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概況,國名釋義,自然地理,歷史,早期,鼎盛,衰落,滅亡,軍事,兵力,賦兵制,軍隊組織,戰車之制,徒兵,武器,外交,衣食住行和娛樂,衣服,飲食,居住,交通,娛樂,鄭國君主,鄭國七穆,
鄭國概況
國名釋義
鄭重嚴肅忠孝仁義之國;鄭在卜辭中寫作“奠”,“邑”旁(也就是耳朵旁)是成為地名後加上的。“奠”在卜辭中是祭祀的酒器,後來又表示祭祀的行為,總之一直是在祭祀的圈子內轉悠。直到今天,“鄭”字除為地名,就是姓氏,很少有其他含義,而掛在嘴邊的“鄭重聲明”的“鄭”,還留著祭祀的氣氛——嚴肅。
自然地理
疆域:鄭國初在西方,西周末封於鄭,在近畿之棫(yú)林(今陝西鳳翔南),後遷拾(今陝西華陰市、華縣),後東遷都新鄭(今新鄭縣附近)。其疆域約有今河南北半省之中部。大致為:東有汴梁,至蘭考。南包許昌,達禹州,西距虎牢,北越黃河。縱橫約一二百里之間,即東經112°-- 118°之間 ,北緯34° - 35°之間,東南為廣闊的黃淮平原。
氣候:鄭國地區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4° C 。7月最熱,平均27.3°C ;1月最冷,平均0.2°C ;年平均降雨量640.9毫米,無霜期220天,全年日照時間約2400小時。
河流:境內大小河流分屬於黃河和
淮河兩大水系,其中有流經鄭國段的黃河。
歷史
早期
前806年,建國者為
周厲王少子,
周宣王同母弟王子友(一說宣王子)於鄭(今
陝西華縣的東方),成為鄭國第一代君主,是為
鄭桓公。
三十三年,西周王室30世周幽王任命桓公為司徒,掌握教化國民。他努力使周朝百姓和睦相處,黃河、洛水流域的人民都思念他。次年,因幽王寵幸褒擬,朝政日益荒廢,問題積重難返,有些諸侯背叛了幽王。桓公見王室日非,他問史伯:“王室多故,余懼及焉。與其何所(處)可以逃死?”
史伯說:“王室將卑,戎狄必昌,不可逼也!”他接著仔細分析了當時形勢,認為只有“濟(
濟水)、洛(
洛水)、河(
黃河)、潁(
潁水)之間”比較安全,那裡沒有大國,虢(指
東虢,位於今河南鄭州。位於今河南陝縣的為
西虢;另外還有位於今陝西的
小虢,春秋初年為秦國所滅)、
鄶國兩個小國國君“皆有
驕侈怠慢之心”,稍加武力或
賄賂,就可以對付。
鄭恆公聽從了太史令的建議,於周幽王十年(前772),將他的族人遷移到洛水東部,居住在
虢(今河南密縣東南)、
鄶(今河南滎陽北)獻出的10座城邑,也成為了後來鄭國的基礎。
鼎盛
鄭國的東面就是
魯、
宋,西北就是成周、
衛、
晉,西南就是
陳、
蔡、許和
楚,周圍還有許多姬姓、姜姓、偃姓、嬴姓及其他姓的小國,正如《國語·鄭語》所說:“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則皆蠻荊戎狄之人也。”
周室東遷時,鄭、晉都盡了保衛的責任。由於晉國不久分裂為翼(晉)和曲沃兩部分,內戰頻仍,所以王室不得不依靠
虢和鄭,它們都曾以諸侯而兼王室的卿士。鄭武公、鄭莊公對周的態度都很驕橫無禮,平王很不滿意,想把權力分一半給虢公。莊公知道後,責問平王,平王竭力否認,以致“
周鄭交質”(即互相交換質子,鄭國以世子
鄭昭公,周王室以太子王子狐),並進行戰爭。周天子的權威已掃地殆盡了。
鄭伯充分利用王室大臣的身份,經常利用王室之名為自己謀私利。,兼併了周邊的小國,侵奪許國,干涉
宋、
衛、
魯等國,還助
齊國趕走入侵的
北狄。鄭莊公之時的鄭國,儼然是春秋初年第一大國。
衰落
鄭莊公多寵子,在其死後,鄭國即陷入內亂。
鄭昭公即位後不久,權臣
祭仲入
宋時為公子突岳父雍氏所迫,改立公子突為鄭國國君,是為
鄭厲公。鄭昭公逃到了衛國。不久,鄭厲公不滿祭仲專權,謀殺祭仲。事泄,祭仲殺
雍糾,迎鄭昭公復位。但鄭昭公與
高渠彌有私怨,在一次狩獵時,
高渠彌射殺昭公。然高渠彌與祭仲不敢迎鄭厲公復位,於是立
公子亹為君,是為
鄭子亹。
齊襄公會諸侯於首止,鄭子亹去參加會盟,
高渠彌相禮。結果齊襄公殺鄭子亹,而後公子嬰於陳被立為國君,是為
鄭子嬰。不久,齊國攻鄭,
鄭子嬰、
祭仲和
高渠彌等皆被殺,鄭厲公由邊邑入鄭,復位。
經過幾次君位爭奪,鄭國國勢大不如前,而周邊列強則紛紛而起。南方的楚國早已不尊周王室號令,求加爵位不成之後自立為王,並大肆兼併漢水諸姬,直接面對鄭國。而北方的晉國,曲沃一族對晉國公室的鬥爭取得了絕對優勢。齊國則實行了改革,齊桓公開始稱霸。鄭國位置處於四戰之地,無險可守,且夾於大國之間。因此列強爭霸,常把鄭國作為戰場。在對外政策中,鄭時而親楚,時而親晉,但大多數時期親楚。
鄭國自
鄭襄公開始,
七穆輪流執政,掌控國家大權,而鄭國國君則勢力大衰。七穆執政時期,只有
子產當國時採取靈活的外交策略,鄭國得以取得喘息之機,國力稍稍有所恢復。但子產之後,鄭國仍復如舊,國家已勢不可為。
前712年,
鄭、
秦、
晉三國伐許,
許國戰敗,退居原許國東偏。前697年,東偏的許國趁鄭國內亂,奪回故地,之後鄭國於前665年和627年兩次伐許,再之後鄭國於前588年、前577年和前576年三次伐許,許都以割地請和。前576年,許國長期為鄭國所逼,只好遠離舊許,遷至楚方城外的
葉,尋求楚的保護。之後許雖然在其他各國幫助下復國,但是最終於前504年為鄭國所滅。
滅亡
進入戰國,鄭國仍然得以
苟延殘喘。此時鄭國最大之敵人已經是新興的
韓國。然鄭國仍內亂內斗不止,
鄭哀公為國人所殺;韓國攻鄭,殺幽公。於是國人立幽公之弟公子駘為君,是為
鄭繻公。
韓非稱鄭國發生了
太宰欣取鄭事件,此事詳情已難以考證。
鄭繻公在位時,與韓國的戰爭互有勝負,而且形勢曾一度好轉。繻公十五年,韓伐鄭,取鄭之
雍丘;繻公十六年,敗韓於
負黍;繻公二十三年,圍韓
陽翟。前375年,鄭國滅於韓國。
在韓即將滅鄭之際,鄭國再次內亂。
鄭繻公殺其相子陽,而子陽之黨又殺繻公。鄭國這時根本不需要外國來滅也會自己滅亡。子陽之時,鄭國已經一分為三。
鄭君乙二年,鄭負黍反,歸韓,十一年,取陽城,二十一年(前375年)韓滅鄭。
軍事
兵力
鄭國有10萬軍隊,6萬都聚集在都城裡。鄭國的軍力當在魯國之上。春秋初年,鄭國已有三軍,內戰用的軍隊已達二百乘。三軍外並有徒兵和臨時添置的軍隊。魯襄公十一年,鄭人賂晉兵車百乘。魯襄公二十五年,鄭子展、子產帶車七百乘伐陳,車數與城濮之戰晉車之數相等。哀公二年,晉、鄭鐵之戰,晉將衛太子蒯聵登鐵丘上觀望鄭軍,看見鄭軍很多,害怕起來,自投於車下。此戰晉人以鄭為大敵,可見鄭國的兵力自春秋初年到末年始終不弱(鄭兵曾與晉、楚和諸侯聯軍開戰,諸侯的兵甚至畏鄭不敢越過鄭境,反被鄭軍所敗。鄭國軍力的強大於此可見,則為千乘之國並非虛言。
賦兵制
大抵是寓兵於“土”和“民”的。“士”指武士,他們的唯一事業便是習武打仗。至於普通人民,應是平時三季務農,一季演武,又在四季農閒的時候舉行狩獵以講習武事。三年大演習一次。國家的常備軍應該是武士之類,遇到戰事,便徵士民為兵。
軍隊組織
①據《國語》:五人為一伍,十伍(五十人)為一小戎,四小戎(二百人)為一卒,十卒(二千人)為一旅,五旅(一萬人)為一軍。
②據《司馬法》:十五乘為一廣,二十五乘為一偏,二十九乘為一參,二偏合為一兩(即五十乘為兩),八十一乘為一專,一百二十乘為一伍。
戰車之制
戰國以前用兵少稱人數,多稱車乘。每一乘大概有甲士十人,步卒二十人。
每乘兵車上的主力人員大致是三人:在左邊的叫做車左,掌管射箭;在右邊的叫做車右,掌管持矛應戰;在中間的是車御,掌管御馬馳驅。但主將的戎車,卻是將帥居中擊鼓,御者居左,持矛居右。至於君主的車乘,因為當時某種習慣把左首當作上首,所以君主居左,御者居中,持矛居右。又有所謂“駟乘”,是四個人為一車上的主力,用以增加戰鬥的力量的。
徒兵
戎車之外的步卒,有的雜在車隊里;有的單以步卒組織成軍,這便是所謂“徒兵”。《左傳》記載魯隱公四年,宋、衛諸國聯軍把鄭國的徒兵打敗。又載襄公元年,晉國和諸侯的兵伐鄭,又把鄭的徒兵在洧水上打敗。由《左傳》對此特別記載可以推測鄭國的徒兵大致是很有戰鬥力的。
武器
武器大致用青銅製造,其種類略有戈、矛、劍、戟、刀、斧、鉞等,分為“擊兵”(橫擊的兵器)、“刺兵”(直刺的兵器)、“句兵”(鉤曲的兵器)三類。此外尚有弓箭和石塊,用以及遠。甲冑乾楯,用以防身。旗幟,用作標記。“鉤援”(雲梯之類)、“臨車”(從上臨下的車)、“衝車”(從旁衝突的車),用以攻城。擂鼓進兵,鳴金退兵。軍隊所住,除帳幕外,築土自衛,是謂“營壘”。
外交
周幽王時,身為周王室司徒的鄭桓公,看到西周行將滅亡,就在太史伯的建議下,將財產、部族、宗族連同商人遷移到東虢(guó)和鄶之間(今河南嵩山以東地區)。太史伯的建議,為鄭國東遷規劃了發展藍圖和鬥爭策略,鄭武公和鄭莊公相繼為周平王卿士,且能控制內部卿大夫的勢力,在春秋初年的歷史上,鄭國甚為活躍。
鄭莊公在解決宮廷內部矛盾的同時,積極擴充軍隊,廣開疆土,先伐衛,又與齊結盟伐翼、伐宋、侵陳,比武公更為激進,儼然以小霸自居,這就激起了周平王的不滿。公元前719年,周平王駕崩,桓王即位。桓王對鄭莊公不信任,起用虢公忌父取代莊公在朝之職。鄭莊公不滿,為此鬧到朝廷,導致周鄭關係惡化,以致弄到周王室與鄭國交換人質,就是歷史上說的“周鄭交質”。周王子狐與鄭公子忽,作為人質互相交換。鄭莊公又派祭足帶人割取溫地的麥子,接著又取成周之禾,周鄭關係進一步惡化。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周桓王免去莊公朝中司徒之職,又親自帶領諸侯聯軍討伐鄭國,被鄭國的祝冉射中肩膀,史稱“射王中肩”,當祝冉再射一箭時,被莊公阻止,說:“君子不欲多一人,況敢凌天子乎!”並派祭足慰問桓王,這一方面說明鄭莊公作為“春秋小霸”已有能力與周王朝抗衡,另一方面仍作為周王朝之公卿,對周王朝的抗拒是有理、有節的。
鄭莊公治理鄭國43年,是鄭國的極盛時期,此時鄭國疆土,南建櫟邑 (今禹卅市),東建啟封(今開封),北與衛、晉交錯,西控鞏、洛,脅宋迫許,威加北戎,常受王命伐叛臣,抗王命主公道。
前630年,九月甲午,晉秦圍鄭,鄭文公採用離間策略,遣大夫燭之武夜縋出城,赴秦軍中進見秦穆公,向其指出:秦、鄭兩國相距甚遠,鄭若亡國僅利於晉而無益於秦,而晉國實力增強必將對秦構成威脅。秦穆公認為燭之武言之有理,遂與其結盟後領兵回國。秦將
杞子、
逢孫、楊孫奉命率一部秦軍駐新鄭,助鄭加強防務後秦軍才撤軍。
前627年的春天,
秦穆公派三位將軍率軍想攻打鄭國,到了
滑國,遇上鄭國商人
弦高和奚施,弦高詐稱奉鄭君之命用十二頭牛犒勞秦軍。奚施趕快回國,把訊息報告鄭君,鄭穆公(即公子蘭,文公子,嗣文公位)得到奚施的報告,派人去偵探秦國駐軍的客館,看見他們確有陰謀的準備,便向他們說道:“你們久住在敝國,我們供應不起了。現在我知道你們將要回國,沒有別的禮物相送,只有原圃里所養的糜鹿,請你們取些去罷。”杞子們知道陰謀已經泄漏,只得起身逃走。孟明探得鄭國已有準備、感覺前進必沒有好處、順便滅了滑國,班師回去了。所以秦軍沒再繼續進軍就回國了,晉軍在崤打敗秦軍。當初,鄭文公逝世後,鄭國都城的衛戍官繒賀把鄭國的內情出賣給秦國,所以秦軍才來攻打鄭國。
在晉楚爭霸戰爭中,介於兩強之間的鄭國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因而連年遭受兩國的互動攻擊,致使鄭處於晉來降晉、楚來附楚的被動狀態。鄭為擺脫這種困境,根據當時楚弱於晉的客觀形勢,決定誠意附晉。為達到受晉保護,免遭楚侵伐的目的,鄭卿士子辰向鄭簡公建議出兵攻打親附於晉的宋國,借晉率諸侯救宋攻鄭之機與晉媾和;待楚軍北上救鄭之時,再與楚媾和,誘使晉全力為鄭擊楚,令楚不敢再侵擾鄭國。鄭簡公接受其建議。
宋人為晉侵鄭,晉人自己也屢伐衛。同時宋人伐滅曹國,鄭人也曾救曹侵宋。等到鄭人服了晉,宋人又叛晉攻鄭了。這可見鄭、宋的世仇直到春秋的末年還沒有解除。
前375年,韓、魏南侵。魏伐楚,與楚師戰於榆關。韓國伐鄭國,韓哀侯滅亡了鄭國,吞併了鄭國。
衣食住行和娛樂
衣服
古時人穿衣,上面是衣,下面是裙,裙叫做“裳”。據說只有一種“深衣”(簡便之服)是上下衣裳相連的。衣裳之間有帶(大帶用絲叫做“鞶”,革帶用皮),以資束縛。禮服的前面又有皮製的蔽膝,叫做“韍”或“韠”或“韐”,大貴族的韍是紅色的。又有包束足脛至膝的“邪幅”,叫做“逼”。內短衣叫做“襦”,長衣內塞綿的叫做“袍”,不加綿的叫做“衫”。下體近身的叫做“禈”,有袴衤官的叫做“袴”(不縫襠),也叫做“褰”、雨衣叫做“制”。男子頭上有冠,女子頭上有笄(冠笄外又有巾)。貴族的男子身上佩有玉器和刀劍等(玉是寶器,當時人非常珍重。人們冬天所穿的有綿(絲綿)衣和皮衣,皮衣是用狐、貉、羊、鹿、熊、羆等皮製成的。(古裘衣皆如今之反著、外加衣以掩之謂之“襲”,開衣露其裘謂之“裼”)大貴族穿著“錦衣狐裘”。睡時有“寢衣”和“衾”(被)、“裯”(帳)、“枕”等。齋戒時又有“明衣”(是布制的)。男子們打仗時所穿戴的有甲冑等。甲冑是用犀兕等皮製的,外塗丹漆。女子們講打扮的是“綠衣黃里,綠衣黃裳”和“縞(白色)衣綦(綠黑色)巾”。
奇異的服飾是那時人所禁忌的,如鄭公子臧(鄭穆公之子)好聚鷸冠(鷸鳥的羽毛所作的冠)為鄭穆公所惡,派人把他殺了。
飲食
古人的食料,和現在人所吃的也差不多,他們通常所吃的飯,是麥米和菽豆等(當時以粱米為貴食,所謂“食必粱肉”,是很奢侈的事)。吃的菜:葷的有牛、羊、豬、狗、兔、雞、魚、鱉等肉(牛最貴,羊次之,豬、狗、雞等又次之,魚、鱉為下),最著名的美食是熊掌;素的也有各種菜蔬。平民們尋常吃素,貴族和老人們才得吃肉。貴族平民都以羹為常食。鹽、醬、醋等在那時也已發明。另外還有一種糖漿,叫做“飴”。鹽醋等之外,又用梅子作調羹的作料。姜、蔥、韭等也是那時人日常必用的食物。喝茶的風氣還不曾有,他們所喝的:冬天是熱湯,夏天是涼水。娛樂交際的食品則有酒和果脯等。
居住
周代,已經有了瓦屋。周代貴族階級的屋子,大致分為兩種:一種叫做“路寢”,一種叫做“小寢”(庶人只有一寢);堂後和堂前有庭,和現在的屋子也差不多。室里有牖,室外有門戶,屋外有檐,有牆,有大門。堂下有兩道階:在東邊的叫做“阼階”,在西邊的叫做“賓階”;賓客進門時,主人迎入,自己從阼階走上去,賓客從賓階走上去,互相揖讓行禮。屋內布席和几筵。屋外又有園圃之類。娛樂的地方更有各種台榭。打仗時人們所住的則有營幕。西周以來,貴族們已有飛檐式的房屋。當時席地而坐,用幾憑依,睡時則用“床”。
交通
古時的交通在要道上設有旅舍。路旁有表道的樹。周室為當時天下的共主,在西周的時候,已建築有像砥(磨刀石)一般平,像射出的箭一般直的“周道”。交通的工具,大致陸地用車(有服牛、乘馬、人挽),水道用船或筏。古代的交通工具種類也很多了。但庶人出外是步行,而且要自己帶了糧食。北方水淺,少有橋樑,人們過小河的時候,往往用牽衣涉渡的方法。
娛樂
古人娛樂的事情大致飲酒奏樂。如鄭伯有好酒,造了一所“窟室”(地下室),全夜飲酒奏樂,結果竟致喪身之禍。男女們駕車出遊,也是一種消遣的方法。貴族階級特殊的娛樂有所謂“女樂”,是女子的歌舞隊。又有“優戲”,多用於祭祀時。貴族們在幽美的園榭里,喝著老酒,聽著音樂,其樂無極。有時可以出外游散,打獵。當時已有博弈的事。
鄭國君主
序號 | 諡號 | 姓名 | 在位年數 | 序列在位時間 |
01 | | 姬友 | 在位36年 | 前806年-前771年 |
02 | | 姬掘突 | 在位27年 | 前770年-前744年 |
03 | | 姬寤生 | 在位43年 | 前743年-前701年 |
04 | | 姬忽 | 在位數月 | 前701年 |
05 | | 姬突 | 在位4年 | 前700年-前697年 |
06 | | 姬忽 | 在位2年 | 前696年-前695年(復位) |
07 | | 姬亹(一作子亹) | 在位7月 | 前694年 |
08 | | 姬嬰 | 在位14年 | 前693年-前680年 |
09 | | 姬突 | 在位7年 | 前679年-前673年(復位) |
10 | | 姬踕 | 在位45年 | 前672年-前628年 |
11 | | 姬蘭(一作子蘭) | 在位22年 | 前627年-前606年 |
12 | | 姬夷(一作子夷) | 在位1年 | 前605年 |
13 | | 姬堅(一作子堅) | 在位18年 | 前604年-前587年 |
14 | | 姬費(一作沸) | 在位2年 | 前586年-前585年 |
15 | | 姬睔 | 在位3年 | 前584年-前581年 |
16 | | 姬繻 | 在位1月 | 前581年3月-前581年4月 |
17 | | 姬睔 | 在位11年 | 前581年-前571年(復位) |
18 | | 姬惲 | 在位5年 | 前570年-前566年 |
19 | | 姬嘉 | 在位36年 | 前565年-前530年 |
20 | | 姬寧 | 在位16年 | 前529年-前514年 |
21 | | 姬躉 | 在位13年 | 前513年-前501年 |
22 | | 姬勝 | 在位38年 | 前500年-前463年 |
23 | | 姬易 | 在位39年 | 前462年-前455年 |
24 | | 姬醜 | 在位31年 | 前454年-前424年 |
25 | | 姬已 | 在位1年 | 前423年 |
26 | | 姬駘 | 在位27年 | 前422年-前396年 |
27 | | 姬乙 | 在位21年 | 前395年-前375年 |
表中在位年數主要依據《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和《史記·鄭世家》,二者矛盾時參考《史記紀年考》。
鄭國七穆
鄭國“七穆”,是指
鄭穆公蘭的子孫,其中包括良氏、游氏、國氏、罕氏、駟氏、印氏、豐氏。由於同出自
鄭穆公,因此把這七家統稱為
七穆。七穆自
鄭襄公開始輪流把持了鄭國軍政大權,成為鄭國實際的統治者。因此他們往往與魯國的
三桓並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