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號,歷史,叔虞立國,文侯勤王,曲沃代翼,驪姬亂晉,秦晉生隙,晉文稱霸,襄靈續霸,景公圖霸,獨霸中原,卿族勢大,三家分晉,疆域,統治範圍,行政區劃,政治,國都,官制,法制,聯姻,軍事,經濟,農業,土地,商業,手工業,貨幣,文化,哲學與宗教,文字,史學,天文和曆法,數學,醫學,藥物學,詩歌,音樂,外交,齊國,秦國,楚國,戎狄,歷任國君與中軍將,國君,中軍將軍,
國號
因受封於故
唐堯故地,其國故
初名為唐,其亦號
唐叔虞。唐在黃河、汾河的東邊。至其子燮父繼位徙治
晉水,乃更
國號為晉。一說因善射改名。
歷史
叔虞立國
唐叔虞的母親
周武王王后
邑姜,是
姜太公的女兒,傳說一天晚上
邑姜夢見上天對
周武王說:“我讓你生個兒子,名叫虞,我把唐賜給他。”等到邑姜生下嬰兒後一看,手掌心上果然寫著“虞”字,就給兒子取名為虞。
周成王時,唐國發生內亂,
周公滅了唐。一天,周成王和虞作遊戲,周成王把一片桐樹葉削成珪的形狀送給虞說:“我用這個分封你。”
史佚於是請求選擇一個吉日封虞為諸侯。周成王說:“我和他開玩笑呢!”史佚說:“天子無戲言。只要說了,史官就應如實記載下來,按禮節完成它,並奏樂章歌詠它。”
周成王便把唐地封給虞。虞的兒子燮繼位後改國號為晉。
文侯勤王
公元前785年(晉穆侯二十七年),
晉穆侯去世,弟弟殤叔自立為君,太子仇被迫逃亡。
公元前781年(
晉殤叔四年),太子仇率人襲擊殤叔自立為國君,這就是
晉文侯。
公元前771年(晉文侯十年),
烽火戲諸侯之後,周平王繼位,而此時周幽王的餘黨虢虢公翰又擁立
周攜王。
周平王和
周攜王各自稱王,周朝出現二王並立的情形。經過幾次戰亂的
鎬京早已殘破不堪,周平王決定把都城遷到
洛邑(今河南洛陽),但王室的力量實在太薄弱,無法獨自完成遷都之舉。晉文侯會同
鄭武公、
秦襄公、
衛武公合力勤王,共同護衛周平王完成東遷。
公元前750年(晉文侯二十一年),晉文侯殺死了周攜王,結束周王室長達二十一年的二王並立局面,穩定了
東周初年的局勢。
曲沃代翼
公元前746年(晉文侯三十五年),晉文侯逝世,兒子晉昭侯即位。晉昭侯把
曲沃封給叔叔成師,這就是
曲沃桓叔。曲沃城比晉君的國都翼城還大,曲沃桓叔有了一個比國都還要大的城,這在當時明顯違背了君臣禮儀,同時也表明在一定程度上曲沃桓叔威脅到了國君的地位。
公元前739年(晉昭侯七年),晉國大臣
潘父殺了晉昭侯準備迎接曲沃桓叔入晉都為國君,曲沃桓叔也想趁機奪權,但翼城的人民反對曲沃桓叔並起兵抗擊,曲沃桓叔敗退曲沃。晉國人立晉昭侯的兒子
姬平為晉君,即晉孝侯,晉孝侯誅殺了叛黨潘父,穩定了局面。
公元前731年(晉孝侯八年),73歲的曲沃桓叔在壯志未酬的遺憾心情中死去,他的兒子
曲沃莊伯繼位。曲沃與翼城的鬥爭還在繼續,隨著
血緣關係的日漸疏遠,雙方的鬥爭更加慘烈。
公元前725年(晉孝侯十五年),曲沃莊伯派人到翼城把晉孝侯暗殺了。晉國人在
荀國等諸侯的援助下進行反擊,曲沃莊伯退回曲沃。晉國人擁立了晉孝侯的兒子
晉鄂侯。
公元前718年(晉鄂侯七年),晉鄂侯去世,曲沃莊伯趁機攻打翼城。周平王派德高望重的
虢國虢公率聯軍討伐曲沃莊伯,曲沃莊伯逃回曲沃防守,晉人又擁立晉鄂侯兒子
晉哀侯。
公元前709年(晉哀侯八年),
曲沃武公發兵攻打晉國並擄走了晉哀侯。晉人立
晉小子侯為國君,此時曲沃越來越強大,已經與國君的實力不相上下了。
公元前706年(晉小子侯四年),晉小子侯被曲沃武公騙到了曲沃殺死。周桓王派虢仲討伐曲沃武公,曲沃武公逃回曲沃,晉哀侯之弟
姬緡被立為晉侯。
公元前679年(晉侯緡二十八年),曲沃武公攻打晉侯緡,一舉將晉滅亡。為了得到周天子的承認,曲沃武公把晉國的寶貝全部用來賄賂
周釐王,於是周釐王任命了曲沃武公為晉國君,居諸侯之列。自曲沃桓叔封曲沃,曲沃桓叔姬成叔一系徹底打敗
姬仇一系,奪得晉國正統地位 。
驪姬亂晉
公元前669年(晉獻公八年),為避免曲沃代翼的事件再次發生,晉獻公把原晉國諸公子們全部誅殺,以“絳”為都城。
公元前672年(晉獻公五年),晉獻公攻打
驪戎的時候得到
驪姬,對她特別寵愛。晉獻公想立驪姬的兒子奚齊為太子,就故意疏遠三個有才能的兒子,命太子
申生居住在曲沃,公子
重耳居住在蒲城,公子
夷吾居住在屈城。
公元前662年(晉獻公十六年),晉獻公建立二軍,相繼討伐滅亡了霍國、魏國、耿國。把耿賜予趙夙,把魏賜予
畢萬,讓他們成為大夫。
公元前657年(晉獻公二十一年),驪姬陷害申生讓晉獻公誤以為申生想害他,申生自殺。這時重耳、夷吾來朝見晉獻公,得到訊息後害怕殃及自己先後逃回封地。
公元前656年(晉獻公二十二年),晉獻公對重耳、夷吾的不辭而別十分不滿,認為他們果真有陰謀,就派軍隊討伐蒲城,
重耳流亡。晉獻公又派人討伐屈,屈城人全力防守未被攻下。同年冬,晉國借道虞國滅亡
虢國,虢公醜逃到了京師,晉軍回頭順道襲擊了虞國,俘虜了虞公及井伯、百里奚,晉獻公把穆姬嫁給秦穆公結
秦晉之好。
公元前655年(晉獻公二十三年),晉獻公派賈華等人攻打屈城,夷吾逃至
梁國。
公元前652年(晉獻公二十五年),晉軍進攻翟國,翟國也在齧桑攻打晉國,晉國撤兵退回。驪姬的妹妹為獻公生了悼子。
公元前651年(晉獻公二十六年)九月,晉獻公去世前託孤荀息,奚齊繼位,
里克、邳鄭想接回
重耳,十月在晉獻公的葬禮上殺死了奚齊,荀息又立了
悼子並安葬了晉獻公。十一月,克里在朝堂上殺了悼子,荀息自殺。里克等人派人到翟國準備迎回重耳,重耳拒絕了。夷吾想回晉,讓
郤芮用厚禮賄賂秦國,並約定以河西獻給秦國。同時還寫信諾封汾陽之城給里克,齊、秦國護送夷吾回到晉國繼位,就是
晉惠公。
秦晉生隙
公元前650年(晉惠公元年),晉惠公背棄諾言,沒有割地給秦國,同時也不把汾
陽城封給里克,並奪了他的權。四月晉惠公因重耳逃亡在外,怕里克發動政變,便賜里剋死,里克自殺。邳鄭由於去秦國道歉沒回來,幸免於難。晉惠公重新按禮儀改葬太子申生。邳鄭在秦國聽說里克被殺,就對秦穆公說是
呂省、
郤稱、
冀芮不願意把河西給秦國,並建議秦國賄賂他們,趕走晉惠公,送重耳回晉。秦穆公答應了他,呂省、郤稱、冀芮得知是邳鄭的主意,派人殺死了邳鄭及其黨徒七輿大夫, 也因此晉國人都不再順服晉惠公。邳鄭的兒子豹逃到秦國,要求秦攻打晉國,秦穆公沒有應允。
公元前649年(晉惠公二年),周天子派召公拜訪
晉惠公,晉惠公態度傲慢,
召公對晉惠公譏笑了一番回洛陽王城復命,晉惠公把周天子也得罪了。
公元前647年(晉惠公四年),晉國發生饑荒,向秦國乞求購買糧食,秦穆公答應。
公元前646年(晉惠公五年),秦國發生饑荒,向晉國請求購買糧食,晉惠公卻趁機攻打秦國,秦人大怒,好派兵攻打晉國。
公元前645年(晉惠公六年)秦國攻打晉國。九月在韓城大戰,結果晉國大敗,晉惠公被俘。晉惠公的姐姐
穆姬是秦穆公的夫人,穆姬穿著喪服向秦穆公求情,十一月秦穆公把晉惠公給放回晉國。
公元前643年(晉惠公八年)讓晉國的太子圉到秦當質子,晉惠公的女兒妾在秦國作侍女。
公元前641年(晉惠公十年),秦國滅梁國。梁國曾是晉惠公避難的地方,也是太子
圉母親的母國。
公元前638年(晉惠公十三年),晉惠公病重,太子圉的繼承權岌岌可危,就逃回了晉國。
公元前637年(晉惠公十四年),秦恨晉懷公不告而別就尋找流亡多年的重耳,重耳到了秦國,秦穆公把同宗的五個女子嫁給重耳。同年九月晉惠公去世,太子圉繼位,是為
晉懷公。晉懷公畏懼重耳回國奪權,遂下令重耳的外祖父
狐突召回兩個兒子
狐毛與
狐偃,意欲削弱重耳的勢力。狐突看出晉懷公的地位不穩,說了一番大道理,就是拒不執行晉懷公的命令。晉懷公年輕氣盛,殺了狐突。十一月安葬了晉獻公。
公元前636年(晉文公元年)正月,重耳在秦兵三千人的護送下,
欒枝、
郤谷為內應,回到闊別二十年的晉國,二月入國都絳即位。晉懷公逃到高梁,不久被殺。
晉文稱霸
公元前636年(晉文公元年),三月晉文公在秦國幫助下平定
呂省、
郤芮叛亂,修明政務,對百姓布施恩惠,賞賜隨從和各位有功之臣,晉國國力漸漸好轉。同年周王室發生王
子帶之亂。
公元前635年(晉文公二年)春四月,晉文公聽從
趙衰“求霸莫如入王尊周”的意見,趕在秦師前面發兵迎回周襄王,殺死
王子帶,護送周襄王回到了周王城
洛邑,周襄王大為感動,把河內、陽樊兩地賜給了晉國。
公元前633年(晉文公四年),楚成王和同盟諸侯包圍了宋國,宋國請求晉國援助。
公元前632年(晉文公五年)元月,晉國借援助宋國之機討伐衛國、曹國。二月,晉文公與齊孝公在斂盂結盟。衛國人趕出
衛成公討好晉國,三月晉軍攻下曹國都城。
公元前632年(晉文公五年)夏天,因晉文公流亡時,楚國對他有恩,晉軍
退避三舍,楚軍也想撤退,楚將
子玉不同意。晉文公與盟軍駐紮於城濮,子玉依託郄陵險阻紮營,並有
鄭國、
陳國、
蔡國相助。雙方在
城濮開戰,楚聯軍大敗,子玉逃回楚國自殺。晉文公以
周天子之命召集諸侯,與齊昭公、宋成公、魯僖公、蔡莊侯、鄭文公、衛叔武及莒子在踐土(今河南
原陽)會盟,諸侯朝見周襄王。
公元前631年(晉文公六年)夏,晉文公與王子虎、宋公孫固、齊國歸父、陳轅濤塗、秦小子憖,會盟於
翟泉(今河南孟津)。
公元前630年(晉文公七年),秦晉兩國同圍鄭國,秦留兵守鄭都後撤兵,晉國隨後也撤兵。
公元前629年(晉文公九年)冬,晉文公去世,子襄公歡即位,同年鄭伯也去世,秦國偷襲鄭國。
襄靈續霸
公元前627年(晉襄公元年),晉文公剛剛去世,秦國便攻打晉國的同姓國鄭國,秦滅滑,四月晉襄公穿著喪服從戎,晉秦發生
崤之戰,晉國打敗
秦國,晉襄公接霸中原。同年八月,先軫決定攻打日漸囂張的
白翟,大敗
翟軍並生俘翟人的國君。同時晉國聯合陳、鄭討伐許國。冬天,
楚成王不甘將霸權交與晉國,出動大軍征服
陳國、
蔡國,進攻鄭國,晉國於
泜水之戰大敗楚國。
公元前625年(晉襄公三年),秦國派
孟明討伐晉國,為在崤的失敗復仇,奪取了汪邑,冬天,晉國攻打秦國,占取了汪地和彭衙。
公元前624年(晉襄公四年),秦穆公派軍攻打晉國,攻下晉國王宮,在崤山修築了陣亡將士的墳墓離去。
公元前623年(晉襄公五年),晉國攻打秦國,攻下新城。
公元前621年(晉襄公七年)八月,晉襄公逝世,晉靈公夷皋年幼,趙衰去世,
趙盾掌權。十一月安葬晉襄公。
公元前620年(晉靈公元年),秦晉
令狐之戰,秦國敗。
公元前617年(晉靈公四年),晉國攻打秦國,奪取少梁,秦國也奪取晉國的北征。
公元前615年(晉靈公六年),秦晉河曲之戰。
公元前613年(晉靈公八年),周頃王去世,公卿爭權,晉國平定周亂,擁周匡王即位,
趙盾主盟,與
宋、
陳、
衛、
鄭、
許、
曹六國的國君在宋地新城結盟,晉國持續控制中原諸侯。
公元前607年(晉靈公十四年),趙穿殺晉靈公,擁襄公弟晉成公黑臀即位。
公元前606年(晉成公元年),晉伐鄭。
公元前604年(晉成公三年),鄭襄公即位,背楚向晉,楚伐鄭,晉救。
公元前601年(晉成公六年),晉伐秦,俘將軍赤。
公元前600年(晉成公七年),扈邑會集諸侯。晉伐陳,擊敗楚軍。成公去世,子景公據即位。
景公圖霸
公元前597年(晉景公三年),楚莊王包圍
鄭國,鄭國向晉國求救。楚晉邲之戰,鄭國被楚國降服而懼怕楚國,反而幫助楚軍進攻晉軍,晉軍大敗,晉國開始經略北方。
公元前595年(晉景公五年),晉伐鄭,楚救擊敗晉國。
公元前594年(晉景公六年),秦晉
輔氏之戰,晉將
魏顆打敗秦國。復黎國。
公元前593年(晉景公七年),晉國派
隨會滅亡了
赤狄。
公元前591年(晉景公九年),楚莊王去世。晉國討伐齊國,齊國派太子
彊到晉國做人質,晉軍才停止進攻。
公元前589年(晉景公十一年)春,齊國討伐魯國,
衛國和
魯國向晉國求救。晉國和魯國、
衛國共同討伐齊國,在鞌(今
濟南西北)大敗齊國,
齊頃公換上下屬
逢醜父的衣服倉皇逃跑。
公元前588年(晉景公十二年)冬,齊頃公至晉。
公元前587年(晉景公十三年),魯成公朝晉,晉不禮。魯背晉,晉伐鄭。
公元前586年(晉景公十四年),梁山崩。
公元前584年(晉景公十六年),吳、晉兩國開始有交往,約定討伐楚國。
公元前582年(晉景公十八年),
下宮之難,晉國殺死了
趙同、
趙括,並滅亡了他們的家族。
公元前578年(晉厲公三年),秦桓公已經和晉厲公在令狐結盟,而又召來狄人和楚人,要他們進攻晉國,晉厲公派大夫
呂相譴責秦國,與秦國斷絕外交關係。晉軍率領諸侯聯軍和秦軍展開
麻隧之戰,秦軍大敗,俘虜秦軍大將成差。
公元前581年(景公十九年)的夏季,景公病重,立太子壽曼做國君,這就是厲公。一個月後,景公逝世。
獨霸中原
公元前580年(厲公元年),秦晉黃河會盟。
公元前578年(晉厲公三年)四月,晉厲公派大夫
呂相譴責秦國,與秦國斷絕外交關係。[6]並聯合齊、魯、宋、衛、鄭、曹、邾、滕等國討伐秦國。聯軍到達
涇河後,在
麻隧(今陝西涇陽西南)與秦軍交戰,大敗秦軍,俘虜秦軍大將成差。
公元前576年(晉厲公五年),
郤錡、
郤犨、
郤至向晉厲公進讒言陷害伯宗,晉厲公於是殺了伯宗。伯宗因喜歡直言進諫而遭此橫禍。晉國人因此不親附晉厲公。
公元前575年(晉厲公六年)春,鄭國背叛晉國而與楚國結盟,晉國討伐楚鄭,於六月鄢陵之戰中大敗楚國並俘獲了楚王子茷,
楚共王也被射瞎一隻眼睛。晉國從此威震諸侯,想要號令天下謀取霸權。
公元前573年(晉厲公八年),晉厲公想以親信取代卿族的職務,欒書藉機陷害郤至,十二月壬午日晉厲公派親信胥童帶兵襲殺了
三郤,胥童藉機劫持了卿族欒書、中行偃,請求晉厲公殺掉他們免除後患,晉厲公不忍,把他們都放了。
公元前573年(晉厲公九年)欒書、中行偃殺死了晉厲公。二月迎公子悼公周繼位。
公元前563年(晉悼公九年)春,晉、吳國君首次接洽,從“北—東北—東”三方形成對楚國的包圍網,給予楚國以極大的震撼與威脅。自文襄,經靈成,至景厲,晉國霸業達到頂峰。
公元前559(晉悼公十四年),晉國討伐秦國,把秦軍打得大敗,直到棫林才離去。
公元前558年(
晉悼公十五年)冬,晉悼公去世,子平公彪繼位。
公元前557年(
晉平公元年),晉國攻打楚國,兩軍戰於湛阪(今平頂山),楚師受挫敗退。晉軍攻至楚長城,取城外諸城邑後,回軍攻許。晉勝楚後,又多次聯吳國伐楚,使楚腹背受敵,再無力與晉擾爭。同年,晉國與齊國在靡下交戰,晉國包圍了臨淄(今山東淄博),燒光了外城內的房屋,殺光了外城內的軍民後離去。
公元前552年(晉平公六年),魯襄公朝拜晉國。
公元前550年(晉平公八年),齊莊公暗中派遣欒逞到
曲沃,並以兵跟隨在後。齊兵上了
太行山,欒逞在曲沃內造反,襲擊絳城。絳城沒有防備,晉平公被逼的想自殺,
范獻子制止了他並帶領自己部下反擊欒逞,欒逞敗回曲沃。曲沃人攻擊欒逞,欒逞戰死,曲沃人滅了欒氏家族。齊莊公聽說欒逞失敗,在返回齊國時攻取晉國的朝歌才離去,以報復臨淄之役的大仇。[9]
公元前548年(晉平公十年),晉伐齊。
公元前546年(晉平公十二年),為消弭戰爭,宋國執政
華元、
向戌兩次召集晉、楚兩國在宋
會盟,晉、楚、齊、秦等十七國回響,此後五年,中原各國無戰爭,晉因國內
六卿專權,互相爭鬥,不得已對外罷兵,
晉楚爭霸就此結束。
公元前536年(晉平公二十二年),晉伐燕。
公元前532年(晉平公二十六年),晉平公去世,其子夷繼位,是為
晉昭公。
卿族勢大
晉國在稱霸的過程中,卿族勢力不斷增大,甚至威脅了國君的統治,先有趙盾弒晉靈公,後有晉厲公滅
三郤,欒書、中行偃弒晉厲公,卿族之間也是明爭暗鬥、相互攻伐。
公元前544年(晉悼公十四年),吳國延陵季子出使晉國,與趙文子、韓宣子、魏獻子談話,事後說:“晉國的政權,終於要落在這三家手中。”
公元前526年(晉昭公六年),晉昭公去世,子晉頃公夷即位,晉國六卿更加強大,以至於周景王逝世後晉國六卿平息了周王室內亂,立了
周敬王。
公元前517年(晉頃公九年),魯國權臣季氏驅逐了國君昭公,魯昭公逃居晉國乾侯。
公元前514年(晉頃公十二年),晉國公族祁傒的孫子與卿族
羊舌肸的兒子在晉君面前互相詆毀,六卿想削弱國君的力量,便依照刑法殺死了祁傒家族,把他們的封邑劃分為十個縣,各自讓自己的兒子去做大夫,晉君的實力更加弱小了。
公元前512年(晉頃公十四年),晉頃公去世,子定公午繼位。
公元前497年(
晉定公十五年),
趙鞅欲將衛貢500戶良民從
邯鄲遷到
晉陽,邯鄲大夫
趙午不同意,趙鞅想殺死趙午,趙午和中行寅、范吉射攻打趙鞅,趙鞅敗逃晉陽防守,晉定公包圍了晉陽。荀櫟、韓不信、魏侈與范去射、中行寅有仇,就調軍隊攻打他們,范去射、中行寅反叛,晉軍轉過頭平叛並獲勝,范去射、中行寅逃到
朝歌據城自保。韓不信、魏侈替趙鞅向晉君道歉,晉君赦免了趙鞅,恢復了他的地位。
公元前490年(晉定公二十二年),范吉射、中行氏逃到了齊國。
公元前475年(晉定公三十七年),定公卒,子出公鑿立。
公元前458年(
晉出公十七年),
知伯與趙鞅、韓不信、魏侈共同瓜分了范吉射、中行寅的領地,晉出公很生氣,求告齊國、魯國,想藉機討伐四卿,四卿於是反擊攻打晉出公,晉出公在逃亡齊國的半路上死去。
知伯立昭公的曾孫
姬驕做了晉君,即晉哀公。晉國的政務全部由知伯決定,知伯藉機占有了范吉射、中行寅的領地,在六卿中變得最強大。
公元前453年(晉哀公四年),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殺死了智伯,吞併了他的全部土地。
公元前434年(晉哀公十八年),子幽公柳立。
三家分晉
公元前433年(晉幽公元年),晉
公室僅剩下絳、
曲沃兩邑作為奉祀的地方,晉國所有領土全部入了韓、趙、魏三家之手,晉幽公反而要去朝見韓、趙、魏三家。
公元前416年(晉幽公十八年),晉幽公淫婦人,夜竊出邑中,被盜所殺。晉幽公死後,魏文侯以兵誅晉亂,立晉幽公的兒子公子止,為國君,是為
晉烈公。
公元前403年(晉烈公十三年),
周威烈王賜封趙國、韓國、魏國,從名義上承認了趙、魏、韓的諸侯地位,晉國名存實亡。
公元前389年,(烈公二十七年)烈公死。子孝公頎繼位。
公元前351年(孝公三十年),孝公死,子靜公俱酒繼位。
公元前349年(晉靜公二年),
趙國奪取晉國的端氏,又將晉君遷回屯留。不久,韓姬殺晉君,晉國最終滅亡。
疆域
統治範圍
從地域上來說,晉國疆域變化極大,叔虞受封於唐時,其領地僅“
河汾之東方百里”,晉大夫郭偃說:“今晉國之方,偏侯也,其土又小,大國在側”。
晉武公在位時晉國的疆域開始擴張進程,先攻滅了
荀國。並翼之後又攻滅了
董國、
賈國、
楊國,晉獻公時期“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西有
河西,與秦接境,北邊翟,東至河內”,黃河中游皆為晉國所有,為文公爭霸奠定了基礎。
晉文公時受賜周畿的陽樊、溫、原、州、陘、浠、沮、攢茅等邑。又經靈、成、景、厲、悼五代的開拓,其版圖最終形成了包括今
山西省全部、
陝西省東部與北部、
河北省中部與
南部、
河南省西部與北部、
山東西北部與
內蒙古一部的廣大地區。
行政區劃
晉國早期的地方行政為
都、
邑兩種。“都”是指有宗廟的城市,沒有宗廟的都稱為邑。隨晉國土地的不斷增長,到春秋初期又興起一種名為“縣”的行政單位。縣是通過滅亡其他小國而形成的,國君將其封給大夫作為世襲的封地,屬於軍政合一的單位。隨著滅國的增加,使縣比都和邑發展的得更快。由於公室的衰微和世卿家族的興起,卿大夫們不斷兼併公室的領地,到晉悼公以後,連舊都絳也被置為縣了。除此之外,還有為數不少的自大縣中分出的小縣。晉國的縣不同於楚國,其長官叫做縣大夫,也是可以
世襲的,其權力幾乎和普通的邑大夫沒有區別。
據《中國行政區劃史·總論·先秦卷》中的晉縣考的考證,晉縣最早為晉武公時所設的荀縣,再有事晉獻公時的耿、魏兩縣,其餘各縣則為晉文公、晉靈公、晉平公和晉頃公時所置。這些縣主要分布在黃河與汾河流域。
政治
國都
晉的國都見諸於史的先後有唐、翼、絳、
新絳等名字。唐叔虞受封時的都城在唐。春秋史籍《左傳》最早記載的晉都是翼。翼、絳之間的關係存在一定爭議,根據考古報告,唐和翼可能是一座城市,但翼、絳也可能只是一個城市的不同名稱。《西周封考國疑》則認為國都自唐叔虞始封到晉侯緡時一直在翼,晉獻公時才遷都絳。公元前585年(晉景公十五年),晉景公遷都於絳山之北
汾河、
澮河會合處的新田,稱之為新絳,這也是晉國最後的都城。
曲沃是晉國重要的城市,在晉國分裂時期是曲沃侯的都城,曲沃代晉後,武公在當地建造
宗廟,做為祭祀歷任國君的地方。
官制
晉文公以前的官職有
司徒、
司空、
司馬、
太師、
太傅。司徒在西周時為執政,後因
晉僖侯名為司徒,為避諱便被廢置。司空為掌管軍法的官員,司空則主要管理軍營和後勤。晉文公以後,晉國實行的是軍政合一的制度,晉文公設卿,卿又稱將軍,他既是文職,也是三軍的長官。六卿也稱六正或六將軍,其中中軍長官為眾卿之長,稱為
正卿、
中軍將或者
元帥。
卿之下的官職又通稱
大夫,大夫也分上、中、下三種,並可以其司職而存在其他名稱。司空在西周本屬
三公之一,卿制出現後,反倒成為了卿的手下,成為專司製造和刑法的大夫。
在教育方面,國君會委派一個大夫為太子的老師,稱之為
傅,或
太傅、
太師、
師保等。在地方行政區劃方面,其長官通稱邑大夫或縣大夫。
晉國執掌刑法的大夫又稱士、理或
司寇。六卿中的
士氏(後稱范氏)也是以職務為氏。晉國的司寇士氏是世掌
刑律的家族。由於晉在春秋時為諸侯盟主,司寇也會常為諸侯判案,有時連王室也會請士氏幫忙。
管理宗族事務與典籍的大夫一般叫做祝、宗、卜、史等。祝主要為祈福和禳災。宗也稱
宗人,主要是管理國君的卿大夫的家庭事務。史則為記事書言,也兼觀察天象和整理宗族資料。史官中還有一個分支,稱為卜,是專事占卜一事。而專門管理和整理收藏典籍的史官又叫做籍。
晉國司職音職的大夫稱之為“師”。而外交方面的人才,又通稱“行李”或“
行人”,因為重要的會盟和朝聘活動都是由國君或卿大夫親自參加,故而行人主要是處理一般性質的外交活動。
根據周制,諸侯的親衛軍稱做“
公乘”和“
公行”。其主管呼為“七輿大夫”,春秋後期,由於國君勢衰,七輿大夫遂不見於史。
法制
宗法制度是周朝
封建制的基礎。宗法規定,國君的繼承者必須是
嫡長子,其餘的兒子都稱為
別子。別子要另立
宗族,並做為宗族的始祖。別子的宗族也是由嫡長子繼承,稱之為
大宗,其餘的兒子要新立為
小宗。
曲沃代翼與晉獻公時的盡除公族和驪姬之亂後,破壞了傳統的宗法制度,使得宗法制在晉國無法完全貫徹。晉武公以後的國君只尊始祖唐叔虞為祖,晉武公為宗,而唐叔至武公之間的各代君主都不再接受祭祀。晉獻公以後,嫡長子繼承制度也有所鬆動。晉惠公、晉文公、晉成公、晉悼公都是以庶子的身份繼位,由於宗法約束力的下降,令禮的影響也有所減弱,取而代之的是法制。
公元前633年(晉文公四年),晉文公作“執秩之法”。晉襄公去世後,趙盾將晉文公所作的法制修改為“
趙宣子之法”,其目的是為保持私家族的利益。晉景公不滿趙氏專權,特命
士會到王室學習
周禮,回國後,依周禮制定了“范武子之法”,這部法律旨在加公室而抵制卿族勢力。不久,晉景公就依這部法律誅趙氏。晉悼公時期,為表示友好,令士渥濁修改范武子之法,以緩和公室和卿族的關係。這五部法律內容都十分龐雜,類似於今天的憲法。
春秋後期,晉的卿族十分強橫,在消滅欒氏後,六卿執政的局面已經形成。為了保持自身的權益,和打壓公室。執政正卿范宣子將刑法從總法用分出,單獨而成“范宣子刑書”,這部法律廢除了貴族特權。起初,這部刑法只是私藏於府,並沒有公開。待到四十年後的公元前513年(晉頃公十三年),六卿家族已經不能相容,
趙鞅和
荀寅才首次於大鼎上刻上這部刑書。
聯姻
晉為姬姓國,是
黃帝的後裔,有和
姜姓通婚的傳統。晉的始封君唐叔虞的母親邑姜便是姜太公的女兒,後代國君也常娶姜姓女子為妻。晉文侯的母親和夫人都出於姜姓;晉武公的妾為齊姜,晉獻公繼位後又娶她為妻並生穆姬和太子申生;晉文公流亡齊國後,齊桓公將女兒嫁給他;後期的晉平公也多次娶齊女。
因地處北方,其境和戎狄連線。從晉獻公即位後打破了“同姓不婚”的規則,先娶同姓
賈國女子,後又娶
狐氏女子,生晉文公;晉平公在位期間,其宮中就有四名姬姓女子。不僅於此,晉國還大量和狄人通婚,晉獻公所娶的大戎狐姬和
驪姬都是姬姓戎女,之後的國君和卿大夫也常與戎人通婚。
秦穆公為與中原友好,向晉獻公求婚,晉獻公就把大女兒嫁給了他。驪姬之亂後夷吾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幫助,做了晉國國君。但是不久夷吾就與秦國失和,發兵攻打秦國,終遭慘敗,還叫兒子公子圉到秦國做人質,秦穆公為了籠絡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後來公子圉聽說自己的父親病了,外公家又被秦國滅亡,害怕國君的位置會被傳給別人,跑回了晉國。秦穆公立即決定要幫助重耳當上晉國國君,把逃到楚國的重耳接過來,還要把女兒改嫁給他,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當上了晉君,成為有名的的
晉文公。因此秦晉之好代表的是一種政治上的聯姻,是國家之間的聯合。
軍事
周朝的軍制是天子六軍,諸侯大國三軍,次等諸侯國二軍,小國則只有一軍。曲沃莊伯時期獲周厘王命為侯,擁有一軍。晉獻公時期,開始作二軍。晉文公作三軍制。之後又於清原新增新上軍和新下軍,使軍制擴充為五軍。晉襄公時,又恢復為三軍制。晉厲公時又擴充為六軍。晉悼公再度恢復為三軍,至此晉國一直保持三軍制。三軍的長官是由執政擔任,每一軍都有一將一佐。其中以
中軍將為最高軍事長官,同時也是執政正卿。
在晉文公以前,軍隊的最高統帥是國君,每逢戰事,國君多會親自迎戰,為國君駕車的人立於戰車之左,稱之為“
御戎”;國君本人居中,主要指揮軍隊;在國君右邊,還會有一名“
戎右”執長兵器打擊敵方戰車。從城濮之戰後,國君一般不會親自出戰了,而是由正卿取而代之。
晉國的軍隊又分車兵和徙(步)兵兩種。車戰是春秋時期主要的作戰方式,晉國的車兵皆為
甲士。甲士,也稱為士。他們都是
國人組成,國人都居於國都周圍,是下層貴族的一種。士的職責就是“執干戈以衛社稷”,由於是子孫相繼的世襲軍人,所以他們不會直接參與農作。士在出征時需要自帶裝備和補給,並會用數名家丁做後勤。
車兵雖為晉的主要武裝力量,但由於甲車耗費甚大,而甲士人數有限,為了擴展軍力,不得不徵集
庶人入伍,稱之為卒伍。庶人本是自由耕種的農民,他們農時要自己耕作,閒時則應徵入伍,作為徒兵或做雜役。
由於位處北方,為了與戎狄對抗,晉獻公時一度設定步兵,當初僅左、右二行晉。晉文公時形成中、右、左三行,後將三行改制為上、下兩新軍。之後,晉便再也沒有設定過步兵了。
經濟
農業
晉國為善農的周人所建,周人的祖先是
后稷,其善播百穀,由於
西周時代的晉國地域狹小,發展不大。至晉文公時代,由於領地的不斷擴張,以及諸侯霸主的地位獲得了大量貢賦,令境內農業規模迅速發展和繁榮起來。
據《
世本》記載,古人最早使用的農業工具是
耒和
耜)。由於技術的革新,到商周之際,改以
青銅所製造,耒則演變成為
犁。最初,人們還只是用人力來挽犁,在春秋中後期晉國早出現了
牛耕。六卿中的范氏和中行氏在政治較量中失勢後,其原用作祭祀的牲牛也被迫成為從事農耕的役畜。春秋後,當時的主要農具還有鋤,除此之外,晉國所見的農具還有钁和夯錘。
土地
晉國將土地劃分成若干份邑和縣分給公室和各級貴族。這些封地又會分為兩部分,一半是為公田,由擁有者派出人員經營;另一半則由
庶民耕種,稱之為私田或份地。從春秋後期開始,由於社會的變革,大量的公田都無人耕種,傳統的制度便逐漸被改變。擁有土地的卿大夫們一反原本單一的畝制,紛紛自行規定畝制,將公田分給普通人民,再依私田的方式收稅,這也是
春秋戰國之交的一大變革。
商業
在春秋早期之前,實行的是“工商食官”,
商人和
工人都屬於政府管理,並且是一種世襲的制度,居住於市井之中,不得隨意改變職業和遷徙。春秋以後,已經開始出現
私營商業,那些成功的商人的政治地位也較高,能像外交人員一樣到處活動。商業的發展對舊有制度的衝突也是巨大的。其中最為突出的便為土地成為了商品。晉悼公時期的魏絳勸悼公與北戎談和的建議中就一條是“戎狄荐居,貴貨易土,土可賈焉”。到三家分晉之際,則又出現了私人間的封地交易。
手工業
晉文公實行“工商食官”的政策,手工業由官營為主,其主管為大司空。政府直接控制手工業的生產,而工人則是以世襲的方式來傳承。官營的手工業以生產兵器、戰車、鎧甲等戰爭用具和社會上層必需的禮器、食品、服飾和錢幣為主。而建築領域則以庶人為主體,再輔之專業的工匠。
除官營的外,晉國還存在著由勢大貴族私營的手工業,通用於其家族來建宗廟和鑄祭器。貴族掌握的手工業雖然在性質上與國營的手工業相差無幾,但不可以稱為“官營”。此外則還有民間以家庭為單位的手工業生產,主要是種桑采麻與養蠶織帛。到春秋後期,社會繼續變革,伴隨貴族私營手工業興起的則是官營手工業的衰落。於是晉悼公實行“公無禁利”的政策,從此庶人也可以棄家從工,到戰國初期便有了以鹽鐵致富的工場主。
戰國的《
考工記》所載的手工業有三十餘個工種,自文獻與出土文物來看,晉國的手工業是分為
金屬冶煉、紡織染色、
製革、制陶、車船、製鹽、營業和玉石漆器加工八種。
貨幣
晉國使用的貨幣主要為
海貝和
布幣。貝的單位為“朋”,一般要十枚貝為一朋。由於貝產于海濱,處於內地原晉國並不易獲得,隨著經濟的發展,貨幣的流通量也增多,海貝已經供應不足了。於是改用骨或
玉仿製成貝的形狀。另一種布幣實際就是種名叫鏟的農具,西周時又稱之為錢或鎛。
文化
哲學與宗教
周朝實行“以德配天”的“
天命觀”思想,這也是晉國在西周時期的主要意識形態。唐叔虞受封不久,在晉國發現了一種“異畝同穎”的嘉禾,便將它獻給周成王,周成王又要他轉交給
周公,周公特作《嘉禾》以示上天對周朝的眷顧。晉文侯之後的晉國分裂時期,由於內戰的頻繁,令普通人民對“天命觀”產生了動搖,他們不再相信變化無常的上天。在《詩經·唐風》中有一首《
鴇羽》就提出了“悠悠葵,曷其有常”的疑問。於是原本的“敬天保民”思想向著“重民”轉變。重民思想在春秋後期進一步發展為“愛民”,大臣師曠就勸諫平公要懂得節制和減輕國民的負擔,這樣才能獲得人民的支持而在與
世卿的鬥爭中占得優勢。
晉國深信占卜,並有“卜”、“筮”、“
占星”、“原夢”、“
看相”和“音兆”等多種形式,其中又以
卜和
筮最為常見。《左傳》所載的各國
卜筮活動約八十多次,而晉國就占去一大半。晉獻公欲伐驪戎,就先後運用卜和筮兩種方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卜筮在春秋後期已淪為一種形式,人的意志已蓋過“神”的意志。趙鞅在同范氏、齊、鄭聯軍作戰之前占卜,便出的結果是不吉,但他甘願違卜作戰;另一次在攻打衛國時,形勢對己方不利,他就以占卜不吉為由班師回國。
文字
晉國所使用的文字多見於
甲骨、青銅器、陶器和貨幣等材料上,其中以春秋時的作品最為常見。從山西
洪洞出土的春秋晚期甲骨中的文字筆畫纖細,與
殷墟發現的商朝
甲骨文的字型不同,而和春秋戰國時的青銅銘文接近。
出土的晉國的盟誓載書,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
侯馬盟書》,這批盟書都是由
毛筆用朱紅
墨水寫就於玉石片上,從書中嫻熟的筆法可看出筆墨在當時已使用了很長時間,其文字的整體風格一致,字形和楚國文字相似。
從《左傳》的記載還可看出當時的人們已經初步形成文字學,師服所說的“嘉耦曰妃、怨耦曰仇”和史趙的“亥有二首六身”都被認為是對文字的研究。
史學
晉國的史書稱《乘》。世掌典籍的大夫家族稱為“籍氏”。而
太史則主要記載言行,其中較為知名的人有
董狐,時稱“良史”。當時史與籍有所不同,分司記載和收藏。《乘》在戰國初期還存在,諸子典籍也多有引用,但晉乘中的記載不見於孔子所刪采的《
春秋》。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晉乘》被視為“百國春秋”而被付之一炬。而
漢武帝之後,又罷百家,尊儒術,《晉乘》從此散佚。現存的《晉乘》四十二則是為後人偶獲,每則只記一事,並且不記年月,都為晉文公時期的事跡,內容多為采自《
韓非子》等書。
由於史官司職不同,在春秋時發展出以記言為主的題材。《
國語》就是本記言的史書,其中的《晉語》有九篇,占全書的二分之一。
史官另一個重要職責是整理的記錄國君及貴族階級的世系,六卿中知氏的成員
知果預言家族將滅,就在太史處登記,從知氏中分出,新立輔氏。後知氏被滅,輔氏得以倖免。另一方面,卿大夫家族也有自己的私人史官,主要記載自家家史,戰國成書的《
世本》就多數引用了家史。
天文和曆法
早在西周時期,晉國就對
日月和
行星的運動及
二十八星宿有所了解。《
詩經·
國風·唐風·綢繆》中就出現了“三星在天”、“三星在隅”等記載,這當中的三星即是指參星。卜官還會依據星域中的異常來推測其對應國家的吉祥,這就是
占星術。
晉使用夏曆,夏曆正月為建寅之月,相比周曆,其在農物方面更加科學。當時雖還未形成“二十四節氣”,已知晉國人是用“分”、“至”、“啟”、“閉”八個節氣來對應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發源於商朝的
乾支紀日法在晉國已經非常普及,廣泛運用於社會各階層。
數學
珠算的前身“
籌”在春秋時的晉國也獲得廣泛運用,晉平公時期,其母晉悼夫人賜予參加修築杞國城墻的工人酒飯,絳縣一位沒有兒子而只好親自去建城的老人也參加了酒席。有人懷疑他的年紀,老人以乾支紀日做答:“臣生之歲,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於今三之一也。”,官吏將答案回饋到朝廷,師曠、史趙和士文伯根據一年約等於個甲子心算出答案,師曠認為是“七十三年矣”,史趙採用的實際就是籌算。
公元前510年(晉定公二年),晉國聯合諸侯大夫為王室修繕
成周,晉國
士彌牟主持。士彌牟在修建過程過不僅進行土方計算,而且還運用物理學中的求功原理,並連同工程所需的材料和工人口糧都一一列出,交給各個諸侯工程隊。從這項工程可看出當時的人們在建築工程運籌方面的成就,這也是先秦土木工程的一大傑作。
醫學
由於傳統天命觀和巫術的普及,以至晉國在醫學方面的成就並不出色,國君或大臣生病通常是請其他諸侯國的醫生幫助。晉景公病重期間,首先是請桑田巫進行驅癘祈福,在他無能為力的情況下才請秦國的
醫緩來醫治,病入膏肓的晉景公終因錯失醫治良機而去世;後來晉平公生病,仍然是先採用占卜的方式,最後才又向秦國求醫。秦國派
醫和前來醫治,直言是因縱慾所致。直到春秋末期,晉國才擺脫巫術對醫學的干涉。
趙鞅生病後,下屬直接請
扁鵲來治療,三天后就已康復。
晉國雖因巫術的盛行阻礙了醫學和發展,但在藥物的運用、常見疾病的預防與治療以及人體健康和環境之間的關係仍有了解。晉景公原本想遷都到郇瑕之地,大夫
韓厥認為當地“土薄水淺”居住在那種地方容易患上風濕和關節炎之類的病症。在他的建議下,晉景公最終改遷於“土厚水深、居之不疾”的
新田。
藥物學
驪姬之亂時,驪姬欲謀害太子申生,暗中在申生祭祀的食物中放入
鴆和堇,這兩種劇毒之物導致“祭地,地墳,與犬,犬斃,與小臣,小臣亦斃”,令晉獻公對申生大為不滿。此外,晉國在藥量方面也有經驗。晉文公令醫衍毒殺衛成公時,醫衍因接受成公大臣衛寧俞的賄賂,便減小藥量,終令成公能保全性命。不僅於此,當時還懂得了用偏方治病。趙鞅家臣胥渠的病情需要食用騾肝才可以痊癒,趙鞅殺掉自己的白騾作藥方為他醫治,最終取得顯著療效。
詩歌
《詩經·國風》中收有的晉國民歌都集結於魏風和唐風。在“十五國風”里,晉地占有其二。其中《
魏風》有七篇,分別是:《
葛屨》、《
汾沮洳》、《
園有桃》、《
陟岵》、《
十畝之間》、《
伐檀》、《
碩鼠》;《
唐風》為十二篇:《
蟋蟀》、《
山有樞》、《
揚之水》、《椒卿》、《
綢繆》、《
杕杜》、《
羔裘》、《
鴇羽》、《
無衣》、《
有杕之杜》、《
葛生》和《
采苓》。以上詩歌的內容豐富,題材也極廣泛,在描寫手法上採用鋪陳、比、興等多段手段。這些詩歌中,有的描述軍隊生活,如《伐檀》和《鴇羽》;有的描寫普通農民的生活,如《十畝之間》和《采苓》;有些是反映新婚生活的愛情詩,如《綢繆》、《葛生》;而像《伐檀》與《碩鼠》則屬於政治諷刺。此外還有許多不見於現存《詩經》的詩歌,常常被《左傳》所引用。
音樂
晉國使用的樂器種類繁多,並按種類分為
八音。分別是:金、石、絲、竹、匏、土、革、木。
由於晉國在春秋是霸主,對外活動甚多,所以備有一種規模龐大的樂工團隊。同時因對外戰爭的勝利,戰敗方常以樂器、樂師為賄賂,其中以“鄭衛新聲”聞名的鄭國就多次賂賄以大量的樂器和樂師。原本按周朝禮制,天子才可以享受一列八人的舞蹈、諸侯為一列六人、大夫則為四人一列。而到春秋後期,不止諸侯開始僭越用天子之禮,甚至連普通的卿大夫也能光明正大的使用八倄了。
晉國還出現了
師曠這位馳名列國的音樂家。《
孟子·離婁上》中說:“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師曠還常將
五行學說和五音六律相結合,用以勸導晉平公,《
陽春白雪》也是師曠所作。
外交
齊國
齊國是周朝的母舅之國,其始封君姜太公之女
邑姜便是周武王王后,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親。在西周時,晉齊君主曾同擔任周康王大臣。雙方不僅是同僚,也經常通婚,申生和穆姬之母就是齊女;重耳流亡齊國期間娶齊姜。齊桓公去世後,齊國霸業衰落,從此進入到晉楚爭霸時代。此後的齊國雖然為晉的盟國,但又欲挑戰晉國的霸權,雙方最終發生
鞌之戰,齊國戰敗。此戰之後,身處海濱的齊國雖然表面親晉,私下卻極力擴張其在東方的勢力。自
晉平公以後,晉國內部卿大夫鬥爭激烈,齊國便開始以東方霸主自居,並多次與周邊小國盟會。
秦國
秦國在東周才立國,晉獻公時期,晉國向西用兵取
驪戎之地後,兩國領地有所接觸。一方面兩國長期通婚,成語“秦晉之好”就是形容雙方的聯姻。晉惠公、晉文公則是由因秦穆公的幫助才得以即位;另一方面,隨著兩國領土的擴張,也面臨著衝突。晉文公去世後,一心求霸的秦穆公乘晉國國喪伐鄭不成,被晉國先後在
餚之戰和
令狐之戰中擊敗。兩國自此由原本的友邦變成敵對,秦國開始聯楚及勾結北狄來打擊晉國。在晉景公和晉厲公時代,晉國多次被秦、楚合擊。忍無可忍的晉厲公派
呂相出使秦國,送出著名的呂相《
絕秦書》為戰書,聯合齊、宋、衛、鄭、曹、邾和滕共八國之師伐秦,在
麻隧之戰中大敗秦國。秦經此一役,幾世不振,元氣大傷,從此不再對形成晉國西部威脅,到公元前547年(晉平公十一年)才在
後子針的調解下恢復關係。
楚國
晉、楚在西周時也曾為同僚。春秋後,楚國積極向北擴張,兩國因為利益經常發生戰爭。
晉文公流亡時,在楚國受到過
楚成王的禮遇,晉文公曾言如與楚國開戰,將
退避三舍以報。直到楚國發兵攻宋,晉國便以救宋的名義同楚國交戰,在
城濮之戰中打敗楚國。晉國從此確立了霸權,原來親楚的鄭、魯等國都選擇了和晉國結盟。此後的百多年間,晉楚兩國多數爆發大戰,在《
左傳》記載的晉楚11次戰爭中,晉國贏了9次,楚國僅在
楚莊王時期贏過2次;雖然晉國至少2次攻入楚國本土,但兩國實力相差並不特別大,晉國同時要面對毗鄰的西方
秦國,北方狄戎和東方
齊國,故而不能集中力量持續不斷的打擊楚國。在
湛阪之戰中再次攻入楚國本土,迫使楚國簽訂
弭兵之盟。春秋後期,晉國內部的鬥爭激烈,無暇對外爭霸,轉而扶持南方的
吳國從東側攻破楚國。(詳參見
晉楚爭霸)
由於晉楚長期對峙,雙國那些在政治鬥爭中失敗的大夫或家族往往會選擇逃往敵對國家,以保存自己,成語“
楚材晉用”就是指楚國的人才為晉國所用的典故。比如晉國的伯宗被三郤所害後,其子伯州犁便逃往楚國為官;而仕晉的
苗賁皇、申公巫臣原本都是楚臣,因為家族被滅或與權貴不睦才出走他國。
戎狄
環居晉周圍的屬於戎狄的部族有姜戎、驪戎、犬戎、伊洛之戎、陸渾之戎、東山皋落氏、潞氏、鮮虞、肥、鼓等。
晉開國之初實行“和戎狄”策略,晉獻公時開始伐狄擴張,同時也附之以和平結盟和聯姻結親等手段,如晉獻公納娶戎族兩名女子為妻,生重耳與夷吾,又娶驪姬等。春秋以後,晉國不斷併吞周圍的諸侯小國與戎狄領地。戎狄除鮮虞所建的中山國以外,剩下都被晉國所滅。
北戎
北戎是活動於今山西和河北北部,晉穆侯隨周宣王伐條戎、奔戎並最終獲勝。晉悼公時和諸戎狄,一度與晉國和談並達成近三十年的和平。
白狄
白狄散布於今陝西的黃河沿岸一帶,是曾摧毀西周的
犬戎別部。白狄後來又分為
鮮虞、肥和鼓三部,以鮮虞最強。晉國先後滅亡
肥國、
鼓國。
晉厲公時鮮虞與晉國結盟。後來鮮虞建立的
中山國,受到范鞅與衛國聯軍的攻打。中山國也曾參加了齊、魯、衛三國攻晉的行動以救范氏、
中行氏。戰國以後,中山成為除戰國七雄以外的北方強國。
赤狄
赤狄在晉獻公時又稱“
東山皋落氏”,晉文公時對赤狄形成了包圍之勢。晉襄公以後,赤狄便分裂為
潞氏、
甲氏、
留吁、
鐸辰和嗇咎如五部,其中以潞氏最強。晉成公將女兒
伯姬嫁給潞氏君主
潞子嬰兒為夫人。由於嬰兒性格懦弱,大臣鄷舒擅權,他不僅弄傷嬰兒眼睛,還將伯姬殺害。晉景公時滅潞氏,又滅掉了赤狄餘下四部。
狐氏戎
狐氏戎與晉國的關係較好,晉文公的母親大戎狐姬便是狐氏戎女子,
狐突和
狐毛、
狐偃父子都在晉國為官,是晉文公、晉襄公時期有影響力的家族。
驪戎
驪戎位於今陝西臨潼一帶,跟晉國並不接壤,但晉獻公即位的第五年就滅驪戎,取驪姬而歸。
陸渾之戎
陸渾之戎原居於今甘肅
敦煌一帶,後東遷於伊川(河南
嵩縣)成為了晉國附庸,其後又分裂為
姜戎和允戎。晉平公以後,陸渾之戎與楚國親近,被晉所滅。
歷任國君與中軍將
國君
稱號 |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在位年數 |
---|
| | 姬虞 | 前1033年-? | |
| | 姬燮 | | |
| | 姬寧族 | | |
| | 姬服人 | | |
| | 姬福 | ?-前859年 | |
| | 姬宜臼 | 前858年-前841年 | 18年 |
| | 姬司徒 | 前840年-前823年 | 18年 |
| | 姬籍 | 前822年-前812年 | 11年 |
| | 姬費王 | 前811年-前785年 | 27年 |
| | 姬伯殤 | 前784年-前781年 | 4年 |
| | 姬仇 | 前780年-前746年 | 35年 |
| | 姬伯 | 前745年-前740年 | 6年 |
|
晉侯 (也稱翼侯) | | 姬平 | 前739年-前724年 | 16年 |
| 姬郤 | 前723年-前718年 | 6年 |
| 姬光 | 前717年-前709年 | 9年 |
| 姬小子 | 前708年-前705年 | 4年 |
| 姬緡 | 前704年-前679年 | 27年 |
曲沃伯 | | 姬成師 | 前745年-前731年 | 14年 |
| 姬鱓 | 前730年-前716年 | 15年 |
| 姬稱 | 前716年-前679年 | 37年 |
曲沃武公統一晉國 |
| | 姬稱 | 前679年-前677年 | 2年 |
| | 姬詭諸 | 前676年-前651年 | 26年 |
晉侯卓 | | 姬卓 | 前650年 | 1個月 |
| | 姬夷吾 | 前650年-前637年 | 14年 |
| | 姬圉 | 前637年 | 1年 |
| | 姬重耳 | 前636年-前628年 | 9年 |
| | 姬歡 | 前627年-前621年 | 7年 |
| | 姬夷皋 | 前620年-前607年 | 14年 |
| | 姬黑臀 | 前606年-前601年 | 7年 |
| | 姬據 | 前600年-前581年 | 19年 |
| | 姬壽曼 | 前580年-前573年 | 8年 |
| | 姬周 | 前572年-前558年 | 15年 |
| | 姬彪 | 前557年-前532年 | 26年 |
| | 姬夷 | 前531年-前526年 | 6年 |
| | 姬棄疾 | 前525年-前512年 | 14年 |
| | 姬午 | 前511年-前475年 | 37年 |
| | 姬鑿 | 前474年-前452年 | 23年 |
| | 姬驕 | 前451年-前434年 | 18年 |
| | 姬柳 | 前433年-前416年 | 18年 |
| | 姬止 | 前415年-前389年 | 27年 |
| | 姬頎 | 前388年-前378年 | 11年 |
| | 姬俱酒 | 前377年-前376年 | 2年 |
中軍將軍
名字 | 諡號 | 任職時間 |
---|
| 郤伯 | 前633年—前632年 |
| | 前632年—前627年 |
| | 前627年—前622年 |
| 射姑子 | 前622年—前621年 |
| | 前621年—前601年 |
| | 前601年—前597年 |
| | 前597年—前594年 |
| | 前594年—前592年 |
| | 前592年—前587年 |
| | 前587年—前573年 |
| | 前573年—前566年 |
| | 前566年—前560年 |
| | 前560年—前554年 |
| | 前554年—前548年 |
| | 前548年—前541年 |
| | 前541年—前514年 |
| | 前514年—前509年 |
| | 前509年—前501年 |
| | 前501年—前493年 |
| | 前493年—前475年 |
| | 前475年—前453年 |
| | 前453年—前425年 |
| | 前425年—前40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