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襲由來
從
魏晉時代開始,中國的
世襲制度被進一步區分為世襲罔替和普通世襲,後者是世襲次數有限、而且每承襲一次,承襲者只能承襲較被承襲者的原有爵位低一級的爵位。到了宋代,
世襲罔替基本被取消,更出現了不能被繼承的終身爵。明朝,皇族封爵為王爵,郡王爵,外姓封爵依次為國公、侯爵、伯爵,明朝所有爵位都是超品的存在,並且世襲罔替。清代,先後有十二位王獲得世襲罔替,被稱為鐵帽子王。
明朝世襲
明太祖系
皇太子
朱標,封東宮,薨,謚懿文太子,後追謚明興宗。
晉恭王朱,封國太原府
靖江王朱文正,就藩桂林
明興宗系
明惠宗系:
皇太子
朱文奎,成祖入京,不知所蹤。後追封和簡太子。
潤懷王
朱文圭,成祖入京,錮中都廣安宮,英宗復辟,釋,追封。
明成祖系
漢 王
朱高煦,封國雲南府(後改青州府,後改樂安州),廢
明仁宗系
以上各系王爵均為世襲罔替,農曆甲申年,公元1644年,滿清入關,漢人亡國。爵除。
明朝公爵
太祖始封
泗國公
虢國公
濟國公
宣國公
開國公
信國公
蘄國公
潁國公
涼國公
成祖始封
涇國公
定國公
榮國公(追封,姚廣孝)
英宗始封
憲宗始封
保國公
孝宗始封
昌國公
熹宗始封
思宗始封
瀛國公
清朝王爵
禮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祖
努爾哈赤2子和碩禮烈親王代善。代善是清太祖奴爾哈赤次子,為清初“四大貝勒”之一,他隨清太祖征戰四方作戰英勇,被稱為“古英巴魯圖”。為清太祖死後,代善與其子岳托擁皇太極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進封和碩禮親王。皇太極死後,
代善又與睿親王多爾袞主持立
福臨為帝。代善於順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其後代襲爵有名的子孫,如嘉慶十年襲爵的禮親王昭璉是皇族中著名學者,著有《
嘯亭雜錄》等傳世,昭璉後因凌辱大臣被奪爵。末代禮親王叫世鐸,清帝退位後去世。禮親王世爵共傳10世,12人襲爵,2人被奪爵。
鄭親王
始封祖為鄭親王
濟爾哈朗,他是清太祖的侄子(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6子),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孫。濟爾哈朗從征蒙古、朝鮮,崇德元年進封和碩鄭親王。順治初年與多爾袞同為
攝政王,不久即遭多爾袞排擠 生生被踹了下來。多爾袞去世後與
蘇克薩哈一同清算多爾袞,也算是報了仇。順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道光二十六年端華襲封,鹹豐十一年文宗死,端華與其異母弟
肅順等八人受遺詔為
贊襄政務王大臣共理朝政。
慈禧發動
辛酉政變殺肅順,端華賜自盡。鄭親王世爵共傳10世,17王。其中五人奪爵。
睿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祖奴爾哈赤十四子多爾袞。多爾袞因作戰智勇有謀,賜號“墨爾根代青”(聰明的統帥),崇德元年封為睿親王,崇德7年參加松錦大戰,大獲全勝。皇太極死後,他顧全大局和禮親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臨即位。順治元年多爾袞進入北京,安撫百姓,制定章法制度,實際上是他一手打下了大清的萬里江山,他也是清初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多爾袞先後被順治稱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
皇父攝政王”,且在順治四年停止了其御前跪拜,順治 順治六年底為皇父攝政王, 在官方檔案中與皇帝同格抬寫,是“太后下嫁”迷案的男主角。順治七年出獵時死於喀剌城(今河北省
盧龍縣),年僅39歲,靈柩回京時,順治親自在東直門外五里迎接。多爾袞死後被尊為“誠敬義皇帝”,廟號 “
成宗”,神附太廟。後來
蘇克薩哈與
濟爾哈朗攻擊他種種不法,順治即廢其皇帝尊號,黜出宗室,毀陵墓,鞭屍,家產人員入官,世人即稱其“睿王” 或“墨爾根王”,此後128年間無人敢議論此事。乾隆三十八年清高宗弘曆下令修葺東直門外睿王墳,乾隆四十三年為其平反覆其王爵,其爵世襲罔替,追謚曰“忠”為睿忠親王,配享太廟。其身後有一女
東莪,無子,以同母弟多鐸5子多爾博之 後
孫淳潁繼承爵位。睿親王世襲共傳 11世,除去追封的,共8王。
豫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祖奴爾哈赤15子多鐸,睿親王多爾袞同胞幼弟。多鐸在太宗時於
大凌河大破明軍
祖大壽之師,使從此明朝沒有成規模的抵抗,崇德元年封豫親王。
清軍入關後,他率領軍隊攻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順治六年因天花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豫親王世爵共傳9世13王,其中2人被奪爵。
肅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宗長子肅武親王豪格,因功於崇德元年封肅親王。清軍入關後率領大軍西征川陝,剿擊李自成、張獻忠餘部。豪格一因皇太極死後的皇位之爭與多爾袞不和,順治元年因語侵多爾袞被奪爵,順治五年被
拘禁死於獄中。順治八年世祖親政,為長兄昭雪,恢復原封謚肅武親王。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末代肅親王善耆清末任民政部尚書。清帝退位後,避居大連與日本人過從甚密,死於1922年。肅親王世爵共傳9世10王。
莊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宗皇太極第5子承澤裕親王碩塞。碩塞與多鐸共同在河南攻擊
李自成,又隨軍攻破南京,俘虜明弘光皇帝朱由崧。順治十一年碩塞死,其子襲爵改號莊親王。莊親王一支共傳8世11王,其中2人奪爵。
克勤郡王
始封祖為禮親王代善長子岳托。岳托自幼隨父祖征戰,功勞卓,太宗崇德元年封為
成親王。岳托作戰勇敢,但性格狂妄傲慢,屢屢被申斥,封爵兩度被降為貝子,太宗兩次免其死罪。清兵入關後,岳托率部攻山東克濟南,崇德三年病逝軍中。詔封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詔享太廟。克勤郡王世爵共傳13世17王,其中3人奪爵。
順承郡王
始封祖為禮親王代善之孫勒克德渾。其父為代善第三子薩哈璘,薩哈璘兼通滿、漢、蒙古三種文字,屢建戰功,崇德年間病死,追封穎親王,勒克德渾是其第三子。順治元年他被任命為平南大將軍,順治五年封順承郡王,順治九年去世。順承郡王世爵共傳10世15王,其中三人被奪爵。
怡親王
始封祖是怡賢親王允祥。允祥是聖祖玄燁第13子。雍親王胤禛即位後,即封其為和碩怡親王,雍正八年去世,謚為“賢”,又特別在謚前加“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配享太廟,乾隆時定怡親王爵世襲罔替。道光時
載垣襲爵,同治初立時與端華、肅順等同為八位
顧命大臣之一。辛酉政變後與鄭親王端華同被賜死。怡親王世爵共傳8世9王。
(“恩封”的四位世襲親王之一)
恭親王
始封祖是恭忠親王奕訢。奕訢為道光第6子。道光遺詔中遺命皇四子
奕詝入繼大統的同時封奕訢為親王。鹹豐即位後即封其為恭親王。
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得到了奕訢的大力支持配合。兩宮垂簾聽政任命他為議政王,後賜其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同治七年以後遭忌不再參與朝政。光緒二十四年奕訢病逝,詔謚曰“忠”,配享太廟。恭親王世爵共傳3世2王。
(“恩封”的四位世襲親王之一)醇親王
始封祖為醇賢親王奕譞,奕譞是道光第7子,鹹豐年被封為醇郡王,其福晉是慈禧胞妹
葉赫那拉氏。同治十一年進封為醇親王。同治死後無嗣,其子載湉(葉赫那拉氏之子)即位,改元光緒,醇親王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光緒十六年奕譞過世,配享太廟,“稱皇帝本生考醇賢親王”,其子載灃襲爵。光緒三十四年德宗死,載灃子溥儀入繼大統,載灃為
監國攝政王。1951年載灃病逝於北京。
(“恩封”的四位世襲親王之一)慶親王
始封祖是奕劻。奕劻也是最後一位被封為世襲罔替的親王。奕劻是乾隆17子永璘的
嫡孫,光緒十年命其管理
總理衙門,封慶郡王。慈禧60大壽時封為親王,深得慈禧信任,曾與李鴻章共同主持辛丑議和。慈禧死後載灃掌政,為緩和親貴之爭賜其王爵世襲。辛亥革命爆發後,奏啟用袁世凱,清廷退位後被清朝親貴遺老目為“賊子”。後寓居天津,1918年病死。其王爵只有一代,沒有來得及世襲。
(“恩封”的四位世襲親王之一)承爵系表
1、和碩禮親王(承序:代善、
滿達海、常阿岱、傑書、椿泰、崇安、巴爾圖、永恩、麟趾、全齡、世鐸、誠厚,歷十代十五王)
代善:太祖二子,和碩禮烈親王
滿達海:代善七子,和碩巽簡親王(改號,後追降為貝勒)
常阿岱:滿達海子,和碩巽親王(後降為貝勒)
傑書:代善孫,和碩康良親王(改號康)
椿泰:傑書子,和碩康悼親王
崇安:傑書子,椿泰弟,和碩康修親王
巴爾圖:傑書子,椿泰、崇安弟,和碩康簡親王
盛京各王府所在位置示意圖
永恩:崇安子,和碩禮恭親王(復號禮)
昭槤:永恩子,和碩禮親王(後革爵)
永諲:崇安子,永恩弟,追封和碩禮親王
錫春:麟趾子,追封和碩禮親王
全齡:錫春子,和碩禮和親王
世鐸:全齡子,和碩禮恪親王
誠厚:世鐸子,和碩禮敦親王
2、和碩鄭親王(承序:濟爾哈朗、濟度、德塞、喇布、雅布、
雅爾江阿、神保住、德沛、奇阿通、豐訥亨、積哈納、烏爾恭阿、端華、承志、慶至、凱泰、昭煦,歷十代二十六王)
濟爾哈朗:顯祖孫,太祖三弟舒爾哈齊六子,和碩鄭獻親王
濟度:濟爾哈朗二子,和碩簡純親王(改號簡)
德塞:濟度三子,和碩簡惠親王
喇布:濟度二子,和碩簡親王(後追革爵)
雅布:濟度五子,和碩簡修親王
雅爾江阿:雅布長子,和碩簡親王(後革爵)
神保住:雅布十四子,和碩簡親王(後革爵)
費揚武:濟爾哈朗八弟,追封和碩簡親王
傅喇塔:費揚武四子,追封和碩簡親王
福存:傅喇塔子,追封和碩簡親王
德沛:福存子,和碩簡儀親王
巴爾堪:濟爾哈朗四子,追封和碩簡親王
巴賽:巴爾堪子,追封和碩簡親王
奇阿通:巴賽子,和碩簡勤親王
豐訥亨:奇阿通長子,和碩簡恪親王
積哈納:豐訥亨子,和碩鄭恭親王(復號鄭)
烏爾恭阿:積哈納子,和碩鄭慎親王
端華:烏爾恭阿子,和碩鄭親王(後革爵)
經訥亨:奇阿通二子,追封和碩鄭親王
伊豐額:經訥亨子,追封和碩鄭親王
西朗阿:伊豐額子,追封和碩鄭親王
承志:西朗阿子,和碩鄭親王(後革爵)
松德:積哈納子,追封和碩鄭親王
慶至:松德子,和碩鄭順親王
凱泰:慶至子,和碩鄭恪親王
昭煦:凱泰子,和碩鄭親王
3、和碩睿親王(承序:多爾袞、多爾博、淳穎、寶恩、瑞恩、
仁壽、德長、魁斌,歷十一代十
二王)
多爾袞:太祖十四子,和碩睿忠親王
多爾博:多鐸五子,出為多爾袞嗣,和碩睿親王(後削爵),追封
蘇爾發:多爾博子,追封和碩睿親王
塞勒:蘇爾發子,追封和碩睿親王
功宜布:塞勒子,追封和碩睿親王
如松:功宜布子,追封和碩睿親王
淳穎:如松子,出為多爾袞嗣,和碩睿恭親王
寶恩:淳穎子,和碩睿慎親王
瑞恩:淳穎子,寶恩弟,和碩睿勤親王
仁壽:瑞恩子,和碩睿僖親王
德長:仁壽子,和碩睿 親王
魁斌:德長子,和碩睿親王
4、和碩豫親王(承序:多鐸、
多尼、鄂扎、董額、德昭、如松、修齡、裕豐、裕興、裕全、義道、本格、懋林,歷九代十七王)
多鐸:太祖十五子,和碩豫通親王
鄂扎:多尼子,多羅信郡王
董額:多鐸三子,多羅信郡王
德昭:鄂扎子,多羅信郡王
多爾博:多鐸五子,追封信郡王
蘇爾發:多爾博子,追封信郡王
塞勒:蘇爾發子,追封信郡王
功宜布:塞勒子,追封信郡王
如松:功宜布子,多羅信恪郡王
修齡:德昭子,和碩豫良親王(復號、爵)
裕豐:修齡子,和碩豫親王(後革爵)
裕興:修齡子,裕豐弟,和碩豫親王(後革爵)
裕全:修齡子,裕豐、裕興弟,和碩豫厚親王
義道:裕全子,和碩豫慎親王
本格:義道子,和碩豫誠親王
懋林:本格子,和碩豫親王
5、和碩肅親王(承序:豪格、富綬、丹臻、衍潢、蘊著、永錫、敬敏、
華豐、隆懃、善耆,歷九代十王)
豪格:太宗長子,和碩肅武親王
富綬:豪格子,和碩顯懿親王(改號顯)
丹臻:富綬子,和碩顯密親王
衍潢:丹臻子,和碩顯謹親王
蘊著:富綬孫,和碩肅勤親王(復號肅)
永錫:丹臻孫,和碩肅恭親王
華豐:敬敏子,和碩肅恪親王
隆懃:華豐子,和碩肅良親王
善耆:隆懃子,和碩肅忠親王
6、和碩莊親王(承序:碩塞、博果鐸、允祿、永獻、綿課、奕鎛、綿護、綿深、奕仁、載勛、載功,歷八代十一王)
碩塞:太宗五子,和碩承澤裕親王
博果鐸:碩塞長子,和碩莊靖親王(改號莊)
允祿:聖祖十六子,出為博果鐸嗣,和碩莊恪親王
永獻:允祿孫,和碩莊慎親王
綿課:允祿曾孫,和碩莊襄親王
奕鎛:綿課子,和碩莊親王(後革爵)
綿護:允祿曾孫,和碩莊勤親王
綿深:綿護弟,和碩莊質親王
奕仁:綿深子,和碩莊厚親王
載勛:奕仁子,和碩莊親王(後革爵)
載功:奕仁子,載勛弟,和碩莊親王
7、多羅克勤郡王(承序:岳託、羅洛宏、羅科鐸、納爾圖、納爾福、納爾蘇、福彭、慶寧、慶恆、雅朗阿、恆謹、恆元、尚格、承碩、慶惠、晉祺、崧傑、宴森,歷十三代十八王)
岳託:代善長子,追封多羅克勤郡王
羅洛宏:岳託長子,多羅衍禧介郡王(改號衍禧)
羅科鐸:羅洛宏子,多羅平比郡王(改號平)
納爾圖:羅科鐸子,多羅平郡王(後革爵)
納爾福:羅科鐸子,納爾圖弟,多羅平悼郡王
納爾蘇:納爾福子,多羅平郡王(後革爵)
福彭:納爾蘇子,多羅平敏郡王
慶寧:福彭子,多羅平僖郡王
慶恆:納爾蘇孫,多羅克勤良郡王(復號克勤)
雅朗阿:納爾圖孫,多羅克勤莊郡王
恆謹:雅朗阿子,多羅克勤郡王(後革爵)
恆元:雅朗阿子,恆謹弟,追封多羅克勤郡王
承碩:尚格子,多羅克勤恪郡王
慶惠:承碩子,多羅克勤敬郡王
崧傑:晉祺子,多羅克勤順郡王
宴森:崧傑子,多羅克勤郡王
8、多羅順承郡王(承序:勒克德渾、勒爾錦、勒爾貝、揚奇、充保、布穆巴、諾羅布、錫保、熙良、泰斐英阿、恆昌、倫柱、春山、慶恩、訥勒赫,歷十代十五王)
勒克德渾:代善孫,薩哈璘二子,多羅順承恭惠郡王
勒爾錦:勒克德渾子,多羅順承郡王(後革爵)
勒爾貝:勒爾錦長子,多羅順承郡王
揚奇:勒爾錦二子,多羅順承郡王
充保:勒爾錦三子,多羅順承郡王
布穆巴:勒爾錦四子,多羅順承郡王(後革爵)
諾羅布:勒克德渾三子,多羅順承忠郡王
錫保:諾羅布子,和碩順承親王(後革爵)
熙良:錫保子,多羅順承恪郡王
泰斐英阿:熙良子,多羅順承恭郡王
恆昌:泰斐英阿子,多羅順承慎郡王
倫柱:恆昌子,多羅順承簡郡王
春山:倫柱子,多羅順承勤郡王
慶恩:春山子,多羅順承敏郡王
訥勒赫:慶恩子,多羅順承質郡王
9、和碩怡親王(承序:允祥、弘曉、永琅、奕勛、載坊、載垣、載敦、溥靜、毓麒,歷七代九王)
允祥:聖祖十三子,和碩怡賢親王
弘曉:允祥七子,和碩怡僖親王
永琅:弘曉子,和碩怡恭親王
奕勛:永琅孫,和碩怡恪親王
載坊:奕勛子,和碩怡 親王
載垣:奕勛子,載坊弟,和碩怡親王(後革爵)
載敦:允祥五世孫,弘皎四世孫,和碩怡端親王
溥靜:載敦子,和碩怡 親王
毓麒:溥靜子,和碩怡親王
10、和碩恭親王(承序:奕訢、溥偉,歷三代二王)
奕訢:宣宗六子,和碩恭忠親王
溥偉:奕訢孫,載瀅子,出為奕訢長子載溦後,和碩恭親王
11、和碩醇親王(承序:奕譞、載灃,歷二代二王)
奕譞:宣宗七子,和碩醇賢親王
載灃:奕譞子,和碩醇親王
12、和碩慶親王(歷一代一王)
奕劻:高宗曾孫,永璘孫,綿性子,和碩慶密親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