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古代行政單位)

都是漢語辭彙,拼音du,出自《日知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都
  • 定義:古代行政單位
  • 解釋:相當於現在的鄉
  • 出處:《日知錄》
  • 拼音:du
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提到,《蕭山縣誌》曰:“改鄉為都,改里為圖,自元始。” 康熙《漳浦縣誌》說“都、圖”為明制,曰:“明制,城中曰坊,在鄉(指鄉村)曰都,每十一戶為一甲,十甲為一里,每里一圖”,並說“都、圖”為賦役而設。對此,清乾隆進士及第、史學家趙翼注《日知錄》時說,“……則鄉(指農村)都圖之制起於南宋也”,並說“都圖”制起始時間“顧氏蓋亦失考”。 古龍溪縣各“都”的演變 龍溪縣的“都圖”制始於何時?據乾隆《龍溪縣誌》載,南宋時龍溪已出現“都”,《志》卷首曰:宋時分六鄉三十三里,一百一十五保,淳祐間,改里為三十都”。
民國時正式廢都為鄉,結束了他的使命.但還有部份地區使用,如上饒的八都、十六都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