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濟水
- 外文名:JI SHUI
- 發源地:河南省濟源市
- 流經城市:濟南 濟寧 濟源 濟陽
- 歷史淵源:山南為陽,水南為陰
- 榮譽:古四瀆之一
- 景點:濟瀆廟(河南濟源境內)
濟水流向,地理位置,濟水地位,濟水精神,
濟水流向
濟水,古代四瀆之一,是黃河下游的一條重要支流。濟水流域滿布了先民生活聚落——仰韶、大汶口、龍山、岳石等文化遺址,是中原先民文明的發祥地。 先秦時期,它包括黃河南北兩部分:《禹貢》:“導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這是河北部分;下文的“溢為滎,東出於陶丘北,又東至於菏,又東北,會於汶,又北東,入于海”,這是河南部分。
《漢書·地理志》記載,濟水“過九郡,行千八百四十里”。河北部分源出河南濟源縣西王屋山,下游屢經變遷。河南部分本是從黃河分出來的一條支流,因分流處與河北濟水入河口隔河相對,古人把它視為濟水的下游。
據《菏澤縣志》載:“自漢以後濟水故道有二,一是自河南儀封縣界流入曹縣北三十里,又東北經定陶縣南謂之南濟;二是自隸東明縣流入,經菏澤縣南謂之北濟,二水在巨野合流(入巨野澤),北經鄆城縣南,又東北入東平州界。再經大清河(當時的濟水下段)入渤海”。
地理位置
濟水流經河南、山東兩省入海。隨著歷史的推移和地貌的變遷,濟水在東漢王莽時出現旱塞,唐高宗時又通而復枯。黃河又多次改道南侵,逐漸沖入濟水河床而入海。濟水安寧、現濟寧市就是原來濟水中間北上的地方。
濟水地位
翻開《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第595頁就寫著:“濟水,古水名,發源於今河南,流經山東入渤海。現在黃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來濟水的河道。今河南濟源,山東濟南、濟陽、濟寧,都從濟水得名。”濟源就因是濟水的發源地而得名。
在古代,濟水地位非常煊赫。古人把有獨立源頭,並能入海的河流稱為“瀆”。《爾雅》中提到的四瀆:江、河、淮、濟,就是古代四條獨流入海的河流,“濟”指的就是濟水。古皇帝祭祀名山大川,即指五嶽和四瀆。唐代以大淮為東瀆,大江為南瀆,大河為西瀆,大濟為北瀆。今在濟源市城北的濟瀆廟,就坐落於濟水東源上,是為祭祀濟瀆神“清源王”而建築的,占地120餘畝,建設規模宏偉,它不僅是河南省現存規模最大的建築群之一,而且是現今四瀆中惟一保存較好的祭祀廟宇。正如唐李頎《與諸公游濟瀆泛舟》所說:“濟水出王屋,其源來不窮”“皇帝崇祀典,詔書示三公”。這對研究古代歷史、文化、建築等,都具有很高的價值。
濟水流域物華天寶、地傑人靈,賢相名將、文人墨客不乏其人。如司馬懿、李商隱、韓愈、白居易等,都曾游觀濟水,留詩作證。相傳,在遠古時代,黃帝與蚩尤曾在河北作戰,因蚩尤能十里吐霧,黃帝打了敗仗,退到太乙池王屋山的主峰天壇山上。黃帝“清齋三日,登山至頂,於瓊林台禱上帝破蚩尤。帝遂敕王母降於天壇”“王母乃召東海青童君,召九天玄女,授破蚩尤之策。黃帝依命殺蚩尤於冀,天下乃無不克,海內安然”(杜光庭撰《天壇王屋山聖跡敘》)。從此,每年八月十五黃帝都到天壇上設壇祭天,故名曰天壇山。以後歷代皇帝每年也都到天壇山設壇祭天。明清遷都北京後,皇帝祭天嫌路遠,就在地球同一軸線上在北京建起了天壇祭天。可見,濟水的榮耀與驕傲,它曾哺育了千秋萬代的炎黃子孫。
濟水精神
濟水乾涸,幾近消失,為何能位列四瀆?唐代,濟水通而復枯,唐太宗李世民問大臣許敬宗:“天下洪流巨谷不載祀典,濟水甚細而尊四瀆,何也?”許敬宗答曰:“瀆之為言獨也,不因余水獨能赴海也,濟潛流屢絕,狀雖微細,獨而尊也。”濟水雖然細微,卻能獨流入海,濟水這種不達于海誓不罷休的頑強精神,就是它始終位列四瀆的原因。
一脈濟水,三隱三現,卻至清遠濁,堅守其節,這種情操,是中國古代文人士子們畢生追求的境界。“濟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常日聽人言,金秋入吾手。”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在河南做官時來濟的感嘆。置身濟水之上,“自今稱一字,高潔與誰求;惟獨是清濟,萬古同悠悠。”高潔,是古人眼中的濟水。雖然濟水位尊四瀆,卻波瀾不驚,溫文爾雅,這種潤澤萬物,澤被百世的品德,正是君子們必備的恩澤天地,不求聞達的秉性。於此相對應,中國古代通常把品德高尚,不慕榮華的知識分子稱為“清流”。這也是為什麼千年來,這條早已消失的河流一直沒有被人遺忘,始終流淌在每一位中國人心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