神武后軍統制。宋高宗趙構賜御書“精忠岳飛”錦旗給飛,後又將
牛皋、
董先、
李道等所部撥歸岳家軍,岳家軍兵力得到擴充。
紹興四年(1134年)春,岳飛上《乞復襄陽札子》,提出收復陷於
偽齊政權的襄陽六郡(襄陽府、郢、隨、唐、鄧等州、信陽軍)的主張,並說:“恢復中原,此為基本。”奏議得到朝廷許可,但趙構又特別規定岳家軍不得稱“提兵北伐或言收復汴京”,只以收復六郡為限。
四月十九日,岳家軍又重返民族戰場,由
江州向鄂州(今湖北武昌)挺進。在從武昌乘船渡江北上時,岳飛情緒昂揚地對幕僚說:“飛不擒賊帥,復舊境,不涉此江!”
五月五日,岳家軍直抵
郢州城下。六日黎明時,岳家軍向郢州發起總攻。戰鬥異常酷烈,岳飛坐在
大纛下指揮,忽然有一大塊炮石飛墜在他面前,左右都為之驚避,岳飛的腳卻紋絲不動。士卒攀登雲梯,奮勇攻上城牆。此戰殺敵七千餘人。
郢州收復後,分兩路進軍。
張憲、
徐慶分兵東向攻
隨州(湖北隨州);岳飛領軍直趨襄陽,與偽齊主將李成(原為游寇)決戰。李成見郢州一日便被攻破,再無勇氣據守,倉皇逃遁。十七日,岳飛兵不血刃,凱歌入襄陽。五月十八日,牛皋便與張憲、徐慶合力攻下隨州城,俘虜了五千偽齊軍。16歲的
岳雲勇冠三軍,手持兩桿數十斤重的鐵錐槍,第一個衝上城頭。
岳飛出師大捷,震動了偽齊政權。
劉豫急忙調度兵力,還請來金朝的“番賊”,與河北、河東的“
簽軍”增援。李成得到支援,欲奪回襄陽府,率領號稱三十萬大軍反撲,又遭大敗。金將劉合孛堇領軍與李成會合,集結於鄧州附近,築寨掘壕,以遏制岳軍北上。岳飛遣
王貴等由光化路,張憲等由橫林路,前去掩殺。七月十五日,王貴、張憲在離鄧州三十餘里的地方,與敵軍數萬接戰。岳飛又分遣王萬、董先軍兵,出奇突擊,敵軍大潰。俘金將領楊德勝等二百餘人,奪馬二百餘匹,衣甲不計其數。只有高仲帶領殘部逃入鄧州,閉門堅守。七月十七日,岳飛軍攻取鄧城,將士不顧矢石,蟻附而上。一場血戰,鄧城終被攻克。斬殺金、偽軍無算。岳雲又是第一個登城的勇士。岳家軍攻拔鄧州,活捉了高仲。岳飛隨即派遣李道前往
唐州,於二十三日收復了唐州州城。王貴和張憲同時在唐州以北三十宋里,再次擊敗金與偽齊聯軍,以掩護李道收復州城。同一天,
信陽軍也被攻克。
岳飛收復襄陽六郡的勝利,震動了宋廷。高宗趙構接到岳飛的捷報後,對
胡松年說:“朕雖素聞岳飛行軍極有紀律,未知能破敵如此。”胡松年說:“惟其有紀律,所以能破賊。”岳飛因功除
清遠軍節度使、湖北路荊、襄、潭州
制置使,成為有宋一代最年輕的
建節者。
岳飛克復襄漢是南宋頭一次收復大片失地,且又攻取了原先由偽齊控制的唐州和信陽軍,是南宋進行局部反攻的一次大勝利。
收復襄陽六郡後,岳飛奉詔移屯鄂州,臨行以兩千人守襄陽府和唐、鄧二州,一百五十人守郢州,二百人守隨州。由於岳飛努力整頓防務,重視發展生產,襄漢地區終於治癒偽齊蹂躪和戰爭的創傷,成為南宋連結川陝,北圖中原的戰略要地。
名揚洞庭
建炎四年(1130年),
洞庭湖地區農民軍首領
鐘相起兵反宋,鐘相被殺後,
楊么等又聚集人馬占領洞庭湖區,採取“陸耕水戰”體制,繼續與南宋朝廷對抗。宋廷視之為“心腹蓄毒”,曾多次遣使招安、派兵征剿,卻都是鎩羽而歸。
紹興五年(1135年)二月,趙構命宰相
張浚為諸路兵馬
都督,岳飛為荊湖南、北、
襄陽府路制置使,率領約五萬人馬前往鎮壓。岳飛於三月由
池州進軍,四月到達
潭州。岳飛首先招降了楊么部將
黃佐,又讓其回到湖中招降楊么部眾,先後來降者兩千三百餘人。
四月,岳飛一面繼續招降,一面乘機攻打外圍營寨。首先命黃佐攻擊
周倫水寨,周倫敗走,部卒被殺死和墜入湖中者甚眾,寨柵糧船全被焚燒。接著,岳飛又讓此前屢被楊么打敗的任士安出戰誘敵,岳飛事先設下伏兵,待士安精力垂困時,伏兵乃起,四面圍擊,大獲全勝。
五月,南宋朝廷命張浚回朝,張浚認為
楊么水寨一時難以攻破,岳飛則向張浚保證:除去從潭州(湖南長沙)到洞庭來往路程,八日內一定會“俘諸囚於都督之庭”。岳飛到鼎州,先遣降人
楊華為間,入寨潛結楊么屬下,誘降義軍;同時,置寨列艦,實施軍事威脅。六月初二,黃佐受岳飛命,由飛機密官
黃縱隨行,赴
楊欽營寨招降。結果楊欽率全寨一萬餘人(其中戰士三千餘人),乘船數百艘,投降岳飛。岳飛立即報請朝廷予以封賞。楊欽又為岳飛勸降了
全琮、
劉詵等部。
楊么軍大部被瓦解,惟楊么、
夏誠仍據寨自固。岳飛知湖區地勢艱險莫測,且舟師水戰不及楊么
車船,遂先遣人開堰閘泄水,放木筏堵塞湖中諸港,散青草於湖面,以滯車船。繼以楊欽為嚮導,率軍進圍楊么寨。楊么率眾突圍,力戰失利,被俘後處死。夏誠死守其寨,亦被官軍攻破。
對被俘人員,有人主張全部殺死,岳飛以各首領或率眾降宋,或已被處置,告誡諸將不得濫殺無辜;凡精壯之士,一律收編入伍;而老弱瘦軟、不堪服役者,皆“各給米糧令歸田”。這樣所得丁壯五六萬,被安置歸業的二萬七千餘戶,十萬餘人。繳獲船舶一千餘只。岳飛攜帶一切繳獲器物,返回潭州,向張浚復命。此役全程,從初二日招降楊欽到初十日大獲全勝,恰好八日。張浚感嘆說:“岳侯殆神算也。”岳飛以平楊么之功加檢校少保,進封武昌郡開國公,後又升
荊湖北路、襄陽府路
招討使。
兩度北伐
紹興六年(1136年)初,宰相兼都督諸路軍馬張浚於鎮江府(今江蘇
鎮江)召開軍事會議,研究北伐中原。張浚命令岳飛進軍
襄陽,作好直搗中原的準備。
二月,岳飛到臨安朝見,隨後返回鄂州,積極做好進軍襄陽的軍事部署。不料在三月,年已古稀的岳母姚氏病逝。岳飛悲痛不已,目疾復發,他一面奏報朝廷,一面自行解職,扶母靈柩至
廬山安葬。並接連上表,乞守三年終喪之制。
在朝廷再三催促下,岳飛忠孝難以兩全,趕回軍中,七月正式誓師北伐。岳家軍兵分兩路:一路往東北,由熟悉京西地理的牛皋統領,直奔鎮汝軍,牛皋早年在汝州
魯山縣同金軍作戰,此時重返故地,精神抖擻,一戰即攻克汝城,生擒偽齊守將薛亨,緊接著又乘勝攻克
潁昌府,為這次北伐建立首功。另一路王貴、
郝晸、
董先等,向西北方向進軍,在攻克
盧氏縣後,又西取虢略(河南
靈寶),東下伊陽(河南
嵩縣),一路繳獲糧食十五萬石,降眾數萬。王貴在收復虢州後,又率軍向西,力拔
上洛、
商洛、
洛南、
豐陽、上津等五縣,席捲了
商州全境;
楊再興大敗偽齊張宣贊人馬,收復長水縣(今河南
洛寧縣),直至洛陽西南的
福昌(今河南洛寧縣)。
收復商、虢等州後,岳飛向朝廷請示:如形勢有利,將命王貴、牛皋兩路合兵,自伊洛直渡黃河,與太行忠義民兵配合作戰,收復河北失地。但他的進軍計畫沒有取得朝廷支持,終因“孤軍無援”和“以糧不濟”,不得不退師鄂州。岳飛奪回商、虢等地,偽齊劉豫大為震驚。是年九月,劉豫籌集三十萬人馬,號稱七十萬,向淮西發動進攻。趙構得報後,認為
劉光世、
張俊不足以守江淮防線,要調岳飛軍沿江東下。詔書到達鄂州時,岳飛正苦於目疾。但他並未猶豫,立即向
九江進發。趕到九江時,淮西戰事已告結束。
完顏宗弼看到岳飛移軍東下,中線空虛,有可乘之機,便於十月底、十一月初與偽齊合兵,向襄漢地區發動猛烈進攻。岳飛接到多地的告急軍情後,當機立斷,調集精銳第三次出師北伐。
岳飛出師到達各地之前,部將
寇成、王貴、秦祐等已多次打退敵軍進攻。岳飛大軍開到前線,給守城將士以極大鼓舞,軍威更振。商州轉危為安。襄漢戰線也因岳飛大軍的到來,敵軍不戰而退。岳飛又準備收復
蔡州,因見州城防守嚴密,“勢不可攻”,乃作罷。
按照朝廷“規模素定,必不徒行”的意旨,岳飛此時已順利完成任務,加之所帶軍糧有限,便決定還師鄂州。岳飛軍撤退的訊息傳到敵營後,李成果然立即布置追擊。王貴率軍退到白塔地方,李成親率
劉復、
孔彥舟等十員大將,合力追來。王貴、董先率軍迎擊,經過激戰,擒獲偽齊將領數十人,俘數千人,馬三千匹,衣甲器仗無計其數。敵兵屍體填滿溪谷,擁墜入水而死者無算。
岳飛對被俘偽齊士卒,均散錢遣返還鄉。並對他們說:“汝皆中原百姓,國家赤子,不幸為劉豫驅而至此。今釋汝,見中原之民,悉告以朝廷恩德,俟大軍前進恢復,各率豪傑來應官軍!”
君臣嫌隙
紹興七年(1137年)二月,岳飛奉詔入朝覲見高宗趙構,其間曾與高宗作《
良馬對》,後又扈從趙構至建康,岳飛的官職也升至荊湖北路、
京西南路宣撫使兼營田大使。一日趙構把岳飛召至“寢閣”,向飛授命說:“中興之事,朕一以委卿。”準備將劉光世所部
王德、
酈瓊等兵馬五萬餘人隸屬於岳飛。這是朝廷因劉光世在淮上之役希圖換防避戰,退軍
當塗幾誤大事,被剝奪兵柄後作出的措置。
岳飛見部隊行將擴充,收復中原有望,心情異常激動,便親手寫成一道《
乞出師札子》。岳飛陳述了自己恢復中原的規劃,而且此時已不再提及迎還“二聖”或者“淵聖(宋欽宗)”之事,只將欽宗包括在“天眷”之中。
趙構御覽岳飛奏疏後,親賜御札嘉獎,都督府也將劉光世軍情況通報岳飛。撥劉光世軍與岳飛,似成定局,不意張浚和秦檜從中梗阻,趙構聽從張浚之議,置已決之“前議”於不顧,又下詔給岳飛說:“淮西合軍,頗有曲折。”不將劉光世軍撥與岳飛。張浚見了岳飛,撇開歸劉軍與岳飛之“前議”,以淮西軍中人事安排相問,岳飛耿直的回答卻遭張浚譏刺。岳飛胸中積忿,上了一道乞罷軍職的札子,不等批示,只向隨行機密官
黃縱略事交代後,就離開建康,回到廬山母墓旁守制了。
趙構聞知岳飛辭職,即詔令鄂州軍營將佐立刻敦請岳飛還軍,又派
張宗元到鄂州軍中做宣撫判官。朝廷命
李若虛、王貴去廬山請飛還軍,李若虛勸了岳飛六日,岳飛才答應受詔朝見,還軍視事。
張浚用人不當,終於招致了
淮西軍變,張浚因此引咎辭相。岳飛得到兵變的訊息,立即上疏表示願率軍進屯淮甸,拱衛建康行朝。趙構只讓岳飛到江州駐紮。九月、十月間,岳飛收到金國要放歸欽宗的太子
趙諶的諜報,對此表示擔憂,在入覲時向趙構提議立其養子趙瑗(即後來的
宋孝宗)為皇儲,以示高宗之正統。但趙構對此提議不滿,責備了岳飛。有學者認為,岳飛和宋高宗之間的矛盾,就是從這一年開始逐漸加深的。
這時,宋金對峙形勢又發生重大變化。
金太宗死後,
完顏亶繼承帝位,而軍事首腦
粘罕(漢名完顏宗翰)逐漸失勢,於是年七月死去,撻懶一派開始掌權。金趁劉豫借酈瓊叛降出兵攻宋之機,將劉豫抓獲,正式取消存在了八年的偽齊政權,並向宋廷呼籲和談,條件是歸還黃河以南故宋地,並放還高宗生母韋氏,歸還已死的宋徽宗的梓宮。
力反和議
紹興八年(1138年)二月,岳飛還軍
鄂州,堅持“戮力練兵”,“日夜訓閱”。趙構為“屈己求和”,進一步重用秦檜,並令其與金接通關係。韓世忠、岳飛對和議一事都表示堅決反對。岳飛在臨安朝見時對趙構說:“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謀國不臧,恐貽後世譏議。”趙構不聽。
十一月,金廷派出江南詔諭使
張通古、蕭哲,攜帶詔書,來同南宋“講和”。金人不稱宋朝而稱“江南”,不說“議和”而說“詔諭”,把南宋完全置於藩屬地位,訊息傳開,朝野上下,輿論沸騰。宋廷諸大臣對此議論紛紛,多有反對者,然而這些主戰派人物如樞密副使
王庶、樞密院編修
胡銓等,或被罷官,或被貶謫;
趙鼎也被罷相。
十二月二十七日,秦檜以宰相身份代表宋高宗趙構跪在金使腳下,答應取消宋國號,作金的
藩屬,並每年納貢,南宋與金的第一次和議達成。
紹興九年(1139年)正月,宋廷宣布大赦天下,以慶賀"和議"的成功。岳飛接到赦書之後,讓幕僚
張節夫起草了一份《謝講和赦表》,表明自己不趨附和議,誓要"唾手燕雲,復仇報國"。岳飛對朝廷加封的
開府儀同三司官銜,雖三詔而不受,他在辭書中說:"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憂而不可賀。可訓兵飭士,謹備不虞;而不可論功行賞,取笑夷狄。"趙構特下“溫詔”,岳飛才不得已受之。
其後岳飛又自請隨宋使至西京洛陽謁掃先帝陵墓,以趁機窺探金國虛實,但未被允許。再後,岳飛又上二札子,要求解除自己的軍職,字裡行間對和議之事不無諷剌之意,趙構、秦檜先未予理睬,後批示不允所請。
挺進中原
紹興十年(1140年)五月,發動政變掌權的完顏兀朮廢除對宋和議,親統大軍,以山東聶兒孛堇和河南
李成為左右翼,取道汴京向兩淮進軍;右副元帥
完顏撒離喝統帥西路軍,從同州(陝西
大荔縣)攻陝西。五月下旬,金軍兵臨
順昌(今安徽
阜陽)城下,順昌告急。趙構原不同意岳飛出兵,後恐順昌有失,便命岳飛發兵救援。
岳家軍在鄂州已整訓三年,岳飛接詔後,立即派張憲、姚政率軍東進,援救順昌。未至順昌時,
劉錡已於
順昌之戰中大敗金軍。六月下旬,當西線金軍受阻,東線順昌解圍,局勢稍有穩定,趙構便又命司農少卿
李若虛向岳飛傳達詔命,諭岳飛“兵不可輕動,宜且班師”。此時岳飛已率軍開至德安(湖北
安陸)。岳飛向李若虛陳述他恢復中原的謀略,李若虛素主抗金,他不顧矯詔之罪,主動支持岳飛北伐。
岳飛隨即揮師北上,在六月、閏六月間,張憲的前軍攻下蔡州,牛皋的左軍在京西路連克魯山等縣城,統領官
孫顯也在蔡州和
淮寧府之間打敗金兵。張憲、
傅選又大敗金將
韓常,順利收復
潁昌(河南
許昌)。牛皋、徐慶隨後和張憲會師,繼而收復了陳州。中軍統制王貴所部也在閏六月底和七月初接連攻下了
鄭州和西京河南府(
洛陽)。與此同時,韓世忠部將王勝收復海州(江蘇
東海縣東),張俊部將王德收復
亳州。
岳飛聯絡北方民間抗金武裝,實施“連結河朔”的策略已有十年,此次派往河北的
李寶、孫彥、
梁興、董榮等義軍首領負責在太行山區和河北、河東等路組織當地忠義民兵,在後方配合岳家軍作戰,北方許多州縣的民間抗金力量也紛紛揭竿回響,截至七月初,曹、懷、衛、孟等州都被攻克。至此,岳飛所部和由他聯絡的各地忠義民兵,對兀朮盤踞的東京已形成南、西南、西、西北、北、東北六面包圍。
不意正值此時,朝廷詔命張俊撤出亳州移屯
壽春,又下詔駐屯順昌的劉錡向江南調移。岳飛接連上奏,請求友軍支援,“伏望速降指揮,火速並進”,但一直未能盼到援軍。
完顏宗弼得知駐紮在郾城的岳飛兵馬不多,用騎兵一萬五千人直撲郾城,企圖一舉消滅岳家軍的指揮中樞。七月初八日,完顏宗弼與龍虎大王
完顏突合速、蓋天大王
完顏賽里等,率領金軍在郾城北與岳家軍對陣。兀朮用“
鐵浮圖”為主力,正面進攻,左右翼又輔之以“
拐子馬”,都是金軍的精銳部隊。岳飛令其子岳雲率
背嵬軍和游奕軍騎兵迎戰,往來衝殺,並派步兵用
麻扎刀、大斧等,上砍敵軍,下砍馬腿,使“拐子馬”失去威力,殺傷了大量金兵。
初十日,金兵再犯郾城,岳飛在城北的
五里店再一次大敗金軍。這時,兀朮又調集了十二萬大軍屯於
臨潁縣。十三日,楊再興率兵出巡,在
小商橋與金兵遭遇,竟以三百騎兵殺死了金兵二千多人,其中包括一百多名軍官,
楊再興與所部全部英勇戰死。第二天,張憲率兵再戰,金兵只好退出臨潁。
郾城之戰後,金人不甘失敗,七月十四日,兀朮率十萬步兵和三萬騎兵攻潁昌。王貴、岳雲分率精騎與金軍戰於潁昌城西。岳雲以八百背嵬騎兵作正面攻擊,步兵分左、右兩翼,以抗金軍騎兵。
潁昌之戰,岳家軍“無一人肯回顧”,殺得“人為血人,馬為血馬”,大敗金軍,斬金軍五千餘人,俘士卒二千餘人、將官七十八人,獲馬三千餘匹。
兀朮退還開封,接連的失利使他哀嘆:“我起北方以來,未有如今日屨見挫衄!”金軍大將韓常也不願再戰,派密使向岳飛請降。岳飛為大河南北頻傳的捷報所鼓舞,他對部屬說:“今次殺金人,直到
黃龍府(今吉林
農安),當與諸君痛飲!”
岳家軍全線進擊,包圍開封。七月十八日,張憲與
徐慶、
李山等諸統制從臨潁縣率主力往東北方向進發,又擊敗五千金軍,追擊十五里。同時,王貴自潁昌府發兵,牛皋也率領左軍進軍。
兀朮以十萬大軍駐紮於開封西南四十五宋里的
朱仙鎮,希圖再次負隅頑抗。岳家軍北上距離朱仙鎮四十五宋里的
尉氏縣駐營,作為“制勝之地”。岳家軍前哨的五百背嵬鐵騎抵達朱仙鎮,雙方一次交鋒,金軍即全軍奔潰。兀朮最後只剩下一條路,放棄開封府,準備渡河北遁。
十年功廢
兀朮正準備渡過黃河的時候,有個北宋時的
太學生卻要求進見,對兀朮說:“太子毋走!京城可守也!岳少保且退矣!”兀朮忙問:“岳少保以五百騎破吾精兵十萬,京師中外日夜望其來,何謂可守?”太學生說:“不然,自古未有權臣在內,而大將能立功於外者!以愚觀之,岳少保禍且不免,況欲成功乎?”
兀朮經此人提醒後,決定暫不過河。而秦檜也早在暗中策劃岳飛撤軍的事了。他們謀劃的重要步驟是,讓張俊從
亳州退還
壽春,命令
韓世忠穩守淮東,不得繼續前進,駐屯順昌的
劉錡遠調江南太平州等等。所有這些,都是為了置岳飛於側面受敵、孤軍無援的境地。就在
郾城大捷捷報報上朝廷的時刻,秦檜串通
張俊、
楊沂中,策動並唆使諫官羅汝楫向趙構上疏,說:“兵微將少,民困國乏,岳某若深入,豈不危也。願陛下降詔,且令班師。”趙構遂降詔,令岳飛班師。
七月十八日,即張憲從
臨潁殺向開封之時,宋廷傳來班師詔。岳飛鑒於當時完勝的戰局,上書爭辯,大略為:“契勘金虜重兵盡聚東京,屢經敗衄,銳氣沮喪,內外震駭。聞之諜者,虜欲棄其輜重,疾走渡河。況今豪傑向風,士卒用命,天時人事,強弱已見,功及垂成,時不再來,機難輕失。臣日夜料之熟矣,惟陛下圖之。”
隔了兩三日,大軍先鋒已進抵
朱仙鎮,完顏兀朮已逃出開封之時,岳飛卻在一天之內接連收到十二道用
金字牌遞發的班師詔,詔旨措辭嚴峻:命大軍即刻班師,岳飛本人去
臨安朝見。據學者
王曾瑜考證,高宗發十二道金牌的時間,大約是在七月十日左右,即他得到七月二日克復
西京河南府捷報不久。
岳飛接到如此荒唐的命令,憤惋泣下:“十年之力,廢於一旦!”然而在朝廷高壓鉗制之下,岳飛不得不下令班師。百姓聞訊攔阻在岳飛的馬前,哭訴說擔心受金兵報復:“我等戴香盆、運糧草以迎官軍,金人悉知之。相公去,我輩無
噍類矣。”岳飛無奈,含淚取詔書出示眾人,說:“吾不得擅留。”於是哭聲震野。大軍撤至蔡州時,當地人民要求與部隊一起行動,岳飛最終決定留軍五日,以掩護當地百姓遷移襄漢。大軍班師鄂州,岳飛則往臨安朝見。北方忠義軍孤掌難鳴,兀朮回到開封,整軍彈壓,又攻取了被宋軍收復的河南地區。岳飛在班師途中得知噩耗,不由仰天悲嘆:“所得諸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
岳飛回到行朝,不再像以往慷慨陳詞,只是再三懇請朝廷解除其軍職,歸田而居。趙構以“未有息戈之期”為由不許。
紹興十一年(1141年)正月,完顏兀朮再度領軍南下。二月,岳飛領兵第三次馳援淮西。這也是他最後一次參與抗金戰鬥。
千古奇冤
紹興十一年(1141年),金國在無力攻滅南宋的情況下,準備重新與宋議和。宋廷乘機開始打壓手握重兵的將領,尤其是堅決主張抗金的岳飛、
韓世忠二人。
完顏兀朮在給
秦檜的書信中說“必殺岳飛,而後和可成”。
四月,張俊、韓世忠、岳飛三大將被調離軍隊,到臨安
樞密院供職。
五月,張俊在和岳飛巡視
楚州韓世忠的軍隊時,暗中挑唆岳飛,欲一同分解此軍,卻遭飛嚴肅回絕。秦檜又欲陷害韓世忠,岳飛再次保全了韓世忠。岳飛回朝後,即遭秦檜黨羽
万俟卨、
羅汝楫的彈劾,誣衊飛援淮西“逗留不進”、主張“棄守山陽(楚州)”,要求免除岳飛樞密副使之職。八月九日,岳飛被罷樞密副使,充“萬壽觀使”的閒職,岳飛自請回到江州廬山舊居賦閒。
岳飛此時已無兵無權,但對他的迫害卻仍在步步緊逼。在秦檜授意下,張俊利用岳家軍內部矛盾,威逼利誘都統制王貴、副統制
王俊先出面首告張憲“謀反”,繼而牽連岳飛。
張俊私設公堂,向張憲嚴刑逼供,毫無結果之下,竟捏造張憲口供“為收岳飛處文字謀反”。岳飛在江州居留,為時甚短,就接到宋廷命令,召他回“行在”臨安府。十月十三日,岳飛被投入大理寺(原址在今杭州
小車橋附近)獄中,此前其長子岳雲也已下獄。
岳飛義正詞嚴地面對審訊,並袒露出背上舊刺“盡忠報國”四大字,主審官
何鑄見此,亦為之動容。何鑄查得岳案冤情,如實稟告秦檜。秦檜卻說:“此上(趙構)意也!”改命万俟卨主審此案。万俟卨用盡手段,也無法使岳飛三人屈招一字。岳飛寧死不自誣,乃至以絕食抗爭,經其子
岳雷照顧,才勉強支撐下來。
十一月初七日,宋金“
紹興和議”達成:由宋向金稱臣,將
淮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劃歸金國,並每年向金貢奉銀絹各二十五萬兩匹。和議雖已達成,但岳飛始終未能被釋放。万俟卨等逼供不成,為了坐實冤獄,又為岳飛羅織搜剔了所謂“指斥乘輿”、“坐觀勝負”等數條罪名,欲將飛一舉定為死罪。
大理寺丞李若朴、
何彥猷以飛為無罪,與万俟卨竭力爭議,均遭罷官處分。布衣
劉允升上書為飛申冤,被下大理寺處死。已賦閒的韓世忠因岳飛入獄之事質問秦檜,秦檜回答:“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
莫須有。”韓世忠忿然道:“相公,‘
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趙構下達命令:“岳飛特賜死。張憲、岳雲並依軍法施行,令
楊沂中監斬,仍多差兵將防護。”
岳飛在大理寺獄中被殺害(宋代史料並無“
風波亭”的記載),時年39歲;岳雲和張憲被斬首。岳飛的供狀上只留下八個絕筆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岳飛的死訊傳出,百姓們都為之哭泣;訊息傳到金國,金國大臣們為此酌酒慶賀,並說:“和議自此堅矣!”
身後平反
岳飛被害後,獄卒
隗順冒險將岳飛遺體背出杭州城,埋在
錢塘門外九曲叢祠旁。隗順臨終前,始將此事告知其子。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
宋孝宗趙昚即位,岳飛冤獄終於平反。隗順之子告以前情,乃將岳飛以禮改葬在西湖
棲霞嶺。淳熙五年(1178年),為岳飛追贈諡號“武穆”,宋寧宗時追封為
鄂王,宋理宗時改謚忠武。
軍事成就
北伐中原
次數 | 時間 | 成果 |
---|
| 紹興四年(1134年)五月至七月 | 大敗偽齊李成,收復偽齊占據的城池 |
| 紹興六年(1136年)七月和八月 | 收復陝西一帶的商州全境和虢州部分地區 |
| 紹興六年(1136年)十一月 | 岳飛進軍至蔡州一帶收兵 |
| 紹興十年(1140年)六月、閏六月和七月 | 大敗完顏兀朮,取得郾城、順昌大捷 |
軍隊建設
杜充降金後,岳飛開始獨立成軍,在江南堅持抗金。岳飛收復襄漢六郡後,岳家軍移屯鄂州,襄漢地區自此成為岳家軍的主要防區。經過數次擴編,岳家軍截至紹興五年的兵力達到了三萬餘人。紹興五年(1135年),岳家軍的規模擴大到十萬人左右。這是因為楊麼軍的壯丁五、六萬人大都編入岳家軍,南宋朝廷此後又增撥了數萬人編入岳家軍的緣故。岳家軍以後也大體維持十萬左右的數量,直到岳飛被趙構和秦檜所害。
岳家軍至少有十二統制“軍”。據紹興九年(1139年)統計,這十二軍共由22名統制、5名統領和252名將官分別率領,其中有正將、副將和準備將各84名。
王貴任中軍統制,
張憲任前軍統制,這二人是岳飛的副手,可代替岳飛指揮其他統制,主持岳家軍全軍的事務;
徐慶、
牛皋和
董先三人最為善戰,此五人是岳家軍的中堅人物。此外,岳家軍中還擁有一批文官,如
薛弼、
朱芾、
李若虛、
胡閎休、
黃縱、
於鵬、
孫革等。
岳家軍曾經有神武右副軍、神武副軍、神武后軍、行營後護軍等正式軍號,隨著時光的流逝,這些軍號也退出了歷史舞台,而“岳家軍”卻一直被人們傳誦。
治軍風格
岳飛是中國古代治軍的楷模,“岳家軍”成為一時的典範。他雖然沒有軍事論著傳世,但從其散見於史書篇牘中的論述和軍事實踐,可看出岳飛嚴於治軍的主要內容。前人在總結岳飛的治軍思想時指出有六個方面:貴精不貴多;謹訓習;賞罰公正;號令嚴明;嚴肅紀律;同甘苦。這六方面的核心便是以嚴治軍。
由於岳飛嚴於治軍、善於治軍,故“岳家軍”戰鬥力強,“皆可以一當百”,金人也讚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岳家軍”為當時一些將帥所嘆服,也為後世一些名將所效法。如明代名將
戚繼光亦以岳飛為榜樣,練就了抗倭勁旅“
戚家軍”。
岳飛在作戰中不僅強調要有勇敢的精神,而且更為重視謀略的作用。岳飛注意靈活用兵。宋王朝實行“將從中御”,將帥作戰必須依事先準備的陣圖行事,不得擅自改變。岳飛認為,陣圖有一定的局限,而作戰是千變萬化的,“古今異宜,夷險異地”,不能照搬陣圖。他提出“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思想。另外,岳飛還提出“善觀敵者逆知其所始,善制敵者當先去其所恃”的思想。
主要作品
詩文
書法
岳飛雖出身行伍,但自幼受到良好的中國傳統教育,勤奮好學,文武雙全。書法以行、草為主,暢快淋漓,龍騰虎躍,氣韻生動,章法嚴謹,意態精密,纖濃符中,剛勁不柔,自有一種淳正之氣,頗含文臣氣質。傳世書跡有《書
謝朓詩》《前後
出師表》《
弔古戰場文》等。
(圖冊參考資料)
人物評價
總評
岳飛的業績不可磨滅。他表達了被侵犯民族的要求,堅持崇高的民族氣節,在處境危難的條件下,堅持了抗金的正義鬥爭,並知道愛護人民的抗金力量,聯合抗金軍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中國人民免遭金人的蹂躪,從而保住了高度發展的中國經濟和文化,並使之得以繼續向前發展。
史書評價
《湖北轉運司立廟牒》:“去世已三十年,遺風餘烈,邦人不忘,繪其相而祀者,十室而九。”
《忠愍謚議》:“人謂中興論功行封,當居第一。”
《
宋史·岳飛傳》:“西漢而下,若韓、彭、絳、灌之為將,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並施如宋岳飛者,一代豈多見哉。史稱關雲長通《春秋左氏》學,然未嘗見其文章。飛北伐,軍至汴梁之朱仙鎮,有詔班師,飛自為表答詔,忠義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諸葛孔明之風,而卒死於秦檜之手。蓋飛與檜勢不兩立,使飛得志,則金仇可復,宋恥可雪;檜得志,則飛有死而已。昔劉宋殺
檀道濟,道濟下獄,嗔目曰:‘自壞汝萬里長城!’高宗忍自棄其中原,故忍殺飛,嗚呼冤哉!嗚呼冤哉!”
歷代評價
宋孝宗:“卿家紀律、用兵之法,張(俊)、韓(世忠)遠不及。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
文天祥:“岳先生,我宋之
呂尚也。建功樹績,載在史冊,千百世後,如見其生。至於筆法,若雲鶴游天,群鴻戲海,尤足見干城之選,而兼文學之長,當吾世誰能及之。”
鄧小平:“英雄永遠為後人所紀念,壞人永遠為後人所唾棄。
軼事典故
岳母刺字
岳母刺字的故事,宋人筆記和野史均無記載,包括岳飛之孫
岳珂所著《
金佗稡編》也沒有記錄。岳飛背上刺字的記載始見於元人所修的《
宋史》本傳:“初命
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
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有一種說法是,因為“刺字為兵”的制度仍在執行,所以岳飛從軍時在背部刺上“盡忠報國”四字明志。
明代表現岳飛故事的小說、戲劇如《
精忠記》、《
武穆精忠傳》、《精忠旗傳奇》等都有岳飛背上刺字的描寫,刺字版本不一,流傳最廣的則是“精忠報國”。有學者認為,此時的“精忠報國”四字是混淆了宋高宗御賜“精忠岳飛”四字而產生。
始修於明代的《唐門岳氏宗譜》說“盡忠報國”四字是姚氏于靖康初年為岳飛所刺,但《宗譜》晚出,此事的真實性仍有待考證。“
岳母刺字”的演義故事則最早見於清抄本《如是觀傳奇》與杭州
錢彩評《
精忠說岳》,《說岳》中的岳母刺字故事影響廣泛,傳誦不絕,成為一段
膾炙人口的佳話。
生活簡樸
衣——全家均穿粗布衣衫,妻子李氏有次穿了件綢衣,岳飛便道:“皇后與眾王妃在北方過著艱苦的生活,你既然與我同甘共苦,就不要穿這么好的衣服了。”自此李氏終生不著綾羅。
食——一次,留部將郝晸進餐,碰巧一個葷菜也沒有。赦晸進送酸餡,岳飛嘗後,把剩下的當作“晚食”。
住——茅屋軍帳,與士卒同甘共苦。高宗曾要在杭州為岳飛建豪宅,岳飛辭謝說:“北虜未滅,臣何以家為?”
財產——此外,岳飛不僅樂善好施,而且還經常化私為公,用自己的私家財產去補助軍用。史書記載:“(岳飛)樂施踈財,不殖資產,不計生事有無。所得錫賚,率以激犒將士,兵食不給,則資糧於私廩”。有一次,岳飛命令部下將自己家“宅庫”里的所有物品,除了皇帝“宣賜金器”外,全部變賣,交付軍匠,造良弓二千張以供軍用,“除宣賜金器存留外,余物盡出貨,以付軍匠,造弓二千張”。岳飛幕僚
黃縱見到了就提醒岳飛不要為公事破費,黃縱說:“此軍器,當破官錢。”岳飛卻淡淡地回答:“幾個札子乞得,某速欲用,故自為之。”
犒賞——戰時,南宋對軍隊犒賞極厚,岳飛從來不取一文,全數分給將士。有次一名部將貪污賞銀,立斬。
律己寬人
除了自己儉樸淡泊,刻苦勵志外,岳飛對子女教育很嚴。要求他們每天做完功課後,必須下地勞作。除非節日,不得飲酒。宋時有“任子恩例”,官員品級越高,子女可享受的官階越高,次數越多。岳飛勉勵兒子們“自立勳勞”,僅用了一次“恩例”,還是為張所之子張宗本而用。而
岳雲屢立殊勛,岳飛卻多次隱瞞不報。為此
張浚說:“岳侯避寵榮一至此,廉則廉也,然未得為公也!”岳飛答道:“父之教子,怎可責以近功?”又說:“正己而後可以正物,自治而後可以治人,若使臣男受無功之賞,則是臣已不能正己而自治,何以率人乎?”
虔城百姓暴亂時曾驚擾孟太后車駕,被岳飛平定後,高宗密旨屠城,岳飛冒險屢次求情,保全了一城老小。
事母至孝
岳飛是歷史上有名的孝子。飛把母親姚氏接到軍營中後,侍奉唯恐不周,每晚處理好軍務,便到母親處問安。當母親生病時,岳飛親嘗湯藥,跪送榻前,連走路都微聲屏氣而行,生恐吵擾了母親的休息。凡遇率軍出征,必先囑咐妻子李娃,好好侍奉母親。
岳母於紹興六年三月病故。岳飛與長子岳雲赤足親扶靈柩近千里,自鄂州歸葬於江州
廬山。岳飛認為:“若內不能克事親之道,外豈復有愛主之忠?”
勇冠三軍
岳飛可以“挽弓三百斤,弩八石,能左右射”。後來岳飛在與敵人作戰時,殺敵將黑風大王。後來,賊王善、
曹成聚集兵馬號稱五十萬,岳飛部下只有八百,手下士兵都十分害怕。這時岳飛卻十分鎮定,說:“我給大家破了它。”然後左手拉著弓,右手拿著矛,衝擊敵陣,結果王善部大亂,岳飛乘勢大敗敵軍。
儒將風範
岳飛的文才自不必說,數十首詩詞足以說明。除此之外,他愛好讀書,書法頗佳,時人稱“室有鄴架”“字尚蘇體”。他還愛與士子文人交往,“往來皆高士”。
岳飛雖是武將,但他文采橫溢,有儒將風範。他是寂寞英雄,滿腔抱負,無人賞識,“欲將心事付瑤琴”,卻無奈,“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他寫的《
小重山》不似《
滿江紅》那樣豪情萬丈,可卻是借琴弦抒發著心中無言的吶喊。岳飛這一生,為南宋抗金,浴血沙場,赤膽忠心,不為功名,只希望可以得遇明君,慰籍平生寂寥。
賞罰分明
“凍殺不拆屋,餓殺不打擄”,是岳家軍的口號,也是真實的寫照。損壞莊稼,妨礙農作,買賣不公……斬!所以岳家軍所到之處,民眾無不歡欣圍觀,“舉手加額,感慕至泣”。
岳飛與將士同甘苦,待人以恩,常與士卒最下者同食。士卒傷病,岳飛親自撫問;士卒家庭困難,讓相關機構多贈銀帛;將士犧牲,厚加撫恤。李氏亦時常慰問將士遺孀。
家族成員
父母
父親 岳和
岳家是湯陰縣的一戶自耕農。
岳和為人淳樸善良,尚義氣,遇到荒年,常節減飲食,救困濟危,岳飛幼年也受到這種美德的薰陶。岳飛20歲時,岳和病故。
母親 姚氏
岳母刺字的故事膾炙人口,而姚氏見諸史冊的事跡只有《
金佗稡編》中的一段記載,雖只寥寥數筆,也顯示出她是位深明大義的婦女。姚氏於1136年病逝,終年約70歲,葬於廬山
岳母墓。
兄弟姐妹
姚氏呼岳飛為“五郎”,他應有四位哥哥,但都早夭,其事不詳;岳飛的甥婿高澤民在岳飛29歲時到臨安辦事,則岳飛至少有一位姐姐;飛又有一弟
岳翻,在破曹成時為楊再興所殺。
妻子
岳飛16歲時與劉氏成婚,生雲、雷二子。飛從軍抗金,讓劉氏照顧母親,她卻“兩經更嫁”。劉氏後嫁與韓世忠軍中一押隊,韓世忠讓岳飛來取劉氏,岳飛只“差人送錢五百貫”而已。
李娃(1101—1175),字孝娥,與岳飛在戰亂中相識,兩人應在建炎二、三年間結婚。岳飛從不納妾,與李娃感情和睦,生有霖、震、靄(霆)三子。夫遇害後,李娃隨家眷流放嶺南,仍堅持將兒孫撫養成人。冤獄昭雪後,李娃和三個兒子北歸,終年75歲,葬於江州(今江西
九江)。
子女
長子
岳雲(1119—1142),字應祥,號會卿,劉氏生。他12歲即從張憲軍,隨父親征戰四方,身先士卒,屢建奇功。後被誣入獄,與父和張憲同時被害,時年23歲。冤獄平反後,贈安遠軍承宣使。
次子
岳雷,字發祥,號夏卿,又號聲甫,劉氏生。1126年(靖康元年)三月,生於山西平定軍。岳飛在獄中時,岳雷曾被派去照料其父。父被害後,隨親人被遣送至
惠州(今屬廣東省)拘管,還未等到父兄平反,便已在流放地含恨而終。
三子
岳霖(1130—1192),字及時,號商卿,母李娃。岳飛遇害時,霖年僅12歲,孝宗皇帝昭雪時,霖32歲。霖多方蒐集父親遺事,其子岳珂在此基礎上編成《鄂國金佗稡編》28卷、《續編》30卷,這是研究岳飛的重要史籍。
四子
岳震,字東卿,母李娃。父兄蒙冤遇害,震方7歲,隨母流放。曾任朝奉大夫,後又加封緝忠侯。
五子
岳霆,李娃生,初名岳靄,宋孝宗為之改名岳霆,字應時,號君錫。父兄遇害時才3歲,隨母流放。後任修武郎、閤門祗候、奉直大夫。加封續忠侯。
岳銀瓶,一說其本名孝娥,相傳是岳飛次女。《
說岳全傳》提及岳飛次女聞父兄冤死,欲為他們鳴冤不果,抱銀瓶投井而死,終年13歲,世稱為“銀瓶小姐”。除《說岳》外,其事跡在南宋詞人
周密《
癸辛雜識》和清代以來的杭州地方志均有記載。清末學者
俞樾亦有一篇述及岳銀瓶事跡的文章《銀瓶徵》
後世紀念
詩詞紀念
岳飛墓
1163年(南宋隆興元年),宋孝宗下詔為岳飛昭雪,將岳飛遺體從九曲叢祠遷出,以“孤儀”(即一品禮)改葬於棲霞嶺下。1221年(
嘉定十四年),宋寧宗將岳飛墓旁的“智果觀音院”改建為功德院,即“褒忠衍福禪寺”(明
天順年間改稱岳王廟),以表彰岳飛的功德,元代以來,時興時廢,代代相傳。現存建築於1715年(清
康熙五十四年)重建,1918年曾大修,1979年按南宋建築風格全面整修,使岳廟更加莊嚴肅穆。墓道兩旁陳列的石虎、石羊、石馬和石
翁仲,是
明代的遺物。墓闕西側兩邊的鐵柵欄內,鑄有秦檜與其妻王氏、万俟卨、張俊四人跪像。1961年,岳墓被列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岳王廟
為紀念岳飛,中國許多地方都修築了
岳王廟,規模較大的有
安陽湯陰、
杭州、
朱仙鎮、
靖江、
宜豐等地的岳飛廟。杭州岳廟位於棲霞嶺南麓,是墓廟一體的建築群;安陽湯陰岳廟位於岳飛故里湯陰縣;朱仙鎮岳廟傳說是為了紀念
朱仙鎮之戰而建;靖江岳廟前身是宋代的岳飛生祠。
影視形象
年份 | 電視劇/電影 | 飾演者 |
---|
1940 | | |
1940 | | |
1971 | 《精忠報國》 | |
1985 | 《岳飛》 | |
1986 | | 夏川 |
1988 | | |
1992 | | |
1994 | | |
2002 | 《少年張三豐》 | 張巍 |
2013 | | |
2015 | | 李子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