鄶

周武王滅商紂後,將祝融的後代封到鄶(今河南密縣),後建立了鄶國。到春秋時期的周平王二年(魯孝公二十六年,鄭武公二年,公元前769年),鄶國被鄭桓公所滅。 鄶國鄭國吞併後,其君的後代中有人就用原國名“鄶”作為自己的姓氏,稱鄶氏;也有人因失國而去掉“邑”偏旁,用“會”字作為姓氏,稱會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鄶
  • 吉凶寓意:凶
  • 基本字義:中國周朝國名;姓氏
  • 讀音:kuai
  • 姓氏:guì
基本信息,基本字義,姓氏,周朝國名,遷徙分布,郡望,歷史名人,傳說,古籍解釋,

基本信息

[ 鄶 ]
拼音:kuài guì
繁體:見右圖
部首:阝
部首筆劃:3
字意五行:木
簡體筆劃:8
台灣筆劃:未知
康熙筆劃:20
五筆輸入:WFCB
吉凶寓意:凶
筆順:撇捺橫橫折捺折豎

基本字義

(1)
kuài
(2)
中國周朝國名 [Kuai state]
鄶,祝融之後,妘姓所封澮洧之間,鄭滅之。從邑,會聲。――《說文》
(3)
公元前769年為鄭所滅,在今河南新鄭密縣一帶。清代蔡元放在明代馮夢龍所著的《新列國志》的基礎上,修訂潤色,改名為《東周列國志》,其中第四回“秦文公郊天應夢,鄭莊公掘地見母”中有詳細記載:“鄭世子掘突嗣位,是為武公。武公乘周亂,並有東虢(即今滎陽縣)及鄶(國名,今新鄭縣)地,遷都於鄶,謂之新鄭”。又有成語:鄶下(鄶下無譏。言其微不足道)
(4)
註:今現代漢語詞典中只有一個讀音kuai(去聲),讀作姓氏需讀作 guì

姓氏

一.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妘姓,出自顓頊帝之孫祝融氏之後裔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連山氏祝融、炎黃子孫姓氏起源族譜世系》記載,顓頊帝之孫祝融約在公元前2125年建都於鄶(今河南新密曲梁鄉大樊莊村溱水東岸古城寨)。
其第二代後裔約在公元前2093年有因居邑名稱而為姓氏者,分衍有祝融氏、鄶氏,後再分衍有祝氏、融氏。
其第三代後裔即典(太典),亦稱烈山氏,將都城遷往烈山(今河南密縣南部、湖北隨州曾都區厲山鎮九龍山烈山),分衍有厲山氏,後遷厲山(今山東菏澤厲山),後再分衍有烈氏、列氏、厲氏、歷氏。
其第四代後裔即少典,亦稱公孫氏。母親即為蟜氏女安登,又稱任姒厲山氏,姜姓,後遷往姜水(今陝西岐山橫水河、寶雞一帶),在公元前2027年生長子即炎帝神農氏,後生次子少典氏。
其第五代後裔即石年,奔水氏聽為妃,尊盧氏之女為妾,分衍有勖其氏。
其第六代後裔即臨魁,分衍有堇氏、權氏、不浩氏、端氏、女娃氏、邛氏、柱氏、起我氏、巨駓氏
其第七代後裔即承雲,分衍有伊氏、宛氏、陳氏、倉氏、神氏、農氏、耆氏、慶甲氏、衡氏、芒昧氏。
其第八代後裔即明,分衍有監氏、夷栗氏。
其第九代後裔即宜,為越南開國之君,分衍有谷氏、伯堅氏、節氏。
其第十代後裔即來,分衍有赫胡氏
其第十一代後裔即裹,分衍有封胥氏。
其第十一代後裔即封胥,為赫胡氏之子,妣女娥氏。
其第十二代後裔即依盧,妣九方氏。
其第十三代後裔即啟昆,妣有蟜氏附寶,北遷於有熊(今河南、山東間熊耳山),分衍有有熊氏。
其第十四代後裔即黃帝,亦稱有熊氏、軒轅氏,元妃西陵氏嫘祖,二妃方雷氏女節……
如此看來,鄶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比中華姓氏群體的始祖少典氏、神農氏還早兩代,比黃帝軒轅氏更早十三代。
第二個淵源:源於妘姓,出自西周初期周武王給顓頊帝之孫祝融氏之後裔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清朝朱駿聲所著《說文通訓定聲》中記載,“鄶氏出自妘姓,為顓頊帝之孫祝融氏之後裔。”而據河北省政協《文史精華》主編石玉新所著《華夏姓氏考》中記載:“鄶氏出自姬姓,以國名為姓。”
(2)
姓。
讀音gui,四聲
鄭碼:ODZY,U:90D0,GBK:DBA6
筆畫數:8,部首:阝,筆順編號:34115452
康熙字典解釋
【酉集下】【邑字部】 康熙筆劃:20 部外筆劃:13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古外切,音檜。國名。【說文】祝融之後,姓所封,在溱、洧之閒,鄭武公滅之。【左傳·僖三十三年】鄭文夫人斂而葬之鄶城之下。【注】鄶城,故鄶國,在滎陽密縣東北。 通作檜。【詩·檜風注】檜,國名。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在禹貢豫州外方之北,滎波之南,今之鄭州,卽其地也。 又姓。

周朝國名

東漢時期著名的煉丹理論家、經典化學的鼻祖魏伯陽(公元100~170年)在自我介紹時說:“鄶國鄙夫,幽谷朽生;挾懷樸素,不樂權榮。”意思是說:我是古鄶國的一位普通人物,是在幽靜深山老林中所生的;但我胸懷樸素的大道,鄙視擁有權勢和榮華富貴。
魏伯陽會稽上虞人(今浙江上虞),為高門望族之子,他生動地述說了自己的籍貫、身份地位和志趣。“鄶國”,是魏伯陽追述自己遠古的籍貫,他採取了舍今用古的隱喻手法,捨去了籍貫當今的稱謂,這是古今文人慣用的手法。
鄶國的都城至今尚存,在今河南省密縣東部距縣城三十五公里的曲梁鄉大樊莊東北、溱水東岸的故城角寨子村。鄶國在西周建國以後,是一個歷史和文化相當發達的諸侯國,在典籍《詩經》中記載有十五首“國風”,其中就有“鄶風”四首。
註:今《現代漢語詞典》中在“鄶”字欄下只有一個讀音“kuài”

遷徙分布

今河南省新鄭、密縣,山東省高密縣、威海市文登縣,遼寧瓦房店市、普蘭店市,均有鄶氏族人分布。文登縣的鄶氏族人是在清朝初期從雲南遷來該縣安村,以姓氏命名為鄶家村。 今在河南、山東、吉林、黑龍江、遼寧、江蘇、安徽、河北皆有分布。

郡望

新密縣:新密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早在八千多年前,祖先就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在此出生,立宮建殿、建都定國,開創了華夏一統基業,締造了華夏五千年文明歷史。西漢高祖劉邦始置密縣,迄今已有兩千餘年。境內名勝眾多,風光秀美,軒轅丘古城寨城址、黃帝宮、鄭公墓、漢墓锺華夏之靈,青屏山神仙洞、香峪寺、桃花源毓溱洧之秀。軒轅丘古城寨址的發掘,被評為2000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已被專家考證為黃帝古都軒轅丘所在之地。

歷史名人

鄶士隆:宋朝。【集韻】中有記載
鄶長明:鄶國國風中有記載。

傳說

鄶國鄙夫,幽谷朽生;挾懷樸素,不樂權榮。”
它的意思是說:我是古鄶國的一位普通人,是在幽靜深山老林中所生;胸懷樸素的大道,不願擁有權勢和榮華富貴。
這是魏伯陽的自我介紹,明確地述說了他的籍貫、身份地位和志趣。
鄶國”,是魏伯陽追述自己遠古的籍貫,他採取了舍今用古的隱喻手法,捨去了籍貫當今的稱謂,這是古今文人慣用的手法。“鄶”,又寫作“檜”,原為西周初年的封國,到春秋時為鄭武公所滅,將其地併入了鄭國。古鄶國都城至今尚存,在今河南密縣東35公里的曲梁鄉大樊莊東北,溱水東岸的故城角寨子村。鄶國在西周建國以後,是一個文化相當發達的諸侯國,《詩經》里有十五“國風”,其中就有“鄶風”四首。
鄶國的南鄰,有一個小國叫密國,也是西周的封國,也是到春秋時,被鄭武公所滅,併入了鄭國。西漢時,在古鄶國和密國的原址上,建置了密縣。東漢時,密縣屬於中央直轄區河南尹(治所在洛陽)的二十一個縣城之一。
密縣位於中嶽嵩山東麓,三面群山(有大隗山梅山、徑山等)圍繞,山谷丘陵多,平原少,起伏不平的淺山丘陵區。
這個優美的自然環境,正是魏伯陽所描繪地“幽谷朽生”之處。由此看來,密縣的古稱為“鄶國”無疑,“鄶國鄙夫”就是“古鄶國人”的謙稱,而隱去了“東漢密縣人”的今稱,所以,魏伯陽當為“東漢河南尹密人”,也就是洛陽密縣人。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古外切,音檜。國名。《說文》祝融之後,妘姓所封,在溱、洧之閒,鄭武公滅之。《左傳·僖三十三年》鄭文夫人斂而葬之鄶城之下。《注》鄶城,故鄶國,在滎陽密縣東北。 通作檜。《詩·檜風注》檜,國名。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在禹貢豫州外方之北,滎波之南,今之鄭州,卽其地也。
姓。《集韻》宋有鄶士隆。
備考:《字彙補》同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