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國

監國

監國,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政治制度,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時,由一重要人物(通常為皇太子)留守宮廷代為處理國事。也指君主未能親政,由他人代理朝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監國
  • 拼音:jiān guó
  • 注釋:監管國事
  • 含義:中國古代的一種政治制度
詞語信息,詳細解釋,典故,例一,例二,例三,臨時政府首腦,朝廷的常務副元首,

詞語信息

【詞目】監國
【拼音】jiān guó

詳細解釋

1、監管國事。太子代君主管理國事稱“監國”。
《國語·晉語一》:“君行,太子居,以監國也;君行,太子從,以撫軍也。”
史記·晉世家》:“太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視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君行則守,有守則從,從曰撫軍,守曰監國,古之制也。”
舊唐書·高宗紀下》:“庚申,上以服餌,令皇太子監國。”
東周列國志》第六回:“莊公命世子忽監國,自與祭足如周,朝見周王。”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一:“其書是明仁宗東宮所閱,上有監國之寳。”
蔡東藩清史演義》第三回:“﹝太祖﹞命太子皇太極監國,自率二萬勁旅,到天壇祭天。”
2、君主因故不能親政,由權臣或近親攝政
新五代史·周太祖紀》:“﹝漢﹞太后制以威(郭威)監國。”
元 鄭光祖 《輔成王周公攝政》第三折:“我子為君王幼小權監國,除此外別無他意。”
東周列國志》第四回:“次日早朝,莊公假傳一令,使大夫祭足監國,自己往周朝面君輔政。”
蔡東藩清史演義》第八九回:“我今朝才曉得你的心肝了。你想兒子即位,你好監國,這等痴心妄想,勸你趁早罷休!”

典故

《春秋.左傳魯閔公二年》:晉侯使大子申生伐東山皋落氏。里克諫曰:大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視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君行則守,有守則從,從曰撫軍,守曰監國,古之制也。夫帥師,專行謀,誓軍旅,君與國政之所圖也,非大子之事也,師在制命而已。稟命則不威,專命則不孝。故君之嗣適,不可以帥師。君失其官,帥師不威,將焉用之。且臣聞皋落氏將戰,君其舍之。公曰:寡人有子,未知其誰立焉,不對而退。見大子,大子曰:吾其廢乎。對曰:告之以臨民,教之以軍旅,不共是懼,何故廢乎。且子懼不孝,無懼弗得立。脩己而不責人,則免於難。
1. 晉侯,晉獻公
2. 大子(即太子),申生,晉獻公之長子,次子重耳晉文公)、少子夷吾。
3. 臯落氏,臯音高。
4.李克,晉大夫。
5. 冢子,大子也,爾雅:冢,大也。
6. 君與國政,與,謀也。
7. 嗣適。嗣,繼也;適音嫡。
8. 不共是懼,共音恭。
朝廷的代理元首是皇帝缺位或有事不在京城的情況下,臨時由一名重要人物(通常為儲君、宗室)行使皇帝權利。

例一

成吉思汗去世後,指定窩闊台繼承。但窩闊台還在遠方出征,無法舉行忽勒里台大會的選舉。這時拖雷擔任監國3年之久,直到窩闊台返回。這種監國是正式朝廷的代理元首。

例二

康熙皇帝出征準葛爾由皇太子胤礽監國攝政

例三

明英宗朱祁鎮率兵出征抵抗瓦剌太師也先來襲,出發前命其弟郕王朱祁鈺(明代宗)監國。

臨時政府首腦

臨時政府首腦是皇帝和朝廷無法履行職務的情況下,其他重要領導人如太子、親王出任臨時政府首腦。
例如:西晉末年,皇帝和朝廷被圍困於長安司馬睿按照朝廷旨意,組織臨時性的朝廷機構,在建康監國。直到西晉皇帝被害,司馬睿才正式稱帝。司馬睿的監國屬於臨時政府的首腦。還有就是明朝末年。

朝廷的常務副元首

朝廷的常務副元首是指儲君輔佐皇帝、參與政務的一種行政稱號。
太子雖然是儲君,但太子及其東宮辦事機構也不是行政系統中的法定機關,朝廷的正常運作體系中,沒有太子參與政務常規連線埠。
所以太子加上監國的稱號,表明他可以正式參加朝廷核心層。
北魏某些時期,皇帝的旨意一律經過監國的太子,唐朝和明朝,也經常出現太子監國。唐朝有17個皇帝有太子監國,監國的時間長達200多年。這些情況說明,太子監國制度,這時太子擔任的監國相當於“常務副元首”。
此外,加拿大總督也可以做監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