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地形地勢,水文,氣候,礦產資源,人口,經濟概述,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文化教育,衛生醫療,城市建設,科學技術,交通,旅遊景點,
歷史沿革
尉氏縣歷史悠久。早在7000——8000年前這裡就有人類勞動生息。春秋時為
鄭國別獄,為獄官鄭大夫尉氏採食之邑,故名尉氏,沿襲至今。
秦始皇三年(前219年)置縣,歷經分並廢置,隸屬關係多變。
尉氏縣於秦始皇三年置縣。“古獄官曰尉氏”,今尉氏原為“鄭之別獄”,並以這裡為食邑,人們又稱此邑為“尉氏”。據《漢書》:“鄭大夫尉氏之邑,故遂以為邑。”
春秋時,為鄭國別獄。大夫尉氏任獄官,地為採食之邑,邑襲獄官姓氏為名至今。戰國時期,尉氏屬梁地,秦置縣。漢承秦制,尉氏屬
陳留郡,三國時屬魏地,為
兗州陳留郡所轄,西晉時歸兗州陳留國,惠帝末年,改陳留郡為
建昌郡,屬洛州。
北魏屬梁州陳留郡。文帝
興安初,尉氏併入苑陵(
故城在今新鄭東北)。太安三年(457年)析苑陵復置尉氏。東魏屬梁州
開封郡。後齊廢尉氏入苑陵,隋開皇六年(586年)分苑陵再置尉氏歸
潁川郡。
唐武德二年(619年)隋遺將
王世充僭位稱帝置
尉州。唐武德四年(621年)平王世充改尉州為洧州,歸河南道汴州陳留郡。五代、後梁都
汴梁,尉氏均屬東京開封府,後唐屬汴州
宣武軍。後晉、後周均屬東京開封府。
北宋屬京畿路開封府,金襲宋制,屬南京(今開封市)開封府。元屬汴梁路總管府,明屬
河南承宣布政使司開封,清亦然。
民國初屬河南省都督府豫東道,河南省長公署
開封道,後直屬河南省政府。1928年省下設行政區,尉氏屬第一行政區(治所在今鄭州市)。
建國後,初屬陳留專區,1952年併入
鄭州專區。1954年,省會由汴遷往鄭州,開封更為專區,尉氏歸之。1958年
通許、尉氏兩縣合併稱尉氏縣;1962年尉氏、通許分置。1983年8月撤開封專區,尉氏歸屬開封市。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地形地勢
尉氏縣地形呈西北高而東南低趨勢,西部7條崗系交錯,14條主脈南北起伏,最高點海拔133米(
崗李鄉冉家村北);西南部為海拔70米左右的高台平地;東部為黃河淤積平原,平均海拔65米左右,最低點海拔59米(
永興鄉李崗村北)。
水文
境內南有雙洎河、杜公河,東有
賈魯河,中有康溝河,蜿蜒東南,先後匯流出境,注入淮河。
氣候
尉氏縣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1℃。年平均無霜期215天,年平均降水量692.3毫米。年平均
日照2481.9小時。該縣七十年代中期前水澇普遍,之後,漸呈乾旱趨勢。
礦產資源
尉氏縣煤炭資源主要分布在洧川、三石、肖莊、
邢莊四個區域,全縣煤炭總儲量為10億噸。
洧川煤礦區:屬國家兩權項目,地下煤炭儲備為6億噸,煤層厚度約為6米,此區塊煤層埋深為1300-2000米,大部分可作為煤炭後備資源,此區塊隆起抬升的地塊大約40平方公里,可采儲量應在2億噸以上。
三石煤礦區:該礦區面積為35平方公里。涵蓋崗李、大營兩個鄉,其中崗李鄉有西肖莊、窩沈、占莊、韓佐、老莊師、水寨高、聶家、打車周、祥府張、冉家、楊集等11個村,物探勘查結束後,在原項目區內西南方向又申報了30平方公里,遠景儲量為3億噸。
肖莊土礦區:該礦區屬企業投資項目,該礦區面積為31.2平方公里,共上了8台鑽機,初步推斷儲量為1億噸。
邢莊拐揚煤炭礦區:該礦區以邢莊鄉拐揚村為中心約35平方公里,物探勘查已於2006年4月份結束。
地熱水:地殼內岩石和流體中能被人類社會經濟合理開出來的熱量,共分為蒸氣型、熱水型、地壓型、乾熱岩型和岩漿型。
人口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812150人,各鄉鎮人口: 洧川鎮51899人、朱曲鎮47328人、蔡莊鎮51187人、永興鎮66150人、張市鎮45563人、十八里鎮53301人、城關鎮53826人、邢莊鄉44141人、莊頭鄉46811、大營鄉 45952人、大馬鄉40783人、崗李鄉54130人、門樓任鄉34952人、大橋鄉46887人、南曹鄉49922人、小陳鄉27968人、水坡鄉51350人。
2013年,年末全縣戶籍人口95.18萬人,常住人口87.19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01萬人,出生率為11.62‰;死亡人口0.54萬人,死亡率為6.21‰;自然增長率為5.41‰。
經濟概述
綜述
2011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223.5億元,比2006年增加125.2億元,年均增長13.7%;全縣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5.1億元,是2006年的2.4倍,年均增長19.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57.9億元,比2006年增加34.9億元,年均增長20.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6.3億元,比2006年增加68.2億元,年均增長22.8%;金融機構年末存、貸款餘額分別達到76億元和41億元,分別是2006年的2.2倍和2.1倍,年均分別增長17.5%和16%。
2017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370.02億元,同比增長8.5%,增速高於全市0.3個百分點,總量和增速均居市屬各縣第1位。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2.05億元,同比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195.69億元,同比增長8.2%;第三產業增加值122.28億元,同比增長11.0%。三次產業結構為14.1:52.9:33.0。
第一產業
尉氏縣地處豫東平原,是全國小麥商品糧和優質棉雙重基地縣。全縣耕地面積131.89萬畝,常年種植小麥90萬畝,棉花30萬畝,花生27萬畝,玉米26萬畝,瓜果、蔬菜43萬畝。常年糧食總產46萬噸,平均單產380.16公斤。尉氏縣特色農作物已實現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種植,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如張市鎮的萬畝優質大桃生產基地;莊頭、水坡的10萬畝優質無籽西瓜生產基地;莊頭鄉1萬畝韭菜生產基地和千畝供港蔬菜生產基地;永興鎮萬畝優質辣椒生產基地。
2011年,全縣完成農業總產值82.4億元,比2006年增加35.7億元,年均增長4.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798元,比2006年淨增3349元,年均增長13.3%。紮實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有效灌溉面積發展到110.9萬畝,旱澇保收田面積發展到86.2萬畝。累計植樹1100餘萬株,新植林網3.8萬畝,成功創建省林業生態縣和全國綠化先進縣。積極調整種植業結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第二產業
2011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02.9億元,比2006年增加71.3億元,年均增長22.7%;六大產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82.3億元,占規模工業的80%,支柱產業支撐作用逐步顯現;民營經濟進入全省二十強,工業經濟綜合實力連年穩居全市第一;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被授予省級智慧財產權優勢區域;22種工業產品獲省名牌、省優質產品稱號,“耐馳”牌商標獲中國馳名商標,實現了全市中國馳名商標零的突破,工業經濟發展質量有效提升。
第三產業
2011年,全年引進各類資金4.75億元、項目96個、技術56項、人才276人,契約利用外資500萬美元、直接利用外資302萬美元,出口創匯117萬美元,接待中外客商3400多人次。豫棉集團投資的精梳紗、香港萬豪房地產開發公司投資的房地產開發、河南通達通訊公司投資的地下公用信息管網、杭州華東家禽交易中心投資的禽類交易及加工、江蘇南通投資的老鴨屠宰加工、福建客商投資的蛋品加工、星級賓館建設、杭州肉聯集團投資的豬肉加工等項目,有的已開始動工建設。長春皓月集團投資建設肉牛育肥深加工、深圳金伯利集團投資的三中分校、澳大利亞客商投資的速凍食品等項目達成了投資意向。引進的項目和資金,將為尉氏經濟注入強大活力,大大增強尉氏經濟發展的後勁。
社會事業
文化教育
2011年,尉氏縣共有各級各類公辦學校428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職業學校1所,國中43所,國小369所,縣直幼稚園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成人中等專業技術學校1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17所。全縣共有公辦教師8092人,在校中小學生113418人。
2011年,尉氏縣共有民辦學校(園)74所,其中幼稚園57所,普通中學7所,中等職業學校2所,國小8所。在校生總計17021人,其中幼稚園5853人,國小3260人,國中4442人,普通高中1747人,中等職業學校1719人。
國中 | 尉氏縣三小中學 尉氏縣新世紀中學 蔡莊鎮第一中學 蔡莊鎮第二初級中學 蔡莊鎮第三中學 蔡莊鎮第四中學 張市鎮孔莊中學 永興鎮第二初級中學 永興鎮第三初級中學 水坡鎮第一初級中學 水坡鎮第三初級中學 邢莊鄉第一初級中學 | |
高級中學 | 尉氏縣第一高級中學 尉氏縣第三高級中學 尉氏縣一中分校 尉氏縣民開中學 |
衛生醫療
2011年,尉氏縣擁有醫療衛生機構21個,其中縣級綜合醫院3家(縣人民醫院、縣第二、第三人民醫院)、中醫院、婦幼保健院、疾病控制中心各一所、鄉鎮衛生院15個,全縣設開放性病床1411張,擁有萬元以上大型設備140餘台(件),衛生技術人員1990人,其中正高級職稱48人,此外還有縣、鄉行政村衛生所523個,個體開業者594家,已基本滿足了縣民眾的就醫需求。
城市建設
2011年,城市建設規劃、產業集聚區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實現“三規合一”。強力推進縣城規劃建設,修建了南北向主幹道紡織路、建設路、濱河路、花園路、東西向主幹道福星大道、人民路、文化西路、尉州大道,形成縣城“四縱四橫”的城市道路框架。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相繼完成了自由路南北段、濱河西路南段、福園路西段、光明路中段等一批道路和配套工程;高標準完成了建設路、健康路等路段綠化工程;對東湖、南湖進行了工程改造,建設新世紀廣場、古塔廣場等,縣城景觀建設得到長足發展;體育中心的建設,使縣城功能得到進一步完善;縣城綠化覆蓋面積達到194公頃(不包括城東生態綠地),公共綠地12.6公頃,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1.42%,人均公共綠地3.01平方米。
科學技術
2011年,全縣17個鄉鎮有省級科技示範鄉鎮1個,市級科技示範鄉鎮16個。全縣有農業科技園區23個,其中省級農業科技園區1個,市級農業科技園區1個。以科技為先導,建成了河南省紡織工業基地,培育科技先導型企業7家。先後表彰科技進步先進企業28家,鑑定、表彰縣級科技成果82項;培育評選科技示範村145個,科技示範戶310個,培訓各類星火人才69500人次;引進農業新品種159個、新技術238項,引進各類技術人才820人次;成交各類技術契約624項,技術成交額7340萬元。
交通
尉氏縣地處豫東平原,北距黃河54公里,開封46公里,西北距省會鄭州80公里,西南距許昌75公里。
尉氏縣西依京廣鐵路、北靠隴海鐵路,地方小鐵路橫貫東西,離新鄭機場50多公里,220(開封--許昌)公路和102(鄭州--周口)公路兩條省道自縣城西區交叉而過,省級幹道四通八達。南日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地方公路直下鄉村,縱橫交織。
旅遊景點
尉氏縣旅遊景點有:
青雲禪寺、阮籍嘯台、太平興國寺塔(又名東關塔)、紫銅鐘、
劉青霞故居、洧川城隍廟等。
太平興國寺塔,又名東關塔,位於縣城東關太平興國寺內,建於宋初,歷代累遭兵燹寺廢而塔存。塔體為八層六棱重檐樓閣式磚塔,塔階作盤旋式,現地表以上通高三十米,直徑七米零六,塔內外均嵌有佛龕和圖案、假門、假窗等造型,腰檐互飾斗拱均仿木結構,外觀莊嚴淳厚,為尉氏縣重要古建築。
興國寺塔於二零零六年六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紫銅鐘,又名宋銅鐘,原掛縣城東關太平興國寺內,與太平興國寺塔同為該寺重要設施和組成部分。宋真宗鹹平二年(公元999年)歲次已亥十一月二十八日鑄,鹹平三年四月十七日懸掛。銅鐘身高五尺五寸,圍一丈一尺,厚二寸五分,八齒。形式渾厚,工藝精良。
“劉青霞故居”是為紀念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社會活動家,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劉青霞而保留。故居原為尉氏縣大地主“劉半縣”莊園的一部分,位於尉氏縣城正中央,跨東西兩條大街是有名的“師古堂”大院。劉青霞故居於二OO六年六月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