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姓

都姓

都姓始祖公都子,戰國時期齊國人,孟子學生,載有:孟子卷十一之五“孟季子問公都子”章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都姓
  • 外文名:dū
  • 屬性:出自上古皇帝姬姓分支
  • 來源:戰國時期齊國
  • 得姓始祖:公都子
  • 民族:漢
姓氏源流,源流一,源流二,源流三,新說淵源,都姓始祖,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家譜文獻,字輩排行,安徽桐城都姓一族,鹹陽都姓,蒙古一支,都姓名人,都姓宗祠,四言通用聯,六言通用聯,七言通用聯,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據光緒二十三年都其琛四修家譜原文記載,都姓始祖公都子,戰國時期齊國人,孟子學生,載有:孟子卷十一之五“孟季子問公都子”章中。
全國著名書法家都本基作品全國著名書法家都本基作品

源流二

出自公都氏。春秋的時候,楚國有公子田,受封於都邑(今地不詳),所以稱為公都氏,他的那一支子孫,有單姓都的,就成為都氏的一支。

源流三

蒙古族後裔,元朝初期必裏海出自成吉思汗黃金氏族,以其卓越的功勳,被封為中書省益都路寧海州(轄今牟平乳山文登、榮成一帶)軍事、政治、經濟的最高長官——都達魯花赤,兼管本州諸軍奧魯勸農事,並具有世襲罔替特權。必裏海是牟平(現山東煙臺牟平區)都氏始祖。

新說淵源

韓國數萬姓都的人,祖先是漢代的臨蔡侯
先來說說《來自星星的你》劇情。男主角叫“都敏俊”,是一個外星人。他在地球上生活了400多年,因為有著不老的容顏,怕暴露身份,每隔幾十年,這位帥哥就要換一次身份。醫生、軍人、銀行家……幾乎各行各業都嘗試了一遍,光兵役就服了24次,在部隊里度過了49年零7個月。
在電視劇中,現在的都敏俊以大學講師的身份生活在首爾,因此也被稱為“都教授”。
此外,韓國都姓知名人士還有組合EXO的成員都暻秀(D.O.)。
根據來自韓國的權威資料,目前,韓國姓都的人有數萬人,在韓國250多個姓氏中排名第66位,不算大姓。
編成於1752年的朝鮮《星州都氏大同譜》的譜序跋文中提到,生活在朝鮮半島上的都氏,其先祖為漢代的臨蔡侯都稽。
都稽為漢武帝時期人物,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因為抓獲南越呂嘉被封為臨蔡侯。漢成帝鴻嘉年間(公元前20年~前17年),都稽的後代都祖從長安去了高句麗,輔佐當時的高句麗君主。都祖於是成為韓國都氏源起第一人。
公元158年前後,都祖的後人都彌到百濟(韓國西部)做官。之後,有一名叫都陳的人被當時的朝鮮政府封為星山府院君;另一名叫都順的人,官至典理尙書。
這份跋文中還提到了韓國都氏的幾位知名人物:都元興是著名詩人,都興持、都希慶功勳卓越,都夏以文章詩文名聞中華,都元結、都元亮為朝廷命官等等。
經過2000多年的發展,源自中華的韓國都氏發展到了數萬人的規模。

都姓始祖

公都子、子田(宋休公)、公子田(熊田、公都田)、陳簡公次子宗虞,都稽(漢)、都區寶(漢)都頡(北宋)、都貺(北宋)、都向(北宋)、都公旦(北宋)都穆(明)必裏海拔都兒(孛裏海、不裏海、不理合、孛匣兒)、抄兒、不老赤

遷徙分布

都氏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體。經過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歷史上的大動亂,都氏家族以河南省為中心,分別向南北各地播遷,到了宋、明之際,中國的大江南北都已經有了都氏子孫的蹤跡。在過去的一二千年間,都氏一直是出了名的書香世家,出過許多學業有成就的人士。望族居黎陽郡(今河南濬縣東北)。
如今,都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河南、陝西、安徽、山東、四川等省為多。都姓人口在全國排名二百六十一位。最新統計顯示全國有15萬都姓人口。主要分布在:
河南省的焦作市、商丘市、安陽市、南陽市新野縣、洛陽市、沁陽市、伊川縣,山東省的煙臺市、青島市、濱州市濱城區、牟平縣、曹縣、臨清市、濰坊市安丘市、蒙陰縣德州市慶雲縣、夏津縣,陝西省的寶雞市、鹹陽市、商洛市禮泉縣山陽縣,河北省的臨漳縣、定洲市、東光縣高唐縣晉縣、衡水市阜城縣、邯鄲市、阜城縣、邢台市,遼寧省的本溪市、撫順市、大連市莊河市、瀋陽市、丹東市、寬甸縣北票市,陝西省的延川縣,吉林省的長春市,江蘇省的常州市、南京市、宜興市、蘇州市,浙江省的海寧市、嘉興市、湖州市長興縣,安徽省桐城市蒙城縣利辛縣廬江縣,香港特別行政區,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海倫市、伊春市,吉林省的長春市、四平市、集安市、松原縣、梨樹縣,四川省的簡陽市、眉山市,貴州省的甕安縣,北京市大興區,甘肅省的慶陽市,青海省的西寧市,湖北省的孝感市,襄陽市,南漳縣,山西省的晉城市,湖南省的岳陽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內蒙古自治區的赤峰市、烏蘭浩特市、滿洲里市,廣東省的廣州市,台灣省等地。

郡望堂號

郡望

黎陽郡:西漢高祖年間設黎陽縣,屬冀州魏郡,這是濬縣設縣之始,治所在大伾山東北。王莽時改名黎蒸,東漢恢復黎陽縣名。東晉永和七年(辛亥,公元351年)置黎陽郡,轄黎陽縣。東晉太元十四年(己丑,公元389年)屬黎陽郡,黎陽縣屬汲郡。北魏孝昌年間(公元523~528年)分汲郡置黎陽郡,轄黎陽縣。東魏天平元年~武定八年(公元534~550年)間置黎州,轄黎陽郡。北齊廢黎州,北周宣政元年(戊戌,公元578年)復置黎州,轄黎陽郡。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黎州、黎陽郡並廢,黎陽縣屬衛州。隋開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黎州,轄黎陽縣。隋大業二年(丙寅,公元606年)廢黎州,黎陽縣屬汲郡。唐朝武德二年(乙卯,公元619年)置黎州總管府,轄殷、衛、澶、洹四州。唐武德六年(癸未,公元623年)置總管府,黎州屬相州都督府。唐貞觀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廢黎州,黎陽縣屬衛州。宋朝端拱元年(戊子,公元988年),置通利軍,治所在今大伾山紫金山之間,轄黎陽縣。宋天聖元年(癸亥,公元1023年)改安利軍,治所遷至浮丘山西。宋熙寧三年(庚戌,公元1070年)廢軍,黎陽縣屬衛州。宋元佑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復置通利軍,轄黎陽縣。宋政和五年(乙未,公元1115年)軍升為濬州,治所在浮丘山巔,轄黎陽縣。金國皇統八年(戊子,公元1148年)改濬州為通州。金天德三年(辛卯,公元1151年)復名濬州。明朝洪武三年(庚戌,公元1370年)農曆4月,降州為縣,始稱濬縣,治所遷至浮丘山東北平坡。清朝順治元年(甲申,)濬縣屬大名府,清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改屬衛輝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3月,廢府設道,濬縣屬河北道。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廢道改行署。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改屬第十三行署。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秋,濬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屬冀魯豫邊區行署。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民國濬縣政府改屬第四行署。民國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5月,濬縣全境解放。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共濬縣民主政府改為濬縣人民政府,屬平原省安陽專區。1952年11月15日撤銷平原省。12月1日,濬縣改屬河南省安陽專署。1958年4月18日,撤銷安陽專區,濬縣劃歸新鄉專區。1961年12月19日,恢復安陽專屬,濬縣歸安陽專署。1970年安陽專區改為安陽地區。1983年10月撤銷安陽地區,改設安陽、濮陽兩個市。濬縣屬安陽市。1986年1月18日,國務院批准將濬縣劃歸鶴壁市。1986年,濬縣轄10鄉1鎮,即城關鄉、善堂鄉、王莊鄉、屯子鄉、白寺鄉鉅橋鄉、大賚店鄉、衛賢鄉、小河鄉新鎮鄉城關鎮。1992年4月24日,河南省民政廳批覆,撤銷善堂鄉、大賚店鄉,設立善堂鎮大賚店鎮,實行鎮管村體制,原轄行政區域不變。1995年6月12日,省民政廳批覆,同意撤銷新鎮鄉、小河鄉,設立新鎮鎮、小河鎮。1997年7月15日,省政府批准,將濬縣大賚店鎮劃入鶴壁市郊區。1997年12月29日,屯子鄉撤鄉建鎮。1998年10月8日,鉅橋鄉撤鄉建鎮。2000年末,濬縣轄六鎮四鄉,即城關鎮、善堂鎮、屯子鎮鉅橋鎮、新鎮鎮、小河鎮和城關鄉、王莊鄉白寺鄉、衛賢鄉。

堂號

黎陽堂:以望立堂。
鴻臚堂:宋朝的都貺,官至鴻臚卿,拜鋅州轉運,提轄四川四十五州,有很多顯著美好的成績。
餘慶堂
植本堂:清 安徽桐城都其琛四修家譜,植本堂木刻活字本五冊。現被收藏在人民大學圖書館

家譜文獻

湖南福城圩都氏宗譜八卷,(清)都發禎等修,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餘慶堂木刻活字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湖南福城圩都氏宗譜八卷,(清)許鑒纂修,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餘慶堂木刻活字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安徽桐城 都氏四修宗譜二十卷,(清)都其琛等修,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植本堂木刻活字本五冊。現被收藏在人民大學圖書館
湖南福城圩都氏宗譜八卷,(民國)都氏族人纂修,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餘慶堂木刻活字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天津靜海子牙都氏族譜,(民國)都氏族人合修,民國年間木刻活字本八冊。現被收藏在天津市圖書館

字輩排行

安徽桐城都氏一支字輩:“芝廷文起、學業名成、詒述昌謨、鹹集章明、光賢裕兆、永振芳聲”。
安徽亳州(曾是利辛)、懷遠都氏字輩:“天榮喜振、學鳳來慶、世祥傳家、文化廣臣、平桂蓮芳”。
河北廊坊都氏字輩:“元風貴義國志安”。
河北任縣都氏字輩:“玉存贏華瑞”。
河北衡水都氏一支字輩:“存明利萬、書玉春長”。
河北衡水都氏一支字輩:“善連富萬、世奎忠學、玉榮永向、明英俊貴、華延吉良”。
河南沁陽都氏字輩:“平標振英靈、耀萬善昭仁”。
黑龍江都氏字輩:“文學希永成修祥萬事興全家維福德治國存英明”。
甘肅裕豐、四川簡陽都氏字輩:“關絕中祖……燕江朝正明鎮光達甫國元勛天開貞潔德策昌雲”。
青海湟中都氏字輩:“宗章庭成……”
陝西都氏一支字輩:“永龍水發……”
都氏一支字輩:“天彬延仕寵、坤茶華敬彥、玉綽恩應君、瑞萬長喜佑”。
山東聊城臨清潘莊鎮都齊寨排輩:大,貴,金,濟,樹,清,景,俊,宏,鎮
山東棗莊都氏字輩:“元鳳臣洪(明)海”。
山東夏津都氏字輩:“錫澤樹烈培均汝榮熙增錦潤業煥垂銘純誠生瑞忠厚發祥靜修善果永繕書香”。
山東牟平、河南洛陽、遼寧本溪、遼寧瓦房店、遼寧寬甸、吉林長春、四平、貴州都氏字輩:“鎮(亮寧)國(良)應宏汝、呈思(廷運)丕(懷榮士)世(令壽)月(悅曰)、元(孟)本興基業、書田永克昌、進修傳文訓、繼述正倫常、大禮允宜守、維新福日長、清官來受寶、德振泰之陽、和貴可明遠、鴻啟在義方、學絡銘玉吉、殿栗乃增光”。註:此為蒙古族都氏字輩,與漢族不通。
 

安徽桐城都姓一族

現安徽桐城有都氏一族幾千餘人,據現存家譜(都氏四修宗譜二十卷,(清)都其琛等修,清光緒二十三年 植本堂木刻活字本)記載,桐城都氏系出齊公族公都子之裔,世居河南濬縣,桐城一世祖朝儒公系宋朝進士都公旦後裔,明洪武初年,自濬縣來桐,愛桐俗之純厚,卜居大沙河,二世祖諱昌公應選貢任青田縣令,因政績旋升兵部主政,宦遊歸桐始修都家灣宗祠,購義田二十畝以供祭祀。其墓至今安在。
黎陽古之郡名,位於河南省濬縣黎陽鎮,乃齊國公都子的封地。吾先祖一世朝儒公自黎陽遷徙至桐城卜居沙河。二世祖諱昌,宦遊後建祠堂於沙河之南,置義田二十畝供祭祀。原有信譜命梓人刻於板上,後因祠堂失火,信譜毀之,義田廢之,越二百餘年,十二世祖諱玠,從族人處得一草譜也是祖上有靈,後人有福,據其所存續修家譜。
此都姓一族自十二代後有部分家譜還在,現有二十餘代,祖輩多是讀書之人,世代書香門第。
其輩分排列現存為:芝廷文起,學業名成,詒述昌謨,鹹集章明,光賢裕兆,永振芳聲。“述”字為二十一世祖。

鹹陽都姓

陝西鹹陽都姓
分布在周圍三個縣的五六個村子,都姓都(dū),人數上萬不止,鹹陽市區都姓分布也較多。祖先最早世居河南浚(xun)縣一帶,後有一支遷入山西,明朝時又有一支從山西洪洞遷入陝西。
據族譜記載,都姓遷入陝西是為了尋根。鹹陽這支都姓是鄭國公公孫子都後人,公孫子都又是鄭國建立者鄭桓公姬友子孫,而姬友是周厲王的兒子,且姬友建鄭國於陝西(後遷入新鄭)。鄭國、都姓屬於陝西姬周宗室分支。
另外,陝西寶雞、商洛、延安、漢中等地都姓分布較多

蒙古一支

根據史料記載:必裏海1260年去世。這一年忽必烈稱汗。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元朝正式建立。1276年元軍滅宋,1279年統一中國。這一時期是必裏海的兒子抄兒牟平達魯花赤。抄兒去世後,必裏海的孫子不老赤任牟平達魯花赤,歷經至元、元貞、大德三朝。不老赤任達魯花赤的時候,元朝開始恢復科舉制度,並取消地方官員的世襲制度。不老赤去世以後,即至大年間(1308年)之後,必裏海的子孫不再擔任達魯花赤之職。但是必裏海家族,歷經整個元朝,在當地已經形成了一個非常顯赫的大家族。必裏海家族為皇家宗室,必裏海及其子孫為官獨善慎行,磊落光明,忠厚傳家,深得百姓愛戴。在當地一時傳為佳話。
元朝末年,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蒙古統治搖搖欲墜,階級矛盾上升為民族矛盾,起義軍對元朝統治者的仇恨遷怒至整個蒙古族人。必裏海及其子孫,雖然居住漢人區近百年,並逐漸消除了蒙古人與當地漢族的差別和隔閡,與當地百姓和睦相處,但是自身的蒙古貴族身份卻仍然沒有影響起義軍對他們的仇視。當地漢人感念祖上恩德,在殺戮異族風盛之時,捨命相助,保全了必裏海後人的繁衍生息。此舉感動朝野,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明太祖朱元璋欽賜“都”姓。從此都氏後人以“都”為姓,枝繁葉茂,自強不息,子孫播遷到全國乃至海內外。
元末明初,為避戰亂,必裏海的子孫們隱居民間。移居民間與漢人相處,在當時情況下,當然不能繼續沿用原來那一長串的蒙古族姓名。為日後一家人相認,同時又為避免漢族人的誤解,於是商定,以官為姓,將先祖必裏海的官職名“都達魯花赤”的第一個字“都”,作為姓氏。一是銘記先祖之德,二是與漢族人單字姓氏相符。並相互告慰,我們的家族是皇元宗室,我們是成吉思汗的後人。要記住先祖是元初來到牟平的都達魯花赤兼管本州諸軍奧魯勸農事——必裏海。要遵祖考之基業,永無數典,忘族之愆。今後,子子孫孫無論走到哪裡,只要提到姓“都”,就是一家人。牟平“都”姓至此開始。
無論哪種說法,牟平都姓始祖是必裏海、必裏海的後人取姓為“都”、牟平都姓起源於元末明初,都是有明確史料記載的。
之後,經過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蒙古族必裏海的後人——都姓人,與漢人融為一體,族繁丁眾,盪析離居。子孫有散處本境鄉村者,更有赴盛京、赴外邑者,逐步播遷到全國各地。但是無論在那裡,都姓人看到都姓人,都會認為是一家人,倍感親切。
明朝景泰年間(1450——1457),其中有三兄弟分別為都鎮、都亮、都寧,離開牟平城,往東北方向僅走了60華里,仍然沒有離開故土。此地北為海,東為山,回首西南,一馬平川,於是決定在此定居,遂起村名為北頭村。即今天的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姜格莊鎮北頭村。
牟平北頭村的“都氏家祠”,是必裏海後人保存至今最為古老的都氏家祠,家祠何時所建已經無從考究,鑲嵌在院內牆上的一塊石碑記載著在清朝嘉慶七年(1802年)曾被修繕過。家祠里至今仍然懸掛著鎮、亮、寧三位都姓先祖的宗譜,大門上年年必寫的一副對聯,以志本族之由來:
奧魯勸農,在元朝總執州事;
以官為姓,至昭代世處海濱。
大清鹹豐七年(1857年),都氏子孫都壽仁開始編修《都氏族譜》。族譜明確記載:始祖諱必裏海公,元初為牟平達魯花赤兼管本州諸軍奧魯勸農事。必裏海公卒,諱抄兒公襲。抄兒公卒,諱不老赤公襲。嗣後皇元鼎革隱居於鄉。明太祖存先代之後,賜姓曰都,都氏自此始。
此族譜追溯到此前四百餘年的亮、鎮、寧三位先祖為一世祖,並於書中擇選二十字,為後之宗派云爾,即都氏子孫以後的輩分排列用字:元本興基業,書田永克昌,進修傳廣訓,繼述正倫常。
牟平都姓輩分排列用字規範形成於大清鹹豐七年,據亮、鎮、寧三始祖已四百餘年。此後遷徙到外地的牟平都姓人均依此為正宗。而此前遷徙到外地的牟平都姓人其輩分排列用字則根據各自修訂的都氏族譜而定。

都姓名人

都姓出了許多學業有成的文士和忠心耿耿的良臣。如漢有臨淄侯都稽、名人都蔚朝,北魏有古都軍都貴。尤其宋、明之際都姓人物更是表現突出,從江蘇丹陽的都服、司農都光遠、少卿都潔就足以證明;明代的都勝都穆都任等。近代杭州都錦生更是尤異。
漢代
都尉朝:著名東漢學者。從孔安國學受古文《尚書》,後轉授於庸潭。
宋代
都隨:著名宋朝大臣。曾出使遼國,遼國朝廷要他為大遼服務,他忠貞愛國,嚴詞拒絕。遼國人都嘆服其節操。既歸宋朝後,遼國每次派遣使臣入宋,必問其起居、健康情況。
都貺北宋臣。字君錫,陵川(今屬山西)人。博覽經籍,長於史學,以明經得中進士。哲宗時官朝請大夫、鴻臚少卿,出為梓州轉運使徽宗崇寧三年(1104),坐議棄湟州,降授承議郎,權發遣坊州,再貶監撫州酒稅,入黨籍。後五年復朝散郎。佞佛,為圓通旻禪師法嗣。後因不願做官,隱居義門村錦屏山中,結芍藥會。當時文人谷漢臣、高子美等經常往來山中,流連山水,詩酒度日。縣令呂由庚曾再三舉薦他出外做官,他都婉言謝絕。
都潔:宋臣、學者。字聖與,江蘇丹陽人,徽宗宣和六年進士。高宗紹興間以左朝請郎知德慶府,歷官吏部郎中、太府少卿、淮西總領。潔父都郁,字子文,嘗為惠州教官,平生留意於《易》學。潔承家學,與其父處多有所得,自認土封辭義,先儒已多有詳論,故撰《易變體義》十二卷,專就《易》的變體用法進行探討。
都頡:宋臣。字光遠,餘干(今江西餘干西北)人。神宗元豐二年(1079)進士,官至司農少卿。初家貧而篤於學,後閒居而作《七談》,以述鄱陽人物山川之勝,辭艷而意遠。
都光遠著名宋朝大司農。
明代
都勝明朝寧津人。曾經擔任南京羽林左衛指揮撿事。成化初升署都指揮撿事,守備揚州的時候因為平定叛亂有功。被升遷為參事,協同漕運,後又任過充總兵官、掌漕運等重要的職位。因居官廉明潔靜,所以屢有任職使命。歷官五十七年,他所管轄的地方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民生活富裕,但是他清正廉潔,生活簡樸,每天只吃蔬菜,如果有親戚朋友來訪,也不過增加一盤豆腐,因此人們稱他為豆腐總兵。深得人們的敬愛。
都穆:(1459-1525),明朝人,學者。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字玄敬。弘治進士,授工部主事,歷禮部郎中,加太僕少卿致仕。博學清簡,勤於治史。有《壬午功臣爵賞錄》一卷,系正德七年(1512)任禮部郎中時,披閱舊牘,得朱棣即位,初封賞功臣簿籍,因稍加修整而成,共三十三人。後二月復得指揮以下功賞簿籍,又編別錄一卷,以補前錄之缺。又有《使西日記》一卷,系正德八年奉使冊封慶藩壽陽王妃,自京師至寧夏而作,記沿途靈勝形勢、故宮遺壤、碑碣古蹟頗詳,但多據見聞,鮮為考證。另有《史外類抄》、《金薤琳琅》、《吳下冢墓遺文》、《周易考異》等。
都傑:明臣。蔚州(今山西蔚縣)人,字彥輔。嘉靖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尚書。與李言恭同撰《日本考》五卷。李言恭督京營戎政時,其任右都御史。會倭寇侵患方劇,乃錄其所聞成書。
都任:明臣。字弘若,祥符(今河南開封)人。萬曆四十一年(1613)進士,官四川右參政。天啟中,為陝西左布政使。崇禎中,以山西右布政使兼副使。飭榆林兵備。李自成部將李過陷城,巷戰,被俘,不屈死。
近現代
都錦生,號魯濱,浙江杭州人。民國八年畢業於浙江甲種工業學校機織科。留校任乙種工業教習。並親手紡織出第一幅絲織風景畫。民國11年5月,在茅家埠家中開工製造,到民國十五年的時候已經發展到擁有手拉機漸百台,軋花機五台,工匠八人,職工130至140人。他們的產品曾經獲得美國費城國際博覽館金質獎章。民國17至18年,東渡日本考察。民國26年8月將一部分機器遷到上海法租界,維持小規模生產;同年12月,日軍占領杭州,他被委任為杭州市政府科長,遭到他的拒絕,於是全家遷到上海避難,並在上海建造產房,擴大生產。民國28年絲織廠在杭州的產房以及所有新式機器全部被日軍燒毀。民國30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日軍占領了法租界,絲織廠被迫倒閉。重慶、廣州等地的部門也先後被日機炸毀。民國32年5月在上海病逝,終年43歲,他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進步的實業家。
都錦生都錦生
都清風: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將領。孫中山在創辦著名的黃埔軍校時,曾以保定軍校畢業生為軍事教育骨幹。都清風原為保定軍校生,從二十二歲起就成為黃埔軍校的戰術教官。
都燕何:(?~1985),四川樂至人。著名現代烹飪大師。都燕何為著名畫家張大千的故交,張大千對其烹飪技術讚不絕口。他曾在華西醫大任廚師長,飯菜接待重要領導。曾獲得“全國五一勞動模範”金質獎章,多次獲得省勞模榮譽。後回響國家支援農業的號召,主動申請回到四川省樂至縣服務,於1985年病逝。
都亨:(1935~),上海市人。著名地球物理學專家。
1965年從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後到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1980年到中國科學院空間物理研究所,1987年到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套用研究中心。
都亨現任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套用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世界數據中心中國中心空間科學中心主任,中國空間學會理事,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理事,《空間科學學報》編委。
都亨從1960年開始從事空間物理及空間環境等領域的研究工作,對太陽風進入磁層的機制、空間環境與太空飛行器的相互作用、空間環境模式、“大氣一號”氣象衛星、“實踐四號”科學衛星等重大項目的研究獲得重要成果。
發表論文約十篇,主編了《空間科學詞典》,撰寫了大量內部研究報告。
1987年,都亨因對太陽風進入磁層的機制研究,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
1994年其,都亨擔任中央電大大學物理課程“空間物理”專題主講教師、教材《大學物理——當代物理前沿專題部分》的主編。

都姓宗祠

四言通用聯

學成安國;
職掌司農
——佚名撰都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代名人都國蔚事典。下聯典指宋代司農都光遠事典。
西使記
稱豆腐官。
——李文鄭撰都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吳縣都穆,字玄敬,弘治年間進士,歷官工部主事、禮部郎中、加太僕少卿。一生好學不倦,多有著述。曾奉使到秦,在那裡訪求山川形勢、故宮遺址,寫成《西使記》;蒐集金石遺文舴《金薤琳琅》;又著有《周易考異》、《史外類抄》、《寓意編》、《南濠詩略》等。下聯典指明代寧津人都勝,襲任南京羽林左衛指揮僉事。成化初年升都指揮僉事,在揚州防禦倭寇,官至都指揮使,充總兵官,掌管漕運。為官清廉恬靜,做官五十七年,所到之處又都是富庶之地,但生活簡單,每天只吃豆腐,當時人稱“豆腐官”。
古文授受;
外使存問。
——佚名撰都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都尉朝從孔安國受《古文尚書》,轉授於庸潭。下聯典指宋都隨使遼,遼人服其節操,既歸,遼使至,必問其起居。
著勛開國;
榮陟崇階。
——佚名撰都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代粵郎都稽因功得嘉,為臨蔡侯事典。下聯典指北宋餘干進士都頡事典。

六言通用聯

古書多姿授受;
外使常問其居。
——佚名撰都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都尉朝事典。下聯典指宋·都隨事典。

七言通用聯

望出黎陽永興旺;
源自子都長留芳。
——佚名撰都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都姓的郡望和源流。上聯典指都姓的望族居黎陽郡。下聯典指都姓的始祖子都(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切莫嘔心並剔肺;
須知妙語出天然。
——明·都穆撰都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明代太僕少卿都穆《學詩》詩句聯。都穆,字玄敬,吳縣人。歷工部主事,禮部郎中,清修博學、為時所重,有《南濠詩略》等。
子醜寅麋迎旭氛;
都俞吁咈贊榮光。
——佚名撰都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都姓始祖“子都”二字的嵌字聯。
韓國朝鮮族都氏
朝鮮半島與中華大地源遠流長,韓國有兩百五十多個姓氏,其中半數以上的姓氏是來自中國的歸化姓氏。據一九八五年的人口調查(現有資料找不到更新的數據),韓國都姓(도都)在韓國姓氏中排名66位,人口46528人。北京的都英禹收集到韓國《星州都氏大同譜》,為我們了解華夏都氏歷史淵源提供了新的資料。
這份韓國《星州都氏大同譜》形成於壬申年(1752年)。通過譜序跋文,我們了解到:韓國這支都氏追溯的先祖為臨蔡侯都稽。都稽為漢武帝時期的人物,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因為抓獲南越呂嘉被封為臨蔡侯。都稽的子孫都祖,漢成帝鴻嘉年間(前20年——前17年)從長安來到高句麗朝鮮三國時代的一個民族政權)輔佐高句麗君主。都祖是韓國都氏第一人。都祖的子孫都彌於漢桓帝延憙年間(158年~167年)來到百濟(韓國西部)做官。之後,有都祖的子孫都陳被封為星山府院君,都順官至典理尙書。這份譜序跋文還提到了韓國都氏的幾位知名人物:都元興著名詩人,都興持、都希慶功勳卓越,都夏以文章能詩名聞中華,都元結、都元亮為朝廷命官等等。
據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韓國都氏源出中華。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